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禧太后的养颜之道(论文文献综述)
项琦琦[1](2021)在《清雍正与慈禧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在清代主流花鸟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清代御窑生产的大背景下,对清代官窑花鸟装饰进行初步研究。针对清代陶瓷花鸟装饰的资料进行梳理,选取清代陶瓷花鸟装饰最具有代表性和反差性的雍正和慈禧时期的官窑瓷器进行比较研究。在立足于当前文物的基础上,围绕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二者的官窑花鸟装饰的造型、构图、色彩、表现形式、艺术特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中国传统美学和清代花鸟绘画艺术理论以及相对应的陶瓷图案装饰设计及官窑绘制工艺等多角度鉴赏,归纳整理雍正和慈禧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的各自特色和异同点。
李翊[2](2020)在《中医“驻颜”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驻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中医对其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溯源不明,概念不清,医理模糊,方术混杂。这些现状限制了中医驻颜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化细化。因此,本文以“驻颜”为研究对象,通过诠释驻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解读古今驻颜理念的演变,从而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以期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学、诠释学、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再结合哲学、心理学、身体美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集成,从概念界定、理念演变、机理发微、方术特色和意义探寻共五部分入手,逐层深入探讨“驻颜”内涵及其相关问题,进而形成中医“驻颜”特色理论。1.驻颜概念界定(1)“驻”“颜”最早见于南北朝江淹的《采石上菖蒲诗》“冀采石上草,得已驻馀颜”,此处作者从形与神两个方面,希望保持回转年轻显少以及神情愉悦之容貌。“驻颜”二字合用则见于唐朝张说的《钱本草》“(钱)偏能驻颜,采泽流润”。(2)通过对“驻”“颜”“驻颜术”的概念分论,以及与“美容”“抗衰老”相近概念进行辨析,总结“驻颜”内涵:驻颜是人到中老年时期,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得面部的气色、形态、功能和精神状态都相较于同龄人更有优势,从而保持在整体感观上显得年轻、和谐,且能维持长期效果而副作用少。总结“驻颜”外延:长久地改善面部由于衰老而展现出的各类不佳状态,又有狭义和广义二分:狭义驻颜,即是留驻面部气色光泽,仅是维持颜面肌肤表面气血充足的状态;广义驻颜,即是延驻面部的形神和功能,维持颜面整体的年轻、和谐状态。2.驻颜理念发展演变(1)商周秦汉时期,驻颜内涵开始萌芽,驻颜形象来源于神仙不老传说,贵族阶层进行了小范围的驻颜方法和机理探索。魏晋隋唐时期,各类美容和驻颜的方术层出不穷,美容和驻颜理念开始明确区分,也注重从心神来驻颜。宋金元时期则是驻颜方药最为流行的时期,以《圣济总录》为代表的方书强调从补益气血的角度服药驻颜,内服方剂一家独大。明清时期在继承前朝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驻颜更强调肾精的充足,且运用导引、房中、海外之法兴盛。纵观历史,驻颜方术层出不穷,但是理论阐述和创新并不多。(2)分析古人畏老驻颜的根源。首先,颜衰代表人逐渐接近、直面死亡,为古人内心深处最大的焦虑和恐惧;此外,颜衰意味着自身状态已不圆满,竞争力下降,实现理想价值的时间和机遇都变小;最后,容颜衰老难以隐藏。这类焦虑和恐惧驱使人们愿意尝试医学、佛教、道教等各种手段,寻找各类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求颜驻心安。(3)解读中医认为人体可以颜驻不衰的理念。普通人之一生划分为小、少、壮、老四个阶段,其颜面的形象由少入老,神转不回。因此,驻颜的核心理念是因衰而补,希望壮而不老、老而不衰,重视人的主观能动。驻颜有缓急之分,可在容颜未衰前预防服药,也可救其脏腑偏颇之根本以求驻颜。自《本经》开始就用“上品”之药多服久服的形制以求颜驻,流传至今。“多服”以提高量效,“久服”以保证时效,服“无毒”之药保障安全性。这些驻颜术一定程度上既能使得颜面形体返老还少,还能逆转人体处于衰老的身心状态,如同少年之时颜面状态生生不已。(4)现代中医研究中,驻颜词义缩小、范围自限,仅关注于改善面部皮肤的老化。究其原因,一是中医研究跟随现代医学的关注重点,落脚于皮肤层面;二是中医驻颜本身理论不足、内容泛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其理论难以指导实践,最终能达到如何效果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急需创新驻颜理论,以指导驻颜方术运用于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打开思路,破除自我限制。