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胜千里长堤》序言(论文文献综述)
任海燕[1](2021)在《明末清初遗民诗人邢昉研究》文中提出
孟荣[2](2020)在《《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三鱼堂文集》包括陆陇其的《三鱼堂文集》与《三鱼堂外集》,整体分为研究与校注两部分,研究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陆陇其生平与人物形象研究。陆陇其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少时以坐馆家教为生,四十六岁开始做官,几经沉浮,历官嘉定知县、灵寿知县、四川道监查御史,尤以在灵寿待的时间最长,也充分展现了他为官理政的才华,五十四到六十一岁为官灵寿期间,也是他理学思想的成熟期,写作了大量的优秀文章。陆陇其少时学习王阳明,“三十以来,始沉潜反覆乎朱子之书”,后专宗朱熹,排斥陆王。陆陇其是一位着名的循吏和理学家,他一生清廉、敢于为民请命、施行德政、重视教育及地方文化建设,在学术上,独尊程朱理学,有理学家的务实精神;同时品德高尚,他善良真实、一心为他人、知恩图报,为了感念三条鱼对曾祖的救命之恩,遂名其居为“三鱼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并非完人,他没有同理心,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一直在以己度人,偏执地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尊程朱,还可怜佛祖“生西土”,“未听尼山讲五伦”。第二章为《三鱼堂文集》版本研究。《三鱼堂文集》版本众多,《清人别集总目》着录有15个,《中国古籍总目》着录有7个,版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关于《三鱼堂文集》的版本情况,学界少有研究。今对其进行考辨,认为琴川书屋刻本、嘉会堂本与老扫叶山房刻本为同一版本;仅存在光绪版陆子全书刻本;《三鱼堂文集》(包括其选本《陆稼书集》)共有12个版本,包括刻本、稿本、抄本、石印本和排印本:琴川书屋刻本、四库全书本、同治七年杨昌濬武林刻本、柏经正堂刻本、光绪陆子全书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康熙正谊堂刻本、同治正谊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乾隆间平河赵氏清稿本、重庆抄本和日本抄本;《三鱼堂文集》包括文集12卷,外集6卷,附录1卷。第三章为《三鱼堂文集》诗歌研究。陆陇其《三鱼堂外集》6卷,包括诗歌1卷,32首。诗歌从题材上看,主要是实用性的赠答诗,从体裁上来看,大都是古体诗。诗歌的风格为浅白务实。孙奇逢与陆陇其都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大家,他们都有诗歌传世,其中赠答诗所占的比例都很大。赠答的对象主要有亲人、朋友和方外人士三类,主题涉及赞赏、自述、安慰、告诫、明志等多个方面。他们都很注重赠答诗的交际功能而轻视其审美功能,都有说理的赠答诗,都有一定的慕陶情结,但由于所处环境及自身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赠答诗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第四章为《三鱼堂文集》散文研究。《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全都是散文,《三鱼堂外集》六卷中有五卷是散文,可见所占分量之重。其中《三鱼堂文集》有杂着68篇,书信125篇,序43篇,记11篇,墓志铭、祭文27篇。《外集》有奏疏、议、条陈8篇,表、策32篇,申请、公移31篇。共有散文345篇。诗歌的功能偏重于个人抒情,故陆陇其很少作诗,散文偏重于实用的社会功能,故所作较多。作为政治家,他要用散文来议政;作为理学家,他要用散文来论学;作为普通文人,他要用散文来交际。陆陇其的散文大都为论说文,少有记叙文和抒情文。陆陇其虽写作了类型不同的散文,但都以实用为主,语言朴实无华,理胜于情,因陆陇其不屑学习文艺,也造成了他不擅长表达与书写情感。总体看来,陆陇其的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周密严谨,很有逻辑;二是质胜于文,表情不足。此次校注以琴川书屋初印本(即嘉会堂本,下同)为底本,通校以光绪陆子全书本,并参校其他众本及相关文献。校注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题解,包括写作时地、历史背景和题中涉及的人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是注释,包括地名、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典故、僻词、持论措语之所自出等;三是校记。
王诗晴[3](2020)在《焦循诗歌笺注》文中提出焦循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可称得上为一代通儒,他一生致力於学术研究,范围涉及经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成果卓着,在文学领域,他既着眼於创作古诗词文,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日常活动记录於册,也乐於欣赏“俗文学”:下层民众流行的“花部”,创作《剧说》《花部农谭》等独具慧眼、开创性的着作。从清代至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焦循的研究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生平研究、着述研究、学术思想研究。研究热点集中於焦循经学成就、“文学代胜说”意义、焦循戏剧思想及影响等方面,而对於焦循诗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致力於焦循诗歌创作文本,对其诗歌进行笺注,以求明悉诗歌内涵、相关时代人物背景,於题解部分对诗歌内容进行简明阐述。研究部分,分章节敍述了焦循诗歌的主张,诗歌题材与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焦循诗歌创作讲究立足於真实性情,避免冗长晦涩,所作诗多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实晓畅。他的诗歌着眼于社会民生,歌颂父慈子孝、室女守贞;他乐於描写村中风景,沿途奇景,外出旅行丰富了他的日常生活;虽常年村居,但好友名士时常来往,送别诗、题画诗、悼亡诗体现出焦循丰富的交友生活。通过分析焦循诗歌创作特色,可以看出焦循不拘泥於诗歌的体裁,他勇於创作各种形式的诗歌,用诗歌抒发内心情绪。笺注部分,将焦循所传诗歌完整呈现,对其重点字词、典故出处、人名地名等予以注释,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等作出评析。
