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秦岭,在资源整合中凸现生机——来自灵宝市黄金资源整合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杨甜[1](2017)在《三门峡市湖滨区转型发展路径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外部发展机遇和城市自身发展生命周期的桎梏、经济下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内部发展瓶颈。大多数城市或主动迎接发展机遇或面对发展瓶颈被迫转型,都在找寻某种新的发展路径来转型升级城市发展动能。城市转型升级涉及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形态变化、社会构架重塑以及文化嬗变等内容。可以说城市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荣辱兴衰。在此背景下探索三门峡市湖滨区转型发展路径和空间规划策略对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的湖滨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同类型城市突破现实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从国家转型的战略导向和地域转型发展的迫切诉求出发,在对城市转型、城市转型与空间规划等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城市转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明确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趋势、不足和经验借鉴。接着,以三门峡市湖滨区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经济、自然地理、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湖滨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及评价,得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发展的迫切性。之后,明晰了湖滨区转型发展内涵,从宏观政策的战略动力、城市发展瓶颈的内生动力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动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和空间布局五大方面具体提出了湖滨区转型发展目标和转型发展路径,并尝试着构建了“构筑多元经济体系为突破点,以形成绿色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推动科技文化创新为引擎点,以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为着力点,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落脚点”的城市转型发展的举措和转型发展三维效果体系。最后,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导向下湖滨区“核心引领、轴带串接、均衡协调”的空间规划策略。
汪松[2](2014)在《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更是蜚声海内外,而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矿业一方面实现了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的重要保障,支撑起了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因为矿业管理不善等原因也引发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例如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混乱、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矿山生产事故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等文件,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矿产资源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安全状况、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有利于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整顿矿业开发秩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均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矿产资源整合的实际工作推进中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困难重重,以河南省为例,自2004年开始进行矿产资源整合,到2011年资源整合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缺乏一套科学的分析系统。以往的整合工作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指令来推动,整合工作缺乏客观依据。而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资源有效合理利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分析系统,并结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针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并判断其整合必要性。②缺乏一套适合当地矿产资源整合的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都有各自的资源特点,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的进行资源整合。③整合方案制定不尽合理。当前的矿产资源整合主要从整顿开采秩序、调整当前矿山企业结构的角度入手,而没有考虑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等因素,故缺乏前瞻性,难以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度来科学制定矿产资源规划和整合方案,有效地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④没有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矿产资源整合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目前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项专项活动,整合协作小组都是临时由相关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整合工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各回原单位,整合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制度及工作流程等难以维持长效机制。因此,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特点,结合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情况,构建了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并对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提出建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通过总结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情况,针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并根据分析结果将整合潜力分为成矿主导型、生产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三种不同类型。第二部分以河南省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为例,从矿种和矿区两个不同角度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进行了验证。煤炭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矿种,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是国家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文章分别从矿种和矿区两方面来分析资源整合潜力,验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探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应用的广泛性。