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南部新生代盆地地震地层特征及构造岩相分析

黄海南部新生代盆地地震地层特征及构造岩相分析

一、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stratigraphy and analysis of structurallithofacie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Cenozoic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闫纪元[1](2021)在《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太平洋向西俯冲的影响,中国地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中生代时期东高西低的地貌态势逐步演化形成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地貌。华北西部鄂尔多斯周缘形成环鄂尔多斯地堑系,包括鄂尔多斯西缘银川-吉兰泰断陷盆地、北缘河套盆地、南缘渭河盆地及东缘山西地堑系。这些地堑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中银川盆地新生代地层最厚处达7000 m,河套盆地最厚处达14800 m,渭河地堑最厚处达8000 m,山西地堑系最厚处达5000 m。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山西地堑系与其他几个边缘裂陷不同,它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方向排列的斜列断陷盆地组成,从北往南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组成。与此同时,随太行山的隆升,华北东部经历长期持续伸展作用,形成广阔的伸展裂陷与坳陷盆地,广泛接受沉积。尤其是黄河贯通以来,华北西部整体进入剥蚀状态,在华北东部形成了巨大的黄河冲积平原。研究和限定华北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隆升-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对认识我国华北地区晚新生代地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运城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南部,盆内最深处新生界厚度超过5000 m。有意义的是,运城盆地北侧的孤山高于地表700余米,加上被新生代沉积所埋藏的300余米和本文获得的孤山岩体2.1-3.3 km的侵位深度,孤山隆升的高度至少达3.1-4.3 km。目前孤山完全由裸露的花岗闪长岩体组成,表明侵位时的前寒武纪及古生代、中生代围岩都已经剥蚀殆尽,这巨量的物质除了沉积在运城盆地本身之外,大部分应该被黄河搬运到华北平原沉积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运城盆地什么时间开始发育?孤山的快速抬升发生在什么时间?巨大的侵蚀作用发生在什么时间?等等。因此,对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以及北侧孤山剥蚀过程的研究,可以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在华北地块中部的表现、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理解华北东、西部晚新生代的隆升-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1∶50000《上郭幅(I49E005012)》和《运城县幅(I49E006012)》地质填图,对运城盆地及北侧峨眉台地地层、构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运城盆地SG-1孔进行了地层序列划分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精细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探讨了晚新生代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进而通过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分析了构造和气候作用对盆地沉积过程的影响。并采用碎屑锆石物源示踪手段,讨论了盆地北缘地貌和水系演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测年等低温热年代学和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分析等手段对孤山的隆升剥蚀过程以及侵蚀速率进行了约束。主要取得以下的认识:1.SG-1孔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运城盆地最老时代为9.1 Ma,盆地很可能从这个时期开始发育,这恰恰是青藏运动序幕发生的时间,也即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影响至少在9.1 Ma已经到达华北克拉通中部。另一方面,盆地沉积速率或沉积相在3.6 Ma、1.2 Ma和0.2 Ma发生显着变化,分别与青藏运动A幕、昆黄运动和共和运动发生的时间一致,显示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东向扩展一直控制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暗示着运城盆地、甚至山西地堑系及整个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东方向的扩展有密切的成因关系。2.晚新生代盆地北部以河流沉积为主,构造活动和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起到了主导作用,SG-1孔岩心环境代用指标(粒度、色度、磁化率)表明气候作用对运城盆地的沉积有重要影响。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运城盆地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由于伸展作用的持续进行,汾河在3.6 Ma左右形成,并在峨眉台地中部ND-1孔中揭露出相关沉积,0.72Ma汾河河道出现在峨眉台地东部,0.20 Ma左右汾河彻底退出运城盆地。3.孤山的隆升剥蚀过程是本文研究约束运城盆地形成与沉积演化发展过程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幂函数关系角闪石全铝压力计,通过结晶压力计算出了孤山花岗闪长岩岩体的侵位深度在2.1-3.3km。现今孤山海拔高度1411 m,距离峨眉台地地表约700m,而峨眉台地新生界约300m,这意味着孤山花岗闪长岗岩体剥露抬升的最小高度在1000 m。加上侵位深度,中新生代运城地区地壳抬升幅度可能高达3.1-4.3 km。4.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和(U-Th-Sm)/He揭示了孤山120-90 Ma和50-30 Ma两次快速隆升剥露事件,作者认为30 Ma左右孤山已经隆升到接近现在的高度。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孤山花岗闪长岩体可能在8.7 Ma之前就已经暴露出地表。ND-1孔在143.2 m深处(~3.6 Ma)发育富含孤山花岗闪长岩碎屑的沉积层,而在SG-1孔629.5m深处(~8.7 Ma)出现大量孤山花岗闪长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孤山花岗闪长岩至少在8.7 Ma围岩已剥蚀殆尽,岩体直接暴露,考虑到这一时间与盆地形成时间接近,我们推测在运城盆地形成之前,孤山花岗闪长岩体便已经完全剥露出。5.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过程与孤山隆升剥蚀过程,也清楚地反映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运城盆地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向东扩展有密切关系,而且盆地自形成之后的发展一直受制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作用。孤山花岗闪长岩体裸露于地表之上700 m,表明围岩及岩体在30~8.7 Ma期间,剥蚀厚度至少3.1-4.3 km,除运城盆地接收部分沉积外,大量的沉积物被搬运并沉积到华北黄河冲积平原,形成巨大的黄河冲积扇体。6.孤山岩体山顶至坡底剖面上的宇宙核素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孤山在39.5-26.5 ka以来经历了强烈的侵蚀过程,侵蚀速率(16.3-23.6 mm/ka)与青藏高原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晚更新世黄河贯通导致的区域侵蚀基准面的下降所致,区域地貌在该时期定型。

