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例杀人后伪装现场的法医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夏鹏,封宇,王勇,李红卫,万立华,刘明树[1](2019)在《精神病人杀人1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某年1月1日下午15时许,某繁华步行街一宾馆楼下突然坠落两个液化气罐致过路行人一死一伤。地面现场见一女性尸体仰卧于某药店门前地面,其头部附近地面见大片血泊状血迹,距离死者小腿左侧1.3m处地面见另一处血泊状血迹,该处血迹旁见滴落状血迹,滴落长度为0.7m。位于死者头部左上方1.5m处地面见一煤气罐,煤气罐的提把
陶文婧[2](2019)在《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杀人案件是社会危害性最大、主观恶性最高的刑事案件。在当前侦查实践中,侵财类杀人案件又是杀人案件中侦破难度较大的一类刑事案件,而且容易形成积案或发展成为系列案件,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是命案侦查的难点。侵财类杀人案件由于案件发现较难、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侵害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侦破难度普遍较大。恶性侵财类杀人案件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侦查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命案必破作为促稳定、保民安的底线和侦查工作的最高追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关于杀人案件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概述部分,主要对杀人案件和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念、行为认定和法律认定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结合近十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侵财类杀人案件实例,从整体层面分析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并以山东省某市的此类案件为例,点面结合,深入研究并总结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侦查难点部分,结合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以及相关实例总结出了侵财类杀人案件发现难、性质认定难、犯罪嫌疑人锁定难、累案积案较多四个方面的侦查难点。第五部分是侦查对策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和创新点。该部分在前文对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特点及侦查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实习期间参与过的相关案件,提出立线经营思路,并通过多维视角下的案情分析和轨迹侦查分析侦查空间,将犯罪现场勘查等传统侦查措施与大数据背景下的Y-STR技术、心理画像技术、视频侦查技术、冠字码控赃技术等侦查技术紧密结合,以期为公安机关侦破此类案件提供一份行之有效的对策。
吴畏,陈晓刚,邓振华[3](2019)在《四川省471例故意杀人案特征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故意杀人案案件伤害流行病学及法医学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收集到的四川省471例故意杀人案(2012年~2016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加害者和受害者均是男性多于女性,且男女性别比例加害者(9.29:1)明显高于受害者(1.21:1)。加害者及受害者均是18~44岁人群最多。加害者以汉族、本地区、已婚、小学和初中文化、农民或无业人员为主。晚上、周末、夏季的案件数目最多。案发场所多在室内(53.08%),以私人住宅最多。熟人(73%)作案居多,犯罪动机前三分别为琐事(口角)纠纷、家庭矛盾及感情纠纷。损伤类型以开放性损伤最多见(66.43%),包括刺、切、砍创及挫裂创,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头面部(92.78%),其次是颈项部和上肢及肩部。损伤器官以颅脑最多见,其次为全身各处重要血管。排名前三的作案工具为锐器、钝器、绳索及其类似物,火器仅有12(2.55%)例。最常见的作案工具为菜刀、水果刀、棍棒、砖石类及各类锤子,以菜刀居首位。根本死因多为机械性损伤,直接死因以急性失血性休克及颅脑损伤最多。本次研究中还包含了少量精神病人及吸毒人员作案,同时还对加害者犯罪后行为进行了分析。结论本地区故意杀人案在涉案人员特征、案发时间与场所、犯罪动机、损伤情况、作案工具、死亡原因等多方面有一定的特点,可供相关部门预防打击这类犯罪及制定相关政策时参考。
