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食叶量、发育进程及防治适期研究

中华草食叶量、发育进程及防治适期研究

一、落叶松红腹叶蜂食叶量、发育进度及防治适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咏梅[1](2021)在《外源水杨酸及剪叶处理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作为一种优良树种在鄂西地区应用于各项造林工程,其引种栽植范围广、面积大,但是长期以来虫害肆虐,严重危害森林资源。为保护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良好生态,维护林业持续发展,急需环境友好的虫害防治措施。植物诱导抗虫性是一种防御机制,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植物叶内两类主要防御性酶和保护性酶分别是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nlanine ammonia-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e,POD),它们作为关键性防御蛋白,与植物抗性紧密相关,通过研究植物的诱导抗性,推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可以为落叶松虫害生态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本研究选取两年生日本落叶松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水杨酸及局部剪叶量对日本落叶松诱导抗性的影响。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析在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下,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PPO、POD、CAT的活性及时序变化。结果如下:1.外源水杨酸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PPO、PAL是植的两种主要防御性酶,其活力的变化可以作为植物抗性的生化指标。为了研究外源水杨酸诱导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PO、PAL活性的变化关系,以不同浓度(0.01、0.10、1.00mmol·L-1)水杨酸溶液喷施处理日本落叶松幼苗,在处理后第1d、3d、5d、7d测定针叶内PPO、PAL活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种浓度外源水杨酸喷施处理均可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PPO活性上升,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性变化。2.外源水杨酸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植物体内的保护性酶主要有POD、CAT等,酶活性的提高在植物的防御反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浓度(0.01、0.10、1.00mmol·L-1)水杨酸溶液喷施处理日本落叶松幼苗后,其针叶内POD活性显着增加,CAT活性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0.01mmol·L-1的水杨酸溶液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OD活性变化的诱导效果最好、变化最明显,且诱导后的POD活性值持续时间更长。3.剪叶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剪叶可以诱导植物主要防御蛋白的表达。为了研究局部剪叶量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PO、PAL活性的变化关系,本实验采用25%、50%、75%三种程度的剪叶量处理日本落叶松幼苗,在处理后第1d、3d、5d、7d测定针叶内PPO、PAL活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种程度剪叶量处理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PPO活性均明显升高,且持久性较好。4.剪叶可诱导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植物受到损伤后,细胞内POD、CAT等保护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以提高植物抗性。25%、50%、75%三种程度的剪叶量处理日本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幼苗后,其针叶内CAT、POD的活性显着提高且持久度好。分析发现,不同程度剪叶量处理后酶活性的变化不与损伤程度成正比。

孙振军[2](2009)在《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苏州市城乡绿化事业快速发展,面积逐年扩大,树种越来越多,截止2008年全市绿化面积已达10万公顷左右。然而,在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病虫危害也日趋普遍与严重,如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大叶黄杨尺蠖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桔小实蝇Dacus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等害虫危害尤其猖獗,轻则影响景观,重则出现毁绿,有的还因盲目防治用药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有效防治园林绿化植物害虫,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本课题围绕全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对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昆虫的系统调查,初步查明了苏州市园林害虫和天敌的种类15目393种,确认了主要害虫的种类,其中发现中国分布新记录种2种、江苏分布新记录种51种。观察研究了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樟巢螟等14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确定了其中8种害虫的发生期及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包括生物农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要害虫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并组建了综合防治体系,保证既有效控制害虫危害,又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使园林绿化能充分发挥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作用,全面优化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夏固成,樊亚鹏,余治家,张晓娥[3](2009)在《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及防治阈值的研究》文中认为根据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特点进行了林间人工模拟剪叶试验,测算了不同剪叶强度对华北落叶松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的损失量,指出40%以上剪叶强度对林木胸径、材积生长影响较大,可作为确定防治阈值的依据。通过饲养幼虫,测算了幼虫各龄期的食叶量,指出进入3龄后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最后提出了不同龄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幼虫各龄期的防治指标。

夏固成,余治家,樊亚鹏,张晓娥,李永辉,郭志文[4](2009)在《应用撒布器施放几种灭虫药包防治落叶松红腹叶蜂试验》文中提出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探索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新途径,推广新药剂药械,2009年在林间进行了应用撒布器施放阿维菌素、Bt、森得保粉剂灭虫药包防治落叶松红腹叶蜂试验。结果表明:森得保防治效果89.32%以上,阿维菌素防治效果82.26%以上,Bt防治效果86.25%以上;非靶性昆虫施药前后数量波动幅度小,对天敌杀伤力小;其防治成本是人工防治的2倍,但效率是人工防治的3倍,效益是人工防治的1.5倍。证明该产品对害虫具有较高杀伤力,对非靶性生物影响小;使用机动灵活,适合于山区地形复杂、人员不易到达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降低防治人员的劳动强度。

