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率与50m与150m水层温差关系的初步研究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率与50m与150m水层温差关系的初步研究

一、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与50m、150m水层温差间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胜龙[1](2020)在《次表层环境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垂直水层分布和延绳钓渔获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具有高速和深水游动能力,独特的生理构造让其能下游到深层冷水区域,呈现明显的昼夜垂直游动习性。黄鳍金枪鱼栖息水层对渔船捕捞作业有影响。在黄鳍金枪鱼适宜栖息垂直空间被压缩区域,鱼群分布相对密集,有利于表层渔船捕捞,渔获率则高;反之渔获率则低。延绳钓主要捕获深水金枪鱼,其捕捞效率还与投钩深度是否与金枪鱼索饵活动水层是否吻合有关。在延绳钓投钩深度和金枪鱼活动水层一致时,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是渔业资源丰度很好的指标。CPUE标准化中加入影响金枪鱼垂直活动的的环境变量能改善CPUE分析结果,否则会导致对渔获率误解。黄鳍金枪鱼垂直水层分布受次表层水温影响,因此分析次表层水温对渔获率影响,不仅可以提高我国金枪鱼延绳钓产业捕捞效率,还可以为资源评估提供技术支持。中西太平洋是金枪鱼资源量和产量最为丰富的海域之一,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趋枯竭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入开发利用该海域渔业资源。对黄鳍金枪鱼时空分布与表层环境关系研究很多,次表层环境对其垂直分布和渔获率影响研究较少。次表层环境影响黄鳍金枪鱼垂直游动,进而影响延绳钓渔获率。本文从水温对鱼类垂直活动影响角度,构建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对影响其垂直水层分布的次表层环境变量模型,分析适宜生境空间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影响,为延绳钓金枪鱼捕捞作业和资源养护提供理论支持。首先,本研究基于Argo数据挖掘水温垂直结构环境因子(温跃层、混合层、温度和梯度最大值、距海表温度7-9℃的垂直温差、10-400m间隔50m的水层水温和9-18℃等深线)空间信息。绘制空间定量分析掌握影响黄鳍金枪鱼游动的关键环境变量时空分布特征关键次表层环境变化规律。采用GAM模型构建了次表层环境变量对CPUE响非线性响应关系,挖掘和明确影响黄鳍金枪鱼垂直游动关键次表层环境变量,分析关键次表环境变量对CPUE影响作用;由于温跃层对黄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和索饵水层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温跃层等关键次表层环境空间分布对中心渔场影响;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水温是17.5℃;容忍的极限水温是10.5℃。距SST温差8℃(记△8℃)是影响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的水温。温跃层对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亦有重要影响。采用温跃层、△8℃和17℃等温线深度等次表层环境变量量化黄鳍金枪鱼适宜生境空间,定量定性分析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及其对延绳钓渔获率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渔场关键次表层环境变量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温跃层上界深度和温度以及△8℃等深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温跃层上界深度呈现出冬深、夏浅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呈纬向带状分布。1-3月份,北太平洋从东到西温跃层上界深度值都超过90 m,同期10°S以南的海域均低于60 m;7-9月份则相反。在太平洋150°W以西,20°S-20°N区域,温跃层上界温度全年在28℃以上。8℃等深线显示在东部太平洋,一块低值区域(<150m)由东海岸向西海岸延伸;在20°N以北和20°S以南的高值区域(>250m)表现出冬深、夏浅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温跃层下界深度图显示有两块高值区域(深度大于280m)从西向东,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漂移;在东部太平洋,两个高值区域之间的纬向区域常年存在一块下界深度低值区域(<140m)。与下界深度类似,温跃层下界温度也有两块低温区域(<12℃)从西向东,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漂移。在该低温区域的外侧舌状区域,下界温度超过17℃;东部太平洋在13℃-15℃。在15°N以北和15°S以南12℃等深线超过400 m,呈舌状;赤道东部太平洋,一块300 m深的细长舌状区域由东向西延伸。在上述区域之间,12℃等深线的深度值低于200 m。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温度,以及12℃等深线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次表环境变量对CPUE影响分析表明:温跃层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CPUE存在显着非线性影响。随着温跃层上界温度值变大,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CPUE逐渐递减。随着温跃层上界深度值变大,CPUE逐渐变小。温跃层下界深度对CPUE影响呈逐渐递增趋势,在250-280 m达到最大,影响也是最密切的;之后随着下界深度的变大,CPUE值缓慢降低。温跃层下界温度对CPUE影响呈现先震荡后递增趋势,对CPUE影响密切的区域是13-16℃。随着温跃层厚度值的增加,CPUE值逐渐增加。温跃层厚度对CPUE影响密切的区域是40-70m。13℃,16℃和18℃等温线深度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CPUE影响不同。13℃等温线深度对CPUE影响是非线性震荡递增,影响密切的区域在300m深度左右。16℃等温线深度对CPUE影响是非线性递减,影响密切的区域在250m深度左右。18℃等温线深度对CPUE影响呈现穹顶状,影响密切的区域在220m深度左右,此时CPUE最大。△8℃等温线深度与温跃层下界深度的差值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CPUE影响和18℃等温线深度相似呈现穹顶状,在深度差为70 m左右影响最密切也是最大,在此深度差两侧,CPUE逐渐递减。在黄鳍金枪鱼活动水层受限到和延绳钓作业深度相吻合时,延绳钓渔获率最高;依据黄鳍金枪鱼垂直活动水层调整延绳钓投钩,可以提高渔获率。(3)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分析表明:中心渔场的位置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深度高值区域,随温跃层上界深度高值区域季节性南北移动。在新几内亚以东纬向区域(5°N-10°S,150°E-170°W)上界深度值全年都在70-100m之间,全年都是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中心渔场上界温度多在26℃以上,但是在上界温度超过30℃区域,CPUE值较小。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下界深度两条高值带之间区域,在温跃层下界深度超过300m和小于150m区域,CPUE值均偏低。