叶长安[4](2019)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钱成[5](2019)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国着名学者布岱尔曾指出,“地理环境是最核心的历史知识,也是最深入的内层历史。”(1)对于文化地理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2)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重叠、生成和代表的关系,地域文化必然成为家族文学与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家族文学和艺术,就不可能绕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须要立足于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与明清时期经史、诗文、小说、书画、园林等文艺形态发展相一致,明清戏曲文化的地域性、家族性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因此,地域文化视阈下群体性曲家的研究,被视为新时期的学术增长点。而从地域性的视野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地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就必然要以本土文化家族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关戏曲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地域性文化史、戏曲史的形成与流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3)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文化家族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深厚。同时,家族文化与该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探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该地域的文化家族。因此,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新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地域性戏曲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以诸如北京、苏州、南京、扬州等为对象的地域戏曲史研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区域性戏曲活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海陵地区”有着人文蔚焕的历史,其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厚文重教、经世致用、安泰祥和、崇儒尚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苏中地域乃至江淮文化板块、江苏地域文化,以及目前学术界正全力打造的江南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自明中期迄于近代,“海陵地区”的戏曲创作、批评与表演始终保持相当的活跃程度,成果丰硕。众所周知,世家望族的兴衰存废,其得以维系的命脉,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地域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一个地域的区域文化还与该地的文化家族具有先天的同构关系。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纵观明嘉靖以来的“海陵地区”,先后涌现了总数超过二十,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着浓郁、鲜明戏曲文化特征的文化家族。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主要分布于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和清末期四个阶段,参与家族可分为地方望族、艺文世家和演艺家族三种类型。其中,最具有明清时代特色和“海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家族戏曲活动,是清前期和中期该地区文化世家中家族文人所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戏曲活动。这些家族文人极为重视本家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热衷于诗文、经史、书画、园林等文化形态外,还致力于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和戏曲批评。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因多种因素的促成,他们所置办的戏曲表演团体(家班、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有着执着的爱好,这些家族文人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曲本刊刻、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纵观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形式多样、成果各异、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活动,可见家族文化和戏曲繁盛的发展轨迹,是“海陵地区”地理优势、文化精神驱动力与时代机运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史、家族史和戏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诠释了地理元素与家族文化、戏剧审美三者之间协调共存、互相催生、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全面深入考察分析明清“海陵地区”具有家族性质,包括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演出、戏曲批评和戏曲文献刊藏、戏曲教育以及通过戏曲实现的交游等在内的各类戏曲活动,归纳本地区家族戏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所取得的戏曲文化成就在明清戏曲史和地域文化史的地位给予恰当评价。同时,本文立足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探讨,论述本地区文化家族的类型、所处时代和地域分布,重点分析其与戏曲的关系;同时选取明清“海陵地区”多个文化家族为个案分析对象,根据现存家谱、家族文人诗文作品和家族文人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家班表演和指导,剧作观演和评阅,曲本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在行文过程中,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活动及特点、戏曲表演活动及特点、戏曲批评活动及特点三个角度,予以总结和提炼。同时,立足时代与地域背景,在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独特原因所在。此外,本文还以明清戏曲史为经、以地域文化史为纬,概述“海陵文化家族”灿烂辉煌戏曲活动的深远影响。除理论层面的分析外,本文还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相关史料方面多有发现。