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

一、关于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翟淑平,崔明昆[1](2022)在《个人学术历程中的生态人类学思考——崔明昆教授访谈记》文中指出访谈稿记述了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生态人类学家、民族植物学家崔明昆先生的学术历程,以及他基于自身研究历程对生态人类学相关问题的观点,包括学科的理论、方法、路径、跨学科问题,以及交叉学科民族植物学的发展等。崔明昆教授还基于自身的学术研究积累,对于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状况、研究瓶颈和未来方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崔明昆教授针对民族生态学、环境决定论、地方性知识等重要问题展开言说,详述了我国西部民族生态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挖掘中国历史资源应用于生态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以及生态人类学如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发挥学科优势。

牟凤娟,覃家理,李双智[2](2021)在《背景知识渗透在课程教学中的意义——以民族植物学知识在“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鉴于树木的分类与识别是"树木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在树木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合理、有效利用学生的民族植物学背景知识,并赋予"树木学"教学较多的树木文化韵味。在教学中运用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刘贵玺[3](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认为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邱涛[4](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范彦晓[5](2019)在《大理白族传统植物染色及其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各民族在其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利用和保护植物染料资源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不仅为现代染料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原型”,也为探索植物染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信息。但是,自合成染料出现以后,其因价格低廉、工艺简便、种类繁多、色牢度良好的特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给传统的植物染料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大理白族有着悠久的植物染色历史,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与植物染料相关的植物染色传统知识,但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主流思想开始影响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合成染料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并有着代替传统植物染料的趋势,与之相关的传统植物染色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对该地区植物染料及其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收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搜集整理大理白族社区传统使用的植物染料资源以及与其相关传统染色知识,本文采用民族生态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于2016-2018年对云南省大理州的13个白族村寨,5个传统集市,3个相关政府机构以及3个植物染色工厂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白族社区中的植物染色活动以及对掌握植物染色知识的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得到如下研究结果:白族传统利用的植物染料资源有23种,隶属于19个科,使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等,染制的颜色有红、黄、蓝、灰、黑等;白族社区中存在水提、发酵及直接剁碎3种炮制植物染料的方法和直接染色、先媒后染、先染后媒及同浴染色4种植物染色的方法;在植物染色过程中白族使用的传统工具有染缸、染棒、晒架和石碾等;在长期的植物染色实践过程中,白族不断丰富着植物染色知识、继承着植物染色传统,并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植物染色文化,如扎染文化、节日文化、祭祀文化和审美文化等;采用使用频率统计(f)、信息一致性指数(ICF)和文化重要性指数(CII)3个定量指标对23种植物染料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由于白族扎染的传统,板蓝的使用频率,可以染蓝色的信息可靠度及其在白族传统文化中重要性都呈现出较高的比值。结合上述调查结果,研究对植物染料在大理当地染色工厂中的产业化实践、植物染料未来的应用前景及植物染色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探讨,并对植物染料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如下建议:(1)在大理州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专门的染色植物园,并定期举办植物染色的科普活动,保护染色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2)在洱海污染治理的大环境与契机下,当地的植物染色工厂应当联合起来,将植物染色的品牌做大做优;(3)植物染色工厂应与当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通过科研手段生态的解决植物染料的色牢度问题,从而推动植物染料的产业化、集中化和集团化发展。

