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内瑞拉Caragoles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委内瑞拉Caragoles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一、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卓[1](2016)在《W油田乌尔禾组油藏地质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本工区的油藏地质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与陆相盆地多旋回沉积特点相结合,对研究区块乌尔禾组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建立精细地层格架模型,乌尔禾组划分为3段8个小层,由2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精细地层格架模型的基础上,对乌尔禾组各小层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建立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认为乌尔禾组为冲积扇沉积;乌尔禾组(P2w)主要发育扇根亚相(包括槽沟、槽滩、槽滩侧缘、漫洪微相等)、扇中亚相(包括辫流河道、辫流河道间、漫流微相等),其牵引沉积方式为重力流沉积和部分牵引流沉积为主。来自北西西和北北西方向的沉积物频繁交织向北东、东和南东方向散开,且颗粒逐渐变细。通过地质条件约束的测井解释方法,建立适应研究区的测井解释方法。乌尔禾组储层中泥质岩含量低,成岩作用较强,粒内溶孔居多,储层以低孔低渗特低渗为特征储层。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储层的孔渗性逐渐降低。对其非均质研究发现得出乌尔禾组1+2段储层的非均质性比乌尔禾组3段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差异性的主导因素,乌尔禾组成岩作用改造较强,槽滩和辫流河道微相储层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最后,在精细地层格架模型及油藏构造模拟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岩石相控储层的随机建模研究,搞清储层及其属性参数的三维空间的展布,运用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方法,对储层参数进行综合判别,对研究区有利区进行预测。

张帅,祝有海,刘豪,王平康,庞守吉,赵春晨[2](2013)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浅水湖盆砂体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目标已由大型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渤海盆地浅层油气藏中岩性因素占据着重要地位,进而对于砂体特征的把握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砂体的预测方法多采用波阻抗反演和地震属性计算,但以上两种方法往往丢失了两个基本信息,即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分布规律.因此,它很难给出井位处地震信号变化的可靠评估,也就很难进行可靠的信息外推.Stratimagic波形地震相分析技术可很好地解决上述砂体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前人在油气勘探中应用波形地震相的研究大多为确定目的区沉积、物源体系,并未实际建立起岩性发育与地震波形之间的关系,本文在黄河口凹陷B井区建立高频层序地层的基础上应用波形分类,尝试在浅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建立岩性与地震波形之间的联系.在建立岩性发育特征与地震波形之间的模式基础上,通过波形分类精细解析,对浅水湖盆砂体精细预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进而探讨该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对砂体预测的指导意义.

魏春光,谢寅符,何雨丹[3](2011)在《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斜坡带地震多属性储层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斜坡带主要含油气圈闭为低幅度构造-岩性圈闭,储层预测是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低幅度隐蔽圈闭识别和描述的重要环节。为了准确预测储层砂体及油藏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高品质3D地震资料,沿层提取包括AVO信息在内的多种地震属性参数,利用地震属性和已知井的地层物性参数建立统计对应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预测了未知点地层的储层物性、砂岩储层空间分布特征和储层含油气性特征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已有钻井吻合程度较高;下一步勘探潜力区位于区块南部和西部。

李焕[4](2011)在《赛汉塔拉凹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赛汉塔拉凹陷北部下白垩为研究对象,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测井、地震以及试油资料开展了该地区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的研究。运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将赛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到腾二段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层序S1、S2、S3),六个四级层序(层序S1-1、S1-2、S2-1、S2-2、S3-1、S3-2)。在此基础上,并进行了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建立起研究区内的层序地层格架。以相标志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单井相和剖面相分析,提出了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和浊积扇等沉积相类型。平面上,层序S1沉积时期,北部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相、东南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层序S2、S3沉积时期,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西部查干斜坡带主要发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沉积,湖盆深水区发育浊积扇相沉积。本区下白垩统的储层分别为高孔高渗-高孔中渗储层(Ⅰ类储层)、中孔低渗储层(Ⅱ类储层)、中低孔低渗储层(Ⅲ类储层)。下白垩统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变化大,主要受沉积相带、深度、成岩作用影响。

田新琦,魏春光,何雨丹,陈霞[5](2009)在《前陆盆地斜坡带低幅度构造地球物理识别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有效识别前陆盆地斜坡带低幅度含油气构造,深入剖析了低幅度构造圈闭及油藏特征,围绕储层地震预测开展了针对性的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研究.在南美西北部奥连特-马拉农盆地多个区块进行了储层的岩性、形态、物性及含油气性等方面的预测,形成了一整套基于高精度地球物理资料的低幅度构造和岩性圈闭识别和描述的精细地震解释技术.