如对于海陵文化家族中的宗周、宗臣、宗元鼎家族,陈完、陈尧家族,范增应、范驹、范日觐家族,季寓庸、季振宜、季式祖家族,宫伟镠、宫鸿历、宫敬轩、宫国苞家族,沈默、沈成垣家族,高凤翥、高岱瞻家族,李宗孔家族,徐观政和徐珠家族,陆舜和张幼学、张一侪、张符骧家族,徐信和徐鹤孙家族,夏兰、夏荃和夏嘉谷家族等相关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活动,前人基本从未提及,或尽管有所涉猎,却存在较多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学术界关于泰州俞氏、如皋冒氏、泰兴季氏等文人家班的部分谬误予以辨析;对泰州宫伟镠、泰州俞锦泉、泰州俞梅、泰州宫云翥、泰州宫敬轩、泰州宫国苞、泰州俞国鉴、泰州储梦熊、泰州李宸、泰州夏嘉谷、兴化沈鲸、海安张符骧、兴化顾麟瑞、如皋范驹、如皋徐珠等部分曲家等首次进行深入考证;对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如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等佚失、新见剧作的考证,相关寄寓文人如丁耀亢、孔尚任、张蠡秋在本地区戏曲活动的考证,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因戏曲产生的重要交游活动等进行考证等。首次稽考出泰州宫氏、海安张氏、如皋范氏等多个前人未见之文人家班,特别是关于泰州宫氏家族文人剧作《海岳圆传奇》和海安徐氏家族文人剧作《遗臭政绩碑传奇》及作者徐信家世、生平,《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生平与其他着述,以及泰州沈默父子对“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评阅,泰州高氏家族“三世藏曲、校曲”等方面的相关考证,均为学界新见,有裨于明清戏曲史相关领域的研究。综上所言,就家族文化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和戏曲史而言,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数点管窥之见:如提出对明清时期长江以北的“海陵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家族,及其所取得家族文化成就应给予新评价;对该地区文化家族所主导、参与的为数甚多的各类戏曲活动,和所创造的辉煌的戏曲文化应给予新定位;对长期以来湮没无存的家族戏曲文化史料,特别是诸多的文人曲家、曲作和家班家乐,应视作戏曲史研究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给予新认识;对借助上述史料新发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力争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活动进行新考证,对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对江苏和江南文脉,对明清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作出新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通过历史概念、地域空间和文化特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海陵地区”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地域文化的代表特征进行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海陵文化圈”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地域与时代分布、文化类型与特质进行分析后,明确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家族主要的戏曲活动、戏曲对文化家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之目的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特征的成因与影响。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选取明清“海陵地区”迄今尚未见专着或专文考述的13个具有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具体考证和论述这些文化家族在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表演、戏曲理论、戏曲文献、戏曲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具体分为八章,包括泰州宫氏家族、泰州俞氏家族、泰州沈氏家族、泰州仲氏家族、泰州高氏家族、兴化顾氏家族、海安徐氏家族、兴化宗氏家族、如皋陈氏家族、靖江朱氏家族、如皋徐氏家族、如皋范氏家族等13个有着绵延数代戏曲文化传承的海陵望族的个案研究,侧重于家族文人所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表演或指导、观演和评阅、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的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宽明清“海陵地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界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在戏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知。综上所言,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文化多重关系的考证分析,详细说明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演性和欣赏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商业性和自娱性、宗族性和祭祀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探究“海陵地区”地域文化对本地区家族和戏曲文化发展的熏陶,以及家族文化和戏曲文化发展对地域文化繁荣的双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多个拓展性专题研究,进一步说明“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改变传统戏曲史研究只重江南曲艺世家的定势思维,也期补上长期以来研究苏中地域戏曲史只论扬州剧坛,而忽略泰州、南通地区之短板,适应了苏中地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板块”再构建、再认识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当下对明清家族文化史和戏曲史、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史、江苏和江南文脉研究等领域的深入。
但白瑾[6](2019)在《曾协《云庄集》诗赋研究及校注》文中认为曾协是北宋前期一位不知名的文人。因其为宋代重要儒学家族——南丰曾氏家族成员,其文采受到中国古代一些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有关其人其文的评论在以往的研究中略失公允,故有必要通过其全部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一个全面、整体的研究。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曾协的家世、交游及这些与他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并对《云庄集》的版本进行介绍。第二章结合《云庄集》中具体文句对曾协在文学基本认知和文学艺术风格两方面的觐点进行讨论,以概括其诗学思想。第三章以体裁选择、题材分类与艺术风格、思想内容三条线索对《云庄集》中的诗作进行分析,以总结其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个性。第四章对曾协诗作以外的其他文体创作进行分析,以更全面地把握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在进行这些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尽可能回答前人关於曾协的研究所留下来的问题。第二部分为校注部分。以《四库全书》本《云庄集》为底本,以《豫章丛书》本《云庄集》为第一参校,参考《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等今人整理成果,以辩证文本、疏通文义,作为文学研究的辅助。
