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钟天河[2](2020)在《中职学校基于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的中职学校加大了招生力度,吸引大量初中毕业生报考就读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中职学校要求学生入学时,需要先选择好就读专业,并根据所选专业进行分班教学。由于刚入学的中职学生尚未接触职业社会,思想也不够成熟,对专业的学习要求和未来发展不了解,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呈现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或者性格与就读专业格格不入,造成学习兴趣低、厌学情绪高、教学质量低。由于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配备具有专业辅导资质的老师,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辅导,造成学生的专业辅导需求和学校能够提供的辅导出现了供需矛盾,并且一时难以调和。本文通过研究构建学生职业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并将研究系统化,利用系统替代老师来辅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的专业。本文在调查梳理、总结国内外对学生职业兴趣和专业推荐方式的研究后,归纳分析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的指标要素。其次是设计基于职业兴趣的调查问卷,将中职学生分为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企业型和事务型六种职业类型,利用重测信度法进行信度分析,发现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0.849(P≤0.01),说明本问卷信度良好,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正交旋转的方法进行两次因素分析,其解释总变异量的64.362%,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以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研究为指导,结合专家访谈评估,将六个职业类型与中职学校的专业建立起联系,构建职业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职业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为依据,采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开发了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利用本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系统中的调查问卷,获得自己的职业类型,利用职业类型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提取特征值并量化,然后计算相似度,再进行Top-N排序,输出符合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列表,学生可以参考专业推荐列表选择专业。如此,就可以在中职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最后,本文选取自愿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为测试对象对本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发现采纳本系统推荐策略的学生成绩提高明显,并且显着高于未采纳本系统推荐策略的学生成绩。因此,本研究构建的推荐策略对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
冉茂[3](2020)在《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高考改革试行以来,新高考模式在很多地方已落地试行,面向全国各地推广是大势所趋。新的高考制度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高中生不仅在填报志愿时,面对众多的大学和专业感到十分迷茫无助,而且在选择考试科目时也茫然不知所措。更让人担心的是,高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难以帮助学生给出合理的建议。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高,高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高中学校在学习成绩压力,校园安全压力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很少开展,专职的职业指导老师缺乏,高中班主任被迫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研究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意义重大。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教育实践,对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高中班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是:高中班主任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强;但大部分高中班主任不清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高中班主任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教育方法较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教学法;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集中单一,以学科渗透、专题班会活动为主,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活动少,且缺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测试;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没能达到预期。为了让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具针对性,还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水平不高,较多项目得分低,各年级和各学习层次学生差异大;高中生自我认知水平低且缺乏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农村、家庭经济差、非学生干部自我认知水平较低;高中生对具体工作认识不够,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职业或专业认知水平比家庭经济好的明显要低;高中生职业或专业选择测试欠缺、目标过于理想化、且“眼高手低”;高中学生不会对职业或专业目标进行优化调整,非学生干部职业实施水平明显低于学生干部。在对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高中班主任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策略。策略包括:制定学生三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计划,构建学生三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体系;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项活动;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及时提供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动信息,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并让更多学生成为班级管理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学科相关的职业信息和用角色扮演法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班主任同任课教师构建班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小团队并在班级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制度;呼吁社会加大对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支持;家校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期望通过班主任这些教育策略的实施,提升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高中这个人生岔路口时,选择更加科学合理。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尧利[5](2020)在《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文中指出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择业观是关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要素,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对于促进就业、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特质因素理论、职业动机理论、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对塔里木大学582名本科生开展实证调查,对2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了解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在择业认知、择业动机、择业期望、择业态度等四个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中的相异之处,探析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五个层面对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路径和对策。