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车站改建中新旧结构差异沉降计算与研究

既有车站改建中新旧结构差异沉降计算与研究

一、某既有车站改建新旧结构差异沉降计算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基于刚度分析的地铁下穿既有结构施工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逐渐密集,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结构工程越来越多。由于地域性差别,我国各城市的地层条件、既有结构工程、新建隧道施工工法等因素各有差异,在穿越施工中既有结构响应体现了不同特性。地铁下穿工程中地层和结构具有复杂的动态相互作用,既有结构响应规律主要受到结构刚度和新旧结构之间夹层土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刚度分析方法,研究地铁下穿既有结构的施工影响对城市穿越工程的安全性预测及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建地铁下穿既有隧道案例统计分析,提出从刚度角度出发研究下穿工程中地层-结构相互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既有结构刚度、夹层土刚度、土-结接触面刚度和变形缝位置对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统计分析了全国82例城市新建地铁下穿既有隧道案例,从工程结构和工法信息、地质条件以及既有结构变形3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城市下穿工程在地质条件、新旧结构埋深、夹层土厚度、既有结构最大沉降等方面的一般规律,重点依据地层地质力学特性对地层条件进行了分类。(2)基于当层法原理,对Peck经验公式、Sagaseta理论公式和Loganathan–Poulos理论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可考虑既有结构自身刚度和新旧结构相对位置关系的既有结构变形预测模型,基于实际工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进行了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既有隧道的存在对地层具有约束作用,阻碍了地层变形向上扩展;在采用当层法考虑既有结构刚度的情况下,预测下穿既有隧道变形的准确性更高;影响结构沉降变形的四个参数的敏感性排序为:结构刚度>夹层土刚度>结构埋深>夹层土厚度。(3)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夹层土厚度和主要力学参数对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工程条件下,土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均呈负相关。(4)基于土-结接触面力学特性分析,选用接触面单元对土-结接触面、既有结构的变形缝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接触面刚度以及变形缝位置对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变形缝的既有结构在整体上呈现柔性变形特征,变形缝间管节呈刚性转动。

郝笛笛[2](2021)在《邻近营运线高速铁路泡沫轻质土帮宽路基变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繁忙高速铁路营运状态下进行路基增建方面技术研究较少。传统高速铁路帮宽路基本体常采取土质改良AB组料、同既有线路基砾石类或级配混合填料,此类填料重度大,对地基承载力要求高,在高填方路基工程中将大幅增加既有线旁侧偏压荷载,易造成路基产生明显不均匀沉降,危害列车行驶安全。我国于2002年引进并发展了泡沫轻质土技术,其材料具轻质高强、自立性优良、可泵送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道路加宽、软基及冻土处理等领域并取得良好效益。将泡沫轻质土用于高速铁路帮宽路基工程,可充分发挥其材料性能优势,降低既有路基因新路基偏压作用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相比公路,高速铁路路基填筑高度常较大,结构型更为复杂,平顺性要求更严格。当前仅少数学者对泡沫轻质土在铁路路基工程中应用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尚少,且现有成果难以直接用于解决高速铁路路基帮宽工程难题。因此,为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性,新老路基变形特性是高速铁路帮宽路基工程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泡沫轻质土研究文献,从物理性能、力学特点及质量控制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并依托实际工程,采用数值计算结合施工监测手段,研究分析了高速铁路帮宽路基本体采用泡沫轻质土填料时路基变形特性及相比采用常规AB料时其显着优越性;最后基于数值计算,对高速铁路帮宽路基主要变形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泡沫轻质土材料性能综述:经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文献,对泡沫轻质土材料性能进行系统综述,包括对材料物理属性(表观、密度)、力学性能(本构关系、强度等)与耐久性(抗渗性、抗冻融、抗疲劳等)特点综述总结,并对高速铁路泡沫轻质土帮宽路基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说明。(2)高速铁路泡沫轻质土帮宽路基变形特性数值计算:依托实际工程,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分析研究在邻近线营运状态下,帮宽路基本体分别采用常规AB组填料与泡沫轻质土两种填料时,新路基基底沉降、既有线路床沉降及挡墙侧移3种变形规特性律;进一步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分析列车作用下路床沉降变形特性。(3)泡沫轻质土沉降、附加应力分析研究:在最大填筑高度断面埋设DCM沉降监测设备与土压力盒,定时采集不同监测断面下帮宽路基基底沉降及土压力数据,通过分析监测值与填筑高度及时间关系曲线,研究泡沫轻质土帮宽路基填筑过程路基变形、压力值变化规律特性。(4)高速铁路帮宽路基变形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桩径、桩距及挡墙厚度参数下帮宽路基基底沉降、既有线路床沉降及挡墙侧移3种变形进行计算分析,研究总结各参数对3种变形的影响规律及其敏感性。

