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对等网实现资源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姜贵平,孙海龙,宋长青[1](2014)在《基于Win7环境组建对等网的实验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对等网的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用Win7操作系统组建对等网络,实现共享资源的实验设置过程。能提供灵活的资源共享模式,组网简单、方便、易于管理。
马琳[2](2014)在《语义对等网及其知识资源检索研究》文中指出语义对等网是一种将对等网与语义网有效结合形成的新型网络环境,它的出现可解决P2P网络存在的某些缺陷,在知识共享与服务、信息检索等方面带来便利。然而目前的语义对等网研究仍处于概念探索阶段,有关语义对等网及其应用的研究文献较少,在语义对等网的概念、体系结构及相关问题都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在综合论述语义对等网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较系统地研究了语义对等网的概念及特点,较深入地探究了语义对等网的形式化定义,以体现语义对等网的内在含义、节点资源的语义添加以及节点间的语义链接;其次,研究提出了语义对等网的层次结构模型、体系结构,并对体系结构中的每个模块进行了描述;然后分析了语义对等网实现的某些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局部实例验证;最后基于语义对等网的体系结构,利用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的社区特性,构建了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的知识资源检索模型,并描述了该模型中的各模块功能,给出知识资源检索的动态流程,初步分析了知识资源检索的关键问题。语义对等网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的研究仍是一个探索过程,希望为同领域学者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秦春秀,赵捧未,李东,孙蕾[3](2013)在《对等网环境下基于树模型的对等节点的知识地图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P2P网络知识资源共享中的资源无结构化和缺乏有效的资源导航问题,本文采用知识地图理论对对等网节点知识资源进行统一表示和导航,给出了对等节点的树形知识地图模型,该模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单元集合、关系集合和关系集合到知识单元有序偶集合上的映射。在此基础上,以本体概念树为知识资源分类标准,给出了基于树形知识地图模型的对等网节点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并邀请领域专家对树形知识地图的性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树形知识地图在对等节点知识资源结构化、导航方面具有不错的性能,为有效表示和导航对等网上的知识资源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胡诚[4](2013)在《对等网络环境下三维GIS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热门的“数字地球”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使得三维虚拟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应用广泛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由于目前GIS的发展具有海量数据特征,并且其数据规模还在急剧增加,而客户端受到存储性能限制,大规模场景数据的需求与用户可用的存储空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在网络环境中,客户端节点与服务器节点之间的连接速度往往受到网络传输和服务器性能制约,同时存在客户端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三维GIS数据场景显示的整个过程中数据传输消耗时间最长。对等网络(Peer to Peer,P2P)虽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但是不同于传统集中式模式,是全新的基于对等网络的架构,非常巧妙的将网络中互不直接相连的客户端节点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客户端节点和局部网络传输的闲置资源,将集中式的由服务器到客户端的传输模式转变成为了无等级差别的分布式传输模式。三维GIS可以利用对等网技术显着提升数据传输速度从而提升三维引擎性能。但使用对等网技术依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采用对等网文件共享的数据组织模型并不适应于三维GIS;离散的数据调度策略导致三维GIS数据加载顺序的随机性,从而影响三维GIS渲染效率和用户体验;GIS缓存更新策略单一未能考虑到对等网共享。本文结合对等网技术实现对三维GIS的优化,针对性的开展对等网环境下的三维GIS数据组织、传输和调度研究,给出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从而完善和丰富了将对等网技术应用于三维GIS的优化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基于对等网技术的三维GIS优化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理论依据,并对其相关概念进行阐述;2.根据对等网络中数据传输特点,研究空间数据组织方法,在数据分层组织方面提出参考等级评价机制,在数据分块方面分析组织考虑各种数据类型特点,研究适应对等网传播的分块方式,提出参考数据量的非均匀四叉树网格划分法。3.