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倾覆校核计算

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倾覆校核计算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倾覆验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安[1](2022)在《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研究》文中认为探讨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关于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指出基础埋置深度不仅仅与建筑的高度有关,还应与建筑的体型、高宽比、地基土质、风荷载、地震设防烈度等有关;当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不满足上述规范的要求时,应验算抗倾覆稳定性和抗滑移稳定性,并采取可靠的抗倾覆和抗滑移措施;当高层建筑基底零应力区范围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要求时,抗倾覆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最后建议对基础埋置深度不宜作硬性规定,而宜根据各种实际情况来具体考虑。

李恒[2](2021)在《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高层建筑基础埋深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地基极限承载力是决定地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增加埋深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埋深不足时,宜按中震进行地基稳定验算,地震作用可根据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延性要求适当折减;地震作用下结构抗倾覆安全系数可取1.3~1.5,抗滑移验算应在确定地基破坏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中震作用下单桩水平承载力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车辆基地上盖高层建筑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满足抗倾覆和抗滑移的稳定性要求,当构造措施不满足概念设计要求时,应复核中震作用下的地基承载力。

武沛松[3](2021)在《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及其抗极罕遇地震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突出的研究成果之一,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大多集中在潜在地震发生区域,由于地震发生、强度和特性的不确定性,在设计基准期内隔震建筑仍可能遭受极罕遇地震的作用。隔震建筑等重要建筑为了避免结构破坏以及建筑功能丧失,其抗震需求明显高于普通建筑,增加抗极罕遇地震能力不仅能够实现日益增长的抗震需求也能够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研究探索新的隔震方式和设计方法,既付出不大的代价、又经济有效地实现隔震结构抗极罕遇地震的性能目标是本文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隔震措施可以使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处于弹性或轻微弹塑性状态,从而有效保护设防烈度下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的安全,实现结构预期的抗震性能。目前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方面,对极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不足。研究表明,传统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主要是由于隔震支座变形过大引起,增加隔震支座的变形能力能够直接、有效地实现隔震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的提高。传统橡胶支座由于水平变形能力与支座刚度呈正相关,提高橡胶支座的变形能力与提高隔震效果之间存在矛盾。传统摩擦摆支座水平隔震能力能够避开竖向承载力、支座尺寸的限制,可以实现更柔的隔震层,进一步研究开发,可望实现更大水平位移的隔震层,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抗极罕遇地震的性能目标。这也是本文研究主要的切入点和相关内容。本文从大幅提高隔震层水平位移能力和隔震结构最主要失效模式“隔震层破坏”安全储备的基本目标出发,分别提出了以隔震层整层作为滑动面、整体或分块组合体作为滑块的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体系和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体系,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位移摩擦摆隔震建筑结构体系抗极罕遇地震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将主体结构整体安置于一个超大半径滑动球面的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体系,实现了超长隔震周期和超大隔震层滑动位移;通过设计合理的摩擦系数控制隔震层的起滑和耗能,使得隔震结构具备抗远超设防烈度的极罕遇地震能力。通过上部结构在隔震层滑动面上的整体转动以及滑动面各接触位置支反力方向的不同,推导建立了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分析得到了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具有不同于传统摩擦摆隔震结构的一些力学性能:隔震结构具有刚度恒定、周期不变的特点,但是,结构隔震周期和摩擦力作用并非直接对应滑动面半径及滑动面摩擦系数;通过定义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等效半径和等效摩擦系数,实现了隔震结构自振周期和摩擦力作用的准确表征和计算。通过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的隔震上部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下仍能保持弹性;隔震层最大位移远超传统摩擦摆支座极限位移,极罕遇地震摩擦摆实际滑动位移远未达到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支座极限位移,且隔震层的残余位移不影响正常使用,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具备抗极罕遇地震的能力。2、提出通过多组上下滑动面及内部分块组合体滑块形成隔震层的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体系,该隔震体系使上部结构保持平动、同时隔震层具备大变形能力,可满足特殊隔震建筑对平动功能性和抗超罕遇地震安全性的需求。建立了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层的运动方程,推导得出了与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对应的等效质量、等效摩擦系数、等效地震作用等重要参数。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具备抗极罕遇地震能力。极罕遇地震下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上部结构能够保持弹性,楼面加速度不超过加速度敏感型构件的要求;隔震层实际地震位移远未超过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支座极限位移,震后留有残余位移的隔震层隔震能力不变。对比了整体式和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支座的适用条件,其中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支座适合对安全性需求高、允许结构出现小幅度摇摆、隔震层水平向预留足够大滑移空间的隔震建筑;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支座适合不允许出现小幅度摇摆、隔震层竖向预留足够大滑移空间的隔震建筑。3、为开展整体式和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一座15层的大位移摩擦摆框架隔震结构,考虑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变形以第一振型为主,提出了采用刚体框架与橡胶支座结合模拟隔震层上部结构主振型响应的等效单自由度隔震结构体系试验模型;设计并委托加工制造了整体式和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支座,实现了隔震层的缩尺模拟。