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下界温度低于13℃区域,下界温度超过17℃难以形成中心渔场。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温跃层上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27-29.9℃和70-109m;适宜的温跃层下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11-13.9℃和250-299 m。(4)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适宜栖息水层空间及其对延绳钓渔获率影响分析:高值CPUE出现的海域17℃等温线在180—279 m,平均深度是228 m,深度值超过300 m的海域CPUE较小。△8℃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海域深度值主要在130—239 m,平均深度是186 m。在5°N-10°S°纬向区域,全年月平均CPUE都比较高,该区域17℃等温线深度值在200-240 m左右,△8℃等温线高值在150-220 m。全年在5°N-10°S°纬向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8℃和17℃等温线影响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的垂直下游深度,温跃层下界温度影响黄鳍金枪鱼的索饵水层。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7℃等温线160—300 m;△8℃等温线160—240 m;与下界深度差:17℃等温线0—70m;海表以下8℃等温线30—109 m。

王啸[2](2020)在《中西太平洋公海大眼金枪鱼生物学与栖息分布的研究》文中认为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鱼种,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中西太平洋是世界各大洋中金枪鱼年产量最大的海域,其公海也有许多我国的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正在生产作业,因此对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以及栖息分布的研究,对提高我国远洋渔业企业在中西太平洋公海海域的生产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根据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中西太平洋公海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采集到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对大眼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在海上调查期间,使用温深仪(DST centi-TD)对金枪鱼延绳钓渔船生产作业时渔具的钓钩深度数据和水温数据进行采集,对大眼金枪鱼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此外,通过收集金枪鱼延绳钓船队2018年在中西太平洋公海海域的生产数据,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对大眼金枪鱼渔场分布与不同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研究大眼金枪鱼总体的叉长范围为55.00~195.00cm,平均叉长为120.98cm(s.d.=26.12,n=1040),加工重量范围为8.00~139.00kg,平均加工重量为35.25kg(s.d.=13.84,n=886),叉长与加工重量的关系式为W=4.364×10-5FL2.7877(R2=0.9552)。胃含物主要包括虾类、鱼类、头足类和其它未鉴定的物种,胃饱和度主要以0、1、2级为主,占总体的77.54%。雄性与雌性的性比为1.85:1(n=877)。性腺成熟度主要以Ⅲ、Ⅳ、Ⅴ期为主,占总体的89.62%。雄性性腺重量范围为5.00~900.00g,平均重量为247.94g(s.d.=144.18,n=569);雌性性腺重量范围为10.00~2350.00g,平均重量为583.91g(s.d.=488.18,n=308)。雄性性腺指数范围为0.05~3.10,平均值为1.02(s.d.=0.52,n=569);雌性性腺指数范围为0.19~7.87,平均值为2.61(s.d.=1.81,n=308)。二、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研究大眼金枪鱼的钓获深度范围为49.92~461.26m,平均钓获深度为258.24m(s.d.=90.03,n=692)。钓获水温范围为8.41~29.97℃,平均钓获水温为15.80℃(s.d.=5.65,n=692)。CPUEDi最高的水层为300.00~350.00m,对应的CPUEDi值为3.86尾/千钩;CPUETj最高的水温范围为12.00~14.00℃,对应的CPUETj为4.46尾/千钩。中西太平洋公海大眼金枪鱼主要栖息的水层为200.00~350.00m,水温段为10.00~16.00℃。温跃层上界深度范围为115.89~175.49m,平均深度为153.12m;温度范围为25.62~28.77℃,平均温度为27.31℃。温跃层下界深度范围为234.14~324.91m,平均深度为286.69m;温度范围为10.52~14.91℃,平均温度为12.51℃。三、大眼金枪鱼渔场分布与不同因子的关系利用GAM模型对大眼金枪鱼CPUE与不同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以外,其余因子均对大眼金枪鱼CPUE影响显着(P<0.05)。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高CPUE的区域主要靠近渔场西部和赤道的区域。海表面温度为29.27~30.40℃时,大眼金枪鱼CPUE随着海表面温度上升逐渐增大;海表面温度大于30.40℃时,大眼金枪鱼CPUE随着海表面温度上升逐渐减小。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对大眼金枪鱼CPUE几乎没有影响。海表面盐度为33.43~34.25时,大眼金枪鱼CPUE随着海表面盐度增加而增大;海表面盐度大于34.25时,海表面盐度的变化对大眼金枪鱼CPUE的影响减弱。海面高度距平为-0.01~0.05m时,大眼金枪鱼CPUE随着海面高度距平的增加而增大;海面高度距平为0.05~0.15m时,海面高度距平的变化对大眼金枪鱼CPUE的影响减弱;海面高度距平大于0.15m时,大眼金枪鱼CPUE随着海面高度距平的增加逐渐减小。本文通过对中西太平洋公海大眼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垂直分布和渔场分布进行研究,得出了大眼金枪鱼的主要栖息水层为200.00~350.00m,主要栖息水温段为10.00~16.00℃,最适海表面温度范围为29.75~30.40℃,最适海表面盐度范围为34.25~35.50,最适海面高度距平范围为0.05~0.15m的总体结论,为今后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寻找大眼金枪鱼渔场中心、提高大眼金枪鱼渔获率提供参考。

