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芝虫草茶(冲剂)延缓衰老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芹[1](2017)在《樟芝液态发酵及产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樟芝是原产自我国宝岛台湾的一种药食两用的真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樟芝及其提取获得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灭杀病毒、抗炎解毒、抗氧化及保护肝脏的生理作用。其活性成分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和多糖等。研究证实樟芝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解毒和肝脏保护活性;樟芝多糖具备机体免疫调节活性和抗病毒活性。野生樟芝生长缓慢,产量极低。首先本文系统研究了樟芝液态发酵工艺。论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合优化液体发酵培养基。论文探讨了多种碳源和氮源物质对樟芝的深层液体发酵后菌丝体、总多糖含量三和萜含量的影响,同时对培养条件如发酵温度、发酵持续时间、搅拌机转速和pH值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探讨。樟芝液态发酵培养采用玉米面为碳源、麸皮为有机氮源、无机盐为镁离子,最佳发酵条件为时间14天、pH4、溶氧20%、温度28℃。根据正交实验可知有利于樟芝菌丝体、多糖最佳得率的培养基组合为A3B3C2D1,即麸皮为0.4%,玉米面为3%,KH2PO4为0.25%,MgSO4为0.15%。本文用酶解法和超声法结合的手段对樟芝菌丝体中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分析表明经在pH值5.5酸碱度下采用2%浓度的纤维素酶经过2h酶解可以获取最大量的樟芝三萜;采用1:30(m/V)的固液比例在温度55℃和超声功率120W条件下持续35min,再经三倍量无水乙醇反复醇析处理,可以得到最大的樟芝多糖收率。本文用SRB法研究了樟芝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樟芝能显着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15-300μg/mL浓度的提取物对HepG2细胞增殖都能产生抑制。本文探讨了樟芝功能口服液的试制及配方。按樟芝提取物2%,果葡糖4%,β-环状糊精0.35%,低聚木糖2%,CMC-Na 0.10%、黄原胶0.04%、海藻酸钠0.06%进行调配,用NaHCO3调节pH 7.08.0,121℃灭菌10min,得到的樟芝口服液。综上,本论文探讨樟芝深层液体发酵技术以生产富含三萜类化合物的樟芝菌丝体,同时研究了三萜和多糖两种功能成分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人肝癌细胞HepG2为模型,检测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最终以樟芝提取物为主要原料,试制抗肿瘤口服液产品。
陈丽云,万建波,丁万隆,杨春霞[2](2015)在《告诉你真实的石斛》文中研究指明它是传说中秦始皇求之不得的仙药,后来成了武则天、乾隆的长寿秘方里的成员;它是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塞外的嫁妆,也是宋代大文人韩愈的"救命草";它是李鸿章、周恩来的国宾级礼品,也是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大师的"护嗓秘器"。它就是本期专家评药要给大家介绍的,曾与雪莲、人参、首乌、茯苓、灵芝、虫草、苁蓉、珍珠等并称"中华九大仙草"的——石斛。
何婷婷[3](2015)在《发酵型普洱茶酒的研制》文中认为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具有减肥、降脂、抑菌、抗癌等多种功效,因此将其开发成茶酒,尤其是发酵型普洱茶酒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本研究以普洱茶和大米为原料,采用添加小曲的半固态发酵工艺,对普洱茶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了其澄清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茶褐素是普洱茶的主要色素成分之一,也是普洱茶中重要的功效成分。普洱茶中茶褐素的测定采用经验法,过程复杂,不适合测定普洱茶酒中的茶褐素。实验研究了酒精浓度、pH的变化对普洱茶茶褐素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褐素在pH 2.0-7.0的酸性环境和酒精浓度为0-20.0%vol的低度酒中较稳定,建立了快速测定普洱茶酒中茶褐素的方法。普洱茶的预处理方式和添加时间对茶酒发酵有一定的影响,在发酵试验中,研究了不处理、热蒸处理、水浸提三种预处理方式以及在蒸米时、培菌前、培菌后、发酵期等不同时间添加普洱茶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菌前添加热蒸3 min的普洱茶有利于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加水比、加曲量、茶米比、发酵温度对茶酒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加水比1:1,加曲量2.00%,茶米比4:100,发酵温度为25℃。在此条件下,普洱茶酒酒度为17.1%vol,总酸4.42g/L,茶褐素含量为2.12 g/L,具有普洱茶香和酒香,口感协调。发酵结束后经过滤得到的茶酒较为浑浊,研究了皂土、硅藻土、明胶、千酪素和壳聚糖五种澄清剂对普洱茶酒的澄清效果。以透光率和茶褐素含量为指标,得到最佳澄清剂为硅藻土,添加量为0.6/L,作用时间24 h,茶酒的透光率达到96.0%,茶褐素含量1.57/L,此时,酒体清澈透明,茶褐素损失也较小。对普洱茶酒的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02·-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在添加量为0.5 mL时,添加普洱茶发酵与不添加普洱茶酒发酵的米酒的还原力分别为0.672、0.530,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4.81%、72.90%,超氧阴离子02·-清除率分别为43.10%、37.40%,表明了添加普洱茶发酵得到的茶酒还原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较高,并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02·-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普洱茶的添加在某些方面增强了米酒的抗氧化能力。