通过白噪声加载工况试验,验证了试验中对主体结构动力特性缩尺的准确性;通过有无初位移的罕遇、极罕遇地震工况试验,准确模拟了隔震层响应,验证了隔震层在极罕遇地震下具备足够的位移能力、上部结构能够保持弹性;对比有无支座初始位移的加载工况,上部结构隔震效果和在隔震层上的滑动趋势基本不变,表明震后支座残余位移对之后地震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小。通过实验精细标定了摩擦摆支座摩擦系数和隔震结构周期。隔震层响应和上部结构隔震效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4、对于高层隔震建筑,提出了每隔若干层布置一个隔震层的多层隔震结构体系,结构前几阶隔震周期均可远超地震卓越周期,大幅降低隔震结构前几阶振型的地震效应,从而大幅减小分块隔离的主体结构和整体结构的地震作用。在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多层隔震结构体系中,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弯矩与上部结构整体倾斜产生的弯矩方向相反,结构更不易发生倾覆。以20层的双层隔震结构为例,分析了极罕遇地震下双层隔震体系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比底层隔震结构体系更好的隔震效果,整体抗倾覆能力提高了二倍。成功设计和完成了整体式和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试验,验证了双层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下不会出现破坏,主体结构的隔震效果很好、并且没有倾覆风险。

段凯[4](2020)在《高层住宅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布置与抗震性能设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太原市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为研究对象,建立模型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地震作用,对不同剪力墙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分析总结结构的规则性和超限情况,根据超限程度,制定具体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进行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的抗震性能设计。用MIDAS Building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进一步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对两种不同剪力墙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剪力墙布置方案二的抗扭转刚度和抗侧移刚度均优于剪力墙布置方案一,消除了位移比大于1.2的不规则项,选择剪力墙布置方案二。(2)采用两种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计算分析。采用PKPM作为主要计算分析软件,MIDAS作为辅助软件进行分析校核。对两种不同软件模型的结构总质量、底部剪力及倾覆力矩、周期、扭转位移比、层间位移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印证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分析取得的周期比、扭转位移比。对结构的不规则项做逐一检查,本结构存在高宽比超限、结构高度超限、复杂连接,属超限高层结构。针对具体的超限情况和部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3)本文针对嵌固部位以上部分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以SATWE作为分析工具,根据抗震性能目标,以典型构件为对象进行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抗震性能设计,对设计结果进行包络,得到构件的最终配筋。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满足抗剪弹性抗弯不屈服,剪力墙连梁抗剪不屈服,部分外墙存在拉力,对存在拉应力的墙体提高抗震等级至特一级,以弹性楼板假定,对错层楼板进行应力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增加板厚和配筋率的构造措施予以加强。罕遇地震作用下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剪不屈服,底部加强区以上剪力墙受剪满足截面控制条件,连梁受剪满足截面控制条件。(4)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Building,对结构展开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情况、各构件的受损状况以及整体结构的弹塑性变化趋势,着重于探析最大顶点位移、最大底部剪力等指标,分析地震反应后实际表现出的抗震抗震性能,以此衡量与判断结构是否符合预期抗震要求。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满足1/120以下的基本要求,且构件塑性变形破坏位置及塑性铰弹塑性状态显示结构在给定地震波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整体受力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能够满足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设计要求。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混凝土在拉压作用下出现损伤,大量的剪力墙受剪损伤并进入带裂缝工作状态,部分剪力墙进入极限状态。进入开裂状态的剪力墙在底部加强区居多。另外剪力墙进入极限状态的大部分集中在连梁部位。

谢儒敏[5](2020)在《某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分析及梁板柱墙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乡建设和城市风貌日新月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因而工程师们面对的结构设计难题和挑战逐渐增多,其中超限结构的受力机制、分析方法和加强措施尚有需深入研究和完善之处。本文结合某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开展对框-筒结构梁板柱墙空间协同抗侧、核心筒暗柱的作用和跃层柱计算长度系数的分析方法等进行探讨和研究,试图为结构理论研究和类似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采用PKPM-SATWE和MIDAS Building两种分析软件分别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主楼在多遇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进行弹性分析;通过对结构不同区域剪力墙和框架柱进行受弯不屈服、受剪弹性的中震性能目标验证;运用MIDAS Building软件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结构整体反应指标和各抗震性能水准要求,可以得出该主楼抗震设计具有合理性和安全性。为分析主楼梁板柱墙空间协同工作机制,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有限元分析法对主楼底部五层进行非线性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对二层楼板所选取的典型截面进行楼板钢筋应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结构整体抗侧受力过程中,在靠近核心筒区域的楼板受力机制随着荷载的增大而由“T形翼梁+两侧抗拉”受力机制转变成“T形翼梁+两侧抗压”的受力机制,在远离核心筒的主梁附近楼板其受力呈现出“T形翼梁+两侧楼板抗拉”受力机制。为有效加强受力敏感部位以增强结构整体抗力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探讨暗柱对核心筒承载性能影响,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方法分别建立有无暗柱的模型,通过分析两组模型中剪力墙刚度退化、剪力分配以及钢筋应力。结果表明在剪力墙中设置暗柱,可提高核心筒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的刚度,使其承担较多的水平剪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结构的外框架。由此提出当大跨度框架梁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时,可在剪力墙相交部位设置暗柱,虽可提高剪力墙的稳定性和防止局部破坏,但由此引起的框架和核心筒水平剪力的分配变化应引起重视。建立跃层柱为弹性和跃层柱为弹塑性两组对比分析模型,分别采用MIDAS Gen对弹性跃层柱进行整体结构中的屈曲分析和VFEAP分析程序对弹塑性跃层柱进行整体结构中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通过所得相应屈曲荷载或极限荷载,分别获得跃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对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计算长度系数,结果发现跃层柱按弹塑性分析计算所得的计算长度系数较大。故为确保结构设计安全性,建议跃层柱计算长度系数应考虑材料的弹塑性,并按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确定。