赵瑞华[7](2019)在《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文中指出顾氏迁锡始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西山迁居无锡胶山。二、三世祖顾福、顾寿,力田起家,以行义见称于乡。四世祖顾信以服贾为业,为避难而侨居苏州,后应子顾懋章之请,迁回无锡。至第六世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时,兄弟三人相继中进士,且文名日盛,遂成为无锡大族。至清代,顾氏人才辈出,成员众多,更出现了顾宸、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等文坛、政坛名士,俨为锡郡名族。无锡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且教育发达、文化昌盛,为顾氏家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清初,顾氏家族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其后则渐趋衰落。顾氏家族成员十分讲究庭院、居所的布置,即便在家计日窘的清中后期,其成员之居所虽简陋却仍不失风雅。顾氏家族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直节重义、清正廉明”、“孝亲睦友、讲礼重仪”、“乐好山水、企慕隐居”、“勤学重教、以文传家”的优良传统,规范着身处其中的每位家族成员的行为。顾氏家族在婚姻缔结方面,重视乡土婚姻,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以德为先。顾氏家族在科举仕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明中叶为顾氏家族仕途上的鼎盛期,清初步入萧条期,至清中叶稍有回升,清中期至清末,渐趋衰落,这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整体而言,顾氏家族成员普遍官阶不高。在交游方面,清代顾氏家族大多数成员具有广泛的交游圈,如顾彩、顾奎光、顾敏恒等,广泛的交游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清代顾氏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他们的诗在内容上能反映民生疾苦、传达旅途苦感,艺术上注重抒写真性情、诗风淡远冲融。同时顾氏家族中更出现了顾彩、顾奎光、顾敏恒等创作成就较高的作家,顾彩诗立旨深、取材精,顾奎光诗语言自然简净、清逸恬淡,顾敏恒诗词藻丰赡、气格清奇、意蕴悠长,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氏家族成员的散文创作成就亦不可小觑,如顾彩、顾奎光等人的古文,顾敏恒的骈文,在当时文坛上皆具有一定的影响。清代顾氏家族累代以词称,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顾翎等,皆为清代词坛上的重要词人,他们的词多能不为当时词坛主流风气所牢笼,能自树立,在清代词坛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佘梅美[8](2018)在《《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陈弘绪研究》文中认为陈弘绪是明清之际的文学家,藏书家。生于官宦之家,且受父荫授官,在明末时期任官,有惠政。在明亡之后虽受举荐,但拒不出仕,致力于着述,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本文将其流传的成册的着作进行了介绍。但由于其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的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部分作品毁于战火,从而只见其篇目而不见其文。陈弘绪在任官期间编成了《恒山存稿》、《鸿桷集》,但后来散乱残缺。陈弘绪之孙玫?饶州时,丘象豫见其遗编,便出资将其整理成刊,现在看到的《陈士业先生集》,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其孙玫文玉重梓本。笔者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中收录的《陈士业先生集》进行了标点断句,结合新风楼藏的手抄本进行注释。文字的保存实属不易,陈弘绪的《陈士业先生集》在清初被作为禁毁书目,世人不得以多见其全貌,但在他人的着述中可散见其收录。笔者将收集到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中收录的《陈士业先生集》文中的篇目情况和新风楼收藏的手抄本《陈士业先生全集》的篇目情况进行了统计。笔者主要以《陈士业先生集》为依据,探讨了陈弘绪的文学活动和从官经历,及他的交游经历,可见其文学思想和为官之思。同时,本文集中,陈弘绪对他人的着作进行评点,对于已经失传的着作在此可知其着作的主要内容。着述的过程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记录。
余晓玲[9](2018)在《清陈履中《河套志》研究与整理》文中指出陈履中,河南商丘人,祖籍江苏宜兴亳村,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享年六十八岁。雍正三年在宁夏为官,清正廉洁,敢于谏言,政绩颇丰,为百姓乡亲所称道。陈氏家族既为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为宜兴八大姓之一,可谓诗礼传家、名门望族。陈履中从小耳濡目染,敏而好学,文学造诣深厚。着作成果较为丰富。本文选其中一部着作《河套志》为研究对象,对此部地方志书作一整理与研究。《河套志》一书为其在宁夏为官期间所作,作为内蒙古第一部地方志书,所涉内容广泛且详实,对历代建置沿革、城堡关寨、山川古迹、地势兴废以及边防戍所皆有所考究。陈履中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察,以求全面考察河套地区。此外,《河套志》一书中有大量有关宁夏的史地文献资料,这对研究宁夏地方志书有着极大补充价值。本论文以陈履中及其《河套志》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为研究篇与整理篇两部分:一是研究篇,主要包括引言、陈履中生平与治学探析、《河套志》研究及河套地区文史资料述略。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等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理清陈氏生平、治学及墓志铭情况;爬梳《河套志》的文献着录情况,理清版本馆藏信息及特征,以及方志的编修体例及内容史源情况。二是整理篇,在整理说明的基础上,对《河套志》前七序、后一跋及六卷正文内容进行录入、标点、校勘、注释等基本文献整理。以乾隆七年寓园刻本为底本,参校其他抄本及文献典籍,从而完成《河套志》首次整理工作。目前尚未有陈履中及其《河套志》的专门研究,本论文的创新点:首先,通过考辨陈氏墓志铭,对陈氏生平进行纠错;其次,对河套地区文史资料情况做一系统且较为新颖的梳理及解题;最后,首次系统、全面整理《河套志》一书,为研究河套地方史志提供便利。