徐吕子[4](2018)在《重庆主城区涉命案件大数据分析及其法医学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涉命案件是指涉及人身死亡的案件,包括他杀案件、自杀案件和意外案件。研究涉命案件现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进行现场重现,从而帮助案件的侦破;二是总结涉命案件发生的空间规律和时间规律,从而对案件好发的时间和地点加强管控,从而预防和减少涉命案件的发生。由于涉命案件现场是一个含有大量信息的复杂环境,因此长久以来研究此类现场的学者主要依赖于尸体检验、现场勘验和实验室检验等所发现的客观信息与走访调查得到的主观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这种通过人工分析的现场重现方法十分依赖于研究者的个人学术水平和经验,如果研究者的水平和经验不足,有可能导致现场重现失败或者错误。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出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某些可进行数学建模和优化的复杂问题中具有人力不可比拟的优势,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涉命案件的现场重现时,引入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辅助分析,可以极大限度的减少因为研究者的经验不足所导致的错误。此外,已建立的模型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相关案件发生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命案侦破系统尚未得到突破,相关大数据库的建立和模型算法的构建问题亟待研究。因此,本课题以法医现场学理论为基础,以他杀与自杀这两类涉命案件现场为突破点,选取了一些观测指标用于评判与分析,针对如何将涉命案件的现场信息构建为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基于该数据库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课题验证了涉命案件现场信息数据化可行性,筛选出了重要的观测指标,并尝试提出用于分析推断相关案情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算法,为日后应用于涉命案件的人工智能现场重现技术开发提供了思路及理论依据。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2015年-2017年重庆主城地区所有他杀案件现场的卷宗进行系统性回顾,提取了能够反映他杀案件现场信息的19项(血迹分布、现场位置、现场入口、现场出口、现场财物丢失、尸体姿势、案发时间、致命伤位置、致伤工具、被害人性别、衣物状态、被害人教育背景、被害人年龄、罪犯年龄、罪犯教育背景、罪犯性别、凶器来源、凶器是否被带走、罪犯进入现场方式)描述性观测指标。在对这19项描述性观测指标进行数值化的过程中,引入动线概念对其中血迹分布、现场位置、现场入口、现场出口、现场财物丢失、尸体姿势6项指标进行定义、分类和赋值,并对其余指标依据法医现场学理论进行赋值。在赋值后,采用结合主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智能算法对除犯罪年龄、犯罪教育背景、犯罪性别、现场出口、衣物状态以外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推断案件类型,犯罪年龄,犯罪教育背景的数学模型,证实了对他杀案件现场信息进行分类赋值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本部分还提出了一种通过叠加同类案件被害人尸体损伤并绘制热图的方法,借助可视化信息对不同分类方法下不同类型案件尸体损伤特点进行总结。本课题的第二部分分别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分析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重庆主城地区所有自杀案件进行分析,总结了自杀案件发生的时间特点和空间特点用于预测未来同类案件发生的趋势。空间分析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最小二乘法分析自杀案件的发生和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之间的联系;二是将自杀地点转化为标准地理坐标后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自杀案件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特点。时间分析采用时序性分析法,对自杀案件发生的月份和时刻进行建模及预测。结果显示,自杀案件的发生和所在区域能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指标(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级中学数量、失业人数、低保人数)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在研究自杀案件的现场时不需要考虑此类指标;但是地理分布上,不同自杀方式的现场分布具有各自的特点。对于自杀方法为高坠和自缢的案件,其地理分布属于多中心聚集;而自杀方法为服毒和溺水的案件,其地理分布为散在分布。此外,在本课题还发现自杀场所的选择上,绝大部分人选择在家中自杀,其次是室外场所。通过对自杀案件发生月份的时序性分析时发现,自杀案件的发生不存在季节性规律,但存在时序性规律;对自杀人员选择自杀时刻的时序性分析时发现,自杀人员选择自杀的时刻不存在季节规律,但存在时序性规律。