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国外智力 促进企业发展——马钢引智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冯超[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隋丽萍[2](2020)在《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人才是强国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层次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特点更加显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做出指示批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高层次人才招引战略提供了政策导向。本研究选取了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以及胶州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开分析,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是按照“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思路进行。本文在研究与剖析的过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法与文献法,来对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具体包含: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缺乏专业化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队伍、高层次人才承载能力不强等。最后结合对胶州市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职业发展平台、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等对策建议。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很多地区也普遍存在。本文从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于充实人才理论的具体内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李涌波[3](2020)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呈现出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数效应,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日益展现出其超乎寻常的驱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山东要继续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必由之路。而这条路要走得快、走得稳,则必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质效。县域“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最终落实者,县域人才工作优劣,将成为决定山东作为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A市人才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文献法、访谈法取得一手资料,全面梳理县域人才工作现状,系统分析县域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才集聚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加强县域人才工作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人才工作提供可复制、能借鉴的路径。通过研究发现,A市人才工作具有相对完备的组织架构,注重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政策支持、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且缺乏高端引领;二是人才吸引力不足,且人才外流加速;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欠缺;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小,作用发挥有限;五是平台承载力不足,创新基础薄弱;六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人才生态欠佳。研究发现,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经济发展状况、人才工作理念、人才价值追求、执行方式效果等是造成A市人才工作问题现状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发现,结合相关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人才工作的探索方向:一是坚持思想先导,树牢人才首先发展理念;二是坚持党管人才,构建协同共治体制机制;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四是坚持筑巢引凤,建设多元融合平台载体;五是坚持引育并重,推动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六是坚持全面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七是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精准监督考核体系。
赵玉瑶[4](2019)在《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职能转变研究》文中认为从国际层面来看,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调整,各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我国正慢慢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渴望了解“中国故事”,期望听到“中国声音”,乐于聆听“中国方案”。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外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鼓励各地方政府走出国门,扩展“国际朋友圈”,传播地方故事和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外事工作正在全方位渗透至每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地方政府外事管理部门亟需转变职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的新环境、新要求。本文在政治学和外事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旨在转变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部门的作用。本文以湖北省外事管理部门为具体研究对象,围绕为什么要进行职能转变、如何进行职能转变展开论述,在本文的研究中总结概述了湖北省政府在外事工作上的开展形势,并以湖北省外事管理部门为具体对象进行探讨,提出新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外事管理工作将会趋于以区域为单位、各相关单位联动构建“大外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大力助推国家外交工作的观点,并结合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部门自身的特点、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以及其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融入国家“去产能”政策等的情况,全面总结湖北省在整个中部地区的外事管理工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研究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部门在当前形势下亟需进行职能转变的背景、职能转变中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完善其外事管理职能转变提出对策和建议。
韩联郡[5](2019)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重于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建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其落脚点则是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方能形成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造就科技人才的生动局面。因此,本文以新中国60年(1949-2009年)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从资源视角对人才资源的特性以及科技人才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对新中国60年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分析,并基于政策文本对科技人才政策从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称谓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最后借助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探讨了科技人才政策绩效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全文分七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第二章为立论基础。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故首先在人才资源视角下对科技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度安排。第三章主要对60年间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宏观历史梳理。