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名牌·机制——新世景发展江苏农药产业的战略选择

联盟·名牌·机制——新世景发展江苏农药产业的战略选择

一、联盟·名牌·机制——新世经江苏农药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梅[1](2020)在《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是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住建部部署的2016年至2020年的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基本结束之际,总结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2)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3)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4)“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本文的研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促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高效、高质推进展开讨论。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及资料调查与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厘清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其确定工作历程,然后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及其申报体系进行分析,再总结了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机制(评价体系)的经验及从《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中获得的启示,最终提出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并基于此,提出了地方细化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三个工作思路:(1)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2)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3)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结合以上研究,本文以西安为例,借鉴住建部《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及陕西省住建厅《陕西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历史脉络的方法,将西安市的近现代历史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大主题类别,以见证国家凝成、工业、商业贸易等9个价值主题对其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历史文化发展特点总结为5条。综合以上研究,参照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将西安市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为20条,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标准13条、艺术价值标准5条、科学技术价值2条,针对各价值项分别确定了年代标准,并选取案例对相应的标准进行说明,以期增强西安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杨化冰[3](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陈帆[4](2018)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台州肥药经销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态的研究来探索国家和经济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为了解答这一中心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对主流经济学、发展型国家理论、新制度主义研究和文化视角分析等文献的回顾,建立了一个多阶段-多机制的以行动者及其结构性行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基于对台州、嘉兴和宁波三地的肥药经销商,台州、嘉兴市、宁波市和浙江省农业部门人员,台州供销社人员以及台州农民的访谈,和台州供销社、台州市农业局和浙江省植保局及个别肥药经销企业等单位所提供的档案等一手材料,及各类公开的政府文件等二手材料,本文分析了台州肥药经销市场的发展形态及其背后机理。在回答了两个实证研究问题——中国肥药经销行业为什么在中央政府反对之下仍成功实现市场化和台州肥药市场为什么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仍成功走向全国——的基础之上,本文的研究还涉及了四个理论问题:(1)虽然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如既有研究所以为的无非不能,中国政府制定的规范常常是对经济发展的被动反应,而且其政策会被经济行动者的逐利行动所突破,产生制度漏洞甚至产生重要的非期然后果;(2)本文揭示了经济行动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超出既有研究所认定的贡献,他们会利用甚至扭曲价格机制打破自由主义经济学许下的“市场有效运转必定带来经济发展”的承诺,也会突破国家的政策预期,同时还是推动市场发展阶段更迭和区域市场形成的重要力量;(3)本文从既有研究对嵌入对象理解的单一性和嵌入型概念缺乏权力视角这一观点切入,分析了为什么阶段分期在既有研究中或是缺失或是存在具有高度同质化的问题,并阐释了阶段分期更迭的动力;(4)本文认为既有研究对区域市场形成的解释可归结为不同视角的竞争优势理论,本文案例揭示了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条件下,经济行动者的逐利行动能够积累他们手中的逐利筹码并改善区域市场的逐利条件,从而推动区域市场发展壮大。

穆尔[5](2017)在《完善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方式及手段》文中研究表明“走出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在“引进来”的基础上,为提升对世界双向开放水准,实施的更新一轮的重要决定。除了利用外资也要对外进行投资的想法,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研究深圳特区工作时提出的(1)。1992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2)。此后,这一概念在之后的历届党代会上不断被提及。“走出去”一词首次被中央文件使用,是在1998年,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被首次作为国家战略之一,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代表大会。被具体部署,是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当时,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3)。经过了20年的的不断探索摸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时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4),的战略构想。从而又一次地激发了我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热潮。如今,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是: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方式更多元;质量更高。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不仅已持续超过同期吸收外资的总量,且跃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的资本、产品、技术、服务、管理、劳动力等全方位地走向了国际市场和世界各国。但是,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和手段增多所显现的问题也越加严重。如投资领域不正确、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政策不清晰、投资方式不完善、投资手段不科学、投资风险加大等。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与提升我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不相适应,也与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初衷有些相悖。因此如何使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完善投资方式和手段,进而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本文立意和研究的初衷。本文共分八个章节:第一章是举出企业和投资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和观点,对相关于国有企业走出去和投资方式与手段做理论铺垫。第二章是阐述国有企业投出去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为研究课题和分析观点提供数据和客观背景依据。第三章是指出国有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和分析其原因,为课题观点提供理由和依据。第四章是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和之前章节的铺垫而做的国有企业的宏观功能和对外竞争理论假设,支撑本后面章节的思路和论点。第五章是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有关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指出完善国有企业投资方式及手段的急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六章是阐述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政策措施,以为国有企业投资方式和手段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七章是建议和引导国有企业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正确对外进行投资。第八章是推演出本论文研究,尤其是论点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与本论文相关的,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而得出,完善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方式和手段,是提升国有企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重点这一基本结论。

