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筱钒[1](2021)在《基于三方效能理论的体育教学微信小程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金振宇[2](2021)在《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是帮助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能力与信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是实现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近些年鲜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进行实证调查,因此,本研究对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相关因素,以期发现教学效能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促进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初中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教学效能评价问卷并交由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定,将修改后的问卷线上发放给22位初中体育教师(男,64%)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7个区共235位在职初中体育教师(男,56%)发放网络电子问卷,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筛查与整理。使用SPSS 24.0对结果进行整体性描述,了解样本的基本信息,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教学效能各个维度与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相关关系;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育教师在不同性别、年龄、教龄以及学历之间教学效能的差异,以p<0.05为标准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显着性。研究结果:(1)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8(总分为5);(2)体育教师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平均得分为4.01、4.50和4.11,与教学效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01);(3)男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5,女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3;(4)21~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平均得分分别为4.25、4.36、4.29和4.28,不同年龄段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562);(5)从业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31、4.33、4.33、4.27和4.30,不同教龄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889)(6)具有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8、4.31和4.17,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p<0.05)。研究结论:(1)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较高;(2)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与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得分均值具有正相关关系;(3)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整体层面及下属教学期望和教学能力两个维度,男性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女性体育教师;(4)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要高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差异与其教学效能水平之间没有关系。
朱静[3](2021)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科技体育传统校学生为例》文中认为科技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观赏性以及《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的政策支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科技体育赛事活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上海市青少年开始参与科技体育。2012年全国首批“科技体育传统校”的创建使科技体育进入快速发展期,“体教融合”的模式受到了青少年、家长和老师的广泛认可。上海的素质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青少年参与科技体育”正符合当前形势,可以作为上海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范例。上海市青少年参与科技体育,不仅能掌握科技体育的专业知识,还能在学习科技的同时强健体魄,更能培养青少年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及科学探索精神,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但随着学业的加重和升学竞争的激烈,不少青少年不得不减少甚至放弃参与科技体育,这将严重影响科技体育的发展。为探索提高科技体育上海市青少年参与行为的路径,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予以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都将影响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而环境因素也会通过个体认知因素的中介效应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自我效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且家庭环境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更为明显;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结果预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且学校环境对结果预期的影响更为明显;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且结果预期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最显着,其次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自我效能;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通过结果预期的中介效应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目前国内关于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有效促进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本文认为应建立“学校—家庭—上海市青少年”三维一体的改进措施:第一,提高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改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尤其要注重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第二,提高上海市青少年的自我效能,家长相比学校更要多鼓励参与并营造氛围;第三,重点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的预期效益,降低其预期风险。