首先,对建国后的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历史溯源;其次,以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对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49-1976年)、经济体制探索阶段(1977-1991年)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1992-2009年);然后,对三个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政策的文本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分阶段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维度有四个方面: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的称谓和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相结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初步比较。描述性分析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包括科技人才数量、留学生人数与归国留学生比例、R&D经费及其强度、专利授权量、论文产出、成果数量和新产品增加值等数据,实证性分析则是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科技人才政策绩效的测度指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了持续的提升。第六章是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即“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对SSP范式理论做了概述;其次,对SSP范式在本研究的适用性以及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SSP范式下的三要素进行了阐释,并对SSP范式下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再次,通过具体分析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政策收益,总结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演变与政策绩效提升的关系;最后,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探讨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绩效”函数的对应规则建立在结构与状态匹配度基础之上,在三个历史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是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直接原因,而推动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的动因主要有两点,即“超越意识形态”思想的应用、科技人才市场化的管理范式的形成。作为全文的结尾,笔者在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家经济体制从宏观上决定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和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范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此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探索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的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规律对于科技人才政策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认为,尊重市场、尊重科技人才,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市场化是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不应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或者受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崔国艳[6](2016)在《《临沂市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工作总结》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素材取自临沂市外国专家局委托笔者所做的汉译英项目文稿之一:《临沂市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工作总结》。本翻译实践报告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索像行业部门工作总结这样的信息型文本翻译处理的原则与方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深入了解原文文本的写作特点之后,依据交际翻译原理对该文本进行了试译,并根据试译结果,归纳总结出该类型文本处理的原则和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四部分: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本项目翻译实践报告对信息型文本特有的语言风格及句式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词汇、句法两方面对原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包括专业术语、“数字型”口号、对偶句式以及长、难句的翻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加注释、语义增值、语序转换、小句整合、语态转换等交际翻译技巧,力图推出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译文,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本的信息。此外,笔者希望通过此翻译项目能够为促进外国专家组织与临沂市外国专家局的长远合作做出些许积极贡献。
王前[7](2015)在《地市级公立医院引进国外智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为例》文中提出卫生行业作为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地位和影响正日益突显。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进国外智力逐渐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院要发展,必须面向世界,不断引进外国智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吸收掌握世界前沿医疗技术成果,从而在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面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尤其是地市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以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身处省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夹心层的地市级公立医院,正面临边缘化的挑战。因此,地市级公立医院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定位发展方向,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引进国外智力”战略,通过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在国际范围内人才、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切实履行公益职能,努力创造公共产品的价值,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地市级公立医院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这一重要的现实问题,探讨引进国外智力对促进个人以及医院发展的积极作用。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以扬州市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地市级公立医院——苏北人民医院为例,对其近年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现状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对该院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系统总结出该院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对个人以及对医院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影响程度,影响引智工作效用的因素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创新观念、拓宽思路、强化基础、提高效率、改善环境、加强规划、重视评估、增强实效等方面出发,提出完善苏北人民医院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型地市级公立医院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闭良干[8](2014)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讲话”为契机,加强引智理论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22日在上海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进行解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进国外智力的"中国特色"及相关问题进行探研,提出要完整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智理论体系,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上海讲话"精神为主要契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把中国特色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推向新的阶段。文中对一些人们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出台好政策法规性文件问题,发表了看法,提出了建议,以供切磋、决策参考。