王晓丽[6](2017)在《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中国电影》文中提出新世纪中国电影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电影产量、票房数量、影院建设、从业队伍、观影人次等方面今非昔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观。但是与产业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质量和口碑的持续走低,导致国产电影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因而总结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深入分析当前电影的创作症候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具有切实且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全面整理和把握新世纪中国电影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电影发展的主要脉络,运用消费文化、叙事学、类型学、意识形态批评、纪实美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影像、叙事、美学、价值观以及与观众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地研究。第一章揭示消费文化是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现实语境。论文首先辨析消费文化的含义,指出消费文化作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力军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语境和主要价值观之一;剖析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即电影政策的实施推进了电影产业化进程,吸引多元资本投入到电影行业从而促进了电影的繁荣,同时受众主体的低幼化和消费文化语境直接影响了电影娱乐化、物欲化、怀旧性的审美转向;将新世纪电影的格局划分为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等,并简要分析其基本形态。第二章探讨商业电影中奇观化的国产大片。古装武侠大片开启了中国大片的探索之旅,以“武舞美学”为核心的动作奇观营造颇具东方文化色彩,但过于重视画面而陷入叙事和意义双重失落的泥沼,叫座不叫好。历史战争大片以战争场面奇观为视觉营造的重点,通过考察战争与人性的纠缠表达出对人性的质疑和历史的反思,但压抑的画面和人性表达的失衡造成了娱乐性的欠缺与审美的错位。奇幻大片以真爱、成长、自由为主题,运用电脑特技手段建构非真实的艺术空间,辅以爱情、动作、冒险等类型元素,以青年人为目标受众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但技术进步的同时暴露出艺术的幼稚。第三章讨论商业电影中世俗化的类型片,选取喜剧片、小妞电影和青春片等中小成本类型片进行分析。喜剧片以其得天独厚的娱乐优势获得市场的青睐,小妞电影以引领时尚的消费品牌和女性青春靓丽的形象而赢得女性观众市场,青春片的盛行在于它契合了当下影院观影主体——20岁上下的青年人对青春、爱情、梦想的期待和想象。虽然这些类型片的娱乐性较强,但在消费文化的驱使下出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不足,如喜剧片的低俗、小妞电影的拜金主义和青春片的幼稚等,同时还存在叙事模式化、手法雷同化、主题同质化、风格过度娱乐化等问题。第四章解读主旋律电影的交响与变奏。面对资金危机和接受焦虑,主旋律电影一方面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集体记忆的重构、当代英模的宣扬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时代性重写;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市场化转型,向商业电影借鉴奇观化、明星化、类型化的叙事策略,以实现电影的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双重诉求。论文最后指出了主旋律电影发展中出现的商业美学膨胀等问题,提出了主旋律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五分析艺术电影的坚守和探索。大众消费文化的普及与蔓延使原本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更加边缘化,艺术电影在坚守艺术独立性的同时也开始了类型化的探索,呈现出再现现实经验、描绘个体情感与沉溺类型越界等三种创作倾向。论文着重探讨其现实经验的关注与遮蔽,生命体验的开掘与简化,以及类型的融合与支离等美学症候。最后,在对新世纪中国电影重要文本的影像、叙事与文化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电影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社会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审美与文化、创作与市场(观众)、艺术与商业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十余年的飞速发展之后,未来中国电影将呈现出数量性增长减缓和质量性增长提高的发展趋势。所以对电影产业的繁荣应当肯定,对电影叙事和精神上的不足应予以正视和重视,而任何单一的肯定或否定评价都不可取。

冷冰冰[7](2017)在《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科普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李大光(2008)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西学东渐所引发的科学翻译;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留美学者以创办《科学》和建立“中国科学社”,试图完整介绍科学的概念、价值和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翻译高潮;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科学翻译呈现出不稳定、但是持续发展的趋势。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科普翻译长期以来发挥着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然而从国内科普翻译的研究现状来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科普翻译的研究成果匮乏、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在翻译策略上,更重要的是科普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起点都是围绕传统科普翻译的目标,即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科学信息;然而事实是科普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将要经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各个阶段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我国自2006年前后逐渐走出传统科普阶段,向第二、三阶段发展。无论是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还是科学传播阶段,都强调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而并非是传统的单向交流。如何在科普翻译中吸引公众兴趣、开启对话是需要研究的与时俱进的课题。第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普工作者就将科普的文体类型分为“讲述体、文艺体、新闻体、辞书体和图说体”五种,但长期以来我国科普翻译呈现“文艺体”一枝独秀的研究局面。此外,科普译文可以有多种载体,如书籍、电影、电视纪录片、杂志或是网页,近十年西方翻译研究者开启了“翻译与(载体)物质形态(materiality and translation)”的研究流派,这种研究流派认为“没有超越物质形态的信息,所有意义的生成都受限于该意义所依托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Mitchell,C.,2010)”。本研究对科普杂志的选材是试图探索新的科普翻译载体,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研究者对于科普书籍之外其他传播媒介的兴趣。例如,虽然活力四射的综合科普杂志能在科普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二十世纪初许多科普名刊的中译本却命运多舛:如创刊于1872年、销量全球第一的美国生活科学杂志Popular Science,其中文版《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创刊于1996年1月,一度是中国读者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指南、走近最新生活科技的桥梁,却于2014年10月终止,后来改版成为现在的《科技生活·Popular Science》;创刊于2000年的《大众机械师》是美国主要的机械科普杂志Popular Mechanics的中文版,在中国发行量低迷无法突破,于三年后停刊;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与生活》杂志获得美国迪斯尼公司《DISCOVER》杂志授权,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Discover·科技与生活》读者反响平平,与其在美国原版120万册的发行量来说,有天壤之别;还有意大利科普名刊Newton中文版昙花一现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科普翻译研究者从更大的社会语境下探讨背后的原因。