3.驻颜医理发微(1)颜分形神。形由五体为根基,官窍为神使,毛发为附属。神又有元神和心神,心神通过面部形体引动元神,发出声音动作、形成表情仪态、感知外界并与他人元神互动。(2)颜之形神都束缚于天时(时间)和地势(空间)的维度下日月迁变,并受人情(社交)的长久改造。颜的衰老变化可总结为:五官七窍以功能衰退为主;五体表现为气色暗沉、形态衰变、轮廓塌坠;精神状态则是心神瞬时即变,元神久则昏沉。这些都是人体脏腑功能失常的外在表现。(3)形神共济才能驻而不衰。首先,五脏元精为颜面化生之根本,次第虚损而有定时;补养五脏元精使之充足、缓其虚衰,是颜面整体保持活力旺盛的根源。其次,元精通过经络上奉于头面;气道、经隧的瘀滞涩结与否,直接影响气血上达的程度与颜面状态。然后,元神引导与调控颜面部的生长发育,心神可加速或延缓进程;因此当养心调神、怡情养性,长久方能和缓仪容、延缓衰速。最后,通过精、气、神维持的是颜面部生生不己的状态,平抚风霜久侵之皮毛肌肤,托举弛软垂坠之皮筋肉脉骨,维系元神不至昏沉偏执。生生之气得以补充,失仪形态得以修复,才使颜面维持如初。(4)驻颜术强调驻通相参。补衰减耗,以驻神形;导滞化瘀,以通气机。驻而不通,难以盘活;通而不驻,难以为继。因此,驻颜不能千人一方,而是应当辨证施治,谨守其机、驻通相和,以保颜全,终臻寿域。4.驻颜方术特色各类驻颜方术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形体、气机和元神三个方面,因此需辨证分型,三因制宜,守机驻颜。(1)服药驻容形者,一是虚则补之,运用补法填补先后天之根本,本固枝荣;二是滞则通之,上通经脉,内消瘀滞,开达孔窍,周流全身气血;三是涩则润之,润其风、燥、寒、热等邪气结于面部造成的粗糙滞涩,恢复颜面润泽。三法既可单独应用而建功,又可联合施治而奏效,还可配合日常调护以综合驻颜。(2)导引通颜机者,一是疏通局部,通过按摩等手段开关利气,自外达内,疏通颜面气机;二是循流督任,元神存想随呼吸气机循行督任二脉路线通行小周天,水火相济,以保持头面不衰;三是遍行全身,通过大周天的圆满运动,交通全身上下之气机,间接带动颜面气血充盈饱满。(3)平和养心神者,清心火,使神静而火降,终而收敛心火回归本位;通过静坐凝神、意识引导,凝涣散之神,将涣散的注意力凝聚于丹田,随呼吸感知元神之机的流动;保和缓之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和,仪态端庄,语言轻柔,使气质更美好,容颜更有魅力。5.驻颜意义探寻中医驻颜理论跳出了“治病”的禁锢与定位,见微知着,从介入颜面衰老的逻辑体系出发,延缓整体的形神衰老,拔高到延长人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层次,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从治形、守神、维持功能三个方面构建驻颜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和侧重点,取法为上,取术为下,驻通相参,内外结合,守机驻颜为本,从而拓展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驻颜思路,指导临床实践。中医望颜也是一种审美观的体现,本质上是以善为美,通过望面部之形,司外揣内,以审心灵之态,追求外表的美和内心的善统一结合。本研究首次完整地诠释中医驻颜概念,构建中医驻颜理论体系,填补中医理论空白,以指导临证实践运用,促使中医驻颜理念的成熟与新学科的分化。对当代人正确对待颜面衰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倡导积极的生命观都具有积极意义。
孙钰聪[3](2020)在《“信,达,切”原则指导下《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全球化步伐加快,“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显重。与此同时,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俨然已为人类健康和全球的医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本实践报告中,笔者选用《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第三章)作为文本材料,在刘重德教授“信,达,切”翻译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旨在利用该翻译原则实现科技文本的高效翻译,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并为医学翻译提供一定帮助。本报告涵盖了此次实践的全过程。首先本报告详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所用理论,并记录了翻译之前对原文的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译后的质量掌控等。其次,本实践报告通过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延伸出九个要点,对具体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信,达,切”翻译原则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提供有效指导并实现译文的输出。