温室彩椒粉虱种群动态研究

温室彩椒粉虱种群动态研究

一、大棚彩椒温室白粉虱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焦子伟,李东育,陈晓露,王念平[1](2021)在《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绿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关键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示范与应用。本文基于我国绿色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和栽培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绿色设施农业种苗技术上如育种、育苗技术措施,模式栽培上如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措施,肥水管理上如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其他技术措施,病虫害防治上如法律法规保障、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与措施,现代智能化装备与技术上如机械智能化装备、现代智能化技术等措施,对其栽培关键技术进行集成与归纳总结,并对今后我国绿色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韩杜斌[2](2021)在《蓝光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及对黄瓜抗虫性诱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严重危害性日益凸显,以非化学防控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防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防控农业害虫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但随着诱虫灯的广泛使用,人们发现诱虫灯在诱杀害虫的同时,对天敌昆虫和他非靶标中性昆虫的误杀也越来越明显,即使诱虫灯具有天敌逃逸系统。烟粉虱是设施黄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为害严重时常导致黄瓜减产,甚至造成毁棚绝收。本文筛选对烟粉虱具有驱避作用的光,探讨驱虫光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及对主栽蔬菜的诱导抗虫性机制,为黄瓜烟粉虱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RGB值与虚拟波长的关系,在计算机上模拟不同波长的颜色,筛选对烟粉虱有驱避作用的敏感颜色,在此基础上,研究黄色、绿色和蓝色光复合处理对设施黄瓜烟粉虱种群的影响。研究发现,波长为470 nm的蓝色光对烟粉虱成虫的驱避作用最强,而黄色和绿色对烟粉虱有较强的诱集作用。分别在黄光和绿光环境中加入蓝光,烟粉虱对黄光(68.00%)和绿光(56.00%)的选择率分别提高33.33%和16.67%;而在黄色光和绿色光共存的环境中加入蓝色光,烟粉虱对黄色光的选择率提高到70.00%,显着高于对绿色光的选择率(24.00%)。直射光与透射光驱避试验表明,相同光强和光照时间下直射光较透射光的驱避作用强,1200 Lux的蓝光直射烟粉虱5 min后,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为77.70%,比透射光高17.40%,1750Lux的蓝光直射2min后,虫口减退率41.20%,比透射光高10.60%。2、在盆栽和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蓝光对黄瓜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结果发现,蓝光照射对苗期盆栽黄瓜叶片上的烟粉虱也有较好的驱避作用,100 Lux蓝光照射5 h后,烟粉虱成虫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达到88.5%。在大棚黄瓜田放置蓝光灯带发现,蓝光照射后黄瓜上烟粉虱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并且随着光照射时间的延长,烟粉虱的数量有明显的下降,光照射6 d后烟粉虱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达到92.76%;在开启蓝光前先开黄光,30 min后打开蓝光关闭黄光,发现蓝光和黄光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对黄瓜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处理10、20、30 d后,黄瓜叶片上烟粉虱校正虫口减退率较不开黄光分别提高了 13.80%、19.17%、15.10%。