本课题通过对他杀案件和自杀案件的研究,提出了用于涉命案件现场重现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大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用于预测涉命案件时空未来变化趋势的基本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杨军,王现华[5](2017)在《2006—2016年15例相约自杀案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15例相约自杀死亡案件的特点,为此类型自杀案件的法医现场勘验及死亡方式鉴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2006—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及虹口区发生的相约自杀死亡案件15例,对案件中相约自杀人员的性别、年龄、关系、相约方式、自杀动机、自杀方式及现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案件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为1844岁青年,大部分有明确的自杀动机,网络相约自杀案例明显增多,采用烧炭方式自杀者居多,大部分选择宾(旅)馆作为实施自杀的处所,一般采取相同的自杀方式。结论了解案件特点有助于法医在同类型案件中抓住现场勘验重点,对死亡方式和性质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赵小林,尹文宁,王帅[6](2017)在《伪造交通事故死亡的法医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呈上升趋势,伪装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件也随之增多。本文通过对7例伪装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辨别伪装交通事故案件的一些方法,为法医检验鉴定提供一些参考。1案例资料1.1他杀后伪造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刘某,女,36岁。某日晚8时许,被发现躺在自家门前某公路干道上。尸检:额顶部、右颞枕部、枕部共有挫裂伤4处,分别长为8cm、
钟武魁,周旭科[7](2015)在《杀人案中犯罪嫌疑人处理现场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杀人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处理现场行为进行研究探讨。统计分析了20092013年绍兴市杀人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实施处理现场行为的案例35例,包括处理现场行为的分类、方式和意义。犯罪嫌疑人处理现场行为按照对象不同分为处理现场物体和处理现场尸体两类,每一类都涵盖各自的处理方式,每一种处理现场行为都反映了犯罪嫌疑人某些方面的作案动机。通过总结和分析犯罪嫌疑人处理现场行为,可为同行借鉴,在类似案件的侦破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冬,谢昱,白英杰,杜飞[8](2013)在《苏州市27例未成年杀人案件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案例资料1.1资料来源本文案例均为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苏州地区经法医学鉴定及现场勘查综合分析确定为他杀,并且犯罪嫌疑人均是未成年的27例案件。1.2一般资料被害人27例未成年杀人案件中死亡人数27人。其中男性死者20人,占74.1%;女性死者7人,占25.9%(表1);其职业分布见表2。
张磊,徐杰[9](2013)在《杀人伪装意外死亡法医学分析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某年6月1日6时许,王某(男,13岁)起床后发现卫生间门开着,发现母亲黄某(33岁)赤裸死在浴缸内。黄某离异多年,在其楼下足疗店打工,经常深夜或凌晨回家。王某读小学五年级,晚21时许独自休息。
余汶潞[10](2013)在《犯罪模式痕迹研究》文中提出尽管犯罪模式痕迹在学术上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其在犯罪现场分析过程中的实践应用由来已久,并且相关的经验体会也经常见诸于专业论着之中。犯罪模式痕迹研究范畴的提出,正是我们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采用更多种类与更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实现揭示犯罪规律目的的必然。实践已证明,犯罪模式痕迹是现场勘查技术实施过程中,侦查人员进行现场分析的重要依据。在串并案件、缩小侦查范围、确定案件性质等方面,均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犯罪模式痕迹概述。该部分在解析犯罪模式痕迹主要构成的基础上,确定了犯罪模式痕迹的内涵和外延。第二部分是犯罪模式痕迹的基础理论。动力定型原理和同一认定原理是刑事科学技术普遍应用的两个原理。人的任何一种活动习惯都是动力定型的一种表现。动力定型形成以后,当这个系统不断的被重复强化,就会更加稳固,形成“自动化”的行为。由于有些犯罪嫌疑人会不断作案,所以在其反复实施作案活动的过程中养成了稳固的犯罪习惯,形成了犯罪动力定型机制。动力定型的稳定性反映在其是按照固定程序运行的模式,鉴于这种独特的稳定性,犯罪模式痕迹可以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第三部分是犯罪行为习惯痕迹,是犯罪模式痕迹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个体受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每个人都会存在差异性。