王晓畅[6](2008)在《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化,勘探开发目标已由原来简单的高幅度构造油气藏转向复杂油气藏。复杂油气层含油气测井响应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导致对其测井识别评价具有极大难度。因此,研究复杂油气层有效的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和技术,为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堡凹陷是复杂断块油田的典型代表,发育大量复杂油气层。它们不仅在油气储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产能也非常可观。南堡凹陷储层岩性、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地层水矿化度低且层间变化大,油气层和水层电性差异小导致测井信息对这类油气、水层的分辨能力降低,基于传统测井解释理论的油气层识别方法效果较差,符合率较低。论文以南堡凹陷馆陶组和东营组为研究目标,综合分析录井、钻井、岩心和测井等资料,深入展开了复杂油气层测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通过岩石物理实验资料、测井环境以及发育的地质背景的分析,深化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的成因机制研究,梳理各种成因油气层的电测井响应特征,为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测井评价奠定基础。认为复杂水性、复杂岩性和复杂的测井环境是导致复杂油气层电性复杂的主控成因。复杂水性扰乱油气层和水层电性对比基础;复杂岩性导致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阳离子交换量,进而增强油气层的导电性;砂泥岩薄互层降低电测井响应对储层真电阻率的敏感性;盐水泥浆侵入和斜井等复杂的测井环境进一步使电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化。针对复杂油气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引入流动单元理论进行储层分类和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建立。流动带指标能够反映储层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采用流动带指标法,将南堡凹陷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基于流动单元建立的渗透率模型明显提高了解释精度,说明流动单元划分合理。在取心井段应用自然伽马、声波和密度建立流动带指标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未取心井段,对馆陶组和东营组储层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基于流动单元建立含水饱和度模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及油水层识别图版,其解释精度较以往有显着提高,现场应用效果良好。南堡凹陷阿尔奇参数m、n值变化范围较大,岩性、物性和水性是影响阿尔奇参数的主要因素。应用阳离子交换量、孔隙结构和地层水电阻率分层组建立了m、n值模型,完善阿尔奇参数的选取方法。基于三水导电模型,提出校正离心实验束缚水饱和度方法,应用半渗透隔板实验数据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束缚水饱和度与压汞和相渗分析束缚水饱和度吻合,与校正前束缚水饱和度相比,准确性有明显提高,为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提供了可靠数据。通过对测井和录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多信息融合技术,建立油水层识别图版。针对不同的测井环境,研究反映流体性质的敏感参数,分析岩性、束缚水饱和度影响以及油层的气测特征,通过两两参数合理搭配,放大油层与水层之间差异,量化复杂油气层解释标准。针对由于盐水泥浆侵入和斜井等复杂测井环境影响电测井响应的情况,应用反演技术对电测井响应进行有效校正。实际应用表明:所建立的三种油水层识别图版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经反演技术校正得到的电测井响应更接近地层真电阻率,为南堡凹陷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谭成仟[7](2008)在《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藏为研究目标,以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岩心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充分应用沉积微相细分、储层知识库、测井精细解释、随机模拟、数值模拟以及计算机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强调综合性研究,即采用露头、沉积相、地质统计和生产动态相结合,开展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使之相互检验与配合,灵活应用相控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地质条件约束、动静态结合、多学科一体化等原则。深入研究并建立了白豹地区长6油藏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制定白豹油田高效开发技术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规律出发,参阅大量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盆地的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取心井测井相精细分析,遵循从单井—剖面一平面的原则,开展小层沉积微相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式,为白豹地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指导。从“四性”关系研究出发,以试油结果和岩心地质参数统计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本区长6油藏的油气水层评价判别标准,确定了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根据关键井岩心、地质和动态资料等统计归纳出长6地层灰色系统理论岩性、物性、含油性评价参数、标准,建立了储层产能预测的测井解释神经网络模型,运用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储层综合评价处理程序对本区235口井进行了储层精细评价和解释。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储层评价的可靠性,本文在众多地质参数中,筛选出反映储层储集能力的存储系数、反映储层生产能力的地层系数以及表现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数三个地质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储层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最终将储层分为四类,在综合考虑沉积相带、油源发育特点、主砂体发育带以及勘探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区储层有利区进行优选评价和预测。充分利用本区测井以及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优选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三维构造模型、优选序贯指示法建立储层三维相模型、优选序贯高斯模拟及相控模拟技术建立三维属性模型,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白豹地区长6油藏的可持续更新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田的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

