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变压器绕组绝缘纸板微水分测量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高春嘉[1](2020)在《直流电场下油纸绝缘界面电荷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换流变压器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关键装备,其绝缘性能的安全可靠对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目前,换流变压器的绝缘设计和校核主要采用基于正负电荷等值迁移的电阻-电容模型(Resistivity-capacitance,RC),其计算过程仅考虑了油纸绝缘结构的界面极化电荷。针对直流电场下油纸绝缘结构的电场/电荷特性,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已阐明了 RC模型的计算失效性,即除界面极化电荷外,油纸界面存在其他形式产生的电荷,且正负电荷具有非等值迁移、积聚特性,并提出了离子迁移模型、双极性载流子注入模型等电场计算模型。但是,不同电场分析模型对于空间/界面电荷产生机制存在不同的机理解释,且其模型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试验验证。其次,现有的电场分析计算模型忽略了换流变压器实际大尺寸绝缘结构中绝缘介质非线性、各向异性及结构尺度效应带来的影响,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电场分析计算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油纸绝缘结构中的时空电场,本文基于Kerr电光效应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应用于油纸绝缘结构空间电场测量用的高精度32路光电探测器阵列,实现了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空间电场时空分布特性二维同步测量,其测量空间分辨率为1.4 mm2,电场测量灵敏度为0.15 kV/mm,测量准确度大于96.50%。通过对平板电极下不同绝缘纸板和绝缘纸模型油中电场/界面电荷的实际测量及理论计算,探索确认了直流电场下油纸界面电荷的产生机制。本文利用变压器纸板和电工绝缘纸的电阻率差异,配合单层变压器油隙合理构建了不同类型的油纸复合绝缘结构以获得外施电压梯度作用下(5kV~25kV)的大梯度油中场强值区间(0.03 kV/mm~5.01 kV/mm),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正极性界面电荷激发的复合电场,当油中场强较低时,界面电荷密度实测计算值与界面极化电荷密度近似一致;随着油中场强的增加(定义为“界面电荷偏离场强”,不同模型对应的场强值存在差异,最小约为1.74 kV/mm),界面电荷密度实测计算值逐渐大于RC模型计算值,且偏差逐渐增加,即出现了除界面极化电荷外其他形式界面电荷的产生。对于负极性界面电荷激发的复合电场下,由于正负电荷极性效应,不同模型下对应的“界面电荷偏离场强”最小约为1.40 kV/mm。在“界面电荷偏离场强”对应外施电压工况下,在对称绝缘纸包覆电极油纸复合结构中,油中场强较高(>1.74 kV/mm),界面总“净”电荷密度实测值与极化电荷密度计算值偏差最大可达1.43倍;而在非对称绝缘纸-绝缘纸板油纸复合结构中,随着高密度电工纸板(高电阻率介质)的引入,油中场强下降,界面总“净”电荷密度实测值与极化电荷计算值偏差明显下降。利用不同类型界面电荷产生机理分析模型对典型油纸绝缘结构内不同界面电荷量对界面总“净”电荷的权重进行了对比分析,随着外施电压的增加,界面极化电荷量在总“净”电荷量所占比例由66.30%降低至26.05%;场致分离电荷量在总“净”电荷量所占比例由25.95%增加至69.34%;对于双极性载流子注入电荷而言,随着外施电压的增加,载流子注入电荷量在总“净”电荷量所占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增幅较小,由4.61%增加至7.75%;证明了换流变压器绝缘结构实际运行工况下,当油中场强较低时油纸界面电荷以极化电荷为主;高场强下界面电荷以场致分离电荷为主。通过对变压器纸板关键介电参数随温度、水分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获得了纸板相对介电常数、体积电阻率参数非线性特性的数学表达;通过对直流电场下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空间电场时空分布的实际测量,发现了油纸复合绝缘结构油中空间电场分布不均匀特征,揭示了绝缘纸板各向异性对空间电场特性的影响机制。在平板电极、绝缘纸-绝缘纸板复合绝缘结构中,变压器油中不同位置空间电场强度最大偏差可达23.4%,不均匀系数最大可达1.19;随着外施电压的增加,油中场强的不均匀系数逐渐增加,最大增幅可达6.25%。通过对大张纸板不同位置试样的体积电阻率分散性测试,揭示了纸板体积电阻率各向异性是导致油中空间电场分布不均匀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基于纸板电阻率非线性和各向异性,对空间电场计算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修正和优化。通过对50/100/150mm三种尺度下油纸绝缘结构空间电场/界面电荷特性的实测研究发现,随着尺度的增加,油中空间电场实测值与RC计算值的偏差逐渐增加,最大增幅可达30.8%,其根源在于随着模型尺寸的增加,界面电荷总量逐渐增大,对油中空间电场影响作用更强,且大尺度绝缘结构放大了纸板各向异性,同样加剧了界面电荷对空间电场的畸变作用。根据实际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的同轴多油隙复合油纸绝缘结构特点,获得了中度尺寸模型下油纸绝缘同轴结果的空间电场、界面电荷特性,建立了多油隙界面电荷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绝缘结构尺度效应的油纸绝缘空间电场计算分析修正模型。从界面电荷的产生机制出发,结合绝缘纸板各向异性及尺度效应,对界面极化电荷和场致分离电荷产生、积聚模型及其空间电场计算模型进行了优化及修正,修正了直流电场下基于界面电荷行为特性的油纸绝缘结构空间电场计算模型,针对中尺度结构尺寸下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的等效模型,获得了油中空间电场强度的实测与计算对比,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最大偏差为4.41%。
林棣伟[2](2019)在《配电变压器快速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配电网中,配电变压器的数目很多,安装位置分散,自动化程度低,而配电变压器又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电力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用电质量,配电变压器的稳定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内对变压器正常运行维护主要是采用预防性试验和定期检修两种方式。但是,预防性试验需要停电,影响了供电的可靠性;定期检修中更换的设备一部分是没有必要更换的,降低了经济性。因此,传统的检修方法与现代化状态维护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同时,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有限,而配电变压器的运维工作量巨大,很难全面开展配电变压器的检测维护工作,有很多配电变压器处于“带病”工作状态,目前出现的配电变压器故障大部分是年久失修造成的,对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研究配电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本项目将研制便携式配电变压器油故障,快速诊断装置。通过现场检测配电变压器油中特征气体的含量、油温和变压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建立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配电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实现对配电变压器多个参数的快速测量,为配电网安全运行和状态检修提供决策依据。