卞子凡[4](2021)在《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排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亮[5](2020)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资源特点进行的师生、生生间交互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实情况、揭示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从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需求、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等方面阐明研究的选题背景;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维度阐明本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量化研究、实践研究四个方面描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选取280名具有不同人口性质的初中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尝试揭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在规律,为论文研究研究垫定方法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相关理论的探讨。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论文后续研究垫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主要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反思环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学校、性别、教龄、职称的初中体育教师群体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在教学准备环节,课堂内容准备一般有效、课堂目标设定较低有效、课堂计划设定经常有效;(2)在教学实施环节,课堂开始部分、教学讲解经常有效,课堂提问与讨论、教学示范、复杂动作教学设计、独立练习与指导、学练时间管理等方面一般有效,激发动机、错误预防与纠正、课堂氛围管理较低有效;(3)教学反思环节较低有效;(4)在群体差异方面,完全中学优于其他类型学校、10年以上教龄有效性更高、高级或特级职称有效性更高。第五部分是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调查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主要存在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管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等5个方面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把握调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初中学校、体育教师、初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五个层面的因素。其中初中学校层面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的监督与指导、体育教研氛围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体育教师层面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初中学生层面包括体能与技能基础、体育学习的策略、对教学行为的反馈;教学内容层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环境层面包括自然条件因素、器材设施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堂同场教学情况、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第七部分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的对策主要有: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等。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建议。研究者站在全局的宏观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后,分别从理论内涵、调查结果、问题揭示、因素分析、提升策略五个方面下定结论。从初中学校、体育教师、中学生主体、后续展望四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议。
王凡[6](2020)在《小学生的学校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球运动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校园网球特色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国家层面上一直在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要求,为更好的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运动,推进河南省校园网球活动的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青少年校园网球运动的发展。显然学校是校园网球工程推进的主体,如何让小学生愿意了解网球、更多学生参与网球运动,成为网球特色学校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可是在推进校园网球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阻碍,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网球运动行为积极主动性不强,本文在探讨学校支持的因素是否会对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正面影响,进而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小学生网球运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为此研究学校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小学生网球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本文思考的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本文借鉴组织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基于S-O-R理论框架,最终选取学校支持当作自变量,进一步选择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小学生网球运动行为作为结果变量,构建学校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球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最终找到影响小学生网球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校园网球运动能够蓬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通过走访13所河南省校园网球特色小学,共计回收问卷382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利用SPSS24.0和AMOS24.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首先进行了预试数据分析与量表的修订,继而对正式问卷题项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差异性分析、研究假设检验和研究结果的论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支持包含学校设施支持、课程支持、校领导和班主任支持、同学支持四个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设置一个维度,网球运动行为设置了一个维度。研究的具体结果表现为:1、学校支持显着的正向影响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说明学校越注重培养小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其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程度越高。2、学校支持显着的正向影响小学生网球运动行为,说明学校对网球运动的支持程度越高,小学生的网球运动行为越积极,学生们更愿意去参与网球运动。3、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着的正向影响网球运动行为,表明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参与网球运动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支持与网球运动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研究假设的分析结果,提出优化软硬件配置,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发展体系,提升网球运动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建立全面的网球保障制度;培养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引导参与积极性的建议。
