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亿万生命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硕果累累

拯救亿万生命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硕果累累

一、拯救亿万生灵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成果丰硕(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戈[1](2017)在《鄂伦春族神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神话文本为研究基础,结合与鄂伦春族神话研究密切相关的国内外着作、论文等学术资料,对鄂伦春族神话进行专题研究,运用类型学研究、比较研究、母题分析以及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借鉴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鄂伦春族神话进行类型、情节结构、母题、内涵等分析,并与其他民族神话进行比较,从而对鄂伦春族神话作出系统的深入探讨。本论文分绪论、正文两大部分,正文由五章内容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从民族名称的来源、社会沿革、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萨满崇信观念四个方面概述鄂伦春族历史文化;其次从神话学学术史、文学、民间文艺学和现实的角度叙述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并阐释研究方法;再次是研究综述部分,重点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以文献检索为依据,总结目前学界对鄂伦春族神话研究的综合状况,按照时间顺序,对鄂伦春族神话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概括;最后按照类型学研究方法将纷繁复杂的鄂伦春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英雄神话和萨满神话五种类型进行研究。第一章为鄂伦春族创世神话研究。本章将鄂伦春族创世神话研究限定在宇宙起源神话和自然现象起源神话范围内,重点阐述了鄂伦春族关于宇宙三界的观念、创世前天地的"混沌"状态、天帝/神如何创造大地,以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和其他万事万物的产生,并分析其基本内涵,同时通过与其他民族创世神话主题、情节结构、母题类型等比较,进一步突出鄂伦春族创世神话的民族性特征。第二章为鄂伦春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研究。本章主要借鉴《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国各民族神话母题研究》等神话理论与主张,将鄂伦春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分为人类起源神话、人类再生神话和族源神话母题类型。同时,每一母题类型又分为若干小类,作为二级类目,二级类目下又分若干小类,作为三级类目,依此类推。人类起源神话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的人类的诞生,即人类的初次诞生。人类再生神话主要讲述洪水、火灾或其他劫难过后人类的再生和繁衍,它重在强调人类的第二次产生。在人类再生神话和族源神话中,除采用人类起源神话的母题类型分类外,还进行了相应的文化和叙事结构方面的深入分析。整体上,本章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运用哲学思维,采用历史和考据的方法,发掘某一类型神话的产生和演变,讲述的内容都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状态,不涉及文明社会所具有的人伦关系和道德标准。第三章为鄂伦春族英雄神话研究。本章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英雄"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界定:一是在时间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人类自我意识已觉醒,部落意识出现并成为传统;二是呈现的状态是半人半神,或者是受到了神支持的人;三是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保护神已从动物身上转移到男性身上,这些英雄行为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带有较多的社会属性;四是上述时间段内,一切对氏族、部落,或者是对鄂伦春族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有一定的影响,包括那些在拯救氏族、部落,为人们争取生存环境、空间,扞卫民族尊严过程中获得爱情和婚姻的人,都在本文的"英雄"之列,他们的故事同样视为英雄神话故事。据此,将鄂伦春族英雄神话分为英雄拯救氏族或部落神话、英雄的爱情与婚姻神话以及其他英雄神话等类型,并对英雄神话中的母题、英雄形象、恶魔形象、宝马形象等进行了分析解读与比较。第四章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研究。在鄂伦春族民间信仰世界里,"萨满"是有着能够沟通人与神、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特异能力的"特殊人"。本章主要研究鄂伦春族萨满治病救人、彼岸追魂、斗恶魔等神异能力和萨满神灵基本情况,从而探索建立在萨满崇信基础上的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鄂伦春族萨满神话故事的情节结构特征、程式化特征、世俗化特征和精神内涵,并通过与其他民族萨满神话的比较,揭示鄂伦春族传统萨满教思想的文化特征。第五章为鄂伦春族神话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本章对鄂伦春族神话蕴含的主要社会文化价值,即古朴的哲学思想、唯美的人文精神、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价值观等进行了总结,并以审视的角度考察神话在当代的传播。利用鄂伦春族神话中积极健康的因素进行民族舞台剧展演、动漫、电影、电子游戏、产品广告等神话创意,拓展神话在当代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将神话进行传统与现代的追溯和对接。本论文通过以上五章的研究与论述,通过类型、典型母题和结构分析及其内涵挖掘,通过鄂伦春族神话同其他民族神话的母题、情节构成等方面的比较,对鄂伦春族神话的体系、类型、结构模式和神话的象征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张丽红[2](2014)在《满族说部之女神研究》文中认为“说部”是满语“乌勒本”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满族说部是满族先民传承下来的一种长篇说唱艺术形式。