郝银,曾昭霆[9](2014)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同外国专家座谈的重要讲话,进一步认清引智在建设创新型河南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地位,深刻反省查找河南省引智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领会并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引智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实施"战略性引智计划",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彭树立[10](2013)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美国等发达国家因国际形势、金融危机等原因,出现“人才逆流”;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因条件改善,出现“人才回流”的现象。为了引进海外高层次科研人才,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引智政策是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引智的生命线。大力引进海外智力,创新研究方向、领域和思路,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深入研究高校引智政策,并根据新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对我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载体,分析高校引智的政策问题。通过对高校引智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运用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分别从政策的背景、政策的制订、政策的采纳、政策的执行、政策的评价和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进行了详细的综合研究。分析美国和日本高校引智的做法,总结出可供我国高校借鉴的经验,即开放的理念,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法治基础,学术中立;职务开放,鼓励流动;国际化人才库,高层次猎头;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智力入股;主动走出去,派出人员及机构。通过对高校引智政策成效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引智政策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校引智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引智政策的建议。
二、引进国外智力 促进企业发展——马钢引智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国外智力 促进企业发展——马钢引智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阐释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内文献综述 |
0.2.2 国外文献综述 |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0.4.1 研究思路 |
0.4.2 技术路线 |
0.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0.5.1 创新点 |
0.5.2 难点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 |
1.1.1 高层次人才 |
1.1.2 人才引进 |
1.2 理论基础 |
1.2.1 人力资本理论 |
1.2.2 推拉理论 |
1.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与成效 |
2.1 胶州市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 |
2.1.1 胶州市基本情况 |
2.1.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 |
2.1.3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特点 |
2.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效 |
2.2.1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
2.2.2 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逐年增加 |
2.2.3 高层次人才队伍水平日益增高 |
3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 |
3.1.1 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 |
3.1.2 缺乏专业化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队伍 |
3.1.3 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不强 |
3.1.4 政府与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
3.1.5 缺乏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的调研 |
3.2 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的主要成因 |
3.2.1 服务保障体系滞后,缺乏工作生活保障 |
3.2.2 创新创业载体不牢固,缺少职业发展平台 |
3.2.3 企业作用发挥不够,引才偏离目标导向 |
4 其他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及启示 |
4.1 其他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 |
4.1.1 深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1.2 无锡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1.3 昆山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1.4 龙口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做法 |
4.2 其他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启示 |
4.2.1 高层次人才引进要因地制宜 |
4.2.2 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服务当先 |
4.2.3 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科技助力 |
5 完善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
5.1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 |
5.1.1 搭建高层次人才供需服务信息平台 |
5.1.2 开发高层次人才服务APP |
5.2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职业发展平台 |
5.2.1 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 |
5.2.2 明确孵化器定位,转变孵化器经营机制 |
5.2.3 完善孵化器网络,促进差异化竞争 |
5.3 施行政企合作引才模式,增强人才引进目标性 |
5.3.1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
5.3.2 重视企业主体作用 |
5.4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 |
5.4.1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环境 |
5.4.2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环境 |
5.4.3 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社会环境 |
5.5 精简待遇落实程序,提升服务效能 |
5.5.1 简化待遇申请程序 |
5.5.2 提升待遇审批效率 |
5.5.3 遵守待遇兑现时限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县域人才工作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访谈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才 |
2.1.2 人才资本 |
2.1.3 新旧动能转换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人才集聚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A市(县域)人才工作现状分析 |
3.1 A市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
3.1.1 人才工作架构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
3.1.2 人才引进培育由基础向高端转变 |
3.1.3 人才政策支持由简单向全面转变 |
3.1.4 引才渠道载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
3.1.5 人才监督考核由次要向重要转变 |
3.1.6 人才公共服务由一般向优化转变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人才总量不足,缺乏高端引领 |
3.2.2 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加速外流 |
3.2.3 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欠缺 |
3.2.4 政策支持力度小,作用发挥有限 |
3.2.5 平台承载力不足,创新基础薄弱 |
3.2.6 服务意识不到位,人才生态欠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影响 |
3.3.2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
3.3.3 人才工作理念影响 |
3.3.4 人才价值追求影响 |
3.3.5 执行方式效果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 |
4.1 坚持思想先导,树牢人才首先发展理念 |
4.1.1 明确人才战略定位 |
4.1.2 突出人才工作重点 |
4.1.3 把握人才流动规律 |
4.1.4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
4.2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协同共治体制机制 |
