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山市1970~1999年大肠癌发病动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琨[1](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四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发生了转变,导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规律。全面搜集和整理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文献,从高发病种,发病率、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着手分析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剖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消化系统癌症的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我国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种,而后依据发病率及发病频次归纳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的高发病种,对高发病种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终,利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1.依据相关文献中排在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频次可知,头十年食管癌出现12次、胃癌出现16次、肝癌出现26次;中期二十年食管癌出现82次、胃癌出现121次、肝癌出现81次;近十年食管癌出现110次、胃癌出现119次、肝癌出现57次。2.1978年~198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开始升高;1988年~200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2008年~2020年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下降的发病趋势,胃癌和肝癌发病率呈现继续升高的发病趋势。3.近四十年来的三个阶段,食管癌年龄发病特点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岁之后快速升高,60~80岁达到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样,三个阶段的胃癌年龄发病特点也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60岁明显增高,65~80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降低。而肝癌存在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肝癌年龄发病特点是20~44岁开始上升,集中发病于30岁~60岁,60岁~84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下降。而第三阶段发病年龄稍有推迟,40岁之后开始上升。4.近四十年来食管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因素;不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及经济等因素。胃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肝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吸虫病)、霉菌污染、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基础性疾病及精神压力因素。结论1.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是高发病种,每个病种的各时期发病都各具特点。2.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四十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发病状况;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3.对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三个高发病种在各个时期都高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只有肝癌在早期和中期还高发于青壮年。4.通过深入分析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的危险因素可知,头十年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营养因素;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饮食和营养因素,增加了生活习惯、职业、精神压力等因素。头十年胃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霉菌污染;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霉菌污染,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生活习惯等因素。头十年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是肝吸虫病;中期及近期减少了肝吸虫病,新增加了精神文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王鹏举[2](2021)在《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探究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因素,预测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评价30年间我国肝癌防治效果,为我国肝癌防治策略的制订和卫生资源的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来自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GHDx)。通过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别描述全人群、男性和女性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变化。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分析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肝癌发病及死亡变化的影响。通过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两模型预测精度和建模效果,对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进行预测。数据分析统计软件:SPSS 26.0软件、Matlab 2019软件、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8.0.1软件、Excel 2013软件,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0.05。结果:(1)1990-2019年我国肝癌粗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35~64岁截缩发病(死亡)率和0~74岁累计发病(死亡)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缓慢升高的趋势,且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其中女性的标化发病(死亡)率、35~64岁截缩发病率(死亡)和0~74岁累计发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于2006年起趋于平稳。