吴震[3](2017)在《侵入波对变压器绝缘劣化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变电站内最主要的设备是变压器,必须重视其安全问题。近年来,在运行当中变压器会发生无征兆的突发性绝缘事故。分析原因,变压器在站内运行时,需要承受站内开关操作、雷电侵入波等暂态过电压对变压器的冲击,现场人员怀疑其累积效应是导致设备绝缘劣化,进而引发突发性事故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统计了变电站内主要电气设备类型,针对不同设备理论分析了其电气特性。在ATP-EMTP仿真软件中建立了包括侵入波输入波形、变压器、套管、GIS以及开关设备在内的仿真计算模型,并根据设备物理参数确定仿真模型的仿真参数。建立了MATLAB和ATP的联合仿真方法,基于侵入波实测波形,用仿真模型计算得到侵入波过电压在站内设备上的分布情况。其次,设计了侵入波累积冲击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运行时间及绝缘短路力破损后的500k V变压器匝间绝缘侵入波累积效应,绘制了V-N特性曲线,掌握了冲击次数对变压器油纸绝缘模型击穿电压的影响,从试验和理论角度分析了侵入波引发的突发性、无征兆故障原因。最后,对时域波形转换法(TDWC,Time Domain Waveform Conversion),时域危害因子法(TDSF,Time Domain Severity Factor),频域危害因子法(FDSF,Frequency Domain Severity Factor)三种方法开展了研究,对比分析了S变换和和传统傅里叶变换,利用S变换技术改进了FDSF评价方法,并编程实现。
李磊[4](2016)在《变压器绝缘电气强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压器在电力发展过程中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发电厂、变电站、工业、商业和家庭用户的配电网络,都需要使用变压器。变压器的绝缘性能决定变压器的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绝缘部件所处环境的保护、温度、湿度和过点压情况是影响变压器绝缘水平的主要因素,其中过电压与变压器绝缘关系最大,除此之外变压器需承受高幅值的雷电冲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部分变压器还会遭受陡波振荡过电压,绝缘在异常运行状态下承受极大压降,导致电场高度集中,严重时会引起变压器主绝缘和纵绝缘损坏。因此,需要对变压器绝缘承受特快速暂态过电压的能力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波过程。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变压器导线纸包绝缘的绝缘性能,线圈模型承受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陡波振荡过电压能努力的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同一类型的线圈模型在陡波冲击电压、雷电冲击电压和操作冲击电压下的梯度电压分布研究,陡波振荡过电压、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作用于同结构线圈绝缘模型上的电压梯度,通过软件仿真验证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结构、不同排列方式的绕组对应的波过程,找出绕组上绝缘应该加强的薄弱环节,合理的调整变压器绕组绝缘、线圈形式和绕组排列结构,提高变压器承受暂态过电压的能力,提高变压器运行稳定性能,降低变压器制造成本,这对超特高压变压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顺致[5](2016)在《农网变电站主要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能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人们无时不刻都在用电,如果没有电能,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不便。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很多仪器设备对电能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变电站作为电能的中转站,提供稳定高质量电能的前提是保证变电站设备能够正常工作,避免设备故障带来的严重危害与经济损失。变电站设备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及趋势,实现智能监测,极大地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与此同时,还为设备检修时间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我国当前对变电站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也都十分广泛。本文主要针对偏远地区无条件实现自动化改造的农村电网,设计了农网变电站主要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首先重点介绍了变电站主要的电气设备监测原理与监测方法,通过油中气体测量,局部放电检测以及油中微水含量检测实现对变压器的监测;对断路器进行电寿命和机械特性进行监测;通过加窗的傅里叶变换对电容型设备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进行监测;通过谐波检测法对避雷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其次对各个设备监测的硬件进行设计,从传感器选择到信号滤波放大处理,处理器采用DSP+FPGA的结构。然后对上位机软件进行设计,实现数据存储显示,故障报警提示等功能。最后通过实验对各个监测设备进行测试,测试数据比较准确,能够完成设计的功能。