第三,目前科普翻译研究角度多限于翻译策略研究,从而使研究格局单一,缺乏层次性。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三个中译本进行调查,这三个中译本分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创刊的《科学》、2002年在台湾创刊的《科学人》(繁体)以及2006年创刊的《环球科学》,调查的译文主要取自1979-2007近三十年间的SciAm期刊的新闻特写。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国经典科普杂志,具有170多年的创刊历史,其中的新闻特写在整个杂志中占有重要地位;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部分,标题和导语是抓住读者兴趣的最重要的语篇构成。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写科普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所有语料以SciAm标题和导语的译文作为分析样本。研究借助的理论框架是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整个研究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历时的视角对比《科学》(1979-2000)、《科学》(2002-2005)和《环球科学》(2006-2007)三个时期SciAm译文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语料来自创刊初期和重要转折时期的译文,以便较为准确把握译者的翻译策略。基于大量案例统计分析,本文发现:1979-2000年《科学》译文主要采取“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对科技情报准确性及高级科普群体的需求;2002-2005年《科学》杂志被赋予了“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的新任务,使用翻译变体的策略在标题和导语翻译中渐露端倪,但由于相关翻译策略研究的不成熟,传统的“直译+意译”仍然是主流翻译策略;2006-2007年《环球科学》杂志在中国科学传播发展日益成熟的时期确立了“建立科普话语体系”的办刊原则,译者大量采用了各种翻译变体,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直译和意译的使用频率。从第一部分三个时期翻译规范的对比分析,本文可以得出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科普翻译承担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使命,其传意规范要根据赋予的历史使命来确定。研究发现,翻译变体在实现大众科普的社会目的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的第二部分采用共时对比的视角,对比了《环球科学》(2006-2007)和《科学人》(2002-2005)两期刊译者社会性最为凸显时期翻译变体的使用规范。对比的基础是译者采用的是翻译变体、并且是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这一部分采用“编译”代替第一部分翻译策略的“变译/非正法翻译/翻译变体”,来凸显本研究之新闻体科普文的文本属性。对比从“编译者扮演的交流角色”、“通俗易懂文风的实现”、“感叹号和插图承载的编译目的”等角度着手研究。这些对比基于的传意目的是“教化与娱乐兼具、重视人文关怀和开启公众交流”等现代科普的特征,而不仅仅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兼具文采”的传统科普特征。通过对两杂志的对比发现:《环球科学》和《科学人》译者在译文中扮演了社会评论家、科普教师、科技倡导者、科技产品推销员、文学家和寓趣者等角色,其中文学家和寓趣者两种角色是《科学人》杂志经常扮演的,而《环球科学》杂志则较少使用。“通俗易懂”的文风实现方面,研究从“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和“大众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两杂志编译者主要使用删除不译、用熟悉的内容来类比(或建立关联)、直接阐释等方法;而实现译文的“语言大众化”,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与读者对话”、“采用积极修辞”和“使用口头语或俚语”;对比发现,在“采用积极修辞”方面,《科学人》的修辞使用更为丰富,除了比喻、拟人等用于传意清晰化外,还使用了映衬、辞趣等使语言生动活泼的修辞方法,在使用“口头语”方面,《环球科学》较少使用口头语,而《科学人》杂志在标题和导语的翻译上则频繁使用口头语,甚至还使用俚语。感叹号作为非语言交流模式承载了“兴奋与惊讶、强调与召唤、呼告科技产品”的传意功能;而《环球科学》和《科学人》在插图与标题和导语传意关系上的差别在于:后者对标题和导语的设计更重视对插图的阐释。翻译策略是实现翻译规范的重要手段,作为模因具有传承性和模仿性,研究的第三部分试图梳理SciAm三个中文版中的精彩编译案例,建立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本研究试图建立四个编译模因子池:目的模因池、手段模因池、位置模因池和积极修辞模因池;其中,目的模因池分为寓趣、求近、通俗化、开启对话、引导评价、政治守门等;手段模因池分为译写模因、改译模因、改写模因、减译和删译模因等;位置模因池分为常在段首的“解释预设点”、分散分布的“解释传意焦点”和常在段末的“总结主题意义”;积极修辞模因池则涵盖实现生动活泼文风可采用的摹声、拟人、映衬、譬喻、辞趣、仿拟、呼告、对偶、概数、设问和感叹等11种修辞手段。“模因”是同一文化的成员间散布的点子、行为、风格或惯用法,这一部分研究意在最大程度地汇集包括台湾在内的华语译者的科普编译策略,来致力于我国科普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因此,本研究三个主体部分分别着眼于新闻体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本质、新闻体科普的编译规范、新闻体科普编译方法库的构建。笔者坦言,以上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穷尽的,因为科普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描述可以更细致,编译者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驾驭研究绝无止境,编译方法库也可以不断添加、没有穷尽。希望后续对新闻体科普翻译的研究能够不断丰富这些研究愿景,从而为建立中国科普话语体系建立坚实的后盾。

毛剑梅[8](2015)在《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地质资源的利用从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向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求知、审美需求的转变。地质资源所蕴含的旅游价值被不断的发掘用于满足人们审美、休闲、养生、求知的需求,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对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养生的阶段,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地质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制于诸多因素。本文以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旅游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对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过程及路径。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始于1936年石林名胜区管理处的成立,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尤其是在1986年将旅游业定位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后。地质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为云南产生了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通过对云南地质资源环境、169个典型旅游地质景观、六大类旅游地质资源专项产品和活动、两个国家地质公园等典型旅游开发利用示例以及国内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及理论的研究,提出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是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为前提,以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为核心,以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提高产业化水平,与相关产业结合形成旅游产业群(链)发展的过程。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符合地质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这一动态过程包括了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市场化及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三个方面。