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溴苯的钯催化偶联

取代溴苯的钯催化偶联

一、取代溴苯的钯催化偶联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谢士静[1](2021)在《导向基参与的钯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碳氢键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直接选择性地对碳氢键进行活化/官能团化反应可以为化学合成提供更直接的切断。因此碳氢键活化在制药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过渡金属钯在碳氢键活化反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导向基团的存在可以帮助控制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了一系列在导向基存在下钯催化的分子内/间碳氢键活化反应。一.反应以N,N-二甲基甲酰胺导向的N-苄基吲哚作为底物模板,醋酸钯作为催化剂,通过添加醋酸银和特戊酸,实现了分子内的双碳氢键活化反应,以最高96%的产率得到环化产物。反应对氟原子、硝基等基团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二.反应以邻位带有甲基硫醚的三苯基膦亚胺作为底物模板醋酸钯作为催化剂,实现了与碘苯的分子间芳基化反应。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筛选,最终确定碳酸钾为碱,金刚烷酸为添加剂,六氟异丙醇为溶剂。由于原料在该反应条件下的不稳定性,最高只得到了 36%的产率。三.反应首先以吡啶甲酰胺导向的二茂铁化合物为反应底物,钯为催化剂,与碘苯进行芳基化反应。最终只得到8%的单边取代产物。基于对前两章的探究,我们继续对其他吲哚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内/间脱氢偶联反应的探究。令人遗憾的是,带有二茂铁的吲哚类化合物完全没有进行反应;N-甲基吲哚类化合物则是与取代苯类溶剂发生了分子间的偶联反应,且最高得到了 40%的收率。

曾潇潇[2](2021)在《非膦钯配合物催化的四芳基乙烯合成及C-N活化反应研究》文中提出四芳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和(杂)联芳基化合物在药物、生物活性、功能材料以及聚集诱导发光中广泛应用。这些结构可以通过内炔烃、(杂)芳基卤代物与(杂)芳基硼酸的三组分偶联反应以及芳基肼的C-N键活化反应构建。然而,现有的钯催化体系在催化构建该类结构反应中都表现出较高的钯负载量、较低的催化活性或是反应条件较为严苛,而且使用的多是在空气中不稳定、毒性大且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膦配体。由此,本文尝试对这两类反应有针对性的设计α-二亚胺钯配合物和氮杂环卡宾钯配合物来解决以上问题。1、设计合成了不同骨架和配体结构的α-二亚胺钯配合物C1-C13,对其结构进行1H NMR、13C NMR表征,并对C4单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评估了其对内炔烃、(杂)芳基溴代物与(杂)芳基苯硼酸三组分反应的催化性能,进一步考察了预催化剂的骨架和配体结构与底物空间位阻之间的关系对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钯配合物首先与溴代芳烃发生氧化加成,得到的中间体(Ⅱ)再和二苯基乙炔配位、迁移插入发生碳钯化反应,随后中间体(Ⅳ)在芳基硼酸和碱的作用下发生转金属化过程,最后还原消除,生成Z或E式的四芳基取代乙烯。结果显示,Z或E式的四芳基取代乙烯的生成取决于二亚胺钯配合物与芳基溴代物和芳基硼酸空间位阻大小的相互作用,其中,芳基硼酸上邻位取代基位阻较大时,C4表现了优异的选择性,生成Z式为主的四(杂)芳基乙烯。其原因可能是C4苊醌骨架的4,7-位引入了二取代大位阻叔丁基基团,由于增加底物位阻,使芳胺部分的位阻和Ar2以及硼酸盐和Ar1之间的斥力变大,这本应该有更容易促使发生异构化的趋势。但是此时反应温度较低而其需要的活化能高,自由空间小导致烯烃的构型不能翻转,而不发生异构化,从而得到高选择性的Z式四(杂)芳基乙烯。2、合成了七个氮杂环卡宾钯配合物(Pd-NHCs),并研究了钯配合物配体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表明其结构对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机理显示,从中间体LPd(0)氧化成中间体LPd(Ⅱ)对于转化至关重要,这些“大体积但灵活的”Pd-NHCs,因其具有强σ-给电子能力,可以形成稳固的Pd-C键,从而促进Pd催化循环的交叉偶联反应。基于此,我们描述了一种在空气反应条件下,芳基肼在Pd-NHCs预催化剂下,通过C-N键断裂催化的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其中苯肼用作亲电子试剂。研究发现,Pd-PEPPSI-IPr被证明是最优的预催化剂,在50℃下,反应仅需3 h,就能够以良好至极好的收率获得各种(杂)联芳基化合物。3、本文设计合成的不同骨架和配体结构的预催化剂可以高效的催化反应多种官能团底物,将骨架和N-芳基部分纳入配体设计的同时,又进一步在苊醌骨架的4,7-位引入了二取代大位阻叔丁基,对催化剂结构的设计实现了又一次突破和创新,同时为该领域的其他研究者在金属催化剂结构设计与合成方面提供了参考价值。

宋斌[3](2021)在《Sm-CuI体系下芳环C-H官能化偶联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H官能化是当前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多组分反应实现芳环C-H官能化来构建新的C-C键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借助多组分反应为构建二芳基骨架衍生物提供了新颖的合成方法。Sm-Cu I体系下一锅法无水无氧的催化方法不论在方法学还是催化领域都是新突破。通过两种金属联用也丰富了钐试剂的应用范围。首先是对Sm-CuI体系下卤苯、DMF和酯的多组分C-H官能化偶联反应的研究。其中对条件优化,底物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实验探究,得出最佳条件以及酯和卤苯的适用性范围。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各种酯和各种取代卤苯对反应的影响,总结了该反应的规律性:酯链越短越有利于反应进行,邻位取代溴苯优于间位取代溴苯且邻位供电子取代溴苯优于邻位吸电子取代溴苯。并从电子效应以及空间位阻推测出致使因素。研究机理过程中采用四组分交叉反应得出竞争关系:自身偶联倾向大于交叉偶联,比值约为2.6:1。其次是对Sm-CuI体系下苯甲醛与酯的C-H官能化偶联缩合反应的研究。基于三组分反应的研究,探究了取代苯甲醛自身偶联后与酯缩合的可能性。实验证明苯甲醛可以替代卤苯和DMF与酯发生反应且产物均为二芳基骨架衍生物。总结得出的规律中电子效应对反应的影响甚微。并且苯甲醛交叉偶联实验也可以进行,自身偶联倾向大于交叉偶联,比值约为2:1。论文对实验中所得化合物进行1H NMR、13C NMR、HRMS和X-ray单晶衍射等检测,表征数据和图谱见附录。

王林[4](2021)在《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和烷基酰基化反应》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对亲电性交叉偶联反应的深入研究,该方法学进一步拓展到了烯烃的亲电性双官能团化反应。由于在此类反应中不需预制备有机金属试剂或者有机硼试剂等,所以其具备高步骤经济性、高官能团兼容性与温和的反应条件,并为合成复杂分子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也受到了有机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使用酰氯或者酸酐作亲电试剂,在烯烃分子中引入酰基合成酮类化合物,是烯烃的亲电性双官能团化的一个重要子集。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通过亲电交叉偶联反应进行酰基化反应以及烯烃亲电性双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在第二章节中,我们发展了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分子内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我们使用镍/喹啉的催化体系,以连有烯基的肟酯和酰氯或酸酐为底物,使用锌粉为还原剂,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合成了一系列吡咯啉类衍生物。相比已知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一氧化碳气体的使用,使得实验操作更加安全,同时也避免了使用预制备的有机硼试剂,而且反应中的酰氯或酸酐也容易商业化购买。另外,本论文还介绍了通过镍催化的缺电子烯烃的三组分的烷基酰基化反应高效合成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内容。该方法具备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和底物普适性。起始物中缺电子烯烃可以是烯基酯、烯基酰胺、烯基酮、烯基砜以及苯乙烯类化合物。此方法中的亲电性的酰基源不仅可以是芳基酸酐,也可以是烷基酸酐。更重要的是,反应对于1,1-二取代的烯烃也可以适用,由此能够得到含有季碳中心的酮类化合物。利用镍催化的交叉亲电偶联反应,我们分别实现了烯烃的两组分和三组分的亲电性酰基化反应,为复杂吡咯啉类化合物以及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当然这些反应也有不足之处,仍需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来解决。