张桂华[5](2008)在《松阿扁叶蜂部分生物学和越冬幼虫海藻糖代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又名松扁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扁叶蜂科Pamphiliidae,是我国松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本文深入研究了该虫生物学特性中的补充营养、越冬幼虫体内海藻糖、糖原含量和海藻糖酶活力的关系、越冬幼虫呼吸速率,结果如下:1. 4月下旬,人工捕捉刚羽化的成虫,按雌雄的不同比例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及时提供新鲜的松针,以及不同浓度的蜂蜜和白糖,结果发现:补充不同浓度的蜂蜜和白糖时,各处理之间有显着差异。不同浓度的蜂蜜处理成虫时,与对照相比,1%和0.5%的浓度下成虫寿命长,5%和10%浓度下成虫寿命成虫寿命短。不同浓度的白糖处理成虫时,与对照相比,0.5%、1%和5%的浓度下成虫寿命长,10%浓度下成虫寿命短。同等试验条件下,1%和5%浓度白糖与同等浓度的蜂蜜作为补充营养相比,更能延长成虫的寿命。补充不同浓度的蜂蜜和白糖能够影响雌成虫的产卵量,1%浓度的蜂蜜和白糖与对照相比,都能够显着增加成虫的产卵量,0.5%、5%和10%浓度的蜂蜜和白糖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差异。2. 2007年6月2008年3月,收集各个月份的幼虫,热碱法提取糖原后,蒽酮比色测糖含量,同时薄层层析法分离糖类,UV-22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含量。结果显示:越冬幼虫和老熟幼虫之间所含糖类没有显着差异。越冬幼虫脂肪体内糖原含量从入土之后开始下降,到12月达到越冬期间的最低值,然后开始上升;越冬幼虫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从7月越冬幼虫入土到10月变化不大,各月份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是从11月开始海藻糖含量显着上升,到12月达到最大值,1月迅速下降,此后持续上升直至化蛹;同时应用3, 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海藻糖酶活力,结果显示:海藻糖酶活力在越冬初期很高,幼虫入土后到9月份一直上升,然后开始下降,直到12月下降到活力的最低点,然后随着越冬的结束开始逐渐上升。3月份越冬幼虫化蛹之前活力最高,比越冬前的还要高85.7%,比12月份上升了2.79倍。越冬幼虫脂肪体内糖原和海藻糖能够在一定时期进行相互转化,海藻糖酶活力与海藻糖含量变化有关,海藻糖含量最高时,酶活力最低。3.红外CO2分析仪测定法测定了松阿扁叶蜂幼虫的呼吸速率。结果是:越冬幼虫不同时期的呼吸速率没有显着差异,从老熟幼虫入土开始,呼吸速率逐渐降低,到12月份呼吸速率降至最低点,然后开始逐渐上升。3月化蛹前期幼虫的呼吸速率升高。