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是将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地质资源,是产业化的前提,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地质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对地质资源的价值重构、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以及技术进步为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提供了条件,而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者、社区民众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资源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为十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层次分类、权重选择以及价值评价,构建地质资源旅游价值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为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通过对云南97个典型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在观赏游憩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两个方面尤为突出,同时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地域组合较好、适游期较长为云南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型、科考型、休闲度假型以及旅游购物地质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地质资源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结果,也是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前提。旅游地质资源要开发为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在旅游市场进行交换即产品化、市场化才能够实现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市场化是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核心。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开发,需要研究旅游市场需求,找到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的细分市场。研究从旅游者的需求特征以及游客的集中度两个维度将旅游市场分为六类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市场,可以将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类型,公园及保护区类型以及旅游购物地质产品类型等三种旅游地质资源产品。云南以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包括了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温泉旅游企业、12个温泉休闲旅游区、3个AAAAA级、27个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公园、10个国家地质公园(含二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由奇石、珠宝玉石、大理石等组成的旅游购物地质产品,这些旅游地质资源产品是云南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提高资源转化和产品生产的效率。旅游地质资源的资产化,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旅游地质资源或者旅游地质资源经营企业作为交易对象,通过评估其价值,采用竞争型方式,使得交易对象能够为最佳经营者所持有,从而保证对旅游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保护。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目前主要是采取围绕经营权转让下的承包和租赁、在旅游地质资源景区内的特许经营以及引入专业经营公司加强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方式进行运作的。目前,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层次还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管理体制问题突出,借鉴国内外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经验,应该进一步通过建立统一的立法和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创新开发,创新投资方式,多方参与等途径促进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

陈朝隆[9](2007)在《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对象增加,交易频率上升,产业链环节的协调与整合问题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研究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机制与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概念,指出产业联系是产业链的本质,并讨论了产业链与价值链、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模式与战略,建立起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区域之间与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受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制度、交易成本及分工水平等的影响,竞争力强的产业链通常是跨区域分布的,将产业链所有环节都纳入区内未必是最好的策略。本文还对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产业集群实际属于产业链现象,是产业链条或链段在特定区域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多种特性都可以用产业链加以解释。论文从经济效应、产业关联、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区域产业链构建进行了经济分析,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根据产业链环节起源、链接关系和发展路径,总结出内生拓展、引进配套和环节嵌入等三种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并提出特色型、文化主导型和创新主导型三种区域产业链模式构建的优化策略。论文强调了产业链经营的思想,并分别从类型选择、环节配置、节点集聚和环境优化等方面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战略。本文以珠三角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榄、石龙、狮岭三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三地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与构建模式进行了概括与分类,指出当地自然资源对三地主要产业链的影响微弱。与公司“先销售后生产”的拓展模式不同,三地产业链发展表现出“先生产后销售”的环节延伸顺序,本文据此总结出了一种区域产业链环节拓展的一般模式。研究表明,区域产业链各链环节生产与“流”的规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反映出区域经济边界的多孔特性和区域产业链结构的网络性特征。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三地产业链的产业增长率指数有明显差异,以石龙电子信息产业最高,而小榄食品饮料产业和狮岭皮革皮具业则较低;从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链贡献最大,次为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链,而多链交汇的小榄则相对较小。狮岭镇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虽明显高于小榄和石龙,但它的产业效率并不是最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新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即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市场集中度。根据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论文提出了三地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对策。

张玉春[10](2007)在《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区域工业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推进区域工业结构升级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苏工业结构升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工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构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系统。先进的区域工业生产力系统既包括先进的要素系统,也包括先进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工业结构升级就是推动工业生产力系统要素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生产力系统功能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工业生产力系统整体性跃迁的过程。提出工业产业竞争力是工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和表征,技术创新是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是结构升级的外在条件,主导产业群的培育是结构升级的实现途径。应用系统演化方法对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工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趋势,但工业结构升级效应不显着。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结构升级的先导和基础,发展严重滞后。加工工业存在虚高加工度化现象,非常规替代问题突出。