戴超[6](2016)在《油纸绝缘在多种老化过程中的空间电荷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高压直流输电是我国实现远距离输电的发展方向之一。在直流高压输电工程中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是变换与传递电能、隔离交流与直流线路的核心装备。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绝缘问题直接影响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作为输变电的核心,换流变压器对绝缘有更高的要求。纤维素绝缘纸与绝缘油组成的油纸混合绝缘介质是换流变压器的主要绝缘材料。在变压器正常运行时,绝缘材料会在热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热降解,在运行过程中水分也会导致材料的水降解,电应力对材料内部电场分布有重要影响,会导致试样内部电场畸变。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材料的老化,影响材料的绝缘性能,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并导致变压器运行故障,危及电网安全。老化会造成材料内部出现空间电荷注入、积聚、迁移,而空间电荷特性会影响材料的电气特性,因此本文针对这三种老化因素对油纸绝缘在老化过程中的空间电荷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有:根据换流变压器实际运行条件,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试验方案,对绝缘油和绝缘纸进行了预处理并制备了油纸绝缘试样。热老化试验中将试样放置在四种温度下加速老化,采用电声脉冲法法测量老化后试样的空间电荷的特性,分析油纸在热老化过程中空间电荷的演变规律,研究老化温度的差异带来老化过程中的空间电荷特性的差异,从阿伦乌尼斯(Arrhenius)方程和势垒能级的角度阐述这种差异性;水分温度联合老化试验以不同含水量的油浸绝缘纸为研究对象,在高温110℃下的高温-水分联合老化的条件下,采用电声脉冲法法测量试样的空间电荷分布,分析了不用含水量的绝缘油纸在高温下老化的演变特性,探讨含水量差异带来的空间电荷特性差异;电热老化试验通过将油纸在130℃的高温以及20 kV/mm的电场下进行电热联合老化,并采用PEA法测量试样的空间电荷特性,分析油纸在电热老化过程中空间电荷的演变规律,研究电热联合老化过程中的电场以及其它特征参量差异,并从陷阱能级的角度分析了电热联合老化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郑书生[7](2015)在《变压器绕组中局部放电特高频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绕组是电力变压器的核心部件,绕组中局部放电是引发短路故障的重要诱因,也是故障前的主要征兆。及时发现绕组中局部放电并确定放电部位,这对于提高检修效率、保证电力变压器可靠运行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超声波信号经过绕组传播时衰减严重,利用现有的超声波探测技术很难检测到绕组中的局部放电。特高频(Ultra-High-Frequency, UHF)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于超声波,在没有金属障碍物情况下利用UHF方法可以实现局部放电定位。但是,由于绕组对电磁波传播的阻碍作用,利用现有的UHF检测与定位技术对绕组中局部放电定位时,存在检测灵敏度低、首波到达时刻读取误差大、由时间误差引起的定位计算方法失效、以及UHF传感器布局不合理等四大问题,这严重制约着绕组中局部放电UHF定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了解决这四个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绕组中局部放电UHF电磁波的传播过程,针对绕组对UHF电磁波的影响提出了绕组中局部放电UHF检测与定位方法。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方法仿真了绕组中局部放电UHF电磁波在三维空间内的时域动态传播过程,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极化方式、首波到达时刻延迟(以下简称延时)等三个关键特征量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绕组中局部放电UHF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即:UHF电磁波经过绕组后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当局部放电脉冲电流方向垂直于绕组内表面时UHF电磁波衰减严重,衰减程度将达到50dB,而当电流方向平行于绕组内表面时仅有轻微的衰减,衰减程度不大于10dB;绕组中局部放电UHF电磁波的首波近似于线极化,电场方向沿俯仰角方向;UHF电磁波以绕射方式经过绕组到达观测点,其最短传播路径呈折线状,此路径的长度大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传播时的直线路径,从而造成首波延时。通过试验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针对绕组中局部放电UHF电磁波的线极化特征,提出采用线极化时域宽带天线进行检测和定位的方法。按照介质窗式传感器安装方式,设计和研制了线极化时域宽带天线(终端加载的领结形天线)。在实验室开展了对比测试,发现利用此领结形天线明显提高了对绕组中局部放电UHF信号的检测灵敏度,由其测得的UHF信号首波幅值是平面等角螺旋天线的2.25倍。绕组中局部放电UHF电磁波的衰减和波形畸变导致现有的首波到达时刻或时间差计算方法失效。为此,提出了基于高能尺度小波系数的首波到达时刻计算方法。首先对UHF信号做一维小波连续变换,提取信号能量集中的尺度(即高能尺度),利用高能尺度上的小波系数计算首波到达时刻。在220kV真型变压器试验平台上对此方法开展了验证试验,发现基于高能尺度上小波系数的首波时刻计算方法远优于其它方法,由其获得的时间误差平均值仅为0.21ns,而现有的累积能量法的时间误差平均值为1.02ns。针对时间误差引起的定位方程组无解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牛顿迭代算法不收敛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复数域牛顿迭代的双曲面体交集定位算法。首先设置时间误差区间,结合实测时间差形成时间差区间,在此时间差区间内对每组时间差进行定位计算,将计算出的空间区域作为定位结果,每次计算采用在复数域内的牛顿迭代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解决了由于微小时间误差引起的迭代不收敛的问题,能够给出包含真实局部放电源所在位置的局部区域。利用220kV真型变压器试验平台上的6个局部放电模型验证了定位算法,发现基于复数域牛顿迭代的双曲面体交集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高于网格搜索算法,这两种方法的最大定位误差分别为0.26m和0.55m,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0.12m和0.21m。为了研究传感器阵列布局方式对定位精度和准确定位区域大小的影响,提出了传感器阵列布局方式仿真分析方法。首先利用给定的传感器坐标对空间中各网格顶点的局部放电源进行定位计算;然后通过分析各点定位区域的中心点误差和标准偏差判断定位精度;最后通过分析可精确定位区域判断传感器阵列的优劣。通过仿真发现星形阵列的定位精度优于矩形、菱形,阵元距离越大定位精度越高,立体阵列的定位精度优于平面阵列。在35kV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平台上开展了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星形立体阵列的定位误差小于菱形平面阵列,前者定位误差为0.16m,后者定位误差为0.32m。最后,研制了一套绕组中局部放电UHF定位系统,在即将投运的电力变压器上和运行中的高压电抗器上开展了局部放电定位试验。通过试验发现了高压电抗器顶部的局部放电源,解体检查结果与定位结果一致。验证了UHF定位方法的有效性。
