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IP读者俱乐部(论文文献综述)
谢奇丽[1](2020)在《《我们彻夜狂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社会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社科文本翻译在翻译实践研究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内近些年对社科文本的翻译也越来越重视。为更好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读者,译者在翻译社科文本时遵循相关翻译理论,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努力提升译文质量。译者此次选取We Danced All Night:A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Between the Wars第五章作为翻译文本,原文本属于社科文本,具有语言规范、逻辑思维强、涵盖面广、结构衔接紧密等特点。译者在翻译原文本时,以美国数学家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为指导理论,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向译文读者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原文本包含许多英国地名词汇,译者采取增译法增补原文部分地名词汇所隐含的行政区域信息,拓宽译文读者的信道容量;而对于原文中的跨学科词汇,译者则查找它们在所属学科领域的对应信息并准确翻译。另外,针对原文本多长难句的特点,译者首先对句子进行初步解码,理解原句信息,理清句子结构以及句子间的联系,再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加工,运用拆译法拆分原文中相对较长的句子,译为对应的短句,最后再调整或重组信息。在篇章衔接层面上,原文本主要运用了指称衔接、词汇衔接及结构衔接的方式。译者在了解篇章中各句子之间的联系之后,适当运用增译法以及重复法等进行翻译,降低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传输负载。最后,此次翻译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翻译该文本有助于译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两战期间英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译者尝试介绍这一段时期内,英国是如何应对失业问题的,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有哪些教训可以避免。译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为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邹慧超[2](2020)在《贝尔曼的翻译伦理观对回忆录翻译的指导 ——以Clothes,Clothes,Clothes.Music,Music,Music.Boys,Boys,Boys.:A Memoir的汉译为例》文中指出回忆录作为一种传记文学,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包含大量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由作者主观表达形成的个人风格也体现在字里行间。因而,真实再现客观事实、尊重作者主观表达就成为了回忆录翻译的两大任务。《衣服,衣服,衣服,音乐,音乐,音乐,男孩,男孩,男孩:回忆录》是英国朋克音乐人薇芙·艾伯丁的个人回忆录,准确传达客观事实、真实反映作者所写所想是翻译的难点,译者的任务就是原原本本的还原作者笔下的“实”,不试图削弱或抹杀原文的异质性,不因译者个人的解读而去弱化作者的主观表达。笔者以安托瓦纳·贝尔曼“尊重他异性”的翻译伦理观为指导思想,以“否定分析”理论为具体的操作方法,论证了在回忆录翻译中,译者应与某些“变形倾向”作对抗,通过避免高贵化、合理化倾向造成的人物语气和特定文化特征的改变来尊重回忆录描写的客观事实中的异质性,通过避免质的弱化、明晰化、扩展、潜在意指体系的破坏和短语及习语的破坏五种变形倾向来尊重回忆录中作者主观表达的异质性,从而达到“尊重他异性”的伦理目标。
梁彦龙[3](2020)在《《美国男孩》(1-10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取自拉里·沃森小说《美国男孩》的第一章至第十章,源语文本字数29,000英语单词,译文为51,000汉字。美国小说家拉里·沃森在此部自传体小说中,通过平实、通俗的语言,记录了以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的少年生活片段,向读者展现了一幅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镇的生活画卷。翻译源语文本中出身贫困单亲家庭的主人公马修·加思的个人经历,以及其作为“外人”与邓巴医生一家由一位年轻女子路易莎·林达尔而产生的爱恨纠葛,吸引了众多美国读者。经调查发现,该书尚未出版中文译本,因此鲜有中国读者了解这部自传体小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不容忽视,必须细分缕析,相向而行。在词汇层面,不同语境中的“词义选择”与“一词多义”构成了英译汉的一大难点;在句法层面,英语句子构建以时间与空间分立为主要特质而汉语以时间与空间同态为特质,因此句子,尤其是英语复杂句和并列句,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解构”与“重构”必须依照英汉句法建构机制进行一一灵活处置;在篇章层面,囿于英汉篇章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段落汉译时应注重发挥话题链的统摄功能,也即一个英文段落中只能容纳一个话题或话题链,而一个中文段落中却可以容纳有多个主题或话题链。必要时,几个相关的英语话题可以合并组合在一个完整的英语段落中,适应中文的行文习惯。基于前述差异,译者通读了多本高校通用的英汉翻译教材,从中总结出十余种常用的翻译技巧,以此来处理本次翻译实践中的翻译问题。这些技巧包括词义选择法、注解法、增词法、减词法、叠词译法、拟声词译法、视角转移译法、被动语态译法、否定结构译法、汉语四字词译法及英语习语译法。这份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33个例句,并例示这十余种常用的翻译技巧是如何运用来处理这些情况的。上述十一种翻译技巧成功解决了翻译过程中所遇绝大多数问题,但人物对话这一难题仍俯拾皆是,亟待解决。对话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基于其文本特点和出现频率之高,译者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指导,对从《美国男孩》中截取的10余个人物对话进行了逐一分析。顺应论强调,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由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构成的交际语境以及对话中人物身份的转变,对于阐释对话翻译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加深译文读者对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及故事情节的理解。由于倚仗了顺应论,全文的人物对话部分翻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译文符合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源语文本的来源、主要情节及作者、翻译动机,以及翻译报告的结构。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概述,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分析及译后校对。在第三章,通过总结的十余种翻译技巧,对文中众多例句进行了译巧分析。第四章着力于顺应论指导下的对话翻译,从交际语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使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最后一章总结了对于翻译实践的反思、不足及对未来的建议。
