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杠振动的力学特性

单杠振动的力学特性

一、单杠振浪的力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明[1](2020)在《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类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腾越及其连接,是现代体操单杠项目加分重点区域,也是单杠项目核心难度价值所在,是该项目的灵魂,腾越动作充满多样性、惊险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单杠运动变得惊艳、丰富和增加未知等因素,腾越连接瞬间点燃观众视觉的高潮,增加单杠项目的观赏性。能在该项目腾越及其连接的难度动作中占有绝对优势,就具有夺得这个项目制高点的能力,也是男子竞技体操团体冠军的重要法码之一。广东男子体操队的竞技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男子体操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体操精英,曾培养出肖俊峰、许志强、李春阳、黄华东、卢裕富、冯敬、梁富亮等奥运冠军及世界冠军。广东男子体操队自从2001年起,曾经连续三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比赛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队伍。但随着FIG评分规则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移,广东男子体操队全国顶尖的团体地位受到各方各面的冲击。在2019年两次全国性大赛单杠项目中仅有1人获得第四和1人获得第八,全年与奖牌无缘,更不用说争夺金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关于广东男子体操运动员单杠项目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广东男子体操队能够充分表现单杠特征的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习得数量、人口进行数据化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其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探讨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东男子体操队单杠项目在国内比赛表现平平,基本处于二三流竞技水平,腾越应用方面,有所侧重。腾越动作将以运用D组以上的科瓦克斯类、特卡切夫类和叶格尔类居多,而马尔凯洛夫类、京格尔类及盖罗德类基本不使用。单个腾越难度值有所提升(达G组),腾越连接完成人口较少,仅1人次使用腾越连接。在同一类腾越动作需要储备完成4个或以上的腾越动作才能具备腾越连接技术的习得及应用能力。2、广东男子体操运动员在单杠项目上曾经具备空翻类连接加分能力,皆因作战思路偏软,腾越连接加分价值与稳定性没有达到需求的平衡,空翻类腾越连接少有出现。3、广东男子体操单杠腾越连接选用上一直建立在科瓦克斯类和特卡切夫类这两种腾越类型的平台上,究其原因:这两个类别,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可参照的案例较多,在使用人口上有保证,能达到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效果,没有选择其他类型腾越连接或复合型腾越连接。4、广东男子体操单杠腾越连接使用量与国内外单杠水平相差甚远,只有国内二分之一水平,只有世界好手的八分之一。5、广东男子体操单杠腾越及其连接的完成人口储备不足,在单杠项目腾越选用人口能够达到国内水平八成左右,但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李灿[2](2017)在《体操运动中的“物理问题”解析》文中认为体操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要求严格,日常训练中主要是针对体能与技巧的实战练习,虽然能够帮助提升成绩,但却不利于运动员实现自我突破,取得更大的成就。从物理问题解析的角度探讨提升体操运动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的物理原理分析,以期帮助运动员实现借助物理原理科学的提升体操运动成绩。

黄骥[3](2017)在《定制自行车设计及模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定制自行车设计需求,结合人机工程学相关理论,研究定制自行车的设计及模拟检测方法,涉及自行车定制方法、人-自行车建模、自行车参数优化、人体动作捕捉、骑行过程中的载荷获取、自行车车架有限元分析及自行车车架模拟检测等相关内容。全文工作和结论如下:一、针对特定骑行者的人-自行车系统建模。借助SolidWorks软件建立自行车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AnyBody软件建立特定骑行者模型;在AnyBody中将人体模型和自行车模型进行耦合,从而建立人-自行车系统模型,进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二、基于舒适性的自行车车架参数设计。以鞍座相对于中轴的位置作为设计变量,采用均匀实验法,借助人-自行车系统模型进行骑行仿真实验,以下肢的平均最大肌肉活性值作为目标函数,得到适合于该骑行者的优化的自行车车架参数。之后,针对不同身体参数的骑行者,重复此实验方法,得到适合于不同人体尺寸的对应的一系列自行车车架优化参数。借助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人体尺寸参数与自行车车架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选取适合于某特定骑行者的自行车车架参数制作物理样车,为后续研究提供条件。三、动作捕捉实验及车架载荷获取。首先通过动作捕捉实验获取特定骑行者正常骑行时的动作数据,然后将该数据作为输入进行人-自行车系统骑行仿真实验,从而获取人在骑车过程中作用在车架上的载荷数据。实验数据表明,人在骑行过程中施加在自行车上的载荷是变化的,取出载荷数据作为自行车强度分析和模拟检测的依据。四、定制自行车车架强度分析及模拟检测。借助骑行仿真实验所获得的载荷数据,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车架进行了强度分析及结构件改进。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模拟检测实验台,采用骑行实验所获得的载荷数据,对车架进行了模拟检测。