余志纬[8](2013)在《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在江门供电局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江门供电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变电站越来越多,变电设备台数急剧增加,自身人力和物力的增长己越来越无法满足根据规程按时完成预防性试验任务的需求,这些都造成往往无法及时发现电气设备绝缘故障。所以,对高、低压电气设备进行绝缘在线监测势在必行,而作为电气设备中的最核心设备——变压器,更是重中之重。及早发现并进行故障诊断,并排除变压器可能存在的故障,是保障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作者作为江门供电局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管理者之一,为了实现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在江门供电局的有效应用,在经过与相关设备厂家和其他兄弟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和调研求证,通过对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解,在江门供电局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本次研究工作。首先对国内外在线监测技术运用及江门地区变压器的当前运行情况进行了了解,对当前存在的各类变压器试验方法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后对国内可使用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和相关技术展开了进一步研究,接着详解了江门局采用的在线监测技术、监测系统、以及当地结合在线监测技术所制定的运维策略,然后分别针对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数据和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数据的24小时和6个月的运行稳定性以及准确性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分析当地实际运用的工作案例和其他单位的使用情况,验证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后,针对运维及使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
张登[9](2013)在《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运行中变压器的可靠性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电网容量与规模的日益增大,变压器产生突发故障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实现变压器的状态检修,提高其运行可靠性,对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变压器运行时易发生的典型故障类型与故障机理。结合《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状态评价导则(Q/GDW169-2008)》中对变压器缺陷原因的分析,选取了用于评估的九个综合状态量,包括绝缘受潮、铁心故障、电流回路故障、绕组故障、局部放电、油流放电、电弧放电、绝缘老化、绝缘油劣化等。并由此确定了与各综合状态量有关的单项状态量。其次,在权重确定方法上引入了关联规则与变权重理论。通过对比计算关联规则的支持度与置信度,得到单项状态量的常权重系数,解决了专家个人主观意见影响权重准确性的问题。同时在综合状态量中使用变权重公式,根据每个综合状态量的评分情况确定其权重系数,能够避免常权重系数下单个综合状态量不能准确反映变压器整体健康状况的缺陷。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建立了一个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中引入模糊理论的方法,利用隶属度与相对劣化度的概念以及半梯形与三角形分布的隶属函数来处理变压器的最终评分值。这种方法解决了变压器最终评分值与故障状态的对应关系无法进行准确处理的问题。本文选取两个实例,其中一例为铁心多点接地故障,另一例为绝缘老化。实例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变压器的真实健康状况,并通过与状态量评分法及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评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刘少刚[10](2009)在《基于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提高已生产木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对于木材原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是保证木材高效利用的先决条件。据统计,木材制品中75%的质量问题是由于木材加工时对所用原材料的含水率掌握不准造成的。本文在国家“948”项目(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等六部委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的“电磁波式高精度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项目(项目编号:2003-4-29)的支持下,研发了以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技术为核心的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这对于我国各有关木制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检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类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国外木材含水率检测的着名产品及应用情况,阐明了木材含水率无损、非接触、高精度检测系统应是我国现代木材加工企业中木材含水率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以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为核心的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技术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目前国内外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工作情况,针对将传感器电容值作为木材含水率检测基准所导致的各品种规格木材检测基准繁多的问题,提出了依据木材的介电常数与木材含水率的对应关系建立木材含水率检测基准的研究思想。这将使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脱离木材规格的限制,使每个树种只需要一个检测基准,大大简化用户的操作,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本文全面分析了木材的介电常数特征,木材的含水率、密度、测量电路频率、纹理方向等影响因素,确定了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其次,研究了具有任意结构形态的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利用电场、导体和电介质的性质等相关理论,在电极和被测物处于任意几何形状和任意空间相对位置的状态下,建立了测量介电常数的电容传感器的精确数学模型,并对球形电容传感器的工作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求解,得到了与电磁场理论中完全一样的结果。