刘春艳[4](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的澳洲Belle Property房产广告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民日渐富裕,海外投资也成为了热门话题,而最受中国“土豪”青睐的投资领域便是房地产市场。其中,澳洲凭借其优惠的购房政策、良好的自然环境、雄厚的教育资源和较低的移民门槛成为中国人购房投资的首选之地。针对中国人的房产广告应运而生,因此房产广告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本实践报告是基于笔者在2017至2018年间为澳洲Belle Property杂志广告汉译的部分材料。笔者发现该杂志广告具有以下特点:就词汇层面,缩略语多、专业术语使用频繁、专有名词量大以及形容词修饰语多;就句法层面,此文本多为简单句。其中,专有名词量大及部分难译的形容词修饰语给笔者的翻译带来了难度,此外,还有中澳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法律法规上的差异,需要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克服这些困难。鉴于此,笔者选用翻译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对于以上难点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就专有名词,笔者采用直译法、移译法、音译法和音义结合法来处理;而一些难译的形容词,笔者则采取意译法、增译法和转译法来进行翻译;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问题,笔者实行了加注法;而法律法规的差异,则用释义法来解决。笔者力求最终的译文忠实原文,表达流畅,并能引起读者的买房兴趣,以达到广告商的目的,同时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为其他译者带来启发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栩嘉[5](2019)在《交际翻译视角下Greg Lake:Lucky Man(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用以再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西方名人传记的译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物传记Greg Lake:Lucky Man被选作此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选自Greg Lake:Lucky Man一书中的前两章。实践报告介绍了与原文本有关的基本信息,并对其语言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和要求。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介绍翻译实践流程。第三部分介绍了交际翻译在人物传记中的适用性,同时为本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译者采用了加注法、意译法、转译法、拆分法、增译法等翻译方法对传记类文本进行翻译尝试。第四部分是对整个翻译实践的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深刻意识到,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恰当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做好翻译工作的重要条件。在完成该翻译实践报告的过程中,译者对传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翻译方法和技巧形成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唐雨[6](2020)在《《亲爱的胖胖》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汉译实践报告以英国喜剧女演员唐·弗兰奇的书信体回忆录《亲爱的胖胖》作为翻译文本,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回忆录汉译的具体方法。回忆录是一种追忆个人经历和社会活动的文学形式,普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名人回忆录多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享如何面对挫折和生活的起伏,在当代社会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大众来说十分重要,因此译介名人回忆录具有现实意义。一般说来,名人回忆录原作者写作时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因此在翻译回忆录文本时要保持原作者的风格和特点,向译文读者传达一个真实的原作者,让他们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要实现这一目标,本论文认为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纽马克的理论,语义翻译缩小翻译单位,从词、句子入手,准确传达词汇语境意义,强调原作的语序不变,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传达作者的思维过程,保留原作风味。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力求译文地道、流畅、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注重原文信息传递的效果,旨在帮助读者减少阅读障碍。《亲爱的胖胖》中比喻修辞以及重复排比的频繁使用,体现了原作的风格和写作特点,也反应了原作者的思维过程。同时,由于英汉表达习惯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原文本中广泛使用的头韵和习语在中文中找不到对应表达。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在进行语义翻译时,运用了移植式翻译、模仿翻译等翻译技巧。为了保持原作者的风格和写作特点,笔者保留了原作者独特的比喻喻体,模仿原作者的重复和排比句式。同时,为了使译入语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使译文更加地道,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障碍,笔者在进行交际翻译时,运用了增译、补偿翻译和解释性翻译,增译了隐含信息,补偿了头韵的效果,解释性翻译了习语。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名人回忆录的翻译实践,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中提出了五种具体的翻译技巧。这些翻译方法紧扣名人回忆录的文本特点,最大程度地向译入语读者传达了真实的原作者形象,为名人回忆录的翻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翻译实践案例和可借鉴的经验总结。