分析传统三维GIS数据的发布模式,参考典型对等网GIS的组织结构,研究应用于三维GIS的对等网架构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采用了基于WEB服务的对等网连接方式;采用混合模式的对等网络架构,采用基于位置和内容的节点双向聚类方法分组;对对等网功能采用插件模式设计,提出了基于对等网和KML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实现基于对等网技术的简易升级方法。4.参考传统均匀网格数据调度方法,提出非均匀网格快速查询方法。在对等网数据下载过程中强调按重要程度实行分层分块传输,采用下载动态协调策略。采用主动缓存优化技术和对等网节点连接缓存技术预读视点周围场景数据,减少场景漫游的数据等待时间:提出基于热点的主动缓存,增加对等网络中数据备份量;研究三维GIS缓存更新策略,提高对等网整体数据共享效果。5.针对在传统集中式三维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三维可视化规划管理系统为实例,提出了基于对等网技术的实验性的改进,通过实验对比集中式与对等网式架构的性能差异,指出基于对等网技术三维GIS优化策略可行并且用效。并研究非均匀网格数据划分效果,采用仿真实验验证节点分组效果和主动缓存效果。
杨杏[5](2013)在《语义对等网及其知识资源的组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义网和对等网都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对等网检索系统大部分只支持简单的关键字查询功能,对模糊查询以及多关键字的查询准确率不高,语义网中知识存储过于集中,使得信息检索效率低下。为了有效解决P2P网络不支持语义查询以及语义Web中知识存储过于集中的问题,有必要研究语义Web技术和对等网络技术的结合,即语义对等网的结构。本文在较系统地查询文献、展示与分析了对等网和语义网相结合的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的基础上,探究了语义对等网的定义和特征;根据语义对等网中的节点明显具有小世界的特性,类似于现实社会中区域的划分,提出一种三层架构的基于超节点的语义对等网体系结构,结构中节点根据物理拓扑位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区域自治系统(AAS),各AAS内节点根据语义相似度形成语义簇(SC),SC内选择性能最高的节点作为超节点(SP),SP再根据语义关系形成超节点语义网(SSW);最后,以语义对等网环境作为基础研究平台,采用混合本体的方法组织语义对等网中节点的知识资源,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对等网的检索框架,并描述了检索流程。通过对语义对等网体系结构的研究,可以为后续研究语义对等网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采用混合本体的方法组织语义对等网中节点的知识资源,可避免知识资源的语义异构问题,有利于在语义层面上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
王雪凡[6](2012)在《面向协同设计的分布式平台构建原理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是单个计算机的独立设计模式,这种个体的设计模式工作效率低,研发周期较长,已经逐渐显露出不能满足未来市场竞争的需求。为了顺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本文结合分布式对等网技术,构建一个面向协同设计领域,并能够运行在不同操作系统之上的分布式平台。通过该分布式平台,能够把进行独立设计的计算机组建成一个分布式对等网络,并使对等网内的计算机进行协同设计成为一种可能。本文的工作重点是对可移植分布式对等网平台的研究与实现,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分布式对等网理论的研究,包括几种典型的对等网模型及其优缺点分析,以及当前对等网技术的难点分析。第二,针对当前大多数分布式软件使用TCP通讯协议所带来的严重的网络拥塞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一种新型的uTP通讯协议来取代传统的TCP协议在分布式网络中的应用,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的拥塞问题。为了保证uTP协议的可维护性,本文还对uTP协议的工作原理,如连接建立、确认机制、差错控制和拥塞管理等做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第三,以uTP通讯协议为基础,并结合XML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包括网络通讯模块、消息处理模块、节点管理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的分布式平台。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分布式平台的可行性、稳定性以及可扩展性。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本文研究的分布式平台着眼于未来协同工作模型的发展前景,兼具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把分布式对等网技术应用于协同设计领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途径。
