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饶雄文[1](2021)在《中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双方的贸易合作中既满足中国的出口需求,也满足进口国的进口需要,既丰富了对外开放体系,又契合了国内深化改革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进一步成为各个国家或者地区所关注的对象。在本文中,虚拟土地进口是指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中,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生产农产品达到进口土地的目的,虚拟土地进口可以作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替换处我国部分的农产品生产用地,替换出来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作其他更好的地方,达到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目的。本文引入“虚拟土地”概念,提供解决土地资源问题新思路。在以往的解决土地资源问题地研究中,普遍是治理源头,保护环境等措施,但本文通过虚拟土地的进出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合理筹划出口虚拟土地资源,达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本文还丰富并延伸“虚拟土地”相关研究。首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将完善对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的研究。在对以往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研究文献整理发现,目前学界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力求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有益的补充。其次,本文构建数理模型,利用计量实证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的因素,并给出针对性政策意见,在全面介绍中国与“一带一路”农产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供可行性建议,为我国虚拟土地贸易更快更高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理论和资源流动理论,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在总体发展态势上分析发展走向。接着详细分析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分别从商品结构和国别结构为切入点。虚拟土地测算方面,本文选取13种农产品,并以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与沿线20个国家19年虚拟土地贸易量数据,实证模型解释变量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实证分析方面,本文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选取2000—2018年的贸易数据,选取10个解释变量回归分析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量的因素最后从多方面提出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发展建议。研究发现(1)从进口国视角可以得出,中国人口规模和中国班轮运输相关指数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量作用显着,中国人口增长和班轮运输指数增加,都可以增加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虚拟土地贸易量。(2)从出口国家视野可以得出,出口国家经济规模,出口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口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进出口有着正向影响。对于出口国,增加经济规模,增加农业经济,都可以增加出口国虚拟土地贸易量。出口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很大帮助,世界贸易组织内国家的交流成本更低,贸易壁垒更少,合作的成本会更低。(3)进口国和出口共同决定角度,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距离是虚拟土地贸易最大的阻碍因素,距离越远,贸易合作的成本越大,如果交通不便利,除成本很大外,合作的机会也会越小。(4)通过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测算发现我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量长期处于顺差状态,从虚拟土地角度上分析是不利用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5)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种类相对集中,贸易国别集中,从多元化角度看是不利于往后的发展。
罗彪[2](2021)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我国进入WTO以后,传统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作用不那么明显,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传统手段作用越来越小,为了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在此背景下,新型的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登上历史舞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农产品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面对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严格苛刻。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我国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越来越困难,给农产品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刻不容缓。本文在探讨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和特征、相关国际规则和表现形式。通过大量地搜集数据,客观地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得出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是发达国际利用国际环保法律的漏洞而实施的高标准的绿色环保要求,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也是造成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当前农产品面临的出口困境,提出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特征和表现形式对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剖析,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角度,提出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这将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将不断完善我国绿色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给农产品生产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生产环境,推动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的绿色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曹冲[3](2021)在《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研究》文中提出耕地资源因人口增加、“两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使得“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耕地大面积撂荒、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严峻问题,致使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进而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解决耕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农产品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要素禀赋不同的两端,在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而虚拟耕地资源的提出,更是基于产品生产地和产品需求地,依托市场规模优势,以生产端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全球要素分工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缓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无限性和耕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这对于更好地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科学实施虚拟耕地资源战略以及正确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和贸易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虚拟耕地资源的相关理论,并从虚拟耕地资源的概念、贸易、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整理、归纳和述评,发现已有研究多对于虚拟耕地资源的量化核算、要素流动、潜力测算、贸易平衡博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而对于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贡献份额、驱动因素以及政策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引入了“虚拟耕地资源”概念,构建了以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检验为前提条件、以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贡献效应和驱动因素为核心内容、以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评估与调整为目标地位的理论模型分析框架,并对其分析框架进行了解构和逻辑安排。