王莹[7](2020)在《英语新闻汉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系列特别报道China and America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也被公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尤其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因此关于中美关系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该翻译原文选自《经济学人》2019年5月18日的系列特别报道China and America,共由七篇文章组成,分别在政治、科技、军事、贸易方面阐述中美关系,并在开篇和最后一篇文章对中美关系进行总结和预测。本翻译报告主要论述了翻译实践的过程并总结经验教训。论文整体基于译前准备、译中翻译和译后总结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在译前准备方面,首先介绍本项目的背景、研究现状和论文结构。随后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流程,包括文本分析、翻译辅助工具介绍和翻译标准沟通等。在译中翻译层面,分别从词汇、短语、篇章的三个角度,通过列举原文中的实例,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译后总结层面,对翻译过程中普遍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并在报告中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和教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使用了个案分析法,对案例中的出现的难点进行调查最后加以解决,在翻译实践中遵守“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在本次翻译实践中发现,翻译英语新闻的语言要符合新闻措辞的严谨和规范,表达要清晰流畅,避免引起歧义。对新闻的标题的翻译要醒目,对新闻新词的翻译要新颖。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中外不同的立场倾向性。
谷伟[8](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刘晴[9](2019)在《《嘻哈美国》(前三章)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节选的是《嘻哈美国》的前三章的内容,记录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嘻哈的出现及发展过程和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作者乔治·尼尔森是非裔美国作家、专栏评论家、音乐和文化评论家、记者、电影制作人。源语文本是国外文化界研究嘻哈文化发展最好的研究材料。此书国内有一个已出版的完整的译文版本,笔者选取的进行对比的译文版本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宏杰等人的译作。笔者意在通过进行不同版本的译文比较来发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比较部分就是对专有名词和长难句的对比。笔者选择使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来分析节选部分的文本类型,以再现源语文本的内容为目标进行翻译,并合理的使用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方法处理所遇到的长难句,来完成整个材料的翻译。因为介绍的是嘻哈文化的历史,所以会有符合历史时代的专有名词以及文化现象。大量的人名,专辑名等各种类型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需要遵照一定的规范,此外书中也有很多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长难句。笔者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资料,目前为止出版的译作,读者对译本的译文质量存在质疑,所以选择李宏杰等人的译本来进行译文对比来完成此次的翻译实践报告,并总结翻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报告的第五章,重点列举笔者和李宏杰等人的译例,通过对译例的分析和译本的对比,总结出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以及两个译本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因此第五章是本报告的重点的内容。
杨青[10](2019)在《《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1959一)是美国当代着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他凭借小说《纠正》(The Corrections,2001)一举成名,获得了 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沙龙图书奖,2003年布克奖和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纠正》是一部久违了的美国小说巨着,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认为《纠正》的巨大成就足可与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和德里罗的《白噪音》比肩。然而,这本内涵极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小说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目前,学术界对《纠正》的主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有人对其主题做专题性的研究或从异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因此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比较文学等批评方法,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四个方面去解读其异化主题,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纠正》异化主题的形成原因。