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第五次大提速与广铁集团发展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芝兰[1](2020)在《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文中提出近十年,巨大的翻译需求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空前挑战。传统的人工语言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这为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器输出的译文常常无法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要求,因此对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报告的翻译素材为《高铁风云录》第五章。笔者使用谷歌译者工具包导出机器翻译版本,并将其作为本报告的分析对象。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的指导下,本文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机器译文中出现的死译、误译、漏译、尬译、错误断句、缺译、不一致、标点八种错误类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在处理专业表达、中国特色四字词语、歧义字段以及无主句时表现较差。虽然目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从几年前的统计型翻译系统发展为神经翻译系统,输出的译文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译文仍然停留在句法层面,对语境的利用不足,逻辑清晰且语义连贯的译文较少。本文针对每种错误类型分别给出包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在内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如下建议:译后编辑之前,先提取术语并制作双语术语表,避免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耗时费力地重复查找同一术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对原文进行译前编辑,包括补充主语、拆分长句等;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辅以术语提取工具、质量保证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路风[3](2019)在《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文中指出走上自主开发道路和形成以高铁替代传统铁路的"激进方针"是中国高铁被公认为伟大成就的两个关键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在中国开始建设高铁的起点上并不存在,而是在过程中才出现的。本文采取过程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通过对这两个"转变"过程的全景式分析,揭示出在解释中国高铁的成功时被广泛忽略的因素——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和国家对于发动铁路激进创新的关键作用。这些分析否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的流行性说法,也指出了造就成功的战略行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最后指出,系统层次的创新是保持中国高铁领先的关键。
马莹[4](2017)在《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文中认为中国高铁何以凭借掌握领先世界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高铁是举国体制下合作创新的典范,也有些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政府在创新中的过度干预会扼杀竞争从而导致内在创新动力的缺失。在笔者看来,中国高铁实现技术创新的奥秘恰恰在于行业主管部门通过产业政策同时促进了合作与竞争的深化,通过双轮驱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合作与竞争,在中国高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和内涵并不一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本文致力于回答在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不同时期,行业内外的合作与竞争呈现出何种特征?竞合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因素最终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变迁?既有文献对创新模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市场、网络和政府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市场派将企业家精神作为创新的第一推动力,认为企业家从经济理性出发,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为了企业利润会主动抓住创新机遇,推动技术创新。网络派则更加关注由企业和相关教育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组成的研究网络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政府派则强调在崇尚计划理性的发展型国家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选定某一产业作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形式直接干预经济,通过政府配置资源的非市场治理机制组织技术创新。三种理论视角虽然在创新主体、创新机制上各有侧重,但实际上它们共享着同一理论假设,即存在一种先验的理性。不管是企业家、教育科研机构还是政府,都是在趋利避害的先验理性的驱动下,选择相应的手段,竞争或者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显然,理论预设的单一,决定了应用上述理论视角开展的研究,要么强调竞争,要么侧重合作,都不能对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丰富实践,尤其是不同阶段合作与竞争的不同模式及内在原因,给予深入解读和分析。引入新的分析视角显得尤为必要。经济社会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对经济理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尤其是其新制度主义学派,强调理性并非是先验的,它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理性只能是行动者在某一具体场域中的表现,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技术创新而言,创新主体在场域中的理性是受到当时所处的制度环境和认知框架共同建构的。制度塑造了创新主体所要遵循的社会秩序,而认知提供了创新主体理解世界的图谱,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下共同建构了场域中的行动理性。因此,本文将以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实践为例,分析一种由政府主导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技术创新模式的独特之处。笔者在原有发展型国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新经济社会学制度和认知两大变量引入本文的分析框架,指出制度环境和认知框架建构出不同的产业政策范式从而影响创新模式的形成。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和认知框架的作用下,高铁产业在技术创新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形成了独立自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全面自主创新三种不同的产业政策范式。