效益结构倒挂,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传统优势行业效益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部门呈现出高效部门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效的局面。通过对影响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江苏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强,优势行业有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但存在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逐步下降和产业可持续竞争力较差的问题;对外开放推动了江苏工业重工业化、技术集约化的发展,却没有促进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作用显着;资源开采加工型行业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轻加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高;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于劳动贡献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选取增长能力、关联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口能力等五个基准对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是江苏应该大力扶持与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应用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等六省市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于上海、北京,但高于广东、浙江和山东。提出“十一五”推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二、联盟·名牌·机制——新世经江苏农药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盟·名牌·机制——新世经江苏农药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我国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及确定工作历程
        1.4.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1.4.3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2.1 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1 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2 各方地政府制定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2 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2 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3 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
        2.2.4 “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工作思路
    3.1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1.1 美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2 英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3 法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4 加拿大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3.1.5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2 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过程的启示
    3.3 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
    3.4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的工作思路
        3.4.1 梳理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
        3.4.2 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
        3.4.3 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
    4.1 西安市第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 西安市第二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及不足
    4.3 本章小结
5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及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5.1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思路及技术路线
    5.2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
        5.2.1 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5.2.2 政治变迁历史脉络
        5.2.3 经济发展历史脉络
        5.2.4 社会发展历史脉络
        5.2.5 文化科技发展历史脉络
    5.3 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特点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方案
    6.1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细则
    6.2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艺术价值标准细则
    6.3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科学技术价值标准细则
    6.4 关于年代界定的补充说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表目录
图目录
致谢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4)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解释
        1.2.2 发展型国家理论
        1.2.3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经济发展的解释
        1.2.4 文化等其他视角的启示
        1.2.5 多阶段-多机制的行动者分析框架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研究
        1.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 阶段分期
        1.4.1 阶段分期的缘由
        1.4.2 中国肥药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1.4.3 台州肥药市场的兴起
    1.5 章节安排
2 国家立规范
    2.1 计划独营阶段(1956-1977年)
        2.1.1 人民公社与计划经济体制
        2.1.2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肥药购销体系
        2.1.3 计划独营体制稳步发展的根源
    2.2 市场化萌芽阶段(1978-1981年)
        2.2.1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2.2 生产责任制改革带来的冲击
        2.2.3 局部调整和重点突破的互动过程
        2.2.4 局部调整治标不治本
    2.3 双轨竞争阶段(1982-1997年)
        2.3.1 双轨竞争过程的宏观与中观背景
        2.3.2 国家行动者对肥药行业市场化的应对
        2.3.3 中央政府维持计划独营的预期落空
    2.4 市场化改革阶段(1998-2002年)
        2.4.1 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宏观背景
        2.4.2 台州肥药市场的形成
        2.4.3 国家行动者主导角色交棒农业部门
    2.5 规范化阶段(2003-2010年)
        2.5.1 药市场初立时的混乱
        2.5.2 农业部门制定正式规范
        2.5.3 农业执法带来市场规范化
    2.6 “升级”新市场阶段(2011-2016)
        2.6.1 中央政府加强对农业调控
        2.6.2 各级政府定义正式规范
        2.6.3 “升级”新市场
    2.7 小结
        2.7.1 肥药经销行业实现市场化的根源
        2.7.2 国家行动者的角色
3 市场破预期
    3.1 肥药市场萌芽阶段(1978-1981年)
        3.1.1 生产责任制带来制度裂缝
        3.1.2 逐利活动兴起
        3.1.3 肥药行业已形成市场萌芽
    3.2 寡头垄断竞争阶段(1982-1997年)
        3.2.1 肥药供求矛盾奠定市场化基石
        3.2.2 寡头垄断竞争
        3.2.3 计划独营体制的崩溃
    3.3 肥药市场形成阶段(1998-2002年)
        3.3.1 全国肥药行业市场化改革
        3.3.2 肥药市场形成过程
        3.3.3 肥药市场正式形成
    3.4 台州肥药市场大发展阶段(2001-2010年)
        3.4.1 台州农业行政执法的启动
        3.4.2 台州肥药市场走向全国
        3.4.3 肥药市场脱颖而出
    3.5 利基窄化阶段(2011-2016年)
        3.5.1 中央政府加强调控
        3.5.2 利基瓶颈的形成和突破
        3.5.3 会有新一轮大发展吗?