冯金朝,薛达元,龙春林[6](2017)在《我国民族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我国民族生态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我国民族生态学研究在民族生态学概念与理论探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我国民族生态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洪利亚[7](2016)在《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传统药用植物对人类疾病和健康做出的贡献都不可忽视。石蒜属(Lycoris spp.)植物资源在我国分布最为丰富,全球约有20余种,我国有15种之多,其中12种为中国所特有,且分布相对集中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资源蕴藏量巨大,在民间有广泛的利用,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在开展石蒜属植物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石蒜属植物的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民间传统利用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明确石蒜属植物作为筛选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潜在药用植物的物质基础,科学评价有关石蒜属植物的传统药用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属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1.多次对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的石蒜属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及民族生态学调查,获得了不同民族和地区民间传统利用石蒜属植物的信息,记录了不同少数民族对石蒜属植物分类及应用的独特认知,主要用途集中在园艺价值和药用价值。另外,调查了我国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及生境,并采集到12种石蒜属植物,包括54份凭证标本、60份研究材料。2.通过UPLC-QTOF-MS指导用于目标化合物的快速靶点式分离、纯化和鉴定红蓝石蒜(L.haywardii)鳞茎的提取物,通过对分子离子峰和离子碎片的规律理解,结合文献分析,尝试性快速鉴定了 2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 8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蓝石蒜中分离纯化得到,确定了红蓝石蒜鳞茎中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其余化合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发现新的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成分,为红蓝石蒜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研究及数据。3.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了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1)分别采集、鉴定了石蒜属植物(L.aurea,L.caldwellii,L.chinensis,L.incarnata,L.longituba,L.radiata,L.sprengeri,L.squamigera,L.straminea,L.x houdyshelii,L.haywardii,L.hybrid),获得了每个种的总生物碱提取物,通过多次测试确定分析了石蒜属植物超高液相质谱的最佳条件,为后期进行石蒜属植物的指纹图谱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2)首次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12种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状况。通过分析12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UPLC-ESI-MS图谱,获得了所含生物碱化学成分以及种间化学成分差异。采用TOF-ESI-MS进行标准品和各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共注射模式分析,应用MS准确记录碎片峰进而结合SciFinder及相关文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工作,通过标定化合物进行鉴定,最终得出5种生物碱类型的12个化合物,分别为加兰他敏型生物碱 galanthamine、lycoramine 以及 lycoranmine N-oxide;石蒜碱型生物碱 lycorine和dihydrolycorine;高石蒜碱型生物碱hippeastrine和oduline;文殊兰碱型生物碱haemanthamine、crinamidine以及vittatine;水仙环素碱型生物碱narciclasine;多花水仙碱型生物碱dihydro-latifaliumin C;(3)通过多变量分析(PCA,OPLS-DA)对12种石蒜属植物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将石蒜属植物分为两大簇,说明聚合为同一类的石蒜属植物具有相似的代谢成分,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具有相似性,初步说明12种石蒜属植物的代谢成分与其不同出叶期有相互关联性,也验证了化学分类学的合理性,为石蒜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石蒜属植物中的特征化合物,即具有分类学意义的潜在特征性化合物20个,最终确定16个特征化合物用于发现和寻找种间化合物的差异性,为后期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石蒜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打下基础;(4)分析了 12种石蒜属植物的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克拉敏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在同属不同种间其含量变化相差悬殊,显示出种间化合物的差异性,可为后期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的数据和科学依据,也可为石蒜属不同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药物开发提供重要参考。4.利用秀丽线虫CL2355模型,对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抗阿尔茨海默症的分子机制进行筛选研究。分别对12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进行CL2355的5-HT敏感性分析,并针对乙酰胆碱酯酶ace-2的qRT-PCR实验来验证石蒜属不同种之间总生物碱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石蒜属植物提取物均具有延缓外源性5-HT作用下CL2355瘫痪的作用;采用qRT-PCR进行的研究同样表明石蒜属各种总生物碱均有降低ace-2基因表达的作用,即抗阿尔茨海默症作用。结合两种实验研究结果,说明所有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均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其中L.incarnata,L.chinensis,L.straminea,L.x houdyshelii以及L.radiata效果最佳,可作为重点资源开展研究。本研究构建了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天然产物化学、代谢组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技术体系,探索现代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模式,选取12种石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属内种间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性,探讨石蒜属植物中抗阿尔茨海默症有效成份的存在、分布以及含量,以及能反映其种群遗传特性的化合物类型,对石蒜属物种的鉴定、探讨石蒜属植物种内种间关系以及开发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并探索以民族药物学为导向的药物筛选工作,为我国石蒜属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刘荣昆[8](2016)在《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研究通常被归入自然科学领域,然而由于森林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间又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属性。客观上讲,林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特别是在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困扰的时候,绿水青山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森林的资源和生态两大重要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意义,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多构筑于对森林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一些文明的衰落或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往往也因森林的毁坏而引起。彝族的生存和发展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在认识、利用、保护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彝族森林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彝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以维持生计,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利用森林的技艺,这是彝族物质层面森林文化的精髓。精神层面,彝族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原始宗教信仰及人生礼俗方面有很多与森林相关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彝族敬重森林的生态观念。制度层面,彝族有护林组织及护林制度,彝族对森林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即植树造林、神山森林体系、护林制度等三个方面。彝族地区森林在清代以前变化不大,而清代以后因人口剧增、农业垦殖、矿冶及烤烟耗薪、商业采伐、皇木采办、工业耗材、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致使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引发一系列生态及社会后果。森林变迁、科技进步、现代生活方式介入等引起彝族森林文化变迁,进而使与森林相关的一些文化淡化甚至消失,为森林保护带来挑战和机遇。彝族森林文化的核心是林人共生。林人共生关系中林处于主要地位,林是前提,有林才能有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森林的认知体系以及利用森林的技术体系。林人共生关系发端于林而又回归于林,发端于林是指林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回归于林是指人类为了森林作用的长久持续发挥而保护森林,林人共生关系的模式为从林到人,再从人到林,即林——人——林,抑或用林——护林——用林。林人共生的生态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显得弥足珍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彝族森林文化对彝族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物多样性减弱以及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应当挖掘并传承彝族森林文化,为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和路径。彝族植物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彝族植物文化元素应用到彝族聚居区的城市绿化中,以彰显出彝区城市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吉日嘎拉[9](2015)在《民族植物学被现代科学改造中的欠缺的探讨》文中认为民族植物学是植物科学内处于边缘地位的一个研究领域。为了脱离边缘地位,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路径逐渐从"民族学"路径转向"科学"路径。经典民族植物学研究成为实验民族植物学研究之后,它将进入以鉴定单一活性成分为研究目标的实验室权力空间。实验民族植物学通过"可视化"操作实现"功能结构相统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社会资源。但民族植物学进入实验室阶段后,传统知识中内化的民族世界观会被科学世界观所取代,传统植物知识可能会成为资本掠夺的目标,落入私有产权领域,从而失去其所有权。