我国肝癌男女发病性别比和死亡性别比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发病性别比位于2.55~3.15之间,死亡性别比位于2.44~2.87之间;死亡发病比(MIR)为0.95;我国肝癌的年龄别发病(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其中男性于80岁之后年龄别发病(死亡)率骤增,而女性80岁之后年龄别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1990-2019年我国全人群和男、女标化发病率分别以年均3.13%(AAPC=-3.1347,P<0.001)、2.84%(AAPC=-2.8390,P<0.001)和3.88%(AAPC=-3.8836,P<0.001)的速度下降。我国全人群和男、女标化死亡率分别以年均3.52%(AAPC=-3.5154,P<0.001)、3.27%(AAPC=-3.2669,P<0.001)和4.10%(AAPC=-4.1022,P<0.001)的速度下降,不同时期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不同。(3)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乙肝发病率、死亡率变化均受到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的影响(均有P值<0.00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高度重合。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在55-59岁达到峰值(38.93/10万和34.64/10万),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分别在55-59岁和50-54岁达到峰值(59.19/10万和52.37/10万),女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在70~74岁达到最高(19.39/10万和19.21/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期相对风险在女性中呈现单调递减趋势,在全人群和男性呈现自1990年开始下降,到2014年小幅回升的趋势。队列效应在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中均呈现随着出生年代的后移不断降低的趋势,即出生年代越晚的人群,乙肝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队列效应越低。(4)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预测的精度和效果优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将呈波动下降趋势,其预测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9.6328/10万、9.4401/10万、9.2268/10万)和(8.2277/10万、8.1624/10万、7.9894/10万)。结论:(1)1990-2019年间,我国肝癌防控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期间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男女性别差异依旧显着,老年人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高居不下。(2)近5年来,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和肝癌危险因素的变迁是其产生的重要因素。(3)相对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预测的精度和效果更佳,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将呈波动下降趋势。
魏矿荣,梁智恒,李柱明[3](2020)在《1970―2015年广东省中山市结直肠癌发病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研究广东省中山市1970―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概况。[方法]收集整理广东省中山市1970―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数、粗率、标化率和年龄别率等指标。[结果] 1970―2015年广东省中山市结直肠癌发病7826例,发病中标率、世标率分别为10.21/10万、13.46/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结肠癌发病高于直肠癌。期间中山市结直肠癌发病明显上升,男性上升较女性明显,结肠癌上升较直肠癌明显。期间中山市结直肠癌发病35岁左右开始上升,75~79岁达高峰,不同时段年龄别发病模式相同,50岁以上人群发病明显上升。[结论] 1970―2015年广东省中山市结直肠癌发病明显上升,且近期发病位于全球中高水平,提示中山市应加强结直肠癌防治。
黄灵[4](2019)在《大肠癌术后病人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大肠癌术后病人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大肠癌术后病人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明确能够预测大肠癌术后病人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高大肠癌术后病人生命意义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便利选取吉林省四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51名大肠癌术后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正念总得分为(47.29±7.28)分,处于中等水平。正念在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关系、术后有无肠造口等因素方面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的压力知觉总得分为(40.57±3.92)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中,紧张感得分为(23.23±3.96)分,失控感得分为(17.33±3.05)分。压力知觉在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关系、术后有无肠造口等因素方面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得分为(38.62±6.05)分,平均得分为(4.29±0.67)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平均得分情况为,生命意义感得分为(4.31±0.75)分,寻求意义感得分为(4.27±0.71)分。生命意义感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关系、得知疾病诊断时间、术后有无肠造口等因素方面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对象的正念与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r=0.508,P<0.01)。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428,P<0.01)。正念与压力知觉呈负相关(r=-0.500,P<0.01)(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正念、压力知觉、年龄、得知疾病诊断时间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是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解释生命意义感34.7%的变异。结论:(1)大肠癌术后病人的正念、压力知觉及生命意义感均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正念水平、生命意义感水平,降低病人的压力知觉水平。(2)大肠癌术后病人的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相关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视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病人的正念水平、降低压力知觉水平,从而增强病人的生命意义感。(3)大肠癌术后病人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中,正念的影响作用最大,提高病人的正念水平有助于提高其生命意义感。
