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韩煦晖[1](2021)在《鞍山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郑海波[2](2021)在《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在高一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发展,了解了智能手机在物理实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分析了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机制。分析研究了智能手机在物理教学实验中的硬件优势和软件优势。该研究以实验类应用程序phyphox(手机物理工坊)为例,设计了针对高中物理必修一力学部分的三个智能手机物理实验。设计编写了“中学生关于智能手机物理实验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学生的智能手机物理实验现状进行前期调查。综合前期调研结果和学生物理成绩,选定实践研究样本,确定了实验班与对照班。通过变量设计,在实验班实施智能手机实验教学,在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从量表前后测的测试结果、专题测验成绩、师生访谈记录、课堂观察记录等多角度,探讨了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影响的结论如下:智能手机物理实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改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动机和兴趣的作用。
高月科[3](202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低成本实验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中概念的提出,定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且要经受实验的检验。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取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材料易取,成本较低,简单明了,极易动手制作的特点。在应用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一种亲切感,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低成本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论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目前低成本物理实验应用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的途径,给出了设计原则与应用策略。具体内容如下:利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目前低成本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界定了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概念,并阐述相关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整理调查数据与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低成本物理实验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途径;针对应用理论缺失的问题,给出了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的六条设计原则与七条应用策略,并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根据给出的原则和策略,设计了两节具体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进行教学的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通过初中物理教学中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应用策略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更多教师和学生注意到低成本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向。
雷凌湘[4](2021)在《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需要培养的重要思维能力,有了批判性思维才会有更好的创新。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中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可见一斑,其中要求学生应“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本文将探讨让初二学生亲历物理实验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提升。批判性思维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展一般认为由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组成,是发现问题或产生质疑后的进行合理探究、假设、推理、检验最终解决问题,推翻或验证质疑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技能包含解释、分析、推理、评价、说明、自我调节六大核心要素,一般认为可通过实验培养。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遵循主体性、因材施教、开放性等原则,提出了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教学策略,即,探究式教学策略、对话式教学策略、反省式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并且关注批判性思维技能中解释、分析、推理、评价、说明、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更多的交流对话环节,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内评价与组间评价,课上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课余以及课下通过完成实验任务单作为补充。教学实施前后使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2000》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检验,通过SPSS19.0分析可知学生通过亲历物理实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并且在分析维度得分较高。因此未来的中学物理课堂中应该有意识的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可以开发系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的实验课程,不断地践行做中学的理念,坚持实验教学。
王艳艳[5](2021)在《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深度参与,这种深度参与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投入,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先前经验激活下有效形成知识联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创新,发展质疑和实证、合作与沟通、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如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度学习,一直备受研究者们关注并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利用生活材料物品器具开展的“非常规”物理实验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情感培育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多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探索基于生活材料物品器具开展“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对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无疑具有研究意义。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深度学习和“非常规”物理实验相关研究,提出了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创设物理学习情境促进知识联结、深度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设计了如何将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流程图,并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短期实践,利用调查问卷、成绩分析和教学案例分析等,探讨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该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结果。通过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在物理课堂参与度、主动学习、知识联结、思维结构改变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在考察思维层次较低的知识测验中,实施该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在考察思维层次较高的知识测验中,实验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策略对浅层学习无明显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学生期末测试平均成绩的提高显示了该策略的运用与学生平均成绩之间的正相关。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具普偏性,仅在初二年级开展了教育研究;目前教育领域对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方式尚未达成统一;自身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不足。