    3.6 小结
        3.6.1 经济行动者在市场化中的角色
        3.6.2 台州肥药市场兴起的根源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1.1 国家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4.1.2 经济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4.1.3 阶段分期形成的动力
        4.1.4 区域市场形成的动力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完善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方式及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四节 研究不足及研究难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企业运营理论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二章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发展状况
    第一节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改革开放开启了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大门
        二、WTO拓宽了国有企业的国际视野
        三、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升了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空间
    第二节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的重大意义
        一、拓宽了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路径
        二、增强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三、促进了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第三节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的发展状况
        一、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二、国有企业成为走向世界的排头兵
        三、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和规模高速增长
第三章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国有资本投向国的政权不稳定
        二、对境外市场状况了解不足
        三、对国外经济制度和政策差异认识的不足
    第二节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领域选择不科学
        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方式不完善
        三、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手段不多元
        四、管理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制度不健全
        五、国有资本境外投资效益不明显
    第三节 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国有企业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定位不清晰
        二、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不清晰
        三、对国有企业走出去政策信息指导不全面
        四、对境外国有企业的困境帮扶不给力
        五、对境外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六、对境外国有企业运营监管不到位
第四章 国有企业的宏观功能和对外竞争理论假设
    一、前提假设和逻辑背景
    二、国有资本参与市场的目的
    三、国有企业市场化竞争的对手选择
第五章 国内外跨国企业投资方式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国外跨国企业投资方式案例
        一、宝洁并购吉列(换股并购)
        二、KKR的劲霸电池项目(基金收购、杠杆收购)
    第二节 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方式案例
        一、民营企业案例分析
        二、国有企业案例分析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案例分析
第六章 完善国有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 国家层面需完善的相关法规、体制、机制、政策
        一、健全与国际不接轨的法规制度
        二、完善不配套的政策规定
        三、改革不合理的国资管理体制
    第二节 企业层面需改革和完善的各项制度
        一、改革国有企业组织形式
        二、优化国有企业资产结构
        三、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
        四、培养国际化的企业人才
        五、健全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
第七章 引导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科学方式及手段
    第一节 提升投资产业结构
        一、明确境外投资领域及产业
        二、选准投资具体标的和标准
    第二节 拓宽投资方式及手段
        一、收购兼并
        二、战略参股(Strategic investment)和合资公司(Joint Venture)
        三、资产收购(Asset aquisitions)
        四、并购基金收购(联合收购)
第八章 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6)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中国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消费文化: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现实语境
    第一节 消费文化之定义
        一、消费文化的内涵
        二、消费文化的范畴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一、电影政策:产业进程的主动力
        二、多元资本:产业繁荣的助推力
        三、社会症候:娱乐至死和价值虚无
        四、观众本位:产业发展的中心点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格局与基本形态
        一、商业电影:繁荣中的尴尬
        二、主旋律电影:危机下的转型
        三、艺术电影:困境中的坚守
第二章 商业电影(上):奇观化的中国大片
    第一节 东方奇观背后的双重失落
        一、华丽的东方奇观
        二、叙事的断裂与拼贴
        三、价值虚无与文化悖逆
    第二节 战争奇观下的人性迷思
        一、影像的真实美学风格
        二、人性叙事的丰富与困境
        三、文本意义的建构与缺憾
    第三节 技术的进步与艺术的幼稚
        一、数字技术与审美体验升级
        二、类型杂糅与叙事混乱
        三、想象力的匮乏
第三章 商业电影(下):世俗化的类型片
    第一节 “笑”的盛宴
        一、贺岁喜剧:小品化与游戏化
        二、中小成本喜剧:巧合与戏仿
    第二节 女性的童话
        一、女性乌托邦的建构
        二、凝视中的误认与想象
        三、消费文化的意义旨归
    第三节 青春怀旧风
        一、青年群像与成长主题
        二、怀旧消费与偶像崇拜
        三、青春书写的陷落与超越
第四章 主旋律电影的交响与变奏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书写
        一、国家形象的塑造
        二、集体记忆的重构
        三、当代英模的宣扬
    第二节 商业化策略
        一、视听的奇观化
        二、人物的日常化
        三、叙事的类型化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一、过度商业化与现实桎梏
        二、主旋律电影的主流化走向
第五章 艺术电影的坚守与探索
    第一节 现实经验的呈现与遮蔽
        一、现实生活的再现
        二、纪实风格的凸显
        三、回避现实与无力超越
    第二节 主观心理的表现与简化
        一、人物心理的开掘
        二、有意味的形式
        三、戏剧性的妥协
    第三节 类型越界的融合与支离
        一、艺术性的追求
        二、类型化的转向
        三、难以弥合的裂缝
余论
    一、中国电影史范畴中的新世纪电影
    二、跨文化视野下的新世纪中国电影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世纪中国重要影片一览表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科普概念研究”综述
        2.1.1 科普模式的演进
        2.1.2 以“公众理解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科普
        2.1.3 现代科普的内涵特征
        2.1.4 现代科普的重要手段:新闻体科普文
    2.2“科普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2.2.1 立足于“传统科普”
        2.2.2 研究成果匮乏
        2.2.3 研究内容简述
        2.2.4 国内科普翻译研究的缺陷
    2.3“翻译规范理论”综述
        2.3.1 翻译模因与翻译规范
        2.3.2 翻译规范理论解析
        2.3.3 翻译策略与翻译规范
    2.4 小结
第三章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及中译本
    3.1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简介
    3.2 SciAm的三个中译本
        3.2.1《科学》发行背景及命运
        3.2.2《环球科学》发行背景及现状
        3.2.3《科学人》发行背景及现状
        3.2.4 小结
    3.3 SciAm文本分析
        3.3.1 科普杂志与新闻特写
        3.3.2 标题和导语
        3.3.3 SciAm标题与导语的分析
        3.3.4 小结
第四章《科学》—《环球科学》翻译规范的历时分析
    4.1《科学》(1979-2000)译文的分析
        4.1.1 关系规范:译文与原文极似
        4.1.2 传意规范特点 1:消极传意
        4.1.3 传意规范特点 2:社会文化语境不连贯
        4.1.4 期望规范:科技情报与高端科普
    4.2《科学》(2002-2005)译文的分析
        4.2.1 关系规范:极似与近似交融
        4.2.2 传意规范:意译和变译优化传意
        4.2.3 新旧翻译规范的竞争共存
        4.2.4 期望规范:向“大众科普”转变
    4.3《环球科学》(2006-2007)译文的分析
        4.3.1 关系规范:“不似”成为主流
        4.3.2 传意规范特点 1:社会文化语境连贯
        4.3.3 传意规范特点 2:积极传意
        4.3.4 期望规范:科学传播与科普话语体系
    4.4 科普翻译规范历时对比阐述
        4.4.1《科学》(1979)—《环球科学》(2007)