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本研究以测算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和分析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特征为出发点,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对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是否存在“尾效”效应和“诅咒”效应进行检验,利用增长核算模型对其进口贡献效应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LMDI分解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分解,使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应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预测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潜力,以便更好地对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进行策略调整和路径优化。主要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状况。一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以年均11.93%的速率显着增长。其中,油料占比高达80%以上;谷物由净出口转向了净进口,占比为7%;棉花波动幅度较大,近年来呈“M”型特征;糖料及糖类均在25千公顷以上;蔬菜和水果属于净出口。二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结构系数小于1的结果恰好印证了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对国内耕地资源缓解的潜力较大这一现实情况。三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来源较为集中,且进口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巴西、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四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与实际耕地资源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拟合,且二者之间呈现显着的正向关系。第二,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一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总体不存在“尾效”效应,但涉及到具体农产品则差异明显。其中,糖料及糖类的约束程度为0.62%,谷物为0.20%,棉花为0.16%;油料与之相反,促进作用为6.02%;虚拟耕地资源的增长率均超过劳动增长率,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较大的国家。二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不存在“诅咒”效应,反而存在狭义的资源“福音”效应,且虚拟耕地资源丰裕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禀赋和政府干预的影响而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相对贡献度分别达到15.90%、72.15%、5.33%、6.63%。第三,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上,虚拟耕地资源贸易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另一方可以更大范围内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其带来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证上,虚拟耕地资源的引入一方面可以使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2.28%,农业经济增长率提高0.2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则达到3.12%,且在金融危机和中美贸易摩擦前后,贡献效应波动幅度较大,显着为负增长。第四,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驱动因素。主观上,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主要受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代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乡村人口、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显着负效应;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显着正效应;代表需求潜力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量为显着负效应;代表其他因素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显着正效应;此外,剩余的因素影响不显着,但方向与主观较为一致。客观上,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的变化是强度效应、质量效应、依赖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需求效应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质量效应(219.52%)、经济效应(15.41%)、结构效应(8.75%)、需求效应(2.05%)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的正向驱动因素,而强度效应(-4.56%)、依赖效应(-141.17%)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的逆向驱动因素。第五,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评估及节土潜力。一是虚拟耕地资源视阈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整体上占据主导地位,能够抵消部分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波动性;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可以有益弥补长期宏观政策效果带来的滞后性,但是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持续增加可能会使得经济增长出现弱化效应。二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最大可以节约103978.38千公顷的耕地,节约潜力巨大。第六,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及路径优化。进口政策调整主要有创新耕地资源管理体制、试点实施虚拟耕地资源战略、严格界定好“政府—市场”的权力边界等政策;进口规模调整主要有建立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需求评估机制、划定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识别区”、将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规模与国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相结合;进口结构调整有增加油料作物进口和适度扩大谷物进口;进口来源调整有近期要加强和维护与传统农业贸易国的联系、中期要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农业资源大国进行深化合作、远期要同非洲尤其是东非地区加强农业产能合作。路径优化主要有调整和发挥好农产品进口支持政策、加强内外统筹保障国内农业产业安全、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提升农产品贸易掌控力。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从需求管理角度测算了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特征,为我国农产品进口和自给状况提供了多维角度的科学参考;构建了虚拟耕地资源理论模型框架,分别从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进口贡献效应和驱动因素、进口政策评估和策略调整视角考察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状况,扩宽了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理论体系;尝试多角度采用索洛模型、增长核算模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门槛效应模型、LMDI等多元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推动了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理论融合的应用型研究。