王菊凤[4](2015)在《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蛹虫草[Cordycepsp mliitaris(L.ex Fr.)Link]又名北虫草、北冬虫夏草、蛹草等,是我国着名的传统珍贵中药材之一。现代研究表明,蛹虫草具有与冬虫夏草(C.sinensis)极其相似的药理作用,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蛹虫草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其中蛹虫草多糖的含量最高,也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蛹虫草多糖有着多种生物活性功能,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是值得挖掘的一大生物资源宝库。同时蛹虫草多糖也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免疫调节剂,在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蛹虫草多糖锗(cordyceps polysaccharide germanium,CPG)是蛹虫草多糖和无机锗两者的结合体,为大分子有机锗。本实验以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为生物载体,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利用蛹虫草对锗具有的高度特异性富集功能,将无机锗(Ge02)按照一定浓度比例添加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蛹虫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菌丝体不断吸收培养基中的锗元素,被吸收的锗元素与蛹虫草体内的虫草多糖相结合,从而生成蛹虫草多糖锗。为了研究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本项研究以蛹虫草为材料,运用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分离纯化、分子量及其单糖组成、安全性和抗衰老作用;同时探讨了蓝光对蛹虫草多糖锗和主要活性成分的促进作用;此外还研究了锗及其与硒协同对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锗浓度对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影响研究实验表明:锗浓度能显着影响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化锗和菌丝体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P<0.05)。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当锗浓度为200mg/L时,蛹虫草子实体的生物量最大,为5.95(g/瓶);锗浓度为300mg/L时,子实体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量最多,达到216.76(μg/g);锗浓度为250mg/L时,子实体有机锗转化率最高,为72.8%。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当锗浓度为250mg/L时,蛹虫草菌丝体的生物量最大为15.33(g/L);锗浓度为150mg/L时,菌丝体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量最多,达到107.29(μg/g);锗浓度为200mg/L时,菌丝体有机锗转化率最高,为85.1%。另外,在锗浓度为250mg/L时,子实体有机锗最高含量为489.86μg/g;在锗浓度为300mg/L时,子实体多糖化锗占子实体总有机锗比例最大为51.9%。在锗浓度为250mg/L时,菌丝体有机锗最高含量为584.76μg/g;在锗浓度为150mg/L时,菌丝体多糖化锗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最大为34.2%。总的来说,本研究显示锗浓度在150mg/L-300mg/L时,比较适合蛹虫草多糖化锗的生物转化。蛹虫草子实体对锗的富集及转化能力比菌丝体强。2、蛹虫草多糖锗的分离纯化、分子量以及单糖组成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子实体状态对从蛹虫草子实体中提取多糖锗有显着影响(P<0.05)。粉末子实体、2h提取时间、70%的乙醇浓度有利于蛹虫草多糖锗的提取。在用活性炭进行脱色时,2%的活性炭脱色处理效果最好。另外,子实体多糖锗与菌丝体多糖锗都是由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四种单糖组成的;子实体多糖锗中这四种单糖的质量比为:1:2.7:91.5:7.1;菌丝体多糖锗中这四种单糖的质量比为1:1.1:39.7:3.5。子实体多糖锗的数均分子量(Mn)为 9.3733×104g/mol;重均分子量(Mw)为 4.9465×105g/mol;Z 均分子量(Mz)为 1.4283×106g/mol。