刘竹霖[5](2021)在《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一氧化碳作为羰基源的羰基化反应是构建芳香酯、醛、酮、酸、酰胺及其衍生物的一类重要有机合成反应。但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剧毒易燃气体,运输储存使用时需要耐压设备,这些性质极大地限制了一氧化碳气体在学术领域的应用。本论文旨在研制新型的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通过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评估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的构效关系,探索不同取代基对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一氧化碳释放速率的影响,并将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应用于芳基卤化物的烷氧羰基化反应、苯氧羰基化反应、还原羰基化反应及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与一氧化碳和传统替代羰基源相比,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具有活性可控、毒性低、稳定性好、易于合成、廉价易得等优点。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两步合成具有不同取代基的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评估不同取代基对N-甲酰基磺酰亚胺一氧化碳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O(3)-C(8)-N(1)-C(9)扭转角增大,p-π共轭效应减弱,N-C(O)键更易断裂,有利于一氧化碳的释放。不同取代基的N-甲酰基磺酰亚胺的动力学实验表明,苯基取代的N-甲酰基磺酰亚胺一氧化碳释放速率最快,30分钟内一氧化碳转化率达到90%;4-氟苯基取代的N-甲酰基磺酰亚胺一氧化碳转化速率次之;4-甲氧基苯基取代的N-甲酰基磺酰亚胺一氧化碳转化最慢。这个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2)实现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作为替代羰基源的烷氧/苯氧羰基化反应构筑芳基酯类化合物。该方案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作为替代羰基源,芳基溴化物和醇或酚作为底物,Pd(CH3CN)2Cl2作为催化剂,dppb作为配体,碳酸钠作为碱,合成了 42种芳基酯类化合物,产率高达98%。此方法成功应用于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此反应不是自由基反应,竞争实验表明反应的决速步是氧化加成步骤。(3)实现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作为替代羰基源的还原羰基化反应构筑芳香醛类化合物。该方案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作为替代羰基源,芳基溴化物作为底物,三乙基硅烷作为氢源,Pd(PPh3)4作为催化剂,碳酸钠作为碱,DMF作为溶剂,合成一系列芳香醛类化合物。此方案官能团兼容性良好,为芳香醛的合成提供一种新方法。(4)实现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作为替代羰基源的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构筑二芳基酮类化合物。该方案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作为替代羰基源,芳基溴化物和芳基硼酸作为底物,Pd(CH3CN)2Cl2作为催化剂,dppb作为配体,碳酸钠作为碱,甲苯作为溶剂,合成一系列二芳基酮类化合物。此方法官能团兼容性良好,为二芳基酮的合成提供一种新途径。

陶雪钦[6](2020)在《多孔金属氧化物担载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Suzuki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文中指出在现代有机合成中,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已发展成为构筑C-C键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及功能材料等领域。虽然传统的均相钯催化剂在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中具有优异的活性,但是其自身不稳定性、分离困难、无法重复使用等问题限制了均相钯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在过去十几年中,研究者们专注于将钯活性组分负载于固体载体上,开发出了各种负载型多相催化剂。这类多相钯催化剂不需要额外的配体,对空气和水分不敏感,且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回收并循环利用,有效地克服了均相钯催化剂存在的问题。但是负载型钯催化剂普遍存在活性位点暴露较少、与反应底物接触不充分、本征活性不足等问题,导致钯的质量催化活性较低。基于上述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分别采用了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煅烧处理以及模板辅助原位热解法制备了高效稳定、环境友好的负载型钯催化剂,在构筑高比表面积多孔载体的同时原位锚定了高度分散的钯活性物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章通过简易的静电纺丝—煅烧热解过程制备了由多孔Ni O纳米纤维和原位锚固的Pd Ox纳米颗粒所组成的Pd Ox/Ni O NFs催化剂。与所制备的其它各种Pd基催化剂以及商用5.0 wt.%Pd/C相比,Pd Ox/Ni O NFs在温和条件下(308K和空气氛围)对Suzuki偶联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结构表征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Pd Ox/Ni O NFs中的界面电荷转移调控了Pd氧化态,生成了Pdδ+(δ<2)活性物种。Pd Ox的表面化学结构以及具有适中氧化态的Pdδ+活性物种均有利于芳基卤化物和苯硼酸的化学吸附和活化。此外,多孔Ni O纳米纤维作为催化剂载体可以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更有利于暴露活性位点,提高催化性能。而且在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下,Pd Ox/Ni O NFs中的Pd Ox活性物种能够在长期的催化循环中保持稳定。本章不仅开发了用于高效催化C-C偶联反应的Pd Ox/Ni O NFs多相催化剂,而且为设计高活性、高稳定性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提供了有效的策略。2.本章工作中,我们通过静电纺丝-煅烧过程制备了Pd Ox/Ni Fe2O4 NFs可磁性回收的多相催化剂,其中Pd活性物种以Pd Ox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且Pd Ox纳米颗粒和Ni Fe2O4载体间存在有效的电子转移。