周晓雪[4](2020)在《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产业,也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关键在于促进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全面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贸政策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日趋凸显。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在部分发达国家不断涌现,农业发展及其碳排放治理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显着改变。在此背景下,探讨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对农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政策模拟。(1)为揭示我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总体变化特征,论文采用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将农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从时序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探究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整体改善速度呈下降趋势,具有阶段性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全国总体及区域的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广义的技术进步,部分地区农业碳排放绩效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恶化。(2)为研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总体影响,本文构建了贸易环境变化、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农业碳排放绩效受到贸易环境变化、农户生产规模和减排技术三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使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农业碳排放绩效在长期和短期都存在一定的均衡关系和动态影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利于维持农业碳排放绩效的长期均衡,短期内,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是负向抑制作用,农产品进口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是正向促进作用。(3)为进一步探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本文构建门槛模型对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存在基于环境规制、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投入的单门槛效应,各区域不同的环境规制、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投入水平是导致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产生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各区域的适度规制及投入有助于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发挥正向作用。(4)鉴于近年来中美贸易冲突问题日渐复杂,为探究贸易政策改变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本文利用动态GTAP-E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采用降维技术探究了农产品贸易对各省(市、区)农业发展及其碳排放的影响,预期各区域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农业互征25%关税的情景下,2020—2030年中美两国累计GDP相比基准情景分别下降0.023%和0.001%,累计农业出口分别下降0.096%和0.331%,中美累计碳排放分别下降0.010%和0.024%,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压力较大,大西南、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具有较高的提升潜力,长江中游、大西北、东北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比较稳定。农业碳排放绩效提升是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且具有区域差异,中美贸易冲突会对各区域农业碳排放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体系,制定绿色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各区域通过适度规制、差异化投入以及改进农业低碳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碳排放绩效,实现农业绿色经济增长。
宋燕玲[5](2020)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5年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并正式生效,随着协议的执行,发达国家的SPS通报已经成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2002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外贸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随着SPS措施的实施,关税壁垒在降低的同时,非关税壁垒也在不断拔高,新型的SPS和TBT等非关税壁垒已取代关税成为阻碍贸易的主要因素。由此,深入研究SPS措施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并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受阻情况,分析典型农业贸易伙伴国的SPS实施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采用经典的供给需求分析理论,以定性的方法来探究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贸易效应的影响与福利效应。同时,在实证分析中,假设价格指数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剩余,同时SPS措施也会在长期和短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借鉴引力模型的建模思维并加以改进,将静态地理距离转化为动态经济距离变量,同时借鉴前人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系数的研究,量化SPS贸易壁垒,以此来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最后以面板校正标准误的回归方法来衡量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入世以来,对于SPS措施的应对还存在很多不足,加上自身SPS通报体系还尚未完善,导致在短期和长期SPS措施都起到了抑制农产品出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GDP增速已较为缓慢,因此虽然进口国GDP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未来并不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动力,因此对于如何应对SPS措施来促进我国出口,这变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最后上述研究,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SPS措施带来的影响来建言献策。
龚谨[6](2020)在《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中国大麦种植规模减少和啤酒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大麦市场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产需缺口。2004-2013年,中国大麦年均进口量为181.31万吨,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2014-2018年,大麦进口量出现大幅增长,年均进口量增加到736.24万吨,其中,2015年更是达到1073.23万吨的历史高点。受国内贸易政策干预的影响,大麦进口增长的同时年际波动明显加剧,这给国内大麦及其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大麦替代品——玉米市场化改革带来不小的扰动因素;给政府调控国内大麦市场供求、稳定价格带来一定困难;给特定地区的农户增收及脱贫攻坚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理清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完善大麦贸易和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梳理总结了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世界与中国大麦供需特征;其次,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替代效应,剖析大麦大量进口的原因;然后,重点分析大麦进口对大麦和关联产业贸易市场的影响,运用Armington模型分析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替代弹性,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分析中国大麦进口对其他大麦进口国进口来源的替代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大麦进口价格对中国啤酒国际贸易的影响;再次,运用logit模型分析大麦相对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最后,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政策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一方面,世界大麦市场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大麦进口受饲料消费需求旺盛和贸易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大麦进口波动明显加剧,加之进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对中国大麦进口和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二,进口大麦价格相对国内玉米和大麦价格更加低廉,导致大麦饲料消费需求剧增,是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麦价格优势能够显着降低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当大麦价格优势每吨增加100元,国内玉米消费量将减少284.2万吨;当进口大麦相对国产玉米和国产大麦的价格优势扩大时,大麦进口量会显着增加。第三,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大麦进口增长对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大麦出口国带来外溢影响;进口大麦价格提高对国内啤酒进出口形成一定的冲击。