3、蓝光诱导下蛹虫草锗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动力学研究经过一个周期的蓝光诱导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比对照组蛹虫草子实体的生物量提高了 26.5%。固体培养条件下,接种后36d时,有一半以上的有机锗是多糖锗。无论是蛹虫草子实体有机锗,还是菌丝体有机锗,其中50%以上均为多糖锗。蓝光诱导能提高蛹虫草多糖的含量,在子实体培养36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5.91%,是白光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3.078倍;在培养52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6.42%,是白光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3.344倍。在菌丝体培养5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5.92%,是黑暗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2.508倍;在培养8d后,蓝光照射多糖含量达到6.88%,是黑暗对照刚开始检测时的2.915倍。说明蓝光照射诱导对蛹虫草多糖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蓝光照射子实体样品组的虫草素含量普遍比白光对照组的虫草素含量要高,在52d时前者子实体虫草素含量是后者的1.44倍。菌丝体蓝光照射组的虫草素含量是黑暗对照组的1.297倍。经过蓝光照射诱导后,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是一种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五种单糖的杂多糖,其中鼠李糖是新增的单糖,说明蓝光诱导对蛹虫草子实体多糖中单糖的组成种类和数量有显着的影响。菌丝体多糖的组成则没有变化。4、锗对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不同浓度的锗对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中主要活性成分虫草素、腺苷和虫草多糖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低浓度的锗可以促进这些活性成分的积累,而高浓度的锗对它们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蛹虫草子实体来说,当培养基中锗浓度为250-300mg/L时,有利于虫草素、腺苷和虫草多糖这些活性成分的形成。对蛹虫草菌丝体来说,锗浓度为200mg/L时,可以促进这些活性物质的含量。由此可知,固体条件下培养蛹虫草子实体,其培养基中锗浓度要比液体条件下培养蛹虫草菌丝体的锗浓度高一点。从硒锗组合实验结果分析得知,适量的不同浓度硒锗组合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腺苷和虫草多糖的产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P<0.05),特别是对虫草素的影响最大,最高达到了对照组的2.89倍。这一结果超过了硒或锗单独对虫草素的影响之和,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正效应。提示我们在以虫草素为目标物的蛹虫草子实体栽培中,可以适当添加硒锗以提高虫草素的产量。对腺苷和虫草多糖而言,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P<0.05)。因此,可以在培养基中同时加入硒锗来提高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产量。5、蛹虫草多糖锗的毒理安全性实验研究小鼠和大鼠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蛹虫草多糖锗属无毒级;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也表明蛹虫草多糖锗是一种无毒的有机锗(P>0.05)。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表明:蛹虫草多糖锗属于无毒物,致突变试验均为阴性(P>0.05),蛹虫草多糖锗无致突变作用。因此,蛹虫草多糖锗可以作为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原料,在实验推荐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6、蛹虫草多糖锗的抗衰老作用研究蛹虫草多糖锗对大鼠肝脏和脑中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蛹虫草多糖锗能显着影响雄鼠肝脏MAO活性和雌鼠脑MAO的活性(P<0.05)。雄鼠肝脏MAO活性随着蛹虫草多糖锗摄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连续饲喂26周,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剂量组雄鼠肝MAO活性则提高了 2.56倍,低剂量组雌鼠脑MAO活性降低36.9%。说明蛹虫草多糖锗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蛹虫草多糖锗对果蝇寿命影响实验表明:1.0%蛹虫草多糖锗可以有效的提高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最高寿命和半数死亡时间(P<0.05、P<0.01)。其中雄性果蝇平均寿命比对照组延长25.7%,最高寿命延长11.5%,半数死亡时间延长22.93%;雌性果蝇平均寿命比对照组延长44.12%,最高寿命高于对照组40.81%,半数死亡时间比对照组延长46.19%。