王志龙[6](2006)在《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木生产是浙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浙江省园林植保却相对薄弱,对园林花木害虫的种类分布和发生规律掌握不够,虫害防治策略不合理,措施不得力,严重影响了浙江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绿化工作的成效,开展系统的花木害虫研究已刻不容缓。本研究对全省主要花木的害虫种类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并研究了优势种类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初步查清全省主要花木的害虫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列出了害虫名录和寄主谱。历时4a,我们在全省共采集各种标本27000余号,经初步整理鉴定(包括资料摘录),分属3纲11目88科575种,并在调查现场拍摄生态照片1500余张。对重要害虫种类以精美的林间原色生态照片准确地表现其形态特征和危害状,并简述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合作出版发行了《花木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一书。经分析,害虫的种类大多集中在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目中,三个目的科数占总科数的80.1%、种数占总种数的90.6%:其中同翅目的种类最多,共调查到共31科368种,科、种的数量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31.5%、63.7%,其次为鳞翅目,共23科109种,种数占全部种类的18.9%;再次为鞘翅目害虫,共调查到46种,种数占全部害虫种类的8.0%。按为害习性分,吸汁害虫种类最多,共388种,其次为食叶害虫,共132种,其它还有钻蛀害虫37种,地下害虫18种。2.确定花木危险性害虫种类并进行了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研究。根据为害程度、出现的频度和分布区域将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oena Walker)、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樟叶瘤丛螟(Orthage aehatina Butler)、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黄杨绢野螟(Ddiaphaniaperspectalis Walker)、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et Lu)、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riodes Scott)、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 Boisduval)、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松褐天牛(Monochamusal ternatus Hope)、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等15种害虫确定为危险性种类:在野外设立4个固定的长期监测点对15种优势害虫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发生规律研究,重点观察害虫的年发生代数、越冬虫态和场地、危害盛期、危害特征等情况。并采集有代表性的优势害虫樟叶瘤丛螟、杜鹃网蝽、红蜡蚧、星天牛等进行室内饲养,进一步研究在当地的发生规律性和生活习性。3.本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食叶害虫樟巢螟、马尾松毛虫、桂花叶峰,刺吸害虫红蜡蚧,钻蛀害虫星天牛、松墨天牛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樟巢螟幼虫在每年9月底、10月初陆续结茧入土越冬,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会造成老熟幼虫大量死亡,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冬季翻土防效可达65.1%,春季翻土防效达31.5%。人工摘除虫巢防虫试验表明防治后有巢株减退率平均达93.3%,效率最高的达100%,最低也有90%;平均每株仅有幼虫0.93个,幼虫平均减退率为97.8%,效果理想。本研究选择1.8%阿维菌素乳油、5%抑太保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20%灭幼脲3号、4.5%高效氯氰菊醋等5种农药在樟巢螟1代幼虫盛发期进行兑水叶面喷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个处理均有良好效果,其中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防效最好,校正防治效果达94.1%,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处理次之。在樟巢螟2代幼虫盛发期选用50%杀螟松乳油和30%乙酰甲胺磷乳油的原液、1:1倍液、1:5倍液分别在受害樟树树干涂药,6个处理的樟巢螟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均在70%以上,防治效果依次为:50%杀螟松乳油原药>50%杀螟松乳油1:1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原药>30%乙酰甲胺磷乳油1:1>50%杀螟松乳油1:5>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用50%杀螟松乳油1:1倍液涂干防治最为经济。(2)森得保防治马尾松毛虫林间药效试验表明,施药后第3d害虫防效低于70%,其中处理Ⅰ森得保粉剂1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05g的防效最低,依次为处理Ⅱ森得保粉剂30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1g;处理Ⅲ森得保粉剂+4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15g;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马尾松毛虫死亡率呈现递增,15d后防效最高达到95.3%。这可以说明其持效性,并且药效作用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建议使用处理Ⅱ森得保粉剂:4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这一浓度。(3)林间药效试验表明,使用化学农药氧化乐果、菊马的防治桂花叶蜂幼虫见效快,药后第2d虫口减退率均在90%以上,使用仿生物农药灭幼脲三号、森得保药后2d虫口减退率仅为47.6%和63.2%,随着时间的延长,仿生物农药效果开始显现,第7d的虫口减退率均达90%以上;药后第12d供试的五种农药对桂花叶蜂防治效果都在85%以上,其中灭幼脲3号乳剂和40%氧化乐果乳剂防效达100%,而仿生物农药物灭幼脲三号、森得保8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8.1%,说明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试验表明供试的几种化学农药中氧化乐果、20%菊马乳剂的杀虫效果较好,菊酯类农药防治效果较差。考虑到氧化乐果乳剂毒性较强不宜在园林上大量使用,我们建议生产上首选森得保可湿粉剂,同时可以选用可灭幼脲3号乳剂、菊马乳剂防治。(4)林间试验表明,10%吡虫啉可湿粉2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和森得保可湿粉2000倍液喷雾防治山茶红蜡蚧第20天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4%、77.6%、80.5%、94.7%。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药后第10天处理2.5%功夫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与另两组处理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药后第20天森得保可湿粉处理与另三组处理存在极显着差异,说明森得保可湿粉具有持效性好。2.5%功夫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森保可湿粉对防治山茶红蜡蚧都有很好效果,防治时间应掌握在初孵若虫期。(5)林间试验表明,用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防治红枫星牛成虫有良好的效果,药后第30天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2000倍液天牛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4%、85.5%、74.3%、69.8%;经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防治率效果明显优于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2000倍液。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两个处理200、400倍液的50d成虫防治率仍在85%以上,效果显着,说明处理持效期长。