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机构改革的理论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1)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政务服务是基层政府一项特有的职能,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能否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关系到“放管服”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顺利实现。推进“一次办好”是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地方实践,通过公布权力清单、业务流程再造、互联网技术支撑,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全方位深层次改革。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一次办好”不谋而合,在价值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整体性治理理论下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改革从价值观念、组织构架、技术支撑和协同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本论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对以“一次办好”为例的基层政务服务进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界定相关概念入手,明确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基层政务服务之间的契合点和适用性,将整体性治理的核心概念、理论目标等进行分析,阐述了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的整合、协调、技术与监督四个维度与“一次办好”的适用性。其次,借助山东省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的个案研究,从改革内容、改革措施、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个案分析,找出目前基层政务服务面临的问题。再次,根据L区“一次办好”情况,梳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总结了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政务服务改革的经验教训。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构建核心价值观念、完善整体组织架构设计、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支撑、完善监督考核协同机制等制度化条件四个方面的优化路径。本论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视角,着眼于“一次办好”为突破口的基层政务服务,通过实地调研,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力图提出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改革路径,实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应用,构建整体性服务政府。

任杨阳[2](2021)在《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正在深刻变革着社会。身处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学习实施机构也必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终身学习贯穿人的一生,要想在全社会形成“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全民终身学习风尚,必须依托学习实施机构的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具备个性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改革转型之路。创造终生学习的教育生态,是全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带给教育人的使命。因此本研究以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为主题,为未来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基于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需求预测,从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三大部分展开了论述。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包含课程研发推广学习实施机构、科研实施机构、教学研究实施机构以及技能学习实施机构。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包含家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社会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继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老年学习实施机构改革。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从网络媒体、纸质媒体和科普场馆三方面进行论述。

张兰欣[3](2021)在《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协调有序的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和高品质的百姓生活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十九届三中全会要求改革和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同,形成市场监管合力;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设立。这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有利于形成一个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创建让消费者放心的市场机制,对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的市场监管机构中仍存在事前零散无序的监管和多部门的重复执法导致了监管的“错位”“缺位”等问题,抑制了市场活力。为解决以上问题,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为探索科学合理的地方市场监管机制,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中央和地方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政策沿革、背景、目标、改革成果和地方有代表性的市场监管改革模式,为构建地方市场监管机制提供了启示意义。其次选取了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实践为个案。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先行先试,2014年成立P区市场监管局,进行了“三合一”的整改,整合了原三局的所有职能。市场监管的职能经过整合后得到极大强化,监管重心也从“市场准入”转变到“事中事后监管”,放低了准入门槛,打破了分段监管流程,实现了全程管理;同时依托监管具体措施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促进了P区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六年来,该局创新制定了120余项监管措施,且大多都已被S市乃至全国学习借鉴。基于此,选取行政生态理论、角色理论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托该理论框架分析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实践概况,市场监管部门如何通过机构设置、职能转变、监管措施创新等方式来适应外部行政生态环境,并实现“角色重塑”。本研究通过深度调研提炼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该机制包括四个层面:角色领悟机制、角色定位机制、角色自律机制、方式创新机制。首先是角色领悟机制,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从外部生态环境中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整体需求等层面领悟生态环境对于市场监管的期望;其次是角色定位机制,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外部生态环境精准定位自身监管角色:市场准入的引导者、市场运行的监管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权益的服务者;最后是角色自律机制和方式创新机制,为扮演好角色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从机构配置、人员的融合加强自身角色自律建设和从革新监管理念、再造监管流程、创新监管手段三个层面创新监管方式,共同促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实现“角色重塑”。通过该机制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市场监管部门从根本上理顺市场职能,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李统状[4](2020)在《全国首个“镇改市”-浙江省龙港市大部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作为我国城市体系、城镇体系的基础构成,中小城市与特大镇在深化党政机构改革、推进治理现代化中具有迫切的需求。