实证分析显示,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学生的性别、家庭所在地(乡村或城镇)、生源地、家庭经济条件、个人身份(是否为党员或学生干部)、不同年级、来疆就读原因,所填志愿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整体状况较好,但部分学生的择业观与新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择业认知不够全面,择业动机中存在动机冲突,择业期望不够合理,择业态度不够积极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家要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社会要增强社会保障力度,强化对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加强舆论的监督;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家庭中家长需更新认知,改善教养方式;学生自身要提升综合素养。
余云露[6](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张丹宁[7](2020)在《兴趣与职业:约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约翰·路易斯·霍兰德(John Lewis Holland,19192008)是美国着名职业指导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他对职业指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霍兰德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史的角度从其思想的产生缘由、发展脉络、具体内容和主要影响入手,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期望对我国的职业指导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界定了职业指导相关概念、阐述了研究霍兰德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霍兰德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除绪论和结语外,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产生的渊源,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产生主要与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从个人发展层面上看,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来源于个人成长积淀;从思想演进层面上看,霍兰德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一是来源于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二是来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从社会变革层面上看,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产生于美国社会革新。第二章主要介绍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形成脉络。具体来看,1959年以前是其理论的萌生阶段,总体而言是因为实践而产生了研究的动力;19591966年,霍兰德提出了职业兴趣六角模型,具体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代表了理论的初现;19661973年,霍兰德在其理论原有框架基础上将重要概念完善化,此阶段为理论深化阶段;1973年之后,霍兰德依据调查数据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体系,故使理论成熟化。第三章主要介绍霍兰德除职业兴趣六角模型理论和与之相匹配的兴趣量表之外的其他关于职业指导的论述。主要包括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受指导者的个性特征、运用简化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指导高效化、顺应时代特征进行有效职业教育指导。第四章主要介绍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霍兰德教育理论的影响、霍兰德实践的影响以及霍兰德教育思想的不足之处。
田蕊[8](2020)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念的深入贯彻,女性受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也日益彰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平等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建设、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国内外妇女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地位的性别差距、促进女性卓越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所在;而在促进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过程中,除了依靠政策、制度等外部社会力量外,作为型塑人格与培养价值理念的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企业管理层知识女性深度访谈,一方面,全面、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态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她们职业地位获得的经历,反观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同时,鉴于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具有连贯性,本研究很难割裂地分析某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活动对女性某一方面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不同教育时空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将“教育意蕴”解构为三个层面,即教育的动力作用、阻力作用以及提升路径。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知识女性自身特质(Attribute),即“双性化”特征、坚韧性、自信心、进取心,和所具备的能力(Ability),即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是她们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的内在保障。在追求职业地位过程中,知识女性会展开一系列积极行动(Action),包括物我互动——从容应对职场环境的“多重约束”、不甘于成为晋升“陪衬”、勇于尝试职场极限环境的挑战;人我互动——与领导之间“学会变通与坚持自我”的互动、与同事之间“获得工具理性与情感支持”的互动以及与下属之间“共促发展与相互支持”的互动;自我互动——冲破“玻璃天花板”、寻找“潜力发展区”与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最终,知识女性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地位目标(Aim),即“小我型”职业地位(物质性和精神性)和“大我型”职业地位(集体性和社会性)。第二,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本研究从动力来源、作用路径及作用结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时空的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力作用,具体地:(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知识女性通过家庭环境氛围的浸染、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严格训练,知识女性在模仿学习、自我内化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促进了情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观念。(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她们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基本的生存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避免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并帮助自己建立强大自信。(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她们通过艰苦工作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通过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促进自我突破与持续前进,通过支持性人脉网络获得经验积累和情感支持。