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安口服液质量标准的制订(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王建新[2](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张敏新[3](2020)在《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的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谱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干燥去皮根,是迄今为止免疫抑制作用最可靠的中药之一。雷公藤制剂是以雷公藤提取纯化后的脂溶性混合物为原料制成的一种中药制剂,现市售产品有雷公藤片、雷公藤总萜片、雷公藤多苷(甙)片等,具有多种免疫抑制作用和非特异性抗炎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疗效确切。近年来,雷公藤制剂在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炎等疾病方面的治疗备受关注,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狼疮性肾炎(LN)等疾病的治疗,雷公藤制剂能显着改善多种肾脏病患者的预后。但其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又显示出显着的毒性,其中肾脏是其主要毒性靶器官之一,而目前雷公藤制剂引起肾毒性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缺乏科学有效的质控指标和方法,导致生产过程中无法控制主要毒性成分的含量,从而影响制剂质量安全。因此如何降低或控制雷公藤制剂毒性,研究出安全有效的雷公藤制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雷公藤多苷片进行了血清药理学研究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旨在进一步阐述雷公藤多苷产生肾毒性的物质基础。论文共分为4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的建立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不同批次的雷公藤多苷片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共确定了19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实验方法的重现性均较良好。3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4,相似度较高,表明不同批次雷公藤多苷片的含量稳定可控,为下一步药理实验供给合格药品提供依据。第二章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理学研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考察了不同大鼠空白血清、DMSO用量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对实验动物口服给药剂量以及血清加入培养体系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最终确立了将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临床等效剂量的100倍)灌胃给予比格犬并采血,不同时间点下的含药血清经乙腈沉淀蛋白,残渣以1%DMSO完全培养液复溶后加入人肾上皮细胞(HK-2)、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RGEC)培养体系中进行毒性实验,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含药血清对3种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血清(0 h)相比,3 h后的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大(p<0.05)。第三章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采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含药血清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提取了94个色谱峰,104个化合物,其中82个峰来源于原型药物,12个为代谢产物峰,初步鉴定了70个化合物。第四章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含药血清的谱毒关系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以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指纹图谱峰的峰面积为“X”,以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Y”,建立各时间点含药血清中各移行成分含量与毒性强弱之间的关联,通过软件给出的标准回归系数及VIP值确定毒性成分,得出对HK-2细胞的主要毒性峰为B89(未知化合物)、B79(未知化合物)、B86(未知化合物)、B21(tripterygiumine L,二萜生物碱)、B77(未知化合物)、B72(未知化合物),对HMC细胞的主要毒性峰为B91(triptobenzene H,二萜类)、B94(未知化合物)、B93(triptobenzene A或triptoquinone D或triptobenzene M,二萜类),对HRGEC细胞的主要毒性峰为B80(未知化合物)、B89(未知化合物)、B88(未知化合物)、B39(未知化合物)。本论文的开展基本阐明了雷公藤多苷片的肾毒性物质基础,为建立科学的雷公藤制剂质量控制方法、指导生产工艺优化、实现增效减毒提供指导。
黄亚博[4](2020)在《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续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学科研究创新21世纪以来,江苏中医药学科发展以发挥特色优势与强化继承创新为主线,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心,切实加强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果,综合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全省共承担部省级以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171项,其中国家"十五"攻关课题36项,国
许爱丽[5](2019)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以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暖气、食欲不振等为临床表现,并且常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是一种主要的胃癌前期病变。针对CAG患者的治疗是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干预,但一种药物往往只能对部分症状起效,而且长期使用还伴随明显不良反应。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中治疗CAG应用非常广泛,寒温并用、辛苦并进、攻补兼施,主治寒热错杂的痞证,后世医家常将本方作为CAG治疗的基本方。近年来出现了多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系统评价或者Meta分析,但尚缺乏对系统评价进行方法学质量与证据质量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实践的正确实施。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系统评价提示该方在改善胃镜与病理综合疗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HP)转阴率、免疫学指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胃癌发生率、生活质量等其他指标尚未确证其治疗效果。然而,作为终点结局指标的胃癌发生率一般需要长期观察,常常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远期随访,在很多研究中难以实现。CAG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患者病情迁延难愈,病情长,给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目前在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方面对生活质量评价相对较少。同时,尚缺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确认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绝对效应。