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后方入路椎管扩大术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如来[1](2020)在《不同剂量地佐辛对椎间孔镜手术患者超前镇痛及IL-6、TNF-α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骨科疾病,已有年轻化发病趋势,发病率逐年增加。椎间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术式,已被广大医患、专家学者认可,但围术期疼痛仍然存在,且合并术后应激反应。因此,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减轻围术期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疗效仍是一个挑战。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地佐辛超前镇痛对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对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探究椎间孔镜手术地佐辛镇痛最佳剂量。方法:选择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脊柱外科行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地佐辛组分为低剂量组(0.10mg/kg,n=40),中剂量组(0.15mg/kg,n=40),高剂量组(0.20mg/kg,n=40),定义为组A,组B,组C,对照组术前30分钟静滴8mg氯诺昔康注射液,定义为组D。记录患者手术开始前(T1)、髓核摘除时(T2)、手术结束后(T3)各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分别在术前、术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行VAS、JOA评分;在术后2小时、6小时、8小时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镇痛效果。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比较各组IL-6和TNF-α水平。同时观察记录各组药物副反应事件。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四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责任节段、椎间盘突出位置、ASA麻醉分级、症状、体征等一般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各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高剂量组(0.20mg/kg)心率、平均动脉压较其他组低,其余各点未见明显差异。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日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四组术前VAS、JOA评分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各时点的VAS、JOA评分,中剂量B组(0.15mg/kg,n=40),高剂量C组(0.20mg/kg,n=40)较其他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Ramsay镇静评分在2h,6h各点测量值较A组,B组,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8h时,四组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48h,在地佐辛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对照组中术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组间差异显着(P<0.001)。C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其余三组低,且在术后48h后下降幅度显着(P<0.001)。D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其它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到基线水平慢(P<0.001)。对照组D术后一天内使用镇痛药物患者例数最多,C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并发症情况相当,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地佐辛在椎间孔镜手术患者镇痛镇静效果确切,且与剂量相关。0.20mg/kg地佐辛术前超前镇痛是最佳使用剂量,其镇痛效果好且副反应低。地佐辛可有效调控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表达,可能通过下调其表达达到镇痛作用。
周福山[2](2019)在《活血通督汤配合艾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活血通督汤配合艾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减压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脊髓型颈椎病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期间确诊为术后早期轴性症状,且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56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均采用统一的常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健康指导和颈部肌肉等长收缩功能锻炼。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使用活血通督汤配合艾灸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第1天、治疗疗程结束后最后1天记录疼痛强度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Tsuji值,并统一于治疗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记录改良JOA评分(mJOA)、轴性症状的复发情况、下颈椎曲度(C2-7 Cobb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7-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等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评估,统计分析运用SPSS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本研究获得完整随访患者共有52例。1.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手术相关因素及术后早期轴性症状差异情况)、NRS、NDI、Tsuji值、mJOA评分、C2-7 Cobb角、C2-7 SVA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NRS、NDI、Tsuj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治疗后NR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但两组治疗后NDI、Tsuj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轴性症状的复发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mJOA评分、C2-7 Cobb角、C2-7 SV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督汤配合艾灸颈夹脊穴可以有效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轴性症状严重程度,减少复发几率,提高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率,改善生活质量,其近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刘亚军[3](2018)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半椎板切开术或全椎板切除+融合术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0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在半椎板切除条件下行切除肿瘤,24例在全椎板切除条件下切除肿瘤,术后再应用内固定置入术。结果: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23例,脊膜瘤16例,室管膜瘤8例,星形细胞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肿瘤全切42例,次全切8例。术后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6例对症处理好转出院,1例死亡。49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未见肿瘤复发,脊柱稳定性好。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价预后状况,术后生活质量改善39例,无变化7例,下降3例。8例次全切残余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其余无复发。所有病人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无颈椎不稳现象。结论:应用神经显微技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效果好,可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在维持颈椎稳定性方面,半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融合术是很好的选择。