刘道阔[6](2021)在《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初高中的教学进行课改以后,初中到高中的物理课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课程对学生以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新型教育模式以及课程的变化,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新课标教育环境下的初中——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毕业设计笔者研究的内容是针对新课标课改后的初中——高中物理教学实验衔接问题,并将当今社会的研究现状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理念相结合,大胆尝试提出初中——高中物理教学实验衔接的相关研究。本文将教育与实践相互交融,提出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铺垫学生的知识根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先打好地基再追求高度。本论文从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突破口,分别以学生、教师以及教材作为三个关键性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比分析研究目标,对教学实验的衔接问题提出相对新颖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内容,深度挖掘衔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初中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及实验的实际操作掌握程度等等。其次,我还通过知网、论坛以及图书馆等相关渠道,对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参考,对比分析相关衔接策略,从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辅助以高一教学实验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究,只有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探究才能更客观的解决初中——高中物理教学实验衔接相关问题。本次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实用性以及时效性,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其他相关现象的研究提供参考,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
张雅玲[7](2021)在《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和应用 ——以高中力学为例》文中认为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视角,揭示了传统认知的缺陷,即对身体的忽视,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和情境性。物理微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易、现象明显,对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论文将具身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和情境性融入到物理微实验中,界定了“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概念。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教师的角度了解高中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教师对利用物理微实验开展教学的态度和认识。依据具身认知的分类理论将“具身化物理微实验”分为“实感具身微实验”和“实境具身微实验”。分别开发设计高中力学部分的实感和实境具身微实验,对教学中现象不够明显、体验性不强、不易实现的实验进行改进,对不易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补充。以鲁科版必修第一册“相互作用”单元为例,利用“具身化物理微实验”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具身化物理微实验”开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发高中力学部分的“具身化物理微实验”,补充了物理教学资源;设计以“具身化物理微实验”为主线、以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案例,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实践路径,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参考,丰富了物理教学的实践体系。
胡蓉[8](2021)在《基于PT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光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结合问题导向式(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和团队合作式(Team-Based Learning,简称TBL)学习模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应用PBL、TBL教学模式改善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已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将基于PT教学模式建立PT物理实验教学模型,通过选取中学“光学实验”内容进行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于本人实习授课班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PT教学模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热点问题及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明确研究背景。利用文献研究法获取PBL教学模式、TBL学习模式及PT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热度,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比分析PBL教学模式和TBL学习模式的相关性及理论基础,依据PBL教学模式及TBL学习模式理论基础,建立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基于体系为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界定概念。分析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要素,基于要素分析为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模型,详细论述教学模型步骤及不同环节设计原则,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采用对照法选取实习学校平行班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在对实验班实施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之前对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前测数据。根据获取信息,对问卷及教学设计进行及时调整,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选取初中物理光学实验为教学设计案例,就当下学生学情及教学现状对于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思考及改进,得出较为科学、可行性较强的教学设计。在实验班实施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及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后对于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改进方案。第四部分:教学结束后,对于实验班学生再次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学生不同维度的数据,对比对照班数据,利用数理分析法分析两班之间情感态度及成绩的差异,并针对实验班问卷前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维度学生的具体变化。对比发现,实验班理论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实验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情感态度方面实验班学生不同维度的数据均有明显提升,结果说明PT物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合作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均可起到有效的正向促进作用。经过理论研究及深入实践,发现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可行的,相比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优越性。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新型的教学模式参考,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物理实验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亦可以为其他相近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提供新思路。
李立[9](2021)在《虚拟仿真实验辅助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初探》文中指出在信息技术教育常态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师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态度、师生对于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辅助实验教学的需求度和接受度以及学校的设施配备情况,从而分析使用该技术辅助教学的可行性。同时,查找和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和相关书籍了解目前虚拟仿真实验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辅助进行教学设计,并将其在云南边疆地区某中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实践,收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教师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辅助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时,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较为明显,其中,应用于学生分组实验中时影响更加显着。(2)教师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辅助演示实验教学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即时测评成绩没有影响,但是辅助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时,对学生的即时测评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高显着。(3)为云南边疆地区中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育实验研究结果。