中药复方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整体协同作用等特点,传统药理学研究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网络药理学方法强调药物作用的特点是干预疾病网络,其理念与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具有一致性,能够预测疾病调控过程中的关键靶点,为中药复方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已初步证实半夏泻心汤的药效学作用,但如何从分子水平深入阐释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明在此过程中的关键效应靶点显得尤为重要。将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引入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机制的研究中,系统地阐明其机制,对该方在临床中治疗CAG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必要性,能够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2研究目的2.1对目前已完成的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探讨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及结论的可靠程度,为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证据。2.2观察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对于CAG患者生活质量、中医症状指标的临床疗效,以及监测半夏泻心汤对于CAG患者应用的安全性。2.3探讨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方法3.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再评价研究运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VIP,CBM中英文数据库,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3月15日,无语种限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与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进一步采用系统评价测量工具AMSTAR(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AMSTAR)对现有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系统评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推荐意见的评估、发展与评价分级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数据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3.2半夏泻心汤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生活质量与中医症状的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将4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AG健康教育。试验组、对照组同时接受半夏泻心汤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2月。以生活质量(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中医症状(胃脘隐痛或胀痛、胃脘痞满、胃中嘈杂、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安全性指标为评价指标,评价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3.3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治疗CAG临床效果确切的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进行药物靶标预测、网络构建与分析,构建“半夏泻心汤所含中药-候选靶标分子网络”及“半夏泻心汤-候选靶标-CAG相关分子网络”,基于蛋白互作网络PPI数据库构建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抽提半夏泻心汤治疗CAG候选靶标。最后对候选靶标的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结合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与文献研究得出该半夏泻心汤治疗CAG可能的生物途径和过程,初步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分子作用机制。4研究结果4.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再评价研究根据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系统评价或者Meta分析6篇,发表于2013年至2019年。干预措施是半夏泻心汤或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加减方,对照为阳性药物对照,如维酶素片、抗HP三联或者四联疗法、中成药胃复春等,无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大多数研究以临床有效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价,有效率的计算通常是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和胃镜、病理疗效改善作为标准。4篇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学质量,2篇研究采用Jadad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根据AMSTAR量表11项条目对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1项系统评价计9分,判定为高质量;4项系统评价计6分,判定为中等质量;1项系统评价计5分,判定为低质量。系统评价虽然报告半夏泻心汤单用或者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胃癌发生率、胃镜和/或病理疗效、HP转阴率、胃泌素等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临床总有效率等指标有阳性结果,且不良反应少,但经过GRADE分级系统对各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其证据质量为低或者极低质量。基于现有研究结果分析,以至关重要的结局指标(胃癌发生率、胃镜和/或病理疗效)作为证据质量的评定标准,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结局指标的总体证据质量水平应为低质量。4.2半夏泻心汤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生活质量与中医症状的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2月的治疗,无脱落与剔除病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样本量为40例。两组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4.68± 10.24)岁,平均病程(3.45±2.58)年;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5.19±9.56)岁,平均病程(3.23±2.31)年,性别、年龄分布与病程等基础病情特征均具有可比性。生活质量SF-12改善评分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躯体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评分、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评分方面均优于安慰剂治疗,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0.05)。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脘隐痛或胀痛、胃脘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0.05)。