梁光河[2](2020)在《从东海和南海北部盆地群演化探讨日本大陆板块的形成过程》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列岛是位于欧亚东缘和西太平洋过渡带上的大陆板块,其来源和成因机制得到了广泛研究,传统上认为其成因是由太平洋俯冲形成的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地形地貌、地震勘探剖面和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古地磁测量和古生物等诸多证据,将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和东海盆地及冲绳海槽的构造迁移进行统一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大陆板块在新生代由两个区域分别漂移而来。北海道来自赤道附近,而本州、四国和九州来自华南大陆边缘。其成因动力机制与欧亚板块从北大西洋的裂解东漂和印度与欧亚碰撞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位于欧亚板块东缘的日本三岛首先发生了裂解,之后发生了漂移。新的大陆漂移模型合理地解释了沟弧盆体系的形成机制和过程,说明了弧状岛弧的成因机制,也给出了所形成的盆地内油气富集的规律。本研究为大陆漂移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机制。

孙海波[3](2019)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火成岩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的古近系阜宁组地层。近年来,随着高邮凹陷勘探程度的提高,以前对该套地层的火成岩分布规律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需要对该套地层重新开展侵入岩分布特征研究。本次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厘定阜宁组辉绿岩的纵向具体分布层段,以及分析北斜坡带辉绿岩平面分布规律。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勘探目标的优选和评价,更为下一步的勘探和生产明确思路。作者通过借鉴前人关于火成岩识别研究所使用的测井、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总结出高邮凹陷侵入岩具有“三低两高”测井响应特征,低频率、强振幅、连续性好等地震反射识别特征。凹陷内阜宁组地层自下而上发育E1f4-E1f1四个岩性段,对工区内辉绿岩发育丰富的典型井进行资料预处理,在完成深度校正及环境影响校正的前提下,利用ResForm软件绘制测井曲线图,通过单井识别研究、连井剖面图分析,总结出北斜坡带阜宁组纵向上辉绿岩主要侵入E1f4-E1f2地层中,并且以顺层侵入为主,偶有穿层侵入、沿断层侵入。依据辉绿岩地震反射特征,对地震剖面进行辉绿岩的识别解释,勾划出高邮凹陷辉绿岩的平面展布范围。其中,北斜坡辉绿岩自西向东沿东北方向依次分布于码头庄地区,沙埝-花庄地区,瓦庄地区,还有与柘垛低凸起相连的兴化地区。依据北斜坡辉绿岩的测井解释成果以及区内探井的钻井资料绘制辉绿岩厚度等值线图,辉绿岩顶面构造图。分析得出,沙埝-花庄地区是辉绿岩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广的地区,该区辉绿岩在平面上多套叠合,呈碟状展布;码头庄地区主要分布在码头庄背斜构造的中央,由中央向四周减薄。瓦庄地区主要分布在W1、W2、W4井附近,辉绿岩向东西两个方向减薄;兴化地区也有多口井钻遇辉绿岩,分布面积也较广。

