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叻旗土地利用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遥感测绘

大叻旗土地利用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遥感测绘

一、达拉特旗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遥感调查与制图(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元[1](2021)在《砒砂岩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及人工林格局优化》文中提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裸露砒砂岩区位于黄河粗沙集中来源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水力、重力、冻融等多类型侵蚀交替发生导致侵蚀类型多样复合,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类型单一且配置模式相对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流域内的侵蚀情况不尽相同,治理需求和土地可利用价值也有所差别,研究该区人工林体系空间配置优化对于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裸露砒砂岩区的圪秋沟流域为研究区,对小流域内近30a内土地利用转移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依据对流域内侵蚀状况进行估算,分析侵蚀变化规律,研究人工林空间布局中的不合理之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人工林的合理比例,判断并选择出生态功能较强的林、树种组合比例,提出以侵蚀防控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小流域水土保持植被空间格局。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圪秋沟流域内现阶段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且利用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耕地广泛分布于河谷川滩地带,但是效益不高,单位面积产值较低,林地虽广泛分布,但是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较低,裸地零星分布于整个流域内,治理难度极大,圪秋沟流域内优势景观为草地,占流域总面积的59.46%,其次是林地,占流域总面积24.43%,裸地面积为21.11km2,占流域面积的9.35%,而水域、建设用地的面积之和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不到2.77%,1990~2018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为耕地减少14.16km2,主要向林地和草地转化,林地增加34.2km2、草地减少12.17km2、裸地减少8.13km2,由于大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裸地向草地和林地转化。(2)流域内水力侵蚀的强度主要决定于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近30年内圪秋沟流域内土壤侵蚀的程度有所缓解,各部位侵蚀强度均以微轻度侵蚀为主,地表覆被逐渐恢复,到2018年流域内微轻度侵蚀面积占比达到74.09%,但是流域内地形破碎,沟壑密布,中强度侵蚀分散镶嵌在大面积的微轻度侵蚀中,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侵蚀主要集中在流域内坡面的坡中部与沟道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在近30年内表现不同,裸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最大,其次为草地和耕地,林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最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3)通过衡量人工植被恢复适宜与否,确定该区未来的林业建设的极限森林覆盖率为47.37%,基于研究流域的侵蚀防控和经济生态需求可以确立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被的林业配置模式包含陡坡防护林、沟缘防护林、沟底防护林、缓坡经济林和缓坡放牧林。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人工林结构调整仍然是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在流域生态环境好转的基础上植被配置的目标开始向提升经济和生态效益方向侧重,本次人工林结构调整后的经济效益占据了仅次于侵蚀防控的地位。最终人工林结构,林种结构依次为,陡坡防护林(0.24464)、沟缘防护林(0.28697)、沟底防护林(0.21660)、缓坡经济林(0.14349)、缓坡放牧林(0.10830)。树种结构权重次序为,柠条(0.27945)>沙棘(0.25461)>山杏(0.16495)>油松×沙棘(0.12085)>油松×山杏(0.10615)>油松(0.07399)。