尤其是,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如何构建现代化的机构与治理体系,成为这些地区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撤镇设市”的县级市。新成立的龙港市,着手开展了党政机构改革,按照“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全市共组建15个党政机构、6个直属事业单位,不设乡镇、街道,设立非独立法人、无独立编制的9个片区工作办公室,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全国基层治理改革创新高地。本文以龙港市大部门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以整体性治理理论、组织结构理论为理论指导,主要运用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龙港市撤镇设市前后机构设置的演变,分析了龙港市撤镇设市大部门体制构建的主要路径、大部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龙港大部制改革的对策建议。通过对龙港市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发现有:第一,短期内看,“大部制”改革的技术追求,并不必然带来政府的高效运转;大部制改革成效的进一步发挥,取决于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第二,上下联动机制的缺失,容易弱化“大部制”改革成效;在自下而上的大部门改革路径下,建立有效的上下对接联动机制,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对于保障基层大部制长效运行起到重要作用。第三,组建大部门只是大部制改革的“第一步”。深化大部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在大部门组建-物理整合基础上强化“化学反应”。要加强大部门内设机构整合与协调机制建设,解决内设机构的“松散联合”问题。

马海鹰[5](2020)在《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催生出的新治理时代,摆脱固化的政府部门结构,通过跨部门协同治理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诉求做出整体性回应,是新世纪以来多个国家政府改革的新趋势。推进跨部门协同治理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走向之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诸多部门协同推进旅游业的治理上。在全域旅游下,发挥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加强政府的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研究就显得必要和有价值,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整体上显然还较为薄弱。本文溯源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的有关基础理论,包括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明晰了政府跨部门关系中的政府跨部门协同概念,并从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发生的逻辑过程入手,对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四种主要类型,从内外因的角度对演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而梳理出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有关脉络体系。在对国内外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实践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已有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主要典型模型分析,在借鉴优点和分析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分析模型。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本文对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政府的旅游行政职能实际上分配于多个部门之中,旅游行政权力的配置变化决定了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难易程度。政府需要在不同层面、环节和领域对旅游业发展采取大量的协同行为,既是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又是如期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需要。不同的政府部门拥有不同的行政资源,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也有进行资源交换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碎片化状态不仅直接影响政府服务的效率,也会给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带来权责空档、权责固守、利益冲突等阻碍。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客体的多变性决定了旅游协同治理有着不同的类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聚焦于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在我国同级政府的治理体系中,旅游治理的参与者往往包括多个层面:个体人、旅游行政机构及多种形式的协调机构和机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跨部门旅游协同的治理方式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对构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分析模型提出了需求。在分析已有SFIC模型、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公共部门旅游管理模型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明确一般性目标、层次性目标和法律性目标。在明确目标之后,优化的协同方式和协同过程则至关重要,建立决策中枢系统协同、强化等级制职务权威协同、共享等级制组织协同的利益、加强旅游机构的协同能力建设、完善横向协同机制、完善辅助机制等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优化方式。同时,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还需要加强文化、制度和技术支撑,来帮助其运行得更加有效。在构建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县域政府引导推动旅游业发展、出台重大旅游政策、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三个实践案例对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能够有效地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尤魏巍[6](2020)在《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丽水市B镇为例》文中认为近期以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而乡镇机构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是十分契合现阶段乡镇机构改革方向的一种改革方案。本文介绍了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于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研究现状,认为政府机构改革需要通过重组政府机构,整合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范围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政府机构“模块化”改革,能使政府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精简臃肿的政府机构、裁剪工作人员数量,还能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优化政府部门设置,整合人员力量,大幅度提升行政效能。本文阐释了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并分析了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6次经历。本文认为,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是非常迫切且重要的,乡镇机构实行模块化改革,能极大巩固乡镇政权建设、极大提升乡镇机构行政效能、减轻乡镇干部的负担、激发乡镇发展活力。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以丽水市B镇作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分析B镇的基本情况和B镇政府人员构成和机构设置。以B镇为例,详细介绍了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理顺乡镇机构职能配置和权责范围、构建功能模块、明确模块带头人。介绍了模块化改革带来的成效,使得政府机构职能转变加快,党建引领更加有效;权责范围明晰,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机构设置合理,人员整合更加优化;管理体系升级,服务能力更加完善。同时也分析了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在继续优化模块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模块运行、进一步梳理县级部门与乡镇职责边界、提升干部能力,完善人员管理、解决乡镇财政困境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来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

