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金礼久[1](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从实践层面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但从另一维度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与困境。对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任务。本论文聚焦于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研究。全文从梳理和分析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紧紧以江苏为例,并将一条主线、一个观念、三个观测点贯穿于全文中,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目标定位、政策行动、政策成效以及政策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每个时期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总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并由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其背后一定是义务教育普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应的需求或要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出台的基本规律。贯穿其中的一个观念是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为本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在塑造伟大成就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压抑农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有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运用。贯穿其中的三个政策观测点是政府、培训机构、农村教师这三个代表性的政策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行为及其差异。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等。为本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为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年)。合格教师的政策目标源于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政策重建、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学历补偿教育、地办校助培训模式开启了机构推动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满足了农村普及教育对合格教师数量的需求,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的官僚化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水平制造。第三章是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这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制度化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行动强力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培训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第四章是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政策的推进(2000~今)。全员培训政策是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网联计划、“国培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计划推进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高端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而与工程化思维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则显示了“人”在培训中的缺失。第五章基于前三个阶段政策目标、政策行为、政策成效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为本向以教师为本转换的政策目标,尊重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以市场化来塑造农村教师培训场域多样性的共存、平等的主体关系和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构筑互助合作、自主发展的伙伴关系,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推动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转型。
申鸣凤[2](2011)在《我国高校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社会助学的发展弥补了自学考试制度中实践性不足的缺点,把自学考试中的学与考结合了起来,使自学考试成为完整的、系统的高等教育形式。在今天的社会助学力量中,高校已经成了助学的主体、助学的主阵地。因而高校助学的质量决定着整个自考助学的质量,也决定着整个自考的社会声誉和自考发展的前途。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今天的高校自考助学弊病丛生,积重难返,作为自学考试的生命线——助学质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自学考试的声望已每况愈下,自考生的社会形象屡遭贬损。而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高校一个环节的责任,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政府管理过程中指导思想陈旧,办学观念落后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机构简单,管理队伍薄弱等构成了问题出现的宏观层面的原因;而高校内部办学经济利益的诱惑,招生竞争的加剧,办学条件的紧张以及自考生质量的低下,各种外在因素对自考生的影响构成了问题出现的微观层面的原因。要提高高校自考助学的质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外部与内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共同作用,它需要政府层面健全法律法规,加强高校自考助学的督导和评估,加强宏观管理;也需要学校层面改变助学观念,端正助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规范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只有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部分耦合互动,共同作用,才有可能提升高校自考助学质量,重塑自学考试的新形象。
赵亮宏[3](2005)在《总结经验 开拓思路 创新形式 坚持不懈地抓好自考宣传工作——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节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2004年全国自学考试基本情况 2004年,全国自学考试学历教育部分共有1 235 万人次报考,比2003年的1156万人次有所回升。回 升的原因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报考人数回升的 天津、江苏、河北、江西等省市,在自考宣传和具体工 作操作中,都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全国统一开设的 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报考规模达400多万人次,其中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增长27%,英语等级考试 (PETS)增长51%。
龙庄伟,赵亮宏[4](2003)在《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
杨发祥[5](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指出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二、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有缘农村教师 |
(二) 有缘农村教师培训 |
(三) 有缘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
(四) 有感师范院校承载的责任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农村教师的研究 |
(二)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研究 |
(三)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政策研究 |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 |
三、概念界定 |
(一) 教师与农村教师 |
(二) 对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等概念的界定 |
(三) 教师培训政策与教育政策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调查与访谈 |
(三) 教育政策分析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论文框架与不足 |
(一)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二) 论文框架 |
(三)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 |
一、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议题的提出 |
(一)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 |
(三) 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目标的确立 |
二、机构推进:农村教师合格培训的政策行动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
(二) 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 |
(三) 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的形式与待遇 |
(四) “地办校助”的培训模式 |