第三,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本研究从教育的负向功能视角,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作用。具体地:(1)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以及建立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阻碍了女性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在无形中强化了她们的依赖性、弱化了独立性。(2)“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中,两性之间“均衡与同一”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性别不平等,并通过隐性校园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观念进行了再塑造,同时,导致女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处境。这样的学校教育氛围使得女性忽视了性别不平等、强化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导致女性产生“习得性无助”。(3)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中,企业文化依然存在对女性的“轻视”,两性员工之间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女性员工普遍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女性员工无法充分提升能力水平、难以融入工作组织中的人际网络、缺乏工作和情感支持。第四,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本研究基于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教育动力和教育阻力,进一步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两个层面,为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提升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知识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同的教育时空应构建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以及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在教育行动方面:(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开展基于日常语言与行为互动的“濡化式”教育,促进女性现代社会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基于秩序化学习时空,教师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课程设置,采用以“合作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法,并开展“关系性”教学实践;基于非秩序化学习时空,学校应为女性“参与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组织工作、参加社区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企业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实现对知识女性性别观念和职业情感的教育;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的考验与磨练,促进知识女性“品格的次级社会化”,并推动她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持续学习;企业还应促进女性员工与工作导师以及“女性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她们不断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以及持续获得情感支持。总之,知识女性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她们能够积极适应职场环境、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并不断寻求突破,这与她们成长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空的教育密不可分。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的动力作用并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提升路径,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杨潇[9](2020)在《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W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是中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中职生长远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英语课堂教学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此,有意培养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失为改进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策略。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导,面对中职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合作学习三大挑战,集中围绕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课后访谈、课堂观察,对W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管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自主学习研究背景和意义导入自主学习及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概念,通过有关自主学习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思考有利于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和制约培养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并以这些因素入手,从自主学习管理动机、目标计划制定、自主学习管理方法、自主学习过程管理、自主学习管理结果评价五个维度,总结梳理问卷数据和个案。研究显示,由于学生始终对教师有依赖性,自主学习管理目标不明确,自身缺少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管理意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自主学习管理现状不尽人意。依据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围绕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认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项专题研究是有意义并且可行的,将自主学习管理引入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总结探索了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策略方法,提出中职生应优化自主学习管理动机,提高自我监控成效;教师及时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自主学习管理策略,能科学的进行自我评估,统筹安排学习。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第二语言 |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
(三)教师专业标准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
(二)认证的程序 |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
(一)认证的理念 |
(二)认证的程序 |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中职学校基于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案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与相关技术知识 |
2.1 职业兴趣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2.1.1 兴趣的含义 |
2.1.2 兴趣的形成 |
2.1.3 职业兴趣的评估 |
2.1.4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研究现状 |
2.2 推荐系统概述 |
2.2.1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2.2.2 基于职业兴趣的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2.3 推荐算法简介 |
2.3.1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
2.3.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2.3.3 关联规则推荐算法 |