吴少波[8](2007)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处盆地东部的延长油区是中国大陆上最早发现和开发的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已历经一个世纪,开采的目的层段主要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藏类型主要属岩性油藏或构造—岩性油藏,储层表现为典型的低渗、特低渗特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各油田之间在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储层分类、评价的指标等方面不统一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一套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统一这些标准,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沉积相的类型及砂体的展布规律,对储层进行精细研究,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本文利用研究区大量的钻井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对周边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对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首次建立了该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该层序格架内,研究了全区范围内储集砂体及沉积微相的展布规律,对主力油层的储层进行了精细评价,探讨了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概括如下:1.根据对大量野外露头剖面及钻井岩心的观察,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延长组的物源方向、岩石相构成及沉积相类型。认为延长组的物源主要来自NE及NNE方向,发育8种岩石相类型,据此在延长组中识别出湖泊、三角洲、河流(包括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三种沉积相类型。其中长10油层组主要为曲流河和三角洲相沉积,长9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长8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长7油层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长6油层组中、下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上部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长4+5油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长3油层组以曲流河沉积为主,长2油层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长1油层组以网状河沉积为主。2.根据钻井岩芯与测井曲线的岩—电对应关系,在本区延长组中识别出了8种能够反映沉积特征的典型测井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延长组的测井相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重点含油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3.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研究区延长组中识别出三种层序界面,即地层不整合面、洪泛面(包括最大洪泛面、较长周期洪泛面和短周期洪泛面)、进积/加积(退积)作用转换面。其中区域性不整合界面2个(SB1、SB5),分别位于延长组的底部和顶部。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3个(SB2、SB3、SB4)。分别位于长8油层组底部、长61油层亚组底部、长2油层组底部。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洪泛面)3个(MFS1、LFS、MFS2),分别位于长9油层组顶部、长7油层组中上部、长4+5油层组中部。这些层序界面是很好的等时地层界面。4.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及方法,在延长组中进行了短期、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将延长组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长期旋回(LSC1、LSC2、LSC3、LSC4)、12个中期旋回(MSC1~MSC(12))、31个短期旋回(SSC1~SSC31)。在研究区范围内对比后,建立了延长组上部地层(MSC6~MSC11)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5.对研究区重点含油层位(MSC6~MSC10)的储集层进行了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微观孔隙结构、物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区延长组储层具低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的特点。砂岩多属长石砂岩。含少量岩屑长石砂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已达中成岩阶段A期。储层物性较差,主要为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浊沸石溶孔为主,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为大孔中细喉型、中孔中细喉型、小孔中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6.以岩石物理相划分为依据,综合考虑储层的储能、产能条件及物性,对延长组储层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将该区延长组储层划分为五大类Ⅱ亚类。其中长2油层组(MSC9)具有较好的岩石物理相,其储层以ⅡB亚类为主,其次为ⅢB、ⅡA亚类,局部发育ⅠA、ⅠB亚类储层和ⅣB类储层;长6、长4+5油层组(MSC6~MSC7)储层岩石物理相较差,全区主要为ⅢC、ⅣB亚类储层,其次为ⅣC、ⅣD亚类储层;长6油层组局部微裂缝发育部位分布有ⅢB亚类储层。7.探讨了研究区延长组储层的发育程度、物性条件及时空展布的控制因素,认为储集条件主要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而且与储集层所处的层序地层的部位关系密切。