吴杨峰[10](2021)在《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高中必修部分探究性实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通过设计物理实验探索“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物理结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构建教学设计原则、环节和评价体系,并编制教学设计案例。期望研究应用于一线教学时,对解决学生核心素养薄弱的问题有帮助。本研究的主要工作:(1)通过文献调研了“发现学习”理论、物理探究性实验、物理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阐述了“发现学习”理论、物理探究性实验、物理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等相关概念。(3)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了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和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4)构建了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设计:原则、环节和评价体系。(5)选择了高中物理的“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探究两个互成角度得力的合力合成规律”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等三个力学探究性实验,分别做了教学设计案例。(6)结合笔者自评和评价者对照评价表评价和分析了这三个教学设计案例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7)进行了研究的总结、反思及展望。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表明: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设计,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怎样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2)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在高一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支撑智能手机进行物理实验的技术分析 |
2.1 硬件分析 |
2.1.1 磁感应强度传感器 |
2.1.2 距离传感器 |
2.1.3 加速度传感器 |
2.1.4 光传感器 |
2.1.5 声音传感器 |
2.2 软件介绍 |
3 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1.1 非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3.1.2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3.2.1 非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3.2.2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4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4.1 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1.2 人本主义理论 |
4.1.3 信息加工理论 |
4.2 概念界定 |
4.2.1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 |
4.2.2 有效教学 |
5 研究方案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思路 |
5.3 研究方法 |
5.3.1 实验研究法 |
5.3.2 问卷调查法 |
5.3.3 访谈法 |
5.3.4 文献研究法 |
6 前期调研 |
6.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6.1.1 调查目的 |
6.1.2 调查内容 |
6.1.3 问卷的发放与说明 |
6.2 调查结果分析 |
6.2.1 前期调研问卷在学习动机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6.2.2 前期调研问卷在普及状况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6.2.3 前期调研问卷在实际操作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7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设计与教学设计 |
7.1 利用智能手机测量空气中的声速 |
7.2 弹球测量重力加速度 |
7.3 探究下蹲过程的超重与失重的情况 |
8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教学实验实施 |
8.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8.2 研究计划安排 |
8.2.1 进行前测 |
8.2.2 进行教学实验 |
8.2.3 教学实验安排 |
8.2.4 进行后测与访谈 |
8.2.4.1 后测 |
8.2.4.2 访谈 |
9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教学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
9.1 测量工具设计 |
9.1.1 学习动机维度 |
9.1.2 学习兴趣维度 |
9.1.3 学习态度维度 |
9.1.4 测量工具信效度分析 |
9.2 前测结果分析 |
9.2.1 学习动机维度前测结果分析 |
9.2.2 学习兴趣维度前测结果分析 |
9.2.3 学习态度维度前测结果分析 |
9.3 后测结果分析 |
9.3.1 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9.3.1.1 学习动机维度 |
9.3.1.2 学习兴趣维度 |
9.3.1.3 学习态度维度 |
9.4 实验班的量表前后测结果分析 |
9.4.1 学习动机维度 |
9.4.2 学习兴趣维度 |
9.4.3 学习态度维度 |
10 专题测试结果与个案分析 |
10.1 专题测试结果分析 |
10.2 教学观察片段分析 |
10.3 访谈内容展示和分析 |
10.3.1 学生访谈分析 |
10.3.2 教师访谈分析 |
11 研究总结 |
11.1 研究结论 |
11.2 反思与展望 |
11.3 智能手机的使用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物理教学中低成本实验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学习动机理论 |
2.2.3 “教学做合一”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低成本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改善途径 |
3.1 问卷调查法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1.4 调查总结 |
3.2 访谈法 |
3.2.1 访谈对象 |
3.2.2 访谈目的 |
3.2.3 访谈记录 |
3.2.4 访谈结果分析 |
3.2.5 访谈总结 |
3.3 改善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的途径 |
3.3.1 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
3.3.2 加强师生对低成本物理实验的认识 |
3.3.3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 |
3.3.4 强化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激励评价机制 |
第四章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设计原则与应用策略 |
4.1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简单性原则 |
4.1.3 直观性原则 |
4.1.4 安全性原则 |
4.1.5 参与性原则 |
4.1.6 创新性原则 |
4.2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应用策略 |
4.2.1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实现教学生活化 |
4.2.2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
4.2.3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
4.2.4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发散求异 |
4.2.5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4.2.6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开展探究式教学 |
4.2.7 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拓展实验时空 |
第五章 基于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 |
5.1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
5.2 浮力教学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初中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2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4)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2.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
3.批判性思维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教育统计法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实验教学理论 |
1.杜威“做中学”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批判性思维理论 |
1.批判性思维内涵 |
2.批判性思维技能 |
3.物理实验教学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
三、亲历物理实验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实践整体设计 |
1.实践对象 |
2.实践历时 |
3.教学内容 |
4.教学设计原则 |
5.教学实施策略 |
6.教学评价策略 |
(二)实践案例 |
1.案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2.案例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3.案例三:自制温度计 |