2.4 相似度计算 |
2.4.1 欧几里德距离 |
2.4.2 皮尔逊相关系数 |
2.4.3 Jaccard相似系数 |
2.4.4 余弦相似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编制中职学生职业兴趣调查问卷 |
3.1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就读专业的关联性分析 |
3.1.1 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兴趣分析 |
3.1.2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就读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3.2 编制中职学生职业兴趣调查问卷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研究工具 |
3.2.4 问卷内容 |
3.3 职业兴趣调查问卷的试测 |
3.3.1 试测对象 |
3.3.2 数据处理 |
3.3.3 试测结果分析 |
3.4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就读专业之间的对应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算法设计 |
4.1 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算法设计 |
4.1.1 推荐算法流程设计 |
4.1.2 特征值的提取和量化 |
4.1.3 计算相似度 |
4.1.4 Top-N排序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职学校基于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专业推荐系统分析 |
5.1.1 专业推荐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5.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 专业推荐系统设计 |
5.2.1 系统设计原则 |
5.2.2 系统架构设计 |
5.2.3 系统功能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概念结构设计 |
5.3.2 数据表的详细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搭建测试平台 |
5.4.2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5.4.3 调查问卷模块 |
5.4.4 专业推荐模块的实现 |
5.5 系统测试 |
5.5.1 系统测试方法 |
5.5.2 功能系统测试 |
5.5.3 系统测试结果 |
5.6 专业推荐方案的有效性验证 |
5.6.1 直接验证 |
(1)验证对象和方法 |
(2)验证过程 |
(3)验证结果 |
(4)验证结果分析 |
5.6.2 间接验证 |
(1)验证对象和方法 |
(2)验证过程 |
(3)验证结果 |
(4)验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与生涯决策的调查问卷 |
一、基本数据(请根据个人实际数据,在符合选项的□内打ˇ) |
二、调查量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高中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 |
2.高中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有利于提高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并形成终生学习理念 |
2.有利于完善高中学校的培养体系 |
3.有利于更新高中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理念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
2.关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研究 |
3.关于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1.高中 |
2.班主任 |
3.职业生涯规划 |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具体研究方法 |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 |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班主任应有的工作 |
1.高中班主任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高度契合 |
2.高中班主任的多重角色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提供了便利 |
(三)高中教育现状使班主任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 |
1.高中班主任课堂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战场 |
2.高中班主任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师资 |
三、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人-职匹配理论 |
1.帕森斯特质因素理论 |
2.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
(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1.金斯伯格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2.舒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四、高中班主任已经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反思 |
(一)高中班主任已经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
1.高中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现状 |
2.高中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现状 |
3.高中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现状 |
4.高中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现状 |
5.高中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现状 |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影响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因素 |
2.影响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校因素 |
3.影响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自身因素 |
4.影响高中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家长因素 |
五、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现状分析 |
(一)高中生职业或专业自我认知状况 |
1.高中生职业或专业自我认知的总体情况分析 |
2.高中生职业或专业自我认知的学生差异分析 |
3.高中生职业或专业自我认知的分析结论 |
(二)高中生职业或专业世界认知状况 |
1.高中生职业或专业世界认知的总体情况分析 |
2.高中生职业或专业世界认知的学生差异分析 |
3.高中生职业或专业世界认知的分析结论 |
(三)高中生职业或专业选择状况 |
1.高中生职业或专业选择的总体情况分析 |
2.高中生职业或专业选择的学生差异分析 |
3.高中生职业或专业选择现状的分析结论 |
(四)高中生职业或专业实施状况 |
1.高中生职业或专业实施的总体情况分析 |
2.高中生职业或专业实施的学生差异分析 |
3.高中生职业或专业实施的分析结论 |
(五)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反思 |
1.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体状况反思 |
2.高中生职业或专业自我认知状况反思 |
3.高中生职业或专业世界认知状况反思 |
4.高中生职业或专业选择状况反思 |
5.高中生职业实施状况反思 |
六、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策略 |
(一)高中班主任要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教育 |
1.制定学生三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计划 |
2.构建学生三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体系 |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 |
4.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项活动 |
(二)高中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
1.及时提供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动信息 |
2.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 |
3.让更多的学生成为班级管理者 |
(三)高中班主任要在教学工作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1.在教学工作中提供学科相关的职业信息 |