武小娟[10](2017)在《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横跨明清两个时期的贵州女性作品数量很多、内容丰富,无论从纵向的时间发展中还是横向的诗文本体里都体现了不同的特点,展现了贵州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贵州女性内心精彩的精神世界。因此,对明清时期贵州女性作品作家的研究,既要从宏观上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特点,从时间的发展中分析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也要从微观上仔细分析每一个作家、每一部作品,力求从细微处展现此作家作品的不同之处。所以论文分为四章:绪论中,对明清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发展进行概述,重点叙述近年来对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女性作品和贵州地区女性的作家作品的研究状况;在研究方法和范围中针对论文本体中一些诗句的选取、人物的安排、字句的采用标准等细节问题进行一一注明;第一章,从整体上,对明清两个时期的女性作家作品资料进行全面地搜集整理,并且按照“明——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女性着述的概说,内容包括作家生平简介和作品分析,对人物的生平进行简要的考证,着录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交代作品现存的来源情况,对作品数量较多的作家会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求展现不同时期女性着述的特点;第二章,是对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的个案分析,详细介绍作家的生平,分析她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包括成桂珍、安履贞、许禧身和罗绵纤,以求更加完整地展现这些德才兼备的女性,以及她们对贵州地区的影响;第三章,是对家族性女性着作《枣香山房诗集》进行整理和研究,主要是对诗集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注评,并给出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的简要分析;第四章,是从整体上把握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的特点,主要从她们的作品内容中予以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强烈的贞洁观念、地域分布不均、才女式的家族创作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特色。在讲述特点时,适当加入图表,以求更直观地分析这些特点及其原因。
二、《决胜千里长堤》序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决胜千里长堤》序言(论文提纲范文)
(2)《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陆陇其 |
(二)关于《三鱼堂文集》的版本 |
(三)关于理学家的文学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陆陇其的生平、思想与品行 |
第一节 陆陇其的生平 |
第二节 陆陇其的思想与品行 |
第二章 《三鱼堂文集》版本考述 |
第一节 《三鱼堂文集》的版本着录与研究概况 |
第二节 部分版本辨析 |
第三节 四库本、柏经正堂本、稿本、抄本 |
第三章 《三鱼堂文集》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总体内容及风格 |
第二节 孙奇逢与陆陇其赠答诗之比较 |
第四章 《三鱼堂文集》散文内容及艺术风格 |
第一节 散文基本内容 |
第二节 周密质实的散文风格 |
结语 |
《三鱼堂文集》校注 |
参考文献 |
附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焦循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焦循生平与着述 |
(二)焦循诗歌研究现状 |
(三)焦循诗歌主张 |
(四)焦循诗歌的思想内容 |
(五)焦循诗歌的艺术特色 |
二、凡例 |
三、笺注 |
荒年杂诗 |
李贞女诗 |
巴贞女挽歌 |
姑恶恶 |
赵氏门前杞 |
周县丞奴 |
云贞行 |
哀小甲 |
虎鲨吟 |
惠民阿姊行 |
番薯吟 |
甬江弃妇行 |
四哀诗 |
李锺源 |
王凖 |
顾之逵 |
郎炳 |
龙山慈孝歌 |
慈竹居 |
琴歌为杨监亭妾作 |
儿郎伟 |
蝗变蚊 |
黄鸟吟 |
吊忠毅李将军诗三首 |
拟残形操二首 |
拟古谚 |
杜弼 |
酒兴 |
却梅一首示卖花者 |
鹳鹆辞 |
湖之鱼 |
筋骨篇 |
卖牛 |
买石 |
伊太守挽歌 |
与人论诗 |
颜光禄作织女寄牵牛诗拟为牵牛答诗 |
壬寅春雨雪十数日不能出客亦不至转以诗自娱录之得十二首 |
秋水 |
雨後忆田家景事 |
浩歌行饮李氏斋中作 |
北门送客行 |
题吴玉松太史云除夕游山图 |
题黄宗易县尉恩长印谱作 |
题朱敬亭郡丞棫乘查图 |
乙卯闰二月三日小沧浪亭修禊 |
佛峪 |
龙洞 |
官柳 |
香樟 |
乌篷 |
江鳐柱 |
晚泊慈谿 |
林庾泉归天长索余诗为母寿 |
禹陵 |
同年哥 |
江山船 |
鸬鸟船 |
由蔺谿至金华道中 |
喜舍弟归自太原 |
题黄次和双桥一石一梅花图 |
题汪饮泉林屋幽居图 |
歙县方雨村赠红豆以诗谢之 |
阻风燕矶三日病滞下甚剧 |
病愈有作 |
天界寺 |
自平望之崑山 |
邳州渡 |
吴玉松太史言刑部戴金溪尝道仆所着书明日至鐡厂访之 |
麈尾 |
泊车逻 |
鳅鱼口 |
村居草木诗 |
阮中丞得陶陵鼎送置焦山邀同人以诗媵之作五言一首 |
田家 |
治平寺 |
石坊 |
登甘泉山 |
薙草 |
夜渡朱家湖迷路入毕家淘 |
和董晋卿湖上对月诗 |
高二尺今春开花殊可人意 |
丛竹中植红薇十数本长夏盛开 |
读《易》有悟忽闻竹中鸟声 |
拟古三首 |
两君咏 |
足疾 |
题阮梅叔亨珠湖渔隐图 |
记得一首哭汪孝婴 |
冬日杂吟九首 |
冬煖作 |
後湖观打鱼歌 |
春日新晴 |
己亥金陵道中 |
九日 |
姚仁和百岁 |
戊申元旦 |
访锺保岐 |
答诗锺怀 |
舟行 |
题摄山僧寺壁 |
哭顾超宗 |
寄阮芸台孝廉 |
江邨二首寄城中诸子 |
呕血 |
答朱休臣 |
原作 |
内人三十 |
秋居 |
枯坐 |
董子祠 |
琴 |
老将 |
赠邱县刘松岚明府 |
秋暮 |
鸡鸣寺 |
大疫室人几死弟复感之不寐作此 |
追咏九日二首 |
幽居二首 |
露筋祠 |
泛水 |
渔沟三十里,南望隔河渔沟 |
阴平 |
西旺 |
长山途中寒食 |
同作孙韶 |
登州杂诗四首 |
江定甫赠刀作诗酬之 |
答诗 |
寒亭 |
浪亭雅集 |
半城 |
红叶 |
落叶 |
西湖四首 |
雪後泛舟 |
生日有作 |
和诗汪光爔 |
从芸台学使按试绍兴和学使呈诸友原韵 |
送人归东吴 |
湖州吊吴薗次太守 |
舟宿富阳和蒋竹塘孝廉调韵 |
七里濑登子陵钓台 |
出七里濑行建德道中 |
过兰谿至萝葍滩 |
过帽头滩至龙游 |
人日立春汪比部对琴先生棣会郡中诸老(5赋诗属余步韵 |
丁巳十二月立春前一日小集李冠三周南寸草斋中同咏者十三人 |
快园雅集诗 |
秋夕晚静阁听琴 |
题吴县孙蔚堂花南老屋填词图幷怀李尚之 |
杨都尉大壮移镇安庆有书来作此以答 |
足痹 |
燕矶阻风 |
同作叶觐廷 |
辛酉元旦登吴山弟一峰 |
和诗李锐 |
顾广圻 |
陈鸿寿 |
罗永符 |
许珩 |
阮亨 |
题范赐湖广文松下采菊图 |
王江泾 |
登鸡呜埭归舟自莲花桥步至地楼舆儿子廷琥聨句得十韵 |
送汪孝婴之六安 |
同孙莲水游龙井遂至理安寺 |
题安定书院壁 |
张古愚太守敦仁招同赵味辛司马何兰士太守孙渊如观察暨江子屏汪孝婴李滨石雨中泛湖夕饮於倚虹园 |
堰头遇谈阶平 |
刘智庙 |
任邱道中 |
题闱中壁 |
崇效寺看花 |
同郑柿里兆珏刘芙初嗣绾唐竹虚蓥汪珊樵朝黼游钓鱼台 |
