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家口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张家口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田莉[2](2020)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但是现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却越来越不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制约着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步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资产归属不明晰、参与经营活动的法人地位不清楚、保护农村集体产权权益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村改革的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农村现行产权制度已不能适应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推动河北省内城乡融合发展亟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有利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对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效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河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2016年开始为试点探索阶段,从2017年-2018年为试点推广阶段,第二阶段从2019年-2020年为全面铺开阶段。从当初的改革试点村到2019年的改革试点省份,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境和问题,特别是进入推广阶段以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才真正进入深水期和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本文以河北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和剖析,以发现制约河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存在的原因,同时借鉴全国各地相关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找到破解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瓶颈的方法和路径,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促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有序健康发展。本文从绪论到结语共分八部分,其中核心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我国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和动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简要介绍了促使我国进行改革的动因,并梳理汇总国家层面推进改革的具体举措。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河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从出台文件、组建机构、加强宣传、强化指导等方面介绍了河北省在推进此项工作中的具体举措,并以双滦区、峰峰矿区、平泉市为代表,对河北不同地区改革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肯定了改革取得的良好成效。第三部分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生动力、集体股份权能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河北省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从政府关注度、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集体资产管理运行、产权流转交易、乡镇政府职能与公有制经济形式等五方面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主要运用案例剖析与对比分析法,选取黑龙江省方正县、安徽省天水市、浙江省德清县等三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作为成功案例,对具体改革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出“合理确定股份合作模式,加强“三资”监督管理,完善资产股份权能”等三大启示,为河北省推动全面铺开试点改革提供借鉴。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制约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瓶颈和推进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从因地制宜分类推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升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等五个方面对河北省健康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邢祥娟[3](2014)在《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保护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府目前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我国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其政策目标不再是单一的改善生态环境,而是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目标体系,具体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经济林第一轮补助已经到期,生态林的补助也有一部分到期,而伴随着第一轮补助期的结束,部分农户出现返耕现象,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退耕还林工程长期生态效果的风险分析。本文利用林业重点工程与消除贫困课题组四次大型农户调查的数据,运用资源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采用相关计量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工具,深入研究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首先,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农民收入的扩展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平衡面板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总收入的影响是正的,由于农户各项收入的增长不平衡,所以不同来源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也有差异。退耕还林工程并没有减少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呈逐年稳定上升的势头,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减少了耕地面积,释放了劳动力,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户工资性收入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后期工资性收入的相对增长率逐渐减小其次,引入收入结构相似度概念,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和未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的收入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收入结构相似度先下降,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又上升,收入结构的趋同表明工程补贴并不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考虑到农户的补贴收入,其他收入应该也是较非退耕户高的。退耕户的收入结构绝对值变动高于非退耕户,但其波动幅度相对较低,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收入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第三,运用DEA非参数效率对收入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估计,样本总体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偏小,说明农业生产依然处在速度型阶段,打工效率同样偏低。就样本农户参与工程与未参与工程的比较来看,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退耕农户经营效率中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低于非退耕户,从打工效率来看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于未参与工程的农户,表明政策的实施仅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收入增加提供了可能性并没有促进收入结构的稳定转换。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剖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生态修复工程,提出了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制度,发展集约型农业;加强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及完善退耕补助制度,积极探索生态补偿体制创新等相关政策建议。