满族说部作为满族先民的口传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萨满神话、部族史记、家族传说,还有英雄传奇,以及民间故事。就中有所谓“窝车库乌勒本”者,“窝车库”汉译“神龛”,“窝车库乌勒本”之意就是于“神龛”前祭祀祖先所讲述的故事,其内容演述萨满女神创世开辟之圣迹,满族说部中,“神龛”故事出现最早,这说明萨满女神创世神话是所有满族说部故事的源头。满族说部的女神神话,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萨满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与万物的创世女神神话,也有萨满女神创制新的婚姻制度、保佑族人健康长寿的婚姻女神神话,既有创造生命、哺育人类、繁衍后代的生育女神神话,还有开创基业、绵延种族、造福后人的族源女神神话。其中,女神创世为故事核心,由此核心衍生了许多人物和传说,如为部族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女罕王;救人护命、起死回生的女萨满;帷幄运筹、沙场效命的女英雄,都是对女神开辟世界行为的一种模仿,或可称为女神创世神话之变形。满族说部具有鲜明的萨满女神神话特征。在传世的满族说部作品中,满族先民集体创作的《天宫大战》是满族先民一切萨满女神神话的原型。《天宫大战》犹如满族先民心中神圣的《圣经》,是满族先民宗教信仰的根系所在,也是满族先民神话思维的源头。《天宫大战》中的人物神谱、思维特色、情节模式和创作风格影响了后世萨满神话与传说。《天宫大战》中的至上神阿布卡赫赫既是一位威名远扬的萨满女神,也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天神,还是满族先民的始母神。在不同的满族神话、传说中,阿布卡赫赫已经演化为满族先民不同历史文化时期的始祖母或女首领。阿布卡赫赫成为萨满女神的最初原型,后世的萨满女神都与阿布卡赫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与阿布卡赫赫共同育有大千、创造万物的巴那姆赫赫、卧勒多赫赫是由阿布卡赫赫身上裂生出来的;那些辅助她拯救世人的动物神、植物神多是她创生出来的;那些开疆扩土造福生灵的萨满女神(恩切布库)、萨满(乌布西奔妈妈、西林安班玛发、尼山萨满)等等都是她派到人间的使者。在满族说部中,还有许多帮助阿布卡赫赫最终战胜恶魔耶鲁里的辅弼女神:如,为了将阿布卡赫赫从冰海中拯救出来,九色花翅大嘴巨鸭口喷烈火,用嘴在冰天上啄洞,嘴为冰凌巨块压成扁圆形,双爪也给挤成三片叶形;为了迷惑耶鲁里而大唱乌春的霍洛浑、霍洛昆女神,被耶鲁里碾成血粉,死后变成万千鸣虫,仍在为世人吟唱警世诵歌;为了救助阿布卡赫赫,其侍女奥朵西,将七彩云马赶进了耶鲁里的眼睛里,使耶鲁里因眼疼而仓皇溃逃;为了寻找耶鲁里以雪渎职之恨的都凯女神,变成了穿行地穴的小蚯蚓;为了将阿布卡赫赫从黑暗中救出,突姆火神将自己的火光毛发抛到空中变成了满天星辰,照亮世间,而自身却全身精光,变成了光秃秃、赤裸裸的白石头;为了将阿布卡赫赫从耶鲁里的手中救出,者固鲁女神化作了一朵芳香四溢的芍药花,将千万条光箭射入耶鲁里的眼中。满族说部中女神形象之丰富,上至日月星辰、下至树木花卉,旁及飞禽走兽皆赋以性命和神灵,成就其异能与战绩。满族说部的萨满女神创世神话及其变形故事,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相关研究尚属薄弱,从女神崇拜的角度研究满族说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已出版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基础上,结合东北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俗礼仪等内容,研究满族说部中的女神故事。旨在还原满族说部所产生的文化语境,运用文献解读、跨文化比较、原型批评等方法探讨满族说部的萨满宗教特征,挖掘满族说部的文化意义。论文诸章如下:第一章“萨满女神神谱研究”。撰建总谱,考绘世系,简述神迹。第二章“创世女神研究”,探讨原始女神、生育女神、婚姻女神、始祖女神,阐释其文化意义。第三章“自然女神研究(上)”。论证火女神、柳女神、星辰女神,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阐释源流。第四章“自然女神研究(下)”。论证乌鸦女神、喜鹊女神、刺猬女神、鹰女神,比较其他民族、文化之神话传说,说明动物女神的独特内涵。附章“满族说部女神的文化渊源”,追溯满族说部女神崇拜的文化源头,阐释其与红山文化女神崇拜仪式的关系,揭示女神神话之渊源。

闫雪莹[3](2012)在《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宋亡国后,大批南宋宫室、朝官、太学生等被元军押解北上,元廷希望他们与元人合作,但是对那些拒绝合作者或流放或软禁,使之长期滞留于北方,成为宋亡之际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宋亡后被元朝押解北上的宋人,有以宫人王清惠、琴师汪元量为代表的宫室群体,以家铉翁为代表的祈请使群体,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崖山群体,以谢枋得为代表的拒聘群体等。这些人有的长期流寓北方,有的终得南归,有的客死异乡,有的以身殉节,以其特殊的人生遭际书写了宋亡之际的历史,是元初流寓群体的典型代表。因此,又可以划入“流人”的范畴,故称之为“亡宋北解流人”。亡宋北解流人怀着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创作了大量感人肺腑的诗词佳作,为宋代文学写下了悲切而高亢的最后一个音符,正如钱谦益所云:“宋之亡也,其诗称胜”。研究亡宋北解流人的创作,对探讨以宋遗民文学为讫点的宋代文学,以“宋金遗老”为元初文坛主宰的元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解宋季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具有一定学术意义。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将亡宋北解流人置于具体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下,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学为本位,史论结合,运用辑佚、考证、校勘等文献学的方法,同时吸收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亡宋北解流人及其创作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绪论,二是总论,三是专论,四是附录。共八章。具体如下:绪论:亡宋北解流人研究缘起于对宋末元初一则政治谶谣《江南谣》的关注。《绪论》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关涉、宋末元初文学研究的关涉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的专门研究等三个方面,对以往亡宋北解流人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该领域的研究意义。总论:第一章《江南谣:亡宋北解流人群体概论》:第一节解读不同文献记载中的《江南谣》文本,了解《江南谣》的主角即元朝丞相伯颜杰出的军事才能。第二、三、四、五节分别对亡宋北解流人的四个群体——祈请使群体、宫室群体、崖山群体和拒聘群体进行概括,介绍各个群体的主要成员。