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南县61万农民获粮食生产直补(论文文献综述)
梁惠清[1](2012)在《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农民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产生,在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发展、壮大。农民企业家数量不断攀升,资源占用量越来越多,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我国县域经济也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市场化不断完善,县域经济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阶段正值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民企业家方兴未艾,县域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二者互为主客体,共同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农民企业家参与市场资源配置,整合县域资源,组织生产,发展县域经济,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调发展,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阶段,统一于现阶段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农民企业家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因此,研究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二者相互促进的规律性,对促进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县域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和特点,指出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统一;进而以广东省为例,计量分析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模型,实证检验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然后从理论上深入解析二者相互促进关系的机理,并着重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要素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阐明农民企业家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以及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农村资本结构的优化、农民企业家经营活动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二者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问题;最后提出对策。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1)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遵循各自的路径,有各自的规律性,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统一表现在为代的统一、地域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和发展哲学基础的统一。(2)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农民企业家成长主要通过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通过影响县域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则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3)农民企业家通过影响农村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参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聚集和平衡以及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上。农民企业家对资源的聚集和平衡作用主要包括对农村资源的聚集作用、对城乡经济的平衡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乘数杠杆效应等三个方面;农民企业家主要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降低交易费用、增进公共福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发现,农民企业家投资基本等于储蓄;整个农村的投资与储蓄基本也是趋于平衡的;农民企业家通过对县域资本供求缺口的填补、对县域经济资本的深化、对政府投资挤出的克服等方式优化县域资本结构。农民企业家的参与可以节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本,案例中农民企业家参与片区开发,每亩开发成本可以节省约18万元。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跨越式推进。(4)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要素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矛盾;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体制性问题主要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优化外生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制度,破解结构性矛盾,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问题,促进农民企业家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谭静[2](2007)在《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立法研究》文中认为农民失去耕作的土地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大批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由于现行的征地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成为既失地又失业的困难群体。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农民保障法制建设状况以及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保障制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以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对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个人和政府共同出资,与城镇社会保障既有区别又相衔接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形成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下一步的政策与立法建议。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理论与法理分析,主要介绍相关的理论与现行相关法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及浙江省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上的相关探索。第二部分为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目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情况。第三部分为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设计,包括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标准、被征地人员年龄段的划分及保障人员的产生以及保障措施等。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建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2)江苏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后的效果;(3)江苏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成效显着。并结合现有工作的经验,从政策和立法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王锋[3](2005)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场涉及到全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深刻社会变革,农村税费改革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也引起了不少学者对改革进程和前途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假设在维持现有税费制度格局基础上如何完善,思路多局限在政策设计者指定的框架内,而且大多研究仅限于对税费改革的试点阶段的成绩概括或者做法详细列举。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追求理论翻新,就负担而说负担,最终当然无法解决负担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高度概括以往的研究情况,紧密结合中央关于“三农”的最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两个趋向”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核心放在如何解决配套改革阶段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更注重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瞻性。全文由导论、五章主体内容和余论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论。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其次,就国内外有关税收、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归纳和概述。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作了说明。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本章通过纵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王朝存亡的关系,分析考察了历史上典型的税费改革,为推动今天农村税费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章、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本章通过横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制度的特点:“使用者付费原则”或“直接受益原则”、一般不单独设立农业税,主体税种中或其他相关税种中给与农业一定优惠,有的表现为直接给予轻税政策,或者在统一的税率下实行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进行保护,给予农民以直接补贴。为我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促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提供一定借鉴。 第四章、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本章主要通过重新界定农民负担含义、详细分析我国农民负担问题产生背景、农民负担构成及其特点、成因、危害等,指出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所在:以分税制为代表的现行财政体制弊端和以“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为特点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结合,导致基层政府在人员机构膨胀的同时陷入了“吃饭财政”的困境,导致了税外收费的“三乱”产生,是加重农民负担的直接制度原因。从更深层次考虑,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的产物,是政府推行剥夺农业、偏向城市的歧视性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必然