李秋娟[4](2010)在《河北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分类采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森林采伐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森林资源质量变化,森林经营者从事森林经营工作的积极性,及其合法经济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并且最终直接影响到我国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尽管我国自1987年开始实施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凭证运输和木材检疫制度等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对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遏制森林资源无序、过渡采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功能的不断加强,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日益深入,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采伐限额的范围太广、采伐类型过多、采伐控制方式不合理、采伐监督检查难以落实和指标分配不透明等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与制约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瓶颈之一。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政策问题,为此,国家林业局,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研究工作以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变迁,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河北省国有林场林业发展现状系统分析,选择河北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平泉县国有林场和塞罕坝机械林场为集体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获得有效调查问卷211份。进而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存在的问题、改革意愿等进行调查,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河北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改革框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经历了采伐严格执行期、采伐管理调整期和采伐改革进行期三个阶段的制度变迁,现行的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具有强制性、计划性、集权性和阶段性特征。(2)河北省国有林场对河北省林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国有林场,是京津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对京津地区防沙源、保水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永久性研究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巩固和深化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样板;是河北省可持续经营综合试验示范基地。(3)现行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51.66%的被调查者认为森林采伐限额总量不足,其中44.55%的被调查者认为此问题尤为严重。二是45.97%的被调查者认为森林采伐类型过多,而采伐类型与消耗结构双重控制存在矛盾,认为消耗结构划分没意义。三是69.19%的被调查者认为指标下达时间晚。四是60.66%被调查者认为采伐审批手续复杂,其中55.45%认为此问题尤其重要;43.59%的被调查者认为,采伐监督检查难以落实。(4)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意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70.14%认为非林业用地上的森林资源不纳入采伐限额,但必须办理采伐许可证;林业用地上的森林资源,所有公益林和商品林都应该纳入采伐限额管理。二是77.73%的被调查者认为采伐类型应简化为培育性采伐和商品性采伐。三是73.93%的被调查者认为,皆伐和抚育采伐,按照面积控制限额,择伐,按照蓄积控制采伐。采伐年龄由河北省林业局或经营者自行确定。四是80%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必须坚持采伐许可证制度,采伐许可证由上级或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核发。五是66.77%被调查者认为,培育性采伐中的人工中幼林的抚育采伐,必须编制作业设计,而实行备案制;而低质低效林改造,在确认的基础上,35.55%认为严格实行报批制。人工林商品性采伐的审批,45.50%认为必须编制作业设计,但是实行备案制;对于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审批,53.08%认为沿用过去的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报批制。(5)提出了河北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采伐改革框架:①明确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范围。非限额管理范围主要包括非规划林地上营造的林木、规划林地上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以及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采伐的林木。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范围是非限额管理之外的所有森林资源。②将现行的四种采伐类型简化为以改善林分(树种)结构、促进森林生长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培育性采伐和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商品性采伐。③采取皆伐作业的商品性采伐,以及培育性采伐(包括抚育间伐、低质低效林改造、农田防护林更新采伐),按照面积进行管理控制。采用择伐作业的商品性采伐,森林采伐限额按照蓄积进行管理控制。一般人工商品林,由各省区或者经营者自行确定主伐年龄。④坚持采伐许可证制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林场,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由经营单位向上级申请,上级根据实际情况,审批下达采伐指标,核实下发采伐许可证;对于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根据采伐限额测算方法确定采伐限额,核实下发采伐许可证。(6)森林采伐改革的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如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森林采伐专项资金等。

冯岩[5](2010)在《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和“再工业化”方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东北成为我国我国重化工业和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建立独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但由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走了一条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早熟畸形发展”的“资源依赖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跨越了正常的轻工业的发展阶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现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夹生”现象。“夹生”现象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向世界经济大国发展的进程。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再工业化”这一概念应用到东北地区的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了振兴的根本方向是加快推进适合时代要求和东北地区特点的“再工业化”,是对原有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经济结构等进行重大调整的更高水平的工业化。本文通过对东北重工业基地形成过程和区域特征的研究,深入探究老工业基地诸多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拟提出东北地区“再工业化”工业结构的结构优化、市场机制和体系的完善、产业体系的完善和结构升级、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主要目标,同时又提出发展以食品加工业为核心加工工业、发展非公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这四种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试图在此有所见地,从而对于更加深刻地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问题,科学制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规划和政策,做出点有现实意义的贡献。

吕爱爱[6](2009)在《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养老保障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城镇企业职工下岗的人数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尤其随着这几年转型高峰期的到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职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岗的危机,这不仅仅影响到下岗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同时也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构成了社会安定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大部分大龄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生活陷入贫困,他们的养老保障面临着中断或者被剥离等严峻的问题更是亟待解决。解决城镇下岗职工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严峻的课题;同时解决下岗职工养老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对当前下岗职工养老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正视问题的所在,不断地创新制度,并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建立起一整套满足下岗职工养老需求的保障体系。本文在作论文之前对张家口市下岗问题做了实地调研,掌握了张家口市国有企业下岗情况的资料;通过描述了张家口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的生活,养老等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城镇下岗人员的生活现状与养老保障的发展现状,通过阐述加强下岗人员养老保障的必要性层面,从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对政府在解决下岗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可供选择的建议。