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建议在生产上选用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400倍液防治星天牛成虫。选用具备胃毒、触杀和内吸传导作用的40%久效磷磷乳油、10%吡虫啉注射红枫树干防治星牛幼虫试验也取得了很好效果。用“注干法”防治星天牛幼虫,特别适合在树体高大喷雾困难的情况下采用;注射时要准确掌握防治时期,一般情况下,成虫羽化前几天进行树干注射,防治羽化的成虫,越冬的卵孵化结束10d后进行树干注射(宜早不宜迟),重点放在防治幼虫。4.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省花木害虫多年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合花木生产和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食叶害虫、吸汁害虫、蛀干害虫、地下害虫等重要害虫类型的综合防治对策,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浙江省花木害虫防治年历表,在生产单位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孙小霞[7](2006)在《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1998-2005年,采取室内饲养、林间定点观测和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进行了监测调查,结合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了祁连山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的发生分布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充分应用已有监测调查研究资料,经综合分析判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观察记载了云杉梢斑螟(D.schuetzeellaFuchs)、松点卷蛾(Lozotaenza coniferana(Issiki))、异色卷蛾(Choristoneuradiversana(Hubner))、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 Xiao et zhou)、丹巴腮扁叶蜂(C.danbaica Xiao)5种主要嫩梢害虫活动的发生期与林间植物物候的相关性,描述了嫩梢害虫的生活史习性、寿命、取食量、性比及生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2)采取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虫害发生与气候因子、地形地势、林分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关系,观测了虫害发生期气候,综合分析了发生与气候因素的关系。调查表明:嫩档害虫发生危害一般低海拔重于高海拔,坡下部重于中、上部,林缘重于林内,郁闭度低(0.4以下)的重于郁闭度高的林分,阳坡重于阴坡。少雨干旱年份明显重于多雨潮湿年份;(3)分析了祁连山保护区云杉主要嫩梢害虫的种群动态、分布规律及发生危害特点,结果表明:云杉嫩梢害虫以云杉梢斑螟、松点卷蛾、异色卷蛾3种的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危害最重,常两、三种或与其它小蛾混合发生。这些小蛾均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取食嫩叶、嫩梢,造成枝梢失叶,顶芽枯死,林木生长衰弱,失去结实能力。全区不同海拔的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以低海拔林缘区林分发生危害程度严重。(4)研究了不同嫩梢害虫的数量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基本掌握了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危害规律;(5)通过野外调查和定点观测,查清了丹巴腮扁叶蜂在不同时期的死亡率,编制了丹巴腮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6)根据嫩梢害虫各虫态期或各时期虫口死亡率,利用有效基数法,建立了云杉梢斑螟、云杉阿扁叶蜂、松点卷蛾、丹巴腮扁叶蜂等嫩梢害虫的短、中期发生量预报模型;(7)进行了云杉主要嫩梢害虫发生趋势预测分析;(8)综合分析了嫩梢害虫发生危害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策略。(9)指导开展了祁连山云杉嫩梢害虫工程治理,有效控制了嫩梢害虫发生蔓延,有力保护了祁连山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杨金远[8](2006)在《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的研究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试验》文中提出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别名竹瘦铁甲,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Hispidae)丽甲亚科(Callispinae)卷叶甲族(Leptispini)卷叶甲属(Leptispa Baly)。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等省(区),在国外分布于不丹、缅甸等国,寄主植物为竹类。本研究主要对长鞘卷叶甲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摸清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为进行害虫种群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取不同施药防治措施,筛选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结合林业防治管理技术,对害虫种群进行综合控制。 1 长鞘卷叶甲生物学特性 长鞘卷叶甲主要寄主竹类有单竹、梨竹、麻竹、绿竹、吊丝球竹、大头典竹等6种。其中对绿竹危害最严重,其次是吊丝球竹和大头典竹,再者是麻竹,对单竹和梨竹的危害极少。 长鞘卷叶甲在福建省永定县1 a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危害绿竹。11月下旬成虫在立竹卷叶内开始越冬,到翌年3月中旬出蛰活动并频繁交尾。在3月底至4月初,成虫在竹子卷叶内边活动边取食、边交尾边产卵,雌虫整个产卵期约持续2个月,卵发育历期8-14 d。4月中旬初孵幼虫出现,幼虫共有3龄,1龄历期5-7 d,2龄历期6-9 d,3龄历期11-16 d。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蛹历期8-9 d。5月下旬羽化成虫开始出现,7月上旬之后,成虫羽化结束,进入成虫危害的猖獗阶段。除了越冬期外,雌、雄一生均可多次交尾。雌虫有多次产卵现象,单雌每次产卵数量1-15粒不等,最多每头产卵152粒,最少只产20粒,平均产卵量64粒。越冬成虫的寿命最长可活至7月上旬,雌虫寿命330-408 d,雄虫寿命316-400 d,雌虫平均寿命要比雄虫长约14 d。 2 长鞘卷叶甲空间格局和垂直分布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Iwao模型、徐汝梅“M·—M”模型的改进型、Taylor幂法则分析得知:种群在竹林内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应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知,种群类型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蛹的聚集度最大,然后依次是成虫、卵和幼虫。 应用生物地理统计学分析得知:种群半方差函数为球状模型,呈聚集分布。从卵到成虫,种群在0°方向上的相关程为21.4-42.7 m,在90°方向上的相关程为5.4-9.6 m。卵和幼虫在横向上的聚集性强于其在纵向上的聚集性,而蛹和成虫在横向上的聚集性则明显弱于其在纵向上的聚集性,种群在0-3 m尺度内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性。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在0°方向上出现斑块聚集,成虫期在45°角方向上出现斑块聚集,幼虫期在45°角方向上也会出现斑块聚集。 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卵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7-8 m处,幼虫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5-6 m处,蛹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4-5 m处,成虫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在竹竿底部的1-2 m处,随着虫龄的发育发展,种群在竹竿上的分布高度逐渐下降。进行野外虫情调查时,可调查竹竿4 m以下竹高范围的虫口密度来估测种群在整株竹子上的发生数量,经计算得知四个虫态的估测模型分别为: 卵y=644.6061×{1-0.87788EXP(-0.00016x2)}, 幼虫y=48.6704+2.5951x-0.00644x2+0.00004x3, 蛹7=87.3793/{1+17.4623EXP(-0.5952x+0.0392x2-0.0008x3}, 成虫y=158.1187/{1+51.9156EXPr-0.19182x+0.00308x2-0.00002x3)}。