Pd Ox/Ni Fe2O4 NFs催化剂在308 K、空气氛围下不同取代基芳基卤化物和苯基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碘苯、溴苯和氯苯与苯硼酸偶联反应所对应的TOF值分别达到2064.79 h-1,、1366.74 h-1和215.28 h-1,远高于使用商用5 wt.%Pd/C催化剂时所对应的TOF值。而且由于Ni Fe2O4载体具有良好的磁性,Pd Ox/Ni Fe2O4 NFs催化剂可通过磁场吸引从反应体系中快速分离;该催化剂在循环反应6次(每次循环2小时)以后,仍能够维持良好的催化活性。本章工作为构建高活性、高稳定性且具有可回收性的负载型多相催化剂提供了有效的思路。3.本章通过模板辅助原位热解法成功制备了Pd-SAs/3DOM-Ce O2多相单原子催化剂。由于Ce O2载体特殊的三维有序大孔(3DOM)结构以及单原子Pd的电子特性,Pd-SAs/3DOM-Ce O2催化剂在室温和空气氛围下对不同底物的Suzuki偶联反应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远胜于Pd(PPh3)4均相催化剂和其它Pd基非均相催化剂。在长时间的催化反应中,单原子Pd通过Pd-O-Ce键锚定在三维有序多孔Ce O2载体上,抑制了Pd原子的浸出或团聚。本章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一种单原子Pd多相催化剂的便捷制备方法,而且通过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实现了催化位点的合理调控。Pd-SAs/3DOM-Ce O2催化剂兼具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优点,有望在未来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合成中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范梦影[7](2020)在《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负载的超细钯纳米颗粒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属纳米催化剂在化工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发现影响金属纳米催化剂性能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粒径、形状、化学组成、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以及金属与反应物/溶剂的相互作用等等。金属纳米颗粒(NPs)具有更窄的粒径尺寸能够提供更高密度的可用于催化的活性位点,从而使表面原子更具反应性,大幅度提高了原子效率并降低了金属催化剂的成本。同时发现金属NPs与载体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配体效应以及应变效应等相互作用也在影响着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因此,可控合成性能优异的金属纳米催化剂意义重大。由共价键连接而成具有高结晶度和孔隙度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在化学研究领域具有极为出色的应用前景,尤其在非均相催化领域,COFs清晰的骨架结构、规整的孔结构等特性,使其成为负载催化活性位点的理想载体。通过设计合成结构规整的COFs,精准调控金属NPs的尺寸,利用金属NPs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调整其分布情况以合成具有高活性高耐受性的负载型贵金属纳米催化剂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几种不同的COFs负载的钯催化剂,并应用于催化不同的反应。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使用三聚氯氰分别与对苯二胺和4,4’-二氨基联苯缩合,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孔径的三嗪基官能化COFs。基于三嗪基-COF孔道的限域效应以及杂原子与金属粒子间的协同作用,采用简单的合成策略来控制Pd团簇的生长,得到两种钯催化剂,其中的Pd纳米团簇尺寸约为0.8 nm。以此方法获得的催化剂在还原硝基芳烃的反应中表现出极为出色的催化活性。同时由于载体的孔径差异,具有较大孔的Pd@COF-BPh催化剂对于硝基还原反应具有比Pd@COF-Ph催化剂更加出色的催化效果。(2)在溶剂热条件下由1,3,5-三(对甲酰基苯基)苯和水合肼合成了高度稳定的吖嗪基连接的COF(ACOF)。二维薄片层状结构和丰富的吖嗪基使得制备的ACOF成为锚定金属NPs,制备非均相催化剂的理想载体。通过简单的反向双溶剂法,将高度分散的超细Pd NPs成功固定在富氮晶体ACOF上制备出的Pd@ACOF催化剂对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3)选择合成具有成本效益的含三嗪基的二维COF(2D-COFs),然后将2D-COFs进行自模板碳化,以制备2D氮掺杂碳纳米片(NCNs),同时用高度分散的细小钯纳米颗粒(Pd NPs)对其改性,得到Pd/NCNs催化剂。所制备的NCNs和Pd/NCNs具有丰富的中孔和大孔的多孔结构造就了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促进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和传质。所制得的Pd/NCNs催化剂在有机有害物质氯酚(CPs)的水相加氢脱氯(HDC)中表现出出色的活性,稳定性和可回收性。同时,对于HDC产物苯酚随后的氢化为环己酮,展现出优异的活性和高选择性。本论文通过不同设计思路将COFs与贵金属Pd相结合合成了一系列钯纳米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催化性能。该系列工作拓展了COFs材料在催化方面的应用,同时也为后续负载型COFs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研究提供了一定研究基础。

吴黄溢[8](2020)在《环糊精的改性及其在催化碳-碳偶联反应中的应用》文中认为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作为一类天然的环状大分子化合物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特别是在金属催化有机合成反应领域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以过渡金属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和Heck偶联反应,一直是构建C-C键最重要的方法。当前,随着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研究工作者努力致力于以水等绿色溶剂为反应介质来进行有机催化反应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合成β-CD衍生物及其结构表征以单-(6-O-对甲苯磺酰基)-β-CD(单-(6-OTs)-β-CD)为重要的中间体,分别与L-丝氨酸、L-苏氨酸、L-酪氨酸、鸟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单-(6-L-丝氨酸-6-脱氧)-β-CD、单-(6-L-苏氨酸-6-脱氧)-β-CD、单-(6-L-酪氨酸-6-脱氧)-β-CD、单-(6-鸟苷-6-脱氧)-β-CD。另外,以β-CD和氯磺酸为原料,经磺酸化反应合成了不同取代度的磺酸化β-CD。采用UV、FT-IR、1H NMR、13C NMR、ESI-MS等分析方法对β-CD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氨基酸改性β-CD/Pd水相仿生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以单-(6-L-丝氨酸-6-脱氧)-β-CD、单-(6-L-苏氨酸-6-脱氧)-β-CD和单-(6-L-酪氨酸-6-脱氧)-β-CD为配体,Pd(OAc)2为钯源,水相原位合成催化体系,应用于水相仿生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结果表明:在80°C条件下,以K3PO4·7H2O为缚酸剂,催化剂用量为万分之一(物质的量分数0.01 mol%),对溴甲苯和苯硼酸反应2 h,偶联产率分别可达83%、88%和94%。对于不同取代基的溴代芳烃和芳基硼酸,底物的空间位阻对产率影响不大,但电子效应对产率有一定影响,催化反应产率在73%-97%之间。