戚家振,黄建军,王迪,黄苏卫[4](2019)在《南黄海南部坳陷中新生界成藏有利区带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南黄海盆地自开展油气勘探活动以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油气发现,整体研究程度偏低。为实现研究区成藏有利区带的预测,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二维地震测线解释,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资料、钻井资料等,对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烃源岩的发育、构造圈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南五凹烃源岩最发育,南四凹及南七凹次之,且中新生界阜宁组为主力生烃层系,以生油为主。该研究对于南部坳陷中新生界烃源岩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预测了南五凹陷是最有利的生烃凹陷,邻近南五凹的有利构造圈闭易于成藏,优选出南部坳陷I类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对南部凹陷进一步的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张立夫[5](2017)在《TX盆地西部凹陷渐新统-中新统沉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TX盆地位于我国某海域内,是我国海上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本论文研究区为TX盆地内的西部凹陷,其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是否存在良好油气资源条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层为渐新统-中新统,研究内容为其内部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描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该研究层段主要为海相沉积地层,内部发育的优质砂岩储层与下部深湖相烃源岩及上部区域性盖层形成一套良好的生、储、盖油气系统。因此,刻画研究区内中新统-渐新统层位内部砂体分布特征,恢复相应沉积体系,对TX盆地西部凹陷油气地质条件的研究具有较大意义。针对该问题,从前人对TX盆地西部凹陷地质构造背景、地层与沉积特征、盆地构造特征等研究成果出发,通过与邻区相关地震特征、地层、层序对比,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地震线描方法进行沉积盆地原始结构重建,确定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选取研究区内典型地震剖面来识别目的层内部砂体,刻画地震相并圈定优质砂体,确定其发育规律及展布特征。利用源控+相控的方法,建立三角洲-斜坡-深水扇的沉积体系脉络关系,并结合相应的沉积环境、水流体系等,实现研究区沉积体系综合分析。最终基于沉积体系的研究,开展一定程度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认识:(1)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初步确定调查区新生界存在8个主要地震反射界面,其中T3、T6、T8-1、T9、Tg为五个区域性大型角度不整合面,并依此划分、识别出研究区第三系发育Ⅰ-1,Ⅰ-2,Ⅱ-1,Ⅱ-2和Ⅱ-3五个构造层序。(2)在对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刻画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线描方法进行沉积盆地原始结构的重建,确定研究区渐新统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架和半深海陆架内洼陷环境、中新统为大陆边缘陆架环境;又通过对地震反射特征的识别与归类,在研究区共识别、划分出6种优势地震相,并对每一种地震相进行了地质意义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的优势沉积相分布,为沉积环境特征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3)通过波形分析,结合邻区已验证实例,确定研究区骨架砂体岩相的波形特征,在研究区目的层位进行砂体扫描,确定不同类型砂体的时空展布,再结合沉积相分布与沉积环境特征分析,确定研究区目的层位中新统、渐新统的沉积体系,划分出三角洲、浅海陆架、斜坡等相带,确定三角洲-深水扇的脉络关系。

李勇,颜照坤,李洪香,刘子藏,官全胜[6](2016)在《断坳叠置湖盆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以沧东凹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沧东凹陷及其周边区域钻孔资料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获得对沧东凹陷孔店组残留地层的空间分布和现今构造特征的认识。结合65口井1 120 m岩心、340余口井测井资料、600余口井录井资料和32条地震测线等资料指示的沉积特征,初步判定孔店组沉积期沧东凹陷湖盆演化总体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为:坳陷初期(孔店组三段沉积时期)、坳陷期(孔店组二段沉积时期)、坳陷末期(孔店组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和断陷期(孔店组一段上亚段沉积时期)。4个阶段的湖盆古地理演化过程为:孔店组三段冲积扇-冲积平原(或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孔店组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深湖沉积体系→孔店组一段下亚段冲积扇-冲积平原-滨浅湖沉积体系→孔店组一段上亚段冲积扇-冲积平原-膏盐湖沉积体系。