冯金朝,薛达元,龙春林[10](2015)在《民族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提出民族生态学是研究民族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属于民族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民族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民族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和发展时期.民族生态学研究对于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背景知识渗透在课程教学中的意义——以民族植物学知识在“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植物学”相关概念
二、“树木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三、民族植物学知识背景的实践
    (一)民族植物学知识情景化
        1. 利用类比法加强知识记忆。
        2. 利用讨论法锻炼实践能力。
        3.利用联想法拓展专业知识。
    (二)赋予课程更多树木文化韵味
四、总结

(3)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4)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藏区概况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大理白族传统植物染色及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植物染历史
        1.1.2 .化学染料兴起
        1.1.3 .植物染料复苏
        1.1.4 .民族植物学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染料资源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1.2.2 .植物染料的化学特性
        1.2.3 .植物染料色牢度研究
        1.2.4 .环保型媒染剂的开发
        1.2.5 .植物染料的资源考证
        1.2.6 .少数民族的植物染色文化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2.研究地概况
    2.1 .大理州简介
    2.2 .白族简介
    2.3 .研究地点
3.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研究
    3.2 .田野调查
        3.2.1 .访谈法
        3.2.2 .参与式观察法
        3.2.3 .标本采集及鉴定
    3.3 .定量统计方法
        3.3.1 .使用频率(f)
        3.3.2 .信息一致性指数(ICF)
        3.3.3 .文化重要性指数(CII)
    3.4 .研究框架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植物染料资源的多样性
    4.2 .植物染色知识的多样性
        4.2.1 .植物染色传统工具
        4.2.2 .植物染料炮制方法
        4.2.3 .植物染色方法
    4.3 .植物染色知识动态分布
    4.4 .植物染色传统知识量化分析
        4.4.1 .植物染料使用频率统计
        4.4.2 .染色知识信息一致性指数
        4.4.3 .植物染料文化重要性指数
    4.5 .传统植物染色风俗
        4.5.1 .植物染服饰
        4.5.2 .植物染指甲
        4.5.3 .植物染祭仪
    4.6 .植物染色与白族审美
        4.6.1 .植物染与图案
        4.6.2 .植物染与色彩
    4.7 .植物染色知识实践中发展
    4.8 .植物染料的产业化实践
    4.9 .植物染料的应用前景
    4.10 .植物染色文化的传承
        4.10.1 .传承中的优势
        4.10.2 .传承中的弊端
    4.11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4.11.1 .研究的创新点
        4.11.2 .研究的不足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植物染料采集信息登记表
附录3 白族植物染料田野调查记录表
附录4 关键人物信息登记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我国民族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民族生态学发展
2 我国民族生态学研究进展
    (1) 民族生态学理论探讨
    (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内涵
    (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少数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
    (5)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与生物资源利用
    (6)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3 未来民族生态学研究
    (1) 加强民族生态学调查
    (2) 深化民族生态学研究
    (3) 创新民族生态学理论