第三部分构建了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资源特点都不一样,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三种模式:以侧重于政府规制的行政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产业链结构关系的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进而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四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完善整合程序、实施矿业权设置制度、深化整合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论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系统的梳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总结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首先通过研究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现状,分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立足于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总结成效,剖析问题。第四章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运用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各子系统的内容、机理、作用进行逐一分析,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分析结果,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成矿系统层面着重从成矿地质过程的角度,通过研究成矿系统类型、成矿区带和资源禀赋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生产系统层面是从矿产品生产的角度,通过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矿产采选、矿产深加工、矿山开发布局、矿山安全生产、矿区环境治理六方面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市场系统层面是研究矿产品在市场系统中相关产业间的运行关系,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结构关系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分别对研究对象的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分别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和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进而分析不同整合潜力类型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进行整合时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成矿系统整合潜力较大,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指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完善,市场发展较为稳定的矿业企业,但是从成矿系统来看,成矿系统类型相同,成矿区带一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通过资源整合能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在整合过程中同时需考虑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问题;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生产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生产系统层面存在问题较多,市场销售较好的矿山企业,在整合过程中需要通过提高勘查、采选、深加工等技术水平,优化开发布局,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同时需要考虑地质勘查风险、市场风险问题;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市场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产业链延伸度有限、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但是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的上游矿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以产业链整合为主,同时考虑地质勘查风险、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等问题。第五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煤炭资源是河南省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栾川钼(钨)重点开采区是全国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运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进行资源整合潜力分析,并对整合潜力结果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为河南省煤炭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内钼钨矿资源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铅锌矿资源为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第六章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行政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产业链主导三类矿产资源整合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七章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本章从协同作用的角度,以健全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为抓手,以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为核心,以深化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为支撑,立足于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本文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摆脱了以往行政指令式的整合模式,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更有效率性和科学性,并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进行分析,验证该系统不仅适用于矿种的资源整合,还适用于对矿区的资源整合,展望未来,可以在其他矿区进行推广,能有效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还有利于矿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甚至有利于矿业企业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可以从完善分析指标体系和定量化分析入手,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使系统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综上所述,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该模型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使得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完善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科学内涵和技术支撑,并以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县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资源整合潜力分析为例,进一步阐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为下一步河南省不同矿种的资源整合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整合建议。