蛹虫草多糖锗对雌性果蝇寿命的影响大于对雄性果蝇寿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从蛹虫草的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两方面,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发现了蛹虫草子实体富锗能力比菌丝体强,从而为富锗蛹虫草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首次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分子量及单糖组成。确定了蛹虫草多糖锗属于天然高聚物,是一种大分子有机锗。并明确了它的单糖组成。(3)首次研究了蓝光诱导下蛹虫草锗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动力学过程。为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提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4)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的毒性,确定了蛹虫草多糖锗为无毒物,蛹虫草多糖锗作为药品和保健食品,在实验推荐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这一结果对于以后开发多糖锗抗肿瘤新药起着重要的作用。(5)首次研究了蛹虫草多糖锗对大鼠肝脏和脑中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肯定了蛹虫草多糖锗具有抗衰老作用。本论文对蛹虫草多糖锗的研究结果不仅开拓了蛹虫草多糖研究的新领域,为富锗蛹虫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还为开发研究对人体有益,且安全、高效,又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性食品和医用药源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很大的应用价值。
张亚东,邝小林,沈才洪,敖灵,敖宗华,罗玲[5](2015)在《蛹虫草保健酒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蛹虫草是子囊菌门,肉座菌目,虫草科、虫草属的模式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功能可以与冬虫夏草媲美。主要介绍了蛹虫草的有效成分、药用价值及蛹虫草保健酒制作工艺和沉淀的处理等。
侯金鑫[6](2014)在《三种食用菌保健饮料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功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杏鲍菇、灵芝、蛹虫草三种食用菌发酵培养基中的N、C源,发酵过程中的接种量、接种时间等发酵条件及饮料配方进行了优化,并采用100L气升式发酵罐中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建立了三种食用菌液体发酵产物中主要功能性物质的检测体系。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了三种食用菌发酵液匀浆冻干粉的抗氧化、抗肿瘤、保护肝脏、抗衰老的能力。为开发新型食用菌保健饮料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三种食用菌的液体发酵条件及后处理工艺:(1)杏鲍菇。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L、大豆蛋白粉8g/L。接种量7%,发酵时间132h,菌丝体干重最高达15.49g/L。胶体磨处理流量为3L/min,高压均质机处理压力为40Mpa。(2)灵芝。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L、大豆蛋白粉8g/L。接种量7%,发酵时间132h,菌丝体干重最高达15.21g/L。胶体磨处理流量为3L/min,高压均质机处理压力为40Mpa。(3)蛹虫草。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L、大豆蛋白粉8g/L。接种量5%、发酵时间96h,菌丝体干重最高达17.32g/L。胶体磨处理流量为3L/min,高压均质机处理压力为50Mpa。(4)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一种适合大众口感的食用菌保健饮料配方:发酵液原浆30%,蔗糖4%,苹果酸0.03%,柠檬酸0.03%,柠檬酸钠0.03%,海藻酸钠0.05%,黄原胶0.04%。2.通过冷冻干燥处理将三种食用菌发酵产物制备成冻干粉,对冻干粉中的粗纤维、粗多糖、总黄酮、三萜类、微量元素含量以及蛹虫草发酵匀浆中虫草素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建立检测体系。检测结果表明,三种食用菌液体发酵产物中活性成分含量丰富。杏鲍菇液体发酵产物中含有粗纤维0.79mg/mL,多糖479.59μg/mL,总黄酮227.93μg/mL,三萜类358.13μg/mL;灵芝液体发酵产物中含有粗纤维1.60mg/mL,多糖462.72μg/mL,总黄酮69.01μg/mL,三萜类713.85μg/mL;蛹虫草液体发酵产物中含有粗纤维1.66mg/mL,多糖991.11μg/mL,总黄酮97.83μg/mL,三萜类363.33μg/mL,虫草素303.9μg/mL。三种食用菌液体发酵产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而且有害离子Cd、Pb、As等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3.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MTT方法研究了杏鲍菇、灵芝和蛹虫草三种食用菌发酵产物冻干粉的抗氧化和抗肿瘤能力。其中,杏鲍菇发酵产物冻干粉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在16mg/mL时,清除率达到69.31%;蛹虫草发酵产物冻干粉对人胃癌细胞(BGC)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高达97.34%。4.通过急性肝损伤实验验证了三种食用菌发酵产物冻干粉对由CCl4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恢复作用,其中灵芝的保肝效果最好;5.通过抗衰老实验验证了三种食用菌发酵产物均具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能提高小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中的SOD与GSH-px的活力,降低MDA的含量(P<0.05),从而达到抵抗由D-半乳糖引起的衰老作用。6.急性毒理实验表明三种食用菌发酵产物冻干粉安全无毒。