胡晓[3](2020)在《大跨隧道施工对上下近接敏感构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对扩大城市容纳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交通压力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各种地下管网、地铁隧道相互交错;同时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地面建筑逐渐变高变挤。因此,地下空间开发要面临的技术难题越来越多。从受力和变形角度出发,隧道的开挖会引起周围围岩的应力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围岩发生变形。若变形过大容易对四周既有设施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可能造成地表建筑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倾斜、倒塌等事故。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新建隧道,同时保证其对地表既有建筑和临近既有隧道产生很小的影响便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工程实际,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和实测数据反馈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新建隧道在埋深、水平位置和开挖工法因素下对下穿地表既有建筑和上跨临近地铁车站变形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建隧道的埋深、水平位置和开挖工法会对周围敏感设施的变形产生较大影响;(2)用监测数据修正后的经验公式来分析埋深的影响规律对本工程有一定的适用性;(3)地表沉降和新建隧道的拱部变形随埋深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地铁车站的变形随埋深的增加和洞室间距的缩小而逐渐增大;(4)水平位置因素对地表沉降和新建隧道拱部变形影响较小,而对下方地铁车站和新建隧道仰拱变形影响较大;当新建隧道对称布于地铁车站上方时,各设施的综合变形较小;(5)机械开挖的单次开挖面积越小,越容易控制周围敏感设施的变形;(6)现场监测和现场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监测数据和模拟结果都有一定的可靠性,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规律对本工程的适用性。

刘云霁[4](2020)在《城市核心区紧邻地铁线路地下建筑拆除改造基坑支护逆作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社会科技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核心区既有建筑的改造与翻新的需求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呈现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囿于城市有限空间内的交通、生产和生活需要,希望进行改造翻新的建筑周围地下空间往往存在大量后续逐步建设的建构筑物,如地铁站房和线路、重要的管线管道、其他建筑的地基基础或其他隧道管井设备设施等。这些建构筑物的存在,一方面对拟改造翻新的既有建筑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既有建筑的拆除改造过程也可能对这些建构筑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城市核心区域地下建筑结构拆除改造工程的基坑支护进行设计就成为了此类工程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基坑支护工程逆作法研究的现状、相关的研究内容和一些研究方法,阐述了拟进行拆除改造的总体工程概况及其相关的基本信息,简要说明了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常用的比选方法,概述了工程基坑支护方案整体思路迭代完善的整体过程,然后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针对选定的支护方案进行设计,利用“迈达斯GEN”、“ANSYS”及“理正工具箱”等软件对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继而根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型钢框架临时回顶支撑体系的设计验算,解决了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本文将计算机模拟分析所得的计算结果,与施工过程中的实地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最终反向验证了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类型相似的城市核心区地下建筑拆除改造工程的设计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李广兵[5](2020)在《新建车站上穿对既有线结构变形的影响及钢拉杆参数优化》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的人口与建筑呈快速增长趋势。地上交通的拥堵导致人们开始对地下工程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多,穿越工程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早期地铁线路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后期路网建设的需求,多数车站埋深较浅,不具备上穿的条件,因此目前对上穿的研究较少;但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地铁建设规模急剧增大,路网复杂,交叉线路繁多,根据线路整体线位的要求,势必会出现部分线路位于既有线上方的案例,并且逐年增多,但相关的研究较少,规律辨识不明,制约了上穿工程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北京某新建地铁车站上穿既有地铁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地铁车站上穿对既有线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了现有钢拉杆支护措施的抗浮效果,并对钢拉杆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工程特点制定监测方案,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钢拉杆支护措施下,地铁车站上穿施工对既有线结构变形的影响。(2)根据实际穿越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实际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钢拉杆支护措施,利用FLAC3D6.0对实际上穿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不同开挖时期既有线轨行区结构变形情况,并与现场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3)在原模型基础上,通过单一参数改变法,分别改变钢拉杆的长度、角度、间距三种参数,共设计15种优化方案,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开挖后既有线轨行区结构的变形情况以及钢拉杆的轴向应力为依据,再结合安全性、经济型的原则,选取钢拉杆最优参数的布置范围。

张盛红[6](2020)在《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加速集聚于城市,地铁作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地下空间的限制或者站点换乘需要,新建地铁与运营期地铁线路交叠穿越的现象逐渐增多。新建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扰动不可避免地会对既有线路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在下穿施工中尤为突出。而在运营期内的地铁对隧道变形控制有严格要求,如何预测和控制既有隧道的变形成为重点和难点。因此,研究隧道下穿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某新建地铁隧道盾构下穿既有地铁线路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监测资料分析等方法,研究隧道下穿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变形控制措施。