正是在这些时代特色鲜明、形态各异的产业政策范式的指引下,以原铁道部和科技部为首的行业主管部门打造出一个集合作和竞争于一体、双轮驱动的高铁创新体系.其中,合作机制表现为政府通过对经济的强有力管控,尤其是凭借原铁道部特有的网运合一、政企不分的大一统体制,整合铁路系统内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甚至吸纳必要的路外资源,为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国之力实现技术赶超;竞争机制突出表现为政府管控下的寡占竞争,即一种既区别于自由竞争,又不同于完全垄断的中等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在这种竞争模式下,市场中只存在少数几家实力相当的大企业进行适度竞争,既维持了市场活力,又防止过度竞争造成资源分散和浪费。在高铁技术创新的三个不同时期,政府均借助大一统体制赋予的支配地位,通过技术发展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促进竞争政策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发展政策确立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的目标及创新路径;市场准入政策划定行动主体的创新职责与权限;竞争政策营造中等竞争程度市场。通过上述产业政策,行业主管部门一方面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平台为载体,整合创新力量,打造产学研合作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则有意识地打造寡占竞争格局,通过保持适度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从新制度主义视角看,中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由此也意味着,中国高铁的这种创新模式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产业或者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技术发展。运用这种模式推动技术创新需要符合特定的产业制度环境和技术特征:其一,技术特征表现为整体磨合型,这是因为相比于模块化生产的标准化零部件,这类型技术更加需要多行动主体的合作;其二,拥有相对集中的制度环境,这将为政府推行竞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这并不是说大一统的体制优于其他体制,而是大一统体制作为一种结构性条件,在政府推行竞合机制过程中更有利,更有利于政府整合资源,制定市场准入政策,打造产业内部的竞合机制;其三是选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道路,这是因为相对集中体制环境下政府推行的竞合机制在保障全球化开放环境下核心技术的引进最有效。以上的三个要素构建起一个适用由政府主导通过竞合机制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型。
郝圳[5](2014)在《基于模糊时间序列分析的广铁集团货运量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货运量是铁路生产组织运营的主要依据,货运量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直接影响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对制定未来铁路运输发展战略、合理利用铁路货运资源、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设施的效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铁集团货运为例,在对其货运量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其生产实际的货运量预测方法——模糊时间序列模型。此方法与传统预测模型不同的是,预测结果不是具体的数值,而是一个可能范围区间。并且在原方法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合铁路货运的实际情况。该方法适应于铁路货运量短期复杂的货运变化,为铁路组织及运营提供了数据依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现有的货运量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及分析评价,提出对广铁货运量的分析预测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第三部分对广铁集团近几年的货运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了货运量整体变化趋势、货物品类结构变化趋势、管内三省具体货运情况和主要货运站货运情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之后总结了影响广铁集团货运量变化的因素;第四部分介绍了对广铁集团货运量预测所采用的模糊时间序列模型,并在原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分别是对目标函数的改进和对季节波动量的修正;第五部分以广铁集团管内株洲北站货物发送量和广铁煤炭运量为例,采用模糊时间序列模型及其改进算法进行预测,并验证了模型及其改进的有效性;第六部分分析了广铁集团货运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货运发展提出了运营对策;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陈敏[6](2013)在《客货分线条件下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铁路都采用客货共线的运输组织模式,铁路货运能力受限,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受到制约。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和客运专线的逐步建成,我国主要繁忙干线将实现客货分线,货运能力将逐步得到释放;同时,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现代货物运输市场需求呈现空前的增长,这为铁路货运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激烈竞争也迫使铁路货运企业必须加速自身改革,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在客货分线新形势下制定合理的货运营销策略已成为我国铁路货运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的现状和市场营销环境作了分析,结合客货分线后货运市场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既有线铁路货运需求和供给特征,并利用ARIMA模型对我国铁路货运分品类货物的货运量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客货分线后的铁路货运市场进行了细分和定位。在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对货运产品的设计及组织进行了重点研究,分别从组织形式、货物品类、产品层次、时效性及开行方式这五个方面对货运产品作了设计和开发。论文从建立灵活的运价体系、完善营销渠道、加大促销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及服务质量等方面为营销活动提出了建议,为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部门制定货运营销计划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的依据。最后,分析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货运市场,并对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货运营销工作提出了建议。图17幅,表9个,参考文献60篇。