李柱明,梁智恒,魏矿荣[5](2019)在《广东省中山市2014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14年广东省中山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2014年中山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分析其发病与死亡粗率、中标率、世标率及构成比等指标。[结果] 2014年中山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583例,粗发病率为295.81/10万,中标发病率为220.76/10万,世标发病率为215.48/10万。2014年恶性肿瘤死亡2829例,其中粗死亡率为182.60/10万,中标死亡率为130.31/10万,世标死亡率为129.02/10万。男性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是肺、肝、鼻咽、结肠和食管癌,女性依次是肺、乳腺、宫体、结肠和甲状腺癌,鼻咽癌分别居中山市同期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的第3和10位。男、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均从35~岁组开始迅速上升,但男、女性年龄别发病模式不同。男女合计死亡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肝、鼻咽、食管和结肠等部位肿瘤。其年龄别死亡率40岁之前较低,男女接近,其后,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2014年中山市恶性肿瘤发病总体居国内中等水平,鼻咽癌和女性宫体癌发病居国内较高水平,恶性肿瘤死亡率尤其是鼻咽癌居国内较高水平,应加强防治。
梁智恒,岑惠珊,李柱明,魏矿荣[6](2018)在《广东省中山市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广东省中山市2013年恶性肿瘤的死亡资料,为中山市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广东省中山市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其死亡数、粗率、标化率、构成和顺位等指标。[结果]广东省中山市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2845例,世界标化死亡率为134.4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鼻咽癌、结肠癌和食管癌。其年龄别死亡率在40岁之前较低,男女接近,其后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2013年广东省中山市恶性肿瘤尤其是鼻咽癌死亡率位于国内外较高水平,应加强中山市恶性肿瘤尤其是鼻咽癌的防治。
陈松[7](2017)在《江苏启东与上海杨浦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江苏省启东市1993-2012年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分析其危害情况及发病特征;分析江苏省启东市1993-2011年人群结直肠癌的死亡情况,及与同期上海杨浦区结直肠癌死亡情况的比较,为结直肠癌的治疗、研究和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系统整理启东市肿瘤登记系统中启东市户籍人群结直肠癌发病资料,采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应用年均变化百分比模型(APC)分析结直肠癌发病的时间趋势。系统整理启东市肿瘤登记系统中1993-2011年启东市户籍人群结直肠癌死亡资料及1993-2011年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杨浦区户籍人群结直肠癌死亡资料,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分析比较两地结直肠癌死亡人群比例。结果1993-2012年启东市肿瘤登记系统共报告结直肠癌新发病例4 648例,占同期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7.65%(4 648/60 770),中位发病年龄69.0岁,其中男性患者2 328例(50.09%),女性患者2 320例(49.91%)。1993-2012年间启东地区户籍居民合计20 473 625人,其中男性9 577 153人,女性10 898 185人。启东结直肠癌粗发病率为23.00/10万,男性粗发病率为24.72/10万、女性粗发病率为21.51/10万。启东结直肠癌中标率为14.13/10万,男性中标率为15.13/10万,女性中标率为13.1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2,P<0.001)。1993-2012年启东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APC=5.2,95%CI:2.8%7.7%,P<0.001)。1993-2003年,APC=1.83(95%CI:-0.1%0.8%,P=0.100);2003—2007年,APC=13.75(95%CI:2.6%26.2%,P<0.001);2007—2012年,APC=5.59(95%CI:1.7%26.2%,P<0.001)。去除人口构成不同的影响因素,结直肠癌的标化发病率仍呈显着上升趋势(APC=5.0,95%CI:3.7%6.3%,P<0.001)。1993—2002年,标化发病率APC=1.7(95%CI:-0.6%4.1%,P=0.1);2002—2012年,标化发病率APC=8.0(95%CI:6.3%9.7%,P<0.001)。1993-2011年启东市结直肠癌共死亡2 985例。粗死亡率为13.28/10万,19年间结直肠癌粗死亡率有上升趋势。但经标化后,显示中国人口标化率为3.88/10万,19年间结直肠癌中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杨浦区1993-2011年共死亡4 310例。粗死亡率为20.17/10万,19年间杨浦区结直肠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但经标化后,显示杨浦区结直肠癌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0.06/10万,19年间杨浦区结直肠癌中标死亡率总体上较平稳。1993-2011年启东结直肠癌死亡人数为2985,粗死亡率为13.77/10万,中标率4.28/10万;1993-2011年杨浦结直肠癌死亡人数为4310,粗死亡率为21.05/10万,中标率为10.8/10万。1993-2011年启东结直肠癌死亡人数、粗死亡率、中标率均低于杨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3-2011年启东男性结直肠癌死亡人数为1517,粗死亡率为14.17/10万,中标率4.72/10万;1993-2011年杨浦男性结直肠癌死亡人数为2308,粗死亡率为21.90/10万,中标率为11.53/10万。1993-2011年启东男性结直肠癌死亡人数、粗死亡率、中标率均低于杨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3-2011年启东女性结直肠癌死亡人数为1468,粗死亡率为13.38/10万,中标率3.88/10万;1993-2011年杨浦女性结直肠癌死亡人数为2002,粗死亡率为20.17/10万,中标率为10.06/10万。1993-2011年启东女性结直肠癌死亡人数、粗死亡率、中标率均低于杨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993—2012年启东市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可加强针对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1993—2011年启东市结直肠癌死亡率低于杨浦同期死亡率,人口老龄化是杨浦区死亡率高于启东地区的原因之一,杨浦是上海传统工业区,工业暴露也可能是杨浦区死亡率高于启东地区的原因之一。