张绪树[4](2017)在《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生物力学分析及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而劳动方式单一化、不断重复的劳动工作,导致人体肌肉骨骼不适(MSDs)、损伤(MSI)的发生率相应增加。轻度不适,可以休假调整,而重度不适,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更甚者则可能影响运动功能,甚至致残。大量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以及办公自动化的计算机操作人员成为了肌骨不适及肌骨系统各种损伤的高发群体。不但给患者个人造成了身心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通过运动方式来进行诊断和治疗MSDs、损伤以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还缺少基于生物力学原理的、科学的、准确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评估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快速普及和应用,鼠标作为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的重要输入装置,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不断、重复性的鼠标操作会导致一些上肢MSDs,常见的例子是腕管综合症(CTS),也称为“鼠标手”。当前,我国MSDs的流行情况形势非常严峻,但因缺乏十分有说服力的病因学证据,以及基于生物力学因素的评估方法和依据,较难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MSDs的发病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企业和患者个人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考虑到腕部及上肢相关MSDs、肌骨损伤的严重性和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基于生物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上肢肌骨系统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对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进行了实验测量和有限元模拟对比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人体运动捕捉的实验测量,对人体上肢的常见运动,以及鼠标操作时手指击键等的运动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和分析。通过处理和分析,得到了上肢运动时各关节的角度变化曲线,可以作为逆向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数据。通过采用逆向动力学的方法,对屈肘关节和前臂旋前-后等运动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运动过程中的肘关节力矩、关节反力、肘关节周围各主要肌肉力以及上肢肌肉的活性等,分析表明上肢水平比上肢竖直状态有更高的关节力矩、关节反力、肌肉力和肌肉活性。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上肢运动与其受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运动学数据。(2)使用激光扫描仪、f-scan和fsa(forcesensingarray)压力测量系统,对不同鼠标操作时鼠标、腕部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进行了测量和数据处理。通过扫描仪扫描,得到了不同鼠标操作状态时鼠标、腕部与扫描仪接触区域的面积;通过f-scan和fsa压力测量实验,获得了在鼠标击键操作的整个过程中鼠标、腕部与桌面之间的接触压力,接触面积,接触力,以及接触压力峰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作为腕部msds、损伤的临床诊断、康复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供生物力学依据。结果表明,腕部接触压力峰值出现在腕部尺侧(豌豆骨附近)区域,将前臂尽可能地放在桌面上,可以有效地降低腕部的接触压力,或者使用合适的鼠标垫,也可以起到一定得降低腕部接触压力的效果,从而减少桌面对腕部的磨损以及对腕部血管、神经的挤压,降低患腕部msds的风险。(3)基于志愿者的ct和mri扫描数据,建立了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肱骨、尺骨、桡骨、所有手骨等骨骼,各关节的软骨和肘关节的主要韧带,以及上肢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肌腱以及筋膜等)等组织。通过模拟和分析,研究了正常肘关节在屈肘和前臂旋后运动中,各关节面上的接触压力的分布情况,也同时研究在这些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时,各骨骼、主要韧带、以及软组织上的应力分布情况。通过相关的对比和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与逆向动力学分析结果趋势大致相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上肢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简化的鼠标和桌面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和分析在重力载荷作用下以及前臂与桌面不同的接触区域时,手部与鼠标、鼠标与桌面、以及腕部与桌面的接触情况,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腕部和桌面接触时,腕部与桌面的接触压力,肘关节、腕关节各关节面间的接触压力均为最大,随着前臂与桌面的接触区域增大,各部分接触压力减小,前臂四分之三、整个前臂区域与桌面接触时,接触情况基本相同,因此综合分析各因素后,在操作鼠标时,尽量采用前臂的四分之三区域与桌面有支撑的姿势。获得的接触情况数据可以作为上肢关节接触研究,上肢组织特性研究以及肌骨系统不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力学依据。本文建立的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可以作为人体上肢生物力学分析的一个平台,用于研究上肢各骨骼的运动生物力学特性,即上肢的日常运动、体育运动的模拟分析等研究工作,了解日常活动对上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于上肢各关节接触情况的分析,以及运动对上肢肌骨系统的影响;可以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鼠标操作对腕部关节的影响;可以用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以及进行上肢相关的人体工效学研究,例如鼠标的个性化设计,桌面的工效学设计,运动康复机器人的设计等;可以为临床上MSD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生物力学指导,从而有效的预防上肢MSDs和肌骨系统损伤;还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该模型的建立,也为今后开展对于包含腕管综合症在内的上肢肌骨不适、损伤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高许峥妍[5](2016)在《基于MATLAB的老年人下肢活动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比较严重,70岁的人体机能只有30岁时的一半,所以老年人的运动问题就显得尤为的突出。