蓝光对烟粉虱成虫的驱避作用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呈正相关,光照强度越大、照射时间越长,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越强。直接驱避试验表明,光照强度越大、照射时间越长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越强;相同光强和光照时间下直射光较透射光的驱避作用强,1200Lux的蓝光直射烟粉虱5min后,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为77.70%,比透射光高17.40%,1750Lux的蓝光直射2 min后,虫口减退率41.20%,比透射光高10.60%。3、在室内用蓝光照射盆栽黄瓜,研究蓝光对黄瓜体内可溶性糖、游离蛋白、氨基酸等初生代谢物质和总酚、类黄酮等次生代谢物质及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蓝光每天照射8 h,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蛋白、总酚、类黄酮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0.80%、50.00%、48.30%、81.80%,脯氨酸比对照下降了 129.50%;与烟粉虱抗性相关的挥发物反式-β-法尼烯、反式-2-己烯醛、顺式-4-庚烯醛、反式β-罗勒烯、D-香芹酮、长叶烯和3-蒈烯分别比对照上升1.60倍、9.90倍、7.00倍、1.70倍、142382811.50倍、3.00倍和10665412.50倍;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分别较对照提高75.00%、130.60%、22.40%、51.70%;蓝光每天照射8 h,烟粉虱从卵到成虫羽化的历期较对照延长4.00%,并且随着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烟粉虱发育历期延长。4、利用GC-MS进一步分析蓝光照射对黄瓜叶片的挥发性物质和次生代谢物的变化发现,黄瓜叶片中对烟粉虱具有诱集作用的第一主成分3-己烯-1-醇含量随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蓝光处理后,共检测到代谢物质389种,其中23种物质呈上升趋势,15种物质呈下降趋势,叶片中新出现17种代谢物。酮类、烯烃类等对烟粉虱有驱避作用的物质含量都显着上升。蓝光照射对黄瓜的代谢途径也有显着影响,试验发现24条代谢通路出现了显着变化,其中包括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碳代谢、氨基酸的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单萜类生物合成、倍半萜和三萜类生物合成等7条与烟粉虱抗虫性密切相关的通路。5、反式-2-己烯醛在促进黄瓜对烟粉虱的驱避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调控反式-2-己烯醛表达的相关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相关筛选和基因沉默处理,根据沉默前后挥发物的表达水平和嗅觉反应测定结果明确反式-2-己烯醛的调控基因。研究发现,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ydroperoxide lyase,HPL)影响黄瓜叶片反式-2-己烯醛的合成。蓝光照射时间与黄瓜叶片中HPL活性呈正相关,蓝光处理8 h后HPL酶活性(0.092 U)是对照(0.0694 U)的143.75%。蓝光照射对HPL起关键调控作用的是HPL-9/13基因,其变化趋势与HPL酶的变化趋势一致。通过对该基因的RNAi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获得两株转化黄瓜苗,沉默效率达到88.00%。通过对RNAi黄瓜苗叶片的GC-MS测定,发现RNAi黄瓜苗的反式-2-己烯醛的挥发量(0.12%)比对照(1.56%)低92.31%。嗅觉实验也发现,烟粉虱成虫对RNAi黄瓜苗(68.00%)的选择率比对照(32.00%)高1.13倍。结果表明,HPL-9/13基因与黄瓜对烟粉虱的抗性相关。