四、批判性思维技能检测与数据分析 |
(一)测量工具 |
(二)测试对象 |
(三)数据分析 |
1.前测分析 |
2.后测分析 |
五、结果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反思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 |
附录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
附录3:《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任务单 |
附录4:《吞宝魔盒原理探究》教学设计 |
附录5:《吞宝魔盒原理探究》任务单 |
附录6:学生实验任务单展示 |
致谢 |
(5)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教学形式简单,学生未发生深度参与 |
1.2.2 教学情境单一,学生处于无“惑”的被动学习状态 |
1.2.3 知识与生活偏离,缺少与学生原有经验联结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 |
1.3.2 有利于丰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1.3.3 有利于知识与经验的联结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非常规”物理实验 |
2.2 深度学习 |
2.2.1 学术界对于深度学习的界定 |
2.2.2 深度学习能力表征 |
2.2.3 本研究对深度学习的界定 |
第3章 相关研究现状 |
3.1 “非常规”物理实验研究现状 |
3.1.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3.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4章 理论基础 |
4.1 建构主义理论 |
4.1.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
4.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
4.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4.2.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4.2.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
4.3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4.4 “非常规”物理实验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
4.4.1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符合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 |
4.4.2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育理论与深度学习理论都指向素质教育 |
第5章 “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案例 |
5.1 “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
5.1.1 深度学习准备阶段 |
5.1.2 深度学习阶段 |
5.1.3 评价反思阶段 |
5.2 基于策略的核心教学活动 |
5.2.1 《透镜》核心教学活动 |
5.2.2 《凸透镜成像规律》核心教学活动 |
5.3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
5.3.1 深度学习准备阶段 |
5.3.2 深度学习阶段 |
5.3.3 评价反思阶段 |
第6章 教育实验研究过程及结论 |
6.1 教育实验前的成绩检验与问卷调查 |
6.1.1 前测知识水平分析 |
6.1.2 前测考试成绩分析 |
6.1.3 前测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6.2 教育实验后的成绩检验与问卷调查 |
6.2.1 后测知识水平分析 |
6.2.2 后测考试成绩分析 |
6.2.3 后测调查问卷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提高了物理课堂参与度 |
7.1.2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
7.1.3 促进了知识联结 |
7.1.4 改变了学生的思维结构 |
7.1.5 提高了学生成绩 |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度学习知识水平前测试卷 |
附录2 NESS-China深度学习量表 |
附录3 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前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
附录5 深度学习水平后测试卷 |
附录6 教育实验前后考试成绩 |
附录7 后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
致谢 |
(6)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论文理论基础 |
一、教育生长论 |
二、最近发展区 |
三、认知心理学 |
四、结构主义教学论 |
五、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关于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现状调查的研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二、初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结果统计 |
三、初中教师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结果统计 |
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结果统计 |
五、高中教师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结果统计 |
六、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衔接教学现状调查结果讨论与总结 |
第四章 影响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
一、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
(一)初高中生心理、思维、记忆方式的差异 |
(二)初高中现行教材的差异 |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
(四)初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差异 |
(五)初高中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差异 |
二、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改进措施 |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
(三)适当对实验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
第五章 教学案例 |
一、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
二、静摩擦力 |
三、滑动摩擦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内容结论 |
二、课题内容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物理教师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和应用 ——以高中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 |
1.2.2 物理微实验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 |
2.1.2 开发和应用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具身认知理论 |
2.2.2 杜威“从做中学” |
第3章 高中物理微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4 调查分析 |
3.4.1 问卷信度分析 |
3.4.2 问卷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第4章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设计 |
4.1 具身化微实验的分类及教学作用 |
4.1.1 实感具身微实验 |
4.1.2 实境具身微实验 |
4.2 具身化微实验的开发 |
4.2.1 开发原则 |
4.2.2 开发流程 |
4.2.3 开发实例 |
第5章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教学应用 |
5.1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设计流程 |
5.1.1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分析 |
5.1.2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过程 |
5.2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设计 |
5.2.1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 |
5.2.2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
5.2.3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
5.2.4 具身化微实验教学设计反思 |
第6章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教学实验 |
6.1 准实验研究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1.3 研究设计 |
6.1.4 研究过程 |
6.1.5 研究结果 |
6.1.6 研究结论 |
6.2 课后访谈调查 |
6.2.1 访谈前期准备 |
6.2.2 实施访谈 |
6.2.3 访谈分析 |
6.3 实践研究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相互作用”单元针对性测试 |
附录3:课后访谈提纲 |
附录4: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案例实施(节选) |
附录5:教学活动纪实(节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8)基于PT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光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物理课程教学标准提出新要求 |
1.1.2 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3 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BL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TBL 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3 PT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PBL教学模式 |