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深入分析了各种地层损失计算方法,综合考虑适用条件及准确性,总结了一套适用于下穿工程不同阶段的地层损失率计算方法,并在本研究的依托工程中运用,论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2)针对本研究依托工程,建立了三维盾构隧道施工模型,分析盾构下穿施工对地层及既有隧道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应力显着改变,诱发既有隧道变形,上部既有隧道的存在对于下穿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位移的向上传播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开挖面经过以交叉点为中心的两倍直径区间内。(3)分析了下穿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及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等监测数据,得到了盾构施工全过程的地层变形规律。监测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对地表的扰动主要发生在开挖面到达监测断面至开挖面远离监测断面两倍直径的施工区间内;由于盾尾注浆及顶推力影响,既有隧道上覆土层沿盾构轴线水平位移以开挖反向变形为主,且埋深越浅纵向水平位移越大。(4)基于盾构下穿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多方案的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探讨和评价了地层弹性模量、覆土厚度、新旧隧道净距、下穿角度、新建隧道直径和地层损失率等关键因素对既有隧道沉降变形的影响情况。(5)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了注浆加固措施的变形控制效果研究,研究发现超前注浆加固范围沿隧道纵向加固长度约四倍直径较为合适。

秦宇杭[7](2020)在《地铁下穿工程中既有隧道变形规律研究及下穿方案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多个城市地铁线网逐渐密集,新建隧道不可避免从既有线路下方穿越并且案例越来越多。目前,各城市穿越工程特点和控制标准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已有的下穿案例进行总结,研究不同下穿形式既有隧道的响应规律,并且归纳已有经验为之后的工程提供指导,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以国内61个下穿工程为背景,采用案例统计分析的方式,总结各工程的特点,分析既有结构的变形规律。并进一步针对典型案例,通过数值模拟、监测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新旧结构间夹土厚度、新建车站断面型式、分离式隧道双线净距提出了优化建议,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对我国主要地铁城市的61个下穿工程案例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各地下穿工程在地层、埋深、穿越角度、双线净距、夹土厚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一般规律。(2)基于统计到的部分案例中变形数据以及沉降控制标准的分析,研究了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归纳了各地沉降控制标准的差异性并进行了适应度分析,认为目前北京市控制标准最为严格,最后总结了目前穿越工程的发展趋势。(3)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和接触面理论,分别针对既有隧道为含变形缝的整体式隧道和盾构隧道进行建模,通过不同工况针对新旧结构间的夹土层厚度以及新建双线分离式隧道合理双线净距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既有隧道的响应规律,并结合实际工法的适用性提出了优化建议。研究得出:在采用合理地辅助措施控制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在新旧隧道之间夹土厚度。新建隧道在不受地下既有构筑物及车站型式影响的前提下,当既有隧道为含变形缝的区间隧道时,新建隧道双线净距取值在1.5D~2.0D范围内较为合理;当既有隧道为盾构隧道时,应设置双线净距在2.0D~3.0D之间较为合理。(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变形缝以及道床与隧道间的接触作用,分析了单洞大断面隧道下穿时既有区间隧道和道床的变形特点,并且与监测数据进行了分阶段的对比。认为区间隧道各管节呈现刚性变形,但道床由于轨道的约束呈现柔性变形,与隧道结构发生了脱开。之后对比分析了单洞大断面和双洞分离式车站下穿的优劣,认为分离式双线隧道下穿方式取代单洞大断面车站下穿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郭鹏程[8](2020)在《北京地铁16号线国二区间下穿既有区间的变形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普通的单线地铁运输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各种需求,地铁线路需要交叉成网,实现相互换乘。近年来,下穿工程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中越发普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新建地铁工法选取不当或既有线变形控制不力,上方既有线产生的变形很可能超过变形控制标准,从而影响既有地铁结构的安全运营。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手段,针对新建北京地铁16号线国家图书馆~二里沟区间同时下穿既有4号线国家图书馆~动物园、9号线国家图书馆~白石桥南区间工程实例,对既有线的变形规律展开研究。同时,基于既有结构安全性和既有地铁运营舒适性两个角度,制定了既有结构一系列控制标准。最后,采用工程实测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依托工程实例,建立了隧道-道床-轨道耦合模型,分析得到不同情况下三者的变形传递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当既有线沉降槽宽度较大时,道床结构与隧道底板跟随性良好,层间无离缝现象;反之,当沉降槽宽度较小时,轨道、道床结构与隧道底板之间的变形局部差异较大,层间有较大可能会出现离缝现象。(2)考虑既有地铁运营舒适性,选用车体垂向加速度峰值1.30m/s2为舒适度控制指标,分别制定了不同变形模式下满足列车运营舒适性的既有结构沉降控制标准。计算结果表明,沉降控制值与车体垂向加速度峰值近似成正比关系。在沉降槽宽度系数为i=2~10m范围内,满足运营舒适性的沉降控制值范围为37~86mm。(3)考虑既有隧道结构抗拉强度,分析不同变形指标与结构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沉降是判断既有结构是否安全的最直观、准确、容易控制的变形指标,工程中应选用结构沉降作为主控指标。同时考虑既有隧道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既有轨道结构安全,计算得出满足结构安全的沉降控制值为16.1mm。(4)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立新建16号线下穿既有4、9号线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三条既有线的变形规律。由于既有三线结构形式不同,穿越工程中沉降峰值也有所不同,其中4号线盾构区间沉降峰值最大,4号线暗挖区间次之,9号线双连拱暗挖区间变形控制效果最好。(5)通过对既有三线数值计算与实际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从竖向变形趋势来看,两者偏差值基本在合理范围20%之内,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均满足所制定的考虑结构安全和列车运营舒适性的变形控制标准,既有三线结构处于安全和舒适状态。