王洁[8](2013)在《中国媒体癌症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人民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新浪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癌症流行状况十分严峻,然而大部分癌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新闻传播在提高受众对重点癌症的主要致癌因素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帮助提高公众面对癌症的信心上面大有可为。本文通过运用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利用内容分析方法,来呈现和分析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癌症的。分析样本来自于中国中央报纸《人民日报》(以下简称《人报》)、武汉地区性报纸《楚天都市报》(以下简称《楚天》)以及门户网站新浪新闻频道,时间起止选择为2011年12月9日到2012年12月9日这一整年的时间。研究问题分为四个部分:对中国癌症传播大致广泛的描述;中国媒体对于癌症类型与癌症话题的报道;中国媒体对于癌症风险与效能的报道;癌症患者在媒体报道中是怎样的形象。研究结果表明:癌症报道要想在中国报纸中成为重要报道,具备以下这些条件则可能性会更高:主要内容为救助癌症患者;新闻事件主题为癌症病人经历故事或者癌症相关政策;引用消息来源多为癌症病人及其亲友、医疗系统以及中国政府;感情框架必须是积极正面的。《楚天》偏重于展现社会救助普通癌症患者的故事,而《人报》偏重展现先进人物得了癌症之后坚守岗位继续工作的故事。白血病虽然在现实流行状况中都在前五名之后,但却在报道中占有了最大的报道频率和最重要的报纸位置。肺癌在报道中的频率与重要性基本与其现实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差不多符合。而宫颈癌、乳腺癌代替了肝癌、胃癌和大肠癌的位置,前两者被过度报道,而后三者却没有得到媒体相应的重视。癌症治疗是占据主要部分的癌症话题,癌症筛查报道主要是中国政府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政策的宣传。而癌症预防的报道数量十分少。涉及到癌症风险的报道数量十分不够,比例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前五位最常被提到的癌症风险因素依次是:饮食、环境污染、某些特定元素/物质、烟草和巨大压力。“饮酒”没有受到中国媒体应该有的重视,而“缺乏运动”以及“病毒”更是没有得到中国媒体的关注。对于几种重要的癌症类型,中国媒体都部分地体现了这些癌症类型与它们某些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但都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中国媒体提到癌症集体风险的频率比较少,这不利于癌症高危群体准确把握对癌症风险的认知。在癌症效能的报道上,主要是癌症治疗的报道,癌症筛查尤其是癌症预防在媒体中的呈现十分不够。对于癌症患者悲观消极的经历报道占据了主要部分。癌症患者是十分软弱、痛苦、被动的形象,癌症也被描述成给人们带来疼痛、死亡和沉重负担的绝症。癌症患者报道主要的切入点是从经济的视角:癌症病人非常痛苦急需治疗,然而负担不起高额治疗费用,于是提倡大家捐款。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在阅读这些文章后,能够了解足够的癌症效能知识,从而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预防癌症的。从逻辑上推断,这部分研究的新闻报道内容可能正是影响广大受众对预防癌症宿命论、无能为力以及悲观恐惧的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记者们应探讨如何对癌症议题进行建构,以确定积极正面准确的介入点,以此来提高癌症报道的质量和功用,从而最终帮助受众树立起积极正确面对癌症的认知与态度,并带来行为上的改变。
谭俊,王林,符弘枚[9](2010)在《青年大肠癌12例病理特点与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青年大肠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与中老年大肠癌的不同点,为青年大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总结20年间诊治的12例年龄低于35岁青年大肠癌资料进行筛选和研究,对患者性别、内镜资料、临床表现、病理及c-erbB-2蛋白表达和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同期中老年病例作对照。结果:血色素测定女性组明显低于男性组(P<0.01);青年组大肠癌在内镜特征、肿瘤部位和c-erbB-2检测方面与中老年组患者并无差异,在粘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发生率,粘液腺癌、未分化癌发生率,Dukes分期C-D期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大肠癌确诊晚,恶性度高,预后差;而贫血可能是提示青年女性大肠癌具有诊断价值的参考指标;检测C-erbB-2蛋白表达可提示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宋先璐[10](2007)在《广州市恶性肿瘤流行趋势,1997-2006》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并分析广州市1997-2006年恶性肿瘤流行状况及趋势,为今后研究肿瘤流行规律和探索病因奠定基础。认识肿瘤流行的基本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和信息。对肿瘤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定肿瘤的防制、保健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广州市区1997-2006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按ICD-0-1编码整理,按年份、性别、年龄分组计算发病率、死亡率,趋势检验分析恶性肿瘤10年流行趋势。按不同部位肿瘤发病、死亡各项指标排序,从不同角度说明不同部位肿瘤的危害大小。结果:1.总体情况:1997-2006年,广州市累计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48095例,其中男性79942例,女性68153例;死亡病例87969例,其中男性50396例,女性37573例。10年恶性肿瘤平均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32.82/10万和173.97/10万,男性分别为245.54/10万和194.54/10万,女性分别为219.50/10万和155.87/10万。平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28.96/10万和103.50/10万,男性分别为143.14/10万和123.02/10万,女性分别为113.79/10万和85.78/10万。