专论:第二章《二嫔妃:皇宫女眷的悲吟与绝唱》:王昭仪(清惠)和朱美人是北解流人中有作品流传的两位嫔妃。第一节《<满江红>:王昭仪的千古悲吟》,勾稽王清惠的生平行实,解读王清惠的《满江红》词,分析文天祥、邓光荐和汪元量的和词,探讨王清惠《满江红》词在宋人中的传播;分析吴本泰、彭孙贻、王继朋等的和词,探讨王清惠《满江红》词在明末清初的接受和传播。王清惠词有“随圆缺”一语,被文天祥所讥讽,引起后世词评家的关注和争议。文中结合史实对词评家争议的焦点作以客观评价。第二节《<袖中遗诗>:朱美人的贞烈绝唱》探讨朱美人《袖中遗诗》的本事,结合史实对《袖中遗诗》进行深入解读。考察后世接受者如陶宗仪、刘辰翁、刘麟瑞、王逢等的生平行实,认为士人阶层如此褒奖朱美人等的以死抗节,反映出作家本人对儒家忠孝节义的推崇与追求。第三章《家铉翁:临危受命者的故国情怀》:家铉翁是南宋着名的爱国士大夫,临危受命,充祈请使北上,义不二君,被元朝圈禁河间,十九年后终得南归。第一节对家铉翁的家族世系进行考证,知其父在南宋理宗时曾任经筵之职,家学有传,弟祖仁勤于《易》,入元隐居不仕。第二节论述家铉翁的生平事迹,分为宋亡之前、北解河间和南归之后三个部分。第三节深入解读《则堂集》,探讨家铉翁作品中的乡国之思、故国之情。第四章《家铉翁: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第一节探讨元代婺州作家群对家铉翁接受和传播。从张枢、杜本、柳贯、吴师道等婺州作家群对家铉翁的接受情况可以看出家铉翁高尚气节的影响力,也反映出元代婺州作家群不但以儒学名重当世,而且具有崇尚忠义气节的优秀品质。第二节探讨明代对家铉翁的接受。以瞿佑《归田诗话》及其读者群为核心的群体是家铉翁事迹的传播途径之一,而杨慎、安磐等“大礼议”事件中的谏臣以及官员何乔新等则是明代接受、传播家铉翁事迹的主要代表。第三节探讨清代对家铉翁的接受。明末遗民贺贻孙、方文是家铉翁事迹的主要接受者。异族的入侵使他们经历了亡国之痛,作为遗民,他们更能体会到家铉翁正义之举及持节之志的可贵之处。学者蔡世远则从《春秋》入手评价家铉翁的着述,称其“明快”,以抗元志士文天祥为坐标评价家铉翁,进一步提高了家铉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五章《汪元量:黄冠氅服者的亡国之痛》:水云诗有“宋亡诗史”之誉,在宋末元初诗坛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宋亡之际的具体史实入手,第二、三、四节以南宋亡国为界,将汪元量的创作分为宋亡之前的忧国之愤、宋亡之际的亡国之恨、宋亡之后的怀国之情三个阶段,分析汪元量诗词的文学取向。汪元量的部分作品写得较为隐晦,学界或有误读,如诗《北师驻皋亭》、词《满江红》(和王昭仪韵)等,研究中结合相关文献加以考释。汪元量与文天祥在大都的交往唱和是文学史的一段佳话,学界涉入不深,本章第四节以汪元量和文天祥的酬赠之作为对象,分析汪元量与文天祥在大都的交往和情谊。第六章《汪元量: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第一节《宋遗民对汪元量的接受》。汪元量南归后,其事迹与诗作在遗民中广为传播,产生一定影响。本章分析刘辰翁、赵文、邓光荐等诸多遗民的序跋及题诗,认为南宋遗民主要从水云诗的“诗史”价值、人品上的忠贞义尽、艺术上的高超琴艺,对汪元量给以崇高的敬意和赞誉。第二节《元代对汪元量的接受》。汪元量一生跨越宋元两朝,后半生都生活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对他的接受既有南宋遗民故老,又有在元朝成长起来的元人,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元代刘将孙、黄与言与汪元量生前曾有交往,对汪元量的经历赞叹不已;吴莱从谢翱《哀江南操》入手,慨叹汪元量凄美的琴音所承载的亡国悲痛;色目族诗人廼贤则对汪元量北征南归的经历感慨良多,说明汪元量在元代的影响已经打破了民族的界限。此外,郑元佑《遂昌杂录》、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汪元量及其诗作的记载,突出了汪元量作品中的亡国情怀。第三节《明代对汪元量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谟对汪元量绘画的关注和认同;二是瞿佑《归田诗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对汪元量事迹及诗作的记载。第四节《清代对汪元量的接受》。明末清初钱谦益对《水云诗》的发现开启了清代刊刻汪元量集的热潮。清初学者潘耒、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汪元量事迹多有考证,王国维的关注开启了二十世纪学界研究汪元量的先河。第七章《谢枋得:最后殉葬者的人生挽歌》:谢枋得是继文天祥之后,以气节彪炳史册的南宋着名爱国志士。宋亡之际,他毁家纾难、力拒元兵;宋亡之后,他五拒元廷征聘,被元朝强制押往大都,终以绝食殉国,孤忠尽节,为世人推重。《谢枋得北解作品析论》是本章论述的重点。谢枋得北解一事,历时半年有余,涉及人物众多,是宋末元初轰动大江南北的政治事件。其北解期间的作品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内涵:(一)北解之前的作品:《上程雪楼御史书》表现出对老母的孝义,《上丞相留忠斋书》表现出对宋朝的忠义,《与参政魏容斋书》则表现出对品行节义的推崇;(二)北解之际的作品,表现出谢枋得以扶植纲常为己任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三)北解途中的作品,表现出谢枋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恪守儒家道德理想的品质特征。第三节《谢枋得拒聘殉节在当时的影响》。谢枋得拒聘北解之时,既有着名遗民王奕、陈杰等赠诗送别、名士何中守候途中为之饯行,又有门人与之唱和,轰动一时。谢枋得绝食殉国后,着名遗民谢翱、王奕,友人李仲栗,门人周岳,家乡人洪光基等纷纷赋诗作文进行悼念。这些都表现出谢枋得拒聘殉节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八章《谢枋得: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元明清各代都有对谢枋得策问江东、起兵抗元、辞聘殉国等事迹的赋诗咏赞,对他的忠义情怀钦佩不已。第一节《元代对谢枋得的接受》。谢枋得殉国后,鄱阳周应极为其撰写《叠山公行实》,翰林学士李源道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除此之外,刘埙《隐居通议》、刘一清《钱塘遗事》对谢枋得江东策问均有记载,龚璛源于家世影响而对谢枋得门人虞韶卿北上请谥立祠的吟咏,李存源于地域影响而对谢枋得临终遗笔的慨叹,从不同方面体现出谢枋得事迹在元代的传播和接受。谢枋得江东策问一文在周密《浩然斋意抄》和刘埙《隐居通议》中均有收录,然而一直没有被学界发现。本文作以辑佚、校点和注释,并结合具体史实,对谢枋得在策问中提出的十个问题加以阐述。这一发现对研究谢枋得生平及思想的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明代对谢枋得的接受》。谢枋得在明代影响颇大:王行、胡俨对江东策问一事评价颇高,庄昶、刘命清对北解却聘书吟咏赞叹。明代多次刊刻《叠山集》,所作序跋文表达出对谢枋得忠义精神的崇高赞颂。第三节《清代对谢枋得的接受》。乾隆皇帝对谢枋得策问一事持有反对观点,对了解谢枋得的性格具有启发意义。分析谢枋得生平行实和北解作品,我们认识到谢枋得不但有着轰轰烈烈又悲壮惨烈的人生,亦有着重情重义又几近乎愚忠愚义的豪情。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对谢枋得精神极力推崇。后世弘扬谢枋得的忠义精神,以此砥砺民族精神,振兴浮华世风。谢枋得对于后世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其殉国时对于南宋王朝的价值。附录:一、亡宋北解流人年表;二、家铉翁《则堂集》漏佚、隐佚、误收诗文考。