刘志亮[4](2017)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2月2016年09月于山东省中医院脊柱骨科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分析记录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5岁。以定期门诊复查、电话询问等方式在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9个月。详细记录19例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轴性症状;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颈椎侧位X线平片上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及SVA值;术后1周、术后6个月颈椎CT上椎板开门角度;术后6个月门轴侧骨性融合状况等资料,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19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9个月。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高,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0.05);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21%,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15%,末次随访轴性症状发生率10%,术后轴性症状逐步改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扩大,术前椎管矢状径9.50±0.48mm,术后3个月椎管矢状径16.66±0.55mm,术后6个月椎管矢状径16.58±0.50mm,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椎管矢状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椎管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05);术后SVA及颈椎曲度较术前变化不明显;术前SVA为26.21±2.49mm,术后3个月SVA为26.89±2.26mm,术后6个月SVA为27.16±2.41mm,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SVA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0.05),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SVA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0.05);术前颈椎曲度15±4.07°,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14.26±3.46°,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13.84±2.83°,术前与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9>0.05);术后1周与术后6个月椎板开门角度变化不明显,术后1周开门角度35.35±4.26°,术后6个月开门角度35.9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率85%;术后椎动脉损伤1例,未见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现象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后发现,该术式有以下优点:1.能有效扩大椎管矢状径并维持椎管矢状径和椎板开门角度的稳定、有效改善神经症状。2.对矢状位平衡和颈椎生理曲度影响小。3.骨性融合率高。4.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且逐步缓解,其他并发症少。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方法。
张一,赵金彩,安永慧,刘俊英,王大随,王建勋[5](2017)在《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并发症的对比观察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术后并发症的对比观察及护理。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治疗的41例行前路手术和63例行后路手术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及术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所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措施及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及术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41例患者中,脑脊液漏3例(7.3%),1例术后出现轻微头痛(2.4%),余2例无特殊症状(4.9%);喉返神经损伤2例(4.9%),均在术后3周内恢复正常;短期吞咽困难3例(7.3%),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血肿1例(2.4%),术后10小时及时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迅速缓解。后路组63例患者中出现颈项部疼痛8例(12.7%),给予对症治疗,出院时症状减轻;颈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6例(9.5%),未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未特殊处理;颈5神经根麻痹4例(6.3%),嘱患者行功能锻炼,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术前准备,加强心理疏导和有效沟通,熟悉掌握各种并发症的症状及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指导功能锻炼,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严凤翔[6](2017)在《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 cation)即国际上统一命名的无放射影像学异常的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 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CSCIWOR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特指颈部受到外伤后,经X线、CT等检查手段,颈椎未发现明显骨折或脱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占颈髓损伤的37%52%。此病对于成人而言,由于既往颈椎存在基础病变,如椎管狭窄致储备空间减小、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以及后纵韧带钙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等病变,即使轻微的外力也可致颈髓损伤,尤其是颈椎过度后伸及屈曲时,椎管矢状径变窄、椎间盘突出加重以及黄韧带皱褶向椎管内突出都可致脊髓受压,产生临床症状。由于CSCIWORA的隐匿性以及症状滞后性的特点,漏诊率较高,且X线、CT无阳性表现,只有通过MRI才能发现颈髓损伤,因此对临床医师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如果不及时诊断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都会产生严重后果。CSCIWORA的病因仍然没有研究透彻,多数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直接的致伤因素多为摔伤、坠落伤以及事故伤等,其共同点是头颈部受到外力均不大。目前其治疗方法多数学者也各抒己见,缺乏理论性依据,本文应用相关评分标准及统计学方法对其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CSCIWORA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对已经实施手术CSCIWORA患者根据MRI椎前信号进行分组,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的功能评分对比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MRI椎前信号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中心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病例资料80例,根据MRI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和神经功能分级及JOA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对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出院、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时评分并分别计算出其JOA增加幅度,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比其结果;然后应用国际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分级标准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随访时进行功能评价,应用秩和检验,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所得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椎前高信号组与无椎前高信号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别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入院P>0.05(无显着性差异),出院P<0.1;三个月P<0.05;六个月P<0.05(有显着性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时、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的JOA评分增加幅度与无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JOA评分增加幅度相对比,结果P<0.05(有显着性差异)。