鄂义强[7](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臧超[8](2020)在《整体性政府视角下的县级机构改革研究 ——以Q市J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整体性政府理念是西方国家为解决公共管理碎片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政府改革治理理念,是一种以协调与整合为核心的治理方式,它强调整体思考,注重协同行动,关注政府整体功能的发挥和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目标是更好地处理一些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之间的矛盾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本次机构改革着力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本次改革的内在要求。显然,整体性政府理念与本次机构改革的内涵是相吻合的。本次改革从中央、省、市、县自上而下统筹推进,最终落实到县级政府,县级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落地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最终体现。为此,本文选取Q市J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改革路径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找到该区机构改革的启示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J区机构改革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通过改革组织架构、工作流程、运行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化路径,实现了横向的职责重构改革,纵向的事权划分改革,以及跨部门流程再造改革。深入分析J区机构改革情况,在认识到改革成效的基础上,从职能转变、机构设置、部门融合、区镇关系等方面归纳存在的问题,查找问题的成因。按照整体性政府理论,结合县级政府实际,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方面,要明确改革目标,拓展治理主体,加强制度保障,优化运行模式,创新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举措,克服治理碎片化、服务碎片化等困境,推进整体政府建设。

黄宣植[9](2020)在《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司法制度改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成果检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司法体制历经多次改革,从“法制建设”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经验。我国最近一次司法体制改革始于2012年,已逐渐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同时,与我国相邻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司法制度历经多次重大改革,其最近一次改革始于2001年,与我国此次司法体制改革在时间上有重叠部分。面对司法制度改革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在实践所呈现的面貌、依据的改革理论及所总结的经验等,都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借鉴性的经验。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司法制度改革是在司法领域所进行的一项改革。“司法”概念具有复杂性,也是司法制度改革中最核心的概念范畴。一般认为,司法具有独立性、法定性、中立性等特征。从司法在西方语境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对司法及司法权的理解,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其概念内涵也因此不断扩大,并逐渐承载以“裁判”为内核的法理功能之外的其他社会功能,如促进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同时,司法概念背后的指导理论也在发生着变化,司法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理论开始逐渐冲击传统宪政主义下的司法独立理论。此外,通过概念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日文语境下“司法制度改革”与中文“司法体制改革”具有相同的内涵。回顾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历史,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本世纪初最新一次改革为止,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历经从近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向现代司法制度改革的转变。1871年以江藤新平担任司法卿为标志,日本近代司法制度正式开始建立,这一期间发生的重大事项包括日本各级法院的设立、地方司法权统一收归于中央等。这些措施使得日本近代司法权在形式上逐步脱离行政权。日本第一次重大的司法制度改革以《明治宪法》颁布为标志,主要内容包括《法院构成法》颁布、刑事诉讼的重大改革等。日本通过这次改革,确立了完整的司法制度体系。二战期间,日本司法制度受到严重破坏,但战前司法制度建设与改革历程所遗留下来的改革经验,在后续时间中继续发挥着影响。日本第二次司法制度改革,由美国在占领日本期间开始。新《日本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司法权在实质意义上独立于行政权,并确立了现代日本司法制度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形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日本司法制度进入停滞期。由于民权运动和诉讼延迟现象等原因,日本司法界在部分领域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革,但总体而言,这段期间内司法制度呈现一种更加精致化与行政化的趋向。日本第三次重大司法制度改革,始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此次改革主导者为日本政界力量,其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日本从事前限制、调整型社会向事后监督、救济型社会转变。此次改革涉及领域广,在改革计划的规划上,以“市场化”、“高效率”、“私有化”为关键词,在多个领域设定改革目标。随着《日本司法制度改革意见书》颁布,日本迅速进行相关立法,推进改革进程。经过十几年实践检验,此次改革中部分目标得到实现,取得一定积极效果。但同时,在法科大学院制度、律师任官制度等领域,则完全没有达到改革目标,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改革的预期相比,面对司法行政化、诉讼延迟等长期困扰司法制度的问题时,此次改革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实践状况的背后,是不同理论对改革的指导。这些理论也是司法制度改革得以进行的基础。通过梳理改革历史,有四种理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法治主义理论统领日本近现代一百五十多年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主线,是构成改革的最基础理论;人权保障理论指引着日本司法制度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人权概念内涵的变化,也不断更新着历次司法制度改革的主题;司法民主理论扩展了日本司法概念的内涵和功能,使日本司法制度开始呈现更多的民主化色彩;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日本最近一次司法制度改革,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成为日本在政治、经济、司法和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改革的最核心指导理论。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对改革的刻画,最终呈现出改革中的四组主要矛盾:司法精英主义与司法民主主义的矛盾;司法改革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矛盾;司法独立与行政权力的矛盾;传统纠纷解决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的矛盾。这四组矛盾既是日本历次司法制度改革中所首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构成了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原生驱动力。正是这些问题催生出了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推进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向前。