赠别汪珊樵 |
鄚州 |
与朱椒堂月下聨句二首 |
效四灵体 |
吾无 |
蟹 |
共放 |
汪孝婴访予湖中喜而有作 |
今岁 |
百尺梧桐阁为汪小鲁作 |
莺 |
郭公 |
与汪孝婴登泰州望海楼 |
夕阳 |
湖村 |
恶竹 |
哭殇孙贵龄 |
己巳仲秋杨竹庐都尉过半九书塾小饮明日作此乞和 |
庚午九月二日竹庐都尉邀往诵芬庄看桂 |
登雕菰楼有作 |
风雨破蕉叶作七言唁之 |
白菊 |
答友人 |
闲吟 |
阶下决明盛开偶得一律 |
坐 |
偶然 |
鹰 |
塾中海棠自戊辰开後四五年不花癸酉春三月盛开光艳照人花老矣恐发泄太过明岁又将不花流连不已记之以诗 |
村居五首 |
後村居五首 |
王黄州以锦带花名不雅驯改曰海仙余植数本今年盛开锦带之名尚矣斥之为俗未以为然诗以解之 |
哭郑柿里舍人 |
仆素少交游迩年家处尤多疎阔昨岁闻武进臧上舍卒於京师今又接歙县孝廉方正程先生讣怆然久之率成二首 |
臧上舍庸 |
程孝廉方正(?)田 |
放船一首丙子秋分日作 |
咏茄 |
制棺成诗以落之 |
至後 |
己卯除夕枕上作 |
开窗 |
古意 |
题画 |
新月和族兄子均韵 |
六合道中 |
长干里 |
方景二公祠 |
病起柬顾超宗 |
归来 |
喜张萼楼廷晖至 |
秋夜 |
坐 |
送罗养斋归海州 |
莫愁湖 |
看棊 |
听曲 |
西子 |
荀卿墓 |
历下亭 |
题王椒畦孝廉画山水 |
题美人对镜图 |
章邱道中 |
牛山 |
潍河 |
小姑河即姑尤 |
秦淮 |
乌镇 |
钱塘江 |
孝娥江 |
钱清江 |
复过梁湖 |
绍兴试院夜兴 |
渡钱塘江望六和塔 |
之衢州望家书不至 |
出衢州十里宿鸡鸣山下 |
定山 |
白秋海棠 |
秋江曲 |
题程左恬风木图 |
石门 |
西湖柳枝 |
茗花 |
题合欢兰画 |
竹柏楼 |
白沟河答滨石 |
北征曲 |
题孟东郊诗集二首 |
壬戌五月晦日江文叔邀同汪晋蕃张开虞蒋春榭袁又恺集康山草堂 |
杭州杂诗 |
寒食曲二首 |
拟乐府 |
抱孙 |
戊辰之春塾中海棠盛开意有所触率为两绝句 |
高义 |
决明 |
村居漫兴五首 |
偶书黄山谷苏东坡事 |
晓起 |
不寐 |
三月晦日效宋人咏牡丹 |
立春 |
买菊 |
奉和杨竹庐都尉 |
赠渔父 |
迎春柳 |
观村剧 |
夏月阶下小花数种相绩开谢偶然成咏得八首 |
钱儿葵 |
铁线莲 |
缠枝牡丹 |
水桂 |
五月白菊 |
金丝桃 |
紫玉簪 |
凌霄 |
小楼 |
春寒二首 |
落花曲三首 |
苔 |
草 |
鸡声 |
银薇 |
初夏杂咏 |
雁来红 |
秋勺药 |
乙亥春丁香海棠盛开喜罗养斋汪掌廷至 |
友人论史事作此示之 |
哰哰 |
夜来二首 |
巴蕉舒弟四叶其畔罂粟鲜红艳丽诗以当画 |
薄暮坐红薇翠竹亭望湖 |
薜荔 |
陆丞相刻印歌为李龙骧作 |
卖餻妇 |
舆夫行 |
有讥阮学士矫廉者作此以答即以寄学士 |
题黄春谷春山伐木图 |
已亥秋省试随先君寓於金陵今相隔二十年偶过旧寓之门水亭篱落如故门中之人无识者感慨既久积而爲诗 |
曾宾谷转运於题襟馆种梅以待宾客赋此呈之 |
苦瓜叹 |
哀魏三 |
司马迁铜印歌 |
哭族兄恒如 |
赠王实斋 |
蜩之甲 |
拟古谚五首 |
金灯剪秋罗 |
对红叶作 |
老佃客谭 |
四、附录 焦循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本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海陵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
第一节 “海陵地区”的历史概念 |
第二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空间 |
第三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文化 |
第四节 “海陵文化”的戏曲特征 |
第二章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族文化 |
第二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家族文化 |
第三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
第四节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艺文传统 |
第三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 |
第一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 |
第二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批评 |
第三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表演 |
第四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原因 |
第一节 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三节 教育科举文化的影响 |
第四节 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
第五节 家族婚姻关系的影响 |
第六节 家族文人交游的影响 |
第五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
第二节 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
第三节 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
第六章 “望族之首曲乐传”——泰州宫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一节 泰州宫氏世系 |
第二节 宫氏家族文人与戏曲 |
第三节 宫敬轩与《海岳圆传奇》 |
第七章 “俞家声伎甲江南”——泰州俞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一节 俞氏家族世系与民族属性 |
第二节 清代泰州俞氏家族文人群 |
第三节 俞氏家班的演剧与文人题咏 |
第八章 “寒儒子弟作佳剧”——兴化顾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一节 兴化顾氏世系与戏曲家顾麟瑞 |
第二节 顾麟瑞的交游与着述 |
第三节 顾麟瑞的戏曲创作 |
第九章 “兄弟曲家竞风流”——泰州仲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一节 泰州仲氏家族世系与文人群 |
第二节 仲振奎生平与戏曲创作 |
第三节 仲振履生平与戏曲创作 |
第十章 “父子接力刻巨着”——泰州沈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一节 泰州沈氏与“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 |
第二节 沈默的家世与生平 |
第三节 沈氏家族文人刊刻评阅《桃花扇》的原因 |
第十一章 “三代藏曲留后世”——泰州高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一节 高岱瞻的家世与生平 |
第二节 高氏家族的藏曲与校曲 |
第三节 高氏家族的三峰园演剧 |
第十二章 “叔侄分别谱传奇”——海安徐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一节 海安徐氏世系与徐信、徐昫生平 |
第二节 海安徐氏家族文人群 |
第三节 徐信与《遗臭碑政绩传奇》 |
第四节 徐鹤孙与《秣陵秋传奇》 |
第十三章 “海陵世家演氍毹”——其他文化世家与戏曲 |
第一节 兴化宗氏家族与戏曲 |
第二节 如皋陈氏家族与戏曲 |
第三节 靖江朱氏家族与戏曲 |
第四节 如皋徐氏家族与戏曲 |
第五节 如皋范氏家族与戏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曾协《云庄集》诗赋研究及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曾协及其《云庄集》 |