4.2.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
4.2.2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
4.2.3 构建协同共治体系 |
4.3 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
4.3.1 基于人才需求的2.0版 |
4.3.2 基于市场导向的3.0版 |
4.3.3 确保政策落实达效 |
4.4 坚持筑巢引凤,建设多元融合平台载体 |
4.4.1 优化创新人才承载平台 |
4.4.2 完善创业人才培育平台 |
4.4.3 探索协同创新转化平台 |
4.5 坚持引育并重,推动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
4.5.1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
4.5.2 拓展引才聚才渠道 |
4.5.3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
4.6 坚持全面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 |
4.6.1 探索多渠道融资保障 |
4.6.2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 |
4.6.3 满足人才尊重需求 |
4.7 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精准监督考核体系 |
4.7.1 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 |
4.7.2 建立执行跟踪评估机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外事管理 |
(二) 政府职能 |
(三) 政府职能转变 |
四、研究方案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外事管理基本原则及职能转变历程 |
一、我国地方政府外事管理基本原则 |
二、我国地方政府外事管理职能转变历程 |
第三章 湖北省外事管理现状 |
一、湖北省外事管理背景 |
(一) 湖北省情特点 |
(二) 湖北省与世界的国际产能合作 |
二、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机构设置 |
(一) 机构成立历史 |
(二) 机构设置 |
三、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职能 |
(一) 主要职能 |
(二) 因公出国审批管理 |
(三) 外国专家来鄂工作管理 |
四、湖北省外事管理职能转变介绍 |
(一) 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
(二) 省级层面 |
(三) 地市级及以下层面 |
第四章 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
一、职能定位不准确 |
二、与负责外事工作的各相关单位协作联动不够 |
三、外事资源分配不够合理 |
四、外事服务企业“走出去”力度不够 |
五、外语翻译干部翻译培训不足 |
第五章 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职能转变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一、外事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及协调机制较为薄弱 |
(一) 统筹管理职权难以保障 |
(二) 协调机制不健全 |
二、对地方外事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
三、外事服务企业意识不够深入 |
四、外语翻译干部翻译培训制度不完善 |
第六章 完善湖北省外事管理职能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
一、建立高效的外事管理部门统筹管理机制 |
二、建立完善的外事管理部门协调机制 |
三、与中部地区共建“大外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
(一) 开展重大活动合作 |
(二) 开展重大项目合作 |
(三) 开展文化宣传合作 |
(四) 开展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
四、支持各地主动讲好地区故事 |
(一) 以茶敲开世界大门,带动恩施经济发展 |
(二) 以三国文化为媒,推动赤壁走向国际 |
(三) 以“寻根节”为引,让随州吸引更多世界目光 |
(四) 传播武当故事,邀请世界问道武当 |
五、全面服务和指导企业“走出去” |
(一)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指引信息 |
(二) 对企业“走出去”进行整体规划和方向引导 |
(三) 为企业的海外安全保驾护航 |
(四) 帮助企业培养精通外语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
六、科学制定外语翻译干部翻译培训制度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一资源”视角下的科技人才政策供给 |
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2.1.1 人才资源的概念 |
2.1.2 人才资源的特性 |
2.1.3 “第一资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2 人才政策与人才资源开发 |
2.2.1 人才资源开发与中国的现代化 |
2.2.2 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 |
2.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建构 |
第三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历程 |
3.1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溯源 |
3.2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分期 |
3.3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
3.3.1 过渡时期政策框架的形成 |
3.3.2 全面建设时期政策的曲折 |
3.3.3 “文革”期间政策的偏离 |
3.4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
3.4.1 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
3.4.2 科学建制化的恢复和发展 |
3.4.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 |
3.5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
3.5.1 “第一资源”共识的形成 |
3.5.2 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变革 |
3.5.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 |
第四章 基于政策文本的统计与分析 |
4.1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2 政策分类的依据 |
4.3 各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初步统计 |
4.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
4.3.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 |
4.3.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 |
4.4 科技人才政策演变模式与特征 |
4.4.1 数量的演变 |
4.4.2 发布机构的演变 |
4.4.3 政策对象称谓的演变 |
4.4.4 体系的演变 |
第五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评估 |
5.1 评估方法的选择 |
5.2 各阶段政策绩效的描述性评析 |
5.2.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政策绩效 |
5.2.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政策绩效 |
5.2.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政策绩效 |
5.3 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
5.3.1 测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
5.3.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5.3.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政策绩效的关系 |
第六章 基于SSP范式理论的绩效分析与检验 |
6.1 SSP范式理论概述 |
6.2 政策绩效SSP范式分析的初步设计 |
6.2.1 SSP范式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
6.2.2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三要素 |
6.2.3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
6.3 SSP范式下的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
6.3.1 政策状态 |
6.3.2 政策结构 |
6.3.3 政策选择的收益分析 |
6.3.4 结构演变与绩效提升 |
6.4 政策绩效提升的动因分析 |
6.4.1 超越意识形态:绩效提升的逻辑起点 |
6.4.2 人才市场化:绩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
6.5 提升政策绩效的一个框架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6)《临沂市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工作总结》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介绍 |
1.2 原文文本分析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校改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交际翻译理论与翻译原则 |
3.1.1 交际翻译理论 |
3.1.2 翻译原则 |
3.2 翻译难点 |
3.3 翻译方法 |
3.3.1 专业术语的翻译 |
3.3.2“数字型”口号的翻译 |
3.3.3 对偶句式的翻译 |
3.3.4 长难句的翻译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实践收获 |