刘凯[7](2015)在《南黄海深部构造广角地震勘探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发展需求的日趋增大和陆相油气勘探难度的日渐增加,海相油气资源勘探逐渐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的新领域。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分布较为稳定,部分地层受后期构造变动影响相对较弱,其中,北部坳陷中生界地层残留厚度大,中部隆起和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地层残留厚度大,都是较好的含油气远景区。但是,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中部隆起和南部隆起浅部地区的浅层,高速地层直接覆盖在低速地层之上,导致速度倒转现象,由于南黄海水深浅、浅部高速层屏蔽作用以及深部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物性差异小等地震地质条件,使得地震资料中难以辨认出深部弱反射目标地层,深部目标地层成像困难,无法满足南黄海油气勘探的要求。因此,对南黄海深部构造广角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南黄海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以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为基础,研究了南黄海高速屏蔽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南黄海地震速度-深度模型,通过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研究了深部海相弱反射层的广角地震波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多道地震采集试验资料,研究了广角地震勘探采集参数的优化。鉴于常规地震勘探方法对勘探深度的限制,以南黄海海底地震仪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底地震仪数据成像和解释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创新。(1)在高速层屏蔽作用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从能量屏蔽、吸收衰减和散射效应三个方面,讨论了南黄海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对海上地震勘探资料品质的影响。以南黄海地震勘探解释剖面为基础,根据前人对研究区岩石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符合南黄海地震地质条件的地震速度-深度模型,开展了针对深部弱反射层广角地震勘探的地震正演模拟,分析了南黄海海相沉积地层的广角反射波特征,提出了采用广角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非常规地震勘探方法的有效技术对南黄海海相残留盆地这类成像困难区有很好的适用性。(2)在南黄海广角地震勘探波场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层气枪阵列+长排列,地震采集试验资料,从频谱特征、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三个方面,对比了不同气枪阵列组合方式和长排列拖缆采集对深部地层反射信息的影响,得出了南黄海多道广角地震勘探采集参数优化方案。多层气枪阵列激发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平面气枪阵列,有利于压制陷波效应、提高低频地震波能量,拓展低频,拓宽有效频带;长排列拖缆能够更好地接收远偏移距处能量增强的广角反射波,提高深部构造成像质量。(3)基于海底地震仪成像方法的研究,以南黄海海底地震仪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展海底地震仪多尺度层析成像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提出了包括互相关叠加、初至拾取筛选和联合解释等适用于南黄海海底地震仪数据的处理解释方法,实现了对研究区深部速度构造的反演成像,反演结果较为可靠;首次将南黄海多道地震剖面和海底地震仪速度成像剖面叠合,取得了很好的联合解释效果,通过联合解释,两套数据互相补充,对研究区深部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描述,提高了南黄海深部构造成像的精度。

刘金庆,许红,孙晶,宋红瑛,孙和清,闫桂京[8](2012)在《下扬子海区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几点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黄海盆地具有5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但至今还是我国海域唯一尚未发现工业油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简要概述了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历程,以2005年为界,将其划分为前后两大勘探时期,代表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由新生界向中—古生界转变的历程,共经历了自营勘探、对外合作勘探、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评价4个阶段。通过地震地层、沉积地层、构造演化和资源潜力评价的分析,指出多期盆地叠置和复杂构造演化是其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官保,刘保华,赵月霞,李炜,姜丽丽[9](2011)在《南黄海千里岩附近海域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文中指出南黄海千里岩附近海域是千里岩隆起区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区域,对该区域新近获得的单道地震剖面的分析表明,海底第四纪沉积层中发育较多的褶皱和断层构造,断层以逆断层为主,褶皱则主要为平缓斜歪褶皱,为断层活动引起.褶皱和断层构造多形成于中更新世以前,千里岩断裂等部分断层最新活动至晚更新世,且具有生长断层的特征,反映了区域较强的活动性.研究区新近纪-中更新世的构造变形可能与南黄海最新一期构造运动有关,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产物.