通过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人体运动的研究发现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运动都需要腿部的参与,因此对老年人的下肢活动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老年人下肢活动的运动参数的获取是通过安放在大腿根部的加速度传感器、放置于膝关节的柔性传感器和置于脚底的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柔性传感器可以测量到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运动角度,从而可以得到老年人下肢运动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压力传感器则可以测量到下肢运动过程中足底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力。根据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和人体结构对下肢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对常用建模方法的比较和本课题的要求,最终选择拉格朗日法对下肢进行动力学建模。再运用SimMechanics软件对老年人的下肢进行仿真建模。由于人体足部的质量远远小于其他肢体的质量,所以在建模时忽略了脚踝的转动,将单侧下肢简化为一个2刚体模型。由于人体的传统步态周期被划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部分,在支撑相部分则需要考虑人体足底与地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摆动相部分因为人体足底与地面不发生接触不需要考虑足底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力,所以针对支撑相和摆动相分别建立仿真模型。将下肢的运动参数输入软件建立的仿真模型中,输出关节力矩。再将输出的关节力矩与数学模型计算的关节力矩进行比较,两者大致吻合,验证了所建仿真模型的合理性。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法对老年人活动时的关节力矩和时间进行建模,求解出关节力矩与时间的表达关系式。软件的仿真模型和关节力矩与时间的数学模型都为老年人的下肢活动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实验数据。

高飞[6](2016)在《基于Anybody的人—自行车骑行仿真与车架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人机工程学与人体生物力学为理论指导,研究了一种以骑行者舒适性为评价标准的自行车设计方法。本文在分析了骑行运动的特点后,设计了相关的骑行实验,并对采集的人体生理数据进行了合理的处理,选择Anybody人体生物力学仿真平台,根据人体骑行特点,建立了人-车耦合仿真系统,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依据仿真数据,运用函数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人-车最佳匹配参数的函数关系式,从而获得与骑行者相适应的自行车车架最佳参数,并借助自行车骑行测试台,对所得车架参数的合理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全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概括如下:1.在分析人体骑行特点的基础上,借助实验室现有测试仪器,设计并进行了自行车骑行过程中人体的动作捕捉实验、心肺功能测试实验以及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实验,并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处理,为后续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提供了依据。2.运用Anybody生物力学软件,根据骑行者生理尺寸,创建了具有完整骨骼和肌肉的人体模型,同时运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创建了自行车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Anybody仿真平台,建立了人-车耦合仿真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反向动力学仿真,在同实验数据进行比对后,证明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3.根据运动生理学知识以及骑行运动特点,对仿真系统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并重新设计了参数化仿真运算程序,在计算了不同身高骑行者在不同尺寸参数的自行车上骑行的效果后,运用MATLAB软件对得到的骑行者生理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对结果进行了函数拟合,获得了人-车最佳匹配参数的函数关系式。4.选拔合适的测试者,借助自行车测试骑行台,根据人-车最佳匹配参数的函数关系式,设计了骑行比对试验。采集测试者在一般参数自行车和最佳匹配参数自行车上的骑行过程中的生理数据,并加以分析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测试者在最佳匹配参数自行车上的骑行效果优于在一般参数自行车上的骑行效果。

方翠熔[7](2015)在《人类直立行走起源于树栖双臂臂行猜想与相关古人体演化力学论证》文中提出直立行走使得人体和人类社会开始走向了独特的演化之路,它既是人类起源的标志,又是人类演化的生物学基础。但人类究竟是如何演化出直立行走行为的呢?人们从多个角度为此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假说和理论,其中较为系统且有一定合理性的理论竟然多达30多种,遗憾的是,大多数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们特别是人类学学者们都觉得这些假说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人类直立行走的演化依然是一难解之谜。本文从运动力学的角度结合古人类化石特征对古人类树栖运动方式作出了一个合理猜测-----双臂摆荡是树栖时期人类祖先经常性采用的运动模式,并运用力学基本原理对人体由此导致的适应性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力学分析,较为充分的论证了古人类这种树栖运动方式是直立行走行为的合适过渡,古人类双臂摆荡行为是后来直立行走演化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古人类为适应双臂摆运动方式导致的身体结构优化,使得其上肢长度短于下肢,而且躯干短于上肢,这种体型使得人类无法像非洲大猿一样用指背行走,也不能像猩猩和猴类一样用拳或掌行走。另一方面,双臂摆动要求古人类髋关节和膝关节完全打开伸直,腰椎也必须形成特殊的S形曲线,这些都为直立行走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半直立人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应力分析,我们发现半直立其实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力学结构,其大量的肌群处于紧张用力对抗自身重力的状态。