在任意结构形态的电容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针对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数学模型难以求得解析解的问题,采用了有限元求解方法,给出了便于检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拟合多项式组,建立了被测木材的介电常数ε与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电容量值的函数关系式。再次,根据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中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布置及工作状态,设计了传感器的信号提取电路、信号激励电路,测得了被测木材作用下传感器的电容量值,从而可求得被测木材的介电常数ε。进一步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起木材介电常数与其含水率的映射关系,形成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检测基准数据库模块,再由ε与含水率的映射关系,得到被测木材含水率的精确数值。本文还针对工业现场对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工作要求,确定了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基本功能,研制了一台具备基本功能的实验样机。样机软件部分由检测工作信号控制及检测数据处理模块组成。检测工作信号控制软件主要根据光电式被测板材位置检测传感器电路产生的信号,控制协调信号处理电路与机械传动机构之间的关系。检测数据处理由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检测基准数据库建立模块以及木材含水率检测模块完成,这两个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最后,对实验样机进行了木材含水率实际检测实验研究。经检测工作验证,该实验样机达到了预期的功能目标。
二、一种变压器绕组绝缘纸板微水分测量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变压器绕组绝缘纸板微水分测量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1)直流电场下油纸绝缘界面电荷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纸绝缘结构空间/界面电荷产生机理及电场分析计算模型 |
1.2.2 空间/界面电荷影响因素 |
1.2.3 油纸绝缘空间电场/界面电荷测量方法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空间电场时空分布特性同步二维测量平台 |
2.1 Kerr电光效应空间电场测量原理 |
2.2 光电探测器阵列的研制 |
2.2.1 光电转换单元 |
2.2.2 运算放大单元 |
2.2.3 信号处理单元 |
2.3 基于光电探测器阵列的空间电场测量平台关键性能测试 |
2.3.1 光电响应一致性测试 |
2.3.2 串扰性能测试 |
2.3.3 电场测量准确度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流电场下油纸绝缘界面电荷产生机理 |
3.1 引言 |
3.2 典型油纸绝缘结构模型及试验条件 |
3.2.1 试验模型 |
3.2.2 试验条件 |
3.2.3 绝缘介质关键介电参数实测 |
3.3 电工绝缘纸包覆电极模型空间电场/界面电荷特性 |
3.3.1 空间电场RC模型计算值 |
3.3.2 油中空间电场实测特性 |
3.3.3 界面电荷分析 |
3.4 变压器纸板覆盖电极结构空间电场/界面电荷特性 |
3.4.1 空间电场RC模型计算值 |
3.4.2 油中电场实测特性 |
3.4.3 界面电荷分析 |
3.5 油纸绝缘界面电荷产生机理分析 |
3.5.1 不同界面电荷产生机制的试验探索 |
3.5.2 不同界面电荷产生机制仿真计算分析 |
3.5.3 典型油纸结缘结构内不同来源空间/界面电荷分析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绝缘纸板关键介电特性非线性及各向异性对空间电场及界面电荷特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绝缘纸板关键介电参数材料非线性特性 |
4.2.1 变压器纸板关键介电参数的选取 |
4.2.2 测试对象及测试条件 |
4.2.3 绝缘材料非线性特性测试结果 |
4.3 纯油隙结构中空间电场时空分布特性 |
4.4 油纸绝缘结构油中空间电场时空分布特性 |
4.4.1 相同外施电压下油中空间电场时空分布特性 |
4.4.2 不同外施电压下油中空间电场时空分布特性 |
4.5 绝缘纸板电阻率各向异性分析测试 |
4.6 考虑纸板电阻率非线性及各向异性的直流电场分析计算模型修正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纸绝缘结构尺度效应对空间电场/界面电荷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简易模型下尺度效应对电场/电荷特性的影响 |
5.2.1 试验模型和试验条件 |
5.2.2 空间电场特性 |
5.2.3 界面电荷分析 |
5.3 中尺度油纸绝缘结构模型内空间电场/界面电荷特性 |
5.3.1 阀侧出线装置等效中尺度油纸绝缘结构模型 |
5.3.2 空间电场特性 |
5.3.3 界面电荷特性 |
5.4 考虑绝缘结构尺度效应下直流电场计算模型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界面电荷行为特性的直流电场下油纸绝缘空间电场计算模型 |
6.1 界面极化电荷及其激发电场 |
6.2 场致分离电荷及其激发电场 |
6.3 基于界面电荷行为特性的油中电场计算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配电变压器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油中溶解气体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2.1 配电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来源 |
2.1.1 绝缘油的分解 |
2.1.2 固体绝缘材料的分解 |
2.1.3 其它来源 |
2.1.4 小结 |
2.2 配电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种类 |
2.3 配电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选择 |
2.3.1 特征气体产生的机理 |
2.3.2 基于2种特征气体进行故障诊断方法 |
2.3.3 小结 |
2.4 油中溶解气体的检测技术研究 |
2.4.1 燃料电池传感器法 |
2.4.2 小结 |
2.5 基于2种特征气体进行故障诊断的判据 |
2.5.1 基于特征气体的故障判定表 |
2.5.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2.5.3 特征气体故障诊断实例验证 |
2.5.4 小结 |
2.6 特征气体测量方法研究 |