运用ASIA神经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在入院及出院六个月随访,并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并应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出院后六个月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徐勇[7](2016)在《保留颈后伸肌群的颈椎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颈脊髓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的经颈后肌肉间隙保留颈后伸肌群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的手术方法,并评估其初步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经颈后肌肉间隙行保留颈椎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颈脊髓病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40岁~72岁,平均年龄54.9岁。其中入院诊断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3例。均经颈后肌肉间隙行保留颈椎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前术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SF-36评分(Short Form-36)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估其手术效果。通过颈椎X线测量颈椎冠状面C2-7 Cobb角、C2-7颈椎总体曲度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通过颈椎MRI评估其脊髓减压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70-240 min,平均为196 min;手术中总出血量为:150-700 mL,平均为336 mL;均在术后2天内拔出引流管,引流量为:50-330 mL,平均为16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19天,平均13.2天。术后1例伤口出现脂肪液化,处理后好转;无脑脊液漏、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发生,无内植物松动移位情况;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发生3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发紧感,但症状均较轻,不需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颈椎VAS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率优良率为85.7%。冠状面C2-7 Cobb角、C2-7颈椎总体曲度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颈椎侧凸或后凸畸形的发生;而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虽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降低比例不高(27.7%±26.0%)。结论经颈后肌肉间隙的保留颈后伸肌群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疗效确切,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可最大程度地避免椎旁肌肉的损伤,其保留颈部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维持了颈椎正常生理前凸所需的力线及肌力,是一种值得进一步观察及推广的新方法。第二部分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与传统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疗效比较[摘要]目的 比较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与传统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脊髓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脊髓病的患者45例,其中21例患者行经肌肉间隙的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实验组),另外24例患者行传统正中入路的椎板成形术(对照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年及末次随访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 、SF-36评分(Short Form-36)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估其手术效果。通过颈椎X线测量颈椎冠状面C2-7 Cobb角、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CCI)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通过颈椎CT平扫测量椎板成形术开门后椎管扩大面积及开门角度:通过颈椎横断面MRI测量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Atrophy rate)。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术后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较对照组高,而轴性症状发生率(14.2%)明显低于对照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VAS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而两组间比较,实验组NDI评分、SF-36评分较对照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CCI及颈椎整体活动度(C2-7及C0-7ROM)均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颈后肌肉间隙的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与传统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脊髓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相当。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在对轴性症状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颈椎曲度的维持、颈椎活动度的保留等多个方面均优于传统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王树强[8](2015)在《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地、科学地、全面地总结董建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内容:总结并分析董建文主医师任学术思想渊源,研究并全面总结董建文主任医师治疗骨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其学术思想,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董建文主任医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临床深入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通过对董建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探求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共分四个方面总结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注重整体观念、四诊合参;注重气血、津液;注重补益肝肾;中西医结合。同时结合部分病例,分别论述董建文主任医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慢性骨髓炎、手法复位的辨治规律、组方用药特点的临床经验。3.临床研究: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1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9例以中药治疗,对照组58例以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颈痛量表(NPQ)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disability index, NDI)观察疗效。