由此,所有认为古人类经历了长时间的半直立状态最后终于站起来的假设我们认为都是不可靠的。故人类并不是在稀树草原上努力克服重力站起来的,而是树枝上摆动时受重力和离心力共同拉伸作用而直立的。本文从力学的角度,结合古人类化石详细介绍了人体各个部位骨骼的演化与双臂摆动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对现代人体长度比例做了详细测量以验证本文的理论预测。此外,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对以下一些有趣的问题做出了合适的分析和解答:(1)与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相比较,人类的身体为何如此修长?(2)为什么唯有人体的上肢短于下肢,躯干短于上肢?而其他猿类的上肢都要长于下肢。(3)人类的大拇指为什么这么长,而手掌却较短?在确认古人类经常性制作和拿握工具之前他们就已经进化出了长而弯曲的大拇指,一些着名古人类的拇指化石甚至显示其长度明显超过现代人。(4)为何唯有人类的颈部如此细长?(5)为何人类的肩膀宽阔,胸背扁平?(6)为何人类的肩胛骨平行于背面而不是像其他猿类一样与背面斜交?(7)为何人类的腰腹如此细长灵活?一些古人类腰椎化石显示其可能具有6节腰椎,(古化石STS14,Lucy等)甚至胸椎和骶椎也具有腰椎的功能,而黑猩猩只有两节可自由活动的腰椎。(8)为何人类的脊椎要有如此多前后方向的弯曲?(9)化石显示古人类的髋部比现代人还要宽阔的多,可是当初人类的大脑较小,如果不是生育要求所致又不利于行走,是什么原因致使其进化出如此宽阔的髋部?(10)古人类足迹化石显示,人类的足弓至少已有三百二十万年历史,比人类狩猎历史还要久远得多,那我们的足弓是如何形成的?(11)人类足部与四趾并行的拇趾是怎样形成的?(12)什么优势使得奔跑速度缓慢的人类能够在两百多万年至一两万年前这段时期拥有一个较为成功的狩猎演化历程?(13)古人类能否直接对抗重力由半直立慢慢演变为直立?综合本文人体动力学结论以及对众多化石资料的详细分析,我认为人类直立行走行为是树上在重力的帮助下而非在地面上与重力对抗中演化而来的。

张彦龙,陈民盛[8](2015)在《基于ADAMS人体下肢建模关节力的计算——兼与测力台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体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体运动的建模和求解,目前在利用动力学方法建立方程时,经常出现理论分析的结论与实验测试结果相差甚远的问题。通过对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中测得的GRF(地面支撑力)与Ariel软件解析计算出膝关节胫骨平台力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以期探讨人体多环节肌肉力和关节力的简便获取方法及应用优势。方法:高速摄像和三维解析方法,对1个步态周期完整动作与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获得运动学参数和GRF,利用ADAMS三维软件建模对人体下肢运动进行运动仿真,依据运动学测试参数计算出下肢关节的动力学数据,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中测得的GRF、膝关节胫骨平台力进行比较验证。结果:ADAMS计算的仿真力与三维测力台测得的力相关性(P<0.01)达到非常显着的水平,ADAMS仿真计算的3个方向力值95%置信区间与三维测力台力值置信区间几乎一致;Ariel三维解析计算右膝关节力曲线没有表现出膝关节胫骨平台力曲线的特点,曲线不光滑。结论:基于ADAMS进行运动仿真可有效解决求解复杂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参数的精度问题;ADAMS仿真模拟日常行为活动,基于人机功效学的产品优化设计,全膝关节置换仿真研究,各种碰撞研究具有极大优势。

闫相群[9](2014)在《基于人体生物力学的下肢肌力衰退老年人步态及肌肉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给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以及医疗等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其中以下肢肌力衰退最为明显。下肢肌力是维持人体正常姿态、完成各种日常活动的必需条件。下肢肌力衰退不仅会对人体行走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引起老年人跌倒、骨折、关节脱臼等致残或死亡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肌力衰退的老年人的步态和肌肉特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下肢肌力衰退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的骨骼模型,通过ADAMS来仿真研究老年人的步态和肌肉力学特征。这对研究老年人跌倒机理,合理规划老年人步态以及进行老年人行走辅助装置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了包含跖趾关节在内的人体行走过程中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得到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通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图像的采集和人体惯性环节参数的获取,利用Matlab计算出人体行走过程中各关节的关节力矩。2)建立了一种符合人体生理特征的骨骼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该人体骨骼模型进行运动控制,模拟了老年人在一个步行周期的步态,得出人体各关节力矩的大小,此结果与通过Matlab计算得出的各关节力矩大小走向基本相同,验证了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由实验数据可知,髋关节在行走过程中产生的关节力矩最大,是老年人防跌倒行走装备的重点施力部位,通过对老年人髋关节提供额外的转矩,来弥补老人自身髋关节转矩的不足,将是老年人防跌倒装置的工作方式。3)建立了人体下肢的肌肉模型。根据肌肉的直线理论,在ADAMS环境下的骨骼模型中设置了人体下肢9条肌肉的起止点,进而依据功能的不同将这些肌肉划分为5个肌群并在ADAMS中进行肌肉的力学特性分析。分析表明,股四头肌在老年人行走中产生的肌力最大,伴随着肌力的衰退,肌肉力量仅为正常肌力40%。为了防止股四头肌肌力衰退的老年人跌倒,除在髋关节提供额外的转矩外,还应在股四头肌位置至少增加500N的辅助力。