于清震[4](2012)在《中国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当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倡导的思想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中共党人的生死观及其与之相关的特有的革命精神、思想境界和理想信仰构成了中共党人的终极关怀。中共党人的终极关怀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根源。它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的生死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马克思主义生死哲学的具体发展。它既是这些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又是实践的反映与升华。近现代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矛盾重重,以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愈演愈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继承和高扬中国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两面革命旗帜,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在革命的大浪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积极领导了空前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正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坚守在各条革命战线上的中共党人逐步形成了统一并富有特色的生死观。对于这种生死观的诠释,不只是理论和言语,更是前赴后继,敢于牺牲的行动。为了使中共党人生死观能够深入人心,中共通过各种形式的规定使得这种生死观在革命实践中得以发扬。而这种生死观一经与中共党人这种革命群体相结合便形成了其特有的革命精神、思想境界和理想信仰。中共党人是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体,这种终极关怀意识恰恰成为其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革命烈士是这种终极关怀最好的人物模范和实践载体,集中体现和反映了这种意识。中共党人通过对革命烈士生命价值各种形式的褒扬与关怀表达了对这一终极关怀的认同与弘扬。

彭飞[5](2011)在《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文中认为隋唐时期东北边塞的地域范围大体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东北部。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一道,共同创造着东北文明。同时,这些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和战关系同此一地区的边塞诗创作息息相关。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方式铸就了东北人民顽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和爽朗的性格,故与之有关的诗歌创作势必也呈现出质实雄健、清新自然的高昂格调。本文由绪论以及四章构成:绪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边塞诗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并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是对东北文学的地域特征予以总述,分别阐释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东北古代文学发展概述和隋唐东北边塞诗概说。论文的首章着力于研究隋唐两代帝王的东北边塞诗创作。重点突出隋炀帝与唐太宗征伐高丽的时代背景以及二人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本章另有附录,旨在介绍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人涉及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第二章重点研究入幕、出使东北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突出唐代文人入边幕的实际意义以及陈子昂、崔颢、高适等人的东北边塞诗创作。而在高适一节中又对燕赵文化对高适性情所产生的濡染、《燕歌行》的主题和“瀚海”、“狼山”的地域归属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对唐代东北边塞的闺怨诗创作进行研究。分别探讨了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创作时段分期、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空间意识与时间意识、“黄龙”地理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征衣”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等若干问题。对于唐代东北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进行了总体的关照。第四章是对唐代东北边塞诗所内蕴的主题予以分析。苦寒场景的描绘、对于征战的批判、给予边将的讽刺与歌颂、战事场景的描写等传统边塞诗主题在唐代东北边塞诗中的体现和这些主题在有唐一代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所具有的独特意味等问题都将在这一章中进行分析。

宋慧娟[6](2005)在《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文中认为清代中朝宗藩关系是中国宗藩关系史上的典型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宗藩关系的本质和特点。本文将清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嬗变分五个阶段——“形成、发展、变通、畸变、终结”,并从各阶段的发展变化状况、原因与影响、重点和热点问题等视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诠释。主要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中朝宗藩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问题;二是1882——1884年间中国出兵、驻兵朝鲜和日本驻兵的区别问题;三是1885年以后的中朝宗藩关系的性质问题;四是中朝宗藩关系的终结与断限问题。着力论证了清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突出特点和规律,就是重道德、重安全、重和平发展,中国传统道德外交理念在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姜维军[7](2001)在《拯救亿万生灵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成果丰硕》文中研究说明