赵丽彬[7](2012)在《语义对等网体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等(Peer-to-Peer,P2P)网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网络结构,但在现有P2P网络中的信息检索往往局限于关键字精确匹配层次上,不支持模糊查询。为了提高P2P网络的可扩展性和部分匹配查询的能力,实现P2P网络中信息资源的语义共享,本文将语义Web技术引入到对等网环境中,实现对等网中节点信息内容的语义处理,从而探索语义对等网的构建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与评析,在此基础上探究语义对等网的定义、特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根据语义对等网的设计目标,初步分析设计了语义对等网节点间的语义层次结构和体系结构,并详细描述了该体系结构中Peer(节点)端的节点资源管理模块、检索系统(执行和通信模块)、语义管理模块三个功能模块,并探讨实现语义对等网的关键技术。最后探讨了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问题,描述了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nowledge Commons for Digital Library,KC)组成及其知识共享过程。本文通过对语义对等网知识的初步探索,希望能为后续语义对等网的构建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史博文[8](2012)在《对等网环境下语义社区知识共享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语义社区是通过计算节点共享资源的语义相似程度,将满足条件的节点集合起来形成的虚拟社区。利用基于语义的资源匹配和转发机制,提高资源发现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查快率,从而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有效地发现、定位和返回所需资源。在P2P环境下研究基于语义社区的知识共享模型是知识共享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在已有语义社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之前社区构建中标准的单一化,提出结合语义关系和社会信任关系构成语义社区。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提出一种综合的资源信誉评价标准来量化资源质量的高低。在推选社区中的专家节点时,对资源内容语义相似关系,节点间信任和被信任关系以及节点提供资源的质量进行考察,最终组建具有动态适应性的可以信任的语义社区。在语义社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详细的描述了该模型的各个模块以及知识共享的整个流程,并对该模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为对等网环境下语义社区知识共享提供一个面向语义的、高效的、一致的统一模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高影影[9](2011)在《基于模糊集合的对等网信任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很多网络领域中应用的对等网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技术,且快速成为业界研究与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可是在对等网的发展及壮大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以及资源的贡献问题。信任管理模型技术是解决对等网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尽管国内外对信任管理模型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可还是存在信任不够、推荐有误、贡献有限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已有信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集合的对等网信任管理模型,并将一种惩罚机制引入到模型中。整个信任模型根据现实中的情形将信任度分为主观信任度和客观环境信任度两种,使用模糊集合的方法分别计算,再将计算结果加权累加,从而得到最终的信任度。关于主观信任度,是根据自身的记录、其它节点的历史评价和信任推荐进行计算,运用模糊集合中的模糊关系将评价进行量化计算;关于客观信任度,第一、对可能影响信任度评估的客观环境因素进行统计和分类,第二、将各种类型的因素进行量化,第三、将量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加权,利用模糊集合的方法对这些客观因素的值进行计算,经过计算得到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的客观信任度的值。计算信任度的量化值后将惩罚机制引入到其管理之中,促使节点用户积极诚实的参与到网络的互动中。本模型相对于已有的研究,不仅将主观信任度用模糊集合的方法计算,而且把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模糊集合的方法计算,综合了主观和客观的影响。最后的仿真实验表明该信任模型能有效的促进对等网节点的信任关系,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积极性。
秦春秀,赵捧未,窦永香[10](2011)在《面向用户的P2P知识资源语义共享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对等网知识资源共享模式缺乏语义支持的不足,借鉴利用本体进行信息语义处理的方法,提出一种面向用户的对等网知识资源语义共享模型框架。该共享模型要求对等网中的对等节点具有相同的节点共享架构,该节点共享架构包含5个功能模块:本体管理模块、节点共享信息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模型管理模块、查询处理模块和邻接节点管理模块,并分析该框架模型的作用。
二、建立对等网实现资源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对等网实现资源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in7环境组建对等网的实验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等网的优缺点 |
1. 1对等网的优点 |
1. 2对等网的缺点 |
2 实验设置 |
2. 1添加网络协议及配置网络协议 |
( 1) 添加网络协议 |
(2)配置网络协议 |
2. 2启用来宾用户 |
2. 3设置组策略 |