党莹超[3](2020)在《北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及其栖息环境的研究》文中提出大眼金枪鱼(Bigeye tuna,Thunnus obesus)隶属鲭科,是一种高度洄游的热带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地区。该鱼种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重要的鱼种之一,研究北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摄食生态及其栖息环境的特征,对我国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科学观察员在北太平洋进行探捕项目期间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大眼金枪鱼的基础生物学特征,并利用取得的胃含物样品分析了摄食生态,结合温盐仪(CTD)测得的环境数据对大眼金枪鱼的栖息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生物学特征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是我国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重要的目标鱼种。根据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北太平洋金枪鱼探捕项目调查期间收集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测定数据,应用统计和回归的方法分别对1754ind大眼金枪鱼的叉长(FL)分布、叉长与体质量(Ww)的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眼金枪鱼的优势FL为100~110cm,占26.00%,平均FL为113.58cm;优势Ww为10~20kg,占48.97%,平均Ww为15.83kg。(2)根据幂函数回归所得FL与Ww的关系式为:Ww=5.1540×10-5FL2.7553(R2=0.9158,雌雄性),Ww=6.8882×10-5FL2.6932(R2=0.8908,雄性),Ww=6.5929×10-5FL2.7046(R2=0.9205,雌性)。(3)大眼金枪鱼雌雄性的腺成熟度均以Ⅱ期的为主,分别占63.30%和68.53%;雄性个体所占比例略高于雌性个体,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14:1,FL为70~90cm的大眼金枪鱼雄性占51.11%,FL为90~110cm的个体雄性占55.77%,FL为110~130cm的个体雄性占51.48%,FL为130~150cm的个体雄性占47.17%,FL为150cm以上的个体,雄性占43.75%。(4)大眼金枪鱼的摄食等级以0、1、2级为主,分别占24.13%、46.41%、21.56%,共计约占总数的92.10%;雄性的摄食等级排序为1级>0级>2级>3级>4级,雌性的摄食等级排序为1级>2级>0级>3级>4级。二、摄食生态根据2018年9月至12月北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探捕项目调查期间取得的样品,对亚热带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业中大眼金枪鱼的胃含物,在海上冷冻保存带回实验室,进行胃含物鉴定,结果表明:在大眼金枪鱼胃含物中,共鉴别出36种饵料生物,隶属于28科,优势饵料物种为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发光柔鱼(Eucleoteuthis luminosa)、魣蜥鱼(Lestidium prolixum)和眶灯鱼(Diaphus sp.),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分别为25.65%、14.48%、7.56%和6.77%。大眼金枪鱼在FL为100~110 cm范围内的摄食强度最高,在性腺成熟度为Ⅲ期的摄食强度也最高,而为Ⅴ期的摄食强度最低,此外,大眼金枪鱼在150~250 m水层中的摄食强度较高。三、栖息环境本研究根据2018年9月至12月我国金枪鱼观察员在北太平洋公海收集的大眼金枪鱼渔业调查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并使用单因素栖息地指数分析了大眼金枪鱼的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垂直分布结构研究表明,大眼金枪鱼最适水层为152.3~199.6 m。单因素栖息地指数分析表明,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大眼金枪鱼最适海水表面温度(SST)为20~22℃;垂直方向上,最适水温、盐度、叶绿素浓度范围分别为13~14℃、35.8~35.9和0.15~0.20μg/l。54.0~169.5m深度范围内为温跃层,温度变化范围为13.23~19.23℃。温跃层中钓钩的渔获量占总数的64.88%,温跃层内各钓钩平均渔获量为2.76尾/千钩,温跃层以外各钓钩平均渔获量为2.01尾/千钩。渔获量高的钓钩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下届下上附近,温跃层下届的上部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58.48%,温跃层下届的下部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3.18%。

储宇航[4](2016)在《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及资源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远洋渔业产业中金枪鱼种类以高经济效益而受到渔业企业的青睐。金枪鱼类包括鲣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等大洋性鱼种。从渔获量和经济收益来看,长鳍金枪鱼在其中也占据了重要部分,每年渔获量占延绳钓渔获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由于大眼金枪鱼资源的严重衰退和黄鳍金枪鱼的资源下降,一些渔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转向长鳍金枪鱼渔场的开发。长鳍金枪鱼是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50°N至40°S之间,主要分布于中纬度海域,也是我国在南太平洋延绳钓渔业中重要的目标鱼种。长鳍金枪鱼相关的研究近来年也逐渐增多,其栖息水层深度在不同水域有所变化,并且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显着。对长鳍金枪鱼栖息水层的时空变动特征、其资源状况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的研究可对长鳍金枪鱼养护和管理策略的制订提供基础,也可为长鳍金枪鱼渔业的作业给出一定的指导,降低兼捕率,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9月2014年1月和2014年48月我国渔业科学观察员在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收集的长鳍金枪鱼渔业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对其生物学个体组成和渔场渔获率(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的影响因子、栖息水层深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栖息水层深度的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一、长鳍金枪鱼生物学组成及其渔场CPUE变化的影响因子通过分析生物学样本和海洋环境数据,对其生物学个体组成和渔场渔获率(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FL,cm)与体质量(WW,kg)的关系为:WW=3×10-5×FL2.9099(雌雄性,R2=0.9153);体长的(TL,cm)与叉长(FL,cm)关系为:TL=1.0336FL+2.555(R2=0.9614);叉长(FL,cm)与两背鳍间距(LD1D2,cm)的关系为:LD1D2=0.2485FL+1.2381(R2=0.8151);广义可加模型GAM(general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时间、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CPUE的产生影响的大小,结果表明经度的影响最显着,方差解释率为3.25%;纬度、150m水层处盐度和温度、时间(季节)、200m水层处温度对CPUE的影响效应也很明显,可分别解释3.06%、1.71%、1.51%、1.43%、1.41%的变异。二、长鳍金枪鱼栖息的水层与海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观察员记录的长鳍金枪鱼钓获信息和海水温度盐度数据,分析各水层长鳍金枪鱼的CPUE,以CPUE作为推测其栖息水层范围和栖息水层适宜环境因子的主要依据。