苟玉萍[3](2021)在《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异迟眼蕈蚊Bradysia impatiens Johannsen食性广,在国外因为害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而被首次记录,我国最早发现于食用菌和药用菌种植大棚。最近的调查发现,异迟眼蕈蚊对设施蔬菜(韭菜Allium tuberosum、葱Allium fistulosum和蒜A.sativum等),以及设施瓜果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在高温高湿的温室环境周年发生,世代重叠。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以化学农药灌根或直接喷药为主,但长期频繁用药,使异迟眼蕈蚊的抗药性显着增强,用药量进一步增加,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蔬菜、瓜果等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生产上对新的绿色防控技术需求很大。新近发现的十字花科植物提取物—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因绿色、安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已广泛用于多种仓储害虫的熏蒸防治,对地下害虫、杂草、线虫和病原菌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活性。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调节昆虫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浓度升高(?10%)会促进昆虫呼吸,使气门保持永久开放。温室大棚设施内生态环境密闭性较好,能为AITC室内熏蒸和土壤熏蒸防控异迟眼蕈蚊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生产中人们常采取措施对设施作物进行CO2富集,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CO2浓度适当升高对设施作物有利,基于高CO2浓度可以使昆虫气孔保持永久开放,我们将AITC与高CO2混用,以期增强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吸收,达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本论文从毒理学、生态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研究了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响应机制;测定了AITC熏蒸剂与高CO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从生态学和生理学上探讨了异迟眼蕈蚊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异迟眼蕈蚊卵、幼虫、蛹、雌虫和雄虫均有良好的熏蒸活性,尤其对雌、雄成虫效果更明显;AITC对3龄幼虫熏蒸法测得的LC50为10.400μL/L,浸叶胃毒法测得的LC50为13.632μL/L;两种生测法亚致死浓度处理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幼虫期和蛹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减小,蛹的重量下降,雌虫繁殖力显着受到抑制,且熏蒸亚致死比浸叶胃毒亚致死对繁殖力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雌虫体内共出现480个差异表达基因,雄虫体内共出现1485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异迟眼蕈雌虫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昆虫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显着富集,该通路中保幼激素酯酶(hormone esterase,JHE)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2)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也显着富集,而且这些通路出现了一个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3)通过对JHE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验证,得到的值与转录组数据FPKM值保持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上结果表明,AITC引起异迟眼蕈蚊激素、产卵和解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表达,其中JHE基因是调控AITC抑制异迟眼蕈蚊产卵的关键基因;GST基因在异迟眼蕈蚊对AITC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应答作用。3.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后产生了大量的差异代谢物;采用层次聚类法鉴定共筛选出22种表达量显着上升的代谢物;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15条通路影响较显着;最终鉴定得到的关键代谢产物主要包括:L-丝氨酸、L-蛋氨酸、L-亮氨酸、L-天冬酰胺、DL-丝氨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类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与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致病或致死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为异迟眼蕈蚊的防控提供新思路。4.增加CO2浓度可以提高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毒力,致死率显着提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率高达100%;高CO2浓度胁迫后,异迟眼蕈蚊体内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被显着诱导;AITC熏蒸处理后,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 E)活力被显着诱导;AITC与高CO2双重胁迫之后,SOD、GST和Car E活力显着提高。5.CO2浓度升高,异迟眼蕈蚊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先缩短后延长,在正常CO2浓度(NC=400 ppm)下分别为19.01和20.43 d,中等CO2浓度(MC=600 ppm)条件下最短(分别为14.48和15.59 d),高CO2浓度(HC=800 ppm)条件下最长(分别为19.98和21.41 d);雌成虫寿命随CO2浓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产卵量先增加后减少,在NC浓度时为92.50粒,MC浓度增高到99.33粒,但HC浓度时产卵量较低(75.50粒)。异迟眼蕈蚊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在MC浓度下均最高,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陪时间均最短;HC浓度时各种群参数值与之相反。6.CO2浓度升高影响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进而间接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生化指标。韭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对游离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糖原、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被诱导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海藻糖和总脂肪含量则出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指标含量与韭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相关,且这种相关性随CO2浓度升高而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异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植物源农药AITC的开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CO2浓度升高后异迟眼蕈蚊的适生性提供参考依据。