第一节 曾协的家世与其文学创作关联 |
第二节 曾协的交游与其文学创作关联 |
第三节 《云庄集》的版本流传 |
第二章 曾协的诗学思想 |
第一节 曾协的“有为”论 |
第二节 曾协论“清新”与“家法” |
第三章 曾协的诗作研究 |
第一节 曾协诗作的体裁选择 |
第二节 曾协诗作的题材分类与艺术风格 |
第三节 曾协诗作的思想内容 |
第四章 曾协的其他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曾协的词作研究 |
第二节 曾协的赋作研究 |
第三节 曾协的文学类散文研究 |
结语 |
校注部分 |
凡例 |
赋卷 |
宾对赋 |
植菊赋 |
五言古诗卷 |
拟古六首 |
拟结客少年场 |
和唐使君柜古风二首 |
送汪汝冯沿檄造朝 |
陈曦颜获玉兔,甚竒,邀予赋诗 |
邓器先北窓 |
次韵李粹伯登镇江倅厅富览亭 |
题李粹伯晦蓭 |
王炎(?)安吉丞厅真清轩和沈文伯韵 |
江梅 |
蜡梅 |
章季子携所作乐府来,以诗谢之 |
题大儿新安官舍三乐斋 |
饮沈氏园得僻字 |
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 |
送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八首 |
赋赵有翼仇池石次沈正卿用苏翰林韵 |
送赵有翼通守吴兴 |
七言古诗卷 |
寄题兰陵郡斋梅露堂 |
送赵有翼监丞造供职 |
次翁士秀《喜雪长咏》 |
次韵翁士秀《雪再作》 |
和裘父侄季狸《竹夫人歌》 |
周知和以苏陈倡和韵,赋水仙、江梅、腊梅三种花,谨次韵 |
周知和李粹伯一再和钵字韵诗,益工,勉继元韵 |
次韵翁士秀《病起》 |
五言律诗卷 |
暮春杂咏八首 |
蓬户 |
王叔武示忠州张使君德远近诗次韵三首 |
倪文举寺簿挽诗三首 |
和韩子文 |
七言律诗卷 |
送李秀叔吏部拜命赴阙二首 |
李懋之壶中斋请赋诗 |
次韵翁士秀见赠二首 |
再次前韵二首呈士秀 |
次韵汪汝冯见赠 |
次韵赵有翼简徐圣可元韵 |
喜晴 |
李粹伯《对月见怀》次韵 |
王叔武示和人雪诗次韵二首 |
送薛士昭 |
沈正卿示探梅诗次韵 |
再次沈韵 |
正卿借韵招同社候雨霁访梅次韵 |
总司官饯董少卿 |
谢翁子履、子进惠诗二首 |
次韵谢郑仲南惠诗二首 |
谢翁子亨惠诗 |
谢蜀人侯君惠诗 |
送向兄荆父帅维扬二首 |
和陈曦颜《春尽思归》二首 |
夜饮枕流,次日以诗记陈迹 |
再饮枕流和王景文韵 |
昔先君子与司直兄相知文字间,诸孤悬隔,各未相闻,一旦裘父侄惠然见访,共道家庭旧好,抚今念昔,慨然伤怀,因成小诗呈裘父 |
裘父见和复次韵 |
和裘父见赠二首 |
俞义仲挽诗 |
邵衮臣挽诗二首 |
寒食雨霁 |
湖山堂 |
卫公堂二首 |
送张忠州使君八兄二首 |
题陈倅升卿芝草图二首 |
沈正卿《重梅》次韵 |
和俞几先《喜雨》二首 |
和蒋子尚 |
和王雅州见赠 |
陈曦颜、董漕湖南过零陵,用简斋韵见赠,次韵谢之,又赋一篇以述怀 |
都朝适至,作诗相庆,次韵 |
和李粹伯 |
寄题陈曦颜敦复斋 |
赵有翼招同社出游次韵 |
诸公出游,有翼有诗,和者盈轴,次日,饮正卿家,出以示余,走笔次韵 |
有翼有诗督真率第二次会,次韵 |
送裘父侄还乡二首 |
代常州请平江郑侍郎 |
代人上平江徐侍郎五首 |
五言绝句卷 |
紫芝杂咏 |
送王炎(?)赴山阳守,以“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为韵十首 |
山云 |
小山丛桂 |
七言绝句卷 |
题留烟亭 |
题零陵郡治环翠亭 |
醒心亭 |
荻华渚 |
睡足轩 |
洁泉 |
清富庵 |
薝卜林 |
凝香迳 |
野菊涧 |
游罨画溪(有序) |
芭蕉 |
西溪冬夜 |
偶作二首 |
和史侍郎《游澹岩》韵六首 |
督几先画 |
李粹伯命赋枕流,已读佳篇,不容着语,戏书二伽陀问之 |
和剡宰二首 |
月夜再和 |
和韩子文五首 |
和翁士秀《瑞香水仙》二首 |
上平江徐侍郎十绝句 |
老农十首 |
和叔武《逢梅》二首 |
再和前韵三首 |
春至无梅,追用前韵一首 |
和粹伯七夕韵 |
词卷 |
点绦唇 |
点绦唇 |
浣溪沙 |
秦楼月 |
桃源忆故人 |
踏莎行 |
凤栖梧 |
祝英台 |
水调歌头 |
水调歌头 |
酹江月 |
酹江月 |
酹江月 |
水龙吟 |
记(含辨、铭)卷 |
李泌辨 |
求己斋铭 |
大愚堂记 |
强衍之愚庵记 |
超宗道人妙用庵记 |
直节堂记 |
棣华堂记 |
书後卷 |
书柴鸣举《易索隐》後 |
书《陈池州芝亭记》後 |
书邓器先所藏苏帖後 |
题侯齐彦乐府後 |
题本事方後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傅伯寿《云庄集序》 |
附录二 四库全书《云庄集》提要 |
附录三 他人唱和曾协诗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顾氏家族世系、行传与着述概论 |
第二章 顾氏家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
第一节 顾氏家族的生存环境 |
一、地域文化环境 |
二、家族生活环境 |
第二节 顾氏家族的文化传统 |
一 直节重义、清正廉明 |
二 孝亲睦友、讲礼重仪 |
三 乐好山水、企慕隐居 |
四 勤学重教、以文传家 |
第三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婚姻与仕宦 |
第一节 顾氏家族成员的婚姻 |
一、顾氏家族的婚姻状况与特征 |
二、顾氏家族婚姻中的女性 |
第二节 顾氏家族成员的仕宦 |
一、顾氏家族的仕宦状况与特征 |
二、顾氏家族仕宦发展与政治 |
第四章 清代顾氏家族成员交游考 |
第一节 顾彩交游考 |
第二节 顾奎光交游考 |
第三节 顾敏恒交游考 |
第五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顾氏家族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 |
一、内容:心系民瘼、传达旅途苦感 |
二、艺术:抒写真性情、诗风淡远冲融 |
第二节 旨深材精之顾彩诗 |
一、儒士的自守与游士的钟情 |
二、“重践履”的创作理论 |
三、别具一格的纪游诗 |
第三节 清逸恬淡之顾奎光诗 |
一、兼容并蓄的诗学取向 |
二、关涉宽泛的题材内容 |
三、简净的语言与清逸恬淡的诗风 |
第四节 “思深辞赡”之顾敏恒诗 |
一、情韵各具的主题 |
二、“气清词赡、藻密思沉”的风格 |
第五节 清代顾氏家族成员的散文创作 |
第六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词创作 |
第一节 顾氏家族成员与清代词坛 |
一、顾彩与清初词坛 |
二、顾奎光等人与清中期词坛 |
三、顾翰与清中后期词坛 |
第二节 清峭冷隽之顾光旭词 |
一、吏、文兼擅的儒家雅士 |
二、清峭冷隽的词风 |
第三节 “自成馨逸”之顾翰词 |
一、“情”与“景”的浑融 |
二、不拘一格的词风 |
第四节 “殊少俗韵”之顾翎词 |
一、闺中才女的日常交往 |
二、羽素词的内容 |
三、温润清丽的风格 |
结语 |
附录一:清代无锡顾氏家族世系简图 |
附录二:顾彩年谱 |
附录三:顾奎光年谱 |
附录四:清代顾氏家族成员存文篇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8)《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陈弘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上篇——《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研究 |
第一章 《陈士业先生集》整理 |
第一节 凡例 |
第二节 《陈士业先生集》文献整理与校注 |
序1 |
序2 |
序3 |
陈征君文集弁言 |
《石庄初集》目录一 |
《石庄初集》目录二 |
《石庄初集》目录三 |
《石庄初集》目录四 |
《石庄初集》目录五 |
《石庄初集》目录六 |
《寒崖近稿》卷一目录 |
《寒崖近稿》卷二目录 |
《敦宿堂畱书》目录一 |
《敦宿堂畱书》目录二 |
《鸿桷集》卷一目录 |
《鸿桷集》卷二目录 |
《鸿桷续集》卷一目录 |
《鸿桷续集》卷二目录 |