王春选[3](2011)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县域软实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就是要把县域建设好、发展好。县域作为基层政治经济体,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怎么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了,各地都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也存在问题和教训。本文呼吁要特别重视县域软实力的建设。县域软实力是县域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研究县域软实力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领,更好地实现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县域综合实力。从全国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化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县域不论是在地域,还是在经济构成上,都在河南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县域软实力,萃取河南为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内容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和相关研究情况,并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主要难点与创新、研究思路与方法做一简要阐述。县域软实力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升县域综合发展实力。县域软实力研究是个全新的课题,以往研究者大都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展开的,主要有心智说、文化说、综合实力说等,但从整体上看,相关研究并未深入触及县域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软实力相关概念的科学界定及运行规律的把握,创新之处恰在研究别人所未涉及的内容,不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内容都有独到创新。本文的研究方法重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文章的一、二、三、四、五、六章)。从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支撑着手,梳理国内外有关软实力研究的观点理论,重点研究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软实力思想、我国的软实力思想等,形成软实力概念的基本理论与认识,进而归纳形成县域软实力的概念,并分析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夯实县域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从县域软实力基本要素分析着手,研究探讨县域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生成机制、外在表征及其发挥作用的规律、特点,全面剖析河南县域软实力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提升县域软实力的着力点: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形象塑造等,充分发挥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在软、硬实力共同发展中进一步增强县域发展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实现河南乃至全国县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整个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区域竞争力,增强中原崛起的支撑力,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部分,即结语部分,主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选择河南县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及河南县域软实力发展的特殊性,同时对未来县域软实力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软实力必将成为县域发展的“主旋律”,成为县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并强调要把县域软实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新时期农村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
曹霞[4](2008)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表明小矿是小型矿山的简称,包括小型矿山和小矿山(含零星个体采矿)。它因规模小、启动资金需求量小、技术要求低、收益快,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小矿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为各国增收创汇,特别是在缓解贫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推动各国矿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门。然而,小矿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相背离的。这些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小矿由来已久,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在“有水快流”政策的影响下,它(当时被称为乡镇矿山)异军突起,飞速发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多年来,它为缓解我国矿产品供需矛盾,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扩大就业门路、脱贫致富,推动小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相伴而来,各种小矿鱼龙混杂、开采技术落后、无序竞争、私挖乱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事故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国家正常的矿业秩序,也成为制约小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各类小矿,特别是对小煤矿进行大规模治理整顿,先后经历了“关井压产”和“资源整合”两个重要整顿阶段,开展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活动。前一阶段以治小、散、乱为主,后一阶段则侧重矿产资源规划布局的调整。经过十余年的整顿,小矿几度关停,到2005年我国各类矿山数目由1995年的28万余个减少到12万余个,小煤矿的数量也由7.6万个减少到2.5万个。按照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的联合部署,到2010年小煤矿要减到1万个左右,到2015年基本退出煤炭行业。随着国家的三令五申,小矿的绝对数目在有计划地减少,但被关停的小矿屡关屡开、死灰复燃的事件却频频曝光,由此引发的矿难亦不绝于耳。这些小矿为什么久关不闭?小矿主为什么置矿工的生命而不顾顶风作业?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小矿的规制为什么会失灵?失灵的症结又在哪里?资源整合是否简单地等同于关闭小矿?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国当前资源整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它们不仅关系到我国整顿矿业秩序的成败,而且事关小矿及其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社会的稳定。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法律规制角度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进行理性的、规范化的整合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合法小矿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条依法开采、依法治矿的有效途径。国外对小矿法律规制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成果较多。而国内同类研究则断断续续、比较分散。其中深究小矿的负面影响,探讨如何关闭、取缔小矿的成果不在少数,而客观地评价小矿,研究如何规范、促进其发展的成果却屈指可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试图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小矿规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探讨我国小矿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与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考察与比较,廓清小矿法律规制的内在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体系的建议。论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从“小矿”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与评价国内外现存的关于“小矿”的各种概念,并对与“小矿”相关的几个概念——小小矿/手工小矿、非正规矿、(中)小企业进行辨析,之后,给出了本文对“小矿”下的定义:“小矿是以谋生或营利为目的,采用简单的或基本的采掘设备与技术,在有限的矿藏范围内从事某种矿产品采选活动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矿山企业。其中包括开采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型矿山标准的小型矿山企业和开采规模在小型矿山上限1/10以下的小矿山企业(含零星个体采矿)。小矿是采矿业最基本的构成部门。”该定义厘清了小矿的概念及其法律含义,为解决小矿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切入点。