田慧敏[7](2020)在《参加拉丁舞小学女生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面对未知情况时对自我能力以及任务结果的预判,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影响着人们对某件事物的认知程度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成败。近些年以来,学者们对于自我效能的探索不仅仅只局限于理论研究,而是逐渐将研究重点放在与生活实践领域相结合之上,自我效能理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自我效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家长对孩子受教育标准的提高,小学生学习拉丁舞的情况已愈发普及。而小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不但要重视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对她们的心理健康及其发展规律更要予以关注。本文选取当下受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一拉丁舞,以此来研究拉丁舞是否能够对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探讨不同的因素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发展小学生的自我效能以及改善拉丁舞的教学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次研究选取的是广东省广州市艺术培训机构的160名练习拉丁舞的小学女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通过调查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家庭体育、技术等级等基本情况,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学习拉丁舞的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探究不同因素与其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小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与其自身的技术等级相关,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技术等级越高对应的自我效能感越高。(2)父母每周参与体育锻炼频率不同的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父母每周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小学生与父母每周参与1-2次、3-4次以及4次以上的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父母每周参与3-4次与1-2次的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父母每周参与3-4次与4次以上的也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3)不同年级之间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性差异。五年级与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其自我效能感处于最高水平,且均与其他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五年级的小学生与二年级的小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除此之外,其他年级之间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4)拉丁舞训练年限为五年的小学生与1-4年的小学生之间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1-4年组间均未产生显着性差异。(5)通过研究表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喜爱拉丁舞的程度有关。对拉丁舞的喜爱程度越高,其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赵怀强[8](2020)在《不同目标设置在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初中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目标来检验其在实验过程中垫球成绩、身体素质、自我效能及锻炼态度的变化,并探讨变化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对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与锻炼态度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体育学科知识进行汇总。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与实验法等方法,在初中学生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设置不同目标来检验对其以上四个层面的影响。从中探讨出最利于提高初中学生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能的目标维度,丰富初中学生排球垫球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以“不同目标设置在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为研究对象,以石河子十六中七年级(1)班、(3)班、(4)班三个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1班52人;3班51人;4班50人。随机抽样将1班作为传统教学组、3班为明确目标组、4班为模糊目标组。实验周期为10周,第一周(前测)、第六周(中测)、第十周(后测)为测试周,教学共计7周,14学时。测试指标分别为垫球量化成绩、身体素质、自我效能及锻炼态度。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50米跑项目中,明确目标组、模糊目标组与传统教学组经过实验在后期测试成绩中的差异性不显着。(2)立定跳远、三米三向移动两个项目的横向对比中明确目标提高的空间最大,后期测试中三个组别的差异性显着。(3)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自垫球量化测试中,只有明确目标组完成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模糊目标组完成目标情况尚待提高,传统教学组的自垫球平均值最低。(4)自我效能量表的测试分析中,明确目标组的自我效能感最强,其次是模糊目标,相对较低的是传统教学组。(5)锻炼态度的前后对比中,传统教学组中仅有行为认知、行为控制感两个维度具有显着性。明确目标组中行为认知、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态度不具有显着差异;其余五大维度均显着。模糊目标组情感体验、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三个维度具有显着性。后期测试中三个组别行为态度与主观标准的差异性不显着,其余维度具有显着性。综上,设置不同目标能提高初中学生部分身体素质;设置不同目标能提高排球自垫球水平与自信心;设置不同目标能不断刺激学生的自我效能;设置明确目标更利于对锻炼态度的培养。
杨斯涵[9](2020)在《“自我效能感”对女性少儿拉丁舞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引起了西方各界的关注。一个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的人,会更积极主动的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具备较强的处理困难的能力。拉丁舞作为兼备体育竞技性和艺术表演性的项目,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反映以下突出问题:(1)在赛场上参赛者空有拉丁舞动作技术而无表现力;(2)在训练场可以将动作完成的很好却很难适应赛场的压力;(3)对拉丁舞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味地依赖老师的安排。面对这些难题,广大教练员、老师和学员有太多困惑。此时,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深入探讨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少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自信和体育舞蹈表现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自我效能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教学实验,采取4种方法来进行干预和实验:(1)少儿拉丁舞教学中针对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采用心理技能训练中的目标设置训练,模拟训练构成“以往的成败经验”以激发少儿形成自我效能感;(2)用表象训练的方法,结合暗示训练让少儿从“替代经验”中形成自我效能感;(3)用暗示训练即“言语劝导”引导少儿形成自我效能感;(4)强调模拟训练,构建相应的情境条件刺激少儿情绪的唤醒,最终提升其自我效能感。通过以上方法探讨少儿通过拉丁舞的学习其自我效能感的改变以及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其拉丁舞竞赛成绩的影响作用,并对传统少儿拉丁舞教学与融合了自我效能感的少儿拉丁舞教学进行比较。旨在通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客观反思,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竞赛成绩的目的。实验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少儿拉丁舞学员自我效能的各方面指标、拉丁舞考级成绩及竞赛成绩间均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经T检验,各维度指标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着。(2)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少儿拉丁舞学员均在自我效能感和拉丁舞技术上有所提升,但是只有实验班在实验后的各方面水平出现了显着性差异。结论:(1)少儿拉丁舞教学中针对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各方面因素,配合心理技能训练的干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地使少儿拉丁舞学员形成和提高自我效能感。(2)应用自我效能理论于少儿拉丁舞教学,不仅促使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拉丁舞学习的效果。