最新一次改革中,改革者尝试通过在司法制度改革目标的设置、改革具体举措的规划及改革实践结果的反馈三个方面的工作,去解决长期存在于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历史中的四组矛盾。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经验,是以对改革的实然状态的客观描述为基础,结合对改革背后的理论思考,所总结的综合性经验。日本此次改革成功经验方面,包括较为完善的改革计划与高效率的立法保障、适合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弹性的改革机制与制度化的改革反馈评价体系等。这些成功经验,使得日本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改革,并在改革后不断地通过制度化的评价机制确保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但另一方,此次改革中同样留下了许多失败的教训,包括司法制度改革承载过多功能目标、对改革实践复杂性的预期不足及改革缺少足够的物质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此次改革在一系列领域的失败。这些实践中所反映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反思日本此次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在改革中需要正视司法功能的局限性,明确改革的动因和目的,这是改革成功的前提;其次,需要改革各方形成理论共识,认清改革的对象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司法改革理论上的分歧最终会直接导致对改革对象的误判,实践中大部分改革目标的错误设置,其根源来源于对理论的分歧;再次,改革需要重视本国国情,设计符合本国实践的改革路线。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对域外司法制度加以本土化改造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最后,总结实践经验,分析问题并修正对改革理论的选择。司法制度的实践经验,是改革者反思其指导理论并对理论加以完善的重要依据,也为改革者思考如何重新选择与实践相匹配的司法理论提供了依据。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中,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论指导,加强对我国司法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视。这是司法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要素。其次,必须处理好司法规律和我国国情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司法规律普遍性的前提下,谨慎的通过技术处理的方式根据我国国情,对域外经验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再次,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建立改革的试行机制,由点及面,由少到多的推进改革进程,切忌一刀切、运动式的改革方式。最后,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树立法治权威,坚守法治理念,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樊智勇[10](2020)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央政令是否畅通,也关系到政府能否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形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研究的逻辑思路。本文以战略-结构-绩效SSP范式理论为指导,战略表现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职能转变,对应职责履行层面。结构表现为机构编制层面,理论基础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绩效表现为满意度评价,理论基础为服务质量理论和顾客满意度指数。遵循的5项原则,即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多元导向和合法性,提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主要措施、实际效果等政策原文,概括出改革的两项基本内容,即精简机构人员和转变职能。并从机构改革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入手,总结出“职责履行”“机构设置”“编制执行”3项构建指标体系的核心评价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按照SSP范式基本逻辑,运用调查问卷研究、专家访谈等方式,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理论,提出了可以用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信度效度分析、层次分析,分别确定指标权重,对指标进行有效性评估和一致性检验。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战略、结构、绩效三个层面,分为职责调整、职责落实、职责履行、机构设置、编制执行、内部工作人员满意度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7项二级指标,29项三级指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以X区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对象进行实地验证。由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出的结果,基本符合上级政府对X区巡视巡察发现问题,表明指标体系的实用价值。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机构改革的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构改革的理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学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四)个案概述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层政务服务与“一次办好”改革的概念界定
        1.政务服务与基层政务服务
        2.“一次办好”改革
    (二)“一次办好”改革的理论基础
        1.整体性治理理论
        2.新时代系统集成改革理论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框架
        1.治理根源:“棘手性难题”和“碎片化问题”
        2.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和群众需求为标准
        3.判断标准:目标与手段互相强化
        4.功能因素:建立信任和责任感
        5.操作路径:整体性整合和无缝隙项目
        6.制度化条件:环境、利益、认知和情感关注
        7.路径策略
    (四)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一次办好”改革的适用性分析
        1.立足于“公共需求”的价值理念高度一致
        2.构建“内畅外联”的组织结构高度契合
        3.实现“无缝高效”的运行方式不谋而合
        4.“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撑高度契合
二、济南市L区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一)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背景
        1.“放管服”改革的山东地方实践
        2.“3545”改革目标的政策要求
        3.改革服务方式及完善政务服务流程的现实需要
    (二)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内容
        1.改革行政机构,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2.设定目标,采用重点手段加强地区创新
        3.打造高水平服务载体,创建特色服务品牌
        4.优化制度化条件,全面监督责任落实
    (三)济南市L区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实践措施
        1.信息技术支撑:“两微一端”开展
        2.服务性目标强化:“三级体系”目标
        3.整体性运作体系:“由点到面”“由远到近”
        4.主体多元合作:“政银合作”,全体参与
    (四)济南市L区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实践成效
        1.调研数据及样本分析
        2.实践结果及成效
三、“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有偏颇,理念转变不到位
        2.运行机制和流程不规范、行政审批标准不统一
        3.数据共享缺乏、“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
        4.政府内外缺乏协同,第三方力量参与不足
        5.制度化条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一次办好”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环境因素:行政环境不健全,经济制约改革
        2.认知因素:核心价值理念缺失,地方缺乏能动作用
        3.体制因素:“分权化改革”导致组织架构设计不当
        4.技术因素:信息手段运用滞后,统筹规划不全面
        5.行为因素:政府利益判断和考量