第二章探讨国内外小矿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小矿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为国家增收创汇、缓解贫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它存在的问题亦十分突出。虽然国内外略有差异,但无序开采、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是小矿共同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一方面,除资源禀赋条件外,小矿的存在源于贫穷,低投入、粗放型运作又使其回归到贫穷原点,以致小矿不得不在恶性循环中重演着“公地悲剧”。而另一方面,政府不公允的政策与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小矿问题的严重性。鉴于此,本文提出,小矿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运用矿业知识、环保或安全标准进行“一刀切”式的“关闭”或“取缔”,而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从而使小矿问题得以根治。第三章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小矿法律规制的理论支点与依据以及小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本理念强调,要把满足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放在优先地位。我国基于国情、又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孕育而生的科学发展观也同样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在尽可能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优先消除贫困,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弱群体的基本需求。小矿虽然问题很多,但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贫载体,它自身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它又是促进整个矿业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规制小矿的目的就是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国家有关的矿业政策、法律、法规与法律制度,对小矿的准入、生产经营活动、税收、环境管理、安全健康及劳动用工等状况进行干预与监管,帮助小矿除弊兴利,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生活的永久保障。第四章对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历程、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和分析。总体上,我国在小矿法律规制上政策弹性大,稳定性差,鼓励、扶持不足,限制、责备有余;立法分散庞杂,法律层次低,权宜性明显;管理体制复杂、多变,权限模糊,缺乏协调;监管手段单一、效率低下。本文认为,这些缺陷和不足与我国在矿业政策上长期以大矿利益为重,忽视小矿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密切,这也是导致我国小矿发展过快、过滥,开发无序,环境破坏严重,安全事故多发,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十分有必要尽快完善小矿立法,改革小矿管理体制。第五章考察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过程与特点,总结出国外小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与逐步形成的法律制度以及小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结合哥伦比亚规制小煤矿的个案研究,归纳出国外小矿规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本文认为,国外小矿法律规制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中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在政策上充分肯定小矿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缓解贫困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小矿的发展战略融入到整个农村复兴和农民增收战略当中。二是在立法中明确小矿的法律地位,相应的法律制度与管理制度的设计以促进小矿发展为本,把规范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六章首先对我国小矿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继而对小矿的存废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本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国家长期“重大矿、轻小矿,重封堵、轻疏导,重经济、轻社会”的政策导向和管理手段是导致我国小矿问题久而不绝、治而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而我国矿产资源又以小型矿床居多,这种国情、民情、矿情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留存少量合法小矿的必要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路径应当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策先行,正确评价小矿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立法,优先制定小矿专门法律;设立独立、权威的小矿专门管理机构,转变管理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多元服务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挖掘外部资源,扩大国际合作,形成共管共促格局,全方位推进小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法律规制角度对我国的小矿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2)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我国小矿的法律规制应当注重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应当把规制小矿与减贫战略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结合起来。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规制就不再是资源整合的目的,而成为促进小矿健康、有序发展的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避免我国目前为整顿而整顿、不计后果地对所有小矿实行关闭的“一刀切”做法,实行统筹规划、疏堵结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对我国的小矿进行了现实且较为科学的概念界定与法律含义分析,为依法规制小矿提供了法律依据。4)基于我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小矿还有必要继续存在的客观现实,建议修订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法》,在其中设小矿专章,并对小矿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原则与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这些立法建议将有助于充实与丰富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理论的内容。5)本文提出设立独立、权威的国家小矿管理机构,并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特点设立直属于中央的地方小矿管理机构,为小矿提供一站式服务与实施统一监管。6)本文提出政府应当加大对涉及小矿的行业协会或社团的鼓励与扶持力度,充分挖掘外部资源,促进全社会参与规范小矿的行动,从而降低政府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袁可林,张赞生[5](2004)在《小秦岭,在资源整合中凸现生机——来自灵宝市黄金资源整合的调查》文中认为