结果认为长鳍金枪鱼主要栖息水层为150270m,栖息活动水层温度段值为1622℃,盐度段值为35.035.6,其中资源丰度最高主要分布在190230m的水层,对应的温度为1820℃,盐度为35.235.4。本文研究结论可为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垂直栖息分布进一步研究和养护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对于渔船作业而言,在合适的季节合理设置钓具,既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降低兼捕率,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三、长鳍金枪鱼栖息水层深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本文基于渔业观察员记录的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栖息水层深度的时空分布,文中根据悬链线公式分析了延绳钓各钩位的上浮率,估算了热带和温带海域长鳍金枪鱼钓获深度范围、最适栖息水层,比较了两个海域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域的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较高;热带海域钓钩上浮率为14.39%,温带海域为13.60%;热带海域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深度范围为190220m,温带海域较热带海域浅,为160190m;长鳍金枪鱼栖息深度均值在不同季节差异极显着(P<0.01),第2季度平均钓获深度最大,为218.0m,第1季度最浅,为197.0m(95%的置信区间)。在实际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垂直栖息深度的变化,合理配置延绳钓钓具,减少兼捕率和误捕率,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储宇航,戴小杰,田思泉,高春霞,李伟文[5](2016)在《南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生物学组成及其与栖息环境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经济价值高,是我国延绳钓渔业重要的目标鱼种。根据2013年9月2014年1月和2014年48月我国金枪鱼观察员在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收集的长鳍金枪鱼样本和海洋环境数据,对其生物学组成和栖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FL,cm)与体质量(WW,kg)的关系为:WW=3×10-5×FL2.909 9(雌雄性,R2=0.915 3);体长(TL,cm)与叉长(FL,cm)关系为:TL=1.033 6FL+2.555(R2=0.961 4);叉长(FL,cm)与两背鳍间距(LD1D2,cm)的关系为:LD1D2=0.248 5FL+1.238 1(R2=0.815 1);利用各水层长鳍金枪鱼渔获率(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推测其主要的栖息水层为150270 m,栖息水层温度范围1622℃,盐度范围35.035.6,其中最高资源丰度主要分布在190230 m的水层,对应的温度为1820℃,盐度为35.235.4。研究结果可为掌握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环境提供基础数据。

杨胜龙,张忭忭,靳少非,樊伟[6](2015)在《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适宜的温跃层参数分布区间,采用Argo浮标温度信息和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的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数据,绘制了热带中西太平洋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中西太平洋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温跃层下界深度、温度季节性变化不明显,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和温跃层季节性变化有关。全年中心渔场的位置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深度高值区域,随温跃层上界深度高值区域季节性南北移动。在新几内亚以东纬向区域(5°N10°S,150°E170°W)上界深度值全年都在70100m之间,全年都是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中心渔场上界温度多在26℃以上,但是在上界温度超过30℃区域,CPUE值较小。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下界深度两条高值带之间区域,在温跃层下界深度超过300m和小于150m区域,CPUE值均偏低。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下界温度低于13℃区域,下界温度超过17℃难以形成中心渔场。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温跃层上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2729.9℃和70109m;适宜的温跃层下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1113.9℃和250299m。文章初步得出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我国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技术支持。

张艳波[7](2015)在《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栖息地指数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大洋性物种的垂直分布和栖息地特征对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目标鱼种的渔业管理、以及制定有效措施来减少兼捕提供重要信息。通过我国科学观察员随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所采集到的渔业数据和环境数据,分析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结构特征,以及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建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一、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本研究根据2013年7月—2014年1月我国金枪鱼科学观察员在东南太平洋采集的延绳钓钩位深度数据和主要渔获种类的钓获钩位数据,分析了各钩位的上浮率和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并比较主要渔获种类的深度分布与长鳍金枪鱼的差异。结果表明,钓钩相对上浮率变化范围为8.9%17.1%,平均相对上浮率为13.5%;长鳍金枪鱼渔获深度范围为74.3-296.5m,平均钓获深度为214.5m;除黄鳍金枪鱼和条纹四鳍旗鱼外,长鳍金枪鱼渔获平均深度和渔获深度范围与其他主要渔获种类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二、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我国科学观察员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随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搜集到的渔业数据和环境数据,研究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的最适水层为190-220m,最适水温段为19-21℃,最适盐度段为35.0-35.6;最适溶解氧段为5.4-5.6;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活动比较频繁的水层、水温段、盐度段和溶解氧段分别为160-250m、15-21℃、34.8-35.4和5.0-5.6;温跃层内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比温跃层以外水层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高。