四、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府政务服务的路径
    (一)构建以公共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1.创新行政理念,塑造“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念
        2.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塑造服务型政府行政文化
    (二)优化完善整体性系统性组织架构设计
        1.中央削权减证,优化政府管理机制
        2.赋权地方实践,实现地方对中央的回应性建设
    (三)完善和加强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撑
        1.加强部门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技术体系
        2.依靠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
        3.强化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四)构建和健全法律法规、监督考核等制度化条件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政务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2.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实现审管有机衔接
        3.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创新激励竞争机制
        4.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党和国家重视终身学习
        (二)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是推动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现有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缺乏系统的前瞻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述评
        (一)关于终身学习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文献综述
        (四)关于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研究综述
        (五)研究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理论构建
    一、概念界定
        (一)终身学习
        (二)终身学习实施机构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预测理论
        (二)教育体制论
        (三)终身学习理论
    三、事实基础
        (一)文献分析
        (二)问卷与访谈分析
    四、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范畴体系
        (二)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三)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四)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第三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需求趋势预测
    一、问卷设计调查与检验
        (一)问卷研制
        (二)问卷抽样调查情况
        (三)问卷效度信度分析
    二、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一)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二)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三)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第四章 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课程研发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二)建立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三)建立以学习者研究导向为原则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四)建立研发主体多元化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二、科研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产学研互相合作的基础研究型科研实施机构
        (二)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实施机构
        (三)建立内设成果专业化服务的开发研究型科研实施机构
    三、教学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互联教学”的教学实施机构
        (二)建立“个性教学”的教学实施机构
        (三)建立“多元时空”的教学实施机构
    四、技能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互联网+教育战略下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二)开展多元办学,注重内涵发展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三)注重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四)结合教学改革,采取弹性学制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第五章 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家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家庭学习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二)“学导式”家庭学习指导机构应运而生
    二、社会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打造数字化远程学习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二)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三)促进学习治理协同发展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三、继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更加信息化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二)建立公益效益共进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三)建立采取营销策略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四、老年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供给环境最优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二)建立办学主体社会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三)建立办学场所社区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四)建立培养模式专业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五)建立学习方式信息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五、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实现市场化与公益性的融通
        (三)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推动新技术与旧传统的融合
第六章 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网络媒体机构改革趋势
        (一)未来云技术平台成为网络媒体机构必备支持系统
        (二)未来网络媒体机构立体传播代替单一传播
        (三)未来网络媒体机构定制化传播代替普适性传播
        (四)未来网络媒体机构主推视频内容新生态
    二、纸质媒体机构改革趋势
        (一)纸质媒体求存图变,与网络媒体共铸辉煌
        (二)传统印刷厂整合,升级为智能印刷厂
        (三)传统报社平台向全媒体平台转型
        (四)未来出版机构更加智库化
    三、科普场馆改革趋势
        (一)未来科普场馆更加数据化
        (二)未来科普场馆更加智能化
        (三)未来科普场馆更加可视化
        (四)未来科普场馆更加社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市场监管相关概念界定
        2.1.1 市场监管
        2.1.2 市场监管职能
        2.1.3 市场监管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行政生态: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依据
        2.2.2 角色理论: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理论基础