第四,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明显的挤压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上一年度的大麦进口量增加1%时,本年度的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将减少2.418%,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进口大麦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挤压。从微观层面看,大麦相对价格的提高能够显着增强农户种植大麦意愿。当大麦价格相对其他竞争性作物价格提高时,农户种植大麦意愿也会更高。第五,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对中国大麦进口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将大麦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对中国大麦进口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未显着增加中国大麦进口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二是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三是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四是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2.系统地阐明了大麦进口增长的外溢冲击,为大麦和相关行业顶层设计的政策协同提供现实依据;3.定量评价了中国大麦贸易政策的使用效果。
叶兴庆[7](2020)在《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态势与战略性调整》文中指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签署的双边或多边区域自贸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农业开放。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受住了开放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已进入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阶段,农业缺乏比较优势的问题逐步显现,未来农业要继续经受住开放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应调整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塑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应谋划和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
周玲玲[8](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段炼[9](2020)在《自贸协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农产品的产品特殊性,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常常因为进出口的各种限制而损失巨大。农产品贸易成本过高成了制约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能够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各国的学者们都对如何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的课题展开研究,希望以此来解决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难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蓬勃的发展。国家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展开更深入的区域经济合作。伴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各国都开放市场、引入投资、减免税费、降低壁垒来促进国家间的贸易进一步发展。而贸易政策对贸易成本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展开。我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起步于21世纪初,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正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就是在世界各区域一体化合作的背景下,以我国为例,对自由贸易协定是如何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成本问题进行研究。其中,FTA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是通过哪些途径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如何进一步推进FTA战略来推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从贸易成本的定义与测度、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FTA的贸易效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评述。文章通过对中国FTA的发展状况,中国FTA对贸易成本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得出FTA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贸易成本,分别是从关税降低、促进技术标准协调与一致、促进贸易便利化和外交政策来影响贸易成本。描述性分析部分对中国所签订的FTA深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2003-2015年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特征进行总结,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未来展望。实证部分通过拓展的引力模型以FTA为主要解释变量对中国2003-2015年的双边贸易成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FTA能够有效削减农产品贸易成本。无论是否考虑法律执行力,第一代贸易政策WTO+条款与第二代贸易政策WTO-X条款都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有显着的降低作用。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通过建立FTA来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从提升FTA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加强我国FTA建设,并且在FTA战略当中要适当增加我国的谈判主动性来扩大贸易范围、增加FTA的优惠,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
陈元春[10](2020)在《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国力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反复的对中国进行指责,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中国具有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并且要求对双边的贸易协定进行重新谈判。大豆作为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在加入WTO以来,进口量不断攀升,在贸易协定的谈判中有重要作用,重新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审视在谈判中有积极作用。本文站在全球大豆贸易的高度来分析中国的大豆贸易,在全球大豆贸易中中国进口了绝大多数的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国生产了绝大多数的大豆,但是美国居于支配地位。这个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种子,生产,贸易,加工等方面,更体现在金融,补贴,贸易规则的制定上。综合来看,这些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实力,也体现了美国寻求更进一步支配地位的愿望。因此研究中国的大豆贸易离不开这个大的环境。本文首先对有关贸易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标准贸易模型,再到新贸易理论等,通过梳理可以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消费对世界大豆及其产品进行了简单的刻画。最后运用劳伦斯指数,进口商品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GL指数,Bruekhart指数,HIT指数等指数对我国大豆的国际贸易进行了量化。研究表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我们不仅在国际没有优势,就是在国内优势也不十分明显;我国的大豆进口量逐年创新高。由于影响贸易的因素很多,并且分为可以量化和不可以量化的,本文在第四章运用面板数据对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研究认为,两个国家的GDP和人口数,人均大豆消费量,汇率,国内外的大豆价格差,距离对大豆的贸易有显着的影响,其中GDP对大豆贸易有正向影响,距离对大豆的贸易量成反比关系,汇率的回归结果是正值,说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大豆的进口,通货膨胀率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中国大豆的市场价与美洲三国的价格差对大豆贸易的影响并不显着,人口对大豆贸易量的影响也是负值,人均大豆消费量是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不可以量化的因素对大豆的国际贸易也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究竟哪些因素有很重要的影响呢?