范丽娜[4](2020)在《番茄抗褪绿病毒病基因TC11.1的初步定位及抗性种质创制》文中研究指明番茄是世界上栽培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番茄褪绿病毒病(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是近年来流行爆发的一种番茄病毒病,给番茄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番茄褪绿病毒病的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与分子标记的开发、抗病品种的培育等方面。因此鉴定和克隆抗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基因对于加速我国抗番茄褪绿病毒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番茄褪绿病毒进行了病毒粒子观察和RT-PCR鉴定,利用11份携带不同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基因(Ty-1、Ty-2、Ty-3)的栽培番茄品种在田间粉虱自然接种的条件下鉴定对番茄褪绿病毒的耐性,对病原番茄褪绿病毒的CP(Coat protein)基因、HSP70(Heat-shock protein 70 family)基因和TYLCV的DNA-A进行测序,并与NCBI中已登录的ToCV和TYLCV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并对抗番茄褪绿病毒病基因TC11.1进行了初步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的结果表明感病叶片细胞内细胞器结构不明显,叶绿体和线粒体解体,在番茄筛管细胞中存在大量的病毒粒子聚集。利用RT-PCR鉴定,结果得到ToCV的特异谱带。2.ToCV的HSP70基因与陕西杨凌地区(MF346384)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高达99.9%,亲缘关系也最近,与陕西杨陵、陕西晋中的分离物分布在同一分支上。ToCV的CP基因与多数地区的分离物具有99.7%的同源性,与国内分离物都在系统发育树上的同一支,与吉林、韩国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TYLCV系统进化树表明杨陵地区的分离物和美国、墨西哥的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与伊朗的亲缘关系最远。明确了携带不同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基因(Ty-1、Ty-2、Ty-3)的栽培番茄品种对ToCV的耐性不同,与不携带抗性基因的材料相比,同时携带Ty-1、Ty-2、Ty-3基因的番茄品种对番茄褪绿病毒病耐性较好,而单独携带Ty-1、Ty-3基因或Ty-2基因的番茄品种耐性稍差。3.以142-1009×LA1028的F2代和F3代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遗传与表型分析将抗病基因TC11.1定位于分子标记HP2697-HP2713之间,约730 kb范围内。在基因TC11.1定位区间内检测到72个候选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分析比较,选出8个候选基因,分别是:Solyc11g010700、Solyc11g010730、Solyc11g010860、Solyc11g010940、Solyc11g011020、Solyc11g011080、Solyc11g011090、Solyc11g011180。在试验中创制了3份新的可用于抗病基因定位的材料。由本研究结果可得,同时携带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基因(Ty-1、Ty-2、Ty-3)的栽培番茄品种对ToCV的耐性较好,以142-1009×LA1028的F2代和F3代为研究材料,将番茄抗番茄褪绿病毒病基因TC11.1定位到730 kb范围内,为番茄抗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桑利民,徐桂真,郭元章,徐婧,蹇家利,王殿清,张桂芳,吴宝军,李树军,康志凯[5](2018)在《温室害虫对春播芝麻的危害与防治》文中提出为有效防治温室害虫,降低对芝麻春播的危害,对2017年承德双滦区温室蔬菜区春播芝麻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对春播芝麻产生危害的温室害虫种类多,主要有白粉虱和根结线虫;白粉虱对春播芝麻整个营养生长阶段持续产生危害,根结线虫对春播芝麻中前期危害严重,致死率达100%;白粉虱和根结线虫的防治需要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综合进行,其中白粉虱的化学防治需要多次进行。温室害虫对春播芝麻危害总体表现为种类多,危害重,防治难,其中,根结线虫对芝麻的危害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本文揭示了春播芝麻白粉虱及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对生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一些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春播芝麻科研和生产提供参考。