然而在改善胃中嘈杂症状方面,两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2月治疗及访视过程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1例患者报告有胃痛症状加重表现,但该症状较快消失,未停止服药,临床医生判定该症状与药物可能无关,因此判断为不良事件。患者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在研究过程中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4.3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共收集半夏泻心汤7味中药420个化学成分,其中半夏成分41种,黄连成分14种,黄零成分54种,党参成分68种,干姜成分38种,甘草成分133种,大枣72种。设置中药化合物成分相似性分数≥0.9,得到1228个预测靶标。基于PPI相互作用数据库,构建半夏泻心汤潜在靶标与疾病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根据条件筛选出中药和疾病相关Hub节点454个。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相关的通路主要有趋化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系统、缝隙连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内分泌系统等通路。同时,以atrophic gastritis作为检索词,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分析结果显示:与CAG最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为IL-17家族信号通路(Score=12.14)。通过文献分析,发现IL-17/ERK信号通路参与炎性基因表达的调控,ERK蛋白磷酸化是重要环节。基于网络药理学、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以及文献分析结果提示:半夏泻心汤作用机制可能与白介素因子IL-17等免疫调节因子调控MAPK级联反应,促进下游的ERK信号通路,影响ERK蛋白磷酸化水平,参与炎性表达有关。5研究结论5.1临床评价方法学研究基于现有的系统评价证据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CAG在改善胃镜和/或病理疗效、HP转阴率、免疫学指标方面较常规西药或者常用中成药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较常规西药相比在改善胃镜和/或病理疗效、提升HP转阴率的同时,还能显着改善胃泌素指标。安全性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不良反应较少。然而所纳入的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偏低,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水平较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支持,临床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应谨慎利用现有证据。5.2临床研究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连续2月治疗后半夏泻心汤较安慰剂显着提高CAG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CAG患者胃脘隐痛或胀痛、胃脘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症状等临床症状,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CAG是炎癌转化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为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提供了新的证据。5.3网络药理学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提示半夏泻心汤对CAG的干预作用可能与自身免疫因子表达、MAPK级联反应、HP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有关。结合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与相关文献分析,IL-7/ERK信号通路是CAG炎症发生的重要环节,从炎症信号转导角度将ERK蛋白磷酸化、IL-17、ERK1/2作为研究半夏泻心汤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可能是该方改善CAG的效应机制之一,这将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6创新点6.1运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评估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并应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工具总结该经典名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6.2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以生活质量、中医症状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6.3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结合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相关文献分析,从抗炎角度将ERK蛋白磷酸化、IL-17、ERK1/2作为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的潜在靶点,可能是该经典复方的效应机制之一。
吴梅[6](2019)在《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以后,中药制剂的临床试验设计开始鼓励以安慰剂对照进行受试制剂的优效性评价。目前中药制剂安慰剂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因为与化学药物制剂安慰剂相比,中药安慰剂在制备、评价和质量控制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难点。本研究以藿苓生肌颗粒为模型,探索中药制剂安慰剂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目的:本课题针对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中药复方制剂藿苓生肌颗粒,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的相关要求,遵循安全性、相似性、适用性和可控性四个基本原则,开展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藿苓生肌颗粒进行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通过经典的人工评价方式对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工艺、颗粒和溶液状态、饮片信息的特征属性进行初步感官化描述;在剂型、视觉、气和味特征属性方面,分别使用激光粒度仪、水分测定仪、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色卡、电子舌和人工评价等方法,通过夹角余弦算法建立安慰剂与受试制剂的相似性评价方法;基于藿苓生肌颗处方组成、辅料的物理性质、外观、口感和气味,分别筛选填充性辅料、色素、风味物质,并进行安慰剂的制剂成型工艺考察;在可控性、安全性和适用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安慰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和初步安全性评价。结果:藿苓生肌颗粒是具有特殊中药气味的棕褐色颗粒,溶液状态下口感酸、苦,溶液呈深棕色。藿苓生肌颗粒的特征属性主要体现在颜色、味道和气味,以受试制剂的这三个特征属性为核心,借助人工评价和客观评价手段,对安慰剂与藿苓生肌颗粒进行相关属性的相似性评价。通过系统筛选确定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处方组成如下:藿苓生肌颗粒提取物浸膏、糊精、麦芽糊精,焦糖色、β-胡萝卜素、柠檬黄,栀子黄、蔗糖八乙酸酯、橘皮提取物、乌梅提取物、薄荷香精、菊花香精、中药香型香精。采用干法制粒技术进行着色和制剂成型。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安慰剂颗粒中马钱苷和淫羊藿苷经HPLC测定均不超过受试制剂的10%,黄芪、白术、茯苓、淫羊藿在TLC色谱中,均没有与受试制剂色谱明显对应的斑点符合适用性要求。对于受试制剂和安慰剂,人工综合评价相似度COS为0.9936,剂型和味道的特征属性客观评价结果分别为1.000,0.8616,视觉特征属性以RGB,HSV和灰度值为评价指标,两种制剂的其相似度均接近1。研究中所用到辅料(β-胡萝卜素、柠檬黄、栀子黄和蔗糖八乙酸酯)每日使用量分别为:8 mg、2 mg、1.2 mg和1.5mg,符合安全性标准限量要求。初步建立完成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质量标准草案。结论:本研究制备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与受试制剂从外观、颜色、气、味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处方组成合理,制剂工艺可行,质量可控,适用性符合要求,可用于藿苓生肌颗粒的临床试验。