特别对于动作复杂、速度要求高,有一定难度的牛仔舞,教学效果更为明显。(3)良好的教学方法为少儿拉丁舞教学质量的提升,舞蹈事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少儿拉丁舞教学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薛涛[10](2020)在《成就动机理论在小学排球垫球课堂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排球垫球教学中介入13周的成就动机理论实验干预,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个测试指标的差异,探究成就理论在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为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提供参考,创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研究内容:(1)实验前测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成就动机水平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2)分析不同班别、男女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成就动机水平以及排球垫球指标前后测试的差异;(3)分析不同班别、男女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成就动机水平以及排球垫球指标实验后测的差异。(4)通过逻辑归纳讨论成就动机对学生排球垫球教学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1)了解成就动机在课程教学中的干预方式。通过文献资料以及书籍阅读,掌握成就动机理论原理以及实践运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设计本研究的实验方案。(2)确定实验参与学生在实验前测试指标是否具有一致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验前测,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班别、男女不同性别学生是否具有一致性。(3)实验干预成就动机对小学生排球垫球教学。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实施实验教学干预,为期13周后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差异。(3)验证成就动机对小学生排球垫球教学效果。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与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班别、男女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成就动机水平以及排球垫球指标前后测试和实验后测的差异。研究结果:(1)实验前不同班别与性别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结果和成就动机各个维度之间都不存在差异性。(2)在学习兴趣上,对照班运动参与和消极兴趣维度前后测有差异,实验班在学习兴趣四个维度上都有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除了积极兴趣没有差异,其它三个维度都有差异;实验班运动参与后测男女性别有差异显着,其他维度上未出现性别差异。(3)在体育兴趣中,对照班兴趣参与和课堂表现前后测有差异,实验班前后测以及后测与对照班都呈现显着差异;在不同性别上,对照班与实验班前后测以及后测均为出现差异。(4)在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方面对照班与实验班前后测以及两个班后测均出现显着差异;而在性别上对照班与实验班前后测以及两个班后测都没有出现差异。(5)在成就动机上对照班前后测没有出现显着差异,而对照班前后测都出现显着差异,并且两个班的后测也出现了显着差异,;实验班的男女性别在追求成功维度上呈现差异。(6)实验班与对照学生在排球垫球进球数(对筐垫球)、自垫个数、技术评分三个方面均出现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在排球垫球学习上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的成就动机水平,具有可行性和时效性。(2)运用成就动机理论的手段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积极的影响。(3)运用成就动机理论的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4)运用成就动机理论的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垫球成绩。
二、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假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初级中学 |
2.1.2 自我效能 |
2.1.3 教学效能 |
2.1.4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 |
2.1.5 教学效果 |
2.1.6 教学业绩 |
2.1.7 归因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教学效能总体表现 |
4.1.2 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整体表现 |
4.1.3 教学效果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
4.1.4 教学业绩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
4.1.5 归因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
4.2 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相关因素的分析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2.3 教龄 |
4.2.4 学历 |
4.3 研究局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 2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评价表 |
致谢 |
(3)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科技体育传统校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数理统计法 |
1.5.4 逻辑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会认知理论 |
2.1.2 学校环境 |
2.1.3 家庭环境 |
2.1.4 自我效能 |
2.1.5 结果预期 |
2.1.6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 |
2.2 “科技体育”相关现状 |
2.3 “科技体育传统校”相关现状 |
2.4 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5 社会认知理论应用相关研究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 |
3.2 研究变量和研究假设 |
3.2.1 个体认知 |
3.2.2 环境 |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问卷设计 |
4.1.1 自我效能测量量表 |
4.1.2 结果预期测量量表 |
4.1.3 学校环境测量量表 |
4.1.4 家庭环境测量量表 |
4.1.5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测量量表 |
4.2 数据收集 |
4.2.1 调查对象与调查地点 |
4.2.2 调查方法 |
4.2.3 数据收集 |
5 数据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分析 |
5.3 效度分析 |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5 中介效应分析 |
6 讨论 |
6.1 环境因素对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 |
6.2 环境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 |
6.3 环境因素通过个体认知因素的中介效应对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上海市科技体育传统校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5)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体育课堂 |
1.3.2 体育课堂教学 |
1.3.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
1.3.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相关理论探讨 |
3.1.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
3.1.2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
3.1.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3.1.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 |
3.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 |
3.2.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差异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 |