2. 4设置共享文件夹 |
( 1) 方法一 |
( 2) 方法二 |
2. 5搜索共享资源 |
( 1) 通过“网络”搜索共享资源 |
( 2) 映射网络驱动器 |
3 结语 |
(2)语义对等网及其知识资源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语义网 |
2.1.1 语义网的概念 |
2.1.2 语义网的体系结构 |
2.1.3 语义网实现的关键技术 |
2.2 对等网 |
2.2.1 对等网的概念 |
2.2.2 对等网的特点 |
2.2.3 对等网的分类 |
2.3 知识检索 |
2.3.1 知识检索的提出 |
2.3.2 知识检索的主要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义对等网及其体系结构研究 |
3.1 语义对等网的概念 |
3.1.1 语义对等网的定义 |
3.1.2 语义对等网的特点 |
3.1.3 语义对等网要解决的问题及实现目标 |
3.2 语义对等网体系结构设计 |
3.2.1 语义对等网的体系结构研究 |
3.2.2 语义对等网实现的部分关键技术 |
3.2.3 实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的知识资源检索研究 |
4.1 知识资源检索模型 |
4.1.1 检索模型的提出 |
4.1.2 检索模型各模块主要功能 |
4.2 知识资源检索流程及关键问题 |
4.2.1 知识检索流程 |
4.2.2 关键问题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3)对等网环境下基于树模型的对等节点的知识地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研究 |
3 P2P环境 |
4 对等节点的树形知识地图模型 |
4.1 树形知识地图模型 |
4.2 知识结点的描述 |
4.3 知识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
5 树形知识地图的自动构建过程 |
5.1 本体的处理 |
5.2 知识资源处理 |
5.3 确定知识资源所属本体类别 |
5.4 获取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 |
5.5 树形知识地图的可视化呈现 |
5.6 影响对等节点知识地图更新的因素 |
6 节点知识地图的实验与评价 |
6.1 评价标准 |
6.2 试验设计 |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7 结语 |
(4)对等网络环境下三维GIS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1.1.1 网络三维GIS数据传输瓶颈 |
1.1.2 基于对等网的优化 |
1.1.3 本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三维GIS应用现状 |
1.2.2 三维GIS数据网络传输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对等网技术的三维GIS研究现状 |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拟攻克的难关 |
1.4 论文结构组织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三维GIS优化研究 |
2.1.1 三维GIS的体系结构 |
2.1.2 网格与云计算 |
2.1.3 LOD |
2.1.4 多线程处理机制 |
2.2 对等网络 |
2.2.1 对等网络概述 |
2.2.2 对等网的网络结构 |
2.2.3 三维GIS对等网络架构适应性分析 |
2.2.4 基于对等网络与云计算的网络架构扩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等网环境下三维GIS数据组织 |
3.1 引言 |
3.2 考虑因素 |
3.2.1 空间数据组织 |
3.2.2 三维虚拟引擎 |
3.2.3 对等网络中数据分块 |
3.2.4 金字塔模型 |
3.3 参考数据量的非均匀四叉树网格划分 |
3.3.1 算法思想 |
3.3.2 划分步骤 |
3.3.3 阈值设定 |
3.3.4 算法优缺点 |
3.3.5 存储数据结构 |
3.4 空间数据组织 |
3.4.1 分层组织及等级评价 |
3.4.2 分块组织 |
3.5 数据验证及安全 |
3.5.1 必要性 |
3.5.2 数据验证方法 |
3.5.3 数据安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等网环境下三维GIS数据传输 |
4.1 引言 |
4.2 考虑因素 |
4.2.1 传统三维GIS数据发布 |
4.2.2 典型对等网GIS组织结构 |
4.2.3 目前的问题 |
4.3 客户端节点优化策略 |
4.3.1 基于Web服务的对等网连接 |
4.3.2 基于位置和内容的节点双向聚类 |
4.3.3 对等网插件模式 |
4.4 基于对等网和KML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模型 |
4.4.1 对等网和KML协作方式 |
4.4.2. 网络架构 |
4.4.3. 服务发布模式 |
4.4.4 获取服务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等网环境下三维GIS数据调度 |
5.1 引言 |
5.2 基于非均匀网格数据调度 |
5.2.1 均匀网格数据调度 |
5.2.2 非均匀网格数据调度 |
5.3 对等网数据下载 |
5.3.1 下载顺序优化 |
5.3.2 下载动态协调 |
5.4 主动缓存优化 |
5.4.1 缓存优化 |
5.4.2 基于视点的主动缓存 |
5.4.3 基于热点的主动缓存 |
5.4.4 对等网节点连接缓存区 |
5.5 缓存更新优化 |
5.5.1 重用度计算 |
5.5.2 对等网共享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算法仿真验证 |
6.1 引言 |
6.2 原型系统的背景、目的 |
6.3 原型系统结构 |
6.3.1 介绍 |
6.3.2 网络逻辑结构 |
6.3.3 节点客户端体系结构 |
6.3.4 软硬件环境 |
6.4 功能示范 |
6.5 实验分析 |
6.5.1 集中式与对等网式性能比较 |
6.5.2 非均匀四叉树网格划分 |
6.5.3 节点分组比较 |