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董建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其恩师张瑞丰先生,及医学院校的学习,同时受当时各家学派的影响,董主任将以上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及经验。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董建文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注重整体观念、四诊合参;注重气血、津液;注重补益肝肾;中西医结合。对董建文主任医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慢性骨髓炎、手法复位辨治规律、组方用药特点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3.临床研究部分:①.在总体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3.05%,对照组为51.7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治疗前两组NPQ评分比较,差异无意义,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P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③.治疗前两组颈NDI评分比较,差异无意义,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D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
任保亮[9](2015)在《椎体次全切和颈椎双开门治疗长节段OPLL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分析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夹固定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后纵韧带骨化切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至少3个月随访的56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将26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夹固定术的患者归入A组,将30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后纵韧带骨化切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归入B组。统计分析A、B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颈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研究成果:A、B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B组。B组的颈椎曲度指数CC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与患者术前颈椎曲度指数呈正相关;A组手术前后CCI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在A组、B组间无差异。研究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治疗长节段OPLL均可获得良好的初期临床效果。后路手术较前路手术更安全。前路手术在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方面优于后路手术,而后路手术不对颈椎生理曲度造成影响。
刘延磊[10](2014)在《颈后路切开复位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颈后路切开复位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对颅底凹陷症的治疗及治疗效果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统计于2010年5月~2013年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病房住院并且接受颈后路切开复位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对颅底凹陷症治疗的患者。选择其中的16例患者,术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并且定期随访,采集患者手术前后Chamberlain线、McRae线、延髓颈髓角、JOA评分等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颈后路切开复位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对颅底凹陷症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每一例患者术后进行回访,回访时间为半年至两年,平均为1.1年,发现16例患者手术后的Chamberlain线、McRae线、延髓颈髓角、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和缓解,Chamberlain线由术前的6.9188mm降到术后的0.7813mm;McRae线由术前的1.8125mm降到术后的-2.6875mm;JOA评分平均由术前的9.7500提高为术后的13.0000;颈髓延髓角由术前139.6875°提高到术后的155.1250°。手术前后的Chamberlain线、McRae line线、JOA评分、延髓颈髓角,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术中牵引和枕颈钉板固定器的提拉作用使寰枢关节部分复位后颈髓角变大,压迫减轻;枕颈固定融合后,局部炎症刺激减小。本术式优点是:植骨融合内固定加强了枕颈的稳定性;螺钉固定坚强可靠,不需辅助石膏固定及颅骨牵引,术后即可颈托保护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不用切开硬脑膜,避免损伤蛛网膜发生脑脊液漏[1]。颈后路切开复位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对颅底凹陷症的治疗效果肯定,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有效方法。
二、颈后方入路椎管扩大术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后方入路椎管扩大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剂量地佐辛对椎间孔镜手术患者超前镇痛及IL-6、TNF-α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手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3.1 手术情况 |
3.2 疗效对比 |
3.3 不良反应 |
3.4 术后循环IL-6和TNF-α水平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附录 |
九、致谢 |
(2)活血通督汤配合艾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标准 |
1.4 参与诊断人员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剔除标准 |
1.9 脱落、剔除的病例的处理 |
1.10 手术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盲法 |
2.2 基础治疗方法 |
2.3 对照组 |
2.4 试验组 |
3 观察指标 |
3.1 基线数据 |
3.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3.3 影像学评价指标 |
3.4 指标评定时点 |
4 安全性观察与分级 |
5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数据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2.2 研究对象手术相关因素差异情况 |
2.3 研究对象术后早期轴性症状差异情况 |
3 疼痛强度数字评分变化情况 |
4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情况 |
5 颈椎Tsuji评分改善情况 |
6 颈椎m JOA评分差异情况 |
7 轴性症状复发情况 |
8 C2-7 Cobb角变化情况 |
9 C2-7 SVA变化情况 |
10 安全性观察及随访记录 |
讨论及分析 |
1 轴性症状的发病机制 |
1.1 与颈椎后方神经肌肉韧带复合体等组织结构损伤有关 |
1.2 与颈后路减压术后颈椎矢状面生物力学关系失衡有关 |
2 中医理论及治疗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辨证论治依据 |
2.1 脊髓型颈椎病与督脉的关系 |
2.2 经络气血理伤理论对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思考 |
3 活血通督汤组方思想初探 |
4 活血通督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配合艾灸颈夹脊穴的作用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基线情况分析 |
6.2 疼痛强度NRS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
6.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情况分析 |
6.4 颈椎Tsuji评分改善情况分析 |
6.5 m JOA变化情况分析 |
6.6 轴性症状复发情况分析 |
6.7 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
7 创新性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术前检查 |
3 手术治疗 |
3.1 术前准备 |
3.2 术中操作 |
3.3 术后治疗 |
4 手术疗效评定 |
4.1 临床疗效评价 |
4.2 影像学评价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 |
1.1 颈前路手术 |
1.2 颈后路手术 |
1.3 前后路联合术式 |