这个要结合中国所处的贸易大环境说起,中国的贸易环境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下从事的国际贸易,美国的政策指向性对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农业的政策目标是支配农产品的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合适的补贴和提高农场主的收入,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本文后续的写作将按照这个指向性研究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价格是经济的核心变量,价格的高低决定了资源的流向,这也是美国支配贸易的一种手段,因此第五章开展对大豆定价权的研究。本章创新性的提出如下公式:期货价格=市场价格+中间商平均利润+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则:期货价格=市场价格*(1+中间商平均利润率)+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我们在这里设定中间商的平均利润率是恒定的,约等于10%,因为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保持超额利润,那么不断的资本就会进入这个行业来获取超额利润,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不能获得平均利润或者亏损,那么就会不断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最终这个行业的利润率一定是平均利润率。同时,农产品市场是近似完全竞争市场,大豆的市场价格是在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那么从理论上讲大豆的CBOT价格也应该是均衡的,这符合一般经济学规律。通过检验可以发现大豆CBOT期货价格存在操纵行为。同时本文又设计了期货-成本(双重)价格加成差和期货-市场价格差两个指标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进行了判定。第六章分别对中美两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定,并且将中国主要大豆的省份运用DEA法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自改革开放以来呈下降趋势,美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以3-4年为周期进行增长。对中国各省大豆的管理无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各地相差极大。在对中美大豆农业支持政策研究的第七章,研究表明,中国对农业的整体支持没有超过中国承诺的WTO上限,但是已经非常的逼近上限;美国对大豆的支持自从2004年以来没有超过美国承诺的WTO上限;对大豆而言,中国政府对大豆提供的大量补贴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并不明显。第八章则研究了中国大豆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大豆贸易的长期和短期的福利波动非常明显,但是总的福利是正向的。中国进口大豆总能给中国带来福利改善。本文整体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贸易是在以“二战”以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下进行的,美国通过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获得优势,又通过操弄定价权不仅长期获得了超额利润,而且大幅减少了补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中国来讲,应该在目前的这个框架下,结合大豆供给安全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尽力参与具有定价权的期货市场交易;根据定价理论,据理力争最大化的运用WTO规则寻求最大的补贴额度,在国内则寻找效率最高的补贴数额;由于我国大豆进口的集中度很高,对供给风险也要做好相应的预判。
二、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虚拟土地概念文献综述 |
1.2.2 虚拟土地量化文献综述 |
1.2.3 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1.2.4 虚拟土地作用和影响文献综述 |
1.2.5 “一带一路”背景下虚拟土地文献综述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虚拟土地 |
2.1.2 虚拟土地进口贸易 |
2.1.3 农产品 |
2.2 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
2.2.4 资源流动理论 |
2.3 研究区域与对象的选取 |
2.3.1 研究区域的选取 |
2.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 |
3.1 虚拟土地视野下农产品贸易 |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总体发展态势 |
3.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
3.3.1 商品结构分析 |
3.3.2 国别结构分析 |
3.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障碍 |
3.4.1 国家间贸易不平衡 |
3.4.2 三重贸易壁垒的存在 |
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量化分析 |
4.1 虚拟土地含量测算方法 |
4.1.1 虚拟土地测算理论基础 |
4.1.2 测算数据来源 |
4.1.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虚拟土地含量测算 |
4.2 农产品虚拟土地出口国别与年份分析 |
4.3 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国别与年份分析 |
4.4 农产品虚拟土地种类分析 |
5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5.1 经济发展水平 |
5.2 人口规模 |
5.3 农业用地面积 |
5.4 地理位置 |
5.5 班轮运输联通指数 |
6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 引力模型及其发展 |
6.1.1 引力模型:从物理学领域到经济学领域 |
6.1.2 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提出及一般表达式 |
6.2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
6.2.1 指标的选取及来源 |
6.2.2 样本说明 |
6.3 实证分析与检验 |
6.3.1 实证分析 |
6.3.2 稳健性检验 |
7 结论与对策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扩大虚拟土地进口,缓解国内土地资源压力 |
7.2.2 优化农产品进口结构,实现农产品贸易多元化 |
7.2.3 加强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运输生命线 |
7.2.4 优化合作国家,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多元化 |
7.2.5 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化 |
7.2.6 继续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含义 |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国际规则 |
(一)WTO的法律规则 |
(二)国际公约的法律规则 |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一)绿色关税制度 |
(二)绿色卫生检验检疫制度 |
(三)绿色技术标准 |
(四)绿色环境标志 |
(五)绿色包装 |
第二章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概况 |
(一)中国农产品近年出口情况 |
(二)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 |
(三)中国农食产品近年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总体情况 |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
(一)大范围的农产品受到影响 |
(二)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三)提高了市场准入条件,抑制了农产品出口数量 |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 |
(一)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
(二)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三)加速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
第三章 绿色壁垒制度下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
一、绿色贸易壁垒下相关国际法律规则的漏洞 |
(一)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环保法律标准的制定权 |
(二)WTO相关法律规制存在缺陷 |
(三)多边协议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制存在缺陷 |
二、绿色壁垒制度下我国相关法律存在的缺陷 |
(一)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存在不足 |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
(三)农产品绿色标准法律制度的内容存在缺陷 |
第四章 国际应对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经验 |
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化活动 |
二、加强国际互认、认可机制 |
三、合理利用WTO规则,解决绿色贸易壁垒争端 |
第五章 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
一、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法层面对策 |
(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
(二)完善WTO和多边协议中的“绿色条款” |
(三)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 |
二、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法层面对策 |
(一)健全环境执法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内容 |
(二)完善国内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