最后,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笔者成功解决了中医专业术语,四字词,中医复合句等方面的相关翻译问题,实现了中医文本的完整表达及其实用意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翻译之前,译者应做好理论准备,及心理准备,从而促进后续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第二,《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是医学类文本,目前没有英译版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表达,挖掘深层的中医内涵,实现中医文化的准确输出;第三,译者应仔细揣摩翻译原则和原文本之间的联系,利用“信,达,切”翻译原则对原文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第四,翻译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日积月累的练习和交流才能实现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提高。本次实践的顺利完成,笔者不仅扩展了中医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掌握了“信,达,切”翻译原则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自身翻译水平,实现译文的准确把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以及中医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周乾[4](2020)在《故宫瑞兽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瑞兽即具有祥瑞征兆的动物。故宫在历史上是明清帝王执政及生活场所,有着不同类型的瑞兽,它们或为紫禁城护卫的象征,或为帝王的宠物,或为帝王美好愿望的反映。本研究以太和门前的铜狮、御花园的铜跪象、储秀宫前的铜鹿、故宫猫、故宫御犬等瑞兽为例,基于故宫丰富的历史,探讨故宫瑞兽的历史渊源,解读它们与帝王之间存在的不解之缘,揭示它们的文化寓意。
震江[5](2020)在《中华好滋养,暖妍正当红 昔日宫廷美人御膳暖心登场》文中认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对美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根植于国人的基因里,而在讲求食补的中华文化中,对美的追求也自然地融合在了膳食文化中。中华膳食积淀千年,八方精粹汇聚在紫禁城中,滋养一代代宫廷美人。宫廷养颜秘膳盛行自古以来,美人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或闭花羞月,或沉鱼落雁,或鲜明妩媚,或风流袅娜,或姣若春花,或媚如秋月,或浓妆艳抹,或淡妆素裹……生活在宫廷中的女子,为了取得皇帝的宠爱,对面容的保养也更加注重,要使自己"面白脱如雪,身光白如素"。所以,许多皇后、贵妃都会挖空心思去寻找美容养颜的秘方,以期能够让自己容颜常驻。
刘珍妍[6](2019)在《清代宫廷指甲套的装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至清代已蔚为大观,浓缩了几千年来的匠心精华。而满汉文化交融的特殊时代,又使清代首饰的题材较以往更为丰富,不仅有历代传承下来的琳琅式样,更添加了很多独具满族特色的新样式,如:指甲套、朝冠、花翎、钿子、扁方等。论题所要研究的,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清宫廷指甲套。指甲套,又称“护指”,旧时戴于指部的器物,起初用来保护指甲;发展至清代,因与当时女子蓄长甲有关,其成为满洲女子特有的护甲方式;晚晴时,指甲套不论是在造型、技艺还是装饰纹样上,展现出极为繁杂奢华的艺术风格,转而成为盛行于封建贵族间的时髦首饰。佩戴指甲套除能凸显清代贵族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外,还是其养尊处优和位高权重的象征。虽然,清末民初时,指甲套又以花丝护指胸针的形式短暂风行,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到了现代,指甲套虽已不再作为装饰首饰而存在,但其造型艺术、装饰技艺和装饰纹样在当今指尖厨具设计、美甲艺术设计、首饰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等方面延续着它的魅力。本课题首先从指甲套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清代宫廷指甲套的缘起和发展演变,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理论基奠。其次,通过对清代宫廷指甲套的材质种类、造型样式及装饰技艺进行详实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造型工艺特征,为之后的纹样研究提供论证支撑。