最后,本文还将探讨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从资本主义制度、消费主义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分析《纠正》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首先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异化:私有制造成了立陶宛的贫穷、混乱和美国企业主的自私贪婪;立陶宛的民主选举充满了虚伪与血腥,群众只是被政客愚弄和利用的对象;货币拜物教使美国人民疯狂追逐金钱,把财富凌驾于人性之上;经济危机使人们陷入了饥饿与贫穷之中,给人留下了可怕的心理阴影。其次分析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异化,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贪慕虚荣、追求享乐,为消费而消费,成为物的奴隶。最后分析科技对人的异化,科技不仅成为人谋取私利、违法犯罪的工具,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第二章分析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本章分析了《纠正》中僵持的夫妻关系、有性无爱的情侣关系、不和的婆媳关系、对立的父子关系、疏远的胞亲关系和异常的情敌关系,僵持的夫妻关系表现为艾尔弗雷德的压迫和伊妮德的反抗、加里与卡罗琳的争吵与冷漠。有性无爱的情侣关系表现为沉迷性爱的奇普与贪恋享乐的朱莉娅、渴求性爱的丹妮斯与以性谋私的唐·阿莫。不和的婆媳关系表现为卡罗琳对伊妮德不满、伊妮德对卡罗琳的无视。对立的父子关系表现为艾尔弗雷德与加里的互不理解,阿伦、凯莱布对加里的排斥。疏远的胞亲关系表现为加里对奇普的冷漠和嫉妒、加里对丹妮斯的嫉妒和诽谤。异常的情敌关系表现为基塔纳斯对奇普的友善、奇普对基塔纳斯的依赖。第三章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本章从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城市环境的破坏、危险物对人的摧残四个方面来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资源枯竭表现为能源危机和砂石资源短缺;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表现为湿地破坏、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和白色污染;城市环境的破坏表现为纽约的脏乱和圣裘德的破败;危险废物对人的摧残表现为氡污染和废弃建筑污染。第四章分析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在《纠正》中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奇普的人格分裂、丹妮斯的人格分裂和罗宾的人格分裂上。奇普的人格分裂表现为不伦性欲与羞耻感的交织,丹妮斯的人格分裂表现为其双性恋人格,罗宾的人格分裂表现为同性性爱、婚外恋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异化主题的形成原因。《纠正》的异化主题形成一方面与乔纳森·弗兰岑的人生经历和其作为严肃小说家的责任感等个人原因有关,另一方面与传统伦理观的消解、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社会心理疾病的流行等社会原因有关。结语部分探讨了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社会批判性。《纠正》是一部现实主义之作,弗兰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对人的压抑和摧残,呼吁建立一个绿色、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
二、CHIP读者俱乐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P读者俱乐部(论文提纲范文)
(1)《我们彻夜狂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社会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实践概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
2.1 文本来源 |
2.2 文本内容 |
2.3 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梳理文本内容 |
3.1.2 确定翻译理论 |
3.1.3 选择翻译工具 |
3.1.4 设立应急预案 |
3.2 译中分析 |
3.3 译后审校 |
3.3.1 自我审校 |
3.3.2 他人审校 |
第四章 信息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
4.1 社科文本中特殊词汇的翻译 |
4.1.1 跨学科词汇的信息对应 |
4.1.2 地名词汇的信息增补 |
4.2 社科文本中句子的翻译 |
4.2.1 并列句的信息代替 |
4.2.2 复合句的信息调整 |
4.2.3 并列复合句的信息重组 |
4.3 社科文本中篇章衔接的翻译 |
4.3.1 指称衔接的信息复现 |
4.3.2 词汇衔接的信息明示 |
4.3.3 结构衔接的信息补充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5.2 翻译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B 术语表 |
附录C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
致谢 |
(2)贝尔曼的翻译伦理观对回忆录翻译的指导 ——以Clothes,Clothes,Clothes.Music,Music,Music.Boys,Boys,Boys.:A Memoir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项目说明 |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
翻译评注 |
一 引论 |
二 文献综述 |
2.1 传记文学翻译研究概况 |
2.2 贝尔曼的翻译伦理观及“否定分析”理论 |
三 “否定分析”理论对翻译项目的指导 |
3.1 尊重回忆录描写的客观事实中的异质性 |
3.1.1 避免译文高贵化造成的人物语气的弱化 |
3.1.2 避免译文合理化造成的特定文化特征的削弱 |
3.2 尊重回忆录中作者主观表达的异质性 |
3.2.1 避免译文出现质的弱化 |
3.2.2 避免译文明晰化 |
3.2.3 避免译文扩展 |
3.2.4 避免译文出现潜在意指体系的破坏 |
3.2.5 避免破坏原文短语及习语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3)《美国男孩》(1-10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2 Account of the Author |
1.3 Motivation for the Task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Designing the Glossary |
2.1.2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Text |
2.1.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2.1.4 Schedul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2.2 Solution to General Translation Problems |