《恒山存稿》目录一 |
《恒山存稿》目录二 |
第二章 《陈士业先生集》研究 |
第一节 《陈士业先生集》的版本与价值 |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陈士业先生集》研究 |
一、目录错讹汇总 |
二、文中缺页汇总 |
第三节 新风楼藏《陈士业先生全集》研究 |
一、目录错讹汇总 |
二、文中缺页汇总 |
下篇——陈弘绪研究 |
第一章 陈弘绪的家世与生平 |
第一节 家世 |
第二节 陈弘绪父母葬地及其老家考索 |
第三节 陈弘绪的从官经历 |
一、晋州知州 |
二、湖州知府 |
三、舒城县令 |
四、南直安庐监军推官,理安庆府、庐州府军务 |
第四节 陈弘绪的文学活动 |
一、杏花楼社 |
二、豫章社 |
三、复社 |
第五节 陈弘绪着作考 |
一、《寒夜录》 |
二、《南昌郡乘》 |
三、《江城名迹》 |
第二章 陈弘绪交友考 |
第一节 与徐世溥的交往 |
第二节 与万时华的交往 |
第三节 与艾南英的交往 |
第四节 与贺贻孙的交往 |
第五节 与宋应星的交往 |
第六节 与施闰章的交往 |
第七节 与方以智的交往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陈弘绪年谱 |
附录二 《故征君晋州知州陈公墓志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清陈履中《河套志》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篇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陈履中生平与治学探析 |
第一节 陈履中墓志铭 |
第二节 陈履中生平 |
第三节 陈履中治学 |
第二章 《河套志》研究 |
第一节 《河套志》整理及研究 |
第二节 《河套志》版本 |
第三节 《河套志》编修体例 |
第四节 《河套志》内容史源 |
结语 |
整理篇 |
整理说明 |
河套志 |
附录 河套地区文史资料述略 |
储大文纂《河套略》 |
杨江纂《河套图考》 |
张鹏一纂《河套图志》 |
金天翮、冯际隆纂《河套新编》 |
督办运河工程总局编辑处纂《调查河套报告书》 |
周晋熙纂《绥远河套治要》 |
韩梅圃纂《河套调查记》 |
绥远通志馆纂《绥远通志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绪论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女性文学作品研究状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女性贵州女性文学作品研究状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选题缘起与意义、撰写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概说 |
第一节 明代贵州女性着述 |
1、汪氏 |
2、吴氏 |
3、蔡氏 |
第二节 清代前期贵州女性着述 |
1、李氏 |
2、李氏 |
3、刘素贞 |
4、吴氏 |
5、高氏 |
6、张王姑 |
7、袁淑秀 |
第三节 清代中期贵州女性着述 |
1、刘氏 |
2、王氏 |
3、许韵兰 |
4、何氏 |
5、尹氏 |
6、解氏 |
7、陈淑秀 |
8、郭刘氏 |
第四节 清代后期贵州女性着述 |
1、郑淑昭 |
2、唐贞 |
3、罗绵纤 |
4、华璇 |
5、孙诵昭 |
6、谭兰英 |
7、刘氏 |
8、李瑞莲 |
9、蹇仙桃 |
10、王天真 |
11、杜韫玉 |
12、李有光 |
13、关月仙 |
14、赵锦英 |
15、黄玉卿 |
16、许禧身 |
17、许秀贞 |
18、许梦贞 |
19、许遇贞 |
20、许淑贞 |
21、许芳晓 |
22、许芳欣 |
23、许芳盈 |
24、许芳素 |
25、陈德庄 |
26、刘起凤 |
27、舒芳芷 |
28、骆冰梅 |
29、申辑英 |
30、梅氏 |
31、喻蕙若 |
32、喻桂云 |
33、成桂珍 |
34、陶桂珍 |
35、聂碧云 |
36、钱张氏 |
37、冯复征 |
38、温同瑛 |
39、曾巽 |
40、李秀英 |
41、李玉英 |
42、陈枕云 |
43、周婉如 |
44、安履贞 |
45、王长姑 |
46、传氏 |
47、涂元仪 |
48、彭冉氏 |
49、沈王氏 |
50、杨莲之 |
51、顾四秀 |
52、王文淑 |
53、宣孺人 |
54、丁氏 |
55、陈昌纹 |
第五节 明清时期贵州妇女着作情况 |
第二章 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成桂珍与《木樨香室诗集》 |
一、成桂珍及其作品简介 |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
三、诗歌的艺术韵味 |
第二节 安履贞与《圆灵阁遗稿》 |
一、安履贞家世 |
二、《圆灵阁遗稿》 |
三、彝族奇女,德才并重 |
四、余论 |
第三节 许禧身与《亭秋馆诗钞》 |
一、许禧身身世及作品简介 |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
三、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四节 罗绵纤与《香草楼诗卷》 |
一、罗绵纤及作品简介 |
二、诗人的性情 |
三、诗歌的分析 |
第三章 《枣香山房诗集》整理与研究 |
第一节 《枣香山房诗集》整理——枣香山房诗集整理与注评 |
第二节 《枣香山房诗集》研究 |
第四章 明清时期贵州女性及其着述特点 |
第一节 强烈的贞节观念 |
一、表格情况概述 |
二、才女中节烈妇女的形象 |
三、才女选择贞烈道路的背后 |
第二节 地域分布不均 |
一、图表情况概说 |
二、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地域分布差异性成因 |
第三节 才女的家族创作 |
一、才女群体的呈现方式 |
二、才女群体孕育的温床 |
第四节 浓郁的地方特色 |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 |
二、贵州的人文景观 |
三、浓郁的地域文化 |
四、日常生活景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决胜千里长堤》序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末清初遗民诗人邢昉研究[D]. 任海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三鱼堂文集》校注及研究[D]. 孟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焦循诗歌笺注[D]. 王诗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 叶长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
- [5]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D]. 钱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6]曾协《云庄集》诗赋研究及校注[D]. 但白瑾. 广西大学, 2019(01)
- [7]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D]. 赵瑞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8]《陈士业先生集》整理与陈弘绪研究[D]. 佘梅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0)
- [9]清陈履中《河套志》研究与整理[D]. 余晓玲. 宁夏大学, 2018(01)
- [10]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研究[D]. 武小娟. 贵州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