二、拯救亿万生灵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成果丰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拯救亿万生灵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成果丰硕(论文提纲范文)

(1)鄂伦春族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鄂伦春族历史文化概述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对象的分类
第一章 鄂伦春族创世神话研究
    第一节 宇宙起源神话研究
        一、关于宇宙三界
        二、天地之"混沌"
        三、神创造大地
    第二节 自然现象起源神话研究
        一、日月星辰的产生
        二、山川河流的产生
        三、其他事物的产生
    第三节 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创世神话比较研究
        一、创世神话的主题
        二、创世神话情节结构及母题
    小结
第二章 鄂伦春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研究
    第一节 人类起源神话
        一、天神造人神话
        二、生人神话
        三、化生与变形神话
        四、婚配生人与感生神话
    第二节 人类再生神话
        一、洪水型人类再生神话
        二、人类再生神话的文化阐释
    第三节 族源神话
        一、氏族起源神话
        二、部落起源神话
        三、鄂伦春族起源神话
    第四节 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比较研究
        一、典型母题分布
        二、共性与个性
    小结
第三章 鄂伦春族英雄神话研究
    第一节 鄂伦春族英雄神话类型
        一、英雄拯救氏族或部落神话
        二、英雄的爱情与婚姻神话
        三、其他英雄神话
    第二节 鄂伦春族英雄神话母题与典型形象分析
        一、英雄神话中的母题
        二、英雄神话中的英雄形象
        三、英雄神话中的恶魔、宝马形象
    第三节 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英雄神话比较研究
        一、英雄同自然斗争
        二、英雄同恶魔等恶势力斗争
        三、英雄神话中的典型形象
    小结
第四章 鄂伦春族萨满神话研究
    第一节 鄂伦春族萨满神异能力神话研究
        一、第一个萨满的神话
        二、萨满治病救人神话情节结构及程式化
        三、萨满彼岸追魂神话情节构成及世俗化
        四、萨满斗恶魔神话及角色分析
        五、体外灵魂神话及文化透视
    第二节 鄂伦春族萨满神灵神话研究
        一、鄂伦春族萨满神灵基本概况
        二、鄂伦春族萨满精灵神话类型及内涵阐释
    第三节 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萨满神话比较研究
        一、情节结构与母题
        二、传承与变异
    小结
第五章 鄂伦春族神话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
    第一节 鄂伦春族神话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古朴的哲学思想
        二、唯美的人文精神
        三、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价值观
    第二节 鄂伦春族神话的当代传承
        一、神话在当代的传播价值
        二、鄂伦春大型民族舞台剧展演及神话创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满族说部之女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满族说部的女神文化特色
        (一)满族说部简介
        (二)满族说部产生的历史渊源
        (三)满族说部与萨满文化
    二、满族说部女神研究概说
        (一)传承研究
        (二)文化研究
    三、满族说部女神研究的方法
    四、满族说部女神研究的意义
    附录:文中所引满族说部简介
第一章 萨满女神神谱研究
    第一节 阿布卡赫赫女神神谱
        释名
        一、阿布卡赫赫(天母)神谱
        二、阿布卡赫赫的神能与变形
        三、中华各民族的始母神比较
    第二节 巴纳姆赫赫女神神谱
        释名
        一、巴那姆赫赫(地母)神话与神谱
        二、中外各民族地母神话比较
    第三节 卧勒多赫赫女神神谱
        释名
        一、卧勒多赫赫神谱
        二、中华各民族星辰神话比较
    第四节 德里给奥姆妈妈神谱
        释名
        一、德里给奥姆妈妈神话及神谱
        二、海祭习俗
        三、中外各民族的海神神话比较
第二章 创世女神研究
    第一节 原始女神
        一、女神诞生神话
        二、女神创造万物神话
    第二节 生育女神
        一、造人神话研究
        二、生育女神形象
    第三节 婚姻女神
        一、远古婚姻女神
        二、婚姻习俗
    第四节 始祖女神
        一、满族始祖女神神话
        二、满族的族源神话
第三章 自然女神研究(上)
    第一节 拖亚:火女神
        释名
        一、拖亚拉哈盗火女神研究
        二、中外各民族盗火神话比较研究
    第二节 佛多和:柳女神
        释名
        一、柳女神神话
        二、满族祭柳习俗
        三、射柳习俗
    第三节 乌西哈:星辰女神
        释名
        一、星辰女神
        二、满族的祭星习俗
        三、中国古代的祭星习俗
第四章 自然女神研究(下)
    第一节 嘎哈:乌鸦女神
        释名
        一、乌鸦女神之异能
        二、乌鸦女神信仰及祭祀
        (一)乌鸦崇拜
        (二)满族的“祭乌鸦”习俗
    第二节 沙克沙:喜鹊女神
        释名
        一、喜鹊女神之异能
        二、满族喜鹊信仰及传说