张帆,李姝,王苏[6](2017)在《可持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的进展及模式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设施蔬菜栽培方式为蚜虫类、蓟马类、粉虱类、斑潜蝇等小型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繁殖和为害的生态环境,易暴发严重危害。而天敌昆虫是自然存在的害虫控制因子,是目前害虫生物防治的首选技术和发展方向。文章介绍和分析了蔬菜害虫的天敌昆虫应用的主要类型及研究进展,并对设施蔬菜的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了几种天敌昆虫精准释放参数、混合释放机理及其功能植物种类与布局等,提出了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保护利用技术新模式。

张祥[7](2016)在《吐鲁番盆地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发生动态及对烟粉虱的控害效应》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新疆吐鲁番盆地发现的烟粉虱的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在吐鲁番田间的发生动态、空间分布型及在设施农业中对烟粉虱的控害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寄生能力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烟粉虱若虫密度为50头/叶时,1对至5对不同寄生蜂的释放量均对2龄烟粉虱若虫的寄生能力最高,寄生率分别为44.67%、50.67%、52.6%、52%和46.67%,是最适宜的寄生龄期。释放不同密度海氏桨角蚜小蜂对寄生率的影响表明,在烟粉虱若虫密度为50头/叶时,释放3对和4对寄生蜂时,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均较高。其中对2龄若虫的寄生率分别为52.67%和52%,对其他龄期的寄生率无显着差异。因此,释放3对和4对寄生蜂时,即雌蜂:烟粉虱若虫为1:12.5-1:16.7是较为适宜的放蜂量。不同龄期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蜂羽化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被寄生的二龄烟粉虱若虫羽化率最高可达94.15%,其次为1龄、3龄,4龄若虫,羽化率分别为:85.50%、73.33%、13.33%。(2)调查结果显示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具有典型的跟随控制作用。各调查区寄生蜂在下层与中层棉叶寄生率均显着高于上层(P<5%),但下层与中层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烟粉虱自棉株下部逐渐向上危害的规律相吻合。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寄生率在棉田北区的西向显着高于南向,其它各区的方位间没有差异(P<5%)。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寄生蜂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共同引起。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田间理论抽样公式:N=(4.2762/m+2.2534)/D2。(3)五次放蜂后,番茄和辣椒温室释放海氏桨角蚜小蜂均在首次放蜂后14 d出现被寄生烟粉虱若虫。番茄温室大棚中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最高为31.4%,在寄生蜂释放49 d后,放蜂区烟粉虱和其若虫下降幅度分别在78.17%和75.45%。在辣椒温室大棚中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最高达到35.94%,在寄生蜂释放56 d后,烟粉虱成虫下降幅度最高分别达83.38%和83.87%。对烟粉虱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张帆,李姝,肖达,赵静,王然,郭晓军,王苏[8](2015)在《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设施蔬菜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设施蔬菜的发展不仅使蔬菜生产的品种和产量得到快速增长,也为有机蔬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设施蔬菜种植条件也给害虫提供了适宜生长、繁殖和危害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成为制约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而治理化学农药污染不仅要求逐步减少其使用量,更需要寻求优化升级与替代传统防治方法的技术。天敌昆虫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设施蔬菜虫(螨)害,保证其产量和品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以天敌昆虫释放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的种类相当有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在设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及应用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天敌昆虫资源和应用基础、技术研发和配套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概述了设施蔬菜害虫的主要发生种类及其危害特点、主要害虫天敌资源及其生物防治的技术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蚜虫、粉虱、叶螨、蓟马等几种重大害虫的生物防治实例,并分析了中国天敌昆虫人工繁殖(人工饲料、规模化生产)的研究进展。此外,还综述了中国温室蔬菜害虫的天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从天敌昆虫保护利用、释放技术、控害效果评价、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对设施蔬菜应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纯胄[9](2007)在《害虫趋色性及其在蔬菜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害虫对色彩的趋性是其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最主要的趋性之一,利用其对色彩的趋性来进行防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害虫趋色性及其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简要概述,并提出了今后需要重视解决的若干问题。

张纯胄,杨捷[10](2007)在《害虫趋光性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概述了害虫趋光性的特性、在生产上的主要应用途径和应用技术研究进展现状,并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解决和明确的若干问题。