2.2.3 Ado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
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Three Commonly-Used Skills fo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Case Analysis |
3.1 Skills at the Lexical Level |
3.1.1 Diction in Translation |
3.1.2 Annotation in Translation |
3.1.3 Ampl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
3.1.4 Omission in Translation |
3.1.5 Reduplicated Words in Translation |
3.1.6 Onomatopoeic Words in Translation |
3.2 Skill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3.2.1 Skills with Perspective Shift |
3.2.2 Skills with Passive Voice |
3.2.3 Skills with Negative Structures |
3.2.4 Skills with Four-character Chinese Phrases |
3.2.5 Skills with English Set Phrases |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Skills for Some Special Cases concerning the Dialogues |
4.1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
4.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
4.3 Four Angels of Pragmatic Investigation |
4.4 The Adaptation Theory and Novel Translation |
4.5 Case Analysis |
4.5.1 Adapt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
4.5.2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 |
4.5.3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 |
4.5.4 Adaptation to the Identitie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in a Convers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Task |
5.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Terminology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4)目的论视角下的澳洲Belle Property房产广告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实践介绍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过程 |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
2.1 文本类型及功能 |
2.2 文本的特点 |
2.3 文本翻译的难点 |
2.3.1 语言层面 |
2.3.1.1 专有名词量大 |
2.3.1.2 难译形容词多 |
2.3.2 文化层面 |
2.3.2.1 地理环境差异大 |
2.3.2.2 生活方式差异大 |
2.3.2.3 法律法规差异大 |
第三章 目的论视角下的译例分析 |
3.1 目的论理论概述 |
3.2 译例分析 |
3.2.1 专有名词 |
3.2.1.1 直译法 |
3.2.1.2 移译法 |
3.2.1.3 音义结合法 |
3.2.2 难译形容词 |
3.2.2.1 意译法 |
3.2.2.2 增译法 |
3.2.2.3 转译法 |
3.2.3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差异:加注法 |
3.2.4 法律法规差异:释义法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实践收获 |
4.2 翻译实践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翻译材料 |
附录二 :专有名词统计表 |
(5)交际翻译视角下Greg Lake:Lucky Man(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任务描述 |
1.1 翻译原文介绍 |
1.2 翻译任务简介 |
2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3 案例分析 |
3.1 交际翻译在人物传记中的适用性 |
3.2 交际翻译视角指导下的词汇翻译 |
3.2.1 加注法 |
3.2.2 意译法 |
3.2.3 转译法 |
3.3 交际翻译视角指导下的句子翻译 |
3.3.1 拆分法 |
3.3.2 增译法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总结 |
4.2 翻译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Greg Lake:Lucky Man(节选)原文及译文 |
致谢 |
(6)《亲爱的胖胖》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Dear Fatty |
1.3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Text and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Writer |
2.1.2 Preparations of Translation Tools |
2.2 While-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wmark’s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2 Applicability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o Memoirs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
4.1.1 Retaining Rhetoric Vehicles |
4.1.2 Imitating Repetition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
4.2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4.2.1 Amplifying Implicit Information |
4.2.2 Compensating Alliterations |
4.2.3 Paraphrasing Idioms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7)英语新闻汉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系列特别报道China and America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经济学人》的介绍 |