2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选择 |
3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演变 |
3.1“Z”-形椎管成形术 |
3.2 平林法 |
3.3 伊藤法 |
3.4 门缝结构性植骨 |
3.5 锚定法 |
3.6 双固定螺钉固定法 |
3.7 微型钛板固定法 |
4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适应症、禁忌症 |
4.1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适应症 |
4.2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禁忌症 |
5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手术技巧 |
6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的优点及不足 |
6.1 与传统单开门内固定术相比该术式的优点 |
6.2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的不足 |
7 颈后路手术常见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
7.1 轴性症状 |
7.2 再关门现象 |
7.3 C5神经根麻痹 |
7.4 术后后凸畸形 |
7.5 其他并发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并发症的对比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前路组: |
1.2.2 后路组: |
1.3 护理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2.2 脑脊液漏的观察与护理 |
3 讨论 |
(6)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一般资料研究法 |
2.3 手术治疗方法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方案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技术对比 |
3.2 成人SCIWOR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3 椎前高信号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
3.4 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椎前高信号与颈髓损伤程度的关系 |
4.2 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与颈髓损伤程度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保留颈后伸肌群的颈椎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颈脊髓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内固定材料及图片处理与测量 |
1.3 治疗方法 |
1.4 评估指标 |
2 结果 |
2.1 术后一般资料及并发症情况 |
2.2 临床疗效评定指标 |
2.3 颈椎影像学评定指标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4 总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保留颈后伸肌群的椎板成形术与传统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疗效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估指标 |
2 结果 |
2.1 术后一般资料及并发症情况 |
2.2 临床疗效评定指标 |
2.3 颈椎影像学评定指标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4 总结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并发症及改良术式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加会议情况 |
(8)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一章 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 |
第二章 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第一章 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 |
1.1 注重整体观念,四诊合参 |
1.1.1 整体观念 |
1.1.2 四诊合参 |
1.2. 注重气血、津液 |
1.3. 注重补益肝肾 |
1.4. 中西结合 |
第二章 董建文主任医师临床经验 |
2.1. 颈椎病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 强直性脊柱炎 |
2.4. 膝关节骨关节炎 |
2.5. 股骨头坏死 |
2.6. 慢性骨髓炎 |
2.7. 手法整复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
引言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疗效评价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3.5.1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3.5.2 颈椎病的中药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表1:NPQ颈痛量表 |
表2:颈部残障指数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椎体次全切和颈椎双开门治疗长节段OPLL的疗效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评估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论 |
2.1 A、B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
2.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JOA改善优良率) |
2.3 颈椎生理曲度指数(CCI) |
3.讨论 |
3.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与手术适应症 |
3.2 颈椎前路、后路手术并发症比较分析 |
3.3 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
3.4 颈椎前路手术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分析 |
3.5 传统颈椎后路手术的优势与不足 |
3.6 颈后路双开门椎板夹内固定术的优势与不足 |
3.7 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颈后路切开复位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资料的纳入及剔除标准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病例剔除标准 |
3 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 |
4 影像学评估 |
5 手术方式 |
5.1 术前准备 |
5.2 手术方式 |
5.3 术后处理 |
6 手术疗效评定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 病因病机 |
2 临床症状 |
3 局部解剖 |
3.1 寰枕关节 |
3.2 寰枢关节 |
3.3 枕-寰-枢复合体 |
4 治疗 |
5 术后并发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颈后方入路椎管扩大术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剂量地佐辛对椎间孔镜手术患者超前镇痛及IL-6、TNF-α影响研究[D]. 王如来.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4)
- [2]活血通督汤配合艾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早期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D]. 周福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D]. 刘亚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4]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D]. 刘志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并发症的对比观察及护理[J]. 张一,赵金彩,安永慧,刘俊英,王大随,王建勋. 河北医药, 2017(08)
- [6]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D]. 严凤翔. 长江大学, 2017(02)
- [7]保留颈后伸肌群的颈椎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颈脊髓病中的应用[D]. 徐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8]董建文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D]. 王树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9]椎体次全切和颈椎双开门治疗长节段OPLL的疗效及相关因素[D]. 任保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
- [10]颈后路切开复位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延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