郑岚[7](2011)在《液体发酵制备真菌多糖及多糖水解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最早利用真菌防病治病的国家,真菌也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表明,真菌多糖是药用真菌的主要活性物质,它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功能,还在抗肿瘤、抗病毒、护肝、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效。分别用PDA基础培养基、PDA综合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培养树舌GA-1,实验结果表明,半合成培养基产糖量最高,树舌GA-1胞外多糖的产率为61.75 mg/100mL,胞内多糖的产率为0.51 mg/100mL。树舌GA-1多糖纯化的最优纯化方案为:用3 g/100mL活性炭进行脱色,按样品:氯仿:正丁醇=25:5:1的比例除蛋白,用1.5倍体积乙醇沉淀多糖。按优化的方案纯化树舌GA-1粗多糖,纯化后粗多糖中多糖的含量由21.6%上升为33.6 %,多糖损耗率为52.7 %。树舌GA-1摇床发酵第10天时胞外粗多糖的产率为0.3486 g/100mL。上罐发酵108 h后,菌体产率为0.9539 g/100mL,粗多糖产率为0.3043 g/100mL。并且,在发酵过程中pH、溶氧值、残糖量逐渐下降,而菌体干重逐渐增加,胞外粗多糖在发酵后期产生。分析了树舌GA-1胞外粗多糖中氨基酸的组成后发现,树舌GA-1胞外粗多糖含有牛磺酸、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共19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为2556.80 mg/100g,其次为门冬氨酸1991.04 mg/100g、甘氨酸1453.35 mg/100g。通过计算可知,树舌GA-1胞外粗多糖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3.46 %。运用生物传感器测定6种真菌多糖中的葡萄糖含量,并于柱前衍生化HPLC法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生物传感器法测定结果准确,回收率高,重复性好,是测定真菌多糖中葡萄糖含量的良好方法。绘制树舌GA-1多糖、灵芝GL-2多糖、虫草CM-1多糖的部分酸水解曲线,可以看出,同种多糖样品水解曲线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而不同的多糖样品水解曲线有明显差异。因此,真菌多糖的水解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为鉴别多糖提供一种新方法。通过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了6种真菌多糖的单糖组成。将6种真菌的胞外粗多糖及其菌体用1 mol/L的硫酸水解成单糖,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单糖。结果表明,灵芝、树舌类真菌胞外多糖的产率均较高,胞外多糖产率在0.0921 g/100mL~0.1528 g/100mL之间。胞外多糖主要以甘露糖为主,其次含有葡萄糖和半乳糖,并且一般含有少量的阿拉伯糖。胞内多糖中葡萄糖含量最高,其次含有甘露糖和半乳糖,个别菌种还含有少量的阿拉伯糖和葡萄糖醛酸。而虫草胞外多糖的组成依次为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胞内多糖同样是主要含有葡萄糖,其次含有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
孟庆龙[8](2011)在《药用真菌桑黄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 (Linnearus:Fries) Quelet]是一种多年生珍稀药用真菌,由于其特有的药理活性,使之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被誉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抗癌疗效最好的药用真菌之一。传统上有效成分通常是从桑黄子实体中提取,但是由于其野生桑黄资源稀少,人工栽培难度较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桑黄在医药领域中的开发和利用。对桑黄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可以缩短周期,节约成本,减小污染,是目前获取桑黄有效成分的重要途径。本实验通过液体深层发酵获得发酵产物,并对其抑菌作用、抗炎作用和延缓衰老作用以及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制备工艺以及抗肿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实验结果如下:1.