三、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通过科学观察员在东南太平洋海域调查期间所收集到61个站点的长鳍金枪鱼渔获数据以及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数据,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各水层(60-300m,每40m为一层)以及整个水体中长鳍金枪鱼渔获率与相应的水层以及整个水体中各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IHI),余下的23个站点数据验证模型。研究发现,(1)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IHI)预测能力良好;(2)不同水层影响长鳍金枪鱼渔获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存在差异;(3)180-220m水层是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水层;(4)东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IHI)较高的两个海域分别为15°S-18°S,104°W-110°W和18°S-22°S,107°W-117°W。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议在上述两个海域,尽可能将延绳钓的钓钩沉降在180-220m水层,减少兼捕鱼种的渔获率,提高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

杨胜龙,靳少非,化成君,戴阳[8](2015)在《基于Argo数据的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时空分布》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热带大西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大眼金枪鱼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运用Kriging方法重构热带大西洋9、12、13和15℃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2、13℃等温线深度值和温跃层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养护委员会(ICCAT)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绘制了12、13℃等温线深度与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高渔获率的水温等值线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延绳钓高渔获率的水层垂直分布在温跃层下界以下区域,在表层以下150450 m深度.在水平空间上,12℃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深度值大多小于300m,集中分布在190260 m,深度值超过400 m几乎没有CPUE值.大眼金枪鱼水平空间分布受12℃等温线影响.13℃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深度值大多小于250 m,集中分布在150230 m,深度值超过300 m几乎没有渔获.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2℃等温线190260 m;13℃等温线160240 m;12℃深度差-10100m;13℃深度差-4060 m.文章初步得出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适宜的水平、垂直深度值分布区间,结果可以辅助寻找中心渔场位置,同时指导投钩深度,为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杨胜龙,马军杰,伍玉梅,唐峰华,张衡,周苏芳[9](2012)在《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水温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时空变化特征,采用2007~2010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研究认为,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10~200 m温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9月在15°~25°S纬向区域存在一块季节性较深的温跃层上界深度区域;在20°S以南海域,12月至次年4月份温跃层上界深度非常浅;在15°S至赤道纬向区域,尤其是在西部,常年存在一块温跃层较浅的区域。总体而言,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在2~5月期间,在阿拉伯海东南和孟加拉湾西南形成一块大面积的暖水区;7~9月期间,在15°~25°S,纬向区域因温跃层上界深度较深,从表层至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温跃层上界温度显着较低。在20°S以南,温跃层上界温度常年都很低。10°S经线方向将水下10~200 m垂直温度分成南北两部分,10°S以南部及以北部海区的垂直温差分别大于和小于10℃。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金枪鱼主要作业渔场温跃层上界温度、深度和垂直温差分布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杨胜龙,张禹,樊伟,戴阳[10](2012)在《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文中指出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温跃层参数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各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本文绘制了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下界深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和温跃层季节性变化有关。夏季季风期间,高CPUE渔区温跃层上界深度在3050 m,浅于冬季的5070 m;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为2430℃。在冬季季风期间,高CPUE区域对应的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为2730℃;从马达加斯加岛北部沿非洲大陆至索马里附近海域,温跃层下界深度在170200 m时的渔区CPUE普遍较高;当深度超过300 m时,CPUE值均非常低。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大眼金枪鱼最适温跃层的上界、下界温度范围分别是2629℃和1315℃;其上界、下界深度范围分别是3060 m和140170 m。文章初步得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二、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与50m、150m水层温差间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与50m、150m水层温差间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次表层环境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垂直水层分布和延绳钓渔获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鳍金枪鱼活动水层研究方法