武星煜,樊建宝,范慧[9](2005)在《松阿扁叶蜂防治指标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通过野外观察和模拟自然环境饲养松阿扁叶蜂,测定该虫各虫态历期、幼虫期食叶量和咬断后未取食针叶损失量,确定了30cm长油松单枝松阿扁叶蜂各龄幼虫的防治指标值,研究了该虫的物候法、发育进度法和有效虫口基数法预测预报,从而为确定该虫的防治方式及防治适期提供了可行技术。

宋玉双[10](2004)在《科技期刊(森林病虫害部分)题录选》文中研究说明

二、落叶松红腹叶蜂食叶量、发育进度及防治适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叶松红腹叶蜂食叶量、发育进度及防治适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水杨酸及剪叶处理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日本落叶松
    1.3 植物的诱导抗虫性
    1.4 水杨酸在植物诱导抗性的应用
    1.5 剪叶处理在植物诱导抗性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外源水杨酸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3 外源水杨酸对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4 剪叶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4.4 讨论
5 剪叶对日本落叶松主要保护性酶活性的诱导效果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苏州市绿化概况及害虫发生情况
    1.2 苏州市园林害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第二章 苏州市园林昆虫种类调查
    2.1 研究方法与器材
        2.1.1 研究器材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场地
        3.1.2 试验器材
        3.1.3 试验方法
    3.2 几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方法
        3.2.1 马尾松毛虫
        3.2.2 樟巢螟
        3.2.3 杨小舟蛾
        3.2.4 大叶黄杨尺蠖
        3.2.5 大叶黄杨斑蛾
        3.2.6 黄杨绢野螟
        3.2.7 淡剑夜蛾
        3.2.8 重阳木锦斑蛾
    3.3 几种重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3.3.1 黄刺蛾
        3.3.2 丽绿刺蛾
        3.3.3 草履蚧
        3.3.4 红蜡蚧
        3.3.5 日本龟蜡蚧
        3.3.6 橘小实蝇
    3.4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园林害虫防治药剂的田间筛选
    4.1 樟巢螟药剂防治试验
        4.1.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1.2 小区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结果与分析
    4.2 第2 代樟巢螟药剂防治试验
        4.2.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2.2 小区设计
        4.2.3 试验方法
        4.2.4 结果与分析
    4.3 黄杨绢野螟药剂防治试验
        4.3.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3.2 小区设计
        4.3.3 试验方法
        4.3.4 结果与分析
    4.4 赤星潜叶跳甲药剂防治试验
        4.4.1 代试药剂及处理
        4.4.2 小区设计
        4.4.3 试验方法
        4.4.4 结果与分析
    4.5 大叶黄杨斑蛾药剂防治试验
        4.5.1 供试药剂及处理
        4.5.2 小区设计
        4.5.3 试验方法
        4.5.4 结果与分析
    4.6 柑橘红蜡蚧药剂防治试验
        4.6.1 供试药剂与处理
        4.6.2 小区设计
        4.6.3 试验方法
        4.6.4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苏州市园林绿化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
    5.1 部分主要食叶害虫的防治技术
        5.1.1 杨小舟蛾
        5.1.2 樟巢螟
        5.1.3 黄杨绢野螟
        5.1.4 大叶黄杨尺蠖
        5.1.5 大叶黄杨斑蛾
        5.1.6 重阳木锦斑蛾
        5.1.7 松毛虫
    5.2 部分主要刺吸害虫防治技术
        5.2.1 草履蚧
        5.2.2 红蜡蚧
    5.3 主要草坪害虫防治技术
        5.3.1 淡剑夜蛾
    5.4 主要果实害虫防治技术
        5.4.1 橘小实蝇
    5.5 小结与讨论
附录:苏州园林植物有害生物及天敌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与论文
致谢