二、灌南县61万农民获粮食生产直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南县61万农民获粮食生产直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农民企业家成长研究概况 |
1.4.2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概况 |
1.4.3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概况 |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理论基础 |
2.1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概念 |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
2.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
2.1.3 县域经济发展的涵义 |
2.2 农民企业家成长相关概念 |
2.2.1 农民企业家的概念 |
2.2.2 农民企业家的特点 |
2.2.3 农民企业家成长的涵义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分析 |
3.1 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 |
3.1.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历程 |
3.1.2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
3.2 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和特点 |
3.2.1 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阶段性分析 |
3.2.2 当代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特点 |
3.3 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统一 |
3.3.1 时代的统一 |
3.3.2 地域的统一 |
3.3.3 主客体的统一 |
3.3.4 发展哲学基础的统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
4.1 广东省农民企业家与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广东省农民企业家成长状况 |
4.1.2 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
4.2 方法与数据 |
4.2.1 实证方法 |
4.2.2 变量选取 |
4.2.3 模型构建 |
4.2.4 数据说明 |
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4.4 面板协整检验 |
4.5 面板 VAR 模型分析 |
4.5.1 面板 VAR 估计 |
4.5.2 脉冲响应函数 |
4.5.3 方差分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机理分析 |
5.1 本章分析框架: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要素两个层面 |
5.1.1 市场机制:农民企业家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 |
5.1.2 参与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维度 |
5.2 农民企业家对农村市场资源的配置分析 |
5.2.1 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主体 |
5.2.2 农民企业家对农村市场资源的聚集与平衡作用 |
5.2.3 农民企业家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
5.2.4 农民企业家市场资源配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
5.3 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县域资本结构的优化分析 |
5.3.1 农民企业家投资数量规律分析 |
5.3.2 农民企业家投资对县域经济资本结构的改进 |
5.4 农民企业家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分析:基于衡阳市县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分析 |
5.4.1 发展成本的内涵 |
5.4.2 发展成本向农村的转嫁数量分析 |
5.4.3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本的调节 |
5.5 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分析 |
5.5.1 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的过程 |
5.5.2 农民企业家能力内生性成长的特点 |
5.5.3 农民企业家成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跨越式推进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民企业家成长培育机理分析 |
6.1 培育环境:PEST 分析法 |
6.1.1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政策保障 |
6.1.2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经济环境 |
6.1.3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社会环境 |
6.1.4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技术环境 |
6.2 作用机制:基于农民企业家成长过程的分析 |
6.2.1 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分化 |
6.2.2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精英产生 |
6.2.3 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与社会化过程 |
6.2.4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企业家文化认同 |
6.2.5 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 |
6.3 促进机理:要素流动的视角 |
6.3.1 县域资本趋利性流动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
6.3.2 县域劳动力资源流动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
6.3.3 县域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市场化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促进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
7.1 影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 |
7.1.1 县域要素零碎化分布与农民企业家资源集中需求的矛盾 |
7.1.2 县域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农民企业家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矛盾 |
7.1.3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民企业家成长局限的矛盾 |
7.1.4 县域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的矛盾 |
7.2 影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体制性问题 |
7.2.1 农民企业家成长强化县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
7.2.2 县域基层治理体制阻碍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问题 |
7.2.3 县域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民企业家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冲突的问题 |
7.2.4 县域经济职能与农民企业家行为内耗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
8.1 优化县域外生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 |
8.1.1 明确政策取向,培育农民企业家能力 |
8.1.2 适当构建制度,激励农民企业家发展壮大 |
8.1.3 遵守价值规律,促进政策措施外生促进作用的内生逻辑转换 |
8.2 增强农民企业家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
8.2.1 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创业,扩大县域内生投资 |
8.2.2 依靠农民企业家发展内需,扩大县域内生消费 |
8.2.3 支持农民企业家自主创新,促进县域发展方式转变 |
8.3 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
8.3.1 完善制度,破解结构矛盾 |
8.3.2 深化改革,解决体制问题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当前失地农民现状 |
(二) 失地农民保障法制现状 |
(三) 比较分析其他省市做法 |
(四) 失地农民保障立法的基本框架 |
(五) 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实施前后效果比较 |
(六) 下一步的政策与立法建议 |
(七) 创新与不足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理论与法理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一)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学说 |
(二) “可持续生计”学说 |
二、法理分析 |
(一) 《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
(二)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 |
(三) 国务院文件的有关规定 |
(四)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
(五) 《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
(六)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的有关规定 |
三、现实分析 |
(一)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的举措 |
(二) 其他省市的实践经验(以浙江省为例) |
第三章 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现状分析 |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
(一) 失地农民的数量 |
(二) 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办法 |
(三)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 |
(四) 江苏省失地农民生存状况 |
二、江苏省征地及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的基本情况 |