连茜椰[9](2020)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施工中的BIM技术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交通的飞速发展,铁路车站作为疏导交通的中枢纽带在城市发展以及居民出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有铁路车站建设年代较早并且紧邻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模式交通交汇区,是一个大型客流运输综合体,在便捷式交通出行以及客运需求不断扩增的趋势下,其运输能力相对下降,为了方便旅客出行并且最大化满足客运需求,在原有铁路车站基础上进行扩能改造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改扩建施工中不仅涉及接触网、信号、电力、通信等众多专业,且需要不影响列车线路正常运营,改扩建施工具有多专业协作、多部门监管、多条件制约、信息量庞杂等特点。为了减少施工对运营交通的影响,需要在短期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工程的施工作业。在如此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条件下,传统的建设管理方式已然无法满足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必须引入先进的技术工具,进行全面、科学和有效的管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信息地不断更新和协同管理,不仅为铁路建设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指导,而且为铁路领域推出了一种新的建设管理方案。本文利用BIM创建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信息的优势,从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四个方面研究了BIM技术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主要对BIM技术和铁路项目施工管理技术进行了介绍,归纳了BIM技术的优势特点、核心软件和信息化管理方式,总结了铁路项目施工管理的实施流程和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BIM技术在大型铁路项目中主要通过可视化、数字化和协同沟通等方面来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2)研究了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工程的主要特点并剖析总结了传统的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工程的施工管理现状,针对现状问题,结合BIM技术信息的完备性、模拟性、可视化和协同性的特点,重点分析了BIM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的优势特征体现。(3)首先主要研究了铁路车站设备族库以及车站模型的具体创建流程,然后在创建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总结了BIM技术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项目施工阶段的具体应用内容。(4)以京沪线某既有铁路车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验证了BIM技术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施工管理中的可行性,并对工程应用BIM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应用BIM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建议。

刘正[10](2020)在《既有—新建路堤桩板墙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逐年递增,铁路既有线改建及临近既有线新建项目将会越来越多,既有公路铁路的运输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拓宽改造工程势在必行。对于既有线的改建和新增二线,往往实际工程会被地域条件限制,此时便出现了新旧联合支挡的结构,目前针对新旧支挡结构联合作用的机理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既有-新建桩板联合支挡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因此,本文针对中兰高铁基于既有路基支挡结构,新建三四线的路基拓宽项目,采用有限元软件开展数值仿真,对新旧组合桩板墙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其受力与变形机理,结论如下:(1)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结合实际工程开展数值仿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既有桩板墙解析法与数值模拟法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为后续建模工作提供保障,且整体上数值模拟法的计算结果较小,说明解析法更偏于保守,但是过于安全的设计会导致材料用量的浪费。对既有桩板墙的锚固桩进行受弯承载力验算,实际值小于设计值,从而在桩身未达到破坏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本文为了研究的新旧组合支挡的作用机理,设计两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是新桩不接触既有挡土板(非协同作用),与新桩接触既有挡土板(协同作用),在新旧组合协同工作的条件下,既有桩板墙挡土板顶部的侧向位移、支挡桩桩身弯矩及剪力,以及既有挡土板顶部的水平位移均得到了大幅的限制。同时,在协同作用下,新桩与既有桩承担荷载比例接近1:1,而非协同工作条件下的新桩承受荷载不及既有桩的一半,体现了协同工作更能保证既有桩板墙的稳定性。在两种工况下,墙背土压力的大小分布均沿墙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路基加设土工格栅后,竖向沉降曲线变缓,横向位移变小,土工格栅分担了一部分路基上方荷载,使得新填路基竖向刚度变大,限制了新填路基顶面的沉降量。其中土工格栅的铺设宽度与层数对于治理效果有一定影响,当铺设土工格栅层数与宽度的增加时,路基顶面不均匀沉降的差值越小,且铺设层数与铺设宽度越多,路基顶面沉降曲线越缓,但从材料用量的经济角度出发,应合理进行优化。

二、某既有车站改建新旧结构差异沉降计算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既有车站改建新旧结构差异沉降计算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刚度分析的地铁下穿既有结构施工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下穿工程地层变形响应研究现状
        1.2.2 既有结构变形响应规律研究现状
        1.2.3 土-结接触面和变形缝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新建地铁下穿施工既有结构变形特点统计分析
    2.1 国内主要城市地铁下穿工程案例
        2.1.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2 新旧结构工程信息分析