钱佳洋[2](2021)在《残塬沟壑区永寿县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残塬沟壑区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类型,该地区地貌特殊,塬面平坦开阔又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面陡峭,降雨不均,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本文以残塬沟壑区陕西省永寿县为研究区,以三期遥感影像(1998、2008、2018)为基础数据,结合土壤、降雨、植被、高程、人口、经济等数据,基于ENVI、Fragstats、Arcgis软件平台,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分析,探索两者变化的相互耦合关系,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来探究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当地的景观格局和水土保持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永寿县景观格局动态变化:面积变化在于林地、园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由183.44 km2增加到361.32 km2,园地面积由40.14 km2增加到168.80 km2。其来源于耕地和未利用地。研究期间,单一动态度增加速率最快的是园地和林地,分别为19.54%和7.72%,1998-2008年间的综合动态度为4.07%,高于2008-2018年间的综合动态度2.40%。永寿县其他景观类型的重心迁移方向均向东部迁移发展。园地的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其中,未利用地的迁移速率最高,变化速度最快。在景观指数方面,整体景观的蔓延度指数下降,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分散指数和景观分离度先降低后增加。说明了景观连通性变差,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各景观类型逐步分化为更小的斑块。(2)永寿县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年最大侵蚀模数和平均侵蚀模数逐年降低,年最大侵蚀模数由18481.77 t/(km2·a)到14801.48 t/(km2·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60.52 t/(km2·a)到104.58 t/(km2·a)。具体而言,永寿县1998-2008年土壤侵蚀面积在逐年减少,分别为444.49 km2、427.62 km2、370.63 km2,其土壤侵蚀类型以中度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面积比例分别为35.42%、39.42%、38.50%。从土壤侵蚀转移面积变化可以看出,20年间,永寿县的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好转。1998-2008年间,土壤侵蚀等级增强部分的面积为153.97 km2,降低部分的面积为221.87 km2。2008-2018年间,土壤侵蚀等级增强部分的面积为115.16 km2,降低部分的面积为285.6 km2。在土壤侵蚀的坡度分异方面,微度侵蚀主要分布在10°以下的区域,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25°以下的区域,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15-25坡度等级的区域。(3)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耦合研究:从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来看,在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其发生侵蚀等级的面积占比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园地的侵蚀情况最小。从土壤侵蚀程度看,林地是永寿县土壤侵蚀程度程度最严重的景观类型,其侵蚀面积逐年增加,分别为143.27 km2、213.86 km2、254.81km2。但是其土壤侵蚀率在逐年减少,分别为78.10%、65.79%、70.52%。园地的土壤侵蚀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分别为13.01km2、42.74km2、17.29 km2。其土壤侵蚀率从1998年的32.41%降低到2018年的10.24%。从土壤侵蚀强度看,林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在1998-2008年减少了40.36,在2008-2018年减少了10.42。园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在1998-2008年增加了10.16,在2008-2018年减少了60.53。(4)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分析:从因子探测可知,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各异,其中影响最小的是景观聚集度指数(x10),影响最大的是坡度(x3)、人为干扰度(x9)、土地利用程度(x8)。从这3个影响因子的q值大小来看,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逐步超过了自然因子。从生态探测可知,部分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1998年的生态探测结果与2008年的生态探测结果大部分相同,与2018年的生态探测结果几乎相同。土地利用程度(x8)、人为干扰度(x9)这两个因子具有重要影响。从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可知,永寿县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强,而是非线性和双因子增强。

郭晖[3](2020)在《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沙置换是为统筹解决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与鄂尔多斯新增工业用水需求而提出的全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由有新增用水需求的工业企业出资,在十大孔兑修建拦沙坝,以此取得部分黄河下游节约的输沙水量作为生产用水。实施水沙置换,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制度经济学和水文水资源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实施水沙置换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1)将拦沙工程建设与水权交易相结合,从理论上构建了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其关键环节是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2)利用SWAT模型定量模拟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并以模拟结果为基础计算拦沙工程实现的减水减沙量。(3)通过流域水沙模拟分析,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拦沙可置换水量。(4)采用工程费用法核算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5)针对水沙置换特点,引入水权交易机制,设计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提出相应的交易机制和保障措施。(6)以西柳沟流域为例,对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计算得出,在设定的最可能出现的25a系列黄河干支流水沙方案组合下,新建79座拦沙坝,年均可减少入黄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288.22万m3和138.53万t,工程平均拦沙年限为28a,年均可节约输沙水量1173.51万m3,以工程建设投资为依据核算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为22934.93万元。设定年均可交易的拦沙置换水量为1000万m3/a,交易年限为25a,采用成本定价法和影子价格法计算,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准价格范围在0.92元/m3·a至1.52元/m3·a之间。研究表明,在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可以减少黄河干流河道淤积,进而节约下游输沙水量,虽然在拦沙的同时也拦蓄了部分进入干流的径流量,但其节约的输沙水量远大于工程拦截的水量,可以认为是相对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这是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础。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利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和相关利益方的共赢。