        1.2.2 黄鳍金枪鱼垂直移动与水层分布
        1.2.3 黄鳍金枪鱼垂直水层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研究
        1.2.4 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对捕捞作业影响
        1.2.5 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对中心渔场分布影响
        1.2.6 改进资源评估
        1.2.7 Argo数据挖掘渔场环境信息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及处理方法
    2.1 单个浮标数据插值
        2.1.1 次表层温度参数提取
        2.1.2 垂直温差参数提取
        2.1.3 温跃层特征参数
    2.2 空间网格产品计算方法
    2.3 太平洋温度场重构
    2.4 渔业数据
第三章 渔场关键次表层环境变量的季节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温跃层上界深度和温度空间分布
        3.2.2 温跃层下界深度和温度空间分布
        3.2.3 △8℃和12℃深度空间分布
    3.3 讨论
        3.3.1 次表层环境对金枪鱼垂直分布影响
        3.3.2 次表层环境对金枪鱼水平空间分布影响
        3.3.3 渔船作业建议
第四章 水温垂直结构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影响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和处理方法
        4.1.2 模型方法
    4.2 结果
        4.2.1 含有时空变量GAM模型结果
        4.2.2 只有环境变量GAM模型结果
        4.2.3 变量对渔获率影响
    4.3 讨论
        4.3.1 次表层环境因子对渔获率影响显着性分析
        4.3.2 次表层环境对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影响
        4.3.3 次表层环境对黄鳍金枪鱼延绳钓CPUE标准化启示
    4.4 不足和展望
第五章 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和处理方法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PUE时空分布
        5.2.2 温跃层上界深度与CPUE关系
        5.2.3 温跃层上界温度与CPUE关系
        5.2.4 温跃层下界深度与CPUE关系
        5.2.5 温跃层下界温度与CPUE关系
        5.2.6 中心渔场适宜温跃层参数范围
    5.3 讨论
        5.3.1 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温跃层关系
        5.3.2 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和温跃层关系
        5.3.3 环境变量的选择
第六章 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适宜栖息水层空间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和处理方法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
        6.2.1 17℃等温线深度和CPUE关系
        6.2.2 △8℃等温线深度
        6.2.3 适宜垂直分布区间
    6.3 分析与讨论
        6.3.1 △8℃和17℃等深线分布与黄鳍金枪鱼垂直水层分布关系
        6.3.2 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和温跃层下界关系
        6.3.3 黄鳍金枪鱼适宜分布区域
    6.4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习工作情况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项目
    学术奖励
    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附件

(2)中西太平洋公海大眼金枪鱼生物学与栖息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1 体长与体重
        1.3.2 摄食
        1.3.3 性比
        1.3.4 性腺成熟度
        1.3.5 性腺指数
        1.3.6 垂直分布与水温、水深和盐度的关系
        1.3.7 CPUE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船和作业渔具
        2.1.2 采样时间和范围
        2.1.3 生物学数据采集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叉长分布
        2.2.2 加工重量分布
        2.2.3 叉长与加工重量的关系
        2.2.4 摄食
        2.2.5 性比
        2.2.6 性腺成熟度
        2.2.7 性腺重量与性腺指数
    2.3 讨论
        2.3.1 叉长
        2.3.2 叉长与加工重量的关系
        2.3.3 摄食
        2.3.4 性比
        2.3.5 性腺成熟度
        2.3.6 性腺指数
第三章 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船和作业渔具
        3.1.2 调查时间和范围
        3.1.3 调查仪器
        3.1.4 调查方法和内容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理论深度与实测深度
        3.2.2 大眼金枪鱼的钓获深度
        3.2.3 大眼金枪鱼的钓获水温
        3.2.4 大眼金枪鱼的最适深度范围
        3.2.5 大眼金枪鱼的最适水温范围
        3.2.6 大眼金枪鱼主要栖息的水层、水温段
        3.2.7 温跃层深度和温度
    3.3 讨论
        3.3.1 大眼金枪鱼的深度范围和水温范围
        3.3.2 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温跃层的关系
第四章 大眼金枪鱼渔场分布与不同因子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生产数据
        4.1.2 环境数据
        4.1.3 GAM模型数据
        4.1.4 数据处理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大眼金枪鱼各月CPUE
        4.2.2 大眼金枪鱼CPUE空间分布
        4.2.3 大眼金枪鱼渔场重心
        4.2.4 GAM模型
        4.2.5 不同因子对大眼金枪鱼CPUE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大眼金枪鱼CPUE月变化
        4.3.2 GAM模型结果
        4.3.3 时空因子对大眼金枪鱼CPUE的影响