高立英[7](2008)在《河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对林权制度本身特征、演进过程和现行制度改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找出影响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进而确定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最有效的政策反映,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围绕这一目标,本研究以产权理论为基础,对建国以来的河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从国家利益最大化成因的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制度改革对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影响的角度对制度效果进行了分析。经过上述分析,本项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建国以来,国家首先从巩固政权、笼络民心的目的出发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之后,国家又为了发展工业,使林业为工业无偿提供原始积累,实行了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的改革逐步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国家的经营成本不断提高。这一系列改革的过程又是国家和农民的反复博弈的过程,最终博弈的结果产生了以“三定”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地的所有权虽仍由集体所有但经营权已经下放给了农民,这又重新调动起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由于林业“三定”工作仍然存在产权主体模糊、权责利不清、政策执行不规范等问题,国家为促进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又实行了新一轮的林权制度改革。河北省从2006年起开始了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的林权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改革的目标原则、总体进程、改革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详细分析表明,这一改革虽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在对林权改革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政策性建议:首先,要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林农积极性不高、林权纠纷较多、公益林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其次,要逐步完善林权配套改革,具体包括: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林农的权益少受损害;加强林业融资体系建设,以促进林业资金良性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林业保险体系建设,加大国家对森林保险政策的倾斜力度,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规范森林资源资产流转体系,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为林权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促进林业规模化经营。

梁丽芳[8](2008)在《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和纽带,林业生态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资金投入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与不竭动力,在国家财政并不富足的情况下,如何吸引社会资金成为理论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领域。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得森林生态服务成为可以获得市场价值回报的有利可图的商品,这同时引起投资者、政府、社会三方的关注。能否以此为契机,构建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态建设领域,成为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综合运用宏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构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森林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的现状如何,阻碍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态建设的原因何在,如何解决;国际国内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情况如何,能否为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基础运行平台;在此基础上,研究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基础理论体系,包括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概念与内涵理解、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运行的机理、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要研究投资激励的根本利益拉动机制——森林生态服务支付体系如何设计;投资激励的制度保障基础——相关产权制度体系如何健全与完善;如何形成能起到投资激励作用的外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府在机制构建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等。通过这些研究,最终形成一套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理论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概念,指出当前的森林生态服务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明显不够,需要政府采取更多的激励手段与措施;(2)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设计的目的,是使投资方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或不得不选择与社会预期的森林生态建设目标相一致的行动;(3)初步设计了基于市场化运作的森林生态服务支付体系,建立起能从根本上起到激励作用的利益回流机制;(4)在对基本林权制度提出完善措施的基础上,基本构建起森林生态服务产权制度体系,同时提出完善林地产权制度的建议;(5)提出了有利于吸引投资的财政、金融、文化、法制外部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6)政府在激励机制构建过程中应承担三种角色:制度转变的推动者、投资激励机制的构建者、投资运行过程中的直接参与主体。

刘常玲,丁旭光,高曙海[9](2007)在《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的原因简析》文中认为该文重点介绍了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对近几年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发展迅猛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刘常玲[10](2007)在《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河北省虽然不是林业大省,但是由于地处环京津和环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肩负维护京津生态建设和安全的历史使命,所以改善环京津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和迫在眉睫,也因此决定其发展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林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林业的快速发展,为加速河北林业建设提供了可能。到2001年底,全省非公有制林业面积达到179万hm2,占有林地总面积438万hm2的40.8%,2001-2003年,全省民营造林99万hm2,占同期全省造林总面积的76%。全省造林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大户达10767户,其中,66.67hm2以上的大户有712户。根据河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汇总结果,到2005年底,全省非公有制林面积154.53万hm2,占35.59%。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领跑着河北的林业建设。但是,非公有制林业在河北的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资金筹措困难、林地流转渠道不畅、产权制度不完善、采伐限额政策的限制、税费负担过重、科技水平低、筹集资金困难、林业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等等。全国各省市地区的专家学者对非公有制林业做了理论分析、涵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我国以及各地区的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及建议。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学术界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文献研究,对国内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的对比,对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介绍,分析了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经营形式、特点、发展迅猛的原因以及主要经验和体会,并指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林业发展的特点,本文重点阐述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1)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给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2)非公有制林业政策改革包括:①投融资政策改革;②采伐限额政策改革;③税费政策改革。(3)非公有制林业制度改革包括:①林业产权制度改革;②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③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建立。(4)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提出了建立非公有生态公益林的国家收购制度,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河北具有建立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小环境,国家政府采购公益林制度的内涵,以及建立国家收购非公有公益林的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立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现实困难及建议等。