田帅[6](2020)在《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限高层是指在结构规则性上一定程度超出了规范要求限制的高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每个项目都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本文以一栋32层,结构总高度为138.9m的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商务中心办公楼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弹塑性分析的抗震设计方法,并结合抗震性能设计的相关内容,旨在解决实际超限结构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常用的弹塑性方法包括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由于本文分析的结构模型存在塔楼偏置超限选项,主楼与裙房相连层质心差距较大,因此选用动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整体和各结构构件的非线性变形以及弹塑性损伤状态找出薄弱部位和薄弱构件,并提出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能够达到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本文主要得到的结论如下:(1)根据现行国家规范和《山东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条例》对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超限选项的判定,确定了结构中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尺寸突变和塔楼偏置四项超限,并根据所处地区的场地条件和抗震设防烈度选定了合适的抗震设防性能目标。(2)采用PKPM Satwe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并以Satwe计算结果作为结构的基本设计依据。采用Midas Building进行反应谱法计算作为Satwe的计算对比补充。经计算对比,结构整体和各构件均能够满足弹性设计的要求,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和刚重比等指标均能够满足规范要求。(3)采用盈建科YJK进行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作为反应谱法的补充,7条地震波的层间位移角和基底剪力包络值等均与反应谱法所得计算结果误差不超过20%;在楼板应力分析中考虑了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证明了连廊楼板能够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抗剪不屈服的性能要求。(4)采用Midas Building和PKPM-SAUSAGE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第9至12层的弹塑性状态较其他标准层相对严重,原因是第9层向上只有主楼标准层的结构布置,裙房自身扭转牵动主楼的位移使得向上相邻楼层相对位移角较大;框架梁出铰普遍,个别框架柱受弯屈服,底部加强区剪力墙部分截面受弯屈服,但抗剪能力较好未发生屈服,应当根据构件的损伤情况进行局部加强;最大层间位移角等计算数据结果证明能够满足罕遇地震的规范要求,并根据相关规范作出了性能评价,结构整体能够达到抗震性能等级C的目标要求。(5)在结构位移较大的节点增设粘滞阻尼器,采用YJK-EP对增设粘滞阻尼器后的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与原框剪结构进行对比,结构层间位移和楼层剪力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且阻尼器滞回曲线比较饱满,说明减震技术在实际超限高层结构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张懿婷[7](2020)在《平面布置不规则框架结构的抗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高层建筑已经屡见不鲜。为了追求设计艺术和造型,实现结构的复杂化、多变化、使用多样化的目标,设计师们建造了很多造型独特的平面布置不规则建筑。然而,大量震害后的建筑物破坏报告表明,平面不规则建筑由于质心刚心相距较远,一旦发生地震,结构部分构件可能会引起很大扭转而加重结构的破坏程度。本文旨在讨论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及构件加强,使其在小震、中震乃至大震作用下也能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的设计情况和研究状况,阐述了不同国家的规范对此类建筑的规定,继而对结构的扭转破坏机理及几种对减小不规则结构的扭转处理方式进行叙述。在对地震作用的一些常用计算方法进行叙述后,选用一回字形平面布置不规则算例,从周期比、顶点位移、层间位移角、塑性铰位置等方面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由计算结果可知,此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虽都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值,但像周期比等系数与规范值较为接近。为了使结构布置更为合理,寻找其他加固方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由于以往对此类结构处理多采用设置防震缝方式,本文中也对此方式进行模拟计算。综述了各国规范对防震缝的规定对比及防震缝的利弊分析后,讨论了三种常见的碰撞反应,分别为等层高等高度结构、等层高不等层数结构和层高和楼层数均不等结构。结果显示当层高和楼层数均不等时,结构碰撞层及以上楼层的层位移增大32.7%,破坏最为剧烈,因此在设计中应该避免柱中碰撞破坏。而从对设置防震缝和设置剪力墙结构的分析来看,对于回字形结构,设置防震缝将结构划分为规则建筑并不能很好的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而设置剪力墙使结构的周期比由原来的0.89减小到0.65,平动阵型质量参与系数明显增大,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均减小。且根据弹塑性及时程分析的结果来看,设置剪力墙能够更高效的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安朋飞[8](2019)在《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的出台,各地纷纷落实跟进,发布了地方装配式政策,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空间布置灵活、标准化制作、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优越、绿色、节能环保等优势,逐渐走进大众视野。2019年10月司法部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文中指出“国家鼓励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抗震性能”。目前,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多数采用消能减震装置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对减隔震联合设计研究较少,所以本文将隔震技术引入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减震结构中,分析减隔震联合设计的可行性及优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ETABS结构设计分析软件,建立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异形柱减震高层住宅体系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该结构体系在反应谱、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楼层剪力、剪重比、刚重比、抗倾覆等参数变化规律。2)在减震结构基础上进行隔震设计,经过多次试算,最终确定隔震支座的型号及布置方案。对该结构体系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研究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楼层剪力、剪重比、刚重比、抗倾覆、隔震支座耗能等参数变化规律。3)对减震结构及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减震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体系,满足相关规范设计要求,减隔震结构较减震结构偏“柔”,风荷载作用时楼层位移大于减震结构,表现出对风荷载更加敏感,地震波作用时隔震层耗散地震能量,减弱地震能量向上部楼层的传递,削减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响应,整体隔震效果较好。