同时,由于长时间的行为动作和生活习惯会养成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定势,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活动时也会反映出这种特性。犯罪模式痕迹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稳定性和反映性。通过对犯罪模式痕迹的解读,可以分析出犯罪嫌疑人的个体生理差异和职业技术特征。第四部分是犯罪心理痕迹。研究犯罪心理痕迹,即在探讨犯罪心理支配下的犯罪现场构成的核心要素—犯罪行为,即在探讨通过犯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心理痕迹同样也是犯罪模式痕迹的研究内容。本章首先探讨了犯罪心理的产生、犯罪预备以及实施等犯罪心理外化成犯罪行为的过程,之后基于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是犯罪心理分析的基础,通过对犯罪物质痕迹的分析进一步解读犯罪模式痕迹。
二、1例杀人后伪装现场的法医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杀人后伪装现场的法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病人杀人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1.1 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 |
1.2 尸体检验 |
2 讨论 |
2.1 案件特点分析 |
2.2 精神病人杀人常见特点与本案对比 |
(2)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实证分析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调查访问法 |
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述 |
2.1 杀人案件的概念 |
2.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概念 |
2.3 侵财类杀人犯罪的行为界定 |
2.4 我国关于侵财类杀人犯罪的法律认定 |
2.4.1 抢劫杀人的法律认定 |
2.4.2 转化型抢劫杀人的法律认定 |
2.4.3 绑架杀人的法律认定 |
3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及特点 |
3.1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现状 |
3.2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特点 |
3.2.1 犯罪主体特征 |
3.2.2 犯罪时空特征 |
3.2.3 侵害对象特征 |
3.2.4 犯罪现场特征 |
3.2.5 案件的系列性特征 |
3.2.6 案件的预谋性特征 |
4 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困境 |
4.1 案件发现难 |
4.1.1 隐案表象具有迷惑性 |
4.1.2 被害人因素干扰 |
4.2 案件定性难 |
4.2.1 作案人与被害人因果关系弱 |
4.2.2 与仇杀、情杀案件具有混淆性 |
4.3 作案人锁定难 |
4.3.1 作案人反侦查意识强 |
4.3.2 流窜作案,抓捕控赃难 |
4.3.3 定罪证据缺乏,审讯深挖工作难 |
4.4 累案积案较多,侦查工作压力大 |
5 侵财类杀人案件侦查对策研究 |
5.1 强化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经营 |
5.1.1 开展立线侦查及时发现隐案 |
5.1.2 采取串“小案”以破“大案” |
5.1.3 重视情报分析研判,加强敏感人群管理 |
5.2 多维度视角下的案情分析 |
5.2.1 特定行为分析法 |
5.2.2 被害人分析法 |
5.2.3 情景分析法 |
5.2.4 淡化动机分析法 |
5.3 以大数据背景下的侦查技术与传统侦查措施结合为突破口 |
5.3.1 开展现场勘查,保全证据材料 |
5.3.2 运用Y-STR技术,突破积案困境 |
5.3.3 运用冠字码技术,解决控赃难题 |
5.3.4 运用视频侦查技术,完善情报线索 |
5.3.5 运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刻画犯罪嫌疑人 |
5.4 基于轨迹分析的侦查拓展 |
5.4.1 以人找人,侦控重要关系人 |
5.4.2 以物找人,依托财物信息开展追踪 |
5.5 依托命案必破机制,强化侵财类案件侦查 |
5.5.1 完善队伍建设机制 |
5.5.2 完善串并案机制 |
5.5.3 完善合成作战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四川省471例故意杀人案特征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一) 人口统计学特征 |
1. 性别、年龄 |
2. 其他个人信息 |
(二) 案发时间与地点 |
(三) 作案人员 |
(四) 犯罪动机 |
(五) 作案工具 |
(六) 尸检结果 |
1. 损伤数量及类型 |
2. 损伤部位及器官 |
3. 死因 |
(七) 加害者行凶后反应及现场处理 |
(八) 其他 |
三、讨论 |
(一) 作案人员及受害者特征 |
(二) 案发时间与地点 |
(三) 犯罪动机、损伤与致伤物 |
(四) 死因 |
(五) 特殊人群作案 |
(六) 其他 |
四、结论 |
(4)重庆主城区涉命案件大数据分析及其法医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他杀案件的大数据分析及法医学应用 |