二、张家口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口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城乡融合发展
        2.农村集体产权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二)理论基础
        1.产权理论
        2.治理理论
二、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沿革与改革动因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由来及发展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探索与完善
    (二)新时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因
        1.城乡融合过程中农民根本利益保障不到位
        2.集体资产管理使用不规范导致流失严重
        3.农民利益诉求不一致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三)国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举措
        1.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2.由点及面开展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3.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三、河北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河北省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
        2.推进改革的政策与措施
    (二)省内不同地区实践经验分析
        1.承德市双滦区实践经验分析
        2.邯郸市峰峰矿区实践经验分析
        3.承德市平泉市实践经验分析
    (三)改革取得的成效
        1.完善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2.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
        3.提高了村民财产性收入
        4.加速了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提升
        5.保证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6.奠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改革存在的问题
        1.集体经济组织内生动力不足
        2.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不成熟
        3.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混乱
        4.集体资产管理有风险
    (二)具体原因分析
        1.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注不够
        2.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缺失
        3.乡镇政府职能越位与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制约
        4.缺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5.产权流转交易缺乏市场条件和经济基础
五、国内不同地区改革经验与启示
    (一)国内不同地区的改革经验
        1.黑龙江市方正县改革经验分析
        2.安徽省天长市改革经验分析
        3.浙江省德清县改革经验分析
    (二)改革经验带来的启示
        1.合理确定股份合作模式
        2.加强“三资”监督管理
        3.完善资产股份权能
六、推动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分类推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1.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
        2.积极探索集体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
    (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
        1.规范财务管理
        2.加强平台建设
        3.强化审计监督
    (三)探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多种途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拓宽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3.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应用试点
    (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
        1.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
        2.因地制宜探索政经分离
        3.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制
    (五)完善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
        1.健全管理机制
        2.拓展股份权能
        3.规范产权交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假设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收入
        2.1.2. 退耕还林
    2.2. 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2.2.1. 公共财政理论视角下的农民收入研究
        2.2.2. 对农民收入结构转化的研究
    2.3. 退耕还林及其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研究综述
        2.3.1. 国内退耕还林研究综述
        2.3.2. 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2.3.3. 国外退耕还林研究
    2.4. 退耕还林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
        2.4.1. 有限理性小农说
        2.4.2. 外部性理论
        2.4.3.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3. 中国退耕还林政策与美国生态政策比较研究
    3.1. 退耕还林工程总体情况介绍
        3.1.1.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概况
        3.1.2. 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的渐进过程
    3.2. 美国生态政策介绍
        3.2.1. 土地休耕保护计划(CRP)
        3.2.2. 环境质量激励计划(EQIP)
        3.2.3. 保护支持计划(CSP)
4. 方案选择及样本介绍
    4.1. 方案、样本的选择
    4.2.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案实施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调查方案的实施
    4.3. 样本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4.3.1.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4.3.2. 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4.3.3.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4.3.4.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4.3.5. 广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4.4. 样本县概况
        4.4.1. 四川省样本县介绍
        4.4.2. 江西省样本县介绍
        4.4.3. 河北省样本县介绍
        4.4.4. 陕西省样本县介绍
        4.4.5. 广西省样本县介绍
    4.5. 样本农户分析
        4.5.1. 样本农户收入概况
        4.5.2. 样本农户个体特征
        4.5.3. 样本农户分类特征统计指标
5.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总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发生机理
    5.2. 数据分析方法
        5.2.1.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5.2.2. 研究变量测量指标设计
    5.3. 实证分析
        5.3.1. 关于农户收入差异的曼—惠特尼(Mann-Whitney)U检验
        5.3.2. 实证研究模型
    5.4. 数据结果与讨论
        5.4.1. 对农户家庭收入的经验性结果
        5.4.2. 对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的经验性结果
        5.4.3. 对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的经验性结果
        5.4.4. 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经验性结果
    5.5. 退耕还林农民增收的一个成功案例
    5.6. 本章小结
6.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
    6.1. 相关指标介绍及收入结构比较
        6.1.1. 指标介绍
        6.1.2. 农户收入来源结构的比较
    6.2. 对样本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影响的定量分析
        6.2.1. 样本农户收入来源结构相似度比较
        6.2.2 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变动值
    6.3. 收入来源结构变动的增长效应
    6.4. 样本农户收入结构合理性研究
        6.4.1. 判断样本农户收入结构合理性的原则