张丹[10](2013)在《陈一冰吊环以力量静止姿势结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兼评成套动作编排》文中认为目的:对中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吊环运动员陈一冰在2012年上海全国体操锦标赛吊环决赛中所作的吊环成套动作进行解析,揭示其在吊环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特点、规律,以及他在吊环成套动作中所做的以力量静止姿势结尾的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动作技术的完成情况。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吊环运动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专家学者对吊环项目的研究情况。访问四川省体操队的教练、运动员和生物力学专家,对所需要的吊环相关知识进行咨询。三维拍摄2012年上海全国体操锦标赛吊环决赛陈一冰所作吊环成套动作的视频,利用3D-SignalTec解析系统对拍摄的录像进行解析,将解析所得的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成套动作编排方面分三个类别进行分析,分别为整套动作比例分析;整套动作难度、类型分析;整套动作编排连接分析。将除下法外的九个动作拆分为前后两部分,拆分整合后的成套动作分四个部分,即:力量静止动作、悬垂后摆动作、向前大回环动作、屈体前空翻两周。鉴于向前大回环与躯体前空翻两周均为纯摆动类动作无对比性,故本文只挑选向前大回环动作进行分析。结论:(1)成套动作编排结论—动力性动作与静力性动作比例大致相等,符合规则要求;难度高类型全面;动静结合,协调有序。(2)力量静止动作分析结论如下:陈一冰肘关节角度的平均值为163.3°;膝关节角度的平均值为173.2°;踝关节角度的平均值为161.5°;手臂角的平均值为22.7°;躯干角的平均值为173.2°;停顿时间的平均值为2.70S。从各个所测角度的平均值可以看出,陈一冰在直腿、伸直身体、停顿时间方面表现较好,直臂、绷脚尖情况一般。而在十字类静止动作中,手臂与水平面平行还有一定差距。(3)水平十字动作、水平支撑动作总体完成情况较好;第1个十字支撑动作比第2个十字支撑动作完成情况好;直角十字动作、手倒立动作、两个倒十字动作完成情况一般。(4)悬垂后摆动作分析结论如下:四个悬垂后摆动作均在人体到达垂直位置前将髋关节减至最小,振浪技术正确。悬垂后摆屈体前空翻两周成悬垂、悬垂后摆前翻在环中直接成十字、悬垂后摆上成十字支撑三个动作的髋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大致一致,在人体过环下垂直面前,髋关节角度先减小后增大,当人体过环下垂直面时髋关节角几乎增至最大,过环下垂直面后先减小再增大。整体来说髋关节角度在环下垂直面前减小的幅度要大于髋关节角在环下垂直面后减小的幅度。(5)向前大回环动作分析结论如下:通过解析得出陈一冰在过环垂直面前角速度为25.3rad/s,在过垂直面后瞬间增大至283.7rad/s。从身体过环上垂直面时刻到身体与水平面第一次平行这段时间内,陈一冰肩关节角从开始的100.4°伸至140.7°,髋关节角从开始的176.3°屈至135.8°。从身体与水平面平行这一时刻到身体过环下垂直面这段时间内,陈一冰肩关节角迅速增大至174.3°,髋关节角在达到杠下垂直面时刻增大至173.1°,人体过环下垂直面的角速度为425.2rad/s。陈一冰在身体后摆至环后89.2°位置时,髋关节收至最小,度数为137.0°。当身体回环一周达到环上垂直面时,身体伸直,髋关节角为176.8°。

二、单杠振浪的力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杠振浪的力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类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单杠项目的历史沿革
        1.3.2 单杠编排的相关研究
        1.3.3 腾越历史的相关研究
        1.3.4 腾越配备、构成及技术的相关研究
        1.3.5 其他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录像观察法
        2.2.5 个案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2.7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现状与分析
        3.1.1 腾越动作选用
        3.1.2 腾越动作储备
        3.1.3 腾越连接现状
    3.2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影响因素
        3.2.1 作战指导思想
        3.2.2 腾越选择方向
        3.2.3 摒弃连接缘由
        3.2.4 专业人口不足
    3.3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
        3.3.1 腾越应用情况
        3.3.2 腾越应用趋向
        3.3.3 腾越应用差距
    3.4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展望
        3.4.1 广东单杠
        3.4.2 腾越类别
        3.4.3 腾越连接
        3.4.4 技术拓展
        3.4.5 夯实技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信息
附录2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3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4 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录5 运动员腾越数据调查表
附录6 专家问卷评价表
附录7 调查访谈交流提纲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3)定制自行车设计及模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行车定制设计方法
        1.2.2 人体建模
        1.2.3 动作捕捉技术
        1.2.4 自行车车架强度分析
        1.2.5 自行车检测标准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自行车系统建模
    2.1 引言
    2.2 人机工程学技术简介
    2.3 AnyBody人体生物力学软件介绍
    2.4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
        2.4.1 骨骼系统的建立
        2.4.2 关节模型的建立
        2.4.3 骨骼肌系统的建立
    2.5 自行车模型的建立
        2.5.1 三维建模软件介绍
        2.5.2 自行车三维模型的建立
    2.6 人-自行车模型的耦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舒适性的车架参数设计
    3.1 引言
    3.2 考虑特定骑行者的自行车车架参数设计
        3.2.1 实验要素选择
        3.2.2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3.2.3 人-自行车系统仿真实验
    3.3 考虑不同人体下肢参数的自行车车架参数设计
    3.4 人体参数与车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骑行仿真实验及车架载荷获取
    4.1 引言
    4.2 动作捕捉实验
        4.2.1 动作捕捉技术介绍
        4.2.2 动作捕捉系统简介
        4.2.3 实验方案设计
    4.3 人-自行车骑行仿真实验
        4.3.1 骑行姿态数据导入
        4.3.2 人-自行车系统逆向动力学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行车车架的强度分析及模拟检测