李志辉[9](2019)在《青岛某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超高层建筑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已相当普遍,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高和突破,结构形式也愈加复杂,结构的抗风设计和抗震设计的难度也相应增大。由于结构设计直接关系着建筑的质量、安全以及人们的生命,所以研究和分析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青岛某在建的超高层为研究对象,该项目总高度为328.6m,属于超B级高度建筑,其中地上70层,地下4层。采用的结构形式为钢管混凝土框架+伸臂桁架+腰桁架+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结构,而且核心筒中心相对于塔楼偏置。针对工程特点,重点介绍了基础设计、结构体系、性能目标以及对塔楼所采取的加强措施;采用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CSI的ETABS和北京盈建科建筑结构计算软件YJK1.8.2.2版对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分别对背景项目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小震弹性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中震受力和变形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大震等效弹性反应分析;最后采用高性能结构动力弹塑性计算软件PKPM-SAUSAGE对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大震动力弹塑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结构薄弱部位及个关键构件采取适当加强措施后,塔楼结构耗能机制合理,抗震性能良好,各项计算指标比较理想,而且在大震地震波作用后的性能状况能够达到抗震性能的目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邱焕龙[10](2019)在《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突破,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不尽相同,但在不同结构体系的超高层结构分析中,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一项必要课题,通过合理的性能化设计目标,辅以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使得结构达到性能化设计的要求,保证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本文以超高层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项目)为研究对象,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审查的相关要求,合理设定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目标,对该混合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及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PKPM及ETABS两种不同的软件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分析,得到结构在振型分解反应谱下的计算结果。再通过选取合适的地震波对混合结构体系进行弹性时程分析,对混合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包络设计。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对该混合结构采用防屈曲支撑进行减震耗能设计,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2.采用ANSYS软件对该混合结构中的转换层关键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保证节点承载力及弹性工作状态。在分析中为保证结构体系的安全性,仅考虑钢构件部分而忽略混凝土作用建立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该转换梁节点满足设防地震弹性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3.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程序EPDA/PUSH对该混合结构体系进行地震作用下的推覆分析,将弹性的CQC地震力分别施加在X和Y两方向,采用弧长增量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能力曲线能够穿越需求谱曲线,表明该混合结构体系在大震作用下是安全的,能够实现抗震性能目标。同时结合弹塑性分析结果对该混合结构的薄弱部位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进行适当加强,为同类项目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4.采用PERFORM-3D三维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性能评估软件对该混合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将地震波按持续时长施加到结构体系中,通过逐步积分法求出结构弹塑性反应,计算得到结构体系的能量耗散分布、屈服耗能机制及塑性铰分布,评估了该超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倾覆验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倾覆验算(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家规范关于高层建筑基础埋深的规定
2 规范标准关于建筑基础埋深规定存在的问题
3 影响建筑稳定性的因素
4 现行规范关于建筑抗倾覆稳定性的规定
5 高层建筑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6 高层建筑抗滑移稳定性验算
7 工程案例
8 结论

(3)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及其抗极罕遇地震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摩擦摆隔震支座力学性能
    1.3 摩擦摆隔震支座抗震性能
    1.4 新型摩擦摆隔震支座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及其抗极罕遇地震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隔震建筑抗极罕遇地震能力与主要破坏模式分析
    2.3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提出和基本构造
        2.3.1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提出
        2.3.2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概念设计
    2.4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的力学模型与性能
        2.4.1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等效半径
        2.4.2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等效摩擦系数
    2.5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抗极罕遇地震性能与参数影响
        2.5.1 主体结构的层间变形
        2.5.2 隔震支座的水平变形
        2.5.3 隔震支座的残余变形
        2.5.4 隔震结构的整体抗倾覆能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及其抗极罕遇地震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支座的提出和基本构造