        4.4.2《环球科学》(2007)—《环球科学》(2009)
第五章《环球科学》与《科学人》翻译规范的共时对比
    5.1“编译”:新闻文本中的“变译”
    5.2 编译者扮演的角色
        5.2.1 社会评论家
        5.2.2 科普教师
        5.2.3 科技倡导者
        5.2.4 科技产品推销员
        5.2.5 文学家
        5.2.6 寓趣者
        5.2.7 小结
    5.3 编译者对通俗文风的创造
        5.3.1 对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
        5.3.2 大众语言的使用
        5.3.3 小结
    5.4 编译者对感叹号的使用
        5.4.1 兴奋与惊讶
        5.4.2 强调和召唤
        5.4.3 呼告—特殊的召唤
        5.4.4 分析与小结
    5.5 编译者对插图的利用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的构建
    6.1“模因”的内涵
    6.2 编译目的模因
        6.2.1 寓趣
        6.2.2 求近
        6.2.3 通俗化
        6.2.4 开启对话
        6.2.5 引导评价
        6.2.6 政治守门
    6.3 编译手段模因
        6.3.1 译写
        6.3.2 改译
        6.3.3 改写
        6.3.4 减译和删译
    6.4 编译位置模因
        6.4.1 段首:预设点
        6.4.2 分散:传意焦点
        6.4.3 段末:主题意义
    6.5 积极修辞模因
        6.5.1 摹声
        6.5.2 拟人
        6.5.3 映衬
        6.5.4 譬喻
        6.5.5 辞趣
        6.5.6 仿拟
        6.5.7 呼告
        6.5.8 对偶
        6.5.9 概数
        6.5.10 设问
        6.5.11 感叹
第七章 结论
    7.1 内容总结
    7.2 局限与不足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8)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现状
        一、旅游地质及旅游地质资源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研究
        三、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
    第二节 选题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及选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及产业化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基本类型
        一、观赏性旅游开发类型
        二、科普、科考旅游开发类型
        三、商品性旅游开发类型
    第二节 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与市场化
        三、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第三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第一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环境概况
        一、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环境
        三、水文环境
        四、大地构造环境
        五、地质环境
    第二节 云南旅游地质景观概况
        一、成景作用及地质景观分布特征
        二、云南特色旅游地质景观
        三、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特点
    第三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示例
        一、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二、云南腾冲国家地质公园
        三、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专项产品及活动
第四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必要性
        二、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条件
    第二节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机制
        二、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主体
    第三节 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旅游资源价值分类与评价概述
        二、地质资源旅游价值分类与评价
    第四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一、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条件
        二、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意义
        三、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标志
第五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及市场化
    第一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
        一、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概念及界定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分类
        三、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二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一、产品定价机制综述
        二、垄断条件下的定价
        三、竞争条件下的定价
    第三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营销
        一、需求分析及市场定位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市场推广及价值实现
    第四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和市场化
        一、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的条件
        二、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原则及产品类型
        三、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市场化效益分析
第六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第一节 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条件及可行性
        一、完善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系统是保证资产化的前提
        二、相关法律法规为资源的资产化和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为资产化交易提供了平台
        四、国外资产化交易的经验
    第二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权及定价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产权机制
        二、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价格
    第三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一、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背景及现状
        二、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问题
第七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策略探讨
    第一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三、管理体制上问题突出
    第二节 国外旅游地质资源产业化的经验
        一、立法的制度性保障
        二、专门的国家管理机构
        三、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
        四、旅游地质资源的全球保护网络
    第三节 促进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立法和管理体系
        二、科学规划、创新开发
        三、创新投资方式,保证对旅游地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多方参与,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保护
结论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认识
    二、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范围与意义
    1.3 概念辨析:产业链与价值链、供应链
    1.4 相关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资料来源与评估
    1.8 小结
第2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2.2 区域产业链的系统构建
    2.3 区域产业链的动力机制
    2.4 小结
第3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结构与空间分析
    3.1 区域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3.2 区域产业链环节的空间分析
    3.3 产业链环节在区域空间的聚集——产业集群
    3.4 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经济分析
    4.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4.2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产业关联效应
    4.3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结构
    4.4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
    4.5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4.6 小结
第5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与优化策略
    5.1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主要模式
    5.2 区域产业链模式的优化策略
    5.3 小结
第6章 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战略
    6.1 产业链经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6.2 区域产业链的类型选择战略