        2.2.3 无缝隙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角色期望的本质
    2.3 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现状考察
    3.1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现状分析
        3.1.1 近年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政策发展沿革回顾
        3.1.2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背景
        3.1.3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目标
        3.1.4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现状
    3.2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模式分析
        3.2.1 深圳“纺锤体”模式
        3.2.2 天津“圆柱型”模式
        3.2.3 杭州“倒金字塔”模式
    3.3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经验启示
第四章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案例分析
    4.1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外部生态
        4.1.1 政治环境:国家支持下创新的结果
        4.1.2 经济环境: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4.1.3 社会环境:社会的复杂和不确定性
    4.2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案例选取依据
        4.2.1 P区行政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4.2.2 P区监管改革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4.3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概况
        4.3.1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三合一”的机构设置
        4.3.2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三合一”的主要职责
        4.3.3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的措施创新
        4.3.3.1 推出市场准入便利化“双十条”
        4.3.3.2 构建“六个双”监管闭环机制
        4.3.3.3 构建“一体化”诉求处置机制
        4.3.3.4 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
    4.4 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成效
        4.4.1 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
        4.4.2 破除分段监管,实现全过程监管
        4.4.3 创新服务方式,维护消费权益
第五章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构建
    5.1 角色领悟机制
        5.1.1 政策环境保障
        5.1.2 市场经济发展
        5.1.3 社会整体需求
    5.2 角色定位机制
        5.2.1 市场准入的引导者
        5.2.2 市场运行的监管者
        5.2.3 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5.2.4 市场权益的服务者
    5.3 角色自律机制
        5.3.1 融合监管机构
        5.3.2 建设监管队伍
    5.4 方式创新机制
        5.4.1 创新监管理念
        5.4.2 再造监管流程
        5.4.3 创新监管手段
第六章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应用价值
    6.1 个性与共性分析
        6.1.1 P区市场监管部门的个性分析
        6.1.2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共性分析
    6.2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的应用价值
        6.2.1 揭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变化的原因
        6.2.2 促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准确定位角色
        6.2.3 督促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扮演好角色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P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P区企业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B 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办事群众的感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访谈记录节选
    编号:FT20191108
    编号:FT20200809
    编号:FT20200909
    编号:FT20200910
    编号:FT20200914
    编号:FT20200927
    编号:FT20201012
    编号:FT2020101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全国首个“镇改市”-浙江省龙港市大部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撤镇设市”综述
        1.2.2 大部门制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撤镇设市
        2.1.2 大部制
        2.1.3 权责配置
    2.2 相关理论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2 组织结构理论
第3章 “镇改市”前政府机构设置的演变与发展
    3.1 浙江省龙港市的基本情况
    3.2 龙港建镇到2014年新型城镇化试点前的机构设置
    3.3 新型城镇化试点中的机构设置:特大镇试点大部门制
第4章 “镇改市”后龙港市党政机构大部门体制的构建
    4.1 撤镇设市后推进机构改革的原则
    4.2 撤镇设市后的机构设置:党政一体化大部制的形成
    4.3 龙港市推进大部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4.4 龙港市大部门制成效
    4.5 龙港市大部门内设机构与编制规模
    4.6 与顺德大部制比较
第5章 龙港大部制改革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5.1 大部制改革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5.1.1 “大部制”的技术追求,并不能带来政府的高效运转
        5.1.2 存在“人减事不减”的问题,编制总量偏少
        5.1.3 晋升通道相对狭窄,年轻干部晋升空间受限
        5.1.4 人员构成“老龄化”,积极性不高
        5.1.5 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创新
        5.1.6 法律法规与改革存在一定张力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上下联动机制缺失,弱化“大部制”改革成效
        5.2.2 内设机构的“松散联合”,导致部门内部协调效率低
        5.2.3 传统的官僚思想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2.4 群众和干部较少参与机构改革
        5.2.5 政府职能转移意愿强烈,但制度设计和承接能力尚不到位
第6章 完善龙港市“大部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对“大部制”的认识
    6.2 推进大部制运行的配套建设
    6.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
    6.4 以“互联网+政务”为手段,提高行政效率
    6.5 探索实践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
    6.6 建立免责容错机制,优化改革环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访谈提纲
致谢

(5)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有关行政改革的研究
        1.3.2 有关政府部门间关系的研究
        1.3.3 有关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不足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不足
2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理论
    2.1 理论溯源
        2.1.1 协同理论
        2.1.2 治理理论
        2.1.3 协同治理理论
    2.2 政府中的跨部门关系
        2.2.1 政府跨部门冲突
        2.2.2 政府跨部门协同
    2.3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