3.3.2 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 |
3.3.3 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 |
3.3.4 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创设不足 |
3.3.5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 |
3.3.6 体育教师群体人口学差异过大 |
3.4 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3.4.1 初中学校层面的因素 |
3.4.2 体育教师层面的因素 |
3.4.3 初中学生层面的因素 |
3.4.4 教学内容层面的因素 |
3.4.5 教学环境层面的因素 |
3.5 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
3.5.1 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 |
3.5.2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
3.5.3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
3.5.4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
3.5.5 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调查问卷 |
附件 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提纲 |
附件 3 初中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6)小学生的学校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球运动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校园网球特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学校支持的相关研究 |
1.3.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1.3.3 网球运动行为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
1.4.1 学校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1.4.2 学校支持和网球运动行为的关系研究 |
1.4.3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网球运动行为的关系研究 |
1.4.4 学校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网球运动行为的关系研究 |
1.4.5 理论模型的构建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地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3 问卷预试数据分析及量表的修订 |
2.3.1 学校支持量表信效度检验 |
2.3.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信效度检验 |
2.3.3 网球运动行为量表信效度检验 |
2.4 本章小结和预试量表的修订结果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正式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1 样本分布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2 题项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信效度检验 |
3.2.1 信度检验 |
3.2.2 效度检验 |
3.3 差异性分析 |
3.3.1 不同性别的差异分析 |
3.3.2 不同年龄的差异分析 |
3.3.3 不同年级的差异分析 |
3.4 研究假设检验 |
3.4.1 相关性分析 |
3.4.2 多元回归分析 |
3.4.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检验 |
3.5 研究假设结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结果分析 |
4.1.2 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检验 |
4.1.3 研究变量之间结构模型的检验 |
4.1.4 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的结果分析 |
4.1.5 研究结论的验证情况 |
4.2 建议 |
4.2.1 优化软硬件配置,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
4.2.2 建立多元化发展支持体系,提升网球运动氛围 |
4.2.3 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建立全面的网球保障制度 |
4.2.4 培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引导参与积极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调研问卷 |
附录 B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表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参加拉丁舞小学女生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小学生的概念 |
2.1.2 自我效能感概念 |
2.1.3 拉丁舞的概念 |
2.2 体育领域相关的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评述 |
2.3 自我效能感与拉丁舞相关的研究评述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自我效能感现状统计分析 |
4.1.1 年级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4.1.2 父母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4.1.3 拉丁舞技术等级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4.1.4 训练年限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4.1.5 自我效能得分高低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4.1.6 小学生学习拉丁舞的自我效能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 |
4.1.7 拉丁舞教学中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保护和培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局限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不同目标设置在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对比分析法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3.1 分析 |
3.1.1 实验前期各指标统计与分析 |
3.1.2 实验前期与中期各指标的对比分析 |
3.1.3 实验中期各指标差异性分析 |
3.1.4 实验后期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2 讨论 |
3.2.1 不同目标设置对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 |
3.2.2 不同目标设置对垫球量化指标的影响 |
3.2.3 不同目标设置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3.2.4 不同目标设置对锻炼态度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设置不同目标能提高初中学生部分身体素质 |
4.1.2 设置不同目标能提高排球自垫球水平与自信心 |
4.1.3 设置不同目标能不断刺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4.1.4 设置明确目标更利于对锻炼态度的培养 |
4.2 展望 |
4.2.1 学校体育育人目标多元化发展 |
4.2.2 设置目标应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
4.2.3 加强教学实验研究中退出与失访机制的报道 |
4.2.4 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件 |
(9)“自我效能感”对女性少儿拉丁舞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自我效能感 |
2.1.2 拉丁舞 |
2.1.3 女性少儿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自我效能理论来源 |
2.2.2 自我效能理论运用领域 |
2.2.3 体育自我效能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自我效能感研究 |
2.3.2 少儿拉丁舞研究 |
2.3.3 少儿拉丁舞教学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教学实验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心理测量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自我效能感”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设计实施 |