康旺东[7](2012)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体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是从原来的国家机关单位改制而来,所以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情况不尽人意。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会是未来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个案—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建立与完善进行理论与实际分析,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借鉴。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总结性的概述,接着分析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基本情况与行业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现状,针对存在的决策不独立、经理层职权不清和激励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监事会的建立,经理层的任选与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方案;最后从制度、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三方面探讨了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的实施措施。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相关公司治理理论,为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进行了整体性的设计与规划,有利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互相制衡的治理结构,解决治理中的实践性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同时,该研究对本行业中的其它企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吴曦华[8](2011)在《广铁集团融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铁路正处在跨越式发展阶段。如何在铁路大规模建设的新形势下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借助正确的融资策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广铁集团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内容上,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本课题所使用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其次,对广铁集团的融资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广铁集团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广铁集团作为一家区域性的铁路运输企业集团,正面临着铁路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目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以广铁集团目前的资金来源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广铁集团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同时,还分析了目前广铁集团面临的外部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铁集团的发展战略,以及战略实施对于融资策略的新要求。然后,本文根据国内外基础设施的融资经验,指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的必要性,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广铁集团的综合融资模式。提出了要从以往的单一债务融资模式转变为以股权融资模式为主,继续采用融资租赁,并尝试BOT项目融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广铁集团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及风险,从而确保广铁集团跨越式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新的飞跃。最后,为提高融资策略的可操作性,本文对所提出的综合融资模式逐一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及具体化的实施设计。重点对广铁集团借壳广深铁路上市和石长铁路IPO上市两种股权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实施步骤、风险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还将融资租赁模式的风险与银行贷款风险进行了比较,指出融资租赁模式在运营和资金管理上能降低铁路建设的风险。BOT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广铁集团可尝试进行。对融资租赁、BOT项目融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可采取的控制措施,本文也分别进行了阐述。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9](2009)在《铁路服务文化建设》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认真贯彻铁道部党组的部署要求,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和铁路运输优势,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服务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有效促进了
邱培军[10](2009)在《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组织及策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铁路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而2005年3月18日的直管站段新体制的确立实行,无疑标志着铁路改革迈出的重大的一步。在铁道部一铁路局一站段三级管理新体制下,铁路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铁路客运的营销工作也不例外。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必须制定新的营销战略。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行直管站段之后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客运营销组织和策略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提高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客运市场竞争力。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为基础,调查研究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目前所处的运输市场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地分析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在客运市场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重点剖析了公路、水路、民航客运的竞争实力及其对铁路客运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理论的精髓和手段,对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并明确了其目标市场,结合其客运市场的特点,从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手段等几方面论述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市场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实现的步骤、办法。对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扩大其客运运输市场份额,实现良好的效益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同时对其客流进行了特征分析和预测,并对其客运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