6.5.4 基于热点的主动缓存效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求1: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求2: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语义对等网及其知识资源的组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知识基础 |
2.1 语义网 |
2.1.1 语义网的定义 |
2.1.2 语义网的体系结构 |
2.1.3 语义网实现的关键技术 |
2.2 对等网 |
2.2.1 对等网的定义 |
2.2.2 对等网的特点 |
2.2.3 对等网的应用 |
2.3 知识组织 |
2.3.1 知识组织的定义 |
2.3.2 知识组织的方法 |
2.3.3 知识组织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义对等网的体系结构研究 |
3.1 语义对等网的提出 |
3.1.1 语义对等网的定义 |
3.1.2 语义对等网的特征 |
3.2 语义对等网的体系结构 |
3.2.1 体系结构的形成 |
3.2.2 部分关键技术的实现 |
3.3 实例验证 |
3.3.1 实例研究 |
3.3.2 实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知识资源的组织方法研究 |
4.1 语义对等网环境 |
4.2 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知识资源的组织方法 |
4.2.1 知识资源的组织工具 |
4.2.2 知识资源的组织过程 |
4.3 基于语义对等网的检索框架 |
4.3.1 检索框架 |
4.3.2 检索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6)面向协同设计的分布式平台构建原理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技术现状 |
1.2.2 面向协同设计的分布式应用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分布式对等网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
2.1 分布式对等网概述 |
2.1.1 分布式对等网定义 |
2.1.2 分布式对等网特征 |
2.1.3 分布式对等网与C/S网络对比 |
2.2 分布式对等网拓扑结构 |
2.2.1 集中式对等网 |
2.2.2 纯分布式对等网 |
2.2.2.1 非结构化纯分布式对等网 |
2.2.2.2 结构化纯分布式对等网 |
2.2.3 混合式对等网 |
2.2.4 对等网拓扑结构对比 |
2.3 分布式对等网技术分析 |
2.3.1 网络拥塞 |
2.3.2 自适应性 |
2.3.3 容错性 |
2.3.4 节点资源搜索 |
2.3.5 安全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平台网络通讯的研究与实现 |
3.1 通讯协议概述 |
3.1.1 TCP/IP协议简介 |
3.1.2 uTP协议简介 |
3.1.3 uTP与其他传输层协议对比 |
3.2 uTP协议工作原理 |
3.2.1 报文格式 |
3.2.2 连接管理 |
3.2.3 确认机制 |
3.2.4 差错控制 |
3.2.5 拥塞控制 |
3.2.6 状态转换 |
3.3 通讯的实现 |
3.3.1 通讯模块结构 |
3.3.2 UDP模块设计 |
3.3.3 应用层接口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协同设计的分布式平台的实现 |
4.1 开发环境介绍 |
4.2 分布式平台架构 |
4.2.1 网络架构 |
4.2.2 软件架构 |
4.3 内网穿越的实现 |
4.3.1 NAT介绍 |
4.3.2 NAT穿越实现 |
4.4 对等网的实现 |
4.4.1 消息的定义 |
4.4.2 消息的处理 |
4.4.3 网络模型的构建 |
4.4.4 网络结构的自适应调整 |
4.5 节点管理 |
4.5.1 节点路由信息管理 |
4.5.2 节点状态管理 |
4.6 资源管理与搜索 |
4.6.1 资源管理 |
4.6.2 资源搜索 |
4.7 分布式平台测试 |
4.7.1 测试环境 |
4.7.2 测试演示 |
4.7.3 测试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语义对等网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2.1 相关研究现状 |
1.2.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语义网 |
2.1.1 语义网的体系结构 |
2.1.2 语义网实现的关键技术 |
2.2 对等网 |
2.2.1 对等网的特点 |
2.2.2 对等网的分类 |
2.3 数字图书馆 |
2.3.1 数字图书馆的含义 |
2.3.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
第三章 语义对等网 |
3.1 语义对等网的引入 |
3.2 语义对等网的定义 |
3.3 语义对等网的特征 |
3.4 语义对等网要解决的问题 |
3.4.1 节点信息的表示体现出信息内容 |
3.4.2 节点间的互操作 |
3.4.3 语义对等网中相关信息的快速获取 |
第四章 语义对等网的体系结构设计 |
4.1 语义对等网设计的目标探讨 |
4.1.1 节点信息的语义表示 |
4.1.2 对等节点的可扩展性 |
4.1.3 信息查询的模糊匹配 |
4.2 语义对等网体系结构的初步研究 |
4.2.1 语义对等网的层次结构 |
4.2.2 语义对等网的体系结构 |
4.3 语义对等网实现的关键技术 |
4.3.1 节点元数据信息的提取 |
4.3.2 节点信息的语义描述 |
4.3.3 节点间信息的逻辑推理 |
第五章 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初探 |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研究背景 |
5.2 语义对等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初步构建 |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组成 |