        3.2.1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提出
        3.2.2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概念设计
    3.3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力学模型与性能
    3.4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抗极罕遇地震性能与参数影响
        3.4.1 主体结构的层间变形
        3.4.2 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损伤
        3.4.3 隔震支座性能及残余变形
    3.5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与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力学性能比较
    3.6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与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抗极罕遇地震性能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及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
    4.1 引言
    4.2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
        4.2.1 试验加载装置
        4.2.2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设计方案
        4.2.3 振动台试验相似系数
        4.2.4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比例模型设计与安装
        4.2.5 振动台试验方案
    4.3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4.3.1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概况
        4.3.2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分析
        4.3.3 振动台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4.4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
    4.5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4.5.1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概况
        4.5.2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底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分析
        4.5.3 振动台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位移摩擦摆多层隔震结构及其抗极罕遇地震性能分析与振动台试验
    5.1 引言
    5.2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多层隔震体系的提出及概念设计
    5.3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多层隔震结构抗极罕遇地震性能分析
    5.4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
    5.5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减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5.5.1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概况
        5.5.2 整体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减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分析
        5.5.3 振动台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5.6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
    5.7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5.7.1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概况
        5.7.2 组合式大位移摩擦摆双层减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分析
        5.7.3 振动台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层住宅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布置与抗震性能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存在问题评述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剪力墙布置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2 剪力墙布置
        2.2.1 剪力墙布置原则
        2.2.2 剪力墙结构布置方案
    2.3 剪力墙布置方案比选
第三章 结构规则分析、超限判定及抗震性能目标
    3.1 多遇地震分析
        3.1.1 计算参数
        3.1.2 模型分析
        3.1.3 周期比、扭转位移比分析
    3.2 结构超限总结及判定
    3.3 抗震性能目标
第四章 抗震性能设计
    4.1 设防烈度抗震性能设计
        4.1.1 主要计算参数取值
        4.1.2 剪力墙抗弯不屈服设计
        4.1.3 剪力墙抗剪弹性设计
        4.1.4 剪力墙偏心受拉验算
        4.1.5 剪力墙连梁抗剪不屈服设计
        4.1.6 错层楼板应力分析
    4.2 罕遇地震抗震性能设计
        4.2.1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剪不屈服设计
        4.2.2 剪力墙受剪控制截面验算
        4.2.3 连梁受剪控制截面验算
    4.3 抗震墙和连梁最终配筋结果
第五章 罕遇地震与极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抗震性能分析
    5.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目的及计算
        5.1.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目的
        5.1.2 计算条件
        5.1.3 计算分析方法
        5.1.4 地震输入的时程
        5.1.5 地震分析过程及采用的配筋
    5.2 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5.3 极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某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分析及梁板柱墙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高层建筑的发展状况
        1.1.2 超限建筑结构的发展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研究概况
        1.2.1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1.2.2 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
    1.3 研究现状
        1.3.1 抗震性能化设计研究现状
        1.3.2 梁板柱墙空间协同工作的研究现状
        1.3.3 暗柱对核心筒承载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3.4 跃层柱性能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工程基本信息
    2.1 工程概况
    2.2 荷载及作用
    2.3 基础选型
    2.4 结构体系与主要构件
    2.5 结构超限情况
    2.6 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限高层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3.1 引言