10年中,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死亡发病比呈下降趋势。2.基本流行趋势:1997-2006年,广州市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3.44岁,其中男性为64.77岁,女性为62.00岁,男性高于女性。10年平均死亡年龄为65.42岁,其中男性为65.60岁,女性为65.17岁,男女死亡平均年龄无显着性差别。10年来,无论发病年龄和死亡年龄均呈明显上升趋势。10年中,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50-79岁年龄段,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6.72%,而以65-74岁组发病人数最多,占47.8%。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5-79岁组,发病率为1399.04/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最高为80-84岁组,发病率达1842.76/10万,女性为75-79岁组,发病率为1099.01/10万。男女发病率年龄分布有显着差别。10年中,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55-79岁年龄段,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2.66%,而以65-69岁组死亡人数最多,占17.81%。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80-84岁组,死亡率为1048.71/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最高为80-84岁组,死亡率达1374.79/10万,女性为75-79岁组,死亡率为796.06/10万。男女死亡率年龄分布有显着差别。10年中,恶性肿瘤发病平均男女比例为1.18,男性发病率始终高于女性,但恶性肿瘤发病性别比例无明显升降趋势;恶性肿瘤死亡平均男女比例为1.33,男性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但恶性肿瘤死亡性别比例无明显升降趋势。1997-2006年,广州市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发病比为0.55,男性0.58,女性0.52,男女死亡发病比有显着性差别,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的死亡发病比呈显着的上升趋势,女性的死亡发病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总体死亡发病比无明显升降趋势。3.0-34岁、35-64岁和65岁及以上组肿瘤流行趋势比较结果:10年中,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0-34岁组无明显升降趋势,35-64岁组有明显下降趋势,而65岁及以上组有明显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死亡率0-34岁组、35-64岁组、65岁及以上组均有明显下降趋势。35-64岁组和65岁及以上组在肿瘤发病中占较大比重,分别为43.90%和52.57%,0-34岁所占比重较小,为3.53%;35-64岁组和65岁及以上组在肿瘤死亡中占较大比重,分别为37.11%和60.74%,0-34岁所占比重较小,为2.15%。0-34岁、35-64岁、65岁及以上组死亡发病比依次升高,分别为0.34,0.47和0.64;10年中0-34岁组、35-64岁组和65岁及以上组死亡发病比均无明显升降趋势。4.肿瘤排序结果:广州市男女合计发病率前五位肿瘤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大肠癌;死亡前五位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大肠癌。在发病前十位恶性肿瘤中,有七种肿瘤粗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其中肺癌、乳腺癌、大肠癌、胰腺癌10年累计上升均在一倍以上。呈下降趋势的只有食管癌。有五种肿瘤标化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其中肺癌上升幅度最大,呈下降趋势的有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在死亡前十位恶性肿瘤中,有五种肿瘤粗死亡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其中肺癌上升幅度最大,呈下降趋势的有食管癌和胃癌。有两种肿瘤标化死亡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分别是肺癌和脑瘤,呈下降趋势的有食管癌、胃癌、乳腺癌、膀肤癌、肝癌和大肠癌。结论: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率上升主要由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口是肿瘤发病、死亡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肿瘤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肺癌以其惊人的发病率、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其增长速度迅猛,对健康威胁十分严重,对肺癌的预防应是今后肿瘤防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中山市1970~1999年大肠癌发病动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山市1970~1999年大肠癌发病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 |
四、数据来源及文献利用说明 |
五、研究方法 |
六、概念界定 |
七、消化系统癌症发展分期说明 |
第一章 头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
一、发病率分析 |
二、频次分析 |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
一、年龄分析 |
二、性别分析 |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
一、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二、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三、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二章 中期二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
一、发病率分析 |
二、频次分析 |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
一、年龄分析 |
二、性别分析 |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
一、发病率分析 |
二、频次分析 |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
一、年龄分析 |
二、性别分析 |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分析 |
第一节 食管癌发病状况分析 |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
二、地域分析 |
三、人群分析 |
第二节 胃癌发病状况分析 |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
二、地域分析 |
三、人群分析 |
第三节 肝癌发病状况分析 |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
二、地域分析 |
三、人群分析 |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总结 |