        2.1.3 夹层土厚度分析
        2.1.4 下穿工程的分类
    2.2 既有结构变形规律分析
        2.2.1 最大沉降分析
        2.2.2 变形模式拟合分析
    2.3 下穿工程体系中的刚度问题
        2.3.1 地铁下穿工程相互作用体系
        2.3.2 既有结构的刚度
        2.3.3 地层的刚度
        2.3.4 土-结接触面的刚度
        2.3.5 结构缝的刚度
    2.4 小结
3 新建地铁下穿施工既有结构变形预测理论研究
    3.1 当层法原理及运用
        3.1.1 当层法原理
        3.1.2 当层法公式推导
    3.2 考虑刚度影响的既有结构变形预测公式
        3.2.1 Peck计算公式
        3.2.2 Sagaseta计算公式
        3.2.3 Loganathan–Poulos计算公式
    3.3 工程实例分析
        3.3.1 工程概况
        3.3.2 参数等效转化
        3.3.3 预测结果与适用性分析
    3.4 主要因素敏感性分析
    3.5 小结
4 夹层土特性对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4.1 夹层土的作用
        4.1.1 土-结相互作用中的持力作用
        4.1.2 土-隧相互作用中的支撑作用
    4.2 夹层土厚度的影响分析
        4.2.1 工程案例概况
        4.2.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夹层土刚度的影响分析
    4.4 小结
5 变形缝特性对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5.1 接触面性质与原理
        5.1.1 接触面性质
        5.1.2 接触面的有限元法
    5.2 接触面刚度对既有结构变形影响
    5.3 变形缝位置对既有结构变形影响
        5.3.2 单线隧道下穿
        5.3.3 双线隧道下穿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邻近营运线高速铁路泡沫轻质土帮宽路基变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帮宽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及解决技术研究
        1.2.1 公路路基
        1.2.2 铁路路基
    1.3 泡沫轻质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泡沫轻质土材料性能特点与帮宽路基质量控制
    2.1 材料构成与制备工艺
        2.1.1 材料构成
        2.1.2 制备工艺
    2.2 材料性能特点
        2.2.1 基本物理性能
        2.2.2 力学性能
        2.2.3 耐久性能
    2.3 配合比设计与帮宽路基质量控制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帮宽路基质量控制
    2.4 小结
第三章 高速铁路泡沫轻质土帮宽路基数值模拟
    3.1 工况背景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
        3.1.3 既有线状况
    3.2 帮宽路基填料选择
    3.3 工程泡沫轻质土材料性能试验
        3.3.1 试块压缩试验
        3.3.2 试验数据
    3.4 数值计算
        3.4.1 数值建模
        3.4.2 荷载及边界条件
        3.4.3 各填筑工况计算结果
        3.4.4 泡沫轻质土路基本体应力与变形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施工监测与数据分析
    4.1 泡沫轻质土工后沉降、附加应力监测
        4.1.1 地基沉降监测
        4.1.2 路基压力监测
    4.2 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高速铁路帮宽路基主要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5.1 挡墙厚度影响
    5.2 桩间距影响
    5.3 桩径影响
    5.4 沉降峰值与桩径、桩距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3)大跨隧道施工对上下近接敏感构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浅埋下穿地表敏感建筑同时上跨临近地铁车站工程难点分析
    2.1 工程背景
    2.2 工程重要参数与规范对比
    2.3 工程难点
第三章 隧道施工近接建筑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规律分析
    3.2 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埋深因素对隧道上下近接敏感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拟定不同埋深
    4.2 建立对比模型
    4.3 分析模型数据
    4.4 现场监测反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位置因素对隧道上下近接敏感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
    5.1 拟定不同水平位置并建立对比模型
    5.2 分析模型数据
    5.3 现场监测反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挖工法因素对隧道上下近接敏感建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
    6.1 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工法及特性分析
    6.2 对比模型的建立
    6.3 分析模型数据
    6.4 现场监测反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4)城市核心区紧邻地铁线路地下建筑拆除改造基坑支护逆作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第2章 工程概况及条件
    2.1 项目概况
    2.2 气象和水文情况
    2.3 地震动参数
    2.4 场地岩土条件
    2.5 地下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坑支护方案比选
    3.1 工程总体目标
    3.2 基坑支护设计选型的方法
    3.3 设计原则
    3.4 工程地质条件
    3.5 水文地质资料
    3.6 方案一:常规深基坑施工方法
    3.7 方案二:利用原结构外墙作为支护构件
    3.8 方案三:利用加固后的外墙作为支护构件
    3.9 其他经济技术指标比较
    3.10 方案比选结论
    3.11 工程施工对既有轨道结构静态变形的影响
    3.12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坑支护动态设计
    4.1 施工现场需求概述
    4.2 临时支撑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施工与周边环境监测
    5.1 总体施工组织安排
    5.2 周边设施监测
    5.3 监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建车站上穿对既有线结构变形的影响及钢拉杆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穿越工程的研究现状