(一) 因地制宜,制定切合江苏实际的法规政策 |
(二) 加大征地批后实施力度,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 |
(三) 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人口安置途径 |
(四) 全面推行统一征地工作 |
(五) 逐步提高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征地补偿标准 |
三、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收入等方面情况 |
(一) 各地分配补偿安置费用形式多样 |
(二) 大部分被征地农民不等不靠,自己改善生活 |
(三) 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扶持被征地农民 |
四、被征地农民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计算不合理,总体标准偏低且较笼统 |
(二) 重点工程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偏低,且存在层层克扣现象 |
(三) 补偿安置费用分配、使用的监管需进一步加强 |
(四) 被征地农民安置方式比较单一 |
(五) 征地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急需解决 |
第四章 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设计 |
一、设计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
(一) 总体目标 |
(二) 基本原则 |
二、建立和参加保障的选择权 |
(一) 市县政府建立基本生活保障的选择权 |
(二) 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选择权 |
三、政府的职责和部门分工 |
(一) 市、县人民政府 |
(二)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
(三)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
(四) 财政部门 |
(五) 审计、监察、公安部门 |
四、征地补偿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调整 |
五、被征地人员年龄段划分和保障人员的产生 |
(一) 被征地人员年龄段划分 |
(二) 保障人员的产生 |
六、保障资金的来源和保障标准 |
(一) 保障资金的来源 |
(二) 保障标准 |
七、对被征地农民进一步提供保障的措施 |
八、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衔接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
二、江苏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后的效果 |
三、江苏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成效显着 |
四、政策与立法建议 |
(一) 政策建议 |
(二) 立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1.1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
1.2.1.2 瓦格纳的税收理论 |
1.2.1.3 凯恩斯学派的税收理论 |
1.2.1.4 供应学派的减税理论 |
1.2.1.5 税收的最高三原则 |
1.2.1.6 马克思的“六项扣除”原则 |
1.2.1.7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
1.2.1.8 制度变迁理论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2.1 “费改税”与减税的概述 |
1.2.2.3 对农村税费改革前试点模式研究 |
1.2.2.4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 |
1.2.2.5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研究 |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及拓展 |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
2.1 封建社会的农民负担考察 |
2.2 封建社会的税费改革考察 |
2.2.1 两税法 |
2.2.2 一条鞭法 |
2.2.3 摊丁入亩 |
2.2.4 火耗归公 |
2.2.5 黄宗羲定律 |
2.3 本章小结:历史上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的借鉴 |
第三章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 |
3.1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特点 |
3.1.1 现在还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
3.1.2 现在不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
3.1.2.1 消除“身份性税收” |
3.1.2.2 给予农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
3.1.2.3 政府补贴农业 |
3.2 本章小结: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借鉴 |
第四章 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 |
4.1 研究农民负担的目的 |
4.2 对农民负担的重新界定 |
4.2.1 农民负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
4.2.2 农民负担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
4.2.3 农民负担是一个公平的范畴 |
4.2.4 对农民负担的界定(定义) |
4.3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及产生背景 |
4.3.1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 |
4.3.2 农民负担问题产生的背景 |
4.3.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停滞 |
4.3.2.2 基层政府及部门、人员的膨胀 |
4.3.2.3 现行分税体制不完善 |
4.4 农民负担沉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4.4.1 “头税”(含涉农各税) |
4.4.2 “二税(”三提五统) |
4.4.3 “三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摊派、罚款等) |
4.4.4 “两工”负担 |
4.4.5 “暗税”(剪刀差) |
4.4.5.1 “剪刀差”的形成原因 |
4.4.5.2 “剪刀差”的严重危害 |
4.4.5.3 消除“剪刀差”的可行途径 |
第五章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配套阶段有关问题分析研究 |
5.1 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始和进展情况概述 |
5.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和认识 |
5.2.1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 |
5.2.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认识 |
5.2.2.1 对试点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
5.2.2.2 对配套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
5.3 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阶段分析和反思 |
5.3.1 单纯的“费改税”不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
5.3.2 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层阻力分析 |
5.4 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有关问题的认识 |
5.4.1 对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的认识 |
5.4.2 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和保障的认识 |
5.4.3 对取消农业税的认识 |
5.4.4 对WTO 框架下政府农业支持政策选择的认识 |
5.4.5 对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的认识 |
5.4.6 以制度变迁破解农村税费改革中的难题 |
5.5 本章小结: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与分析 |
第六章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
6.1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进展、成效 |
6.1.1 指导思想 |
6.1.2 改革思路 |
6.1.3 改革的目标 |
6.1.4 改革主要内容 |
6.1.5 改革成效 |
6.2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
6.2.1 税费改革中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的问题 |
6.2.1.1 农民负担不平衡(农户和地区之间)和农业特产税征收难 |
6.2.1.2 一些地方“两工”负担依然很重 |
6.2.1.3 农业税征管方式的改革 |
6.2.1.4 妥善解决税改后村级运转难问题 |
6.2.2 配套改革阶段需要巩固成果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
6.2.2.1 继续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
6.2.2.2 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6.2.2.3 继续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和促进职能转变 |
6.2.2.4 继续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
6.3 对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基层实践的调查研究 |
6.3.1 对徐州市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研究 |
6.3.2 对铜山县税费改革后农税征管难的调查研究 |
6.3.3 对沭阳县化解乡村债务的调查研究 |
6.3.4 对苏州市实行“一事一议”公平负担的调查研究 |
6.3.5 对涟水县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 |
6.3.6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及情况简析 |
6.3.6.1 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情况 |
6.3.6.2 对民意调查情况的简要分析 |
6.4 本章小结: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
第七章 余论 |
7.1 离开制度的框架无法理解农民负担 |
7.2 离开制度的变迁无法解决农民负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灌南县61万农民获粮食生产直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梁惠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2]江苏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立法研究[D]. 谭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3]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D]. 王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