(7)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用民族植物学简介
    1.2 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1.3 总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1 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2.2 石蒜属植物的观赏及药用价值
    2.3 石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活性研究
第三章 石蒜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1 调查内容和目的
    3.2 研究方法及调查地点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红蓝石蒜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UPLC-QTOF-ESI-MS的石蒜属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5.2 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和解析
    5.5 石蒜属中不同种之间的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的定量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
    6.1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6.2 治疗AD的新药研发方向及临床药物应用现状
    6.3 天然产物研究在治疗AD中的作用
    6.4 利用秀丽线虫模型进行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活性研究
    6.5 本研究的意义及作用
    6.6 实验步骤与方法
    6.7 利用CL2355模型进行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抗AD活性筛选的结果及分析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8)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森林及森林文化
        一、森林的双重属性
        二、森林文化及其内涵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定义及生境
        一、民族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二、彝族森林文化的生境
第二章 彝族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第一节 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生计活动
        一、妙用森林的农耕技艺
        二、以森林为载体的牧猎文化
        三、靠山吃山的采集文化
        四、柴的广泛使用及生火、砍柴技艺
        五、竹木餐饮器具的制作技艺
        六、茶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及饮茶技艺
    第二节 森林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立体呈现
        一、建寨选址对森林环境的追求
        二、建房取材于林
    第三节 呈示在服饰上的森林文化
        一、取于森林的服饰材质
        二、动植物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
    第四节 竹木在艺术、体育领域的利用
        一、采用竹木制作乐器
        二、漆器的选材及制作
        三、雕刻绘画的木质用材及涉林图景
        四、承载彝文的木质材料
        五、木质体育器材
第三章 原始宗教及人生礼俗中的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森林文化
        一、山神崇拜
        二、树神崇拜
        三、林神崇拜
        四、花神崇拜
        五、植物崇拜举隅
        六、宗教活动中的植物
    第二节 人生礼俗中的森林文化
        一、诞生礼仪中的森林文化
        二、婚恋中的森林文化
        三、葬礼中的森林文化
第四章 彝族维护森林的途径及实效
    第一节 植树造林以固森林之本
        一、森林的实用价值为造林护林提供原动力
        二、植树造林的原则及方法
        三、植树造林的实践
    第二节 信仰习俗的护林功能
        一、风水观中的护林因素
        二、神山森林体系的护林功效
        三、具有重要护林意义的护林节
    第三节 保护森林的制度
        一、明确森林权属
        二、保护森林的地方组织
        三、分类保护、用林有度
        四、1949前的护林碑刻
        五、1950年后的护林乡规民约
    第四节 保护森林的实效
        一、森林状况较好
        二、数目众多的名木古树
        三、提供丰富的生计物产
第五章 彝族森林及森林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彝族地区森林变迁及其动因
        一、彝族地区森林变迁
        二、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动因
        三、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生态及社会后果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变迁
        一、森林资源利用淡化
        二、科技进步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三、神山森林体系的变迁
        四、彝族森林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地位及特质
    第一节 森林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一、彝族文化在森林环境中产生
        二、富含植物化特征的哲学理念
        三、彝族文化以森林文化为内核而不断衍生
    第二节 林人共生的文化特质
        一、人与植物的生命同构
        二、林人共生的生态观
    第三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一、彝族地区森林差异及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二、利用森林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三、与森林相关习俗的区域性差异
第七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自然与人共生的生态导向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三、林人共生理念在生态教育中的意义
        四、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立法的启示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在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一、彝族森林文化对生态恢复的意义
        二、彝族森林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第三节 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一、彝族植物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二、彝区城市绿化缺乏地域特色
        三、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四、巧用彝族植物文化装点彝区现代城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民族植物学被现代科学改造中的欠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植物学进入实验阶段后介入的权力
    1.引入实验室权力配组
    2.实验主导的科学观的介入
    3.以鉴定单一活性成分为最终目标的科学操作的介入
    4.操作实践和资源整合的介入
    5.以验证信息及应用为目的的政治意图的渗入
二、实验民族植物学丢了什么?
三、传统植物知识是知识产权的免费原材料

(10)民族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念
2 民族生态学的学科发展
    2.1 民族生态学萌芽时期
    2.2 民族生态学建立时期
    2.3 民族生态学发展时期
3 小结

四、关于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人学术历程中的生态人类学思考——崔明昆教授访谈记[J]. 翟淑平,崔明昆.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背景知识渗透在课程教学中的意义——以民族植物学知识在“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 牟凤娟,覃家理,李双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4)
  • [3]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5]大理白族传统植物染色及其文化研究[D]. 范彦晓. 西南林业大学, 2019(08)
  • [6]我国民族生态学研究进展[J]. 冯金朝,薛达元,龙春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7]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D]. 洪利亚.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8]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D]. 刘荣昆. 云南大学, 2016(12)
  • [9]民族植物学被现代科学改造中的欠缺的探讨[J]. 吉日嘎拉.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3)
  • [10]民族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J]. 冯金朝,薛达元,龙春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标签:;  ;  ;  ;  ;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