二、大棚彩椒温室白粉虱种群动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彩椒温室白粉虱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1 种苗技术研究进展
        1.1.1 育种技术
        1.1.2 育苗技术
    1.2 模式栽培研究进展
        1.2.1 无土栽培
        1.2.2 有土栽培
    1.3 肥水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施肥技术
        1.3.2 灌溉技术
        1.3.3 其他技术措施
    1.4 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1.4.1 法律法规保障
        1.4.2 预测预报
        1.4.3 农业防治技术
        1.4.4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1.4.5 生物防治
        1.4.6 化学防治
    1.5 现代化、智能化装备与技术应用进展
        1.5.1 现代化、智能化装备应用
        1.5.2 自动、智能化技术
2 绿色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蓝光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及对黄瓜抗虫性诱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光对昆虫和植物抗虫性诱导的影响(文献综述)
    1 昆虫的感光器官
        1.1 昆虫的复眼
        1.2 昆虫的单眼
        1.3 昆虫光感受器对光质和和光强刺激反应
    2 昆虫的趋光行为
        2.1 昆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光行为
        2.2 昆虫对光强光的趋光行为
        2.3 昆虫趋光行为的影响因素
        2.3.1 昆虫性别
        2.3.2 昆虫生理状态
        2.3.3 趋光行为在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
    3 光对植物诱导抗虫性研究
        3.1 光对植物营养物质的影响
        3.2 光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3.3 光对植物防御酶的影响
    4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对烟粉虱驱避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对烟粉虱具有驱避作用的最适光波长筛选
        1.2.2 多种颜色共存对烟粉虱选择行为的影响
        1.2.3 蓝光介入对绿光-黄光系统中烟粉虱选择行为的影响
        1.2.4 直射光与透射光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
        1.2.5 蓝光对盆栽苗期黄瓜烟粉虱的驱避作用
        1.2.6 蓝光对设施黄瓜上烟粉虱的影响
        1.2.7 蓝光和黄光联合使用对设施黄瓜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不同波长光选择性
        2.2 多种颜色光共存对烟粉虱选择行为的影响
        2.3 直射光与透射光对烟粉虱的直接驱避作用
        2.4 蓝光对苗期黄瓜上烟粉虱种群的影响
        2.5 蓝光对大棚黄瓜烟粉虱种群的影响
        2.6 蓝光和黄光联用对设施黄瓜上烟粉虱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蓝光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抗性相关物质的诱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蓝光对黄瓜体内抗性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1.2.2 蓝光对黄瓜体内抗氧化酶的影响
        1.2.3 黄瓜叶片挥发物收集测定
        1.2.4 不同光照处理的黄瓜上烟粉虱生长发育试验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蓝光对黄瓜叶片中抗性相关物质的影响
        2.2 蓝光对黄瓜叶片中几种抗性相关酶的影响
        2.3 蓝光对黄瓜叶片上驱虫相关的挥发物的影响
        2.4 取食蓝光处理黄瓜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蓝光处理后黄瓜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黄瓜处理
        1.2.2 代谢物提取
        1.2.3 色谱条件
        1.3 数据处理
        1.3.1 原始数据预处理
        1.3.2 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1.3.3 单变量统计分析(UVA),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1.3.4 主要差异代谢物地KEGG通路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2.2 蓝光照射黄瓜后的主要差异代谢物
        2.3 蓝光照射黄瓜后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黄瓜HPL的RNAi和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蓝光处理后黄瓜叶片中HPL的酶活性测定
        1.2.2 蓝光照射后黄瓜叶片中HPL的基因表达
        1.2.3 构建RNAi载体
        1.2.4 黄瓜的遗传转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蓝光处理后对黄瓜叶片HPL酶活的影响
        2.2 蓝光处理对黄瓜叶片HPL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3 RNAi载体的构建
        2.3.1 正、反义片段的扩增
        2.3.2 中间载体重组质粒PCR验证
        2.3.3 RNAi表达载体的PCR验证
        2.3.4 RNAi表达载体酶切验证
        2.4 RNAi黄瓜的PCR检测
        2.5 RNAi黄瓜苗的RT-qPCR验证
        2.6 RNAi黄瓜苗的挥发物含量分析
        2.7 烟粉虱对RNAi黄瓜的嗅觉反应和行为选择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异迟眼蕈蚊研究概况
        1.1.1 形态体征、生活习性及为害
        1.1.2 发生规律
        1.1.3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1.4 防治策略
    1.2 植物源杀虫剂概况
        1.2.1 植物源杀虫剂简介
        1.2.2 杀虫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
    1.3 异硫氰酸烯丙酯概况
        1.3.1 异硫氰酸烯丙酯简介
        1.3.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提炼步骤简介
        1.3.3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菌活性
        1.3.4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除杂草活性
        1.3.5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虫活性
        1.3.6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作用机制概述
    1.4 转录组学概况
        1.4.1 转录组学简介
        1.4.2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
        1.4.3 转录组学在调控昆虫生殖方面的应用
    1.5 代谢组学概况
        1.5.1 代谢组学简介
        1.5.2 非靶向代谢组学在昆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1.6 设施作物概况
        1.6.1 设施作物简介
        1.6.2 温室大棚环境条件及常见虫害
        1.6.3 防治策略
    1.7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及对昆虫的影响
        1.7.1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1.7.2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1.7.3 CO_2 对熏蒸剂的作用
    1.8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1 研究背景
        1.8.2 研究意义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及亚致死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寄主植物
        2.1.2 供试昆虫
        2.1.3 试剂及仪器
        2.1.4 配药
        2.1.5 熏蒸法
        2.1.6 浸叶法
        2.1.7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3 龄幼虫后续发育的影响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分析
        2.2.2 AITC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存活率分析
        2.2.3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2.4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蛹期和蛹重的影响
        2.2.5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2.2.6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转录组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寄主植物