王霞田[10](2011)在《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应用岩心、钻井、录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构造沉积分析与油气成藏相结合的方法,对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的断裂系统、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构造、沉积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及有利含油地区。依据各构造演化剖面的特征和断层活动强度的定量分析,将西斜坡阜宁组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阜宁期斜坡发育阶段、戴南期和三垛期差异沉降阶段、三垛期末逆冲褶皱阶段以及新近纪和第四纪构造稳定阶段。通过对西斜坡阜宁期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详细分析古构造应力场中断层发育规律,得出西斜坡阜宁期最大主应力均为压应力,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为两个低值集中区,中部为高值集中区;最小主应力几乎全为张应力,西南部为最小主应力高值区,整体呈现为北西向,断层发育密集;剪应力呈区域性展布,中部和东北部为左旋剪应力分布区,近东西向断层发育,西南和西北部为右旋剪应力分布区,北东、北北东向断层发育。综合利用常规三维地震剖面解释技术和蚂蚁追踪断裂系统自动分析技术,确定了研究区内北北西向断裂系统及其断层相关背斜的发育,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崔2逆断层及其上盘发育的断层相关背斜形成于三垛末期的构造反转期。在岩心观察、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和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井沉积相、连井沉积相和平面沉积相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主要有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两个物源,阜一段上部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阜二段主要为滨浅湖亚相,阜三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阜四段以湖泊相为主。在构造演化、断层活动强度、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得出古斜坡地貌和东部边界断层的强烈活动控制阜宁组地层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的楔状沉积,中部构造调节带、西部建湖隆起及斜坡地貌和西南部张八岭隆起及断层强烈活动区分别决定湖盆短轴和长轴方向砂体入湖位置,发育雁列式和分叉式断层控砂、断阶控砂、地垒和反向断层断阶以及中坡带控碳酸盐岩滩坝几种模式。在构造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阜宁组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阜一段、阜二段下部、阜三段和阜四段底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砂坝发育区;碳酸盐岩储层集中发育在阜二段中部,为滨浅湖环境中的碳酸盐岩滩坝;渗透性储集层为油气横向运移通道,活动性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半环凹斜坡背景上被切割的断层相关背斜是有利的复杂断块圈闭群。

二、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stratigraphy and analysis of structurallithofacie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Cenozoic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stratigraphy and analysis of structurallithofacie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Cenozoic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山西地堑系的研究现状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与运城盆地地质特征
    2.1 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
    2.2 山西地堑系
    2.3 运城盆地
第三章 运城盆地北侧孤山隆升剥露历史与侵蚀速率研究
    3.1 孤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3.2 孤山岩体侵位深度
    3.3 孤山岩体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3.4 孤山岩体侵蚀速率研究
第四章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学与沉积相分析
    4.1 运城盆地SG-1 孔沉积序列和沉积相分析
    4.2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学
    4.3 运城盆地SG-1 孔环境代用指标记录
第五章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
    5.1 碎屑锆石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5.3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讨论
第六章 运城盆地构造-沉积及北侧孤山隆升剥蚀过程讨论
    6.1 孤山晚新生代地貌的形成
    6.2 运城盆地北部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
    6.3 运城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沉积及北侧孤山隆升剥蚀过程讨论
结论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从东海和南海北部盆地群演化探讨日本大陆板块的形成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与日本列岛的成因
2 东海盆地演化与日本成因
    2.1 伸展环境下盆地形成过程
    2.2 东海盆地形成过程与日本列岛的成因
3 日本三岛漂移与盆地群演化过程
    3.1 南海北部盆地群演化
    3.2 日本三岛漂移历史的沉积盆地年代约束
4 西太平洋岛弧成因动力机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
    4.1 西太平洋岛弧成因动力机制
    4.2 存在的问题探讨
5 结论

(3)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火成岩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火成岩研究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盆地构造演化
    2.3 盆地地层特征
    2.4 盆地侵入岩分布特征
第3章 火成岩的特征识别
    3.1 火成岩测井曲线特征
    3.2 火成岩地震剖面特征识别
    3.3 高邮凹陷侵入岩特征识别
第4章 北斜坡带阜宁组侵入岩分布特征
    4.1 研究工区侵入岩纵向分布特征
    4.2 研究工区侵入岩平面分布特征
    4.3 工区辉绿岩及其接触带储层发育特征与有利成藏条件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南黄海南部坳陷中新生界成藏有利区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构造特征
3 烃源岩
    3.1 白垩系泰州组烃源岩发育
    3.2 古近系阜宁组优质烃源岩发育
4 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
5 资源潜力及有利区预测
    5.1 中新生界资源潜力规模
    5.2 有利区预测
6 结论