周文斌[6](2001)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文中认为本论文是把正快速走在现代化途程中的中国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综论的,具体择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重点分论。在第一章中,对作为新的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简要论及了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层面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基本问题;归纳了“狭隘无关论”、“自然过渡论”、“必然无害论”三种对可持续发展的错误认识,为下面的分论奠定基础。 第二章是论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主体——乡镇企业的,但不是一般地讨论,而是用可持续发展这把新尺子来度量的。从中国工业化的起点出发,可以看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超常前行、屡建战功的辉煌历程和迄今仍然稳健的步伐;但同时也时常可见烟火四起、遍地狼藉的外部负作用,造成的损失有些是无法用经济的方法度量的,也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本章对此查找了原因、描述了现状、试图进行理论上的评估、提出了政策和制度性构想。还用例证表明在治理资源、环境问题时,仅有政府的“坚决强制型”是不够的,更需要把企业从“侥幸观望型”变成“自觉受益型”。 城市化是农村通过社会结构转型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三章讨论的城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指出目前城市化滞后多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政府抑制的结果;但纵观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9年以来我国城镇的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应当强调政府在城镇化中发挥积极而不是抑制的作用。本章用两个专节分别论述做好规划和引导非农产业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这两个政府应当做的。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大问题。 第二章。第三章都是与农村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要素紧密相关的问题,那么第四章、第五章则直接讨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由于生态和环境二者至密难分,城乡的生态环境又有极大的关联性,因此这两章的论述虽侧重农村,但也表现出综合性。 列举事实意在表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一般人想象得要严重,其原因探求是通过对贫困的例析来实现的。 环境政策,从市场取向的理论分析、国外环境管理的借鉴到中国环境政策的评介,是这一部分的一个重点。 通过对三个有关三峡和西部开发小案例的研究,意在探讨市场取向的生态建设机制。南京郊区的案例提供了建立农村环境综合考核较可操作的18项指标。山西省的调研是想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法治、管理体制的改进是自然要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论文时间的限制,未能展开,只好留作以后进一步研究深化。
二、小秦岭,在资源整合中凸现生机——来自灵宝市黄金资源整合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秦岭,在资源整合中凸现生机——来自灵宝市黄金资源整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三门峡市湖滨区转型发展路径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
1.1.2 以城市转型为核心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点 |
1.1.3 城市发展亟需全面转型突破现实瓶颈 |
1.1.4 实现中小城市全面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辨析 |
2.1.1 城市转型 |
2.1.2 城市转型与空间规划 |
2.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城市发展理论 |
2.2.2 国内外城市转型理论 |
2.2.3 城市转型研究现状评价 |
2.3 相关实践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城市转型实践 |
2.3.2 国内城市转型实践 |
2.3.3 城市转型的经验借鉴 |
2.4 本章小结 |
3 三门峡市湖滨区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 |
3.1 湖滨区发展的历史与机遇 |
3.1.1 湖滨区建制沿革 |
3.1.2 湖滨区发展历程 |
3.1.3 湖滨区发展机遇 |
3.2 湖滨区发展现状特征 |
3.2.1 产业经济 |
3.2.2 生态环境 |
3.2.3 科技文化 |
3.2.4 社会事业 |
3.2.5 空间布局 |
3.3 湖滨区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
3.3.3 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3.3.4 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
3.4 湖滨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总体经济实力不足,经济效益增长乏力 |
3.4.2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城市风貌特色缺失 |
3.4.3 城市文化影响力低,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
3.4.4 公共服务亟需均衡,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完善 |
3.4.5 城乡空间结构松散,城区格局仍需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三门峡市湖滨区转型发展战略及路径 |
4.1 转型发展的内涵 |
4.1.1 发展理念转型 |
4.1.2 发展目标转型 |
4.1.3 发展动力转型 |
4.1.4 发展方式转型 |
4.2 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 |
4.2.1 基于宏观政策导向的战略动力 |
4.2.2 基于破解发展瓶颈的内生动力 |
4.2.3 基于居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动力 |
4.3 转型发展的目标 |
4.4 转型发展的路径 |
4.4.1 构筑多元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
4.4.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
4.4.3 重塑休闲文化氛围,激活知识创新价值 |
4.4.4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共享社会 |
4.4.5 营建宜居生活基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
4.5 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
4.5.1 以构筑多元经济体系为突破点 |
4.5.2 以形成绿色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
4.5.3 以推动科技文化创新为引擎点 |
4.5.4 以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为着力点 |
4.5.5 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落脚点 |
4.6 本章小结 |
5 三门峡市湖滨区转型发展的空间规划策略 |
5.1 转型发展的空间要素解析 |
5.1.1 经济空间 |
5.1.2 生态空间 |
5.1.3 文化空间 |
5.1.4 社会空间 |
5.2 转型发展的空间规划策略 |
5.2.1 加快产业要素流动,构筑“圈层辐射式”产业格局 |
5.2.2 划定生态功能区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
5.2.3 活化利用文化资源,全域彰显文化魅力 |
5.2.4 均等配置公服设施,均衡协调城乡发展 |
5.3 转型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 |
5.3.1 增长极核 |
5.3.2 环(带)串联 |
5.3.3 板块分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表1 特征值、特征向量矩阵及贡献率数据表 |
(2)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区域成矿学理论 |
§2.2 矿产资源勘查理论 |
§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发展理论 |
§2.4 系统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河南省矿产资源现状 |
3.1.1 资源现状 |
3.1.2 勘查现状 |
3.1.3 开发现状 |
3.1.4 存在的问题 |
§3.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
3.2.1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演进 |
3.2.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成效 |
3.2.3 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 |
§4.1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理论框架 |
4.1.1 理论框架构建原理 |
4.1.2 系统整体构建 |
4.1.3 子系统构建 |
§4.2 子系统一: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4.3 子系统二: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4.4 子系统三: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4.5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 |