该类氨基酸改性β-CD的配体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实验条件温和,可循环催化且反应介质绿色环保。此外,以合成的单-(6-鸟苷-6-脱氧)-β-CD为配体进行Suzuki反应,产率为96%。3.磺酸化β-CD/Pd水-DMF相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以取代度分别为0.15和1.21的磺酸化β-CD(S1-β-CD和S2-β-CD)为配体,Pd(OAc)2为钯源,DMF相原位合成催化体系,应用于水-DMF相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结果表明:在80°C条件下,以K3PO4·7H2O为缚酸剂,催化剂用量为十万分之三点四(物质的量分数0.0034 mol%),溶剂体积比DMF/H2O=1/19,对溴甲苯和苯硼酸反应2 h,偶联产率分别可达76%和96%。对于不同取代基的溴代芳烃和芳基硼酸,底物的空间位阻及电子效应对产率有一定影响,且电子效应高于位阻效应对产率的影响。通过简便和新颖的方式获得磺酸化β-CD用于催化Suzuki偶联反应,S-β-CD/Pd(OAc)2是一种高活性、高稳定性且低钯使用量的催化剂配合物,在温和条件且无相转移剂下可高效催化反应。4.单-(6-间氨基苯甲酸-6-脱氧)-β-CD/Pd水相催化Heck偶联反应以单-(6-间氨基苯甲酸-6-脱氧)-β-CD为配体,Pd(OAc)2为钯源,水相原位合成催化体系,应用于水相催化Heck偶联反应。结果表明:在150°C条件下,以K2CO3(0.5 mmol)为缚酸剂,催化剂用量为千分之二(物质的量分数0.20mol%),碘苯和丙烯酸乙酯反应12 h,偶联产率可达91%。多种芳基碘化物可以与丙烯酸酯等烯基化合物在水相中高效催化Heck偶联反应,转化率和产率均较高。该催化体系为肉桂酸酯类衍生物等医药中间体的合成提供了良好的路线,同时具有环境友好,后处理简单且反应效率高等特点,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马小军[9](2020)在《镍催化的卤代芳烃磺酰胺化反应研究》文中提出具有磺酰胺的结构的有机物广泛的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农药分子当中。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抗碳酸酐酶、利尿、降糖、抗甲状腺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从现成的试剂中开发出简单、多用途、环保的方法来合成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是化学家在有机合成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相比于其他过渡金属催化的合成N-芳基磺酰胺方法,镍催化方法的研究极其稀少。本文立足于镍催化的卤代芳烃与二级羟胺的衍生物的偶联反应,旨在发展一类新颖的构建N-芳基磺酰胺的方法,为实现含有活性的药物分子的合成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磺酰胺类化合物合成反应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传统合成磺酰胺的方法以及过渡金属催化的磺酰胺的合成方法以及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构建N-芳基磺酰胺的方法。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出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第二章主要介绍镍催化的卤代芳烃与二级羟胺衍生物的偶联反应的研究过程。紧接着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来实现副反应的抑制。接着对反应底物进行普适性的考察。最后对反应可能的机理进行探究和阐释。

王松江[10](2019)在《钯催化的二芳基炔及菲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henanthrenes是多环芳烃(PAHs)中最简单和稳定的稠合芳烃之一。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生物活性和电子特性,使它们广泛应用于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特别是随着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菲被认为是共轭系统中极具吸引力的构件,其高共振能量和高能隙等优点让它们在有机电子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如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OLED发光材料等。因此,菲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方法一直是化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而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合成菲衍生物提供了可能,并且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是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炔烃插入来合成菲环化合物。因此本文首先对菲在光电材料和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和钯催化反应的基本理论做了论述,并对炔烃和菲衍生物的合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我们完成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内容:1.成功实现了以廉价易得的溴苯和炔醇为底物,在Pd(OAc)2/Ph2PtBu的催化体系下,通过钯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各种二芳基炔化合物。该方法有着良好的底物兼容性并以高收率得到目标化合物。更重要的是,在对反应进行放大处理时,我们也能得到较高的分离收率。2.在合成各种二芳基炔化合物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种钯催化的三组分串联偶联反应,用于高效地合成菲环化合物。转化由Suzuki-Miyaura偶联的反应序列驱动,然后炔烃插入,最后通过C-H活化合成目标产物。此反应可以兼容各种吸电子和给电子基团,而且能以中等至极好的产率转化为相应的产物。虽然对于3-取代的邻溴碘苯而言,区域异构体的形成由于1,4-钯迁移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但这种一锅多步反应仍然是一种有吸引力地合成菲衍生物的方法。由于其具有简单、实用、经济等优点,因此该方法可能会在多环芳烃(PAHs)的合成中得到应用。

二、取代溴苯的钯催化偶联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取代溴苯的钯催化偶联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导向基参与的钯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te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常见的碳氢键反应类型
        1.2.1 碳氢化合物与有机卤化物的反应
        1.2.2 碳氢化合物分子间的脱氢偶联的反应
        1.2.3 碳氢化合物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
    1.3 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
        1.3.1 涉及Pd(0)/Pd(Ⅱ)的反应
        1.3.2 涉及Pd(Ⅱ)/Pd(0)和Pd(Ⅱ)/Pd(Ⅳ)的反应
    1.4 常见的导向基团
    1.5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Pd催化酰胺导向的吲哚类化合物分子内脱氢偶联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的条件筛选与优化
        2.2.2 反应的底物拓展
        2.2.3 反应的机理探究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步骤和产物数据
        2.4.1 实验步骤
        2.4.2 产物数据
第三章 Pd催化硫醚导向的三苯基膦亚胺类化合物的芳基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筛选与优化