2.1.2 TBL教学模式 |
2.1.3 PBL教学模式与TBL学习模式异同分析 |
2.1.4 PT教学模式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社会互赖与群体动力理论 |
2.2.3 情景化学习理论 |
2.2.4 “从做中学”理论 |
2.2.5 动机理论 |
第3章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
3.1 要素分析 |
3.2 教学模式构建 |
3.3 教学环节设计原则 |
3.3.1 创设情境、规定方向 |
3.3.2 提出问题、明确目的 |
3.3.3 引导分组、建立团队 |
3.3.4 个人预习、团队预习 |
3.3.5 团队合作、实验开展 |
3.3.6 汇报结果、交流经验 |
3.3.7 完善补充、总结规律 |
第4章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实践 |
4.1 前期调研 |
4.1.1 问卷的编制 |
4.1.2 问卷发放与信度分析 |
4.1.3 前测数据分析 |
4.2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课堂实践 |
4.2.1 课堂实践开展对象 |
4.2.2 教学案例选择与设计 |
4.2.3 教学案例实施 |
4.3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学生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4.3.2 学生情感态度调查问卷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9)虚拟仿真实验辅助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虚拟仿真实验国外研究现状 |
二、虚拟仿真实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虚拟仿真物理实验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虚拟仿真实验的概念 |
二、虚拟仿真实验的特点及优势 |
第二节 初中物理实验概况 |
一、初中物理实验的种类与特点 |
二、初中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作用 |
第三节 理论基础概述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四、 “经验之塔”理论 |
第三章 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概述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对象与实施过程 |
第二节 调查的内容与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二、教师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总结 |
四、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
第四章 虚拟仿真实验辅助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教学设计 |
一、前期分析 |
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
第二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的教学设计 |
一、前期分析 |
二、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设计 |
第三节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的教学设计 |
一、前期分析 |
二、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教学实践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实施方案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 |
三、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
四、实验类型的设计 |
五、实验样本的选择 |
六、实验分组的设计 |
七、实验效果的评价 |
第二节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
一、具体实验过程 |
二、实验数据采集 |
第三节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分析 |
二、对学生即时测评成绩的分析 |
第四节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一、对结果的分析讨论 |
二、对实验结果造成原因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几点建议和展望 |
一、建议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 |
附录 B 初中物理实验学习现状调查表(学生) |
附录 C 物理学习兴趣水平测量表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F 学生即时测评试卷 |
附表 1 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前测统计 |
附表 2 学生期中成绩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高中必修部分探究性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新时代背景对学生发展的需求 |
二、课改和高考的要求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研究现状 |
三、 “发现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 |
四、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一、核心素养 |
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物理实验 |
一、物理实验 |
二、物理实验教学 |
第三节 发现学习理论 |
一、发现学习理论含义 |
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三、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
第四节 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一、教师对象的选取 |
二、学生对象的选取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
三、问题分析总结 |
第四章 教学设计原则、环节及评价的研究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
二、问题情境化原则 |
三、以问题为基础原则 |
四、以“探究”为中心原则 |
五、生生、师生合作原则 |
六、精确性原则 |
七、安全性原则 |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环节 |
一、确定课程内容 |
二、分析教学背景 |
三、确定教学目标 |
四、选择教学方法 |
五、制定教学策略 |
六、教学过程设计 |
七、教学评价及修改 |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 |
二、教学设计评价指标 |
三、教学设计评价者的选择 |
第五章 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一节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及评析 |
一、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
二、 “探究弹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评析 |
第二节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与评析 |
一、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 |
二、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评析 |
第三节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教学设计及评析 |
一、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教学设计 |
二、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评析 |
第六章 总结、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反思及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B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教师访谈计划大纲 |
附录 C 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表 |
附录 D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附录 E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附录 F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怎样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鞍山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韩煦晖. 西南大学, 2021
- [2]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在高一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郑海波.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初中物理教学中低成本实验的应用策略研究[D]. 高月科. 延安大学, 2021(11)
- [4]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D]. 雷凌湘.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 王艳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的探究[D]. 刘道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和应用 ——以高中力学为例[D]. 张雅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8]基于PT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光学实验”为例[D]. 胡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9]虚拟仿真实验辅助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初探[D]. 李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高中必修部分探究性实验为例[D]. 吴杨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