§5.1 河南省煤炭整合潜力分析 |
5.1.1 河南省煤炭资源概况 |
5.1.2 河南省煤炭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5.1.3 河南省煤炭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5.1.4 河南省煤炭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5.1.5 小结 |
§5.2 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分析 |
5.2.1 重点开采区区域概况 |
5.2.2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系统 |
5.2.3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规律 |
5.2.4 重点开采区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5.2.5 重点开采区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5.2.6 重点开采区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
5.2.7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
§6.1 典型整合模式研究 |
6.1.1 行政主导整合模式 |
6.1.2 市场主导整合模式 |
6.1.3 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 |
6.1.4 小结 |
§6.2 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
6.2.1 煤炭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
6.2.2 铝土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
6.2.3 钼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
6.2.4 铅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
6.2.5 铁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 |
§7.1 持续健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
§7.2 持续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 |
§7.3 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 |
§7.4 深化研究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县域软实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三、主要创新与难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县域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支撑 |
第一节 软实力概念的由来 |
一、约瑟夫·奈首提"软实力" |
二、马克思主义的软实力思想 |
三、我国软实力思想的演进 |
第二节 软实力的内涵 |
一、软实力概念的内涵 |
二、软实力概念的特征 |
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
第三节 县域软实力与科学发展观 |
一、县域软实力概念 |
二、县域软实力概念的特征 |
三、县域软实力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
第二章 县域软实力的基本要素 |
第一节 县域软实力的要素构成 |
一、发展理念:县域软实力的导向性因素 |
二、公共管理:县域软实力的调控性因素 |
三、文化资源:县域软实力的灵魂性因素 |
四、人力资本:县域软实力的主体性因素 |
五、地域形象:县域软实力的凝聚性因素 |
第二节 县域软实力与要素的关系 |
一、要素是县域软实力的基础 |
二、县域软实力是要素的凝练 |
三、优化要素结构是提升县域软实力的根本 |
第三章 县域软实力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县域软实力作用机理 |
一、内生机制:县域软实力的源起 |
二、外生机制:县域软实力的扩延 |
第二节 县域软实力形成过程 |
一、认知阶段:从浅表到深层 |
二、认同阶段:从少数到多数 |
三、行为阶段:从理念到行动 |
第四章 县域软实力的外在表征 |
第一节 县域软实力表现形式 |
一、发展力:县域软实力的发生基础 |
二、整合力:县域软实力的刚性要求 |
三、文化力:县域软实力的根本灵魂 |
四、创新力:县域软实力的内生动力 |
五、形象力:县域软实力的外显魅力 |
第二节 县域软实力作用的实践价值 |
一、软实力是实现县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二、软实力为县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三、软实力为县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四、软实力为县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五、软实力为县域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五章 县域软实力的实践印证——以河南为例 |
第一节 河南县域软实力发展的突出贡献 |
一、科学发展力进一步壮大 |
二、县域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 |
三、文化力建设作用明显 |
四、创新力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 |
五、河南形象实现浴火重生 |
第二节 河南提升县域软实力的关节点 |
一、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
二、政府调控能力亟待加强 |
三、文化发展水平与丰富资源的不"对称" |
四、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
五、重塑"新河南"任重道远 |
第三节 制约河南县域软实力发展的原因探析 |
一、资源型发展战略取向制约着发展力的提高 |
二、国家"粮仓"的定向政策制约着决策方向性选择 |
三、传统文化的沉疴影响着文化力的释放 |
四、社会创新能力不足困扰着县域发展质量的提高 |
五、舆论宣传话语权的"缺失"影响着新河南形象力的提升 |
第六章 县域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
第一节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县域发展力 |
一、县域科学发展的对象具有全面性、系统性 |
二、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
三、着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五、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 |
第二节 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县域整合力 |
一、转变政府职能 |
二、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
四、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 |
五、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
第三节 做大做强文化,提高县域文化力 |
一、培育人文素养 |
二、壮大农村文化事业 |
三、做强文化产业 |
四、为文化发展提供政策扶持 |
第四节 强力实施"人才强县",提高县域创新力 |
一、着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 |
二、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
三、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新发展 |
第五节 全面提升发展水平,提高县域形象力 |
一、提高干部群众素质 |
二、正确调控舆论方向 |
三、注重形象评价和形象设计 |
四、客观地对待舆论的监督与批评 |
五、强化企业形象的研究和推广 |
六、加强法制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0.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0.4 基本思路与具体内容 |
第1章 小矿的概念 |
1.1 国外对小矿的界定 |
1.2 中国对小矿的界定 |
1.3 对中外小矿界定的评价 |
1.4 相关概念之辨析 |
1.4.1 小矿与手工小矿/小小矿 |
1.4.2 小矿与非正规矿 |
1.4.3 小矿与(中)小企业 |
1.5 本文对小矿的法律界定 |
1.6 小结 |
第2章 小矿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
2.1 小矿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
2.1.1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
2.1.2 解决就业与温饱问题 |
2.2 小矿的问题:一个世界性问题 |
2.2.1 环境影响 |
2.2.2 资源浪费 |
2.2.3 健康与安全隐患 |
2.2.4 女性矿工问题 |
2.2.5 童工问题 |
2.3 我国小矿的地位和作用 |
2.3.1 小矿构成比重大,地位无可替代 |
2.3.2 缓解资源短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
2.3.3 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地方发展 |