        1.2.2 锚杆和钢拉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针对以上穿越工程及钢拉杆抗浮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建车站上穿既有线结构技术体系
    2.1 穿越既有线结构的上浮变形机理与纵向变形模式
        2.1.1 穿越既有线结构的上浮变形机理
        2.1.2 穿越既有线结构的纵向变形模式
    2.2 新旧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
    2.3 既有线结构变形及控制体系
    2.4 既有线上浮变形控制措施
        2.4.1 预加固技术
        2.4.2 施工控制
    2.5 新建车站上穿越既有线结构的技术要点
    2.6 小结
第3章 工程概况及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3.1 新建车站和既有线结构概述
        3.1.1 既有线结构概况
        3.1.2 新建车站概述
        3.1.3 新建结构与既有结构相互关系
    3.2 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3.2.1 工程地质概述
        3.2.2 工程水文情况
    3.3 新建车站施工方法与顺序
        3.3.1 新建车站设计参数
        3.3.2 新建车站施工方法
        3.3.3 新建车站施工顺序
    3.4 既有线结构监测方案
        3.4.1 监测范围及目的
        3.4.2 监测时间
        3.4.3 监测仪器、对象、精度及频率周期
        3.4.4 现场巡视作业方法
        3.4.5 监测控制值及预警管理标准
    3.5 监测仪器工作原理及优势
        3.5.1 监测仪器
        3.5.2 静力水准仪的工作原理
        3.5.3 静力水准仪优势
    3.6 现场监测点及监测仪器布置
    3.7 新建结构上穿既有线结构变形规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建结构上穿既有线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4.1 FLAC3D介绍
        4.1.1 FLAC3D程序功能介绍
        4.1.2 FLAC3D的特点
    4.2 计算模型概述
        4.2.1 模型概况
        4.2.2 计算所采用的本构关系及模型假定
        4.2.3 计算参数
        4.2.4 施工工况划分
    4.3 新建结构上穿既有线结构变形规律的影响分析
        4.3.1 左侧A段开挖对既有线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4.3.2 右侧B段开挖对既有线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4.3.3 中间C段开挖对既有线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4.3.4 整个开挖过程对既有线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4.4 整个开挖过程中钢拉杆轴力变化分析
    4.5 实际监测和计算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结构拱顶钢拉杆参数优化分析
    5.1 引言
    5.2 钢拉杆长度对抗浮效果的影响分析
        5.2.1 优化方案设计
        5.2.2 不同钢拉杆长度下既有结构位移分析
        5.2.3 不同钢拉杆长度下钢拉杆轴向应力分析
    5.3 钢拉杆角度对抗浮效果的影响分析
        5.3.1 优化方案设计
        5.3.2 不同钢拉杆角度下既有结构位移分析
        5.3.3 不同钢拉杆角度下钢拉杆轴力分析
    5.4 钢拉杆间距对抗浮效果的影响分析
        5.4.1 优化方案设计
        5.4.2 不同钢拉杆间距下既有结构位移分析
        5.4.3 不同钢拉杆间距下钢拉杆轴向应力分析
    5.5 不同钢拉杆参数对结构竖向位移的影响权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近接工程典型案例
    1.3 近距离施工的影响研究
        1.3.1 对周围地层的影响
        1.3.2 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盾构隧道施工的地层损失取值研究
    2.1 地层损失的定义
    2.2 地层损失的计算方法
        2.2.1 经验公式法
        2.2.2 理论公式法
        2.2.3 数值模拟法
        2.2.4 地层损失率取值方法
    2.3 不同阶段地层损失率的取值方法
    2.4 本文依托工程的概况
        2.4.1 工程位置
        2.4.2 盾构隧道的结构设计和布置
        2.4.3 下穿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2.4.4 盾构施工法简介
    2.5 本文依托工程地层损失率的计算
        2.5.1 试验段地层损失率
        2.5.2 下穿段地层损失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数值模拟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计算模型
        3.1.2 三维有限元模型
        3.1.3 计算参数选取
        3.1.4 盾构施工动态模拟方法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地层受扰分析
        3.2.2 既有隧道受扰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施工监测及分析
    4.1 现场监测方案
        4.1.1 现场监测范围及内容
        4.1.2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4.1.3 监测控制值
        4.1.4 现场施工及监测过程
    4.2 监测结果分析
    4.3 数值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研究
    5.1 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影响的因素分类
    5.2 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5.2.1 下穿施工模拟工况
        5.2.2 各因素影响分析
        5.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5.3 基于影响因素的既有隧道变形控制
        5.3.1 主动控制措施
        5.3.2 被动控制措施
    5.4 被动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5.4.1 模型建立
        5.4.2 加固不同部位结果分析
        5.4.3 加固不同范围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地铁下穿工程中既有隧道变形规律研究及下穿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下穿工程案例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3 新建地铁结构近距离下穿既有线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主要城市地铁穿越既有线案例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国内主要城市地铁穿越既有线案例