    5.1 引言
    5.2 有限元法简述
    5.3 ANSYS软件介绍
    5.4 车架的强度分析
        5.4.1 车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5.4.2 车架网格划分
        5.4.3 边界条件设置
        5.4.4 车架静强度校核
    5.5 自行车检测实验介绍
    5.6 模拟检测实验
        5.6.1 模拟检测方法介绍
        5.6.2 水平拉力测试试验台的模型建立
        5.6.3 基于ANSYS的模拟检测实验
    5.7 模拟检测实验验证
        5.7.1 检测案例介绍
        5.7.2 模拟检测实验规划
        5.7.3 模拟检测系统三维实体建模
        5.7.4 基于ANSYS的模拟检测实验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生物力学分析及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上肢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人体生物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体运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人体关节接触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人体有限元建模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人体肌肉力预测研究现状
        1.2.5 上肢MSDs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体上肢生物力学基础
    2.1 人体上肢解剖概述
        2.1.1 上肢骨骼解剖概述
        2.1.2 上肢关节解剖概述及生物力学特点
        2.1.3 上肢骨骼肌解剖概述及生物力学特点
    2.2 人体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
        2.2.1 骨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
        2.2.2 软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肢运动学数据采集及逆向动力学分析
    3.1 上肢运动学数据采集
        3.1.1 上肢各关节运动数据采集及分析
        3.1.2 手部精细操作数据采集及分析
    3.2 上肢运动逆向动力学分析
        3.2.1 屈肘关节运动分析
        3.2.2 前臂旋前后运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操作鼠标时鼠标、腕部接触压力实验测量
    4.1 操作鼠标实验测量概述
    4.2 鼠标、腕部接触情况扫描及分析
        4.2.1 鼠标、腕部接触情况的扫描
        4.2.2 鼠标、腕部接触的扫描结果
    4.3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及分析
        4.3.1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
        4.3.2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结果
        4.3.3 鼠标、腕部接触压力的F-Scan测量分析
    4.4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及分析
        4.4.1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
        4.4.2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结果
        4.4.3 鼠标、腕部和前臂接触压力的FSA测量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人体上肢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开发及模拟分析
    5.1 人体上肢肌骨系统几何模型的建立
    5.2 人体上肢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人体上肢组织材料属性的确定
        5.2.2 接触、载荷、约束和边界条件设置
    5.3 肘关节接触压力的有限元分析
        5.3.1 屈肘时关节接触压力和组织应力的分析
        5.3.2 前臂旋后时关节接触压力和组织应力的分析
    5.4 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情况的模拟分析
        5.4.1 鼠标和桌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5.4.2 鼠标和桌面的有限元模型
        5.4.3 鼠标和桌面的材料参数等设置
        5.4.4 鼠标和桌面接触压力的分析
        5.4.5 鼠标、腕部与桌面之间接触压力的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及后续工作建议
    6.1 本文的工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发表或录用的文章及科研情况
独创性声明

(5)基于MATLAB的老年人下肢活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运动生物力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人体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人体运动仿真的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人体运动信息
    2.1 获取人体运动信息
    2.2 人腿运动步态研究
        2.2.1 步态周期的划分
        2.2.2 人体下肢运动的步态参数
    2.3 人体运动参数的测量
        2.3.1 关节角度的测量
        2.3.2 足底压力测量
    2.4 本章小结
3 人体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人体下肢运动学模型
        3.2.1 正运动学问题分析
        3.2.2 逆运动学问题分析
    3.3 人体下肢的动力学模型
        3.3.1 动力学建模方法
        3.3.2 动力学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Matlab的老年人下肢运动仿真分析
    4.1 多刚体动力学建模软件的介绍及选择
    4.2 老年人下肢运动的建模仿真
        4.2.1 SimMechanics简介
        4.2.2 下肢模型的结构与组成部分
        4.2.3 基于SimMechancis下肢模型构造
        4.2.4 老年人下肢模型相关参数的计算与配置
    4.3 老年人的下肢运动模型
        4.3.1 摆动期的老年人下肢建模仿真