        2.3.1 政府介入旅游业的原因
        2.3.2 全球政府旅游协同治理的典型模式
3 中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
    3.1 政府履行旅游治理职能的演进
    3.2 中国政府旅游行政权力配置的演进
    3.3 中国政府旅游协同治理演进的内因
        3.3.1 政府组织协同的需要
        3.3.2 政府干预的需要
        3.3.3 部门行政资源交换的需要
    3.4 中国政府旅游协同治理演进的外因
        3.4.1 权责空档
        3.4.2 权责固守
        3.4.3 利益冲突
    3.5 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主要类型
        3.5.1 正式型横向协同
        3.5.2 有特定职能的旅游议事协调机构
        3.5.3 体制型的综合旅游机构
        3.5.4 非正式型协同
4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
    4.1 已有代表性模型述评
        4.1.1 SFIC模型
        4.1.2 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
        4.1.3 公共部门旅游管理模型
    4.2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完善思路
    4.3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
        4.3.1 确立治理目标
        4.3.2 确定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的多中心治理主体
        4.3.3 确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支撑
        4.3.4 确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方式
    4.4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
5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案例分析
    5.1 宏观维度:江西青原区政府引导推动旅游业发展
        5.1.1 案例基本情况
        5.1.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5.2 中观维度:协同推动边境旅游试验区重大政策出台
        5.2.1 案例基本情况
        5.2.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5.3 微观维度:处理中国旅游团在老挝严重交通事故
        5.3.1 案例基本情况
        5.3.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丽水市B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概念界定
        2.1.1 乡镇机构
        2.1.2 模块化
        2.1.3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模块化理论
        2.2.2 模块化改革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4 结构功能理论
    2.3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3.1 迫切性
        2.3.2 重要性
第3章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现状分析——以丽水市B镇为例
    3.1 我国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历程
    3.2 丽水市B镇的代表性说明
    3.3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3.3.1 主要措施
        3.3.2 取得的成效
    3.4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模块整体架构不完善
        3.4.2 各大模块运行不够规范化和法制化
        3.4.3 与上级部门的职责边界梳理不清晰
        3.4.4 人员力量不足
        3.4.5 模块化改革缺乏经费保障
    3.5 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5.1 模块化理念运用不深
        3.5.2 固有“人治”观念的约束
        3.5.3 职责转变的动力不足
        3.5.4 人事管理理念落后,人才匮乏
        3.5.5 财政体制存在缺陷
第4章 完善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模块化”理论运用,优化模块组织架构
    4.2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模块运行
    4.3 进一步梳理县级部门与乡镇职责边界
    4.4 提升干部能力,完善人员管理
    4.5 进一步解决乡镇机构财政困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整体性政府视角下的县级机构改革研究 ——以Q市J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整体性政府的研究
        1.2.2 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县级机构改革的理论指引
    2.1 县级机构改革的理论基础
        2.1.1 整体性政府理论
        2.1.2 政府再造与无缝隙政府理论
    2.2 县级机构改革的分析框架
第3章 县级机构改革的实践进程
    3.1 我国县级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与政策要求
        3.1.1 县级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3.1.2 县级机构改革的政策要求
    3.2 J区机构改革的实践探索
        3.2.1 J区的基本情况及其代表性
        3.2.2 J区机构改革的启动
        3.2.3 J区机构改革的进程
第4章 J区机构改革的具体路径
    4.1 横向部门职责重构——区级机构改革
        4.1.1 优化区委组织结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4.1.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优化机构设置
        4.1.3 组织制定“三定”规定:明晰职责分工、突出主责主业
        4.1.4 协同推进相关改革:有机衔接、同步实施
    4.2 纵向事权划分——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2.1 扩大管理权限:下放权限、扩权强镇
        4.2.2 优化组织结构:调整机构、充实力量
        4.2.3 推行网格管理:重心下移、精细服务
        4.2.4 理顺区镇关系:明确权责、规范考核
    4.3 跨部门流程再造——相对集中权限改革
        4.3.1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
        4.3.2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一顶帽子”管执法
        4.3.3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落实部门责任、防止监管空白
        4.3.4 完善协调配合机制:明确工作程序、实现闭合运转
第5章 J区机构改革的经验启示和问题分析
    5.1 J区机构改革的成效
        5.1.1 党的领导更加有力
        5.1.2 机构设置全面规范
        5.1.3 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提升
        5.1.4 基层力量得到加强
    5.2 J区推进机构改革工作的经验
        5.2.1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全过程
        5.2.2 坚持持续优化党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5.2.3 坚持公众需求导向的改革理念
        5.2.4 坚持从严执行机构编制纪律
    5.3 J区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5.3.1 职能转变不够彻底
        5.3.2 机构设置缺乏特色
        5.3.3 职责融合尚需时间
        5.3.4 基层压力仍然较大
    5.4 J区机构改革问题的成因
        5.4.1 部门主义导致改革动力不足
        5.4.2 压力型管理体制的影响
        5.4.3 政府职责边界不清晰
        5.4.4 配套政策和措施滞后
第6章 整体性政府视角下深化机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整体性政府的思路框架
        6.1.1 整体性政府的理念构建
        6.1.2 整体性政府的价值构建
        6.1.3 整体性政府的制度构建
    6.2 J区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路径探索
        6.2.1 巩固深化党政机构改革成果
        6.2.2 推进机构职能优化流程再造
        6.2.3 抓实规范“属地管理”工作
        6.2.4 强化机构编制保障和约束
    6.3 深化县级机构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明确改革目标: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