2.6.1 脱气方法 |
2.6.2 混合气体分离方法 |
2.6.3 气体检测方法 |
2.6.4 特征气体测量系统设计 |
2.6.5 特征气体含量测量准确性试验 |
2.6.6 小结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运行声音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3.1 配电变压器声音的来源和种类 |
3.1.1 配电变压器声音的来源 |
3.1.2 配电变压器声音的种类 |
3.1.3 配电变压器声音与故障的对应关系 |
3.1.4 小结 |
3.2 配电变压器声音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3.2.1 配电变压器声音样本采集 |
3.2.2 基于HHT的声信号特征分析与提取应用 |
第四章 基于顶层油温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4.1 配电变压器散热原理 |
4.2 油温测量方法 |
第五章 现场试验 |
5.1 试验流程 |
5.2 试验对象 |
5.3 试验结果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油中气体含量分析 |
5.4.2 运行声音分析 |
5.4.3 温度分析 |
5.5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侵入波对变压器绝缘劣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侵入波对变压器影响的仿真研究 |
1.2.2 侵入波对变压器影响的试验研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侵入波站域传播仿真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软件 |
2.3 电气主接线 |
2.4 侵入波仿真模型建立及计算 |
2.4.1 进线段雷电波侵入方式 |
2.4.2 雷电模型 |
2.4.3 变电站内各设备的数值化处理与建模 |
2.4.4 MATLAB与ATP联合仿真 |
2.4.5 侵入波仿真计算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侵入波累积效应对变压器绝缘劣化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侵入波累积效应冲击试验平台研究 |
3.2.1 变压器匝间绝缘模型研究 |
3.2.2 冲击试验回路设计 |
3.3 侵入波累积效应冲击试验研究 |
3.3.1 试品处理 |
3.3.2 试验步骤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变换的侵入波危害评价体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侵入波危害评价方法研究 |
4.2.1 时域波形转换法 (TDWC) |
4.2.2 时域危害因子法 (TDSF) |
4.2.3 频域危害因子法(FDSF) |
4.3 基于S变换的改进FDSF方法研究 |
4.3.1 S变换技术研究 |
4.3.2 S变换与傅里叶变换对比 |
4.3.3 S变换改进的FDSF方法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今后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变压器绝缘电气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变压器绝缘电气强度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变压器绝缘模型研究 |
2.1 变压器线圈结构和材料的电气性能 |
2.2 变压器导线绝缘的电气强度 |
2.3 变压器绕组层间绝缘电气强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线圈模型理论分析与计算 |
3.1 变压器绕组的冲击电压分布 |
3.2 改善瞬态过程中绕组电压分布的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绝缘模型电气强度的实验 |
4.1 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法 |
4.2 雷电冲击波实验 |
4.3 操作冲击波实验 |
4.4 陡波冲击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绝缘模型仿真验证 |
5.1 验证模型 |
5.2 雷电冲击波仿真 |
5.3 操作波冲击仿真 |
5.4 陡波冲击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
6.2 研究成果应用 |
6.3 成果推广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农网变电站主要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农网变电站变压器状态监测 |
2.1 变压器的基本介绍 |
2.2 油中气体分析法 |
2.3 局部放电 |
2.3.1 局部放电产生原因 |
2.3.2 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方法 |
2.3.3 脉冲电流法 |
2.3.4 超声检测法 |
2.3.5 光测法 |
2.3.6 超高频检测法 |
2.4 微水含量在线监测 |
2.4.1 变压器油中微量水分 |
2.4.2 变压器油中微量水分对油绝缘性能的影响 |
2.4.3 油中微量水分传感器的选择 |
第3章 农网变电站其它电力设备状态监测 |
3.1 断路器的状态监测 |
3.1.1 断路器电寿命在线监测 |
3.1.2 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 |
3.2 电容型设备绝缘在线监测 |
3.2.1 谐波分析法 |
3.2.2 加窗的傅里叶变换 |
3.3 避雷器的在线监测原理 |
3.3.1 避雷器工作原理 |
3.3.2 系统监测对象 |
3.3.3 监测方法 |
第4章 农网变电站设备监测系统设计 |
4.1 硬件设计 |
4.1.1 控制器的设计 |
4.1.2 油中气体测量的设计 |
4.1.3 局部放电测量的设计 |
4.1.4 其它设备的测量 |
4.2 软件设计 |
4.3 通信方式设计 |
第5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
5.1 油中微水含量监测测试 |
5.2 油中气体监测测试 |
5.3 局部放电监测测试 |
5.4 断路器监测测试 |
5.5 电容型设备绝缘监测测试 |
5.6 避雷器监测测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系统成本效益评估 |
6.2 结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油纸绝缘在多种老化过程中的空间电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
1.1.2 换流变压器等大型设备的绝缘问题 |
1.2 老化对绝缘系统的影响研究 |
1.2.1 影响老化的因素及其研究现状 |
1.2.2 油纸绝缘系统老化评估方法 |
1.3 空间电荷研究现状 |
1.4 老化因素对油纸绝缘空间电荷的影响研究 |
1.5 本文主要内容老化因素对油纸绝缘空间电荷的影响研究 |
2 空间电荷测量与其他辅助测量技术 |
2.1 概述 |
2.2 空间电荷相关理论 |
2.2.1 空间电荷测量技术 |
2.3 其他测量技术 |
2.3.1 介电常数 |
2.3.2 外光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温度对油纸绝缘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油浸绝缘纸试样的制备 |