(5)TX盆地西部凹陷渐新统-中新统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区研究概况
        1.2.2 研究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油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重大构造演化事件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第3章 地震地层划分对比
    3.1 地震反射层划分
    3.2 地震构造层序
        3.2.1 角度不整合面
        3.2.2 构造层序特征
        3.2.3 小结
    3.3 沉积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3.3.1 技术手段概述
        3.3.2 典型地震剖面沉积层序原型结构剖面恢复
第4章 地震相、地震岩相分析
    4.1 研究概况
    4.2 地震相分析
        4.2.1 地震相类型划分
        4.2.2 地震相的地质意义分析
        4.2.3 优势沉积相分析
    4.3 地震波形及地震岩相分析
        4.3.1 地震波形分析
        4.3.2 地震岩相分析
第5章 沉积体系分析
    5.1 砂体扫描解释
        5.1.1 技术方法
        5.1.2 砂体分布及特征分析
    5.2 沉积相特征分析
        5.2.1 沉积特征的几个问题解释
        5.2.2 沉积环境分析
    5.3 沉积体系分析
第6章 有利储层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断坳叠置湖盆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以沧东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孔店组残留盆地结构
3 孔店期原型盆地恢复
    3.1 孔三段沉积期
    3.2 孔二段沉积期
    3.3 孔一下亚段沉积期
    3.4 孔一上亚段沉积期
4 孔店期岩相古地理
    4.1 孔店期坳陷型湖盆岩相古地理
        4.1.1 孔三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4.1.2 孔二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4.1.3 孔一下亚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4.2 孔店期断陷型湖盆岩相古地理
    4.3 孔店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4.3.1 坳陷型湖盆阶段
        4.3.2 断陷型湖盆阶段
5 结论

(7)南黄海深部构造广角地震勘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广角多道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现状
        1.2.2 海底地震仪勘探方法研究现状
        1.2.3 南黄海地震勘探历程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内容安排
2 广角地震勘探理论
    2.1 高速层屏蔽作用
        2.1.1 能量屏蔽
        2.1.2 吸收衰减
        2.1.3 散射效应
    2.2 广角地震勘探
        2.2.1 基本原理
        2.2.2 采集特点
3 海底地震仪成像方法
    3.1 海底地震仪探测
        3.1.1 OBS简介
        3.1.2 OBS工作方法
        3.1.3 OBS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3.2 层析成像方法
        3.2.1 模型参数化
        3.2.2 正演模拟
        3.2.3 反演计算
        3.2.4 解的评价
    3.3 多尺度走时层析成像
        3.3.1 走时层析成像局限性
        3.3.2 单尺度层析成像
        3.3.3 多尺度层析成像
4 广角多道地震勘探采集参数优化
    4.1 区域地质背景
        4.1.1 区域概况
        4.1.2 区域构造划分
        4.1.3 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4.2 地震勘探正演模拟分析
        4.2.1 地震速度-深度模型
        4.2.2 地震波场特征分析
        4.2.3 模拟数据处理分析
    4.3 广角多道地震勘探采集参数试验
        4.3.1 采集参数试验方案
        4.3.2 震源子波特征分析
        4.3.3 实际资料频谱分析
        4.3.4 单炮记录品质分析
        4.3.5 剖面对比分析
5 基于海底地震仪观测深部层析成像
    5.1 数据来源
    5.2 数据分析
        5.2.1 数据常规处理
        5.2.2 初至波分析
    5.3 初至走时拾取
        5.3.1 数据准备
        5.3.2 初至拾取
        5.3.3 初至筛选
    5.4 多尺度层析成像
        5.4.1 反演结果
        5.4.2 联合解释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下扬子海区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勘探历程和研究
    1.1 2005年以前的勘探历程 (1961—2005年)
        1.1.1 自营勘探阶段 (1961—1979年)
        1.1.2 对外合作区块勘探研究阶段 (1979—1999年)
        1.1.3 国土资源大调查阶段 (1999—2005年)
    1.2 2005年以后的勘探历程 (2005年至今)
2 地震地层研究
3 沉积地层特征
4 构造演化特征
5 资源潜力评价
6 主要结论和认识