        6.4.2. DEA非参数效率估计收入结构合理性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7.3.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7.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河北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分类采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森林采伐管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森林采伐管理研究现状
        1.3.2 国内森林采伐管理研究现状
        1.3.3 河北省森林采伐管理研究现状
        1.3.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1.4.1 资料搜集
        1.4.2 调查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1.1 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功能
        2.1.2 制度变迁的概念
        2.1.3 制度变迁的方式
        2.1.4 制度变迁的过程
        2.1.5 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变迁
    2.2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2.3 森林经营理论
        2.3.1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2.3.2 森林多功能理论
        2.3.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3 中国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基本现状
    3.1 现行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政策体系
        3.1.1 中国现行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体系构成
        3.1.2 现行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政策主要规定
    3.2 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政策基本特征
4 河北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及地位
    4.1 河北省国有林场概况
        4.1.1 河北省国有林场的产生与发展
        4.1.2 河北省国有林场现状
    4.2 河北省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状况
    4.3 河北省国有林场林业发展定位
        4.3.1 环京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主体
        4.3.2 生物多样性保护永久性研究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4.3.3 巩固和深化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样板
        4.3.4 河北省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5 河北省国有林场采伐现状分析
    5.1 调查地区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1.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5.1.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5.2 河北省国有林场森林采伐管理现状
        5.2.1 国有林场森林采伐限额现状
        5.2.2 森林采伐监督检查
        5.2.3 森林经营方案
        5.2.4 森林采伐限额对林场森林经营的影响
    5.3 河北省国有林场采伐限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1 限额总量不足
        5.3.2 采伐限额管理方面的问题
        5.3.3 指标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5.3.4 采伐审批和检查问题
        5.3.5 其他问题
6 河北省国有林场采伐改革必要性分析
    6.1 必要性分析
    6.2 改革意愿分析
        6.2.1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范围
        6.2.2 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分配
        6.2.3 采伐控制方式
        6.2.4 采伐管理方式
        6.2.5 采伐审批情况
7 河北省国有林场分类采伐管理制度框架和保障体系
    7.1 分类采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7.1.1 分类采伐管理的指导思想
        7.1.2 分类采伐管理的原则
    7.2 分类采伐管理框架
        7.2.1 非采伐限额管理
        7.2.2 采伐限额管理
        7.2.3 采伐审批检查
        7.2.4 采伐许可证管理
    7.3 保障条件
        7.3.1 明晰产权
        7.3.2 县级森林经营规划
        7.3.3 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执行
        7.3.4 专项财政支持
        7.3.5 人力资源保障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5)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和“再工业化”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第1章 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1.1 工业化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来源
        1.1.1 工业化的概念内涵
        1.1.2 关于工业化的演进过程
    1.2 传统工业化模式及其问题
        1.2.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工业化的问题
        1.2.2 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传统工业化的问题
    1.3 新型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内涵
        1.3.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1.3.2 再工业化的内涵
        1.3.3 新型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区格
第2章 建国前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1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
        2.1.1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自然条件
        2.1.2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2.2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
        2.2.1 东北地区现代工业的起步阶段
        2.2.2 东北地区现代工业的发展阶段
    2.3 东北地区现代工业的演变
        2.3.1 半殖民地工业体系向殖民地工业体系的演变
        2.3.2 殖民地工业体系的特征
第3章 建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历程
    3.1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及其成就
        3.1.1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基础
        3.1.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历程
        3.1.3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成就
    3.2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特点与主要经验
        3.2.1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特点
        3.2.2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主要经验
    3.3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
        3.3.1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表现
        3.3.2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分析
第4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及其问题
    4.1 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特征
        4.1.1 东北地区工业化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4.1.2 东北地区工业化是重工业早熟畸形发展模式
    4.2 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化模式的问题
        4.2.1 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导致的问题
        4.2.2 重工业早熟畸形发展模式导致的问题
    4.3 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化模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及分析
        4.3.1 传统工业化模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4.3.2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根源分析
第5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主要目标
    5.1 工业结构的结构优化
        5.1.1 工业结构概念内涵和演变规律
        5.1.2 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5.1.3 东北地区工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措施
    5.2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完善
        5.2.1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
        5.2.2 东北地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5.2.3 东北地区市场优化目标与措施
    5.3 产业体系的完善和结构升级