一、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 |
二、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 |
三、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 |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一节 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二节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三节 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总结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肝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 |
1.1.2 我国肝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 |
1.1.3 肝癌的疾病负担 |
1.1.4 肝癌的致病因素 |
1.1.5 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描述性分析 |
2.2.2 Joinpoint趋势回归分析 |
2.2.3 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 |
2.2.4 趋势预测模型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发病情况 |
3.1.1 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变化 |
3.1.2 35~64 岁截缩发病率和 0~74 岁累计发病率变化 |
3.1.3 发病性别比变化 |
3.1.4 年龄别发病率变化 |
3.2 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2.1 全人群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2.2 男性肝癌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2.3 女性标化发病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3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 |
3.3.1 年龄效应 |
3.3.2 时期效应 |
3.3.3 队列效应 |
3.4 2020-2022 年我国肝癌发病率的预测 |
3.4.1 ARIMA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4.2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4.3 ARIMA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3.5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死亡情况 |
3.5.1 肝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 |
3.5.2 35~64 岁截缩死亡率和0~74 岁累计死亡率变化 |
3.5.3 死亡性别比变化 |
3.5.4 年龄别死亡率变化 |
3.6 我国肝癌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6.1 全人群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6.2 男性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6.3 女性标化死亡率Joinpoint回归结果 |
3.7 1990-2019 年我国肝癌死亡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 |
3.7.1 年龄效应 |
3.7.2 时期效应 |
3.7.3 队列效应 |
3.8 2020-2022 年我国肝癌标化死亡率的预测 |
3.8.1 ARIMA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8.2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及预测结果 |
3.8.3 ARIMA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1990-2019 年间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现状 |
4.2 1990-2019 年间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APC和 AAPC |
4.3 1990-2019 年间我国肝癌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
4.4 2020-2022 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预测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1970―2015年广东省中山市结直肠癌发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人口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发病概况 |
2.2 发病趋势 |
2.3 年龄别发病率 |
2.4 镇区发病顺位 |
3 讨论 |
(4)大肠癌术后病人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3.2 研究对象正念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3 研究对象压力知觉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5 研究对象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分析 |
3.6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4.2 研究对象正念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4.3 研究对象压力知觉的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4.4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4.5 研究对象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广东省中山市2014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肿瘤资料来源 |
1.2 人口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发病、死亡概况 |
2.2 发病、死亡顺位 |
2.3 年龄别发病、死亡率 |
2.4 镇区发病、死亡顺位 |
3 讨论 |
(6)广东省中山市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人口资料来源 |
1.3 统计方法与指标 |
2 结果 |
2.1 死亡概况 |
2.2 死亡顺位 |
2.3 年龄别死亡率 |
2.4 死亡地域分布 |
3讨论 |
(7)江苏启东与上海杨浦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江苏省启东市1993-2012年结直肠癌发病及趋势研究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江苏启东与上海杨浦1993-2011年结直肠癌死亡对比分析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中国媒体癌症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人民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新浪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的癌症流行状况 |