    6.3 区域产业链的环节配置战略
    6.4 区域产业链的节点集聚战略——发展区域产业集群
    6.5 区域产业链的环境优化战略
    6.6 小结
第7章 区域产业链构建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
    7.1 区域产业链的构建
    7.2 区域产业链的结构与特征
    7.3 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经济评价
    7.4 区域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探讨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产业链主题企业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小结
第二章 工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工业结构的本质特征及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1 工业结构升级的含义与本质
        2.1.2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2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2.2.1 工业结构演进规律理论
        2.2.2 主导产业演变理论
        2.2.3 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4 国内对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2.3 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需求结构变化与工业结构升级
        2.3.2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2.3.3 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
        2.3.4 对外开放与工业结构升级
        2.3.5 主导产业选择与工业结构升级
    2.4 小结
第三章 开放进程中的江苏工业结构演进分析
    3.1 江苏产业结构分析
        3.1.1 江苏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
        3.1.2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3.1.3 江苏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2 开放进程中江苏工业发展阶段性演进
        3.2.1 开放以来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
        3.2.2 工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3.2.3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工业发展特点
        3.2.4 江苏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分析
        3.3.1 江苏工业重化工业化分析
        3.3.2 江苏工业高加工度化分析
        3.3.3 江苏工业技术集约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4.1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4.1.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4.1.2 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层次
        4.1.3 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文献回顾与评析
    4.2 江苏工业产业纵向竞争力分析
        4.2.1 分析方法与模型
        4.2.2 数据分析
    4.3 江苏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分析
        4.3.1 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方法
        4.3.3 江苏工业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4.3.4 江苏工业产业竞争力与结构升级特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对外开放与工业结构升级
    5.1 对外贸易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5.1.1 持续增长中的江苏对外贸易结构特征
        5.1.2 江苏对外贸易与工业结构升级关系的计量分析
    5.2 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5.2.1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结构特点
        5.2.2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5.2.3 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关系计量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
    6.1 江苏省技术进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6.1.1 技术进步的含义与作用
        6.1.2 新世纪以来江苏技术进步状况
        6.1.3 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
    6.2 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关系分析
        6.2.1 江苏省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分析
        6.2.2 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3 江苏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模式与路径选择
        6.3.1 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模式与路径
        6.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6.4 小结
第七章 江苏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7.1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概述
        7.1.1 主导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7.1.2 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群演变的历史轨迹
        7.1.3 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7.2 江苏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7.2.1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定
        7.2.2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定量测度
        7.2.3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群的确定
    7.3 江苏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7.3.1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分析评价
        7.3.2 江苏省化学工业分析评价
        7.3.3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分析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
    8.1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研究述评
    8.2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
        8.2.1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的确定
        8.2.2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
        8.2.3 江苏等六省市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
    8.3 推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8.3.1 采用多种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8.3.2 优化外资外贸结构,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8.3.3 优化工业组织结构,促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8.3.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8.3.5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地区工业结构
        8.3.6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8.3.7 循环经济是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之处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联盟·名牌·机制——新世经江苏农药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东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4]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D]. 陈帆. 浙江大学, 2018(12)
  • [5]完善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方式及手段[D]. 穆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6]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中国电影[D]. 王晓丽. 武汉大学, 2017(06)
  • [7]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D]. 冷冰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8]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D]. 毛剑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5(12)
  • [9]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D]. 陈朝隆. 中山大学, 2007(03)
  • [10]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 张玉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联盟·名牌·机制——新世景发展江苏农药产业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