二、铁路第五次大提速与广铁集团发展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第五次大提速与广铁集团发展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
1.2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Purposes of the Report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5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Work Desig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Machine Translation |
3.1.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
3.1.2 Machine Translation Platform Adopted in This Report |
3.2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
3.2.1 Previou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s |
3.2.2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dopted in This Report |
3.3 Post-editing |
3.3.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editing |
3.3.2 Scope of Post-editing |
3.4 “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
3.4.1 Definition of“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
3.4.2 Studies on“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
CHAPTER FOUR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 TYPES AND THE POST-EDITING SOLUTIONS |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
4.2 Errors Relating to Accuracy |
4.3 Errors Relating to Fluency |
CONCLUSIONS |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port |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Source Text,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and Post-edited Version |
Appendix B 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 Society’s Error Category Model |
Appendix C Glossary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4)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问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创新点 |
四 资料获取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 市场视角:经济人理性下的竞争机制 |
二 网络视角:经济人理性下的合作机制 |
三 政府视角:计划理性下的竞合机制 |
四 经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理性的社会建构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
一 产业政策范式的社会建构 |
二 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三章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技术积累期 |
一 技术线路发展滞后 |
二 多元化的高速列车 |
第二节 技术引进期 |
一、技术线路跨越式发展 |
二、高速列车逆向本土化 |
第三节 自主创新期 |
一、核心技术自主化 |
二、跻身国际市场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产业政策范式的社会建构 |
第一节 独立自主的产业政策范式 |
一 市场化改革的制度环境 |
二 自力更生的认知框架 |
三 高铁独立自主的政策范式 |
第二节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业政策范式 |
一 抓大放小 |
二 市场换技术 |
三 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范式 |
第三节 全面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范式 |
一 政府救市 扩大内需 |
二 创新型国家 |
三 高铁全面自主创新政策范式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高铁技术创新的竞合模式 |
第一节 路局多元竞争下的系统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
一 系统内产学研合作网络 |
二 路局多元化竞争格局 |
第二节 寡占竞争格局下的中外联合产学研合作模式 |
一 中外联合产学研合作网络 |
二 四大中外联合体寡占竞争 |
第三节 双寡头竞争格局下的国家级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
一 国家级政产学研合作网络 |
二 政府调控下的双寡头竞争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 理性的社会建构 |
二 竞合模式的普适性讨论 |
三 后铁道部时期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5)基于模糊时间序列分析的广铁集团货运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铁路货运量预测方法综述 |
2.1 货运量定性预测方法 |
2.2 货运量定量预测方法 |
2.2.1 产销平衡法 |
2.2.2 时间序列分析法 |
2.2.3 回归分析法 |
2.2.4 自回归移动平均法 |
2.2.5 灰色预测模型 |
2.3 现有货运量预测方法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广铁集团货运分析 |
3.1 广铁集团概况 |
3.1.1 经营范围 |
3.1.2 机构设置 |
3.1.3 站段设置 |
3.1.4 技术设备 |
3.1.5 运输组织 |
3.2 铁路货运量定性分析 |
3.2.1 货运概况 |
3.2.2 货物品类结构分析 |
3.2.3 管内三省铁路货运量分析 |
3.2.4 主要货运站货运量分析 |
3.3 铁路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公路影响“白货”运量 |
3.3.2 水运影响“黑货”运量 |
3.3.3 管道运输分流石油运量 |
3.3.4 市场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货运量预测方法及建模 |
4.1 模糊集合论综述 |
4.1.1 模糊集的定义 |
4.1.2 模糊集的表示方法 |
4.1.3 模糊时间序列的定义 |
4.2 模糊时间序列的建模 |
4.2.1 模糊时间序列预测基本模型 |
4.2.2 历史数据模糊化 |
4.2.3 确定模型阶数 |
4.2.4 估计模糊系数 |
4.3 模型的改进 |
4.3.1 目标函数的改进 |
4.3.2 季节波动量的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5 广铁集团货运量预测实例分析 |
5.1 株洲北站货运量预测 |
5.1.1 数据准备及模糊化处理 |
5.1.2 模型求解 |
5.1.3 模型改进 |
5.2 广铁集团煤炭运量预测 |
5.2.1 趋势估计值预测 |
5.2.2 季节波动量修正 |
5.3 本章小结 |
6 广铁集团货运发展对策研究 |
6.1 货运分析及预测总结 |
6.2 当前货运存在的问题 |
6.2.1 运到时间无法保证 |
6.2.2 全程物流难以拓展 |
6.2.3 运价机制不够灵活 |
6.2.4 业务办理手续繁杂 |
6.2.5 装卸作业效率低下 |
6.3 未来货运发展的对策 |
6.3.1 开展铁水联运,提升黑货运量 |