马格[4](2020)在《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覆被方式变化会引起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格局及类型的改变,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种类和强度。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作为植被特征的重要参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研究植被生态敏感区植被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以生态脆弱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以把7旗2区分为8个研究单元,应用3S技术解译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和NDVI数据,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和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研究年降雨量、年均气温、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等自然因素及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总人口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鄂尔多斯市草地分布面积最大,以温性草原和稀疏草原为主;其次为沙漠和裸土。林地以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稀疏灌丛等类型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湿地和人工表面等地所占比重较小。(2)鄂尔多斯市2000-2015年间林地、耕地、人工表面等面积增加,草地和裸土、沙漠面积减少,湿地面积变化不大。准格尔旗、东胜区和康巴什区、鄂托克旗等地区的林地增加较为明显。耕地增加主要是以旱地为主,东胜区和康巴什区的旱地减少,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其余各旗县的旱地面积都有所增加,主要是由草地开荒而形成。各旗县建设用地和采矿场的面积增加导致人工表面的增加,其中准格尔旗、东胜区和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等地区增幅较大。裸土和沙漠等转变为草地类型是导致其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3)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出现高覆盖度植被增加,低覆盖度植被减少的优化趋势。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的植被覆盖度改善最大,鄂托克前旗、东胜区和康巴什区、达拉特旗和乌审旗为其次,杭锦旗和鄂托克旗的植被覆盖度改善状况为最低。(4)鄂尔多斯市植被NDVI值出现了改善的趋势。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的植被NDVI值改善比例较大,乌审旗和达拉特旗为其次,鄂托克旗和东胜区康巴什区改善面积较少。就植被NDVI值变化影响因子而言,2000年和2005年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用大于人为因素,而2010年和2015年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大于自然因素。

王慧[5](2020)在《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生态脆弱性演变及驱动力分析》文中指出不断加剧的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导致生态脆弱性问题大量涌现。目前,生态脆弱性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十大孔兑是黄河流域在内蒙古段泥沙陡增的主要源头,是形成内蒙古及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沙源。该区的生态脆弱问题威胁着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健康,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当地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只有掌握了区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才能实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但目前关于十大孔兑整体生态脆弱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采用特尔菲法共选取17个指标,构建十大孔兑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采用层次分析和空间主成分分析两种模型对研究区2000-2018年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分析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驱动因素进行探索。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整体状态仍较为脆弱。空间格局上表现出由北向南脆弱程度逐渐升高的梯度变化状态,北部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受损程度较轻,越往南部地区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趋势越明显,脆弱程度越高。(2)研究区各等级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单元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脆弱等级主要以轻度和中度等级脆弱分布最广,占该区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平原地区。极度脆弱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出现在壕庆河以东至哈什拉川以西的中下游地区。(3)2000-2018年,研究区中度和重度脆弱的面积不断下降,同时微度和轻度脆弱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EVSI)在2018年出现最小值,间接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环保力度的加大,已实施的各项工程和措施逐渐发挥作用。(4)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提取权重贡献率较大的前六个主成分,发现NDVI、土地利用类型、年均气温、年均降水、土地垦殖率、高程等因素是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对十大孔兑地区生态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王茜晨[6](2020)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生态风险评价 ——以准格尔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区域生态风险评价逐步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着,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逐步开始成为区域生态风险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和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已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准格尔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大幅干扰,土地利用变化尤为显着,故本研究以准格尔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2000、2010及2018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获取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度、信息熵模型及密度制图等方法对研究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土地利用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及多风险效应出发选取生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准格尔旗生态风险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结果进一步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提出一定的管理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8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且空间差异显着;19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集中在研究区北部、东部、南部、西南及东南。(2)准格尔旗2000-2018年间高风险源区域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内部、中部、南部及西南部,风险源风险呈先上升后减弱的趋势,低风险源区域在全区广泛分布,且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风险受体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低值区分布在北部沙漠及南部丘陵沟壑地区,2010年,风险受体高值区明显减少,部分区域转为低值区,2018年,风险系数整体变化幅度较小。2000年研究区主要以低风险效应分布为主,高值集中分布在中部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19年间,高风险效应区域在原有分布基础上不断扩散,低风险效应面积在中部及南部采矿区域迅速增加。2000年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主要以中等和较低生态风险为主,高生态风险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及中部沟川河谷地带,至2018年生态风险系数高值地区大幅减少,低和较低生态风险区面积有所增加。(3)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风险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生态风险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弹性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生态风险指数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75;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与高、较高风险区分布多数较一致,说明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研究中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及针对各生态风险分区提出的调控对策可以为准格尔旗生态风险管理、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决策支持。