        3.2.2 反应的底物拓展
        3.2.3 反应的机理探究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步骤与产物数据
        3.4.1 实验步骤
        3.4.2 产物数据
第四章 Pd催化二茂铁类化合物及其它底物的碳氢键活化反应
    4.1 引言
    4.2 反应的条件筛选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步骤与产物数据
        4.4.1 实验步骤
        4.4.2 产物数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非膦钯配合物催化的四芳基乙烯合成及C-N活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钯催化的合成四芳基乙烯的方法
        1.1.1 钯催化的合成四芳基乙烯及其衍生物方法的研究进展
        1.1.2 钯催化合成的四取代乙烯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化应用
    1.2 芳基肼参与的C-N活化偶联反应
        1.2.1 钯催化C-N活化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α-二亚胺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三组分反应催化性能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α-二亚胺钯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2.1 苯胺的合成
        2.2.2 α-二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2.2.3 α-二亚胺钯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 α-二亚胺钯配合物催化内炔烃、芳基溴代物与芳基硼酸的三组分反
        2.3.1 催化三组分反应的步骤
        2.3.2 碱和溶剂等反应条件的筛选
        2.3.3 催化剂的筛选
        2.3.4 钯催化内炔烃三组分反应的机理
        2.3.5 内炔烃、(杂)芳基溴代物与(杂)芳基硼酸的三组分偶联反应
        2.3.6 二苯基乙炔、溴代苯与(杂)芳基苯硼酸的偶联反应
    2.4 本章小结
    2.5 偶联产物核磁数据
第三章 氮杂环卡宾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芳基肼C-N键活化反应的催化研究
    3.1 钯催化芳基肼与芳(杂)硼酸的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氮杂环卡宾钯配合物的合成
    3.4 氮杂环卡宾钯配合物催化芳基肼与(杂)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
        3.4.1 催化芳基肼与(杂)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的步骤
        3.4.2 催化剂的筛选
        3.4.3 碱和溶剂的筛选
        3.4.4 苯肼与(杂)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
        3.4.5 芳基肼与(杂)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
    3.5 本章小结
    3.6 底物核磁数据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核磁谱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Sm-CuI体系下芳环C-H官能化偶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组分反应简介
    1.2 金属催化的三组分反应
        1.2.1 铜催化三组分反应
        1.2.2 钯催化三组分反应
        1.2.3 铑催化三组分反应
        1.2.4 金催化三组分反应
        1.2.5 镍催化三组分反应
        1.2.6 铟催化三组分反应
    1.3 微波辅助的三组分反应
    1.4 四组分及以上反应
    1.5 钐试剂简介
        1.5.1 二价钐试剂的应用
        1.5.2 三价钐试剂的应用
        1.5.3 金属钐的应用
第二章 Sm-CuI体系下卤苯、DMF和酯的多组分C-H官能化偶联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试剂除水
        2.2.3 薄层板制备
        2.2.4 反应步骤
        2.2.5 重结晶
        2.2.6 单晶培养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条件探究
        2.3.2 底物探究
        2.3.3 产物表征
        2.3.4 机理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甲醛与酯的C-H官能化偶联缩合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条件优化
        3.3.2 底物探究
        3.3.3 产物表征
        3.3.4 机理探究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和烷基酰基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过镍催化交叉亲电偶联反应合成酮的研究进展
        1.2.1 酰卤作酰基亲电试剂
        1.2.2 酸酐作酰基亲电试剂
        1.2.3 活化酰胺作酰基亲电试剂
        1.2.4 酯作酰基亲电试剂
        1.2.5 醛作为酰基亲电试剂
        1.2.6 腈作为酰基亲电试剂
    1.3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双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双烷基化反应
        1.3.2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烷基芳基化反应
        1.3.3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双芳基化反应
        1.3.4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芳基烯基化反应
        1.3.5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烷基酰基化反应
        1.3.6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芳基酰基化反应
        1.3.7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氨甲酰基酰基化反应
    1.4 镍催化烯烃氧化还原中性的烃基酰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5 肟酯作亲电试剂的烯烃氧化还原中性的亚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5.1 铜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2 钯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3 铁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4 光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5 镍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6 本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
    2.1 引言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反应底物的拓展
    2.4 反应产物3a的衍生化反应
    2.5 反应机理的研究
        2.5.1 机理控制实验
        2.5.2 手性催化体系下的尝试