接着,对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纹样的艺术构成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挖掘,主要从纹样的题材和组织方式入手,此为论文的重点部分。同时,从指甲套的装饰艺术中,探究其隐藏的深刻文化内涵。最后,通过对清代宫廷指甲套的发展现状及艺术传承的思考,探究其装饰艺术潜在的借鉴和应用价值。通过对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艺术的深入研究,除可摸清这一独特饰品所蕴含的满汉文化、中西艺术的交汇融合,以及传统匠心技艺的精彩奕奕,还可明晰满清权贵阶层的审美意趣与奢侈的消费意识,又能窥探贵族们渴求安康富泽的传统信念;还可深入挖掘其潜藏的清宫制度对女性的束缚,更可借此管窥满清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及命运走向,同时可了解其与现代求美饰品和实用物件间的联系。
单守庆[7](2019)在《苑洪琪:吃出健康美》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整形美容业兴起的近1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投诉近2万起,大都是因为美容变成了毁容!那些悔不当初的弄巧成拙者,有的还是未成年人。当听到这个数字、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历史研究专家苑洪琪面露忧虑,想方设法要引导人们走出整形美容的误区。在2019年3月17日召开的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协会老字号分会成立大会上,她以40多年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切莫盲目整形美容。从故宫这个研究宫廷饮食的"老字号"来看,清代后妃集养颜、美容、健身于一体的健康美、典雅美,是吃出来的。
张卫[8](2014)在《为“吃”而生的慈禧老佛爷》文中研究指明食者,人之性也。喜吃美食,是人的天性。不过,把吃饭当成一种高级享受,把进膳搞得大张旗鼓,也只有中国的皇帝。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慈禧老佛爷更是对吃饭十分讲究,相传她吃饭时每桌有108道菜,相当奢侈。着有《紫禁城两年》、《瀛台泣血记》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作品的旅美作家裕德龄(即德龄公主)曾被慈禧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她在《御香缥缈录》一书中这样记述:"皇太后的一生,可说是为‘吃’而生存的……"极尽奢侈的饮食慈禧太后的饮食之奢侈在中外历史上是有名的。作为垂帘听政,掌控同治、光绪两朝统治大权达48年之久的慈禧,虽然吃喝不属于"御膳房",但她的私厨"西膳房"的规格早已超过了皇帝的标准。这个坐落在颐和园大戏楼东侧的炊事班共有108间房屋组成,占有八个院落,共有厨师128人。这些厨师都是全国数得着的名厨,手艺精湛,又各有特长。所用原料是从各地采办的上品,包括"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精品。
向斯[9](2013)在《慈禧之美》文中认为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图一)临御天下,执政长达四十八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铁腕统治者。她精于权术,对于权力极为渴望,不允许任何人觊觎神器。然而,像天下所有女子一样,她同样醉心于养颜、美容,而且,她所擅用的美容手法别具一格,不仅皆能增益美色,而且都有益于身体健康,颐养身心。
江永年,李众喜[10](2012)在《天下第一菜》文中指出话说有年冬天,慈禧太后得了厌食症,面对一道道山珍海味,她连筷子也懒得动。这可急坏了大内总管李莲英,他连夜召集御膳房所有厨师,务必想法把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勾起,如若不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二、慈禧太后的养颜之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慈禧太后的养颜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清雍正与慈禧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提出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2 雍正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 |
2.1 概念综述 |
2.2 装饰题材 |
2.3 纹样造型 |
2.4 构图形式 |
2.5 表现形式 |
2.6 用笔特点 |
2.7 色彩运用 |
2.8 艺术特色 |
3 慈禧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 |
3.1 概念综述 |
3.2 装饰题材 |
3.3 纹样造型 |
3.4 构图形式 |
3.5 表现形式 |
3.6 用笔特点 |
3.7 色彩运用 |
3.8 艺术特色 |
4 雍正和慈禧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的对比 |