5.2.2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共享过程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附录A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
(8)对等网环境下语义社区知识共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及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 |
2.1 对等网络 |
2.1.1 对等网概念 |
2.1.2 对等网分类 |
2.2 语义网概述 |
2.2.1 语义网概念 |
2.2.2 语义网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等网环境下面向知识共享的语义社区 |
3.1 语义社区相关研究 |
3.1.1 资源社区的相关研究 |
3.1.2 兴趣社区的相关研究 |
3.2 语义社区的构建 |
3.2.1 语义社区中节点的相关定义 |
3.2.2 资源可信的语义社区定义 |
3.2.3 社区结构的动态调整 |
3.3 资源可信的语义社区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语义社区的P2P知识共享模型 |
4.1 共享模型的构建 |
4.1.1 模型设计的技术基础 |
4.1.2 语义社区知识共享模型 |
4.1.3 共享模型中模块介绍 |
4.2 模型中的知识共享过程 |
4.2.1 语义社区知识共享图及关键功能 |
4.2.2 语义社区知识共享步骤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9)基于模糊集合的对等网信任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等网 |
1.1.2 信任管理模型 |
1.2 信任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简介 |
2.1 对等网相关简介 |
2.1.1 对等网的概念及实际应用 |
2.1.2 对等网的特点 |
2.1.3 对等网的信息安全问题 |
2.2 模糊集合的简介 |
2.2.1 模糊集合的定义及表示 |
2.2.2 模糊集合的应用 |
2.3 信任管理模型简介 |
2.3.1 信任管理模型 |
2.3.2 信任管理模型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集合的对等网信任管理模型 |
3.1 模糊集合 |
3.2 主观信任度 |
3.2.1 直接信任向量 |
3.2.2 推荐信任向量 |
3.2.3 权重向量和推荐因子 |
3.3 客观信任度 |
3.3.1 相关问题定义 |
3.3.2 客观信任度计算 |
3.4 综合信任管理模型 |
3.4.1 综合信任度的计算 |
3.4.2 信任度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惩罚机制的管理模型研究 |
4.1 搭便车问题 |
4.1.1 对等网用户的测量结果 |
4.1.2 搭便车行为对对等网络的影响 |
4.2 激励机制概述 |
4.2.1 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 |
4.2.2 激励机制的研究目标 |
4.2.3 典型激励机制的比较分析 |
4.3 基于惩罚机制的模型 |
4.3.1 模型原理 |
4.3.2 模型建立 |
4.3.3 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任模型的性能分析与测试 |
5.1 分析与测试基于模糊集合信任管理模型性能 |
5.1.1 性能分析 |
5.1.2 测试分析 |
5.2 分析与测试基于惩罚机制信任模型的性能 |
5.2.1 性能分析 |
5.2.2 测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面向用户的P2P知识资源语义共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 |
2 模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知识地图 |
2.2 基于本体的信息集成方法 |
3 一种面向用户的P2P信息资源语义共享模型 |
3.1 语义共享模型架构 |
3.1.1 本体管理模块 |
3.1.2 节点共享信息资源管理模块 |
3.1.3 用户模型管理模块 |
3.1.4 查询处理模块 |
3.1.5 邻接知识节点管理模块 |
3.2 语义共享模型的作用 |
4 结 语 |
四、建立对等网实现资源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in7环境组建对等网的实验设计与实现[J]. 姜贵平,孙海龙,宋长青. 实验室科学, 2014(01)
- [2]语义对等网及其知识资源检索研究[D]. 马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2)
- [3]对等网环境下基于树模型的对等节点的知识地图构建研究[J]. 秦春秀,赵捧未,李东,孙蕾. 情报学报, 2013(07)
- [4]对等网络环境下三维GIS优化策略研究[D]. 胡诚. 武汉大学, 2013(07)
- [5]语义对等网及其知识资源的组织方法研究[D]. 杨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6]面向协同设计的分布式平台构建原理与方法[D]. 王雪凡.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 [7]语义对等网体系结构研究[D]. 赵丽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8]对等网环境下语义社区知识共享模型研究[D]. 史博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9]基于模糊集合的对等网信任管理模型研究[D]. 高影影.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10]面向用户的P2P知识资源语义共享模型研究[J]. 秦春秀,赵捧未,窦永香. 图书情报工作,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