(3)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及防治阈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1.1 标准树选择
    1.2 人工模拟剪叶试验
    1.3 虫害损失调查
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针叶量
3 落叶松红腹叶蜂食叶量
    3.1 幼虫饲养
    3.2 存活幼虫食叶量
4 防治阈值的确定
5 小结与建议

(4)应用撒布器施放几种灭虫药包防治落叶松红腹叶蜂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2.2供试药械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林分分组
        2.2.2 施药方法
        2.2.3 对天敌影响观察
        2.2.4 防治效果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治效果分析
    3.2 耐药性分析
    3.3 对主要天敌的影响
    3.4 防治效果后续调查
    3.5 防治效益测算
4 讨论与结论

(5)松阿扁叶蜂部分生物学和越冬幼虫海藻糖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松阿扁叶蜂的危害及研究概况
    1.2 昆虫抗寒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成虫寿命、产卵量和补充营养
    2.2 松阿扁叶蜂幼虫脂肪体中糖原、海藻糖和海藻糖酶的关系
    2.3 松阿扁叶蜂的呼吸代谢
3 结果和分析
    3.1 松阿扁叶蜂成虫补充营养的研究
        3.1.1 不同补充营养对松阿扁叶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3.1.2 不同补充营养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3.2 松阿扁叶蜂幼虫脂肪体中糖原、海藻糖和海藻糖酶活力的关系
        3.2.1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脂肪体和血淋巴中糖类含量动态
        3.2.2 虫体中海藻糖酶活力的变化
        3.2.3 糖原和海藻糖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3.2.4 海藻糖和海藻糖酶活力的关系
    3.3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呼吸代谢的变化
4 讨论
    4.1 关于成虫的补充营养
    4.2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脂肪体和血淋巴中糖类含量与海藻糖酶活力动态
    4.3 关于昆虫的呼吸代谢
5 结论
    5.1 松阿扁叶蜂成虫补充营养
    5.2 越冬幼虫虫体脂肪体中糖原、血淋巴中海藻糖的含量动和海藻糖酶活力动态
    5.3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呼吸代谢
参考文献
致谢

(6)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论
    1.1 浙江省花木生产概况
    1.2 浙江省花木害虫发生现状
    1.3 我省园林花木害虫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防治方法单一,破坏生态平衡
        1.3.2 外地害虫不断传入,防治困难
        1.3.3 栽培管理粗放,对植保工作重视不够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第2章 国内外园林花木害虫研究概况
    2.1 国外花木害虫研究概况
        2.1.1 研究工作的特点
        2.1.2 主要研究进展
    2.2 国内园林花木害虫研究概况
        2.2.1 我国花木害虫的发生情况
        2.2.2 花木害虫种类调查
        2.2.3 花木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第3章 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器具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浙江省花木害虫名录
        3.2.2 害虫种类分布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浙江省花木主要优势害虫发生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场地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花木害虫的确定
        4.2.2 几种重要害虫发生规律和危害习性
        4.2.3 其它重要害虫发生规律和危害习性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浙江省花木害虫重要优势种类防治方法研究
    5.1 食叶害虫樟巢螟林间防治试验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森得保防治食叶害虫马尾松毛虫林间药效试验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材料与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食叶害虫桂花叶蜂的林间防治试验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刺吸害虫山茶红蜡蚧的林间防治试验
        5.4.1 材料与方法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钻蛀害虫红枫星天牛的林间防治试验
        5.5.1 材料与方法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浙江省花木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
    6.1 食叶类害虫综合防治对策
        6.1.1 加强植物检疫
        6.1.2 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
        6.1.3 搞好品种的合理布局和配置
        6.1.4 加强园林花木的培育管理
        6.1.5 人工捕捉
        6.1.6 灯光诱杀
        6.1.7 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
        6.1.8 化学防治
    6.2 刺吸类害虫的综合防治对策
        6.2.1 加强植物检疫
        6.2.2 人工防治
        6.2.3 生物防治
        6.2.4 药剂防治
    6.3 蛀干害虫的综合防治对策
        6.3.1 检疫控制
        6.3.2 营林措施
        6.3.3 物理机械防治
        6.3.4 生物防治
        6.3.5 化学防治
    6.4 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对策
        6.4.1 营林措施
        6.4.2 鲜草毒饵诱杀
        6.4.3 化学防治
    6.5 浙江省花木害虫防治年历
        6.5.1 第一阶段,越冬休眠期(12月-次年3月中旬)
        6.5.2 第二阶段,叶芽萌动期:(3下旬-4月)
        6.5.3 第三阶段,花木生长前期(5-6月)
        6.5.4 第四阶段,花木生长中期(7月-9月上旬)
        6.5.5 第五阶段,花木生长后期(9月中旬-11月)
附图
参考文献