4.1 自我效能感基本原理 |
4.2 自我效能感调节过程 |
4.2.1 认知过程 |
4.2.2 动机过程 |
4.2.3 情感过程 |
4.2.4 选择过程 |
4.3 自我效能中的心理技能训练 |
4.3.1 表象训练 |
4.3.2 目标设置训练 |
4.3.3 暗示训练 |
4.3.4 模拟训练 |
4.4 自我效能感学习的干预方法 |
4.5 自我效能感学习的过程 |
4.5.1 教学计划安排 |
4.5.2 目标设置训练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学习过程 |
4.5.3 表象训练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运用与对比 |
4.5.4 模拟训练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学习过程 |
4.5.5 暗示训练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学习过程 |
第5章 实验设计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变量的选择 |
5.3.1 自变量 |
5.3.2 因变量 |
5.3.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5.4 实验测量指标 |
5.4.1 实验测量分析工具 |
5.4.2 实验指标测量方法 |
5.5 问卷信效度分析 |
5.5.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5.6 实验流程 |
5.7 实验控制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实验数据分析 |
6.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分班后首次测试数据分析 |
6.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
6.1.3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
6.1.4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维度数据对比分析 |
6.1.5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级成绩对比分析 |
6.1.6 实验组与对照组竞赛成绩对比分析 |
6.2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
6.2.1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依据的对比分析 |
6.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 |
6.2.3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程序的对比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成就动机理论在小学排球垫球课堂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应用 |
1.1.2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之需 |
1.1.3 小学排球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名词释义与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名词释义 |
1.3.1.1 成就动机理论 |
1.3.1.2 排球垫球 |
1.3.2.1 “动机”理论的发展 |
1.3.2 动机理论及成就动机理论相关研究 |
1.3.2.2 成就动机理论的形成发展 |
1.3.2.3 成就动机理论在国内发展 |
1.3.3 成就动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1.3.3.1 成就动机理论在非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
1.3.3.2 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
1.3.3.3 成就动机理论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 |
1.3.4 排球及垫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4.1 有关排球运动教学研究 |
1.3.4.2 有关排球垫球教学的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2.1 实验设计理念 |
2.2.2.2 实验对象 |
2.2.2.3 实验时间与地点 |
2.2.2.4 实验教学内容 |
2.2.2.5 实验方法 |
2.2.2.6 实验内容和评价方法 |
2.2.2.7 实验过程 |
2.2.2.8 实验控制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选取 |
2.2.3.2 问卷评分标准: |
2.2.3.3 问卷的信度 |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实验前参与学生差异性分析 |
3.1.1 学习兴趣结果对比 |
3.1.2 学习态度结果对比 |
3.1.3 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结果对比 |
3.1.4 成就动机对比 |
3.2 成就动机理论应用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结果的影响 |
3.2.1 对照组学生学习兴趣前后测试 |
3.2.2 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前后测试 |
3.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实验后测对比 |
3.3 成就动机理论应用对小学生体育态度结果的影响 |
3.3.1 对照组学生体育态度前后测试 |
3.3.2 实验组学生体育态度前后测试 |
3.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态度实验后测结果对比 |
3.4 成就动机理论应用对小学生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结果的影响 |
3.4.1 对照组学生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前后测试 |
3.4.2 实验组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前后测试 |
3.4.3 实验组与对照组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后测结果对比 |
3.5 成就动机理论应用对小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 |
3.5.1 对照组学生成就动机前后测试 |
3.5.2 实验组学生成就动机前后测试 |
3.5.3 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就动机后测结果对比 |
3.6 成就动机理论应用对小学生垫球成绩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
4.1 成就动机课堂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
4.2 成就动机课堂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 |
4.3 成就动机课堂对小学生情境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影响 |
4.4 成就动机课堂对小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 |
4.5 成就动机课堂对提高排球垫球技术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方效能理论的体育教学微信小程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郑筱钒. 湖北大学, 2021
-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D]. 金振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科技体育传统校学生为例[D]. 朱静.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排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D]. 卞子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李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6]小学生的学校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网球运动行为的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校园网球特色学校为例[D]. 王凡. 河南大学, 2020(06)
- [7]参加拉丁舞小学女生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田慧敏.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不同目标设置在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赵怀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自我效能感”对女性少儿拉丁舞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斯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成就动机理论在小学排球垫球课堂应用效果的研究[D]. 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