1 研究背景 |
2 名词定义 |
2.1 涉命案件性质 |
2.2 案件类型及分类 |
2.3 致伤物分类 |
2.4 现场所在位置分类 |
2.5 动线 |
3 资料与方法 |
3.1 数据资料 |
3.2 现场信息数据化 |
3.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他杀案件一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4.2 他杀案件的现场学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自杀案件的大数据分析及法医学应用 |
1 研究背景 |
2 名词定义 |
3 资料与方法 |
3.1 案件资料 |
3.2 其他资料 |
3.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主城九区自杀案件一般情况 |
4.2 自杀的集中程度和区位商分析 |
4.3 自杀现场的空间分析 |
4.4 自杀案件的时间分布及ARIMA建模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5)2006—2016年15例相约自杀案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伪造交通事故死亡的法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1.1 他杀后伪造交通事故死亡 |
1.2 其他方式死亡伪装交通事故 |
2 讨论 |
2.1 交通事故损伤的类别 |
2.2 交通事故损伤的特点 |
2.3 伪装交通事故损伤 |
2.3.1 伪装交通事故损伤的方式 |
2.3.2 伪装交通事故伤的特点 |
2.4 伪装交通事故的法医学鉴定 |
(7)杀人案中犯罪嫌疑人处理现场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处理现场行为 |
1.1 处理现场行为分类 |
1.2 处理现场方式 |
1.3 处理现场工具 |
1.4 死亡原因与现场出血情况 |
1.5 犯罪嫌疑人和死者熟悉程度 |
2 处理现场行为的分析 |
2.1 处理现场行为动机分析 |
清除现场痕迹动机 |
延迟或不被发现动机 |
伪造死亡方式动机 |
伪造作案目的动机 |
其他特殊动机 |
2.2 处理现场工具特点和意义 |
处理现场工具特点 |
处理现场工具意义 |
2.3 现场重建组成部分 |
2.4 证实犯罪可靠证据 |
2.5 案犯刻画重要依据 |
反映熟悉和矛盾程度 |
反映能力和技能 |
(9)杀人伪装意外死亡法医学分析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1.1 简要案情 |
1.2 现场勘查 |
1.3 法医学检验 |
1.3.1 尸表检验: |
1.3.2 解剖检验: |
2 讨论 |
(10)犯罪模式痕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犯罪模式痕迹概述 |
第一节 犯罪模式痕迹的界定和构成 |
第二节 犯罪模式痕迹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犯罪模式痕迹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犯罪模式痕迹的动力定型原理 |
第二节 犯罪模式痕迹的同一认定原理 |
第三章 犯罪行为习惯痕迹 |
第一节 个体生理差异 |
第二节 个体职业技能 |
第三节 行为习惯痕迹在现场分析中的功用 |
第四章 犯罪心理痕迹 |
第一节 犯罪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二节 犯罪心理在现场痕迹中的反映 |
第三节 犯罪心理痕迹在现场分析中的功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1例杀人后伪装现场的法医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病人杀人1例分析[J]. 吴伟,夏鹏,封宇,王勇,李红卫,万立华,刘明树.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9(03)
- [2]侵财类杀人案件的侦查对策研究[D]. 陶文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3]四川省471例故意杀人案特征回顾性分析[J]. 吴畏,陈晓刚,邓振华. 证据科学, 2019(01)
- [4]重庆主城区涉命案件大数据分析及其法医学应用[D]. 徐吕子.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5)
- [5]2006—2016年15例相约自杀案件分析[J]. 杨军,王现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7(S1)
- [6]伪造交通事故死亡的法医学分析[J]. 赵小林,尹文宁,王帅.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05)
- [7]杀人案中犯罪嫌疑人处理现场行为分析[J]. 钟武魁,周旭科. 刑事技术, 2015(06)
- [8]苏州市27例未成年杀人案件回顾性分析[A]. 高冬,谢昱,白英杰,杜飞. 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9]杀人伪装意外死亡法医学分析1例[J]. 张磊,徐杰.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3(05)
- [10]犯罪模式痕迹研究[D]. 余汶潞. 甘肃政法学院,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