        3.1.2 供试昆虫
        3.1.3 试剂及仪器
        3.1.4 测序样品准备
        3.1.5 c DNA文库构建
        3.1.6 转录组测序
        3.1.7 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测序质量评估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3.2.3 GO功能分类
        3.2.4 KEGG功能分类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与分类
        3.2.7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8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寄主植物
        4.1.2 供试昆虫
        4.1.3 设备及试剂
        4.1.4 样品准备
        4.1.5 样本提取方法
        4.1.6 色谱-质谱分析
        4.1.7 数据分析流程
    4.2 结果
        4.2.1 样本质控分析
        4.2.2 代谢物化学分类归属统计
        4.2.3 组间PLS-DA分析
        4.2.4 组间差异显着的代谢物
        4.2.5 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
        4.2.6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效率及酶活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韭菜
        5.1.2 供试昆虫
        5.1.3 试剂及仪器
        5.1.4 幼虫的高CO2 胁迫
        5.1.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幼虫的双重胁迫
        5.1.6 抗氧化酶、解毒酶和消化酶活力检测
        5.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
        5.2.1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致死率的影响
        5.2.2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死亡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5.2.3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5.2.4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5.2.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5.2.6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酶活力影响的方差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长繁殖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寄主植物
        6.1.2 供试昆虫
        6.1.3 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6.1.4 异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的建立
        6.1.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6.1.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繁殖力的影响
        6.1.7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寿命期望的影响
        6.1.8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6.1.9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6.1.10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6.2.2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6.2.3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存活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6.2.4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寿命期望值的影响
        6.2.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6.2.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通过食物链对异迟眼蕈蚊生理特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寄主植物
        7.1.2 供试昆虫
        7.1.3 试剂及仪器
        7.1.4 样品收集
        7.1.5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CO_2浓度升高对韭菜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7.2.2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影响
        7.2.3 韭菜营养物质含量与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8.1 总体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番茄抗褪绿病毒病基因TC11.1的初步定位及抗性种质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1.1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分布
        1.1.2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危害症状
        1.1.3 番茄褪绿病毒的病毒粒子及基因组特性
        1.1.4 番茄褪绿病毒的传播媒介和方式
        1.1.5 番茄褪绿病毒的侵染范围
        1.1.6 番茄褪绿病毒的检测方法
    1.2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研究进展
        1.2.1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分布
        1.2.2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发病症状
        1.2.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2.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寄主和传播方式
    1.3 番茄褪绿病毒病和番茄黄化曲叶病的防控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4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抗病材料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番茄褪绿病毒的鉴定
    2.1 材料和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和仪器
    2.2 方法
        2.2.1 番茄褪绿病毒的分级
        2.2.2 番茄发病植株的RT-PCR分子检测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和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番茄褪绿病毒的感病症状
        2.3.2 感病植株RT-PCR检测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2.3.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抗性基因对番茄褪绿病毒的耐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材料
        3.1.2 菌株、载体及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番茄褪绿病毒的田间调查方法
        3.2.2 番茄其他生理情况的调查
        3.2.3 番茄DNA提取
        3.2.4 番茄RNA的提取和c DNA的合成
        3.2.5 引物的开发与合成
        3.2.6 PCR扩增和凝胶电泳方法检测
        3.2.7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材料TYLCV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分析
        3.3.2 感病材料ToCV和 TYLCV的检测
        3.3.3 ToCV的 CP基因序列分析
        3.3.4 ToCV的 HSP70 基因序列分析
        3.3.5 TYLCV基因序列分析
        3.3.6 番茄田间形态调查
        3.3.7 讨论
第四章 抗番茄褪绿病毒病基因TC11.1的定位和种质创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表型调查
        4.1.3 番茄基因组的DNA提取
        4.1.4 分子标记的开发
        4.1.5 PCR的体系、扩增和电泳凝胶检测
    4.2 试验结果
        4.2.1 番茄抗褪绿病毒病基因TC11.1的精细定位
        4.2.2 候选区间基因预测
        4.2.3 抗ToCV育种材料的创制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5)温室害虫对春播芝麻的危害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1.1 发生规律
        2.1.2 为害症状
        2.1.3 白粉虱的防治措施
    2.2 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2.1 发生规律
        2.2.2 为害症状
        2.2.3 防治措施
3 结论与讨论