郭睿[9](2007)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技术评价方法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必不可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中国油公司发展国际业务起步比较晚,项目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是需要尽快突破的崭新课题。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评价目的是为了搞清该项目的价值、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是否值得投标和报价范围。项目评价技术主要包括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决策方法。本文从建立项目评价程序和流程入手,阐述项目评价各阶段主要任务和评价内容,针对不同勘探开发项目类型,从投资环境、勘探开发技术和合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研究项目投资策略和综合评估决策方法。主要取得的进展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技术评价程序、评价内容。二是针对勘探和开发项目特点,分别建立勘探项目技术评价方法和开发项目技术评价方法。勘探项目技术评价围绕资源潜力,以目标评价为支撑,从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可行性和风险分析出发,在优选远景潜力区基础上研究最佳工作量,考虑开发技术和投资环境可行性,以经济优化最小义务工作量进行报价和投资决策;开发项目技术评价围绕储量潜力及其开采价值,从油气藏表征、开发方式、产能建设、钻采工艺和地面工程等方面进行技术论证,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充分考虑投资环境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决策。三是对项目技术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及其产生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少风险的具体技术措施。储层物性下限的统计相关性为判断下限值确定的合理性提供了参照;深刻认识了储量评估中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减少失误的具体技术措施。四是通过建立多目标多因素评价指标结构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办法,在充分吸取专家意见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估方法进行综合优选排序,实现勘探开发项目统一准则下的定量决策评价。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评价方法为海外项目快速筛选、技术经济评价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手段,使项目评价决策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是中国石油公司发展海外业务的核心技术,并随着石油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发展完善。该方法在中石油海外业务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阿曼、北布扎其等海外项目评价中,保证了项目成功签署和经营,项目执行后油田产量都获得大幅提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徐向华,杨勇,别爱芳[10](2007)在《塔河油田石炭系三角洲微地震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河油田石炭系油藏是一个具有中低渗透率的三角洲沉积环境的岩性油藏,有效砂体厚度较薄,单砂体相互叠置,厚度变化较大(3~15 m),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较大。针对这些问题,在塔河油田四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开展了微地震相研究。对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卡拉沙依组顶面(Y50)和三角洲前积层等时界面进行了微地震相分析。采用对地震道进行逐道对比分类的方法,细致刻画了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特征。并结合测井相解释和地质背景分析结果,对研究区的沉积相进行了解释。在该区,分布有沉积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以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解释结果与钻井和生产测试结果相符合。

二、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W油田乌尔禾组油藏地质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
    1.5 本文所做工作
第二章 油藏总体概况
    2.1 乌尔禾组油藏概况
        2.1.1 油藏区域构造特征
        2.1.2 油藏断裂特征
        2.1.3 油藏构造形态
        2.1.4 乌尔禾组油藏特征
    2.2 开发简史
    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类型
    3.2 多井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颜色与结构
        4.1.2 粒度分析
        4.1.3 沉积构造
        4.1.4 重矿物组合
        4.1.5 测井相特征
    4.2 物源分析
        4.2.1 岩石结构与岩石相的分布
        4.2.2 重矿物组合与分布
    4.3 沉积相与微相分析
        4.3.1 沉积微相类型
        4.3.2 单井相分析
        4.3.3 剖面相分析
        4.3.4 平面相分析与沉积演化特征
第五章 多井测井解释与评价
    5.1 测井数据的标准化
    5.2 地质条件约束的测井解释模型
        5.2.1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5.2.2 测井解释模型
        5.2.3 有效厚度下限的确定
    5.3 多井测井解释与评价
第六章 储层特征及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6.1 储层特征
        6.1.1 储层岩性及结构特征
        6.1.2 储层的物性特征
        6.1.3 储层的孔隙结构
    6.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6.2.1 储层的层内非均质
        6.2.2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6.2.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6.3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6.3.1 沉积条件与环境的影响
        6.3.2 成岩作用的影响
        6.3.3 构造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7.1 建模方法的选择
    7.2 建模的原则与流程
        7.2.1 建模的原则
        7.2.2 建模流程
    7.3 油藏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7.3.1 断层与层面模拟
        7.3.2 层面模拟
    7.4 储层随机建模
        7.4.1 网格设计
        7.4.2 测井数据的离散化
        7.4.3 变差函数模型及数据结构分析
        7.4.4 岩性模拟
        7.4.5 储层属性参数的随机建模
第八章 储层有利区块预测
    8.1 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方法
        8.1.1 研究区综合参数的选取
        8.1.2 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8.2 储层有利区块预测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浅水湖盆砂体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2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的应用
    2.1 地震波形分类原理及方法
        2.1.1 地震波形分类原理
        2.1.2 地震波形分类的方法
    2.2 岩性发育与波形分类的关系及浅水湖盆砂体的预测
3 结论