本实验对桑黄液体深层发酵产物中菌丝体不同溶剂提取物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热处理操作对桑黄发酵产物抑菌作用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桑黄菌丝体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e enteritid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等4种指示菌的抑制作用不同:菌丝体甲醇、正丁醇提取物和发酵液对4种指示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0.1563~0.625mg/mL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不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由此推断,桑黄抑菌活性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为菌丝体甲醇、正丁醇提取物及发酵液;与此同时,菌丝体正丁醇提取物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率均最高,且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仅为0.1563~0.3125mg/mL,从而说明桑黄菌丝体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能力最强。2.本实验对桑黄发酵产物中胞内、外多糖PIP和PI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的急性炎症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的慢性炎症为模型,对其抗炎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1.68%和47.01%。同时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的急性炎症模型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的慢性炎症模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即对小鼠自身的免疫力有一定的提高。在抗炎效果上PIP和PIE显示出一定的差异,可能与胞内、外多糖结构上的不同有关。3.本实验以肉瘤S180荷瘤小鼠为实验模型,对桑黄发酵产物中胞内、外多糖PIP和PIE的抗肿瘤作用和对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具有对抗化疗药所致的体质量下降、外周血象异常以及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等毒性反应,并能有效提高CTX的抗癌效果,其中CTX联合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的最高抑瘤率分别为64.84%和68.96%。另外,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对荷瘤小鼠化疗后的免疫能力具有增强作用以及改善IFN-γ活性能力的作用,这也可能是其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之一4.本实验以辅料选择、颗粒流动性、颗粒堆密度、颗粒吸湿百分率等项目为考察指标,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制剂的成型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药粉混合方案吸湿百分率的测定,最终选取玉米淀粉作为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辅料。选用90%的乙醇进行制粒,效果较好,并于60℃减压干燥,整粒。经测定该颗粒的平均堆密度为0.553g/mL故选用0号胶囊,并调节装样量使每粒为0.4g。经测定该颗粒的平均休止角为32.794°,其流动性较好,易于分装。并测定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约为60%,因此,在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生产、包装及贮存环境中,相对湿度必须控制在60%以下,以减少水份对颗粒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确保生产、包装及贮藏的顺利进行及成品的稳定性。5.本实验以肉瘤S180小鼠和肝癌H22小鼠为实验模型,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抗肿瘤和免疫增强以及延长生命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毒性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对小鼠肉瘤S180和肝癌H22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瘤质量显着降低,而抑瘤率则明显提高。另外,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在发挥抗癌作用的同时也可有效提高肉瘤S180和肝癌H22小鼠的免疫能力,且在给药期间没有抑制小鼠体重的增加,其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桑黄胞外多糖胶囊还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肉瘤S180和肝癌H22小鼠的存活时间,其中肉瘤S180低剂量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23.97%;肝癌H22高剂量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53.86%。经急性毒性试验测出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属于实际无毒物质,为将其开发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6.