吴飞,陆章琪,胡佳亮,吴梅,冯怡,张继全,王优杰[7](2018)在《临床试验用中药安慰剂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安慰剂在中药临床试验中使用频率的增加和使用要求的提高,对中药安慰剂的制备、评价和质量控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和中外文献,本文总结了中药安慰剂的4大基本属性:安全性、适用性、相似性和可控性,并在这4大属性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安慰剂在临床试验中的设计和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华俊磊[8](2014)在《肠康颗粒的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康方由熟地黄、菟丝子、黄连、白芍等药味组成,来源于全国名老中医多年临床经验方,具有交通心肾,调和肝脾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前期60例临床研究表明,肠康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总有效率达85%,该方的作用机制一方面通过调节肠神经递质SERT来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内脏高敏感,另一方面透过血脑屏障对脑中神经递质SERT进行调节,在此研究基础上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110336380.2)。然而该方在临床上一直以汤剂使用,制备、储存、运输、服用极不方便,限制了该方的使用范围,为了让该方服务更多的患者,本课题在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编号:BE2012776)资助下,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将肠康方制成了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安全有效的现代中药制剂。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制备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加速稳定性研究。1文献研究本课题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全面阐述了其立题依据及意义,同时从理化性质、药理药效等方面对处方中各味药进行了归纳与总结。2制备工艺研究(1)提取工艺一方面,根据临床用药经验设计了传统水提取工艺;另一方面,根据处方各药味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设计了多单元提取技术的耦合应用于活性组分的提取的现代提取工艺。对两种提取工艺路线进行了优化,并运用合适的药效学模型对它们的药效进行了评价。传统提取工艺优化:以金丝桃苷、盐酸小檗碱、芍药苷、升麻素苷含量及出膏率为指标,对影响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即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按照4因素3水平进行L9(34)正交设计,优选出传统提取工艺的最佳水提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小时。现代提取工艺优化:(1)挥发油的提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防风药材的挥发油,对药材挥发油提取时间进行了考察,确定防风挥发油提取11小时,挥发油基本提尽,挥发油量不再增加。(2)脂溶性活性成分的提取:以金丝桃苷、表儿茶素含量为指标,对影响菟丝子、金荞麦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即醇浓度、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按照4因素3水平进行L9(34)正交设计,优选出最佳醇提工艺为:药材加6倍量45%乙醇,提取3次,每次1.5小时。(3)水溶性活性成分的提取:以芍药苷、盐酸小檗碱及出膏率为考察指标,对影响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即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按照4因素3水平进行L9(34)正交设计,优选出熟地黄、黄连等药材和防风、菟丝子、金荞麦提取后药渣合并水提取的最佳水提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两种优化的提取工艺药效学评价:通过小鼠肠推进实验、小鼠镇痛实验和大鼠IBS模型对传统提取工艺和现代提取工艺研究发现,两种提取工艺制备的提取物药效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选取工艺程序更简单,提取溶剂安全、价格低廉的传统水提取工艺作为最佳提取方法。(2)纯化、浓缩、干燥工艺纯化工艺研究中,以去杂率和指标成分的保留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醇沉浓度的纯化效果,确定了最佳醇沉工艺条件为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3(70 ℃)的清膏,加95%乙醇醇沉,使含醇量85%,通过对醇沉产物的药效学研究发现醇沉后上清液和沉淀均有较好的活性,为了防止活性成分的流失,最终决定不做醇沉处理。浓缩工艺研究中,比较了真空度-0.08~-0.09 Mpa下不同温度对指标成分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水提液在60~70℃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25~1.30(70℃测)的清膏较为适宜。干燥工艺研究中,比较了不同减压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指标成分和浸膏含水量的影响,确定干燥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60℃,真空度-0.08~-0.09 Mpa,干燥24小时。(3)成型工艺研究对制剂成型工艺中辅料的种类、用量、干法制粒的参数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制粒的最适宜工艺为:以糊精为辅料,用量为物料总量的40%,与浸膏粉混合均匀,采用干法制粒,主要参数为:轧辊压力60~70Kg/cm2,轧辊转速15~20转/分,加料速度为10~20转/分。3质量标准研究为使本品质量具有可控性,本文对肠康颗粒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同时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颗粒剂项下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常规项目检查,建立了制剂的质量标准。定性研究中研究了方中7味药的定性方法,最终确定了重现性好、无阴性干扰的菟丝子、黄连、防风、白芍药材的定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中建立了制剂中金丝桃苷和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根据三批中试产品的测定结果,暂定每袋本品含金丝桃苷不得低于2.34mg,含芍药苷不得低于61.14 mg。4稳定性研究为了考察药品的稳定性,采用加速试验法对中试产品的性状、鉴别、含量等开展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证明各项指标均在合格范围内,说明本品在此包装条件下基本上是稳定的。总之,本项目优化了肠康颗粒提取、浓缩、干燥和成型工艺参数,制定了制剂质量标准,为将该方开发成携带服用方便、工艺可行、质量可控的现代中药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淑萍[9](2013)在《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济泰片来源于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独创的戒断鸦片毒瘾的秘方,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可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脱毒治疗。