        5.3.1 产业结构概念内涵和演变规律
        5.3.2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3.3 东北地区产业体系结构升级的方向措施
    5.4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5.4.1 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内涵
        5.4.2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现状
        5.4.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
第6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6.1 发展以食品工业为核心的加工工业
        6.1.1 东北地区发展食品加工工业的有利条件
        6.1.2 发展以食品工业为核心的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6.1.3 食品加工业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
    6.2 发展民营经济,健全市场机制
        6.2.1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6.2.2 发展民营经济对东北振兴的作用与意义
        6.2.3 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
    6.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
        6.3.1 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内涵
        6.3.2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6.3.3 “再工业化”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
        6.3.4 “再工业化”中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措施
    6.4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6.4.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6.4.2 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现状与必要性
        6.4.3 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6)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养老保障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源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意义
        1.3.1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1.3.2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城镇下岗人员养老保障的相关理论
    2.1 加强城镇下岗人员养老保障的必要性
        2.1.1 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1.2 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的需要
        2.1.3 有利于稳定下岗人员心理
        2.1.4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1.5 有助于拉动我国内需
    2.2 我国城市养老保障
        2.2.1 养老的本质
        2.2.2 养老体系
        2.2.3 社会养老保险
    2.3 对于失业率统计的不同口径
        2.3.1 下岗与失业的概念
        2.3.2 统计的不同口径
    2.4 "买断工龄"
第3章 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障发展的现状
    3.1 城镇困难企业和下岗人员现状
        3.1.1 困难企业运转状况
        3.1.2 下岗职工生活现状
        3.1.3 调查结果
    3.2 我国城镇养老保障的发展现状
        3.2.1 实现了"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重大转变
        3.2.2 城镇养老保障完善的表现
    3.3 城镇下岗人员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3.3.1 下岗人员自我承担社会保险接续
        3.3.2 下岗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3.3.3 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差别极大
    3.4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3.4.1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约
        3.4.2 政府扶持政策落实相对较难
        3.4.3 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第4章 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养老保障完善的思路
    4.1 明确政府、企业在完善城镇下岗人员的养老保障中的职责
        4.1.1 加大民生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事业
        4.1.2 加强对养老保险资金的审计
        4.1.3 确保职工下岗后养老保险的接续
        4.1.4 企业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4.2 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制度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创新
        4.2.1 创建合理的分配秩序
        4.2.2 适当提高下岗职工生活费
        4.2.3 保障措施倾向于下岗职工的子女
        4.2.4 根据不同下岗职工确定不同的保障标准
        4.2.5 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3 做好各项配套措施,为制度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4.3.1 规范劳动合同关系
        4.3.2 表达下岗职工权益
        4.3.3 对下岗人员开展就业创业的培训工作
        4.3.4 创造有利的再就业环境
        4.3.5 积极拓展社区就业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5 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产权基本理论
        2.1.1 产权的内涵
        2.1.2 产权的特征
        2.1.3 产权的主要功能
    2.2 林权内涵的界定
        2.2.1 林权的概念
        2.2.2 林权的要素构成
        2.2.3 林权的基本特征
        2.2.4 本文对林权及林权制度的界定
3 河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3.1 以巩固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林地私有化
        3.1.1 制度供给的原因分析
        3.1.2 河北省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3.2 国家控制下的集体林地所有制
        3.2.1 林地从私有到公有的国家制度供给原因分析
        3.2.2 河北省林权公有化的政策变迁过程
    3.3 林权公有化的成本与林权制度的改革
        3.3.1 成本收益分析下的国家制度改革
        3.3.2 林业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
    3.4 现阶段林权制度改革
4 河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及绩效
    4.1 河北省基本林情
    4.2 林权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4.3 林权改革的总体进程
    4.4 林权改革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4.4.1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4.4.2 明晰集体林业产权
        4.4.3 依法进行林权登记并核发林权证
        4.4.4 落实林权优惠政策
        4.4.5 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
    4.5 林权改革的初步成效
        4.5.1 顺利完成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任务
        4.5.2 明晰林业产权与确权发证情况
        4.5.3 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提高
        4.5.4 社会资金开始向林业聚集
        4.5.5 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5 河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改革进展不平衡,林权改革主体积极性有待提高
    5.2 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确权发证工作困难
    5.3 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不健全
    5.4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5.5 林业融资困难,森林保险发展缓慢
    5.6 林权流转机制不健全
    5.7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6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
    6.1 妥善处理林权改革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1.1 对林权改革主体进行行为激励,调动其积极性
        6.1.2 充分发扬民主,依法确权发证
        6.1.3 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
    6.2 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
        6.2.1 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
        6.2.2 减少审批程序,加强审批监督
    6.3 加强林业融资体制建设
        6.3.1 加强林权证抵押贷款全面推广的环境建设
        6.3.2 完善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贷款资金良性循环