3.3 试验结果 |
3.3.1 极化过程中空间电荷分布 |
3.3.2 极化过程中试样内部的电场分布 |
3.3.3 去极化过程中试样内部的空间电荷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温-水分对油纸绝缘空间电荷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油纸试样的制备 |
4.3 试验结果 |
4.3.1 极化过程中空间电荷分布 |
4.3.2 极化过程中试样内部电场分布 |
4.3.3 去极化过程中试样内部电场分布 |
4.4 特征量提取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电热联合老化对油纸绝缘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油浸绝缘纸试样的制备 |
5.3 试验结果 |
5.3.1 加压时的空间电荷特性 |
5.3.2 撤压时的空间电荷特性 |
5.4 特征量提取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变压器绕组中局部放电特高频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绕组中局部放电定位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绕组中局部放电UHF定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绕组中局部放电UHF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 |
2.1 局部放电电磁波的仿真分析方法 |
2.2 UHF电磁波衰减程度与脉冲电流源矢量方向的关系 |
2.3 电磁波经过绕组传播后的极化方式 |
2.4 电磁波经过绕组的传播路径与时间延迟 |
2.5 UHF电磁波经绕组传播特性的实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线极化时域宽带UHF传感器的研制 |
3.1 基于Friis公式的UHF传感器选型 |
3.2 宽带领结形天线的优化设计 |
3.3 宽带领结形天线的研制与性能测试 |
3.4 宽带领结形天线响应特性测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高能尺度上小波系数的首波时刻计算方法 |
4.1 220kV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真型试验平台 |
4.2 绕组中局部放电UHF信号波形分析 |
4.3 现有首波到达时刻与时间差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4.4 基于高能尺度小波系数的首波到达时刻计算方法 |
4.5 首波到达时刻计算方法的试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复数域牛顿迭代的双曲面体交集定位方法 |
5.1 时间误差对UHF定位的影响 |
5.2 曲面体交集定位方法 |
5.3 复数域牛顿迭代计算方法 |
5.4 定位计算流程及软件 |
5.5 UHF定位计算方法的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UHF定位传感器布置方法的研究 |
6.1 传感器阵列布置方法的探索实验 |
6.2 传感器布置的仿真模型 |
6.3 传感器阵列的定位精度分析 |
6.4 传感器阵列布置方式的试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局部放电UHF定位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7.1 220kV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UHF定位测试 |
7.2 高压电抗器局部放电UHF定位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在江门供电局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在线监测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在线监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在线绝缘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 |
2.1 变压器结构分析和研究 |
2.2 变压器试验原理及故障分析 |
2.2.1 变压器预防性试验介绍 |
2.2.2 变压器故障的研究与分析 |
2.3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分析 |
2.3.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
2.3.2 局部放电监测 |
2.3.3 油中水分含量监测 |
2.3.4 绕组热点温度监测 |
2.3.5 铁心接地电流监测 |
2.3.6 油中糠醛含量的监测 |
2.3.7 套管的监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门供电局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分析 |
3.1 江门供电局变压器在线监测实施原则 |
3.2 江门供电局变压器绝缘油在线监测系统分析 |
3.2.1 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工作流程 |
3.2.2 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3.2.3 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主机结构介绍 |
3.2.4 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取样阀 |
3.2.5 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监控工作站 |
3.3 江门供电局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分析 |
3.3.1 局部放电超高频在线监测系统的分析 |
3.3.2 局部放电超高频在线监测系统的专用软件分析 |
3.4 江门供电局在线监测管理系统搭建模式的选择 |
3.4.1 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结构 |
3.4.2 江门供电局采用的监测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
3.5 江门供电局故障诊断与维护策略的制定分析 |
3.5.1 监测预警 |
3.5.2 故障诊断 |
3.5.3 策略制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门供电局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与试验 |
4.1 江门供电局变压器油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与应用 |
4.1.1 前期调研 |
4.1.2 色谱在线系统安装地基制作及相关要求 |
4.1.3 在线色谱主机安装 |
4.1.4 江门变压器绝缘油在线监测系统的试验与应用 |
4.2 江门供电局超高频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的安装与试验 |
4.2.1 传感器前期测量 |