    3.2 主楼在多遇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分析
        3.2.1 计算嵌固端的确定
        3.2.2 计算参数及分析方法
        3.2.3 计算结果分析
        3.2.3.1 结构总重力荷载
        3.2.3.2 周期和振型
        3.2.3.3 基底剪力和基底倾覆弯矩
        3.2.3.4 结构位移和位移比指标
        3.2.3.5 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剪重比分析
        3.2.3.6 风荷载作用下楼层剪力及弯矩分配
        3.2.3.7 楼层层间刚度和承载力对比分析
        3.2.3.8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Satwe结果)
        3.2.4 弹性时程分析
        3.2.4.1 时程分析波普曲线的选取
        3.2.4.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3.2.4.3 弹性时程分析小结
        3.2.5 分析结论
    3.3 设防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设计
        3.3.1 主楼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验算
        3.3.2 弹性时程分析
        3.3.3 中震作用下的结构整体反应指标
        3.3.4 中震结构构件分析
        3.3.4.1 构件验算时结构构件的配筋信息
        3.3.4.2 底部加强层剪力墙和框架柱
        3.3.4.3 非底部加强层剪力墙和框架柱
        3.3.5 主楼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分析结论
    3.4 主楼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分析
        3.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4.2 动力弹塑性铰特性值
        3.4.3 动力弹塑性荷载
        3.4.4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计算结果
        3.4.4.1 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
        3.4.4.2 结构的弹塑性基底剪力响应
        3.4.5 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性能分析
        3.4.5.1 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
        3.4.5.2 框架柱抗震性能分析
        3.4.5.3 框架梁、连梁抗震性能分析
        3.4.6 罕遇地震作用下分析结论
第4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与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4.3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4.4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楼梁板柱墙空间协同工作机制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5.4 梁板钢筋应力及梁板协同抗侧工作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暗柱对核心筒承载性能的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
    6.1 引言
    6.2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6.3 有无暗柱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6.3.1 模型的侧向变形曲线
        6.3.2 模型破坏过程的描述
        6.3.3 模型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6.3.4 剪力墙(暗柱)竖向钢筋应力及墙、柱协同工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跃层柱受力性能分析与研究
    7.1 引言
    7.2 分析模型的建立
    7.3 跃层柱计算长度系数结果对比分析
        7.3.1 整体结构弹性屈曲分析
        7.3.2 弹塑性跃层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7.3.2.1 各跃层柱承载及变形能力分析
        7.3.2.2 跃层柱钢筋应力分析
        7.3.2.3 整体模型承载及变形能力分析
        7.3.2.4 模型破坏过程描述
        7.3.2.5 模型跃层柱计算长度系数
    7.4 计算长度系数对比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结构分析基本方法
    1.4 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限高层结构工程概况及性能目标
    2.1 工程概况
    2.2 结构超限判别
    2.3 抗震性能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限高层结构弹性分析
    3.1 反应谱分析
    3.2 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3.3 楼板应力分析
    3.4 结构设防地震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das Building弹塑性时程分析
    4.1 非线性结构模型
    4.2 弹塑性时程分析参数
    4.3 弹塑性动力时程结果分析
    4.4 结构设计加强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AUSAGE弹塑性时程分析
    5.1 结构计算方法及非线性模型
    5.2 Building和 SAUSAGE积分算法和单元
    5.3 模态分析
    5.4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分析
    5.5 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粘滞阻尼器在超限高层结构中的应用
    6.1 消能减震基本原理
    6.2 粘滞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布置
    6.3 增设粘滞阻尼器后模态对比
    6.4 地震作用下整体响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平面布置不规则框架结构的抗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各国规范对平面不规则结构设计情况的规定对比
        1.3.1 《抗规》中相关要求
        1.3.2 美国规范中相关要求
        1.3.3 EC8中相关要求
        1.3.4 NZS4203中相关要求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2 不规则平面布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结构的扭转破坏分析
        2.1.1 扭转破坏机理
        2.1.2 结构扭转效应影响因素
    2.2 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
        2.2.1 周期比
        2.2.2 位移比
        2.2.3 偏心率
    2.3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2.3.1 底部剪力法
        2.3.2 反应谱法
        2.3.3 时程分析法
    2.4 不规则结构扭转处理方式
        2.4.1 剪力墙
        2.4.2 钢支撑
        2.4.3 其他改善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某回字形平面不规则结构抗震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结构基本信息
        3.1.2 结构设计依据的规范
        3.1.3 结构材料信息
        3.1.4 荷载信息
    3.2 YJK与 ETABS弹性结果对比
        3.2.1 结构计算模型
        3.2.2 结构周期
        3.2.3 楼层剪力及倾覆弯矩
        3.2.4 结构整体抗倾覆和稳定性
        3.2.5 结构的剪重比
        3.2.6 结构层间位移角与顶点位移
    3.3 弹性时程分析
        3.3.1 地震波的选取