        6.3.3 进一步完善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4 加强林业保险体系建设
        6.4.1 加大国家对森林保险政策的倾斜力度
        6.4.2 构建合理的森林保险经营体系
        6.4.3 积极稳定的进行森林保险试点
    6.5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流转体系
        6.5.1 确立林地产权流转制度,建立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体系
        6.5.2 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文章

(8)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森林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1.2 政府对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态建设的希冀
        1.1.3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使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态建设成为可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1.4.2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1.4.3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研究
        1.4.4 林业资金投入相关研究
2 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研究
    2.1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的历史沿革
        2.1.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9 )
        2.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1980-1991)
        2.1.3 市场经济时期(1992-今)
    2.2 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面临的问题
        2.2.1 林业生态建设资金需求巨大
        2.2.2 政府规划资金投入不到位
        2.2.3 缺乏对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的激励机制
        2.2.4 林业投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没有解决
    2.3 解决思路
        2.3.1 社会资金是林业资金政策的主要着眼点之一
        2.3.2 按照分类经营思想采取不同的激励政策
        2.3.3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生态建设的前提
3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发展概述
    3.1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3.1.1 森林的水文服务功能
        3.1.2 森林的固碳功能
        3.1.3 森林的多样性保护功能
        3.1.4 森林景观及美化环境功能
    3.2 森林生态服务—基于经济学角度的森林生态功能效用
        3.2.1 森林生态服务的概念
        3.2.2 森林生态服务的内涵
        3.2.3 森林生态服务的属性
    3.3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3.3.1 森林生态服务的经济学特征
        3.3.2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3.3.3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基础理论架构
    3.4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实践的兴起
        3.4.1 水文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3.4.2 碳汇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3.4.3 多样性保护市场化的实践
        3.4.4 景观与旅游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4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4.1 自然资源产业化理论
        4.1.1 自然资源的有用性与稀缺性
        4.1.2 自然资源产业化理论
    4.2 公共品私人提供理论
        4.2.1 公共品的定义
        4.2.2 公共品提供的市场失灵
        4.2.3 公共品政府提供存在的问题
        4.2.4 公共品市场提供的理论依据
    4.3 投资制度变迁理论
        4.3.1 投资制度
        4.3.2 投资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4.4 投资激励理论
        4.4.1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4.4.2 投资激励政策理论
5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基础研究
    5.1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5.1.1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概念
        5.1.2 关于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概念的几点说明
        5.1.3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发展历程
        5.1.4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现状分析
    5.2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概念、内涵及驱动力
        5.2.1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概念
        5.2.2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内涵
        5.2.3 构建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驱动力分析
    5.3 投资激励机制构建的内在机理分析
        5.3.1 成本收益分析
        5.3.2 边际动机理论分析
        5.3.3 投资方与支付方的博弈分析:以退耕还林中的政府支付为例
    5.4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的框架研究
        5.4.1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体系
        5.4.2 相关产权制度体系
        5.4.3 外部激励环境
        5.4.4 政府主导作用
6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体系的设计
    6.1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的基本概念
        6.1.1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的定义
        6.1.2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的主客体分析
        6.1.3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的意义
    6.2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现状分析
        6.2.1 我国森林生态服务支付现状
        6.2.2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存在的不足
    6.3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体系设计需考虑的问题
        6.3.1 公众支付意愿的缺乏
        6.3.2 交易商品的定义
        6.3.3 支付方式的选择
        6.3.4 支付价格的确定
        6.3.5 支付对象的选择
        6.3.6 服务提供的保障
    6.4 森林生态服务支付体系的设计
        6.4.1 形成实在支付意愿
        6.4.2 科学定义有效交易的商品
        6.4.3 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6.4.4 选择合理的定价方法
        6.4.5 确定支付对象的原则
        6.4.6 加强后期监督与管理
7 相关产权制度的研究
    7.1 产权制度对投资的激励作用分析
        7.1.1 产权的基本理论
        7.1.2 产权制度
        7.1.3 产权制度对投资的激励作用分析
    7.2 我国林权制度现状分析
        7.2.1 林权的含义
        7.2.2 我国林权制度体系的现状
        7.2.3 现有林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7.2.4 林权制度的完善
    7.3 森林生态服务产权制度安排
        7.3.1 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的理论回顾
        7.3.2 森林生态服务产权的含义、特征及现状
        7.3.3 森林生态服务产权制度的形成基础
        7.3.4 森林生态服务产权制度的构建
    7.4 林地产权制度安排
        7.4.1 林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现状
        7.4.2 林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7.4.3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相容的土地产权(使用权)制度改进
8 外部激励环境的建设
    8.1 财政激励环境的构建
        8.1.1 基本财政理论
        8.1.2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需要财政政策扶持的理由
        8.1.3 财政支持环境建设
    8.2 金融支持环境建设
        8.2.1 基本金融理论
        8.2.2 森林生态服务业的金融环境现状分析
        8.2.3 金融支持环境建设
    8.3 文化激励环境的建设
        8.3.1 文化的概念及其经济作用
        8.3.2 森林文化与森林生态服务投资
        8.3.3 文化激励氛围建设的方法
    8.4 法制环境的建设
        8.4.1 法制建设对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重要性分析
        8.4.2 森林生态服务投资的法制环境现状分析