济泰片由十五味药材(延胡索、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炒)、红花、附子(制)、人参、肉桂、干姜、豆蔻、洋金花、沉香、木香和珍珠粉)以一定比例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其中延胡索、丹参为君药,起到活血行气、止痛安神的作用;人参、川芎、当归、附子(制)等共为臣药,珍珠粉为佐药,洋金花为使药。临床研究表明,济泰片在戒毒治疗过程中,可显着改善和缓解脱毒戒断症状,且能显着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加速患者身体戒断后的康复进程。虽然济泰片的临床疗效显着,但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作用机制及其本身的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尚存在较大差距。“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作用”是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主要特点。济泰片的组成化学成分尚不清楚,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以及药效物质基础体内作用的规律尚未阐明,这些基础研究的欠缺,无法为济泰片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限制了济泰片的产业化与国际化。本研究选择疗效确切的戒毒中药“济泰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各种创新理论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从济泰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入血成分及入脑成分的识别等几个方面阐明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同时,对其药效物质基础的体内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济泰片的临床药物监测和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喷雾质谱法(HPLCDAD/ESIMS/MS)对济泰片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系统的表征。在对标准品母离子碎片离子的裂解规律进行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图谱中各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紫外(UV)和质谱图谱与标准品及相关文献比较,最终共鉴定了济泰片中包括生物碱类、酚酸类、丹参酮类、黄酮类、氰苷类、人参皂苷类、2[2苯乙基]色原酮类、苯酞内酯类及姜酚类化合物在内的101个化学成分,并对九类化合物的特征性裂解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研究。在正离子模式条件下,莨菪类生物碱的裂解规律主要表现为中性丢失C9H10O3和C9H8O2单元。氰苷类化合物主要表现为中性丢失苯乙醇腈单元。卓鎓离子与C4H2O单元是2[2苯乙基]色原酮裂解中的特征性碎片,其形成过程主要为C环的RDA裂解。本研究首次对济泰片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整体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确定济泰片中主要化学成分,为济泰片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大量化学信息和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对济泰片中化学成分全面定性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血清药物化学理论”结合HPLCDAD/ESIMS/MS技术对济泰片入血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SD大鼠灌胃给予济泰片1h后,肝门静脉取血,高速离心取上清。血清样品经甲醇沉淀后进行LC-MS分析。采用Waters XTerra C18色谱柱,以乙腈-水(0.1%甲酸)梯度洗脱,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采集其质谱信息。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济泰片提取液、给药大鼠血浆及空白大鼠血浆的提取离子流色谱图,并与标准品及文献数据比对,首次鉴定了济泰片中26个原型入血成分及5个代谢产物,包括6个人参皂苷类,5个生物碱类,5个苯酞内酯类,3个酚酸类,2个丹参酮类,2个氰苷类,2个姜酚类及1个查耳酮类化合物,代谢产物分别是延胡索乙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乙酰基丹参素、6-姜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氢化丹参酮ⅡA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氢化去氢丹参酮IIA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快速筛选大鼠口服济泰片后入血成分的整体方法,并且本研究检测的部分入血成分与相关戒毒活性的报道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阐释济泰片的入血成分,而且为济泰片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标志性化合物。济泰片主要用于阿片成瘾的脱毒治疗,其作用的靶部位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本章采用脑脊液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MS/MS)技术对大鼠灌服济泰片后入脑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定性分析。通过比较空白脑脊液、给药脑脊液及济泰片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的差异,首次鉴定了包括生物碱类和苯酞内酯类在内的11个原型成分和3个代谢产物。同时采用快速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RRLC-QqQ-MS/MS)技术对已鉴定的部分化合物进行目标性检测,并定量了给药大鼠脑脊液中的6个成分,各成分的含量分别为:东莨菪碱1.678ng/mL,四氢小檗碱0.024ng/mL,四氢黄连碱0.014ng/mL,原阿片碱0.162ng/mL,延胡索乙素0.587ng/mL及延胡索甲素0.051ng/mL。结果表明,生物碱类和苯酞内酯类成分为济泰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活性成分,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检测中药复方体内的极微量成分的方法,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筛选到的目标成分可以作为作用机制研究的标志性成分。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本章对济泰片的主要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探讨。SD大鼠经灌胃给予济泰片15g/kg大鼠体重,于24h内采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分别定量血浆中的四个生物碱(四氢黄连碱、四氢小檗碱、延胡索乙素及延胡索甲素)及六个酚酸类(丹参素、阿魏酸、丹酚酸A、丹酚酸B、苦杏仁苷及羟基红花色素A)化合物。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预处理,以药根碱和没食子酸作为内标,采用亚微米粒径(1.8μm)分析柱结合RRLC-QqQ-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分别在正离子模式下对血浆中叔铵型生物碱,与负离子模式下血浆中酚酸类成分进行监测。针对上述不同类型化合物分别采用不同的分析柱与质谱采集模式,通过对样品前处理条件、液相条件及质谱条件的优化,最终分别实现正离子模式下单针8min对血浆中4个生物碱的监测,及负离子模式下单针7min对其余成分的监测。四氢黄连碱、四氢小檗碱、延胡索乙素及延胡索甲素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0ng/mL、0.2ng/mL、1.0ng/mL及0.4ng/mL,而苦杏仁苷、丹参素、阿魏酸、羟基红花色素A、丹酚酸A及丹酚酸B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7.0ng/mL、2.0ng/mL、4.0ng/mL、1.0ng/mL、2.0ng/mL及4.0ng/mL。目标分析物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从85.51%-93.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处于1.21-4.73%的范围内。其最低定量限、精确度、准确度、回收率与基质效应均满足FDA对生物样本分析的要求。研究发现四种生物碱虽然具有相似的结构,但其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但都出现双峰现象。丹参素、阿魏酸、丹酚酸A及丹酚酸B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中可看出各化合物在吸收和消除行为中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化合物不同的理化性质及复方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相关。