        3.3.2 谱形检查
        3.3.3 基底剪力与倾覆弯矩结果分析
        3.3.4 对规范反应谱内力值的调整
        3.3.5 位移与层间位移角分析
    3.4 罕遇地震下的推覆分析
        3.4.1 性能点
        3.4.2 性能点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与楼层剪力曲线
        3.4.3 塑性铰发展情况
    3.5 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3.5.1 地震波的选取
        3.5.2 楼层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3.5.3 罕遇地震下弹性与弹塑性结果对比
        3.5.4 结构能量曲线
    3.6 本章小结
4 防震缝的设置及碰撞问题
    4.1 防震缝简介
    4.2 各国规范对防震缝的规定对比
        4.2.1 中国规范《抗规》
        4.2.2 美国规范ASCE
        4.2.3 欧洲规范EC8
    4.3 防震缝的利弊分析
    4.4 相邻两结构的碰撞问题
        4.4.1 影响结构碰撞反应的因素
        4.4.2 碰撞过程分析
        4.4.3 防止结构碰撞的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回字形结构的其他加固措施及抗震分析
    5.1 设置防震缝结构模型及与原结构弹性分析结果对比
        5.1.1 周期比
        5.1.2 楼层剪力及倾覆弯矩
        5.1.3 结构整体抗倾覆和稳定性验算
        5.1.4 结构的剪重比
        5.1.5 原结构与设缝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对比
    5.2 设置剪力墙结构模型与原结构弹性分析结果对比
        5.2.1 周期比
        5.2.2 楼层剪力和倾覆弯矩
        5.2.3 结构整体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剪重比
        5.2.4 原结构与设置剪力墙结构位移与层间位移角对比
    5.3 弹性时程分析对比
        5.3.1 楼层位移
        5.3.2 层间位移角
    5.4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比
        5.4.1 层间位移角
        5.4.2 塑性铰
    5.5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
        5.5.1 楼层位移
        5.5.2 层间位移角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异形柱钢结构住宅研究现状
        1.2.1 国外异形柱研究现状
        1.2.2 国内异形柱研究现状
        1.2.3 国内钢结构住宅体系研究现状
    1.3 减震及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3.1 减震技术研究现状
        1.3.2 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减震隔震结构体系基本理论分析
    2.1 消能减震结构工作原理
        2.1.1 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2.1.2 减震装置的简介和分类
        2.1.3 减震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2.2 隔震结构工作原理
        2.2.1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2.2.2 隔震装置的简介和分类
        2.2.3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2.3 ETABS结构分析软件介绍
        2.3.1 ETABS软件介绍
        2.3.2 非线性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能减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3.1 减震结构模型
        3.1.1 工程概况
        3.1.2 结构构件选择
        3.1.3 建立模型
    3.2 地震波的选取
        3.2.1 地震波选取原则
        3.2.2 本文所选地震波
    3.3 结构模态分析
        3.3.1 振型周期和频率
        3.3.2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3.4 结构反应谱分析
        3.4.1 反应谱分析
        3.4.2 层间位移角
        3.4.3 楼层位移
        3.4.4 楼层剪力
        3.4.5 楼层刚度比
        3.4.6 剪重比
    3.5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3.5.1 层间位移角
        3.5.2 楼层位移
        3.5.3 楼层剪力
    3.6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3.6.1 层间位移角
        3.6.2 楼层位移
        3.6.3 楼层剪力
        3.6.4 抗倾覆验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4.1 减隔震结构分析模型
        4.1.1 隔震支座参数与布置方案
        4.1.2 橡胶隔震支座在ETABS中的实现
        4.1.3 反应谱、地震波的选取
    4.2 结构设计结果验算
        4.2.1 多遇地震隔震结构抗风验算
        4.2.2 重力荷载代表值下隔震支座压应力验算
        4.2.3 罕遇地震隔震支座最大位移校核
        4.2.4 罕遇地震隔震支座压应力校核
        4.2.5 罕遇地震隔震支座拉应力校核
        4.2.6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
        4.2.7 水平向减震系数
    4.3 结构设计模态分析
        4.3.1 振型周期和频率
        4.3.2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4.4 结构设计反应谱分析
        4.4.1 层间位移角
        4.4.2 楼层位移
        4.4.3 楼层剪力
        4.4.4 楼层刚度比
        4.4.5 剪重比
    4.5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4.5.1 层间位移角
        4.5.2 楼层位移
        4.5.3 楼层剪力
        4.5.4 隔震支座耗能
    4.6 设防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4.6.1 层间位移角
        4.6.2 楼层位移
        4.6.3 楼层剪力
        4.6.4 隔震支座耗能
        4.6.5 结构耗能时程
    4.7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4.7.1 层间位移角
        4.7.2 楼层位移
        4.7.3 楼层剪力
        4.7.4 隔震支座耗能
        4.7.5 结构耗能时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减震结构及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对比
    5.1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5.2 反应谱分析结果对比
        5.2.1 层间位移角
        5.2.2 楼层位移
        5.2.3 楼层剪力
    5.3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5.3.1 层间位移角
        5.3.2 楼层位移
        5.3.3 楼层剪力
        5.3.4 基底剪力时程
    5.4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5.4.1 层间位移角
        5.4.2 楼层位移
        5.4.3 楼层剪力
        5.4.4 基底剪力时程
        5.4.5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5.4.6 顶点加速度时程曲线
        5.4.7 静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青岛某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超高层建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1.1.国外发展状况