    第三节 恩都哩僧固:刺猬女神
        释名
        一、刺猬女神之异能与战绩
        二、刺猬女神信仰及祭祀
    第四节 代敏格格:鹰女神
        释名
        一、鹰女神的异能与战绩
        二、鹰崇拜及祭祀
        三、远古文化中的鹰
附章:
    一、红山女神:萨满女神的原型形象
    二、红山岩画:萨满女神祭祀仪式的“图像文献”
    三、红山玉器:萨满女神的通灵法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论题研究的缘起
        二、 论题的目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 研究的回顾
        二、 研究的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江南谣:亡宋北解流人群体概论
    第一节 《江南谣》与南宋王朝的灭亡
        一、 《江南谣》文本解读
        二、 《江南谣》的主角伯颜
    第二节 祈请使群体
        一、 祈请使
        二、 随行人员
    第三节 宫室群体
        一、 三宫
        二、 宗室
        三、 国戚
        四、 官员
        五、 三学生
    第四节 崖山群体
        一、 文丞相府
        二、 崖山行朝
    第五节 拒聘群体
        一、 谢枋得
        二、 宗必经
    结语
第二章 二嫔妃:皇宫女眷的悲吟与绝唱
    第一节 《满江红》:王昭仪的千古悲吟
        一、 王昭仪的生平行实
        二、 《满江红》词的创作与解读
        三、 《满江红》在宋人中的传播
        四、 后世对《满江红》词的接受
        结语
    第二节 《袖中遗诗》:朱美人的贞烈绝唱
        一、 朱美人《袖中遗诗》本事
        二、 朱美人《袖中遗诗》解读
        三、 对朱美人等殉节本事的接受
        四、 后世对朱美人《袖中遗诗》的接受
        结语
第三章 家铉翁:临危受命者的故国情怀
    第一节 家铉翁的家族世系
        一、 家铉翁先祖及世系考
        二、 家铉翁父、弟及族人考
    第二节 家铉翁的生平行实
        一、 临危受命,奉使祈请
        二、 羁縻河间,流离困悴
        三、 浩然南归,遗民咏赞
    第三节 家铉翁的故国之情
        一、 蜀乡风物,萦绕心间
        二、 只余归梦,万事心灰
        三、 仗节瀛海,俯仰无愧
    结语
第四章 家铉翁: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元代婺州作家群对家铉翁的接受
        一、 北解流人张观光与家铉翁的交往
        二、 张枢对家铉翁事迹的传播
        三、 柳贯、杜本对家铉翁的接受
        四、 吴师道对家铉翁的接受
    第二节 明代对家铉翁的接受
        一、 《归田诗话》及其读者群对家铉翁的传播和接受
        二、 何乔新:不负所学,不事二君
        三、 “大礼议”事件中的谏臣对家铉翁的接受
    第三节 清代对家铉翁的接受
        一、 明遗民对家铉翁的接受
        二、 蔡世远:正义明快,文相心赏
    结语
第五章 汪元量:黄冠氅服者的亡国之痛
    第一节 汪元量的生平行实
        一、 宋亡之前:以词入宫,以琴事主
        二、 宋亡之际:随从恭帝,三月北行
        三、 宋亡之后:北侍三宫,南归故国
    第二节 忧国之愤:宋亡前的文学取向
        一、 襄樊失陷,痛惜悲愤
        二、 贾相出师,无望之寄
    第三节 亡国之痛:宋亡时的文学取向
        一、 宋室投降,悲辱之至
        二、 元兵入杭,悲愤泪零
        三、 三宫北迁,惆怅惘然
    第四节 故国之情:宋亡后的文学取向
        一、 故国故君,斯须不忘
        二、 伴慰三宫,知命守义
        三、 慰勉文山,尽忠守节
        四、 南归故国,难言凄凉
第六章 汪元量: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宋遗民对汪元量的接受
        一、 遗民之悲,亡国之恨
        二、 奉使出疆,宋亡诗史
        三、 忠贞义尽,卓荦不群
        四、 倾奏琴音,幽忧沉痛
    第二节 元代对汪元量的接受
        一、 一梦卅年,归隐湖山
        二、 亡国流落,沧海桑田
        三、 元代笔记对汪元量的接受
    第三节 明代对汪元量的接受
        一、 陈谟对汪元量画的接受
        二、 明代笔记对汪元量的接受
        三、 钱谦益对汪元量集的接受
    第四节 清代对汪元量的接受
        一、 李立本对汪元量画的接受
        二、 清人对汪元量事迹的考证
    结语
第七章 谢枋得:最后殉葬者的人生挽歌
    第一节 谢枋得的生平行实
        一、 殿试被抑,壮志未酬
        二、 毁家纾难,起兵勤王
        三、 拒元征聘,大都殉国
    第二节 谢枋得北解作品析论
        一、 谢枋得北解的时代背景
        二、 谢枋得北解作品及思想内涵
    第三节 谢枋得拒聘殉节在当时的影响
        一、 送别:对叠山慷慨赴死的激励
        二、 祭悼:对叠山坚守大节的颂扬
第八章 谢枋得: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元代对谢枋得的接受
        一、 谢枋得碑传的撰写
        二、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
        三、 对谢枋得拒聘殉节的接受
        四、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
    第二节 明代对谢枋得的接受
        一、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
        二、 对《却聘书》的接受
        三、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
    第三节 清代对谢枋得的接受
        一、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
        二、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
    结语
附录
    附录 1:亡宋北解流人年表
    附录 2:家铉翁《则堂集》漏佚、隐佚、误收诗文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中国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由来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简介
    二、 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三、 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二) 教材的表述