        4.3.4 环境因子对大眼金枪鱼CPUE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北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及其栖息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眼金枪鱼摄食习性研究现状
        1.2.2 大眼金枪鱼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和探捕项目介绍
        1.4.1 数据来源
        1.4.2 探捕项目介绍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征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海上调查
        2.2.2 调查方法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
        2.3.1 测量性状
        2.3.2 大眼金枪鱼的个体组成
        2.3.3 大眼金枪鱼的性别特征
        2.3.4 大眼金枪鱼的摄食等级
    2.4 讨论
        2.4.1 叉长范围
        2.4.2 性比与性腺成熟度
        2.4.3 摄食等级
第三章 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2.3 钓钩深度计算
    3.3 结果
        3.3.1 食物组成
        3.3.2 摄食强度
    3.4 讨论
        3.4.1 食物组成
        3.4.2 摄食强度
第四章 大眼金枪鱼栖息环境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野外调查
        4.2.2 渔具结构和数据采集
        4.2.3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渔获垂直分布特征
        4.3.2 温跃层
        4.3.3 适宜的水温、盐度、叶绿素浓度
    4.4 讨论
        4.4.1 上浮率
        4.4.2 垂直分布
        4.4.3 栖息环境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及资源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长鳍金枪鱼资源分布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数据来源和探捕项目介绍
        1.5.1 数据来源
        1.5.2 探捕项目介绍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生物学及其渔场CPUE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2.1.2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长鳍金枪鱼个体组成
        2.2.2 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影响因子
    2.3 讨论
        2.3.1 长鳍金枪鱼渔业生物学个体组成分析
        2.3.2 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影响因子分析
第三章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水层与海洋环境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时间和海域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鳍金枪鱼钓获深度
        3.2.2 长鳍金枪鱼的垂直栖息水层
        3.2.3 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水层温度、盐度范围
    3.3 讨论
        3.3.1 长鳍金枪鱼垂直栖息水层
        3.3.2 资源分布与栖息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水层深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时间和海域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长鳍金枪鱼的CPUE空间分布
        4.2.2 长鳍金枪鱼的垂直栖息分布
    4.3 讨论
        4.3.1 钓具上浮率比较
        4.3.2 垂直栖息深度的时间变化
        4.3.3 垂直栖息水层的空间分布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小结
        5.1.1 长鳍金枪鱼生物学个体组成
        5.1.2 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变化的影响因子
        5.1.3 长鳍金枪鱼栖息水层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5.1.4 长鳍金枪鱼栖息水层深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南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生物学组成及其与栖息环境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采样时间和地点
    1. 2 数据采集
    1. 3 数据分析
        1. 3. 1 个体组成分析
        1. 3. 2 钓获深度计算
        1. 3. 3 实际深度修正
        1. 3. 4 长鳍金枪鱼钓获水层、温度、盐度和渔获率CPUEij
2 结果与分析
    2. 1 长鳍金枪鱼个体组成
    2. 2 长鳍金枪鱼钓获深度
    2. 3 长鳍金枪鱼的垂直栖息水层
    2. 4 长鳍金枪鱼最适栖息水层温度、盐度范围
3 讨论
    3. 1 长鳍金枪鱼个体组成分析
    3. 2 长鳍金枪鱼垂直栖息水层
    3. 3 资源分布与栖息环境的关系

(6)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
        2.2.1 Argo浮标数据
        2.2.2 渔获量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温跃层等值线数据计算
        2.3.2 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定义
        2.3.3 适宜温跃层参数空间分析
        2.3.4 适宜温跃层参数数值计算
        2.3.5 软件工具
3 结果与分析
    3.1 CPUE时空分布
    3.2 温跃层上界深度
    3.3 温跃层上界温度
    3.4 温跃层下界深度
    3.5 温跃层下界温度
    3.6 中心渔场适宜温跃层参数范围
4 讨论
    4.1 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空间分布与温跃层关系
    4.2 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和温跃层关系
    4.3 环境变量的选择

(7)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栖息地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长鳍金枪鱼栖息环境的研究
        1.2.2 栖息地指数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兼捕种类的比较
    2.1 调查海域与调查方法
        2.1.1 调查船、调查时间和区域
        2.1.2 数据采集
        2.1.3 分析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长鳍金枪鱼及兼捕种类组成
        2.2.2 钓钩上浮率
        2.2.3 深度分布
    2.3 讨论