1.1.2 中国癌症防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1.1.3 中国癌症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
1.1.4 已被公认的防治癌症的成功经验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思路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理论 |
2.1 国内的癌症传播文献 |
2.2 国外的癌症传播文献 |
2.2.1 广泛癌症报道的文献综述 |
2.2.2 癌症风险与效能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3 新闻媒体与癌症病人的文献综述 |
2.3 相关研究理论 |
2.3.1 框架理论 |
2.3.2 议程设置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3 样本的选取 |
3.4 癌症报道文章的选取 |
3.5 抽样方案 |
3.6 编码表中的主要类目的定义和解释 |
3.6.1 综合广泛地描述中国媒体怎样报道癌症的类目 |
3.6.2 报道的癌症类型与现实是否存在巨大的失实的类目设置 |
3.6.3 中国媒体是如何展现癌症风险与效能的类目 |
3.6.4 中国媒体是如何塑造癌症病人形象的类目 |
3.7 癌症类型在报道中的重要性的计算方法 |
3.8 编码员信度测试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癌症报道的大致描述 |
4.1.1 癌症报道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
4.1.2 《人报》和《楚天》在对癌症报道重要性上有无差异 |
4.1.3 使癌症报道被中国报纸放到重要的位置的特征 |
4.1.4 癌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内容 |
4.1.5 有无涉及政策执行以及政策内容分析 |
4.1.6 观点出处/信息来源的频率分析 |
4.1.7 《人报》、《楚天》以及新浪新闻在信息来源的选择上有无差别 |
4.1.8 信息来源对癌症话题有无任何影响 |
4.1.9 信息来源对文章感情框架有无任何影响 |
4.2 癌症类型与癌症话题报道分析 |
4.2.1 不同的癌症类型在《人报》、《楚天》以及新浪新闻报道中的频次 |
4.2.2 癌症类型在报道中的频次与真正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序的比较 |
4.2.3 癌症类型的报道频率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
4.2.4 不同类型的癌症在中国报纸中所被赋予的重要性 |
4.2.5 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癌症话题的 |
4.2.6 癌症类型与癌症话题之间的相关性 |
4.2.7 《人报》、《楚天》以及新浪新闻在报道癌症类型的频率上的异同 |
4.2.8 《人报》、《楚天》以及新浪新闻在癌症话题的报道上的区别 |
4.3 癌症风险与效能报道 |
4.3.1 癌症风险报道频率 |
4.3.2 各种癌症风险因素在《人报》、《楚天》以及新浪新闻的报道频率如何 |
4.3.3 癌症类型与致癌风险因素有何关系 |
4.3.4 致癌风险因素的报道框架 |
4.3.5 癌症风险报道中有多少提到了集体风险 |
4.3.6 集体风险的报道中与癌症高危因素的相关性如何 |
4.3.7 癌症效能在媒体报道中的频率 |
4.3.8 各癌症预防因素在报道中的频率 |
4.3.9 各癌症预防因素的报道框架 |
4.3.10 癌症筛查的报道频率 |
4.3.11 癌症筛查与几种筛查具有高效能的癌症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
4.3.12 癌症报道的感情框架 |
4.3.13 《人报》、《楚天》以及新浪新闻在报道感情框架上有无差异 |
4.4 中国媒体报道中的癌症患者 |
4.4.1 新闻媒体是否如实反映了现实中癌症患者性别的分布情况 |
4.4.2 新闻报道中是否如实反映了现实中癌症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4.3 癌症病人报道中癌症类型的排列情况 |
4.4.4 癌症病人报道中的癌症类型排列与现实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比较 |
4.4.5 重要的8种癌症类型与癌症患者年龄组相关性 |
4.4.6 癌症病人报道中呈现的癌症患者形象 |
5 研究发现 |
5.1 对中国媒体癌症报道广泛描述的研究发现 |
5.2 对癌症类型与癌症话题报道的研究发现 |
5.3 对于癌症风险与效能报道的研究发现 |
5.4 癌症患者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分析结果发现 |
6 讨论与建议 |
6.1 原因讨论 |
6.2 提出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青年大肠癌12例病理特点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内镜特点 |
1.3 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内镜特点 |
2.2 临床病理特点 |
3 讨论 |
(10)广州市恶性肿瘤流行趋势,1997-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ABSTRACT IN CHINESE) |
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 |
前言(INTRODUCTION) |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 METHODS) |
结果(RESULTS) |
一、人口资料 |
二、恶性肿瘤基本流行趋势 |
三、0-35岁、36-65岁和65岁以上组肿瘤流行趋势比较 |
四、肿瘤排序 |
讨论(DISCUSSION) |
小结(SUMMARY)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发表文章(PUBLICATIONS) |
致谢(ACKNOWLEDGEMENTS) |
四、中山市1970~1999年大肠癌发病动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预测研究[D]. 王鹏举. 兰州大学, 2021(02)
- [3]1970―2015年广东省中山市结直肠癌发病分析[J]. 魏矿荣,梁智恒,李柱明. 中国肿瘤, 2020(11)
- [4]大肠癌术后病人正念、压力知觉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研究[D]. 黄灵. 延边大学, 2019(01)
- [5]广东省中山市2014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J]. 李柱明,梁智恒,魏矿荣. 中国肿瘤, 2019(03)
- [6]广东省中山市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概况[J]. 梁智恒,岑惠珊,李柱明,魏矿荣. 中国肿瘤, 2018(02)
- [7]江苏启东与上海杨浦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对比分析[D]. 陈松.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8]中国媒体癌症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人民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新浪新闻为例[D]. 王洁. 武汉大学, 2013(01)
- [9]青年大肠癌12例病理特点与临床分析[J]. 谭俊,王林,符弘枚. 现代肿瘤医学, 2010(06)
- [10]广州市恶性肿瘤流行趋势,1997-2006[D]. 宋先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