        (三) 各领域对于终极关怀问题的研究
    四、 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新学理视点
        (三) 学术考量重点
        (四) 学术辨析焦点
        (五) 学术探讨难点
        (六) 学术创新点
    五、 相关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内容界定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发源
    一、 中共党人对宗教终极关怀的批判
        (一) 中共党人对宗教终极关怀的科学批判
        (二) 中共党人对宗教终极关怀的政治批判
    二、 中共党人对儒家终极关怀的通变
    三、 中共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发扬
    四、 中共党人的终极关怀与革命实践
第二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凸显
    一、 国内外各种矛盾的重新激化
    二、 中共党人与暴力革命论
        (一)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
        (二) 中共党人与暴力革命论的发展
    三、 中共党人与武装斗争
        (一) 血雨腥风的大屠杀
        (二) 武装斗争的确立
    四、 革命烈火与中共党人的终极奋争
        (一) 中共党人与阶级斗争
        (二) 中共党人与民族救亡
第三章 中共领袖的终极关怀
    一、 早期领袖的终极关怀
        (一) 陈独秀的终极关怀
        (二) 李大钊的终极关怀
        (三) 瞿秋白的终极关怀
    二、 开国领袖的终极关怀
        (一) 毛泽东的终极关怀
        (二) 周恩来的终极关怀
        (三) 刘少奇的终极关怀
    三、 军事领袖的终极关怀
        (一) 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
        (二) 为国家民族而不屈献身
第四章 中共英烈的终极关怀
    一、 “烈士”称号的演变
    二、 英烈的终极关怀
    三、 终极关怀与中共着名英烈的革命实践
        (一) 英烈个人
        (二) 英烈集体
第五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高扬
    一、 中共党人对烈士的哀思与褒扬
        (一) 追悼会的召开
        (二) 纪念性建筑物的建造
        (三) 烈士人物传记的撰写
    二、 中共党人对烈属的优抚
        (一) 革命时期的优抚
        (二) 建国初期的优抚
第六章 中共党人终极关怀的凝聚
    一、 中共党人精神信仰的构塑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 中共党人革命精神的培育
        (一) 牺牲精神与新英雄主义
        (二) 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
    三、 中共党人革命原则的界定和强化
        (一) 入党誓词规定
        (二) 党的章程约束
        (三) 加强党性修养
        (四) 厉行整风肃奸
    四、 中共党人革命精神、信仰的意识形态化
        (一) 政治理想的内化
        (二) 道德观念的认同
        (三) 文学艺术的宣传
        (四) 阶级与人生观的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5)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边塞诗研究史回顾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二 东北文学的地域特征
        1 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东北古代文学发展概述
        3 隋唐东北边塞诗概说
第一章 隋唐帝王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一 隋炀帝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1 隋炀帝征高丽之时代背景
        2 隋炀帝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3 隋代其它反映东北边塞战事的诗歌创作
    二 唐太宗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1 唐太宗征高丽之时代背景
        2 唐太宗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附录 隋唐帝王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1 隋炀帝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2 唐太宗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3 唐高宗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结语
第二章 入幕、出使东北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 幕府释义及唐人入幕之风
    二 陈子昂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三 崔颢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四 高适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1 高适东北边塞诗创作统观
        2 燕赵文化对高适性情的濡染
        3 《燕歌行》主题探究
        4 “瀚海”、“狼山”考辨
    五 张说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第三章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创作
    一 唐代边塞闺怨诗概说
    二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创作时段分期
    三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空间意识
    四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时间意识
    五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梦境
    六 “黄龙”地理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
    七 “征衣”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