本实验以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为实验模型,并通过对血清、脑、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测定,对桑黄胞外多糖PIE的延缓衰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黄胞外多糖PIE高、中、低各个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显着提高血清、肝、脑组织中SOD和GSH-PX以及CAT活性,并降低其MDA含量,表明桑黄胞外多糖既能增强机体对自由基损伤的防御机能,又能有效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组织或细胞的损伤,进一步揭示桑黄胞外多糖可通过改善自由基代谢发挥抗衰老作用,并能够拮抗自由基损伤所致衰老小鼠的衰老过程。综上所述,桑黄胞外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以及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力有关。本文创新点:本文首次对桑黄胞内、外多糖的抗炎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对桑黄胞内、外多糖对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首次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抗肿瘤作用进行了探讨。
林铭堉[9](2011)在《《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现代最令人们恐惧且束手无策者,莫过于癌症了,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2007年38个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恶性肿瘤依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的专家学者,莫不极力寻找有效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乃我中华民族现存最古老的医典之一,她反映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及其成就。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她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各二级学科,特别是中医抗肿瘤中药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故期望透过整理《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的研究来抛砖引玉,以便利人们对抗肿瘤中药的研发,以减少人类的病痛,在延长人类生命及改善生存质量有所贡献。研究方法:1.选定《神农本草经》版本。目前《神农本草经》版本诸多,经再三比较其内容,本经部份是否完备及编辑方式是否正确,确定以张登本主编之《神农本草经》全注全译为本研究之主要参考本。并简单介绍中医肿瘤学的基本内容,以方便后面《神农本草经》药物分述的开展。2.本文所摘录研究之中药选定是依据:1)《神农本草经》各药原文中载有肿瘤相关病症,如症瘕、积聚、痈疽、肿瘤之中药。2)现代有关肿瘤的书籍:①周岱翰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肿瘤学》,②刘春安、彭明主编的《抗癌中药大词典》,两书中记载与《神农本草经》共同之中药,作为本研究之素材。将选取出的中药按肿瘤常用治疗法则分为六大类。每药按《神农本草经》原文、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八个部分,将相关文献中的资料整理归纳陈列,传统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该药的相关记载,相互对照,作为临床研究治疗之参考。3.尝试归纳《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运用;以及对某些常用、疗效显着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包括详细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抗癌临床应用和现代剂型。结果:1.中医肿瘤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专门学科,其学术内容涵盖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等。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形成一门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独特学术体系。中医肿瘤学有完整的中医肿瘤命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体系。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文章讨论了《神农本草经》书名的来由,介绍了《神农本草经》目前各种辑本的情况。《本经》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三品分类法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而得出的。此种分法对汉代及其以前按“草木虫石谷”“五药”分类法有所发展,并对后世本草学家对药分类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发作用。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法,如纲目分类法、或按功效治法分类法则等。本文选取目前临床较常使用且抗肿瘤功效较好之中药共115味(上品43味,中品45味,下品27味),按常见肿瘤常见治法活血化瘀法、化痰祛湿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扶正固本法,将上述中药重新分类为:清热解毒类:干地黄、龙胆、白英、黄连、茵陈蒿、槐实、苍耳子、栝蒌根、苦参、茈胡、百合、知母、黄芩、茅根、紫草、败酱、地榆、牡丹、石苇、栀子、孽木、羚羊角、牛黄、大黄、草蒿、贯众、白头翁、羊桃、蓝实。