6.3.2 打造货运品牌,提升白货运量 |
6.3.3 开展个性化运输,提升大件货物运量 |
6.3.4 建设物流服务链,提升货运服务能力 |
6.3.5 建立适应市场的营销机制 |
6.3.6 建立市场导向的运价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客货分线条件下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市场营销理论研究概况 |
1.2.2 国外铁路市场营销概况 |
1.2.3 国内铁路市场营销概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市场分析 |
2.1 铁路货运市场基本概况 |
2.1.1 铁路货运市场现状 |
2.1.2 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需求与供给特征分析 |
2.2.1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的运输组织模式 |
2.2.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需求特征分析 |
2.2.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供给特征分析 |
2.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铁路货运量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3.1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市场细分 |
3.1.1 铁路货运市场细分的作用 |
3.1.2 铁路货运市场细分 |
3.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目标市场选择 |
3.2.1 铁路货运目标市场选择的考虑因素 |
3.2.2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目标市场选择 |
3.3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产品的市场定位 |
3.4 本章小结 |
4 客货分线后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 |
4.1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的发展思路 |
4.2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的SWOT分析 |
4.2.1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的内部优势(S) |
4.2.2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的内部劣势(W) |
4.2.3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面临的外部机会(O) |
4.2.4 我国铁路货运营销面临的外部威胁(T) |
4.2.5 通过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 |
4.3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产品设计 |
4.3.1 铁路货运产品的概念 |
4.3.2 我国现有的铁路货运产品 |
4.3.3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产品设计理念 |
4.3.4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产品设计 |
4.3.5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典型产品组织形态设计 |
4.4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营销策略 |
4.4.1 价格策略 |
4.4.2 渠道策略 |
4.4.3 促销策略 |
4.4.4 人员策略 |
4.4.5 过程策略 |
4.4.6 顾客服务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广铁集团货运营销策略研究 |
5.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简介 |
5.2 广东省货运市场分析 |
5.2.1 广东省货运市场概况 |
5.2.2 广东省铁路货运市场分析 |
5.3 广东省铁路货运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5.3.1 广东省货运市场细分 |
5.3.2 广东省货运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 |
5.4 广东省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策略 |
5.4.1 广铁集团货运营销实践 |
5.4.2 广铁集团铁路货运营销对策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
2.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概况及行业背景 |
2.1.1 公司介绍 |
2.1.2 行业背景 |
2.1.3 公司机构设置 |
2.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现状 |
2.2.1 公司治理结构 |
2.2.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出资人 |
2.2.3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董事会 |
2.2.4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经理层 |
2.3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1 公司内部决策不独立 |
2.3.2 董事会与经理层职权不清 |
2.3.3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
2.4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外部治理市场机制不健全 |
2.4.2 外部治理行政机制和社会机制不健全 |
2.4.3 内部激励约束与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3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方案 |
3.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原则与思路 |
3.1.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原则 |
3.1.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思路及目标 |
3.1.3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的难点分析 |
3.2 股权管理机制改进 |
3.2.1 健全股权管理机构 |
3.2.2 健全股权管理运行机制 |
3.3 董事会改进方案 |
3.3.1 引进独立董事 |
3.3.2 设立专门委员会 |
3.3.3 理顺董事会与党委会关系 |
3.4 建立监事会 |
3.4.1 设立监事会的必要性 |
3.4.2 监事会组成设计 |
3.4.3 监事会职权设计 |
3.5 经理层任选及其激励约束机制改进 |
3.5.1 经营者动态聘任机制 |
3.5.2 经营者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
3.5.3 经营者的精神激励机制 |
第4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改进实施措施 |
4.1 制度措施 |
4.1.1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
4.1.2 明确公司发展战略 |
4.1.3 加强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和控制 |
4.1.4 建立公司治理领导小组 |
4.1.5 规范和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4.2 人力资源措施 |
4.2.1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
4.2.2 完善经营者年薪制模式 |
4.2.3 建立和完善经理人相关责任制度 |