1.2 项目介绍 |
1.3 论文结构概述 |
第二章 翻译任务流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文本分析 |
2.1.2 翻译辅助工具 |
2.1.3 专有名词的整理 |
2.1.4 沟通审校标准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处理 |
第三章 翻译案例 |
3.1 新闻标题的翻译 |
3.2 词和短语的翻译 |
3.2.1 新闻新词的翻译 |
3.2.2 立场倾向性词语的处理 |
3.2.3 词组的处理 |
3.3 句子的翻译 |
3.3.1 长难句的翻译 |
3.3.2 简单句的翻译 |
3.3.3 复合句的翻译 |
3.3.4 立场倾向性句子的处理 |
3.4 语篇的翻译 |
3.4.1 句子间衔接与连贯的处理 |
3.4.2 段落间衔接与连贯的处理 |
第四章 结语 |
4.1 翻译对策总结 |
4.2 收获的经验教训 |
4.3 突破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致谢 |
(8)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
1.4 研究思路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
2.3.2 重塑认知图绘 |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
2.4 小结 |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嘻哈美国》(前三章)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任务概述 |
2.1 任务背景 |
2.2 任务文本概述 |
2.3 任务挑战与意义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2 译中要点 |
3.3 译后审校 |
第四章 信息型文本理论概述及文本重难点分析 |
4.1 信息型文本理论概述 |
4.2 文本重难点分析 |
4.2.1 人名翻译 |
4.2.2 专有名词翻译 |
4.2.3 长难句翻译 |
第五章 笔者译本与李宏杰等人译本的汉译对比分析 |
5.1 重译原因 |
5.2 李宏杰等人译本简介 |
5.3 译本比较分析 |
5.3.1 文章小标题的翻译对比 |
5.3.2 文本语句翻译对比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纠正》研究现状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四) 国内《纠正》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对人的异化 |
一、私有制对人的异化 |
二、货币拜物教对人的异化 |
三、经济危机对人的异化 |
四、“民主”选举制对人的异化 |
第二节、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异化 |
一、羡慕奢侈消费的伊妮德 |
二、渴望“优越感”的加里 |
三、向享乐生活屈服的奇普 |
第三节 科技对人的异化 |
一、立陶宛网站的经济诈骗 |
二、电子设备对儿童的异化 |
第二章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
第一节 僵持的夫妻 |
一、艾尔弗雷德的压迫与伊妮德的反抗 |
二、加里与卡罗琳的争吵与冷漠 |
第二节 有性无爱的情侣 |
一、沉迷性爱的奇普与贪恋享乐的朱莉娅 |
二、渴望性爱的丹妮斯与以性谋私的唐·阿莫 |
第三节 不和的婆媳 |
一、对伊妮德不满的卡罗琳 |
二、对卡罗琳无视的伊妮德 |
第四节 对立的父子 |
一、艾尔弗雷德与加里的互不理解 |
二、阿伦、凯莱布对加里的排斥 |
第五节 疏远的胞亲 |
一、加里对奇普的冷漠和嫉妒 |
二、加里对丹妮斯的嫉妒和诽谤 |
第六节 异常的情敌 |
一、基塔纳斯对奇普的友善 |
二、奇普对基塔纳斯的依赖 |
第三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枯竭 |
一、能源危机 |
二、砂石资源的短缺 |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 |
一、湿地破坏 |
二、植被破坏 |
三、水体污染 |
四、白色污染 |
第三节 城市环境的破坏 |
一、脏乱的纽约 |
二、破败的圣裘德 |
三、危险废物对人的摧残 |
第四章 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 |
第一节 奇普的人格分裂 |
一、不伦性欲与羞耻感的交织 |
二、“自我”对“超我”:顺从与动摇 |
三、“自我”对“本我”:放纵与约束 |
第二节 丹妮斯的人格分裂 |
一、双性恋人格 |
二、“自我”对“超我”:顺从与背叛 |
三、“自我”对“本我”:放纵与抵抗 |
第三节 罗宾的人格分裂 |
一、同性恋爱、婚外恋与宗教信仰的冲突 |
二、“自我”对“本我”:顺从—压抑 |
三、“自我”对“超我”:回归—反叛 |
第五章 形成原因 |
第一节 个人原因 |
一、作家的人生经历 |
二、严肃小说家的责任感 |
第二节 社会原因 |
一、传统伦理观的消解 |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 |
三、社会心理疾病的流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CHIP读者俱乐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们彻夜狂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社会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谢奇丽. 湘潭大学, 2020(02)
- [2]贝尔曼的翻译伦理观对回忆录翻译的指导 ——以Clothes,Clothes,Clothes.Music,Music,Music.Boys,Boys,Boys.:A Memoir的汉译为例[D]. 邹慧超. 南京大学, 2020(04)
- [3]《美国男孩》(1-10章)翻译实践报告[D]. 梁彦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目的论视角下的澳洲Belle Property房产广告汉译实践报告[D]. 刘春艳. 三峡大学, 2019(06)
- [5]交际翻译视角下Greg Lake:Lucky Man(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张栩嘉.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6]《亲爱的胖胖》汉译实践报告[D]. 唐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英语新闻汉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系列特别报道China and America汉译为例[D]. 王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9]《嘻哈美国》(前三章)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刘晴.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D]. 杨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