        2.5.3 可能的反应机理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试剂药品
        2.7.2 实验仪器
        2.7.3 γ,δ-不饱和肟酯的合成
        2.7.4 酰氯的合成
        2.7.5 镍催化的1,2-亚胺基酰基化反应
        2.7.6 3a的衍生化反应
    2.8 新原料和吡咯啉类化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参考文献
第3章 镍催化三组分的缺电子活化烯烃亲电性的烷基酰基化反应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反应底物的拓展
    3.4 反应机理的研究
        3.4.1 控制实验
        3.4.2 可能的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部分
        3.6.1 试剂药品
        3.6.2 实验仪器
        3.6.3 溴代叔烷烃的合成
        3.6.4 烯烃的合成
        3.6.5 镍催化缺电子烯烃亲电性的烷基酰基化反应
        3.6.6 合成克级规模的4aac
        3.6.7 失败的例子
    3.7 新原料和产物的结构和表征
    参考文献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部分新化合物核磁谱图

(5)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1 绪论
    1.1 替代羰基源的研究进展
        1.1.1 金属羰基化合物
        1.1.2 甲酸芳基酯类化合物
        1.1.3 甲酸、甲醛、氯仿等一碳化合物
        1.1.4 甲酰胺类化合物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2 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的合成及其CO释放规律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药品
        2.3.2 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的合成
        2.3.3 N-甲酰基磺酰亚胺晶体培养实验
        2.3.4 N-甲酰基-N-苯基对甲基苯磺酰胺的脱羰实验
        2.3.5 CO释放规律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的拓展
        2.4.2 N-甲酰基磺酰亚胺晶体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2.4.3 N-甲酰基-N-苯基对甲基苯磺酰胺释放CO的探究
        2.4.4 CO释放规律的探究
    2.5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3 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为替代羰基源的烷氧/苯氧羰基化反应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思路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药品
        3.3.2 烷氧/苯氧羰基化反应的实验步骤
        3.3.3 天然产物结构修饰的实验步骤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烷氧羰基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3.4.2 烷氧羰基化反应底物的拓展
        3.4.3 烷氧/苯氧羰基化反应的应用
        3.4.4 苯氧羰基化反应机理的探究
    3.5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4 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为替代羰基源的还原羰基化反应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药品
        4.3.2 还原羰基化反应的实验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还原羰基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4.4.2 还原羰基化反应底物的拓展
        4.4.3 还原羰基化反应机理的探究
    4.5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5 以N-甲酰基磺酰亚胺为替代羰基源的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思路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药品
        5.3.2 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实验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的条件优化
        5.4.2 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底物的拓展
        5.4.3 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机理的探究
    5.5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代表化合物的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多孔金属氧化物担载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Suzuki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Suzuki偶联反应概述
        1.2.1 Suzuki偶联反应简介
        1.2.2 Suzuki偶联反应机理
        1.2.3 Suzuki偶联反应的应用
    1.3 负载型钯催化剂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构筑高比表面积载体
        1.3.2 提高钯活性物种分散度
        1.3.3 调控钯活性位的电子结构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PdO_x/NiO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催化Suzuki反应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催化剂的制备
        2.2.4 催化剂的常规表征
        2.2.5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测试
        2.2.6 催化性能测试
        2.2.7 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测试
        2.2.8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O_x/NiO NFs催化剂的表征
        2.3.2 PdO_x/NiO NFs对 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
        2.3.3 PdO_x/NiO NFs催化Suzuki偶联反应动力学及性能影响因素
        2.3.4 PdO_x/NiO NFs的循环稳定性
        2.3.5 PdO_x/NiO NFs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反应底物的普适性
        2.3.6 PdO_x/NiO NFs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及其对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活化相关理论计算
        2.3.7 PdO_x/NiO NFs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性可回收的PdO_x/NiFe_2O_4 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催化Suzuki反应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催化剂的制备