(6)可持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的进展及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天敌昆虫是生态系统内存在的重要害虫控制因子
天敌昆虫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的应用进展
天敌田间应用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可持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新模式的研究和建立
    研究系统和对象的选择
    天敌单独应用及量化参数
    多种天敌组合防治单种害虫的研究
        ●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组合释放防治粉虱类害虫
        ●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组合释放防治粉虱类害虫
        ●异色瓢虫、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组合释放防治粉虱类害虫
    多种天敌复合防治多种害虫的研究
    天敌定殖与持续控害
        ●蜜源植物的选择与利用
        ●天敌昆虫伴存植物的筛选与利用
        ●温室棚间功能植被多样性提升
    以天敌释放为主的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新模式
        ●番茄害虫
        ●青椒害虫
        ●茄子害虫
结论及讨论

(7)吐鲁番盆地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发生动态及对烟粉虱的控害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烟粉虱起源和危害
    1.2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1.3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MEAM1隐种烟粉虱若虫的寄生选择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吐鲁番棉田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发生动态及空间分布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设施栽培系统中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的控害效应及种群消长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MEAM1隐种烟粉虱若虫的寄生选择性
    5.2 吐鲁番棉田海氏桨角蚜小蜂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
    5.3 设施栽培系统中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的控害效应及种群消长规律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蔬菜害虫主要种类
2天敌昆虫应用历史
    2.1经典型生物防治
    2.2增强型生物防治
    2.3保护型生物防治
3设施蔬菜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及其应用
    3.1主要天敌昆虫资源
    3.2应用的主要天敌昆虫
4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
    4.1人工饲料
    4.2规模化生产
5问题与展望
    5.1天敌保护利用
    5.2天敌释放技术
    5.3控害效果评价
    5.4天敌规模化生产技术

(9)害虫趋色性及其在蔬菜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对色彩的趋性及特点
2 害虫趋色性的主要应用途径
    2.1 色板诱集
    2.2 有色材料避虫
    2.3 与其他技术复合诱杀
3 害虫色性应用技术进展
    3.1 对色彩的趋性
    3.2“粘虫色板”技术
4 害虫趋色性应用技术展望

(10)害虫趋光性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昆虫对光的趋性及其特性
2 害虫趋光性的主要应用途径
    2.1 灯光诱杀
    2.2 色板诱集
    2.3 有色材料避虫
    2.4 光脉冲干扰
    2.5 与其他技术复合诱杀
3 害虫趋光性应用技术研究概况
    3.1 害虫对光的趋性
    3.2 灯光诱杀技术
    3.3 “粘虫色板”技术
        3.3.1 “粘虫色板”制作技术
        3.3.2 “粘虫色板”田间应用技术
        (1) 田间设置技术。
        (2) 粘虫板的诱虫能力。
        (3) 粘虫板测报技术。
        (4) 粘虫色板的防效与效益。
    3.4 “负趋性”应用技术
4 害虫趋光性应用技术展望

四、大棚彩椒温室白粉虱种群动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王楠,焦子伟,李东育,陈晓露,王念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21(18)
  • [2]蓝光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及对黄瓜抗虫性诱导机制研究[D]. 韩杜斌. 扬州大学, 2021
  • [3]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D]. 苟玉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番茄抗褪绿病毒病基因TC11.1的初步定位及抗性种质创制[D]. 范丽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温室害虫对春播芝麻的危害与防治[J]. 桑利民,徐桂真,郭元章,徐婧,蹇家利,王殿清,张桂芳,吴宝军,李树军,康志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6)
  • [6]可持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的进展及模式创新[J]. 张帆,李姝,王苏. 农业工程技术, 2017(31)
  • [7]吐鲁番盆地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发生动态及对烟粉虱的控害效应[D]. 张祥.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8]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J]. 张帆,李姝,肖达,赵静,王然,郭晓军,王苏.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 [9]害虫趋色性及其在蔬菜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 张纯胄. 长江蔬菜, 2007(08)
  • [10]害虫趋光性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 张纯胄,杨捷. 华东昆虫学报, 2007(02)

标签:;  ;  ;  ;  ;  

温室彩椒粉虱种群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