        2.2.1 国内主要城市地铁穿越既有线工程信息统计
        2.2.2 国内主要城市地铁穿越既有线工程地质条件
    2.3 国内主要城市穿越工程基本规律分析
        2.3.1 埋深信息分析
        2.3.2 穿越角度分析
        2.3.3 双线净距分析
        2.3.4 夹土层厚度分析
        2.3.5 车站及区间断面型式分析
    2.4 国内主要城市穿越工程变形规律分析
        2.4.1 既有地铁隧道变形模式分析
        2.4.2 既有隧道整体变形量分析
        2.4.3 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标准分析
        2.4.4 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标准适应度分析
        2.4.5 辅助加固措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夹土厚度下既有地铁隧道响应规律
    3.1 引言
    3.2 新建地铁下穿既有车站响应规律
        3.2.1 分离式区间下穿既有车站响应规律研究
        3.2.2 分离式车站下穿既有车站响应规律研究
    3.3 新建地铁下穿既有盾构区间响应规律
        3.3.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3.3.2 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3.3.3 不同夹土厚度下既有盾构隧道响应规律研究
    3.4 合理夹土层厚度选取
    3.5 本章小结
4 新建车站断面型式对既有地铁隧道响应规律的影响
    4.1 引言
    4.2 单洞大断面车站下穿既有隧道结构响应规律
        4.2.1 案例背景
        4.2.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2.3 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4.3 分离式车站下穿既有隧道结构响应规律
        4.3.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2 下穿方案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新建地铁双线净距改变时既有地铁隧道响应规律
    5.1 引言
    5.2 分离式隧道下穿含变形缝区间隧道响应规律
        5.2.1 模型建立与工况设置
        5.2.2 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对比分析
    5.3 分离式隧道下穿既有盾构隧道响应规律
        5.3.1 模型建立与工况设置
        5.3.2 既有盾构区间变形对比分析
    5.4 合理双线净距选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北京地铁16号线国二区间下穿既有区间的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新建与既有地铁穿越关系
        1.1.2 既有结构变形控制标准
        1.1.3 既有运营地铁舒适度评价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考虑列车运营舒适性的既有结构沉降控制标准
    2.1 引言
    2.2 既有隧道沉降与轨面平顺性传递规律研究
        2.2.1 模型建立
        2.2.2 模拟结果分析
        2.2.3 其它工况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2.3 列车动力响应指标
    2.4 车辆模型建立
        2.4.1 轮对模型建立
        2.4.2 转向架模型建立
        2.4.3 车体模型建立
        2.4.4 车辆模型验证
    2.5 既有隧道变形模式
    2.6 基于列车舒适性的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标准
    2.7 小结
3 考虑既有地铁结构安全性的变形控制标准
    3.1 引言
    3.2 既有地铁结构破坏模式
    3.3 变形指标与既有结构安全关系研究
    3.4 考虑隧道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控制标准
        3.4.1 既有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4.2 隧道变形控制标准
    3.5 考虑轨道结构安全的隧道沉降控制标准
    3.6 小结
4 新建暗挖区间下穿既有三线区间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2.1 新建区间概况
        4.2.2 既有区间概况
        4.2.3 新建暗挖区间与既有区间位置关系
    4.3 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4.3.1 模型建立
        4.3.2 计算假定
        4.3.3 模型参数
        4.3.4 施工过程模拟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4号线盾构区间变形分析
        4.4.2 9号线暗挖区间变形分析
        4.4.3 4号线暗挖区间变形分析
    4.5 小结
5 下穿工程实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监测方案
        5.2.1 监测范围及监测对象
        5.2.2 监测内容
        5.2.3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5.2.4 监测控制标准
    5.3 监测结果分析
        5.3.1 4号线盾构区间监测结果分析
        5.3.2 9号线暗挖区间监测结果分析
        5.3.3 4号线暗挖区间监测结果分析
    5.4 实测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施工中的BIM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车站改建研究现状
        1.2.2 铁路领域BIM研究现状
        1.2.3 BIM在铁路车站施工管理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IM理论技术与铁路项目施工管理
    2.1 BIM技术基本理论
        2.1.1 BIM简述
        2.1.2 BIM的特点优势
        2.1.3 BIM核心建模软件
    2.2 铁路项目施工管理基本理论
        2.2.1 铁路项目施工管理的简述
        2.2.2 铁路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特征
    2.3 BIM在铁路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技术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施工管理中的优势分析
    3.1 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工程的主要特点
        3.1.1 既有铁路车站简述
        3.1.2 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工程的特点