4.1 雍正和慈禧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差异 |
4.2 产生差异的原因 |
4.2.1 历史背景的不同 |
4.2.2 个性差异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医“驻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料收集 |
2.2 内容概说 |
2.3 研究述评 |
2.4 展望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意义 |
前言 |
1 驻颜概念界定 |
1.1 驻颜最早出处 |
1.2 后世模糊含义 |
1.3 驻颜概念分论 |
1.3.1 颜 |
1.3.2 驻 |
1.3.3 驻颜 |
1.3.4 驻颜术 |
1.4 相关概念辨析 |
1.4.1 驻颜与美容 |
1.4.2 驻颜与抗衰老 |
1.5 驻颜概念总结 |
小结 |
2 驻颜理念演变与解读 |
2.1 古代驻颜观念回顾 |
2.1.1 商周秦汉时期——神仙形象萌芽驻颜理念 |
2.1.2 魏晋隋唐时期——驻颜与美容观念始分 |
2.1.3 宋金元时期——驻颜之术大量流行 |
2.1.4 明清时期——驻颜理法的继承与探索 |
2.2 古人畏惧颜衰本质 |
2.2.1 皓首苍颜,接近死亡 |
2.2.2 形象衰老,社交不便 |
2.2.3 渐衰容貌,难以隐藏 |
2.2.4 既求形驻,亦使心安 |
2.3 中医颜驻不衰理念 |
2.3.1 老少各象,神转不回的颜衰规律 |
2.3.2 见衰即补,老而不衰的补益观念 |
2.3.3 《本经》开上药久服的驻颜形制 |
2.3.4 逆转老态,不还少形的整体功效 |
2.4 现代驻颜范围演变 |
2.4.1 词义的缩小 |
2.4.2 范围的自限 |
2.4.3 现代演变原因 |
小结 |
3 容颜留驻机理 |
3.1 尺宅之地,形神俱殊 |
3.1.1 颜之形 |
3.1.2 颜之神 |
3.2 时空维度,改造容颜 |
3.2.1 天时改颜 |
3.2.2 地势改颜 |
3.2.3 人情改颜 |
3.3 由壮入老,变化各异 |
3.3.1 后天五体,形态衰变 |
3.3.2 五官七窍,功能衰退 |
3.3.3 心神瞬变,元神久昏 |
3.4 形神共济,维持长久 |
3.4.1 五脏元精,源头活水 |
3.4.2 阴精上奉,通达有道 |
3.4.3 精神引导,化气凝形 |
3.4.4 生生不息,保颜如初 |
3.5 驻通相参,守机护颜 |
3.5.1 补衰减耗,以驻神形 |
3.5.2 导滞化瘀,以通气机 |
3.5.3 谨守其机,驻通相和 |
小结 |
4 方术证治特色 |
4.1 服药驻容形 |
4.1.1 虚则补之 |
4.1.2 滞则通之 |
4.1.3 涩则润之 |
4.1.4 综合施治 |
4.2 导引通颜机 |
4.2.1 疏通局部 |
4.2.2 循流督任 |
4.2.3 遍行全身 |
4.3 平和养心神 |
4.3.1 敛心气之火 |
4.3.2 凝涣散之神 |
4.3.3 保和缓之态 |
4.4 其他方法 |
小结 |
5 驻颜意义探寻 |
5.1 理念启发 |
5.2 实践运用 |
5.3 审美探寻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查新报告 |
(3)“信,达,切”原则指导下《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
1.2 Objectives of the Practice and the Report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
2.1.1.1 Introduction to Liu Zhongde’s Translation Principle |
2.1.1.2 Reasons for Choosing this Translation Principle |
2.1.1.3 Contributions of Liu Zhongde’s Translation Principle |
2.1.2 Original Text Analysis |
2.1.3 Translation Tools and Translation Pla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Analysis on Lexical Level |
3.1.1 Translation of TCM Professional Terms |
3.1.2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Nouns |
3.1.3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
3.2 Analysis on Syntactic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Sentences |
3.2.2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
3.2.3 Translation of Zero-subject Sentence |
3.3 Analysis on Textual Level |
3.3.1 Translation for A Concise Text |
3.3.2 Translation for A Culture-featured Text |