2.在教学工作中用角色扮演法来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四)高中班主任要协调班级任课教师共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1.同任课教师构建班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小团队 |
2.班级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制度 |
(五)高中班主任要积极沟通社会资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1.呼吁社会加大对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支持 |
2.家校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职业 |
2.1.2 择业观 |
2.1.3 内地生源大学生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 |
2.2.2 职业动机理论 |
2.2.3 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 |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方法 |
2.3.3 研究思路 |
2.4 创新之处 |
2.4.1 研究对象和区域的拓展 |
2.4.2 研究视角的创新 |
2.5 样本分析 |
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与问题 |
3.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 |
3.1.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认知的基本情况 |
3.1.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动机的基本情况 |
3.1.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期望的基本情况 |
3.1.4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态度的基本情况 |
3.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择业认知不够全面 |
3.2.2 择业动机存在冲突 |
3.2.3 择业期望不够合理 |
3.2.4 择业态度不够积极 |
4 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
4.1 国家层面 |
4.1.1 国家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
4.1.2 区域文化与民族特征的影响 |
4.2 社会层面 |
4.2.1 市场供求方面的影响 |
4.2.2 社会舆论的影响 |
4.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环境的影响 |
4.3 学校层面 |
4.3.1 学校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影响 |
4.3.2 学校声誉方面的影响 |
4.3.3 教师以及校友、同学的影响 |
4.4 家庭层面 |
4.4.1 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
4.4.2 家庭文化观念、教养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
4.5 个人层面 |
4.5.1 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 |
4.5.2 学生自身条件及能力素养差异方面的影响 |
5 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对策建议 |
5.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5.1.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 |
5.1.2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5.2 努力增强社会在提供保障、规范市场、舆论导向中的力度 |
5.2.1 增强社会的保障力度 |
5.2.2 强化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 |
5.2.3 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
5.3 充分发挥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
5.3.1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
5.3.2 注重对学生的培养 |
5.3.3 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
5.4 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 |
5.4.1 更新家长认知 |
5.4.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
5.5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
5.5.1 提升自身的择业认知 |
5.5.2 端正自身的择业动机 |
5.5.3 合理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 |
5.5.4 保持积极的择业态度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调查问卷 |
附录 B:访谈提纲 |
附录 C:被访者信息 |
致谢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兴趣与职业:约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霍兰德本人有一定影响力 |
(二)适应中国职业指导发展 |
(三)个人兴趣驱动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渊源 |
第一节 个人成长积淀 |
一、个人兴趣驱使 |
二、心理学专业背景保障 |
三、实践经历的沉淀 |
四、多重思想启发 |
第二节 二十世纪美国职业指导发展 |
一、职业指导理论的演进 |
二、职业指导机构成立 |
三、相关职业指导法案的推动 |
第三节 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发展 |
一、人格心理学发展 |
二、心理测量运动 |
三、应用心理学发展 |
第四节 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发展 |
一、二战后美国国民经济发展 |
二、大国崛起引发争霸危机 |
三、实用主义影响 |
第二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形成脉络 |
第一节 理论萌生:实践产生研究动力(1959 年之前) |
一、思想缘起:人格类型划分的萌芽 |
二、初步探索:职业兴趣量表雏形 |
第二节 理论初现: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成型(1959~1966 年) |
一、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最初设计 |
二、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最终成型 |
第三节 理论深化:重要概念完善化(1966~1973 年) |
一、加强理论探索,验证核心假设 |
二、加强数据调查,完善理论实用 |
第四节 理论成熟:依据调查修正理论体系(1973 年之后) |
一、斟酌量表用词,减少性别差异 |
二、持续进行研究,完善职业认同 |
第三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价值取向 |
第一节 指导助力: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一、工作之余的补充 |
二、身心放松的手段 |
三、职业生涯的追寻 |
第二节 指导前提:了解受指导者个性特征 |
一、道而弗牵,倾听受指导者内心诉求 |
二、开而弗达,遵循受指导者个人意愿 |
第三节 指导原则:大道至简,促使职业指导高效化 |
一、简化理论结构,完善六角模型 |
二、简化指导目的,注重工作实效 |
第四节 指导重点:顺应时代变化,提供有效指导 |
一、发掘个体内心认同感 |
二、发挥职业指导研究实践效力 |
第四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影响 |
第一节 霍兰德职业指导理论的影响 |
一、发表科学论文,传播教育思想 |
二、开发实用测量工具,促进职业指导 |
三、推动理论传播,影响辐射深远 |
第二节 霍兰德职业教育实践的贡献 |
一、鼓励他人研究,促进理论发展 |
二、投身教育实践,成就桃李满天 |
三、关注非学业成就,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
第三节 霍兰德理论不足之处 |
一、缺乏变化相关研究 |
二、缺乏对职业发展研究 |
三、存在性别偏见争议 |
结语 |
一、有利于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学科 |
二、有利于促成职业指导思考 |
参考文献 |
一、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
二、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职业地位的研究 |
二、关于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 |
三、关于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互动理论 |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功能主义视角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抽样 |
三、数据搜集与分析 |
四、研究伦理与效度 |
第三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 |
第一节 目标(Aim):获得多层次的职业地位 |
一、“小我型”职业地位 |