杨玉春[7](2020)在《砒砂岩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异特征》文中指出砒砂岩区位于黄河流域鄂尔多斯高原上,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被称为“地球生态癌症”,既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提供物质源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失。砒砂岩具有遇水成泥、遇风成砂的特点,形成了砒砂岩区独特的环境特征,也使得该区极易发生土壤侵蚀,且这种侵蚀是全年持续发生的,春季主要发生风蚀,夏季主要发生水蚀,冻融主要发生在春冬两季,几乎一年四季都伴随着侵蚀。经过多年的治理与恢复,尽管土壤侵蚀发生的环境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对该区域土壤侵蚀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复合作用特性缺乏监测,致使该区域土壤侵蚀的精准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砒砂岩区气象数据(1980-2017)、遥感影像数据、土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基于通用的风蚀、水蚀及冻融侵蚀模型,分析了土壤侵蚀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监测了1980s、1990s、2000s和2010s四个年代土壤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其复合作用的时空变异特征,不仅可以为认识砒砂岩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能为该区的生态修复措施和工程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有利于砒砂岩区土壤侵蚀的发生。砒砂岩区82%以上的地形处于均衡的壮年期,发育环境相对稳定,但地形湿度指数偏低;5个高程区间的区域面积占比均在15%以上,均为放射状穿插分布;96.86%的地表粗糙度位于1-1.1之间,呈东高西低分布;坡度为3-8°和8-15°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5.44%和31.88%,均细碎化覆盖于整个研究区,另外该区向阳和背阳区均匀分布,平地较少;此处地貌类型主要为台地和丘陵,为中度切割,在东部大面积聚集分布,西部斑块状离散分布;土壤类型多样,具有17种土类,空间分布复杂。(2)气候的暖湿化、土地利用变化为土壤侵蚀程度的降低创造了条件。1980-2017年间,砒砂岩区的年均气温明显升高,并且始终保持着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而年降雨量和年均风速则表现为降-升-降的趋势,二者总体分布状况较为复杂;植被覆盖情况除在2000年出现降低拐点以外,整体保持覆盖面积稳定增加的态势,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分别在1995年和2015年出现明显变化,且两个年份的分布格局相似,其他年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分布变化不明显。(3)38年来,砒砂岩区的侵蚀状况有所好转,整体侵蚀强度集中在轻度以下。1980s至2010s,大部分砒砂岩区的风蚀强度始终保持在微度以下,强度以上的侵蚀区面积共计减少约900km2,且不同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不同水蚀强度的面积总体上表现为微度>轻度>中度>剧烈>极强度>强度,在不同年代,侵蚀强度的面积排序有略微差别,中度以上侵蚀呈斑块状分散分布;冻融侵蚀强度面积大小为中度及以下>强度>极强度>剧烈,强度侵蚀以上由中部向四周蔓延分布;复合侵蚀特征则为风、水、冻融交互侵蚀>水力侵蚀主导>冻融侵蚀主导>风、水交互侵蚀主导>风力侵蚀主导>水、冻融交互侵蚀主导>风、冻融交互侵蚀主导,各种复合侵蚀类型基本上为点状分散于各处。