        4.3.2 支撑期的老年人下肢建模仿真
    4.4 模型输出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老年人下肢运动参数分析
    5.1 随机变量与确定变量的分析方法
        5.1.1 回归分析法
        5.1.2 相关分析法
        5.1.3 神经网络分析法
    5.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5.2.1 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5.2.2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人体表面肌电信号的介绍
    6.1 表面肌电信号的产生原理和分析
        6.1.1 表面肌电信号的产生原理
        6.1.2 表面肌电信号和噪声分析
        6.1.3 表面肌电信号噪声处理方法
    6.2 表面肌电信号的处理
        6.2.1 小波去噪的基本原理
        6.2.2 阈值函数
        6.2.3 阈值函数的改进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课题的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Anybody的人—自行车骑行仿真与车架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体建模
        1.2.2 实验测试技术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骑行运动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2.1 引言
    2.2 主要测试技术及研究对象
        2.2.1 动作捕捉技术简介
        2.2.2 心肺功能测试技术简介
        2.2.3 表面肌电信号简介
    2.3 实验方案设计
        2.3.1 实验目的
        2.3.2 研究对象
        2.3.3 实验设备
        2.3.4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动作捕捉实验结果分析
        2.4.2 心肺功能实验结果分析
        2.4.3 表面肌电信号实验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ANYBODY的骑行运动仿真
    3.1 引言
    3.2 人机工程学理论简介
    3.3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创建
        3.3.1 Anybody软件介绍
        3.3.2 人体模型的建模
    3.4 自行车CAD模型建模
        3.4.1 自行车主要参数介绍
        3.4.2 自行车CAD模型建模
    3.5 骑行运动仿真
        3.5.1 人-车系统耦合模型
        3.5.2 人-车耦合模型的仿真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舒适性的车架结构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4.3 参数化仿真骑行实验
        4.3.1 设计变量
        4.3.2 仿真模型的简化
        4.3.3 边界条件
        4.3.4 参数化仿真程序
        4.3.5 参数化仿真结果
    4.4 函数关系式拟合分析
        4.4.1 MATLAB简介
        4.4.2 拟合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数学模型的验证
    5.1 引言
    5.2 骑行受试者的选拔
    5.3 验证试验流程
    5.4 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人类直立行走起源于树栖双臂臂行猜想与相关古人体演化力学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生物演化与力学
    1.2 人类起源理论简介
        1.2.1 树栖四手类祖先
        1.2.2 陆栖四足类祖先
        1.2.3 长臂小猿类祖先
        1.2.4 细树枝采食假说
        1.2.5 长跑狩猎
        1.2.6 节约能量
        1.2.7 其他理论
        1.2.8 化石证据
    1.3 着名古人类化石介绍
        1.3.1 阿尔法南方古猿Lucy
        1.3.2 汤恩幼儿Taung child
    1.4 分子生物学与人类起源理论
    1.5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意义
2 人猿臂行简易摆频率极值分析
    2.1 引言
    2.2 人猿臂行摆动方式演化与耦合共振
        2.2.1 力学模型---耦合双球线摆微分方程
        2.2.2 小角度简谐摆动频率
        2.2.3 系统(图 2.3)小角度摆动频率及其对支点拉力的极值分析
        2.2.4 考虑初速度的简谐摆小角度摆动频率极值分析
    2.3 大角度摆动频率极值分析
        2.3.1 初始摆动角确定的频率极值分析
        2.3.2 相等重心下降高度频率极值分析
    2.4 本章总结
3 人猿臂行复摆模型摆频极值分析
    3.1 前言
    3.2 古人体模型(参考南方古猿)及其小角度摆动解析解
        3.2.1 微分方程
        3.2.2 体型分析
    3.3 古人(南方古猿露西为参考)大角度摆动数值解
        3.3.1 微分方程
        3.3.2 体型分析
    3.4 人体脊椎S曲线形成与步行姿势
    3.5 长臂猿单臂摆动简易杆模型
        3.5.1 模型以及假设
        3.5.2 简化模型分析
        3.5.3 长臂猿小角度摆动频率分析
        3.5.4 长臂猿大角度摆动频率分析
    3.6 现代人身体结构测量
    3.7 本章总结
4 人类直立行走起源力学分析与化石证据
    4.1 引言
        4.1.1 直立行走起源理论简介及本文假说
        4.1.2 动物生存两个重要因素----速度和能量
        4.1.3 树栖时期人类祖先的运动方式推测
        4.1.4 双臂摆动介绍及其困难与进化对策
        4.1.5 振浪飞摆飞行距离
    4.2 双臂摆荡力学分析与古人类化石证据
        4.2.1 上肢(手掌,拇指,上肢长,手腕,肩胛骨,锁骨)
        4.2.2 躯干(颈部,第七颈椎棘突,胸肋骨,胸椎,腰椎)
        4.2.3 下肢(髋部,膝,股骨,胫骨,足弓,跟腱,拇趾)
        4.2.4 其他(颈肋综合症,内耳结构,跟腱)
    4.3 灵长类上下肢比例与行走方式
    4.4 人类狩猎能力与双臂飞摆的关系
        4.4.1 颌骨,犬齿,大脑形态与两足行走狩猎的关系
        4.4.2 狩猎攻击动作与双臂振浪前摆关系
        4.4.3 人类拿握武器或其他工具的方式与双臂摆的关系
        4.4.4 人类肩胛骨形态与投掷,击打的力度和精准度关系
    4.5 数值模拟----人类能够由半直立姿势对抗重力作用慢慢直立起来吗?