杨增明[10](2010)在《中药生产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的制订》文中提出目的制订中药生产企业内控标准。方法总结近20年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经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果制订中药内控标准,应注重建立内控标准体系,注重源头控制、整体控制和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增订控制项目、修订检验方法和限度标准、方法学验证等几个方面;还应考虑可行性、必要性和经济性。结论制订高于法定标准的内控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更好地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均一、稳定;二是确保产品在有效期内符合法定标准规定;三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肠安口服液质量标准的制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安口服液质量标准的制订(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
2. 流行病学信息 |
3. 患者生活质量 |
4. 疾病治疗 |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发表情况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3.6 证据分布图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发现 |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4. 讨论 |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注册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
3.7 Rank排序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
一、前言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
七、讨论 |
八、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
一、前言 |
二、中成药的概念 |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八、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临床问题 |
2. 中成药遴选 |
3. 文献检索 |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6. 证据综合分析 |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8. 推荐意见形成 |
三、结果 |
1. 研究概述 |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
4. 指南质量评价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的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谱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物与试剂 |
2 液相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溶液制备 |
2.2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理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细胞的培养 |
2.2 大鼠血清的制备 |
2.3 不同大鼠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2.4 DMSO用量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2.5 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的制备 |
2.6 给药剂量的考察 |
2.7 血样处理方法 |
2.8 细胞毒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雷公藤多苷片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血清样品溶液的制备 |
4 质谱分析 |
4.1 液相条件 |
4.2 质谱条件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含药血清的谱毒关系研究 |
1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与HK-2 细胞的谱毒关系 |
2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与HMC细胞的谱毒关系 |
3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与HRGEC细胞的谱毒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4 学科研究创新 |
4.1 项目研究获得重大立项 |
4.2 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主要项目情况 |
4.3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
4.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
4.5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
4.6 江苏中医药科技奖主要获奖项目情况 |
5 学科存在问题 |
5.1 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强化 |
5.2 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
5.3 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
6 学科发展对策 |
6.1 大力实施“高峰”战略 |
6.2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
6.3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
6.4 积极加强人才建设 |
6.5 坚持推进传承创新 |
7 结语 |
(5)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文献综述一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证据 |
1 研究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 数据合成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4.1 胃癌发生率 |
2.4.2 胃镜疗效和/或病理疗效 |
2.4.3 HP转阴率 |
2.4.4 生活质量 |
2.4.5 实验室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2.5.1 不良事件 |
2.5.2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 |
2.7 利益冲突 |
3 证据分析 |
3.1 研究证据 |
3.2 与同类研究对比 |
3.3 研究局限性 |
4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基础研究进展 |
1 物质基础研究 |
2 药效学研究 |
2.1 改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 |
2.2 保护胃黏膜屏障 |
2.3 抑制HP感染 |
2.4 提高胃粘膜微循环灌注 |
2.5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
2.6 调控T淋巴细胞表达 |
2.7 调节胃肠动力 |