(三)健全我国农产品绿色标准法律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耕地资源面临严峻形势 |
1.1.2 保护主义特征的新举措带来严峻挑战 |
1.1.3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重要契机 |
1.1.4 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政策动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主要农产品研究范围、确定依据及数据来源 |
1.4.1 主要农产品研究范围 |
1.4.2 主要农产品确定依据 |
1.4.3 主要数据来源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虚拟耕地资源的概念界定 |
2.2 虚拟耕地资源量化分析 |
2.2.1 虚拟耕地资源的单一方法分析 |
2.2.2 虚拟耕地资源的复合方法分析 |
2.2.3 虚拟耕地资源的多用途方法分析 |
2.3 虚拟耕地资源贸易流动分析 |
2.3.1 虚拟土地资源贸易流动分析 |
2.3.2 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贸易流动分析 |
2.4 虚拟耕地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
2.4.1 虚拟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2 虚拟土地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3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 虚拟耕地资源战略分析 |
2.6 研究述评 |
第3章 虚拟耕地资源理论体系及分析框架 |
3.1 虚拟耕地资源理论体系 |
3.1.1 虚拟耕地资源的学科内涵 |
3.1.2 虚拟耕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
3.1.3 虚拟耕地资源的理论基础 |
3.2 分析框架构建 |
3.2.1 理论模型构建 |
3.2.2 框架解构及内涵逻辑 |
3.2.3 分析框架的逻辑安排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状况分析 |
4.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量化状况 |
4.1.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含量分析 |
4.1.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分析 |
4.1.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出口量分析 |
4.1.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分析 |
4.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结构状况 |
4.2.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结构模型建构 |
4.2.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结构分析 |
4.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国别变化 |
4.3.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格局分析 |
4.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分国别特征 |
4.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依存度分析 |
4.4.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依存度方法 |
4.4.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依存度动态变化 |
4.5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与实际耕地资源的关联状况 |
4.5.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与实际耕地资源的相关性分析 |
4.5.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与实际耕地资源的曲线关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分析 |
5.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检验分析 |
5.1.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理论依据 |
5.1.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检验方法 |
5.1.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5.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检验分析 |
5.2.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理论依据 |
5.2.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检验方法 |
5.2.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丰裕度初步统计观察 |
5.2.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5.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福音”效应分析 |
5.3.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福音”效应的传导途径分析 |
5.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福音”效应的传导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贡献效应分析 |
6.1 虚拟耕地资源贸易的内在机理分析 |
6.1.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微观机理分析 |
6.1.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宏观机理分析 |
6.2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6.2.1 扩展的索洛模型构建 |
6.2.2 数据来源 |
6.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
6.3.1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
6.3.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要素贡献率分析 |
6.3.3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析 |
7.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驱动因素的“六维”框架 |
7.1.1 自然维因素 |
7.1.2 政治维因素 |
7.1.3 经济维因素 |
7.1.4 社会维因素 |
7.1.5 生态维因素 |
7.1.6 政策维因素 |
7.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析 |
7.2.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选择 |
7.2.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7.2.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
7.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
7.3.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解方法和数据来源 |
7.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
8.1 理论依据、理论演绎与假说提出 |
8.1.1 理论依据 |
8.1.2 理论演绎与假说提出 |
8.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
8.2.1 入世前的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
8.2.2 开放型的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
8.2.3 新常态下的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
8.3 政策效果下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节土潜力分析 |
8.3.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节土潜力模型构建 |
8.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节土潜力测算及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分析 |
9.1 主要农产品进口策略调整对于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在机理分析 |
9.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分析 |
9.2.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策略调整 |
9.2.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规模策略调整 |
9.2.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结构策略调整 |
9.2.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来源策略调整 |
9.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的优化路径分析 |
9.3.1 调整和发挥好农产品进口支持政策 |
9.3.2 加强内外统筹保障国内农业产业安全 |
9.3.3 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 |
9.3.4 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提升农产品贸易掌控力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与测度 |
2.1.1 农产品贸易开放 |
2.1.2 农业碳排放 |
2.1.3 农业碳排放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低碳农业理论 |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