(7)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祁连山森林害虫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测报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祁连山森林病虫鼠害监测预报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林业基本情况
    2.4 生态系统多样性
    2.5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历史
第三章 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发生及危害情况
    3.1 嫩梢害虫发生危害状况
    3.2 分布规律
    3.3 云杉嫩梢害虫发生危害特点
第四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1.1 主要嫩梢害虫生活史习性的观察
        4.1.2 害虫发生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
        4.1.3 主要嫩梢害虫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
        4.1.4 嫩梢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4.1.5 嫩梢害虫种群动态规律研究
        4.1.6 云杉主要嫩梢害虫发生趋势预测分析
        4.1.7 云杉嫩梢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4.2 研究方法
        4.2.1 害虫发育进度及发生期监测方法
        4.2.2 嫩梢害虫发生量监测方法
        4.2.3 主要嫩梢害虫发生期预测方法
        4.2.4 主要嫩梢害虫发生量预测方法
        4.2.5 分布蔓延趋势预测
        4.2.6 危害程度预测
        4.2.7 云杉嫩梢害虫综合治理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云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
        5.1.1 云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
        5.1.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5.1.3 云杉梢斑螟预测预报技术
    5.2 异色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
        5.2.1 生物学特性
        5.2.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5.2.3 异色卷蛾预测预报技术
    5.3 丹巴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
        5.3.1 生物学特性
        5.3.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5.3.3 丹巴腮扁叶蜂预测预报技术
        5.3.3.1 死亡率与虫口密度的关系
        5.3.3.2 自然种群生命表及种群发展趋势
        5.3.3.3 卵与各龄幼虫期的死亡情况
        5.3.3.4 发生量预测
    5.4 云杉阿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
        5.4.1 生物学特性
        5.4.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5.4.3 云杉阿扁叶蜂预测预报技术
        5.4.3.1 发生期预测预报
        5.4.3.2 气候因素对云杉阿扁叶蜂影响初步调查
        5.4.3.3 云杉阿扁叶蜂卵分布规律研究
        5.4.3.4 云杉阿扁叶蜂发生量预报
        5.4.3.5 综合防治技术
    5.5 松点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
        5.5.1 生物学特性
        5.5.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5.5.3 松点卷蛾预测预报技术
        5.5.3.1 发生期物候期观察
        5.5.3.2 松点卷蛾成虫羽化进度调查
        5.5.3.3 发生量预测
    5.6 云杉嫩梢害虫发生趋势预测
第六章 嫩梢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6.1 综合治理策略
    6.2 防治试验
    6.3 防治效益估算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7.1 嫩梢害虫发生危害原因分析
    7.2 提高监测预报技术
    7.3 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8)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的研究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长鞘卷叶甲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形态特征观察
        1.2 生物学特性研究
        1.2.1 虫源采集与饲养准备
        1.2.2 越冬虫态和越冬习性观察
        1.2.3 成虫交尾习性观察
        1.2.4 雌虫产卵习性观察
        1.2.5 幼虫与成虫取食习性和日平均食叶量测定
        1.2.6 羽化过程观察
        1.2.7 成虫寿命与耐饥力观察
        1.2.8 卵、幼虫和蛹习性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植物
        2.2 形态特征
        2.2.1 成虫
        2.2.2 成虫腹部末端的雌、雄区别及雄成虫外生殖器
        2.2.3 卵
        2.2.4 幼虫
        2.2.5 各龄幼虫的体长与头宽
        2.2.6 蛹
        2.3 生活史
        2.4 生活习性
        2.4.1 卵
        2.4.2 幼虫
        2.4.3 蛹
        2.4.4 成虫
        2.5 雌虫产卵量与其体形指标的关系
        2.6 天敌的种类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长鞘卷叶甲生态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长鞘卷叶甲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与统计方法
        1.2 空间格局测定方法
        1.2.1 聚集度指标法
        1.2.2 回归模型分析法
        1.2.3 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判据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集度指标分析
        2.2 回归模型分析
        2.3 关于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
        2.4 长鞘卷叶甲抽样技术研究