3 作用机制研究 |
3.1 抑制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的免疫调节机制 |
3.2 调控NF-κB/STAT3信号通路的抗炎机制 |
3.3 降低HP抑制胃黏膜细胞增殖的抗菌机制 |
3.4 逆转胃癌前病变的调控凋亡机制 |
3.5 调节胃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微生态学机制 |
4 拆方研究 |
5 有效组分研究 |
6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评价方法学研究 |
前言 |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再评价研究 |
研究方法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检索策略 |
3 文献筛选 |
4 数据提取 |
5 方法学质量评价 |
6 证据质量评价 |
7 资料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纳入的系统评价 |
2 系统评价的基本特征 |
3 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 |
4 系统评价结局指标的证据分级 |
4.1 胃癌发生率 |
4.2 胃镜和/或病理疗效 |
4.3 HP转阴率 |
4.4 实验室指标 |
4.5 中医症状积分 |
4.6 临床总有效率 |
讨论 |
1 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2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 |
3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半夏泻心汤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生活质量与中医症状的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研究设计 |
1.1 设计类型 |
1.2 样本量 |
1.3 随机分组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病例来源 |
3 干预措施 |
3.1 健康教育 |
3.2 试验组干预措施 |
3.3 对照组干预措施 |
4 评价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生活质量 |
4.3 中医症状 |
4.4 安全性指标 |
4.4.1 实验室指标 |
4.4.2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
5 统计学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生活质量评价 |
3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
4 安全性指标分析 |
讨论 |
1 安慰剂选择依据与设计方法 |
2 半夏泻心汤提高CAG患者生活质量与减轻中医症状 |
3 “调枢通胃”理论的临床具体应用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研究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半夏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标 |
3 疾病靶标来源及靶标预测 |
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
5 靶标网络构建与分析 |
6 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 |
研究结果 |
1 半夏泻心汤化学成分及靶标预测 |
2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核心靶标网络 |
3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核心靶标的功能分析 |
4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中药-成分-靶标-通路”多维异质网络分析 |
讨论 |
1 网络药理学为研究中药复方的效应机制提供方法学可行性 |
2 IL-17/ERK信号通路参与炎性基因表达的调控 |
3 半夏泻心汤效应靶点可能与调控IL-17、ERK表达水平有关 |
4 半夏泻心汤治疗靶点可能与调控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 |
5 动物实验与细胞实验验证半夏泻心汤抗炎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振告书 |
(6)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立题意义 |
3 研究思路 |
3.1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 |
3.2 基于特征属性的安慰剂相似性评价方法 |
3.3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制剂工艺研究 |
3.4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章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人工评价样品的制备 |
2.2 人工评价的实施 |
2.3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工艺分析 |
2.4 藿苓生肌颗粒的特征属性提取 |
2.5 藿苓生肌颗粒处方特征属性来源辨析 |
2.6 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特征属性的安慰剂相似性评价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数据处理软件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健康志愿者人工评价试验设计 |
2.2 相似度计算 |
2.3 剂型特征属性相似性评价 |
2.4 视觉特征属性相似性评价 |
2.5 味道相似性评价 |
第三章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制剂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数据处理软件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受试制剂提取物加入方案考察 |
2.2 基于颜色模拟的处方筛选 |
2.3 基于辅料物理性质对填充性相关辅料筛选 |
2.4 基于味道模拟的辅料筛选 |
2.5 基于气味模拟的处方筛选 |
2.6 安慰剂制剂工艺研究 |
2.7 安慰剂处方和工艺研究小结 |
2.8 安慰剂样品的制备 |
2.9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数据处理软件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通用性质量控制 |
2.2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适用性质量控制 |
2.3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相似性质量控制 |
2.4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安全性质量控制 |
2.5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质量控制方案 |
2.6 分析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临床试验用中药安慰剂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藿苓生肌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附录三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已发表文章 |
(7)临床试验用中药安慰剂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安慰剂的基本属性 |
2 中药安慰剂的制备 |
2.1 中药制剂的客观化描述 |
2.2 气、味特征属性指标和成分的来源判定 |
2.3 安慰剂的基本制作方法和工艺 |
2.4 安慰剂的制作材料 |
3 中药安慰剂的评价 |
3.1相似性评价 |
3.2 安全性评价 |
3.3 适用性评价 |
4 安慰剂的质量控制 |
5 讨论 |
(8)肠康颗粒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处方来源及立题依据 |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肠易激综合征概述 |
2 IBS的病因机制 |
3 IBS的中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肠康颗粒的药学文献研究 |
一、肠康颗粒处方组成及方解 |
二、处方中药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 熟地黄 |