(9)南黄海千里岩附近海域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 地层发育特征
    3.1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3.2 地层厚度与接触关系
4 褶皱与断裂构造特征
    4.1 褶皱构造
    4.2 断层构造
5 讨论
    5.1 嘉山-响水断裂带与千里岩断裂的识别
        5.1.1 嘉山-响水断裂带
        5.1.2 千里岩断裂
    5.2 断层运动性质及其与褶皱的关系
    5.3 研究区构造活动性分析
    5.4 构造变形的时代演化和动力学成因机制
6 结论

(10)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位置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区位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和研究现状
        1.2.1 勘探开发概况
        1.2.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构造特征
    2.1 构造层
    2.2 区域构造
    2.3 断裂系统
        2.3.1 断层分级
        2.3.2 主要断层
        2.3.3 断层组合样式及分布
第三章 构造演化
    3.1 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3.1.1 构造演化剖面的编制
        3.1.2 构造演化剖面特征分析
    3.2 断层活动规律定量分析
        3.2.1 断层活动性定量研究方法
        3.2.2 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3.3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3.4 构造成因机制
        3.4.1 区域构造背景分析
        3.4.2 古应力方向的确定
        3.4.3 阜宁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3.4.4 断层发育规律分析
第四章崔2逆断层
    4.1 构造概况
    4.2 地震解释
        4.2.1 北东东向地震剖面特征
        4.2.2 蚂蚁追踪解释北北西向断层
    4.3 演化历史及形成机制
    4.4 逆断层及其相关背斜对油气运聚的意义
第五章 沉积特征
    5.1 地层划分对比
        5.1.1 各亚段岩性特征和测井识别标志
        5.1.2 亚段的划分对比程序和结果
    5.2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5.2.1 三角洲相
        5.2.2 湖泊相
    5.3 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
        5.3.1 单井沉积相纵向演化
        5.3.2 区域格架沉积相纵向演化
    5.4 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演化规律
        5.4.1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及物源分析
        5.4.2 沉积演化规律
第六章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6.1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
        6.1.1 古地貌和断层活动对地层沉积厚度的影响
        6.1.2 构造和物源综合控制砂体的入湖位置
        6.1.3 断层组合样式对储集体分布的控制
    6.2 成藏条件分析
        6.2.1 烃源岩
        6.2.2 储层特征
        6.2.3 盖层
        6.2.4 油气运移通道
        6.2.5 油气成藏事件
    6.3 构造沉积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6.3.1 构造沉积对烃源岩的影响
        6.3.2 构造沉积控制油气运移指向及分布
        6.3.3 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6.3.4 断层控制油气圈闭
    6.4 有利含油地区分析
        6.4.1 有利单因素分析
        6.4.2 多因素综合选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stratigraphy and analysis of structurallithofacie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Cenozoic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城盆地及北侧孤山晚新生代构造-沉积与隆升-剥蚀过程研究[D]. 闫纪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2]从东海和南海北部盆地群演化探讨日本大陆板块的形成过程[J]. 梁光河. 地学前缘, 2020(01)
  • [3]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火成岩分布特征研究[D]. 孙海波. 长江大学, 2019(01)
  • [4]南黄海南部坳陷中新生界成藏有利区带预测[J]. 戚家振,黄建军,王迪,黄苏卫. 特种油气藏, 2019(02)
  • [5]TX盆地西部凹陷渐新统-中新统沉积体系研究[D]. 张立夫.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6]断坳叠置湖盆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以沧东凹陷为例[J]. 李勇,颜照坤,李洪香,刘子藏,官全胜. 石油学报, 2016(S2)
  • [7]南黄海深部构造广角地震勘探方法研究[D]. 刘凯.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2)
  • [8]下扬子海区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几点认识[J]. 刘金庆,许红,孙晶,宋红瑛,孙和清,闫桂京. 海洋地质前沿, 2012(04)
  • [9]南黄海千里岩附近海域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J]. 李官保,刘保华,赵月霞,李炜,姜丽丽.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06)
  • [10]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D]. 王霞田.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黄海南部新生代盆地地震地层特征及构造岩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