陈晓征[8](2020)在《基于高精度DEM的黄土淤地坝信息提取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沟道治理工程。它可以涵养水土、滞洪拦沙、淤地造田,在水土保持与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的具有突出的作用。然而淤地坝修筑历经不同阶段,一些设计资料可能会缺失,在实际的水保工作中,往往会面临测算淤地坝淤积量的问题。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时效性低和成本高等方面的不足,因而设计一种新型的淤地坝淤积量估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有必要提取出淤积范围,并对其地形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高精度DEM的出现,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契机。本文以陕西绥德县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区,以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基础,以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为淤地范围的提取方法,以几何形态模拟为地形复原方法,通过复原DEM与现状DEM的差值,估算出淤积坝的淤积量;并利用地形因子、LS因子等指标,对比分析了该流域在淤地坝建设前后的地形变化特征,评价了淤地坝建设的水保效应。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OBIA)方法快速提取淤地范围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通过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实现淤地范围的快速提取。并将提取结果与统计资料中的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两者的吻合程度较高,证实了基于OBIA的淤地范围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2.基于几何形态模拟的淤积前DEM复原方法估算淤地坝的淤积量根据流域的地貌形态演化规律,运用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设计了一种几何形态模拟的地形复原方法,实现了对淤积前流域地形的复原。最后通过对复原地形栅格与现状地形栅格的差值进行计算,得到淤地坝的淤积量估算结果。与信度较高的对照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淤地坝建设前后的特征变化分析基于数字地形分析原理与方法,利用地形因子,将复原地形与现状地形进行对比,制作相应的指标分布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淤地坝的修建使王茂沟流域的地形更为低平,结合两者LS因子的差异,证实了淤地坝修建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淤地范围提取、流域地形复原等实验,实现了对淤地坝淤积量的估算,并利用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淤地坝建设前后地形特征的改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了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意义。

殷小菡[9](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对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处黄土高原北部,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地区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首批试验实施区,其生态退耕的实施进展及其引起的生态效应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退耕还林、还草等大规模的人为活动影响下,区域用地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厘定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对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对区域内退耕的生态成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并能为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RUSLE和InVEST等生态模型,并辅以遥感监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利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农田退耕时空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三个时段内耕地退耕带来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水源供给和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05年耕地退耕强度最大,是区域内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点实施期,耕地转为林、草地,分别导致耕地面积建减少439.2km2和940.83km2,占此时段耕地减少总面积的比重为27.24%和58.33%,是耕地减少的主导方式。2005-2010年耕地减少总面积在三段时期中最少,但仍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其中退耕还林总面积占此时段退耕总面积的69.53%。城镇扩张占用耕地是2010-2015年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占此时期内耕地减少总面积的72.88%,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比重较小,已不在生态退耕范畴之中。15年间,退耕发生区逐渐从东北和西南部迁移到东部和中部地区。(2)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退耕区域土壤保持量都呈现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21.51×104 t和31.23×104 t,各占退耕前土壤保持总量的17.5%和57.08%,增加的土壤保持量主要来源于退耕还林、还草。2010-2015年因耕地大多转为建设用地,造成退耕区土壤保持量总体减少0.8×104 t。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土壤保持效益在不同坡度等级差别较大,土壤保持增加量总体随坡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坡度小于5°的区域内生态退耕使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增长幅度最高;20°25°的坡度区域土壤保持增加量最少,25°以上陡坡耕地虽土壤保持增加总量不高,但增长率较高,是新一轮生态工程实施的重点政策扶植区。(3)退耕区域的水源供给量在2000-2015年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除耕地转建设用地造成水源供给量减少外,其他的耕地转类流向均使水源供给量总体增加。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退耕区域水源供给总量分别增加了5.66×106 m3和0.29×106 m3,分别占退耕区域退耕前水源供给总量的9.1%和1.32%,增加的水源供给量均主要来自退耕还林、还草。2010-2015年,由于建设用地的大面积扩张导致水源供给量总体下降,退耕区水源供给总量净减少15.39×106 m3,占2010年退耕区水源供给总量的55.86%,下降率较高,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是最明显的水源供给功能下降区。(4)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区域水源涵养总量在2000-2015年间始终保持增加趋势,除建设用地侵占耕地造成水源涵养量减少外,其他的退耕流向均使水源涵养量总体增加。2000-2005年,退耕区域水源涵养总量净增加105.29×105 m3,占该区退耕前水源涵养总量的58.8%,由退耕带来的水源涵养增加量远高于后两段时期。2005-2010年,虽然水源涵养增加量远远小于前期,但最优退耕模式的形成使得水源涵养量增加率在三段时期中最高,水源涵养增加率高达81.07%。2010-2015年水源涵养总量整体虽略有增加,但耕地转建设用地造成水源涵养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和凉城县。