(3)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斜坡带地震多属性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储层预测方法
    1.1 层间地震属性参数提取
    1.2 过井最佳地震属性参数组合选取
    1.3 最佳地震属性参数与井点信息的映射
3 储层含油气性预测
4 讨论

(4)赛汉塔拉凹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及特征
    3.1 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其边界特征
        3.1.1 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3.1.2 层序的边界特征
    3.2 层序地层的划分
        3.2.1 单井层序的划分
        3.2.2 连井层序的划分
    3.3 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
第四章 沉积相标志及相类型
    4.1 沉积相标志
        4.1.1 沉积特征
        4.1.2 测井相标志
        4.1.3 地震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
        4.2.1 冲积扇
        4.2.2 河流相
        4.2.3 辫状河三角洲相
        4.2.4 浊积扇相
        4.2.5 湖泊相
        4.2.6 近岸水下扇
第五章 沉积相展布
    5.1 单井沉积相分析
    5.2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5.3 沉积背景分析
        5.3.1 古地形分析
        5.3.2 物源分析
    5.4 研究区地震相分析
    5.5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六章 储层特征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1.1 碎屑组分特征
        6.1.2 结构特征
    6.2 储层成岩作用
        6.2.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6.2.2 储集层成岩作用阶段
    6.3 储层物性特征
        6.3.1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6.3.2 不同相带储层物性特征
        6.3.3 不同层位储层物性特征
        6.3.4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6.4 储层孔隙结构
        6.4.1 孔隙类型
        6.4.2 储层孔隙结构类别
        6.4.3 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因素
    6.5 储层分类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前陆盆地斜坡带低幅度构造地球物理识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低幅度构造圈闭及油藏特征
2 储层地震预测
    2.1 岩性预测技术
        2.1.1 岩性预测
        2.1.2 岩相预测
    2.2 储层形态预测技术
    2.3 储层物性预测技术
    2.4 储层含油气性预测技术
3 低幅度构造圈闭综合研究策略