    八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所反映的史实
    九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所蕴涵的复杂情感
    十 与唐代东北边塞相关的词创作
第四章 唐代东北边塞诗主题分析
    一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苦寒场景的描绘
    二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对于征战的批判
    三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对于边将的讽刺与歌颂
    四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有功而不得封赏主题
    五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的战事场景描写
    结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后记

(6)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历史背景研究
        一、宗藩关系的形成与本质探源
        二、宗藩关系的发展特点概述
        三、宗藩关系持久存在的原因分析
        四、清代宗藩关系的类型与中朝宗藩关系的特殊性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价值
        一、目前学术界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概述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与重点问题
第二章 清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形成与调适
    第一节 朝鲜宗藩关系的确立
        一、明末东北亚政局动荡中的后金与朝鲜
        二、相互羁糜的“兄弟之盟”
        三、宗藩关系的最终确立
    第二节 清代帝王稳定宗藩关系的基本政策和措施
        一、确立名分礼仪
        二、施行德政教化
        三、维护使行贸易与边市贸易
        四、履行军事互保职能
    第三节 朝鲜君臣的曲从与抵触
        一、消极抵制清太宗征兵攻明
        二、用尊故明代替尊清
        三、针对清朝的筑镇设防
第三章 中朝宗藩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 清代帝王大力弘扬宗藩关系的传统道德
        一、严肃使臣纪律
        二、处理朝鲜问题宽以待之
        三、加大对朝鲜的赏赐力度
    第二节 朝鲜君臣诚挚侍大立场的回归
        一、被清朝道德外交所感召
        二、实事求是定位中朝关系
    第三节 中朝两国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一、清朝实学对朝鲜的影响
        二、两国文学的交流与提高
        三、清朝图书大量东传
第四章 中朝宗藩关系危机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 西方殖民势力对东亚宗藩体系的冲击
        一、近代西方外交法则的形成
        二、东亚宗藩体系遭到重创
    第二节 列强聚焦“隐士之国”
        一、朝鲜传统外交体制
        二、朝鲜周边国际局势的骤变
        三、列强频击“隐士”国门
    第三节 日本叩开朝鲜国门的连环战略
        一、日本“征韩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中国外交的成功
        三、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修好条约
第五章 中朝宗藩关系的“变通”
    第一节 清政府推动朝鲜开放国门的构想与实践
        一、英美谋求通过日本与朝鲜通商受阻
        二、清政府劝导朝鲜“以夷制夷”
        三、朝鲜决意开放国门
        四、清政府为朝鲜主持朝美谈判
        五、开启二元化外交的特殊历史时代
    第二节 清军应邀弹压壬午兵变
        一、壬午兵变与清廷出兵
        二、日本乘机扩大在朝利益
    第三节 中朝两国“变通旧制”的尝试
        一、中朝两国紧密合作
        二、改变中朝经济交流模式与宗藩关系的加强
    第四节 甲申政变及其影响
        一、朝鲜开化派的崛起
        二、甲申政变的爆发
        三、甲申政变的评价
        四、日本对中朝交涉的成功
第六章 中朝宗藩关系的“畸变”
    第一节 清政府积极参与朝鲜对外交涉
        一、设置“总理通商交涉事宜大臣”
        二、阻止朝俄密约
        三、成功斡旋巨文岛事件
        四、积极调解朝日粮食纠纷
    第二节 清政府公开干预朝鲜经济、外交
        一、加强“说服”训导
        二、扩大经济渗透
        三、限制朝鲜外交
第七章 中朝宗藩关系的终结
    第一节 日本酝酿对清战争
        一、日本十年扩军备战
        二、金玉钧案与中日两国的立场
        三、中日出兵朝鲜的不同使命
    第二节 中朝宗藩关系的尾声
        一、日本进逼与中朝宗藩关系的终结
        二、中朝两国平等交往历史的开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四、拯救亿万生灵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成果丰硕(论文参考文献)

  • [1]鄂伦春族神话研究[D]. 杨金戈.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2]满族说部之女神研究[D]. 张丽红. 吉林大学, 2014(09)
  • [3]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D]. 闫雪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4]中国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历史考察[D]. 于清震.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9)
  • [5]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 彭飞. 吉林大学, 2011(05)
  • [6]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D]. 宋慧娟. 吉林大学, 2005(04)
  • [7]拯救亿万生灵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成果丰硕[J]. 姜维军. 中国林业, 2001(01)

标签:;  ;  ;  ;  ;  

拯救亿万生命的壮举——吉林省禁猎五年硕果累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