    3.2 传统的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项目施工管理现状
        3.2.1 施工进度管理现状
        3.2.2 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3.2.3 施工成本管理现状
        3.2.4 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3.3 BIM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项目施工管理中的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技术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4.1 既有铁路车站BIM三维信息模型的构建
        4.1.1 BIM建模软件平台比选
        4.1.2 铁路车站设备族库的建立
        4.1.3 铁路车站BIM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
    4.3 基于BIM的施工质量管理
    4.4 基于BIM的施工成本管理
    4.5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M技术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施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应用
    5.1 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项目简介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特点
        5.1.3 应用BIM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5.2 软硬件的配置
    5.3 三维模型的建立
    5.4 BIM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项目中的主要应用
        5.4.1 施工进度管理
        5.4.2 施工质量管理
        5.4.3 施工成本管理
        5.4.4 施工安全管理
    5.5 项目应用BIM技术的效果分析与总结
        5.5.1 应用BIM进行施工管理后的效益分析
        5.5.2 应用BIM后项目施工管理问题的改进
    5.6 应用BIM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6.1 BIM应用存在的问题
        5.6.2 相关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既有—新建路堤桩板墙协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板墙研究现状
        1.2.2 新旧组合支挡结构联合作用研究现状
        1.2.3 新旧组合支挡结构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2.4 拓宽路基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桩板墙的计算理论
    2.1 土压力
        2.1.1 土压力理论简介
        2.1.2 超载作用下的土压力
        2.1.3 悬臂锚固桩土压力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2.2 桩板墙设计方法
        2.2.1 支挡桩的设计
        2.2.2 桩板墙桩间挡土板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桩板墙受力特性研究与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3.1 工程背景
        3.1.1 地形及地质概况
        3.1.2 工程措施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3.2.1 MIDAS GTS NX求解的基本步骤
        3.2.2 本构模型和单元体的选择
        3.2.3 模型的建立
    3.3 既有桩板墙位移及弯矩分析研究
        3.3.1 解析法
        3.3.2 数值模拟分析法
        3.3.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3.4 既有桩受弯承载力验算
    3.4 新桩与旧桩协同工作分析
        3.4.1 不同施工步下新旧桩板墙应力分析
        3.4.2 不同施工步下新旧桩板墙荷载分担比分析
        3.4.3 不同施工步下新旧桩板墙墙后土压力规律分析
    3.5 桩身参数影响分析
        3.5.1 桩长影响分析
        3.5.2 桩截面尺寸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拓宽路基及加固措施有限元分析
    4.1 新旧路基结合处不均匀沉降分析
        4.1.1 整体位移分析
        4.1.2 整体应力分析
    4.2 土工格栅加固拓宽路基部位数值模拟分析
        4.2.1 土工格栅单元的本构与材料选取
        4.2.2 模型的建立
    4.3 土工格栅加固机理分析
        4.3.1 位移分析
        4.3.2 应力分布分析
    4.4 加筋效果影响分析
        4.4.1 铺设层数影响分析
        4.4.2 铺设宽度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某既有车站改建新旧结构差异沉降计算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刚度分析的地铁下穿既有结构施工影响研究[D]. 张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邻近营运线高速铁路泡沫轻质土帮宽路基变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郝笛笛.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大跨隧道施工对上下近接敏感构筑物的影响规律研究[D]. 胡晓.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城市核心区紧邻地铁线路地下建筑拆除改造基坑支护逆作法应用研究[D]. 刘云霁. 吉林大学, 2020(03)
  • [5]新建车站上穿对既有线结构变形的影响及钢拉杆参数优化[D]. 李广兵.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6]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D]. 张盛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地铁下穿工程中既有隧道变形规律研究及下穿方案优化[D]. 秦宇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北京地铁16号线国二区间下穿既有区间的变形控制研究[D]. 郭鹏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施工中的BIM技术应用[D]. 连茜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10]既有—新建路堤桩板墙协同作用机理研究[D]. 刘正.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既有车站改建中新旧结构差异沉降计算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