4.2 翻译实践教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翻译任务的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 附录二 术语表 附录三 所使用的翻译辅助工具列表 |
(7)地市级公立医院引进国外智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 |
1.3.2 文献综述 |
1.4 拟解决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4.1 拟解决问题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4.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引进国外智力理论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2.3 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经济学理论 |
2.4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苏北医院“引智”工作基本情况 |
3.1 苏北医院基本概况 |
3.2 地市级公立医院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
3.3 苏北医院“引智”工作基本概况 |
3.3.1 制定外事规章制度 |
3.3.2 强化职工英语培训 |
3.3.3 引智项目申报和受资助情况 |
3.3.4 邀请外国专家来院交流情况 |
3.3.5 选派专家出国(境)学习情况 |
3.3.6 建立友好医院合作关系情况 |
3.4 苏北医院“引智”取得的成效 |
3.4.1 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
3.4.2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
3.4.3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
3.4.4 提高综合外语素质 |
3.4.5 扩大医院国际影响力 |
3.5 本章小结 |
4 苏北医院“引智”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 |
4.3 问卷调查对象概况 |
4.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对于医院“引智”主要形式的看法 |
4.4.2 对于医院“引智”对个人发展促进作用的认识 |
4.4.3 对于医院“引智”对个人发展影响程度的认识 |
4.4.4 对于医院“引智”对医院发展促进作用的认识 |
4.4.5 对于医院“引智”对医院发展影响程度的认识 |
4.4.6 对于医院“引智”最有效形式的看法 |
4.4.7 对于影响医院“引智”工作效用主要因素的看法 |
4.4.8 对于医院“引智”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 |
4.4.9 对于医院“引智”工作遇到困难的看法 |
4.4.10 对于改进医院“引智”工作的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苏北医院“引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5.1 苏北医院“引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整体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5.1.2 工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5.1.3 “引智”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
5.1.4 “引智”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
5.1.5 专业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5.2 苏北医院“引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理念认识不到位 |
5.2.2 现行体制和政策限制 |
5.2.3 区域优势不明显 |
5.2.4 资金投入不足 |
5.2.5 管理欠精细 |
5.3 本章小结 |
6 完善苏北医院“引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为“引智”工作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 |
6.1.1 加强对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引智”工作的领导 |
6.1.2 完善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引智”政策体系的建立 |
6.2 创新观念,拓宽思路,实现“引智”工作新突破 |
6.2.1 创新思维,树立开放的人才观 |
6.2.2 培养交流意识,拓宽“引智”渠道 |
6.2.3 采取灵活多样的“引智”形式 |
6.3 改善环境,加强规划,取得“引智”工作新进展 |
6.3.1 加强环境建设,克服区域限制 |
6.3.2 结合实际,制定“引智”规划 |
6.3.3 围绕重点领域,设立“引智”特区 |
6.4 强化基础,提高效率,不断加大“引智”力度 |
6.4.1 强化英语培训,提高交流能力 |
6.4.2 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
6.4.3 确保资金支持,加大支持力度 |
6.5 重视评估,增强实效,不断提高“引智”效益 |
6.5.1 注重评估,讲求实效 |
6.5.2 强化合作,持续发展 |
6.5.3 加大激励,营造氛围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目录 |
(10)“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引智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政策过程及其主要阶段 |
2.2 高校引智政策及其目标和工具 |
2.3 影响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 |
2.4 本文应用的主要理论 |
2.4.1 政策过程理论 |
2.4.2 高等教育政策理论 |
2.4.3 人力资源理论 |
第三章 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
3.1 我国高校引智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1 政治主导阶段(1949-1976) |
3.1.2 改革探索阶段(1977-1990) |
3.1.3 规范化与系统化阶段(1991-1999) |
3.1.4 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 |
3.1.5 我国高校引智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政策分析 |
3.2.1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 |
3.2.2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政策过程 |
3.2.3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主要政策工具 |
3.2.4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特点和成效 |
3.2.5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3.3 案例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引智计划的实施情况 |
第四章 美日高校引智政策的经验借鉴 |
4.1 以市场调配为主的美国高校引智政策 |
4.1.1 透明的法治 |
4.1.2 开放的传统 |
4.1.3 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
4.1.4 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 |
4.1.5 灵活多样的聘用制度 |
4.2 以国家战略为主的日本高校引智模式 |
4.2.1 文明开化的起点 |
4.2.2 设立高等专门教育机构来学习先进技术 |
4.2.3 建立科技振兴机构 |
4.2.4 派出大量留学生和设立海外研究机构 |
4.2.5 大学联合产业界实施吸收创新战略 |
4.3 我国高校从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4.3.1 开放的理念,借鉴先进文明 |
4.3.2 法治基础,学术中立 |
4.3.3 职务开放,鼓励流动 |
4.3.4 国际化人才库,高层次猎头 |
4.3.5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智力入股 |
4.3.6 主动走出去,派出人员及机构 |
第五章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改进建议 |
5.1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目标与原则 |
5.2 完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引进国外智力 促进企业发展——马钢引智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胶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 隋丽萍.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D]. 李涌波. 济南大学, 2020(05)
- [4]湖北省政府外事管理职能转变研究[D]. 赵玉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 [5]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D]. 韩联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临沂市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工作总结》翻译实践报告[D]. 崔国艳. 湘潭大学, 2016(03)
- [7]地市级公立医院引进国外智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为例[D]. 王前. 扬州大学, 2015(08)
- [8]以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讲话”为契机,加强引智理论体系建设[A]. 闭良干.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9]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A]. 郝银,曾昭霆.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10]“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政策研究[D]. 彭树立.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