        6.3.2 拓展治理主体:由“单一治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6.3.3 加强制度保障:由“体制改革”向“机制调整”转变
        6.3.4 优化运行模式:由“碎片分割”向“协同联动”转变
        6.3.5 创新技术手段:由“传统管理”向“智慧城市”转变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中文文献研究情况
        (二)英文文献研究情况
        (三)日文文献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语义分析法
        (四)价值分析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分析
        (一)司法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二)西方语境下司法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三)司法与相关概念辨析
        (四)司法制度改革的概念含义及构成要素
        (五)不同语境下的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制度改革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日本近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第一节 明治维新与近代司法制度的确立
        (一)中央国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司法权的出现
        (二)大理院与其他各级法院的设立
        (三)《治罪法》的颁布与律师制度的设立
        (四)调解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宪法的颁布与司法制度改革
        (一)《明治宪法》与《法院构成法》的颁布
        (二)诉讼法改革与《陪审法》的制定
        (三)战时立法对司法的破坏
    第三节 战后日本司法制度的重建与改革尝试
        (一)新宪法的制定与司法制度的变化
        (二)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
        (三)临时司法制度调查会议与临时意见书
第二章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
    第一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一)由政治力量主导的改革动力
        (二)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改革理论
        (三)多领域、效率优先的改革路径
    第三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民事司法制度改革
        (二)刑事司法制度改革
        (三)司法人员制度改革
        (四)其他领域改革
    第四节 新世纪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实践结果
        (一)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结果
        (二)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结果
        (三)司法人员制度改革结果
        (四)其他领域改革结果
第三章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法治主义理论
    第二节 人权保障理论
    第三节 司法民主主义理论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理论
第四章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与解决路径
    第一节 司法精英主义与司法民主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司法制度改革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矛盾
    第三节 司法独立与行政权力的矛盾
    第四节 日本传统纠纷解决文化与现代司法制度的矛盾
    第五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第五章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
        (一)较为完善的改革计划与高效率的立法保障
        (二)适合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三)弹性的改革机制与制度化的改革反馈评价体系
    第二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失败教训分析
        (一)司法制度改革承载过多的功能目标
        (二)对改革实践复杂性的预期不足
        (三)改革缺少足够的物质资金支持
    第三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一)正视司法功能的局限性,明确改革的目的
        (二)形成理论共识,认清改革的对象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重视本国国情,设计符合本国实践的司法制度改革路线
        (四)总结实践经验,分析问题并修正对司法改革理论的选择
    第四节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理论指导,加强对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视
        (二)尊重司法规律,根据国情对域外改革经验加以本土化改造
        (三)建立司法改革试行机制,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进程
        (四)坚守法治理念,加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10)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的理论及现实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基于战略-结构-绩效SSP范式的分析
        2.1.2 基于服务质量理论的分析
        2.1.3 基于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的分析
    2.2 现实分析
        2.2.1 精简机构与人员
        2.2.2 转变职能
        2.2.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要素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依据
        3.2.1 战略层面
        3.2.2 结构层面
        3.2.3 绩效层面
        3.2.4 初步构建的三级评价指标
    3.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评估
        3.3.1 问卷设计
        3.3.2 开展调查
        3.3.3 评价指标的信度检验
        3.3.4 评价指标的效度检验
    3.4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3.4.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一致性检验
4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以X区为例
    4.1 X区政府机构改革简介
    4.2 X区政府部门机构改革效果评价
        4.2.1 评价数据采集
        4.2.2 评价数据整理
        4.2.3 评价结果与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机构改革的理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优化基层政务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L区“一次办好”改革为例[D]. 李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D]. 任杨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角色重塑”机制研究 ——以S市P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为例[D]. 张兰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全国首个“镇改市”-浙江省龙港市大部制改革研究[D]. 李统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5]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D]. 马海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6]乡镇机构模块化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丽水市B镇为例[D]. 尤魏巍. 湘潭大学, 2020(02)
  • [7]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整体性政府视角下的县级机构改革研究 ——以Q市J区为例[D]. 臧超. 山东大学, 2020(11)
  • [9]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研究[D]. 黄宣植.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樊智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