赵辉,符素华,章文波,王志强,丁琳,于现举[10](2018)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以人类活动扰动比较大的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和人类活动扰动比较小的青海省称多县为例,收集了2014—2015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等资料,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水力侵蚀模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7年与2014—2015年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面积的差异,对比了基于两期土地利用图和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消长变化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两期土地利用图得到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大,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小,前者水土流失面积变化量是后者的64倍(称多县)和94倍(达拉特旗)。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水土流失面积消长量远小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量。本结果可为即将开展的全国水土流失消长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二、达拉特旗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遥感调查与制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达拉特旗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遥感调查与制图(论文提纲范文)

(1)砒砂岩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及人工林格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1.3.2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1.3.3 小流域尺度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社会经济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遥感数据
        3.2.2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3.2.3 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3.2.4 基于人工林修复适宜性评价的人工林 空间格局优化
    3.3 技术路线
4 圪秋沟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圪秋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4.1.1 圪秋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4.1.2 圪秋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转移分析
        4.1.3 圪秋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4.2 圪秋沟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分析
        4.2.1 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
        4.2.2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
    4.3 小结
5 圪秋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异规律研究
    5.1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构建
        5.1.1 降雨侵蚀力R
        5.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5.1.3 地形因子LS
        5.1.4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
        5.1.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P
        5.1.6 土壤侵蚀等级划分
        5.1.7 模型精度验证
    5.2 圪秋沟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
        5.2.1 土壤侵蚀年际变化特征
        5.2.2 不同坡度分级下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特征
    5.4 小结
6 基于植被修复适宜性评价的人工林空间配置优化
    6.1 圪秋沟流域人工林类型特征分析
    6.2 圪秋沟流域人工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6.2.1 评价单元确定
        6.2.2 评价因子
        6.2.3 评价因子关联系数
        6.2.4 圪秋沟流域人工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6.3 圪秋沟流域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
        6.3.1 圪秋沟流域防护林类型配置模式
        6.3.2 圪秋沟流域立地类型划分
        6.3.3 圪秋沟流域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原则
        6.3.4 圪秋沟流域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
        6.3.5 评价权重确定
        6.3.6 人工林结构调整
    6.4 圪秋沟流域植被配置模式
        6.4.1 梁峁顶部植被类型结构的空间配置
        6.4.2 沟坡植被类型结构的空间配置
        6.4.3 斜缓坡植被类型结构的空间配置
        6.4.4 陡坡植被类型结构的空间配置
    6.5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残塬沟壑区永寿县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景观格局研究
        1.3.2 土壤侵蚀研究
        1.3.3 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
        1.3.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研究
        1.3.5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社会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经济
        2.2.3 道路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方法
        3.1.1 景观格局演变研究方法
        3.1.2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3.1.3 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研究方法
        3.1.4 驱动力分析研究方法(地理探测器)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4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4.1 景观类型面积变化
    4.2 景观转移矩阵
    4.3 景观变化动态度
    4.4 景观重心迁移
    4.5 景观格局指数
        4.5.1 景观类型指数
        4.5.2 景观水平指数
    4.6 本章小结
5 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5.1 RUSLE模型各因子
        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5.1.2 土壤可蚀因子K
        5.1.3 坡长坡度因子LS
        5.1.4 植被覆盖因子C
        5.1.5 水土保持因子P
    5.2 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等级评价
    5.3 土壤侵蚀强度空间转移变化
    5.4 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耦合研究
    6.1 基于景观格局的土壤侵蚀强度分析
    6.2 基于土壤侵蚀强度的景观格局分析
    6.3 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分析
    6.4 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分析
    7.1 土壤侵蚀数据预处理
    7.2 驱动力因子处理
    7.3 地理探测器结果分析
        7.3.1 因子探测
        7.3.2 生态探测
        7.3.3 风险探测
        7.3.4 因子交互作用探测
    7.4 本章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1.4 经济外部性理论
        2.1.5 博弈论理论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2.2.1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理论
        2.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
    2.3 水权交易相关理论
        2.3.1 水权与可交易水权的法律界定
        2.3.2 水权交易基础理论
        2.3.3 水权交易定价理论
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构建
    3.1 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的基本思路
        3.1.1 思路提出的背景
        3.1.2 思路的阐释
    3.2 相关实践与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3.2.1 内蒙古黄河干流取水权交易的实践
        3.2.2 水权交易参与合同节水管理的研究
        3.2.3 水权交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