2.2.3 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与假说 |
2.2.4 外部性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与影响因素 |
2.3.2 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 |
2.3.3 文献述评 |
2.4 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理 |
2.4.1 贸易开放的劳动力效应 |
2.4.2 贸易开放的基础设施效应 |
2.4.3 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与时空异质性分析 |
3.1 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 |
3.1.1 农业碳排放的测算 |
3.1.2 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测度 |
3.2 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
3.2.1 中国四大板块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
3.2.2 中国八大经济区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
3.3 中国省(市、区)农业碳排放绩效时空异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总体时序分析 |
4.1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分析 |
4.2.1 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
4.2.2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4.2.3 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发展历程 |
4.3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3.3 协整分析 |
4.3.4 脉冲响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
5.2 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
5.2.1 四大板块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
5.2.2 八大经济区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
5.3 门槛效应检验 |
5.3.1 门槛模型构建 |
5.3.2 门槛模型结果与分析 |
5.3.3 四大板块门槛效应的结果比较 |
5.3.4 八大经济区门槛效应的结果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分析 |
6.1 农产品宏观经济贸易模型建模 |
6.1.1 动态全球贸易能源-环境分析模型 |
6.1.2 全球贸易的区域影响降维方法 |
6.1.3 农产品出口贸易碳排放测算方法 |
6.1.4 GTAP-E数据库集成 |
6.1.5 政策情景设置 |
6.2 国别尺度模型结果及分析 |
6.2.1 各国及地区实际GDP的变动 |
6.2.2 各国及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变动 |
6.2.3 中国进出口去向变动 |
6.2.4 各国及地区碳排放及农业碳排放的变动 |
6.2.5 中美两国分行业产出变动对比 |
6.3 中国省(市、区)级尺度模型结果及分析 |
6.3.1 中国各省(市、区)经济总产出变化 |
6.3.2 中国各省(市、区)出口贸易总额变动 |
6.3.3 中国各省(市、区)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碳排放变动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体系 |
7.2.2 制定绿色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 |
7.2.3 适度规制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
7.2.4 差异化投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
7.2.5 引进农业低碳生产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2.2 SPS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
第3章 SPS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
3.1 SPS措施概念及内容解析 |
3.1.1 SPS措施的由来 |
3.1.2 SPS协定的内容解析 |
3.2 SPS措施实施的理论依据 |
3.2.1 需求层次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3 博弈中的占优理论 |
3.3 SPS措施的贸易和福利效应分析 |
3.3.1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分析 |
3.3.2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福利效应分析 |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及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
4.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4.1.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 |
4.1.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 |
4.1.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 |
4.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
4.2.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概况 |
4.2.2 美、日、欧的SPS管理体系及制度 |
4.2.3 我国遭受美、日、欧SPS通报措施概况 |
4.2.4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原因分析 |
第5章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1 引力模型 |
5.1.2 模型构建 |
5.1.3 样本选取 |
5.2 计量结果分析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模型检验 |
5.2.3 结果分析 |
第6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6.1 政策建议 |
6.1.1 补短板,倒逼出口规范升级 |
6.1.2 聚合力,培养行业龙头企业 |
6.1.3 引人才,积蓄行业软硬实力 |
6.1.4 强协会,构造政企锦囊智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进口原因研究 |
1.2.2 农产品进口影响研究 |
1.2.3 农产品进口需求研究 |
1.2.4 国际贸易措施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性说明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替代效应 |
2.1.2 对外贸易政策 |
2.1.3 贸易救济措施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需求弹性理论 |
第三章 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大麦供需特征 |
3.1 世界大麦供求基本情况 |
3.1.1 世界大麦生产 |
3.1.2 世界大麦消费 |
3.1.3 世界大麦贸易 |
3.2 中国大麦生产和消费 |
3.2.1 中国大麦生产 |
3.2.2 中国大麦消费 |
3.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 |
3.3.1 中国大麦进口规模与进口价格特征 |
3.3.2 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结构特征 |
3.3.3 中国大麦贸易竞争力指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
4.1 玉米及其替代品消费概况 |
4.2 进口大麦替代国内玉米饲用消费的原因 |
4.2.1 大麦在玉米替代品中的功能和用途优势 |
4.2.2 大麦替代国内玉米的价格因素分析 |
4.2.3 不同替代品对国内玉米的实际替代量 |
4.3 中国大麦价格优势对玉米饲用消费的影响 |
4.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的冲击 |
5.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的替代效应分析 |
5.1.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3 中国大麦进口来源的可依赖性分析 |
5.2 中国大麦进口的“大国效应”分析 |
5.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啤酒进出口的冲击 |
5.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的冲击 |
6.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种植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 |
6.1.1 理论基础 |
6.1.2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6.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2 大麦相对价格对农户大麦种植意愿影响的微观实证分析 |
6.2.1 理论模型构建 |
6.2.2 数据来源和样本说明 |
6.2.3 变量设置和描述性统计 |
6.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
7.1 主要大麦贸易国的贸易政策 |
7.1.1 澳大利亚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1.2 加拿大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1.3 法国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2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演变 |
7.2.1 平稳运行期(2001-2014年) |
7.2.2 动态调整期(2015年-至今) |