(6)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复杂油气层研究现状
        1.2.1 复杂油气层储层特征
        1.2.2 复杂油气层饱和度解释模型
        1.2.3 复杂油气层识别评价
        1.2.4 流动单元研究
    1.3 南堡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储层特征研究
    2.1 岩石学特征
        2.1.1 岩石类型
        2.1.2 碎屑颗粒特征
        2.1.3 填隙物特征
    2.2 物性特征
        2.2.1 储油物性分析
        2.2.2 孔隙空间类型
        2.2.3 孔隙结构分析
    2.3 水性特征
    2.4 含油性特征
    2.5 电性特征
    2.6 小结
第三章 复杂背景条件下的电测井响应特征及机理分析
    3.1 水性影响因素研究
        3.1.1 水性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3.1.2 复杂水性条件下电测井响应特征实例分析
    3.2 岩性影响因素研究
        3.2.1 高束缚水含量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3.2.2 强粘土附加导电性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3.2.3 砂泥岩薄互层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3.2.4 复杂岩性条件下电测井响应特征实例分析
    3.3 盐水泥浆侵入影响因素研究
        3.3.1 泥浆侵入机理概述
        3.3.2 盐水泥浆侵入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3.3.3 盐水泥浆侵入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3.3.4 盐水泥浆侵入条件下电测井响应特征实例分析
    3.4 井斜影响因素研究
        3.4.1 斜井电测井响应研究方法概述
        3.4.2 井斜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3.4.3 斜井条件下电测井响应特征实例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类型划分
    4.1 流动单元划分原则
    4.2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4.3 取心井段流动单元划分
    4.4 流动单元的测井刻度
    4.5 流动单元展布
        4.5.1 井剖面分层
        4.5.2 流动单元展布
    4.6 小结
第五章 复杂油气层饱和度模型的建立
    5.1 含水饱和度定量评价
        5.1.1 阿尔奇参数特征
        5.1.2 m、n值影响因素分析
        5.1.3 变参数法确定阿尔奇参数
        5.1.4 基于流动单元确定阿尔奇参数
    5.2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5.2.1 基于离心实验分析束缚水饱和度校正方法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5.2.2 基于流动单元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5.3 小结
第六章 复杂油气层综合识别方法及评价体系
    6.1 多信息融合建立交会图版识别油气层
        6.1.1 不同测井环境下流体性质敏感信息分析
        6.1.2 基于岩性差异的多参数油水层识别图版
        6.1.3 基于粘土束缚水差异的油水层识别图版
        6.1.4 测井与录井信息融合建立油水层识别图版
    6.2 基于流动单元的油水层识别图版
    6.3 复杂环境下电测井响应反演
        6.3.1 反演基本原理概述
        6.3.2 基于图版校正井斜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6.3.3 基于三参数反演校正盐水泥浆侵入对电测井响应的影响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油藏地质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
        1.2.2 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进展和创新点
2 盆地与研究区概况
    2.1 盆地地质概况
        2.1.1 盆地构造及演化特征
        2.1.2 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2.1.3 延长组地层沉积特征
    2.2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
        2.2.1 勘探简况
        2.2.2 开发历程
        2.2.3 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地层对比与划分
    3.1 地层简述
    3.2 小层对比与划分
        3.2.1 细分对比原则
        3.2.2 细分对比的标志层特征
        3.2.3 地层划分结果
    3.3 砂体分布特征
        3.3.1 砂体纵向分布特征
        3.3.2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4 储层沉积相研究
    4.1 区域沉积背景
        4.1.1 沉积特征
        4.1.2 沉积物源分析
    4.2 沉积微相划分和测井相分析
        4.2.1 沉积相标志
        4.2.2 沉积微相划分方案
        4.2.3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4.2.4 沉积微相及测井相知识库的建立
    4.3 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4.3.1 优势相砂地比特征
        4.3.2 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4.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5 地质条件约束的测井储层评价
    5.1 研究资料基础
        5.1.1 取心井分析资料
        5.1.2 测井资料
        5.1.3 测试及生产资料
        5.1.4 四性关系数据库的建立
    5.2 测井资料预处理
        5.2.1 曲线编辑
        5.2.2 测井环境校正
        5.2.3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5.2.4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5.2.5 岩心深度归位
    5.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5.3.1 岩性特征
        5.3.2 物性特征
        5.3.3 电性特征
        5.3.4 含油性特征
        5.3.5 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关系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5.4.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5.4.2 孔隙度解释模型
        5.4.3 渗透率解释模型
        5.4.4 饱和度解释模型
    5.5 物性下限的确定及油水层判别标准的建立
        5.5.1 物性下限的确定
        5.5.2 油水层判别标准
    5.6 灰色系统理论在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评价中的应用
        5.6.1 灰色系统理论储层评价的自动处理方法
        5.6.2 储层评价的地区性参数选择和评价标准的建立
        5.6.3 灰色系统储层评价应用指标的优选及处理
    5.7 油气储层产能评价
        5.7.1 油气储层产能的理论方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5.7.2 白豹地层长6油藏的储层产能分级
        5.7.3 储层产能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5.7.4 应用与效果评价
    5.8 储层参数计算与成果检验
        5.8.1 解释程序的选择
        5.8.2 成果检验
6 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6.1 储层特征
        6.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1.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6.1.3 成岩相分析
    6.2 储层非均质性
        6.2.1 层内非均质性
        6.2.2 层间非均质性
        6.2.3 平面非均质性
    6.3 储层分类评价
        6.3.1 储层单因素评价
        6.3.2 储层综合评价
    6.4 有利目标区预测
        6.4.1 延长组长6_3、长6_2~2有利区带预测依据
        6.4.2 有利区带预测
7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7.1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7.1.1 区域化变量概念及基本特征
        7.1.2 变差函数概念及基本特征
        7.1.3 克里金插值技术