        3.2.4 催化剂的表征
        3.2.5 催化性能测试
        3.2.6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O_x/NiFe_2O_4 NFs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2 PdO_x/NiFe_2O_4 NFs对 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
        3.3.3 PdO_x/NiFe_2O_4 NFs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3.3.4 PdO_x/NiFe_2O_4 NFs对 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机理分析
        3.3.5 PdO_x/NiFe_2O_4 NFs催化Suzuki偶联反应底物的普适性
        3.3.6 PdO_x/NiFe_2O_4 NFs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循环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有序多孔CeO_2锚定单原子钯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Suzuki反应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催化剂的制备
        4.2.4 催化剂的表征
        4.2.5 XAFS测试
        4.2.6 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测试
        4.2.7 催化性能测试
        4.2.8 循环稳定性测试
        4.2.9 DFT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d-SAs/3DOM-CeO_2 催化剂的表征
        4.3.2 Pd-SAs/3DOM-CeO_2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
        4.3.3 Pd-SAs/3DOM-CeO_2 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4.3.4 Pd-SAs/3DOM-CeO_2 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循环性能
        4.3.5 Pd-SAs/3DOM-CeO_2对Suzuki偶联反应催化机理
        4.3.6 Pd-SAs/3DOM-CeO_2 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底物普适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负载的超细钯纳米颗粒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OFs的研究进展
        1.2.1 COFs的合成设计
        1.2.2 COFs的功能化及官能团化
        1.2.3 功能化COFs的应用
    1.3 金属纳米催化剂
        1.3.1 金属纳米催化剂性质
        1.3.2 金属纳米催化剂分类
        1.3.3 金属纳米催化的制备方法
    1.4 钯催化剂的应用研究
        1.4.1 钯催化的偶联反应
        1.4.2 氢化反应
        1.4.3 氧化反应
        1.4.4 环化反应
    1.5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三嗪基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中限域负载钯纳米团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合成COF-Ph和 COF-BPh
        2.2.3 合成Pd@COF-Ph和 Pd@COF-BPh催化剂
        2.2.4 Pd@COF-Ph和 Pd@COF-BPh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
        2.2.5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Pd@COF-Ph和 Pd@COF-BPh的表征结果
        2.3.2 催化还原硝基芳族化合物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吖嗪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负载的超细Pd纳米颗粒用于高效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1,3,5-三(4-甲酰基苯基)苯(1)的制备
        3.2.3 ACOF的制备过程
        3.2.4 Pd@ACOF的制备过程
        3.2.5 Pd@ACOF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
        3.2.6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COF和 Pd@ACOF的表征结果
        3.3.2 Pd@ACOF的催化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衍生的富氮碳纳米片负载的钯纳米颗粒及其加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Pd/NCNs催化剂的制备
        4.2.3 Pd/NCNs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4.2.4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征结果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环糊精的改性及其在催化碳-碳偶联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糊精化学
    1.2 仿生催化的研究
        1.2.1 氨基酸改性环糊精的应用
    1.3 磺酸化环糊精的研究与应用
    1.4 环糊精衍生物应用于金属催化的研究
        1.4.1 氢甲酰化反应
        1.4.2 氧化反应
        1.4.3 偶联反应
        1.4.4 水解反应
    1.5 碳-碳偶联反应的研究
        1.5.1 C-C偶联反应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1.5.2 水相C-C偶联反应的研究
    1.6 选题背景与工作内容
第2章 β-CD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药品的纯化及处理
    2.3 β-CD衍生物的制备
        2.3.1 单-(6-O-对甲苯磺酰基)-β-CD(单-(6-OTs)-β-CD)的合成
        2.3.2 单-(6-L-丝氨酸-6-脱氧)-β-CD的合成
        2.3.3 单-(6-L-苏氨酸-6-脱氧)-β-CD的合成
        2.3.4 单-(6-L-酪氨酸-6-脱氧)-β-CD的合成
        2.3.5 单-(6-鸟苷-6-脱氧)-β-CD的合成
        2.3.6 磺酸化β-CD(S-β-CD)的合成及取代度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6-OTs)-β-CD的表征及讨论
        2.4.2 单-(6-L-丝氨酸-6-脱氧)-β-CD的表征及讨论
        2.4.3 单-(6-L-苏氨酸-6-脱氧)-β-CD的表征及讨论
        2.4.4 单-(6-L-酪氨酸-6-脱氧)-β-CD的表征及讨论
        2.4.5 单-(6-鸟苷-6-脱氧)-β-CD的表征及讨论
        2.4.6 磺酸化β-CD的表征及取代度的测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酸改性β-CD/Pd水相仿生催化Suzuki偶联反应
    3.1 引言
    3.2 单-(6-L-氨基酸-6-脱氧)-β-CD/Pd(OAc)_2原位催化水相Suzuki偶联反应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催化体系的制备及催化反应研究