    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设计
        3.3.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可行性分析
        3.3.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3.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模拟
    4.1 模型概述
        4.1.1 水文模型
        4.1.2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
    4.2 模型选择
        4.2.1 SWAT模型结构
        4.2.2 SWAT模型原理
        4.2.3 SWAT模型适用性
    4.3 模型建立
        4.3.1 研究区域概况
        4.3.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析
        4.3.3 研究区域淤地坝概况
        4.3.4 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影响的计算方法
        4.3.5 淤地坝模块设置
        4.3.6 模型输入
        4.3.7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4.4 模型应用
        4.4.1 情景设置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
        5.1.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方法
        5.1.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结果
    5.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5.2.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5.2.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研究
    6.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础条件
        6.1.1 交易需求条件
        6.1.2 经济可行条件
        6.1.3 工程技术条件
        6.1.4 政策引导条件
    6.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机制设计
        6.2.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主要原则
        6.2.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市场要素
        6.2.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本策略
        6.2.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运作流程
    6.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保障措施
        6.3.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风险防范
        6.3.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政策保障
    6.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模拟
        6.4.1 交易方案
        6.4.2 交易定价
        6.4.3 交易流程
        6.4.4 效益分析
        6.4.5 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创新点
    7.3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三章 鄂尔多斯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3.1 研究区不同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分析
    3.2 研究区不同年间土地利用/覆被时间变化分析
    3.3 研究区不同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变化分析
第四章 鄂尔多斯市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4.1 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
    4.2 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状况
第五章 研究区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影响分析
    5.1 研究区植被NDVI值变化特征分析
    5.2 研究区植被NDVI值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5)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生态脆弱性演变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生态脆弱性内涵
        1.3.4 研究区生态脆弱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土壤植被
    2.5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与方法
    3.1 研究区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2 研究区评价指标数据库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处理
        3.2.3 数据标准化
    3.3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
        3.3.1 AHP评价模型
        3.3.2 SPCA评价模型
    3.4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
        3.4.1 生态环境脆弱性分类定级
        3.4.2 生态脆弱度指数
        3.4.3 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
        3.4.4 变化斜率法
4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4.1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分析
    4.2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变化特征
    4.3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
        4.3.1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趋势
        4.3.2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质量变化分析
5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演变的驱动机制及对策分析
    5.1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成因
    5.2 研究区不同时期生态脆弱性演变驱动力分析
    5.3 研究区生态脆弱调控对策分析
        5.3.1 科学规划,分区防治
        5.3.2 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防范能力
        5.3.3 全民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生态风险评价 ——以准格尔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概念和生态风险评价理论研究进展
        1.2.2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模型进展
        1.2.3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依据
        1.5.1 基本概念
        1.5.2 理论依据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基础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条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与解译
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变化分析
    3.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3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3.4 土地利用变化热点转移分析
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模型的构建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4.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计算
        4.2.1 多风险源指标选取及计算
        4.2.2 多风险受体指标选取及计算
        4.2.3 多风险效应指标选取及计算
    4.3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5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析与调控对策
    5.1 生态风险分析
        5.1.1 风险源强度分析
        5.1.2 风险受体分析
        5.1.3 风险效应分析
        5.1.4 综合生态风险分析
    5.2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5.2.1 土地利用动态度与生态风险变化率
        5.2.2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风险分析
        5.2.3 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与生态风险分析
    5.3 土地利用与生态风险分区及调控对策
        5.3.1 划分生态风险调控区
        5.3.2 各生态风险分区调控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砒砂岩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土壤侵蚀环境的研究进展