    7.2 随机模拟方法的特征及其地质适用性
        7.2.1 离散特征建模的随机模型及特点
        7.2.2 连续参数建模的随机模型及特点
    7.3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
        7.3.1 数据准备
        7.3.2 网格设计
    7.4 三维构造模型
    7.5 沉积微相模型
        7.5.1 相建模的方法选择
        7.5.2 沉积微相建模参数的选取和建模结果分析
    7.6 属性模型的建立
        7.6.1 属性建模的方法选择
        7.6.2 孔隙度模型
        7.6.3 渗透率模型
        7.6.4 油水分布模型
    7.7 模型粗化
        7.7.1 粗化网格设置
        7.7.2 粗化计算
    7.8 基于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储量计算
8 白豹长6油藏地质模型的检验
    8.1 抽稀井验证
    8.2 随机建模结果与产能的关系
    8.3 可视化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思路
        0.3.2 技术路线
    0.4 研究内容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0.4.1 主要研究内容
        0.4.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0.5.1 主要研究成果
        0.5.2 主要创新点
1.区域地质概况
    1.1 盆地构造演化
    1.2 盆地结晶基底及构造单元划分
        1.2.1 盆地结晶基底
        1.2.2 构造单元划分
    1.3 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特征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1 概述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2.2.1 地层基准面原理
        2.2.2 体积分配(volumetric partitioning)原理
        2.2.3 相分异(facies differentiation)原理
    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2.3.1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2.3.2 基准面旋回对比
3.延长组沉积相分析
    3.1 区域沉积背景
        3.1.1 延长组沉积背景
        3.1.2 延长组沉积时的古气候条件
        3.1.3 物源方向
        3.1.4 古水介质分析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4.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4.1 层序界面及识别标志
        4.1.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4.1.2 延长组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标志
    4.2 延长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
        4.2.1 基准面旋回的分级
        4.2.2 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4.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5.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长6油层组(SSC13~SSC16)
        5.1.2 长2油层组(SSC22~SSC24)
    5.2 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
        5.2.1 延长组储层的埋藏史
        5.2.2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5.2.3 成岩作用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
    5.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3.1 孔隙类型及大小
        5.3.2 孔喉大小及分布
        5.3.3 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
    5.4 储层物性特征
        5.4.1 延长组储层物性划分标准
        5.4.2 主要含油层段的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5.5 储层分类及评价
        5.5.1 延长组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
        5.4.2 延长组储层分类及评价
6 延长组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6.1 沉积环境对储层的控制
    6.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6.3.微裂缝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6.4 层序地层对储层的控制
        6.4.1 层序地层对储集岩空间展布的控制
        6.4.2 层序地层对储集岩储集性能的控制
7 结论及认识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9)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与进展
    1.4 研究思路与流程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技术评价内容和特点
    2.1 评价历程
    2.2 评价特点
    2.3 评价程序
    2.4 评价内容
    2.5 发展趋势
3. 技术评价方法和风险分析
    3.1 不同项目类型的技术评价
    3.2 储层物性下限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3.3 储量评估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3.4 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分析
4. 勘探项目技术评价与风险评估
    4.1 勘探项目评价流程
    4.2 勘探项目评价目标
    4.3 勘探项目评价关键技术
    4.4 勘探项目技术评价内容
    4.5 勘探项目风险评估
    4.6 勘探项目决策
5. 开发项目技术评价与综合评估
    5.1 油田开发项目评价流程
    5.2 开发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内容
    5.3 开发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4 指标刻画与分级定量办法
    5.5 综合评价决策排序法
    5.6 综合评估方法应用实例
    5.7 开发项目的评价决策
6. 阿曼项目评价实例
    6.1 投资环境评价
    6.2 油田地质与储量评估
    6.3 油藏工程研究及初步开发方案设计
    6.4 钻采工艺与地面工程
    6.5 经济评价
    6.6 项目执行简况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四、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W油田乌尔禾组油藏地质综合研究[D]. 陈卓. 西北大学, 2016(05)
  • [2]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浅水湖盆砂体预测中的应用[J]. 张帅,祝有海,刘豪,王平康,庞守吉,赵春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 [3]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斜坡带地震多属性储层预测[J]. 魏春光,谢寅符,何雨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S1)
  • [4]赛汉塔拉凹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 李焕.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 [5]前陆盆地斜坡带低幅度构造地球物理识别技术[J]. 田新琦,魏春光,何雨丹,陈霞.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05)
  • [6]南堡凹陷复杂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D]. 王晓畅. 中国石油大学, 2008(12)
  • [7]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研究[D]. 谭成仟. 西北大学, 2008(08)
  • [8]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 吴少波. 西北大学, 2007(05)
  • [9]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D]. 郭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10]塔河油田石炭系三角洲微地震相研究[J]. 徐向华,杨勇,别爱芳. 石油物探, 2007(01)

标签:;  ;  ;  ;  ;  

委内瑞拉Caragoles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