三、政策成效 |
(一) 造就合格教师,解决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
(二) 成就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
(三) 依托师范院校,开创了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
四、政策问题 |
(一) 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官僚化 |
(二) 管理模式的过于集中 |
(三) 学历补偿教育中的低水平制造 |
第三章 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 |
一、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政策的形成 |
(一)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三) 江苏省关于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目标 |
二、制度化推进: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强化 |
(一)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 |
(二) 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制度规约 |
(三) 专业认证制度: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复查与评估 |
三、从江苏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看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政策实施 |
(一) 基本功训练政策议题的提出 |
(二) 制度化考核的政策制定 |
(三)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动员与政策行动 |
(四)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成效 |
(五) 基本功考核制度化的政策评价 |
四、政策成效 |
(一) 政府行为突显主体责任 |
(二) 提高培训助力农村教师成长 |
(三) 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
(四) 以评促建掀起教师进修院校建设高潮 |
五、政策问题 |
(一) 运动式培训对效率的过度追求 |
(二) 经费不足与市场化条件下的逐利倾向 |
(三) 提高培训中的能力不足与业务转向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的政策推进(2000~今) |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一) 全员培训面临城乡教师的质量差距 |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素质农村教师的政策期待 |
(三) 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 |
二、工程化推进: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执行 |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
(二) 教师网联计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 |
(三) “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培育“种子”教师 |
三、政策成效 |
(一) 政府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 |
(二) 师范院校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主体 |
(三) 信息技术开创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新时代 |
四、政策问题 |
(一) 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 |
(二) 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
(三) 远程培训工程实施的困境 |
第五章 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展望 |
一、“以教师为本”: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定位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价值取向的异化 |
(二) 尊重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
(三) 从社会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立场转换 |
二、市场化选择: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推进 |
(一) 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和平等参与机会 |
(二) 型塑正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 |
(三) 共建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
三、专业自主性: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 |
(一) 自主性与专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
(二) 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 |
(三) 基于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2)我国高校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自学考试及其地位、作用及制度研究 |
2、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的关系研究 |
3、自学考试面临的挑战及趋势的研究 |
4、自学考试中的实践环节考核研究 |
5、自学考试管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我国高校自考助学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历史及成就 |
一、加强了法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
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系 |
三、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社会参与力量较广的教育体系 |
四、自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
第二节 高校自考助学的发展现状 |
一、自考助学的涵义 |
二、高校自考助学的特点及类型 |
第二章 我国高校自考助学质量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高校自考助学中出现的问题 |
一、助学招生相对混乱 |
二、管理体制不清晰 |
三、助学工作比较松散 |
四、专业设置比较陈旧 |
五、"教考不分"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
六、考风考纪明显滑坡 |
第二节 教与考——政府宏观管理过程中的制度缺失 |
一、指导思想陈旧,办学观念落后 |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制度漏洞很多 |
三、管理机构简单,管理队伍薄弱 |
第三节 义与利——学校助学管理过程中的导向偏差 |
一、经济利益的诱惑 |
二、招生竞争的加剧 |
三、办学条件的紧张 |
第四节 勤与怠——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失位 |
一、自考生质量较为低下,学习兴趣不浓 |
二、高校、社会对自考生的歧视,打击了自考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三、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扭曲了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三章 我国高校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阐释 |
第二节 主考院校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构建 |
一、健全法律法规,对自学考试予以制度保证 |
二、加强高校自考助学的督导,完善对高校自考助学的评估 |
三、抓好重点环节,加强宏观管理 |
第三节 高校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构建 |
一、端正助学思想,坚持健康发展 |
二、改变助学观念,明确助学任务 |
三、要规范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
四、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
五、要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坚定做好新时期自学考试工作的信心 |
二、要千方百计确保自学考试的质量 |
三、要进一步深化自学考试改革 |
四、要切实加强对自学考试工作的领导 |
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 |
(5)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
二、 农村:村级自治 |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
一、 生育政策比较 |
二、 生育现状比较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
一、 国际舆论 |
二、 国际人口奖 |
结语 |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
后记 |
四、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金礼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2]我国高校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问题与对策[D]. 申鸣凤.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3]总结经验 开拓思路 创新形式 坚持不懈地抓好自考宣传工作——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节选)[J]. 赵亮宏. 中国考试, 2005(11)
- [4]在自学考试开考20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03年考委会上的讲话[J]. 龙庄伟,赵亮宏. 河北自学考试, 2003(12)
- [5]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