        8.4.3 法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9 机制构建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9.1 政府经济作用的理论发展历程
        9.1.1 古典经济学阶段(从1776 年《国富论》到20 世纪20 年代)
        9.1.2 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经济作用的论证(20 世纪20~60 年代)
        9.1.3 政府经济作用减弱(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9.2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一般政府作用
        9.2.1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理由
        9.2.2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般经济作用
        9.2.3 政府介入市场时的经济作用力度层次
    9.3 政府在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构建中的作用
        9.3.1 林业投资进程中政府经济作用转变的历史阶段
        9.3.2 政府主导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构建的依据
        9.3.3 政府在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10 结论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9)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的原因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及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1.1 国家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1.2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2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2.1 多种经营、以短养长是非公有制林业积累发展的基础
    2.2 政策引导是活水之源
    2.3 物质利益原则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加速器

(10)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学术界对非公有制林业研究现状
2 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
3 国内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状况
    3.1 国外林业发达国家私有林发展状况
    3.2 国内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3.3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4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主要经营形式
    4.1 承包制
        4.1.1 家庭承包
        4.1.2 大户承包
        4.1.3 联户承包
        4.1.4 单位+农户联合承包
    4.2 拍卖制
    4.3 股份合作制
    4.4 返租倒包
    4.5 租赁制
    4.6 其他形式
        4.6.1 村投户管
        4.6.2 企业+农户
        4.6.3 个人经营、国家补助
        4.6.4 庄园林业
5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特点
    5.1 投资主体多元化
    5.2 组织管理现代化
    5.3 依托技术高新化
    5.4 生产经营集约化
6 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6.1 多种经营、以短养长是非公有制林业积累发展的基础
    6.2 政策引导是活水之源
    6.3 物质利益原则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加速器
7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7.1 解放思想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前提
    7.2 政策创新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动力
    7.3 依靠群众是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基础
    7.4 科技创新是增强非公有制林业竞争力的支撑
    7.5 管理创新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保障
    7.6 优化环境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关键
8 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8.1 对非公有制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严重滞后
    8.2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的应有地位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8.3 部分林业政策制约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8.3.1 林业税费政策不够合理,税费征收标准过高
        8.3.2 现行采伐限额管理政策不灵活
        8.3.3 现行投融资政策中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8.4 非公有制林业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8.5 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8.5.1 政府服务体系不到位
        8.5.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严重滞后
    8.6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自身也存在缺陷
        8.6.1 技术水平低级化
        8.6.2 经营模式家族化
        8.6.3 产业结构趋同化
        8.6.4 用人机制本土化
9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9.1 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9.1.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认识
        9.1.2 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浓厚氛围
        9.1.3 确立非公有制林业的政治地位
        9.1.4 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林业的准入领域
    9.2 关于非公有制林业的政策改革
        9.2.1 投融资政策改革
        9.2.2 采伐限额政策改革
        9.2.3 税费政策改革
    9.3 关于非公有制林业的制度改革
        9.3.1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9.3.2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9.3.3 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建立
    9.4 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9.4.1 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
        9.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9.4.3 加强科技服务和人才培训
        9.4.4 加强信息和市场服务
        9.4.5 大力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中介机构和组织体系
        9.4.6 搞好法律保障服务
        9.4.7 创设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
    9.5 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9.5.1 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以发展生态与经济兼用型和经济效益型为主
        9.5.2 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努力实施可持续经营措施
        9.5.3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
        9.5.4 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9.5.5 加快非公有制林业企业体制改革,着力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10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张家口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田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邢祥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4]河北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分类采伐管理研究[D]. 李秋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5]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和“再工业化”方向研究[D]. 冯岩. 吉林大学, 2010(08)
  • [6]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养老保障问题探析[D]. 吕爱爱. 河北大学, 2009(02)
  • [7]河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D]. 高立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8]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研究[D]. 梁丽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的原因简析[J]. 刘常玲,丁旭光,高曙海. 河北林业科技, 2007(S1)
  • [10]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常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张家口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