3.3.3 Translation for An Accurate Text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B The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学术(翻译)成果 |
(4)故宫瑞兽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和门前的铜狮 |
二、御花园内的铜跪象 |
三、储秀宫前的铜鹿 |
四、故宫猫 |
(一)前世篇 |
(二)今生篇 |
五、故宫御犬 |
(一)前世篇 |
(二)今生篇 |
六、结语 |
(6)清代宫廷指甲套的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清代宫廷指甲套历史发展的渊源 |
2.1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缘起与流变 |
2.1.1 古人蓄甲之风缘由探析 |
2.1.2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流变 |
2.1.3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雏形研究 |
2.2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佩戴方式 |
2.2.1 依照四季的变化 |
2.2.2 依照着装的场合 |
2.2.3 佩戴组合的灵活 |
第三章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工艺特征 |
3.1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主要材质 |
3.1.1 贵金属材质 |
3.1.2 玉石材质 |
3.1.3 牙骨角材质 |
3.2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造型样式 |
3.2.1 镂空式 |
3.2.2 半镂空式 |
3.2.3 封闭式 |
3.2.4 垂缀流苏铃铛式 |
3.3 清代宫廷指甲套的装饰技艺 |
3.3.1 花丝工艺 |
3.3.2 景泰蓝工艺 |
3.3.3 锤擛与錾刻工艺 |
3.3.4 鎏金工艺 |
第四章 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纹样的构成艺术 |
4.1 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纹样的题材 |
4.1.1 福禄寿喜类 |
4.1.2 文人雅趣类 |
4.1.3 子孙满堂类 |
4.1.4 幸福绵延类 |
4.2 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纹样的组织方式 |
4.2.1 以造型轮廓为基础作适合变形 |
4.2.2 以均衡稳重为基础作视觉变化 |
4.2.3 以虚实疏密为基础作渐变排列 |
第五章 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
5.1 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
5.1.1 满汉文化的交汇融合 |
5.1.2 精彩绝伦的功能享受 |
5.1.3 精神信仰的希冀追求 |
5.1.4 中西宫廷的艺术交流 |
5.2 清代宫廷指甲套装饰艺术的传承 |
5.2.1 造型艺术的启示作用 |
5.2.2 装饰手法的借鉴价值 |
5.2.3 装饰纹样的提炼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为“吃”而生的慈禧老佛爷(论文提纲范文)
极尽奢侈的饮食 |
金色鲤鱼 |
金糕 |
清炖肥鸭 |
它似蜜 |
西瓜盅 |
被慈禧带火的民间小吃 |
肉末烧饼 |
炒肝 |
豌豆黄和芸豆卷 |
窝窝头 |
臭豆腐 |
护花又“吃”花 |
菊花沾鸡汤 |
玉兰片 |
花茶 |
把美丽吃出来 |
保元汤 |
玉女补乳酥 |
四、慈禧太后的养颜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清雍正与慈禧官窑花鸟装饰艺术及审美比较研究[D]. 项琦琦.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2]中医“驻颜”理论研究[D]. 李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信,达,切”原则指导下《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孙钰聪.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故宫瑞兽文化研究[J]. 周乾.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5]中华好滋养,暖妍正当红 昔日宫廷美人御膳暖心登场[J]. 震江. 国家人文历史, 2020(02)
- [6]清代宫廷指甲套的装饰艺术研究[D]. 刘珍妍. 山西大学, 2019(02)
- [7]苑洪琪:吃出健康美[J]. 单守庆. 家庭中医药, 2019(05)
- [8]为“吃”而生的慈禧老佛爷[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4(12)
- [9]慈禧之美[J]. 向斯. 紫禁城, 2013(07)
- [10]天下第一菜[J]. 江永年,李众喜.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