    3.3 结果及讨论
        3.3.1 配体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3.3.2 催化剂用量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3.3.3 缚酸剂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3.3.6 催化反应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3.3.7 水相中催化体系的循环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磺酸化β-CD/Pd水-DMF相催化Suzuki偶联反应
    4.1 引言
    4.2 磺酸化β-CD/Pd(OAc)_2原位催化水-DMF相 Suzuki偶联反应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2 催化体系的制备及催化反应研究
    4.3 结果及讨论
        4.3.1 Suzuki偶联反应的反应条件优化
        4.3.2 缚酸剂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
        4.3.5 催化反应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6-间氨基苯甲酸-6-脱氧)-β-CD/Pd水相催化Heck偶联反应
    5.1 引言
    5.2 单-(6-间氨基苯甲酸-6-脱氧)-β-CD/Pd(OAc)_2原位催化水相Heck偶联反应..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2 催化体系的制备及催化反应研究
    5.3 结果及讨论
        5.3.1 缚酸剂对Heck偶联反应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Heck偶联反应的影响
        5.3.3 催化剂用量对Heck偶联反应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对Heck偶联反应的影响
        5.3.5 催化反应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镍催化的卤代芳烃磺酰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芳基磺酰胺的合成研究进展
        1.2.1 .传统合成N-芳基磺酰胺的方法
        1.2.2 卤代芳烃与磺酰胺合成N-芳基磺酰胺
        1.2.3 芳基硼酸与磺酰胺反应合成N-芳基磺酰胺
        1.2.4 环己酮与磺酰胺反应合成N-芳基磺酰胺
        1.2.5 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合成N-芳基磺酰胺
        1.2.6 芳硝基化合物N-S键构建合成N-芳基磺酰胺
第二章 镍催化的卤代芳烃磺酰胺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1 反应溶剂的优化
        2.2.2 碱的优化
        2.2.3 配体的优化
        2.2.4 催化前体的优化
        2.2.5 添加剂以及还原剂的优化
    2.3 反应普适性研究
        2.3.1 芳基卤化物的底物拓展
        2.3.2 胺化试剂的底物拓展
    2.4 反应机理研究
    2.5 可能的反应机理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催化反应的一般操作流程
    3.3 胺化试剂合成的一般步骤
    3.4 有机锌试剂的合成
    3.5 苯基(2,2’-联吡啶)碘化镍的合成
    3.6 化合物数据表征
        3.6.1 底物的数据表征
        3.6.2 产物的数据表征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10)钯催化的二芳基炔及菲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菲环化合物的应用及合成背景
    1.2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概述
    1.3 钯催化反应的基本理论
        1.3.1 C-Pd键的形成
        1.3.2 C-Pd键的反应
        1.3.3 C-Pd键的淬灭
    1.4 钯催化合成稠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钯催化反应合成二芳基炔化合物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加卤脱卤合成二芳基炔化合物
        2.1.2 以CaC2为原料合成二芳基炔化合物
        2.1.3 过渡金属催化合成二芳基炔化合物
    2.2 设计思路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
        2.3.2 底物拓展
        2.3.3 反应机理的探讨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和试剂
        2.5.2 实验步骤
    2.6 核磁数据表征
第三章 钯催化的三组分串联偶联合成菲环化合物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单分子构建菲环化合物
        3.1.2 双分子构建菲环化合物
        3.1.3 三分子构建菲环化合物
    3.2 设计思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
        3.3.2 底物拓展
        3.3.3 产物结构的确认
        3.3.4 反应机理的探讨
        3.3.5 反应机理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和试剂
        3.5.2 实验步骤
    3.6 化合物数据表征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核磁谱图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四、取代溴苯的钯催化偶联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导向基参与的钯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的研究[D]. 谢士静. 扬州大学, 2021(08)
  • [2]非膦钯配合物催化的四芳基乙烯合成及C-N活化反应研究[D]. 曾潇潇.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Sm-CuI体系下芳环C-H官能化偶联反应研究[D]. 宋斌.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和烷基酰基化反应[D]. 王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N-甲酰基磺酰亚胺替代羰基源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 刘竹霖.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多孔金属氧化物担载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Suzuki反应中的催化性能[D]. 陶雪钦. 浙江理工大学, 2020
  • [7]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负载的超细钯纳米颗粒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范梦影. 兰州大学, 2020(01)
  • [8]环糊精的改性及其在催化碳-碳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 吴黄溢. 河南科技大学, 2020
  • [9]镍催化的卤代芳烃磺酰胺化反应研究[D]. 马小军. 西北大学, 2020(02)
  • [10]钯催化的二芳基炔及菲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D]. 王松江.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取代溴苯的钯催化偶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