4.3 文化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广铁集团融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融资理论关于铁路建设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使用的理论工具 |
1.4.1 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 |
1.4.2 融资的基本理论 |
1.4.3 融资策略最优化决策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章 广铁集团融资策略内外因素分析 |
2.1 广铁集团融资现状与问题 |
2.1.1 广铁集团概况 |
2.1.2 广铁集团融资的现状与经验 |
2.1.3 当前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
2.1.4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2.2 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 |
2.2.1 中国铁路发展成就 |
2.2.2 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 |
2.2.3 中国铁路投融资制度的改革历程 |
2.3 广铁集团面临的外部竞争 |
2.3.1 交通混业竞争分析 |
2.3.2 铁路同业竞争分析 |
2.4 广铁集团的机遇和挑战 |
2.5 广铁集团的发展战略 |
2.5.1 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
2.5.2 广铁集团的发展目标及战略举措 |
2.5.3 发展战略需配套的融资策略 |
第3章 广铁集团融资模式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
3.1 国内外基础设施融资经验 |
3.1.1 国外铁路融资渠道来源 |
3.1.2 国外铁路融资经验启示 |
3.1.3 国内公路和民航融资经验启示 |
3.2 广铁集团融资模式设计 |
3.2.1 融资采取的原则 |
3.2.2 确立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资本结构 |
3.2.3 广铁集团的融资策略 |
3.3 广铁集团融资策略可行性分析 |
3.3.1 股权融资策略方案的可行性 |
3.3.2 债务融资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
3.3.3 项目融资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
第4章 广铁集团融资策略的实施与控制 |
4.1 广铁集团股权融资策略 |
4.1.1 借壳上市融资的实施 |
4.1.2 借壳上市融资的风险因素及控制 |
4.1.3 IPO 上市的框架设计 |
4.1.4 IPO 上市的风险与控制 |
4.2 广铁集团债务融资的实施与控制 |
4.3 广铁集团项目融资策略 |
4.3.1 广铁集团项目融资的运作 |
4.3.2 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铁路服务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在服务国民经济中, 成为传递经济文化的桥梁。 |
2. 根据旅客需求的变化, 积极探索站车人性化服务模式。 |
3. 适应物流发展的趋势, 积极探索路企直通化服务模式。 |
4. 促进了社会和谐。 |
(10)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组织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铁路运输改革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市场SWOT分析 |
2.1 客运市场SWOT分析 |
2.1.1 SWOT分析的含义 |
2.1.2 SWOT分析的步骤 |
2.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优劣势(SW)分析 |
2.2.1 运输市场需求分析 |
2.2.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市场概况 |
2.2.3 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 |
2.2.4 机会威胁分析 |
2.3 结论 |
第三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流特征分析 |
3.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流特征分析 |
3.1.1 发展趋势 |
3.1.2 客流人群分布 |
3.1.3 客流时间特征分 |
3.1.4 客流空间特征分析 |
3.1.5 客流出行目地分布 |
3.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预测模型及求解 |
3.2.1 GM(1,1)模型建立步骤及解法 |
3.2.2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预测 |
3.2.3 GM(1,1)模型精度检验 |
3.2.4 季度客运量的GM(1,1)预测与检验 |
3.2.5 客运量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 |
3.2.6 客运量的灰色——线性回归组合预测 |
3.3 结论 |
第四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市场定位 |
4.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市场细分 |
4.1.1 既有线客运市场的细分 |
4.1.2 客运专线客运市场细分 |
4.2 客运产品目标市场的定位与选择 |
4.2.1 既有线目标市场划分 |
4.2.2 客运专线目标市场划分 |
4.3 结论 |
第五章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组织及策略 |
5.1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现状及问题 |
5.1.1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现状分析 |
5.1.2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存在的问题 |
5.2 直管站段模式的优势 |
5.3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组织 |
5.3.1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机构 |
5.3.2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资源优化配置 |
5.4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策略 |
5.4.1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战略选择 |
5.4.2 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策略 |
5.5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 |
四、铁路第五次大提速与广铁集团发展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D]. 王芝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J]. 路风. 管理世界, 2019(09)
- [4]中国高铁技术创新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D]. 马莹. 上海大学, 2017(02)
- [5]基于模糊时间序列分析的广铁集团货运量预测[D]. 郝圳. 中南大学, 2014(03)
- [6]客货分线条件下既有线货运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D]. 陈敏. 中南大学, 2013(06)
- [7]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研究[D]. 康旺东. 湖南大学, 2012(12)
- [8]广铁集团融资策略研究[D]. 吴曦华. 湖南大学, 2011(06)
- [9]铁路服务文化建设[J].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9(12)
- [10]直管站段模式下的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客运营销组织及策略[D]. 邱培军. 中南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