    4.6 对恩格斯着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简单评论
    4.7 古人类骨骼化石力学性能预测与人类起源理论验证
        4.7.1Mori-Tanaka方法简介:
        4.7.2 迭代Mori-Tanaka方法
        4.7.3 算例与验证
        4.7.4 仅考虑平均应力的迭代Mori-Tanaka方法
        4.7.5 算例与验证
        4.7.6 横观各向同性与正交各向异性松质骨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4.8 总结与讨论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着名古人类化石简介
    B.人类进化树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ADAMS人体下肢建模关节力的计算——兼与测力台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2创建人体运动模型
3模型的预测性能检验
4讨论
    4.1ADAMS人体建模关节力计算的可行性
    4.2 ADAMS人体建模方法所能解决的特殊领域的实践问题
5结论

(9)基于人体生物力学的下肢肌力衰退老年人步态及肌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老年人跌倒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人体下肢肌力与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人体几何模型的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结构
第二章 人体行走的机理及步态分析
    2.1 人体下肢运动生物力学
        2.1.1 人体基本平面和基本轴
        2.1.2 人体下肢的解剖结构
        2.1.3 人体下肢各关节及自由度
    2.2 下肢肌力衰退的机理分析
        2.2.1 肌肉力量概述
        2.2.2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2.2.3 肌力衰退与平衡和跌倒的关系
    2.3 老年人与年轻人步态研究
        2.3.1 人体正常行走步态
        2.3.2 老年人与年轻人步态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多刚体动力学系统的建立及仿真
    3.1 人体多刚体系统的建立
        3.1.1 多刚体模型的建立
        3.1.2 系统动力学方程
    3.2 人体行走过程中关节力矩计算
        3.2.1 人体行走过程中运动学参数的确定
        3.2.2 各刚体惯性参数的确定
        3.2.3 人体行走过程中关节力矩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下肢肌肉力学模型
    4.1 肌拉力线的确定
        4.1.1 肌拉力线的分类
        4.1.2 肌肉的起止点与代起止点
    4.2 肌肉力学模型分析
        4.2.1 肌肉的张力速度模型
        4.2.2 肌肉的张力长度模型
        4.2.3 肌肉的张力长度速度模型
        4.2.4 本文采用的肌肉力学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肌肉骨骼模型在虚拟样机的建立及仿真
    5.1 老年人骨骼模型的建立及运动控制
        5.1.1 人体骨骼模型的建立
        5.1.2 人体骨骼模型的运动控制
        5.1.3 老年人下肢肌肉相对位置的确定
        5.1.4 老年人下肢肌肉模型
    5.2 老年人肌肉骨骼模型的仿真分析
        5.2.1 老年人行走过程中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5.2.2 老年人行走过程中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10)陈一冰吊环以力量静止姿势结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兼评成套动作编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吊环技术的发展历史回顾
    2.2 吊环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吊环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2.2.2 吊环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三维摄像解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陈一冰吊环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
        4.1.1 整套动作比例分析
        4.1.2 整套动作难度、类型分析
        4.1.3 整套动作连接分析
    4.2 以力量静止姿势结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4.2.1 静止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4.2.2 悬垂后摆类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4.2.3 向前大回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5 结论
    5.1 成套动作编排研究结论
    5.2 以力量静止姿势结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结论
        5.2.1 静止动作分析结论
        5.2.2 悬垂后摆类动作分析结论
        5.2.3 向前大回环动作分析结论
6 建议
    6.1 成套动作编排的建议
    6.2 静止动作的建议
    6.3 悬垂后摆类动作的建议
7 本研究不足之处
8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四、单杠振浪的力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类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研究[D]. 李兆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2]体操运动中的“物理问题”解析[J]. 李灿.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20)
  • [3]定制自行车设计及模拟检测方法研究[D]. 黄骥. 天津大学, 2017(09)
  • [4]人体上肢肌骨系统生物力学分析及鼠标操作时腕部接触压力研究[D]. 张绪树.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5]基于MATLAB的老年人下肢活动仿真研究[D]. 高许峥妍. 武汉纺织大学, 2016(08)
  • [6]基于Anybody的人—自行车骑行仿真与车架参数优化研究[D]. 高飞. 天津大学, 2016(11)
  • [7]人类直立行走起源于树栖双臂臂行猜想与相关古人体演化力学论证[D]. 方翠熔. 重庆大学, 2015(01)
  • [8]基于ADAMS人体下肢建模关节力的计算——兼与测力台比较[J]. 张彦龙,陈民盛.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02)
  • [9]基于人体生物力学的下肢肌力衰退老年人步态及肌肉特性研究[D]. 闫相群.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10]陈一冰吊环以力量静止姿势结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兼评成套动作编排[D]. 张丹. 成都体育学院, 2013(03)

标签:;  ;  ;  ;  ;  

单杠振动的力学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