        1.1.2.国内发展状况
    1.2.超高层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3.超高层结构设计的关键点
        1.3.1.抗风设计
        1.3.2.抗震设计
        1.3.3.地基基础设计
        1.3.4.结构材料的选用
    1.4.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研究的意义
        1.4.2.研究的内容
2 工程实例分析
    2.1.工程概况
    2.2.结构概况
        2.2.1.结构体系
        2.2.2.下部结构
        2.2.3.上部结构
        2.2.4.结构体系优化的主要目标
    2.3.主要结构材料
        2.3.1.混凝土
        2.3.2.钢筋
        2.3.3.钢材
        2.3.4.螺栓
    2.4.超限构件类别
    2.5.针对超限采取的主要加强措施及对策
        2.5.1.抗震性能目标
        2.5.2.超限应对措施
3 多遇地震及风作用下弹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3.1.分析假设
    3.2.主要杆件的材料及截面尺寸
    3.3.结构周期
    3.4.风荷载
        3.4.1.规范风荷载计算参数
        3.4.2.风洞风荷载与规范风荷载比较
        3.4.3.顶部加速度验算
    3.5.弹性时程分析
    3.6.结构指标验算
        3.6.1.地震的楼层剪力与倾覆弯矩
        3.6.2.风和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与位移
        3.6.3.结构剪重比验算
        3.6.4.结构嵌固在首层验算
        3.6.5.侧向刚度不规则验算
        3.6.6.扭转规则性验算
        3.6.7.抗弯框架剪力分配及调整系数
        3.6.8.墙柱轴压比验算
4 设防烈度地震反应分析
    4.1.计算参数
    4.2.主要计算结果
        4.2.1.结构整体计算结果
        4.2.2.中震结构作用力和楼层位移
        4.2.3.构件承载力验算
    4.3.剪力墙受拉验算
    4.4.楼板局部不连续应力分析
5 罕遇地震等效弹性和动力弹塑性分析
    5.1.罕遇地震等效弹性反应分析
        5.1.1.计算参数
        5.1.2.主要计算结果
    5.2.动力弹塑性分析
        5.2.1.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的目的
        5.2.2.大震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
        5.2.3.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5.2.4.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5.2.5.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地震波选用
        5.2.6.整体结构计算结果
        5.2.7.性能化评估
        5.2.8.能量曲线
    5.3.罕遇地震反应分析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2.2 超高层混合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超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理论基础
    2.1 结构形式及分析方法
        2.1.1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2.1.2 弹塑性分析
    2.2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
    2.3 我国现行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
3 背景工程基本设计参数
    3.1 工程概况
    3.2 结构材料及平面布置
    3.3 结构超限类型及不规则分析
    3.4 性能目标及分析方法
4 地震作用下静力弹性及不屈服计算分析
    4.1 小震弹性分析
        4.1.1 结构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计算结果
    4.2 中震抗剪弹性分析
    4.3 中震不屈服验算
        4.3.1 墙肢及框架柱中震不屈服偏拉、偏压承载力验算
        4.3.2 中震抗剪不屈服验算
        4.3.3 中震不屈服验算结论
    4.4 大震下主要墙肢受剪截面控制条件验算
    4.5 本章小结
5 静力弹塑性分析
    5.1 计算程序及结构分析模型
    5.2 机构材料模型
    5.3 罕遇地震下Push-over分析结果及抗震性能评价
        5.3.1 Push-over分析结果
        5.3.2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5.4 结论
6 弹性时程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
    6.1 地震波的选取
    6.2 弹性时程分析
    6.3 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建立
        6.3.1 混凝土本构关系
        6.3.2 钢材模型
        6.3.3 分析模型
        6.3.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6.3.5 框架梁、连梁
        6.3.6 框架柱、斜柱
        6.3.7 结构大震性能目标选取
    6.4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6.4.1 模型校核
        6.4.2 结构整体反应结果
        6.4.3 构件抗震性能评估
    6.5 关键构件动力弹塑性抗震承载力验算
    6.6 本章总结
7 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比较
    7.1 基底剪力
    7.2 层间位移角
    7.3 结构塑性变形
8 不规则项方案的优化及关键节点有限元分析
    8.1 防屈曲支撑设计及优化
        8.1.1 防屈曲支撑
        8.1.2 防屈曲支撑布置
    8.2 改善设备层计算刚度比
    8.3 穿层柱中震弹性验算
    8.4 ANSYS转换节点抗震性能计算分析
        8.4.1 节点选取
        8.4.2 有限元模型
        8.4.3 荷载工况
        8.4.4 分析结果
        8.4.5 结论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倾覆验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研究[J]. 王国安. 建筑结构, 2022(01)
  • [2]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高层建筑基础埋深的探讨[J]. 李恒. 建筑结构, 2021(S1)
  • [3]大位移摩擦摆隔震结构及其抗极罕遇地震性能[D]. 武沛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高层住宅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布置与抗震性能设计分析[D]. 段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某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分析及梁板柱墙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研究[D]. 谢儒敏. 南昌大学, 2020(01)
  • [6]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田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7]平面布置不规则框架结构的抗震分析[D]. 张懿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D]. 安朋飞.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9]青岛某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D]. 李志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D]. 邱焕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倾覆校核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