        1.2.2 侵蚀模型的研究进展
        1.2.3 砒砂岩区的研究现状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植被覆盖数据
        2.2.4 土地利用数据
        2.2.5 砒砂岩区范围图
        2.2.6 土壤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预处理
        2.3.2 克里金插值法
        2.3.3 土壤侵蚀模型选择
    2.4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砒砂岩区地表侵蚀环境状况
    3.1 砒砂岩区地形特征
    3.2 砒砂岩区地貌特征
    3.3 砒砂岩区地质特征
    3.4 砒砂岩区土壤状况
第四章 38年来砒砂岩区气候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4.1 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4.1.1 气温
        4.1.2 降雨
        4.1.3 风速
    4.2 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4.3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第五章 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5.1 水力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5.2 风力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5.3 冻融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5.4 复合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高精度DEM的黄土淤地坝信息提取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土淤地坝研究进展
        1.2.2 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
        1.2.3 基于OBIA的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进展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实验平台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样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选定依据
        2.1.2 研究区介绍
        2.1.3 淤地坝演化过程
    2.2 研究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淤地范围提取与淤积量估算方法
    3.1 基于面向对象影像分析(OBIA)的淤积范围提取方法
        3.1.1 OBIA的基本思路
        3.1.2 基于OBIA的淤积范围提取
        3.1.3 结果分析与评价
    3.2 基于几何形态学模拟的淤积量估算方法
        3.2.1 基于形态学腐蚀算法和邻域高程关系的淤积过程模拟
        3.2.2 淤积量估算
        3.2.3 结果分析与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淤地坝建设前后的特征变化分析
    4.1 淤积坝建设前后地形特征
        4.1.1 总体地貌形态与地形因子
        4.1.2 淤地坝建设前后地形因子对比分析
        4.1.3 淤地坝建设前后沟道特征对比分析
    4.2 基于地形特征的汇流累积曲线分析
        4.2.1 汇水面积
        4.2.2 汇流累积曲线
    4.3 淤堤坝建设的水保效应评价
        4.3.1 LS因子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对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量模型计算法
        1.4.3 GIS空间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植被
        2.2.5 河流水系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1 人口状况
        2.3.2 经济发展状况
3 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估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耕地动态变化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土壤保持功能估算方法及校验
        3.2.1 估算方法
        3.2.2 数据收集处理及校验
    3.3 水源供给功能估算方法及校验
        3.3.1 估算方法
        3.3.2 数据收集处理及校验
    3.4 水源涵养功能估算方法及校验
        3.4.1 估算方法
        3.4.2 数据收集处理及校验
4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耕地退耕时空特征分析
    4.1 2000 -2005 年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时空特征
    4.2 2005 -2010 年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时空特征
    4.3 2010 -2015 年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时空特征
5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对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影响分析
    5.1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5.2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土壤保持功能时间变化特征
    5.3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对比分析
    5.4 不同坡度等级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
6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对生态系统水源供给功能影响分析
    6.1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水源供给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6.2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水源供给功能时间变化特征
    6.3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区水源供给功能变化对比分析
7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分析
    7.1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7.2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水源涵养功能时间变化特征
    7.3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对比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获取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变化
        2.1.1 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成果的土地利用变化
        2.1.2 基于影像变化预判的土地利用变化
    2.2 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
        2.2.1 基于土地利用解译成果的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
        2.2.2 基于影像变化预判的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
3 讨论
    3.1 土地利用解译误差对水土流失消长分析评价的影响
    3.2 影像分辨率对水土流失消长分析评价结果的影响
    3.3 土地利用变化对县域水土流失消长分析评价的影响
4 结论

四、达拉特旗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遥感调查与制图(论文参考文献)

  • [1]砒砂岩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及人工林格局优化[D]. 王嘉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残塬沟壑区永寿县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D]. 钱佳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D]. 郭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D]. 马格.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生态脆弱性演变及驱动力分析[D]. 王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生态风险评价 ——以准格尔旗为例[D]. 王茜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砒砂岩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异特征[D]. 杨玉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高精度DEM的黄土淤地坝信息提取及特征分析[D]. 陈晓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9]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对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D]. 殷小菡.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方法探讨[J]. 赵辉,符素华,章文波,王志强,丁琳,于现举.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4)

标签:;  ;  ;  ;  ;  

大叻旗土地利用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遥感测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