7.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 |
7.3.1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变化趋势 |
7.3.2 中国大麦产业损害的基本情况 |
7.3.3 澳大利亚大麦倾销与中国大麦产业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7.4 贸易政策干预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 |
7.4.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7.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 |
8.1.2 价格优势引起对玉米的替代是大麦进口增长的根源 |
8.1.3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和啤酒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 |
8.1.4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
8.1.5 非关税措施能有效控制大麦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
8.2 政策建议 |
8.2.1 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 |
8.2.2 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 |
8.2.3 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 |
8.2.4 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态势与战略性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醒认识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态势 |
(一)全球领先的开放程度 |
(二)总体平稳的发展绩效 |
(三)悄然发生的深刻转型 |
1.农业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 |
2.农业国内支持水平快速上升 |
二、从两个维度研判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对我国农业的深远影响 |
(一)经贸规则之变对农业的深远影响 |
1. 自主谋变 |
2. 积极应变 |
(二)产业优势之变对农业的深远影响 |
1. 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倒挂幅度将进一步扩大 |
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 |
3.农业贸易竞争优势将进一步衰减 |
三、适应高水平开放新形势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调整 |
(一)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放”的思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
(二)按照“突出优势、两手并举”的思路重塑农业竞争力 |
(三)按照“黄”“蓝”相济、以“绿”为主的思路重塑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
(四)按照“多元、均衡、可控”的思路扩大农产品进口 |
(五)按照“务实、低调、依规”的思路扩大境外农业投资 |
四、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 |
(一)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作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 |
(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
(三)以全球农产品贸易监测体系建设为依托,提升重点农产品贸易的监测预警和贸易政策管理水平 |
(四)抓紧培育全球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
(五)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 |
(8)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数据资料 |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
5.3 链接机制 |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自贸协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FTA对贸易成本的作用机制分析 |
2.1 FTA的相关概念 |
2.2 FTA对贸易成本的作用机制 |
第3章 中国自贸协定与农产品贸易成本现状 |
3.1 中国自贸协定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
3.2 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的描述性分析 |
第4章 FTA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设定 |
4.2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本文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国际贸易的概念 |
二 国内研究概况 |
三 国外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
一 绝对优势理论 |
二 比较优势理论 |
第二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 |
一 要素禀赋理论 |
二 里昂惕夫悖论 |
三 HOV模型 |
第三节 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
一 引力模型 |
二 引力模型实证应用的定理 |
第四节 贸易措施 |
一 关税 |
二 区域贸易协定 |
三 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 |
第五节 标准贸易模型 |
第六节 新贸易理论 |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二 相互倾销理论 |
三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
第二章 世界大豆概况 |
第一节 生产 |
第二节 加工 |
第三节 贸易和流通 |
第四节 消费 |
第三章 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结构 |
第一节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
第二节 进口商品结构相关指数分析 |
一 结构变化指数 |
二 进口集中度指数 |
三 产品分散度指数 |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相关指数分析 |
一 Bruelhart指数 |
二 HIT指数 |
第四章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主要大豆生产国概况分析 |
一 巴西农业概况 |
二 美国农业概况 |
三 中国农业概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 |
一 万有引力模型 |
二 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
三 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大豆定价权研究 |
第一节 定价的方法 |
第二节 中美大豆价格关系研究 |
第三节 大豆期货价格与成本的关系 |
一 美国大豆价格分析 |
二 中国大豆价格分析 |
三 中美大豆价格比较 |
第四节 大豆期货市场操纵研究 |
第五节 大豆期货价格的几个特点 |
第六章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
第一节 中美大豆生产概述 |
第二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
一 理论模型 |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 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二 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大豆主产省(区市)研究 |
一 理论模型 |
二 数据来源 |
三 实证分析 |
第七章 中美大豆补贴对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 |
第二节 《农业协定》 |
第三节 中国加入WTO时承诺 |
一 对农业的承诺 |
二 对农业支持措施的承诺 |
第四节 中国补贴的测算 |
一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
二 农业“黄箱”补贴的测算 |
三 农业的单项补贴值和总补贴值 |
第五节 美国大豆补贴分析 |
第六节 中国对大豆的补贴是否提高了产量 |
一 模型和数据来源 |
二 大豆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七节 实证分析 |
第八章 大豆贸易的福利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进口大豆的弹性值估计 |
第三节 大豆进口福利的长短期分析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D]. 饶雄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D]. 罗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研究[D]. 曹冲.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D]. 周晓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宋燕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6]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D]. 龚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态势与战略性调整[J]. 叶兴庆. 改革, 2020(05)
- [8]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9]自贸协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D]. 段炼. 长江大学, 2020(02)
- [10]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元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