4.2.2 局放监测系统的施工 |
4.2.3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试验与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门供电局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
5.1 江门供电局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应用情况 |
5.2 江门供电局在线监测系统应用问题与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变压器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变压器状态量的选取与分类 |
2.1 变压器故障类型与机理分析 |
2.2 变压器状态量的选取与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 变压器状态评估中权重的确定方法 |
3.1 基于关联规则的常权重确定方法 |
3.2 变权重系数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关联规则与变权重系数的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 |
4.1 基于关联规则与变权重系数的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 |
4.2 评估结果的处理方法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
1.2.1 木材含水率检测的经典方法 |
1.2.2 木材含水率检测的现代方法 |
1.3 国外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木材含水率检测技术综述 |
1.3.1 美国Lignomat公司的木材含水率检测线 |
1.3.2 美国Wagner公司的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 |
1.3.3 荷兰的FMI系列电容式在线含水率测试系统 |
1.4 国内对于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 |
2.1 引言 |
2.2 系统研究内容分析 |
2.2.1 木材的介电常数特征研究 |
2.2.2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2.2.3 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工作过程 |
2.3 总体技术方案与研究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任意结构形状电容传感器原理和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任意结构形状的电容传感器原理 |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 数学模型的验证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工作状况及原理 |
4.3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4.4 数学模型的有限元求解及分析 |
4.4.1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数学模型有限元求解过程 |
4.4.2 基于FlexPDE的有限元求解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检测系统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5.1 引言 |
5.2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工作状态 |
5.3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信号提取电路设计 |
5.4 传感器信号提取电路计算 |
5.5 传感器信号激励电路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研制 |
6.1 引言 |
6.2 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的技术要求 |
6.3 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组成 |
6.4 检测工作信号控制 |
6.5 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软件 |
6.5.1 基于BP网络的检测基准数据库建立模块 |
6.5.2 木材含水率检测模块 |
6.5.3 数据查询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介电常数检测实验与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方案和实验条件 |
7.3 介电常数与相应木材含水率的实验测定方法 |
7.4 木材含水率与介电常数的关系建立 |
7.4.1 基于BP网络的介电常数与木材含水率的关系构建与校验 |
7.4.2 木材含水率的随机测定实验 |
7.5 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一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一种变压器绕组绝缘纸板微水分测量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流电场下油纸绝缘界面电荷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高春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2]配电变压器快速诊断技术研究[D]. 林棣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3]侵入波对变压器绝缘劣化影响研究[D]. 吴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4]变压器绝缘电气强度研究[D]. 李磊. 山东大学, 2016(03)
- [5]农网变电站主要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D]. 徐顺致. 吉林大学, 2016(03)
- [6]油纸绝缘在多种老化过程中的空间电荷特性研究[D]. 戴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7]变压器绕组中局部放电特高频定位方法研究[D]. 郑书生.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1)
- [8]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在江门供电局的应用[D]. 余志纬.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9]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的研究[D]. 张登.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10]基于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的木材含水率检测系统研究[D]. 刘少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