2 莵丝子 |
3 黄连 |
4 防风 |
5 白芍 |
6 金荞麦 |
7 蝉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肠康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1 仪器 |
2 试剂 |
二、提取工艺研究 |
1 提取工艺路线设计理论依据 |
2 工艺路线图 |
3 传统提取工艺研究 |
4 现代提取工艺研究 |
5 传统提取工艺与现代提取工艺药效学比较 |
三、纯化、浓缩及干燥工艺研究 |
1 醇沉工艺研究 |
2 浓缩工艺 |
3 干燥工艺 |
四、成型工艺研究 |
1 剂型的选择 |
2 制粒方法的选择 |
3 辅料选择 |
4 制粒工艺条件研究 |
5 颗粒吸湿性考察 |
6 颗粒包装 |
7 成型工艺小结 |
五、制备工艺小结 |
六、中试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肠康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1 仪器 |
2 试剂 |
二、药品原料(药材)质量标准 |
1 处方药材 |
2 处方辅料 |
三、肠康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性状 |
2 常规检查 |
3 薄层鉴别 |
4 含量测定 |
四、肠康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 |
五、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加速稳定性试验 |
一、仪器与试药 |
1 仪器 |
2 试剂 |
二、考察方法及内容 |
1 方法 |
2 考察方法及内容 |
3 考察结果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毒品滥用概况 |
(二)毒品滥用的西药治疗现状 |
(三)毒品滥用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二、戒毒中药济泰片研究进展 |
(一)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二)质量标准研究 |
三、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手段 |
(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技术手段 |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济泰片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仪器 |
(二)药品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济泰片提取液的制备 |
(二)标准品溶液配制 |
(三)色谱条件 |
(四)质谱条件 |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提取条件优化 |
(二)色谱条件优化 |
(三)质谱条件优化 |
(四)济泰片标准品的 ESIMS~n裂解分析 |
(五)济泰片各类型化合物鉴定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济泰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仪器 |
(二)药品与试剂 |
(三)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一)样品制备 |
(二)分析条件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样品前处理优化 |
(二)济泰片提取液和血样质谱图分析 |
(三)济泰片原型成分鉴定 |
(四)济泰片代谢产物鉴定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济泰片脑脊液药物化学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仪器 |
(二)药品与试剂 |
(三)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一)样品制备 |
(二)液相条件 |
(三)质谱条件 |
(四)动物实验 |
(五)样品前处理 |
(六)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液相条件优化 |
(二)质谱条件优化 |
(三)动物实验优化 |
(四)济泰片提取液、空白脑脊液及给药脑脊液质谱图分析 |
(五)济泰片脑脊液中原型成分鉴定 |
(六)济泰片脑脊液中代谢产物的鉴定 |
(七)济泰片脑脊液中目标成分的定量研究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济泰片主要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济泰片生物碱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仪器 |
(二)药品与试剂 |
(三)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一)济泰片提取液的制备和含量测定 |
(二)样品溶液配制 |
(三)色谱条件 |
(四)质谱条件 |
(五)样品前处理 |
(六)方法学 |
(七)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八)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方法学考察 |
(二)方法学验证 |
四、本节小结 |
第二节 济泰片酚酸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仪器 |
(二)药品与试剂 |
(三)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一)济泰片提取液的制备和含量测定 |
(二)样品溶液配制 |
(三)色谱条件 |
(四)质谱条件 |
(五)样品前处理 |
(六)方法学 |
(七)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八)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方法学考察 |
(二)方法学验证 |
四、本节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中药生产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的制订(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控标准体系 |
1.1 药材标准方面 |
1.2 中间体、半成品方面 |
1.3 成品方面 |
1.4 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方面 |
2 内控标准的制订 |
2.1 增订项目 |
2.2 检验方法 |
2.3 限度拟订 |
2.4 方法学验证 |
2.5 标准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经济性 |
3 制订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的意义 |
3.1 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
3.2 确保产品在有效期内符合法定标准规定 |
3.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四、肠安口服液质量标准的制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的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谱毒关系研究[D]. 张敏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续完)[J]. 黄亚博. 江苏中医药, 2020(02)
- [5]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许爱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6]临床试验用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研究[D]. 吴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临床试验用中药安慰剂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吴飞,陆章琪,胡佳亮,吴梅,冯怡,张继全,王优杰. 中国新药杂志, 2018(11)
- [8]肠康颗粒的药学研究[D]. 华俊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淑萍.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10]中药生产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的制订[J]. 杨增明. 中国药事,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