        2.4.1 Iwao法最适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2.4.2 估计种群密度的序贯抽样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长鞘卷叶甲种群林间分布的生物地理统计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与调查统计方法
        1.2 分析测定方法
        1.2.1 半方差函数构建及其拟合模型
        1.2.2 调查区内克立格插值估计及其空间分布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鞘卷叶甲种群的半方差函数与空间分布格局
        2.1.1 半方差函数曲线
        2.1.2 卵
        2.1.3 幼虫
        2.1.4 蛹和成虫
        2.2 长鞘卷叶甲种群的克立格插值估计与空间分布模拟
        2.2.1 克立格插值及种群密度的空间分布图式
        2.2.2 克立格插值结果的无偏性检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长鞘卷叶甲种群在竹竿上的垂直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与统计方法
        1.2 计算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竿上不同竹高范围的带虫数量和带虫段率
        2.1.1 卵
        2.1.2 幼虫
        2.1.3 蛹
        2.1.4 成虫
        2.2 竹竿上危害的主要集中部位和范围
        2.3 整株虫口数量与0-4m竹高范围虫口密度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长鞘卷叶甲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源采集与饲养
        1.2 观察记录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2.2 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林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绿竹样地与实验样株的选择
        1.2 调查统计方法
        1.3 生命表分析方法
        1.3.1 关键虫期的判定方法
        1.3.2 种群控制指数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鞘卷叶甲1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及存活曲线
        2.2 林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分析
        2.3 关键虫期、重要死亡因子和种群控制指数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长鞘卷叶甲化学防治试验
    第一节 7种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农药
        1.3 测定方法
        1.3.1 对2龄幼虫的测定
        1.3.2 对羽化成虫的测定
        1.4 卡方(X~2值)的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农药LC_(50)、LC-P毒力回归式与致死率方差分析
        2.2 各农药 LC-P毒力回归式卡方检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长鞘卷叶甲林间化学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用农药
        1.2 样地与绿竹样株的选择
        1.3 施药方法
        1.3.1 喷雾法
        1.3.2 根灌法
        1.3.3 注干法
        1.4 防治时间与接虫方法
        1.5 调查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农药、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方法对幼虫防治效果
        2.1.1 喷雾法防治效果
        2.1.2 根灌法与注干法防治效果
        2.2 不同农药、不同浓度、不同施药方法对成虫防治效果
        2.2.1 喷雾法防治效果
        2.2.2 根灌法防治效果
        2.2.3 注干法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9)松阿扁叶蜂防治指标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防治指标研究
        1.1.1 食叶量测定
        1.1.2 测定30 cm单枝平均蓄叶量
        1.1.3 防治指标值的确定
    1.2 预测预报研究
        1.2.1 物候法
        1.2.2 发育进度法
        1.2.3 有效虫口基数法
        ①茧内越冬幼虫化蛹, 蛹羽化率调查:
        ②卵孵化率调查:
        ③平均产卵量研究:
        ④1~2龄幼虫存活率调查:
2 研究结果
    2.1 防治指标
    2.2 预测预报
        2.2.1 物候法预测预报
        2.2.2 发育进度法预测预报
        2.2.3 有效虫口基数法预测预报
3 结果分析

四、落叶松红腹叶蜂食叶量、发育进度及防治适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水杨酸及剪叶处理对日本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D]. 陈咏梅.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D]. 孙振军. 苏州大学, 2009(S2)
  • [3]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及防治阈值的研究[J]. 夏固成,樊亚鹏,余治家,张晓娥. 河北林业科技, 2009(05)
  • [4]应用撒布器施放几种灭虫药包防治落叶松红腹叶蜂试验[J]. 夏固成,余治家,樊亚鹏,张晓娥,李永辉,郭志文. 甘肃林业科技, 2009(03)
  • [5]松阿扁叶蜂部分生物学和越冬幼虫海藻糖代谢的研究[D]. 张桂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6]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志龙. 浙江大学, 2006(09)
  • [7]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主要嫩梢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D]. 孙小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2)
  • [8]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的研究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试验[D]. 杨金远.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9]松阿扁叶蜂防治指标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J]. 武星煜,樊建宝,范慧. 甘肃林业科技, 2005(02)
  • [10]科技期刊(森林病虫害部分)题录选[J]. 宋玉双. 中国森林病虫, 2004(04)

标签:;  ;  ;  

中华草食叶量、发育进程及防治适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