二、“大我型”职业地位 |
三、“小我型”职业地位与“大我型”职业地位的关系 |
第二节 行动(Action):物我互动、人我互动与自我互动 |
一、物我互动:积极应对职场环境的挑战和阻力 |
二、人我互动: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 |
三、自我互动:在突破与超越中前行 |
第三节 能力(Ability):知识女性的核心竞争力 |
一、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 |
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 |
三、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 |
四、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 |
第四节 特质(Attribute):知识女性的“魅力人格” |
一、“双性化”特征 |
二、坚韧性 |
三、自信心 |
四、进取心 |
第四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知识女性获得的家庭教育 |
一、父母的“严格训练”塑造独特品格 |
二、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 |
三、家庭环境氛围:培养独立与提供支持的土壤 |
第二节 学习时空:知识女性接受的学校教育 |
一、掌握生存的基本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 |
二、从零到“零”: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老师的关注拉了我一把!” |
第三节 职业时空:知识女性践行的职后教育 |
一、职场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 |
二、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突破与前行并存 |
三、支持性人际网络:经验积累与情感交流 |
第五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 |
一、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 |
二、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 |
三、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女性发展 |
第二节 学习时空:“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 |
一、“均衡与同一”背后的性别不平等 |
二、隐性校园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再塑造 |
三、课堂教学中女性的边缘化 |
第三节 职业时空: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 |
一、企业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 |
二、继续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
三、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 |
第六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 |
第一节 教育观念 |
一、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 |
二、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 |
三、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 |
第二节 教育行动 |
一、生活时空: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初步形成的家庭教育 |
二、学习时空:以“赋能”为基础的学校教育 |
三、职业时空:品格次级社会化与职业地位获得的职后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致可能参加此项研究的知识女性的邀请信 |
附录B: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C:个人深度访谈的提纲 |
附录D:访谈协议 |
附录E:非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
附录F:其他人员访谈的提纲 |
附录G:访谈资料一级编码(贴标签)结果汇总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W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理性思考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自主学习 |
(二) 自主学习管理 |
(三)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 |
(四) 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策略的基本体系 |
二、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
(一) 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内容 |
(二) 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
三、自主学习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二) 建构主义心理学 |
(三) 元认知心理学 |
(四) 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影响因素 |
(一) 内部影响因素 |
(二) 外部影响因素 |
第二章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样本分析 |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统计 |
(一)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结果统计 |
三、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主要问题 |
(一) 学生自主学习工具性动机较强 |
(二)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调节不到位 |
(三)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方法有欠缺 |
(四)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监控难进行 |
(五)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整合无章法 |
四、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教师有依赖性 |
(二)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目标不明确 |
(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自我意识弱 |
(四)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效能感较差 |
(五) 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指导不及时 |
第三章 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的改进策略 |
一、优化自主学习管理动机,加强自主学习管理意识 |
(一) 引导学生端正动机 |
(二) 激发学生提高兴趣 |
(三)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
二、明确学习管理目标,制定自主学习计划 |
(一) 确立明确具体的自主学习管理目标 |
(二) 制订合理详细的自主学习计划 |
(三) 选择难易适中的自主学习内容 |
三、优化自主学习管理,完善自主学习方法 |
(一) 调整自主学习策略 |
(二) 融合合作学习方法 |
(三) 探索自主学习规律 |
四、有效评价学习效能,及时调节自主学习 |
(一) 测评自主学习过程 |
(二) 检验学习方法成效 |
(三) 监控调节学习行为 |
五、合理利用多种资源,统筹安排自主学习 |
(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努力管理 |
(二)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发展 |
(三)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2]中职学校基于学生职业兴趣的专业推荐系统研究与实现[D]. 钟天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高中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研究[D]. 冉茂.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D]. 李尧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兴趣与职业:约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 张丹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D]. 田蕊. 天津大学, 2020(02)
- [9]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W职业学校为例[D]. 杨潇. 扬州大学, 2020(05)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职业规划论文; 霍兰德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女性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