        2.3.1 钓钩上浮率比较
        2.3.2 渔具作业性能评价
第三章 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船、调查时间、调查海域和仪器
        3.1.2 数据采集
        3.1.3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长鳍金枪鱼栖息的最适水层、水温段、盐度段、溶解氧段
        3.2.2 长鳍金枪鱼活动最频繁的水层、水温段、盐度段和溶解氧段
        3.2.3 温跃层与渔获率
    3.3 讨论
        3.3.1 长鳍金枪鱼栖息环境
        3.3.2 长鳍金枪鱼与温跃层
第四章 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水层栖息地综合指数(IHIij)及分布
        4.2.2 整个水体栖息地综合指数(IHIi)及分布
        4.2.3 栖息地模型指数(IHI)模型的预测能力
        4.2.4 IHI模型的验证
    4.3 讨论
        4.3.1 部分水层模型预测能力较差的原因
        4.3.2 长鳍金枪鱼IHI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
        4.3.3 长鳍金枪鱼IHI模型的有效性
        4.3.4 减少兼捕并且提高生产效率的建议
第五章 小结
    5.1 主要结论
        5.1.1 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兼捕种类的比较
        5.1.2 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1.3 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研究
    5.2 不足与展望
        5.2.1 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兼捕种类的比较
        5.2.2 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2.3 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Argo数据的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时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研究海域及数据来源
    1. 2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1 9和15℃等温线深度
    2. 2 12和13℃等温线分布和中心渔场关系
    2. 3大眼金枪鱼适宜垂直分布区间
3讨论
    3. 1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
    3. 2 12和13℃等温线深度和大眼金枪鱼渔场关系
    3. 3展望

(9)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水温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区域
    1.3 方法
        1.3.1 Akima插值计算
        1.3.2 温跃层判别标准和方法[13-14]
        1.3.3 空间网格化计算
        1.3.4 软件使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温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
    2.2 温跃层上界的季节变化
    2.3 水温垂直结构的变化原因
3 结论
    3.1 季节性特征与渔场分布
    3.2 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金枪鱼渔场
    3.3 垂直温差和金枪鱼渔场
    3.4 上升流和金枪鱼渔场关系

(10)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数据
        1.2.1 Argo数据
        1.2.2 渔业数据
    1.3 数据分析方法
        1.3.1 剖面温度梯度计算和温跃层判定标准
        1.3.2 温跃层特征网格计算
        1.3.3 渔场标准定义
        1.3.4 渔场温跃层参数定性分析
        1.3.5 最适温跃层参数区间计算
        1.3.6 文中温跃层特征参数网格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CPUE时空分布
    2.2 温跃层顶界深度
    2.3 温跃层底界深度
    2.4 温跃层顶界温度
    2.5 温跃层底界温度
    2.6 大眼金枪鱼最适温跃层特征范围
3 结论
    3.1 CPUE时空分布
    3.2 大眼金枪鱼渔场温跃层特征季节性变化
    3.3 温跃层顶界深度、温度和大眼金枪鱼渔场关系
    3.4 温跃层底界深度、温度和大眼金枪鱼渔场关系
    3.5 大眼金枪鱼最适温跃层特征参数范围

四、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与50m、150m水层温差间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次表层环境对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垂直水层分布和延绳钓渔获率影响研究[D]. 杨胜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中西太平洋公海大眼金枪鱼生物学与栖息分布的研究[D]. 王啸.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3]北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及其栖息环境的研究[D]. 党莹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及资源状况分析[D]. 储宇航.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5]南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生物学组成及其与栖息环境关系[J]. 储宇航,戴小杰,田思泉,高春霞,李伟文. 海洋渔业, 2016(02)
  • [6]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J]. 杨胜龙,张忭忭,靳少非,樊伟. 海洋学报, 2015(06)
  • [7]东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栖息地指数研究[D]. 张艳波.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 [8]基于Argo数据的热带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时空分布[J]. 杨胜龙,靳少非,化成君,戴阳.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2)
  • [9]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水温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J]. 杨胜龙,马军杰,伍玉梅,唐峰华,张衡,周苏芳. 海洋科学, 2012(07)
  • [10]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J]. 杨胜龙,张禹,樊伟,戴阳.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4)

标签:;  ;  ;  ;  ;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率与50m与150m水层温差关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