2.4 我国小矿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1 无序开采,资源浪费严重 |
2.4.2 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
2.4.3 事故频发,安全隐患多 |
2.5 小结 |
第3章 可持续发展与小矿的法律规制 |
3.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内涵 |
3.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
3.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
3.1.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质内涵——以人为本 |
3.2 小矿的法律规制 |
3.2.1 小矿法律规制的含义 |
3.2.2 小矿法律规制的目的 |
3.3 小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 |
3.3.1 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 |
3.3.2 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3.3.3 矿区生活的永久保障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历程及现状 |
4.1 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演变历程与特征 |
4.1.1 小矿初步发展,规制空心化(1949 年~1978 年) |
4.1.2 小矿膨胀式发展,规制失控化(1979 年~1985 年) |
4.1.3 小矿持续增长,规制规范化(1986 年~1995 年) |
4.1.4 小矿有序发展,规制规模化(1996 年~今) |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矿规制的法律框架 |
4.2.1 有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法律法规 |
4.2.2 有关安全和劳工的法律法规 |
4.2.3 有关环保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 |
4.2.4 有关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煤矿)的法律法规 |
4.2.5 有关整顿矿业秩序和整合资源的法律法规 |
4.2.6 有关矿业税收的法律法规 |
4.3 我国小矿管理体制简介 |
4.3.1 我国小矿管理体制的演变 |
4.3.2 我国小矿管理组织机构与分工 |
4.4 我国小矿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我国小矿法律制度问题管窥 |
4.4.2 我国小矿管理体制问题解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考察与借鉴 |
5.1 国外小矿法律规制的历史演变 |
5.1.1 20 世纪60~70 年代:小矿不被认可阶段 |
5.1.2 20 世纪80 年代:小矿被孤立阶段 |
5.1.3 20 世纪90 年代~现在:小矿被整合阶段 |
5.2 国外小矿法律制度研究 |
5.2.1 国外小矿法律制度概述 |
5.2.2 国外小矿法律的基本原则 |
5.3 国外小矿管理体制考察 |
5.3.1 权威机构垂直领导,区域部门分权管理 |
5.3.2 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
5.3.3 各种非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
5.4 典型案例——哥伦比亚小煤矿规制经验 |
5.4.1 哥伦比亚小煤矿规制的法律框架 |
5.4.2 哥伦比亚小煤矿规制的管理体制 |
5.4.3 整合过程:统筹兼顾,分组规制 |
5.5 国外小矿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5.5.1 稳定、连续的政策是小矿法律规制的重要前提 |
5.5.2 完善透明、易于操作的法律制度是小矿法律规制的根本保证 |
5.5.3 权威、高效的管理机构是小矿法律规制的主导力量 |
5.5.4 各类 NGO 组织是小矿法律规制的重要补充力量 |
5.6 小结 |
第6章 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设想与建议 |
6.1 对我国小矿存废的理性思考 |
6.1.1 对我国小矿问题的深度剖析 |
6.1.2 我国留存适量小矿的必要性考量 |
6.2 完善我国小矿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
6.2.1 以政策为先导,正确评价小矿的地位和作用 |
6.2.2 完善小矿立法,保障小矿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 |
6.2.3 建立健全小矿管理机构,优化监管模式 |
6.2.4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规制合力 |
6.3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书目 |
后记 |
(5)小秦岭,在资源整合中凸现生机——来自灵宝市黄金资源整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0次整顿引出的新课题: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
整合方法: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
整合效果:生机显现喜讯多 |
问题与建议:资源整合仍需再加把火 |
(6)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
第二节 从不同属性看可持续发展及其遵循的原则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
第二章 工业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工业化与乡镇企业的发展 |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差距;以产业结构为例的分析 |
第三节 乡镇企业对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
第四节 乡镇企业可持续性的理论评估 |
第五节 乡镇企业的污染与治理状况 |
第六节 乡镇企业集中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七节 乡镇企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对策与制度建设 |
第三章 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城镇化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道路的简要回顾 |
第三节 城镇化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第四节 做好规划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 |
第五节 引导非农产业与小城镇持续发展相结合 |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上) |
第一节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性 |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一个例析:贫困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分析:市场取向的环境政策设定 |
第四节 先进国家环境管理中的制度与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环境政策的回顾与评析 |
第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下) |
第六节 中国农村环境综合考核指标的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郊区县为例 |
第七节 探索生态建设的新机制:基于三个案例的研究 |
第八节 对山西省域可持续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
第九节 法治、管理体制与生态环境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小秦岭,在资源整合中凸现生机——来自灵宝市黄金资源整合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门峡市湖滨区转型发展路径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杨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2]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D]. 汪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3]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县域软实力研究[D]. 王春选.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4]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D]. 曹霞. 中国人民大学, 2008(01)
- [5]小秦岭,在资源整合中凸现生机——来自灵宝市黄金资源整合的调查[J]. 袁可林,张赞生. 河南国土资源, 2004(12)
- [6]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D]. 周文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