活血化瘀类:薄黄、卷柏、丹参、徐长卿、王不留行、牡桂、麝香、木香、川芎、芍药、紫葳、桃核仁。化痰祛湿类:滑石、菖蒲、车前子、干姜、瞿麦、贝母、白芷、紫苑、橘柚、白鲜皮、枳实、厚朴、猪苓、五加皮、杏仁、白僵蚕、半夏、桔梗、旋复花、射干、泽漆、皂荚。软坚散结类:牡蛎、海藻、鳖甲、泽兰、乌贼骨、夏枯草、连翘、蜚虻。以毒攻毒类:雄黄、露蜂房、附子、莨菪子、芫花、鬼臼、巴豆、瓜蒂、斑猫、水蛭、虾蟆、(?)虫、甘遂、商陆。扶正固本类:人参、天门冬、甘草、菟丝子、女萎、麦门冬、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芝、黄芪、肉苁蓉、续断、五味子、枸杞、茯苓、杜仲、桑上寄生、女贞实、大枣、阿胶、龟甲、当归、元参、淫羊藿、狗脊、山茱萸、龙眼、鹿茸。每味中药按“本经内容、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详细论述。3.详细介绍了《神农本草经》所载中药在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子宫颈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常见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特别介绍了《神农本草经》里当前常用抗癌中药:苦参、青黛(蓝实)、雄黄、赤芝、黄芪、人参、斑蝥、蟾蜍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临床应用和现代新剂型。
陈宏伟[10](2010)在《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蛹虫草无性型——蛹拟青霉(Paecilomyces militaris)为载体,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法对硒、锌、锗三种重要微量元素进行富集和有机转化,探索了蛹虫草菌丝体对三种微量元素的富集、有机转化情况、蛹虫草菌丝体活性成分变化情况、微量元素与蛹虫草菌丝体代谢物的结合形式、微量元素在菌丝体内的分布以及有机转化物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等问题,为更好地研制和开发对人体有益,且安全、高效,既能补充微量元素又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性食品和医用药物奠定基础。1、以生物量和微量元素硒、锌、锗的富集能力为指标,对本实验室已有的30株蛹拟青霉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硒、锌、锗的富集能力各不相同,富集能力的高低基本上与菌丝体生物量和硒、锌、锗有机转化率有关。菌丝体的耐硒能力最弱,耐锌能力较好,耐锗能力最强;从有机转化率来看,硒最高,锌次之,锗最低。(1)富硒能力最强的菌株为PM14号菌株,在Na2Se03浓度为20μg/mL条件下,有机硒转化率达到31.6%。其生物量在相同浓度下也最高,达到17.0 mg/mL。(2)富锌能力较好的菌株为PM28号和PM14号菌株,在ZnS04浓度为200μg/mL条件下,有机锌转化率分别达到6.65%和5.78%。在相同浓度下,其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5 mg/mL,17.6 mg/mL(3)富锗最佳菌株为PM28号菌株和PM14号菌株,在锗浓度为500μg/mL条件,有机锗转化率分别达到2.3%和1.9%。在相同浓度下,其生物量分别为15.1 mg/mL,13.8 mg/mL。从总体上衡量,由于PM14号菌株富集硒、锌、锗的能力都很强,因此,确定PM14号菌株为进一步研究的菌株。2、研究了有机硒、锌、锗在蛹拟青霉菌丝体内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大分子物质中的含量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硒、锌、锗含量在蛋白质中最多,其次是多糖,最少的是核酸。硒、锌、锗浓度对其含量有影响,当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其含量均降低。(1)当培养基中Na2Se03浓度为20μg/mL时,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硒含量均达到最多,分别为221.5μg/g、86.2μg/g和0.6μg/g;当Na2Se03浓度为10μg/mL时,蛋白硒、多糖硒和核酸硒分别占菌丝体总有机硒的比例最大,分别为菌丝体总有机硒的65.8%、28.1%和0.2%,分别是空白的2.7倍、3.9倍和3.8倍。蛋白、多糖、核酸中总的有机硒含量在培养基Na2Se03浓度为20μg/mL时最多为308.4μg/g。在培养基Na2Se03浓度为10μg/mL时,蛋白硒、多糖硒、核酸硒在菌丝体总有机硒中占的比例最大,达到94.1%。(2)在实验锌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加,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锌的含量不断增加,蛋白质、多糖中有机锌占菌丝体总有机锌的比例都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核酸中有机锌比例却不断减少,但变化不明显。当ZnSO4浓度为200μg/mL时,有机锌含量最多,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是,蛋白质最多占菌丝体总有机锌的65.6%,其次是多糖有机锌占7.2%,核酸中有机锌最少,只占0.8%。此时蛋白锌和多糖锌分别是空白的2.2倍和1.1倍,而核酸锌却比空白少了33.9%。由此可见锌对蛋白质和多糖中有机锌合成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3)实验表明,低浓度锗对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锗的含量有促进作用,高浓度锗对有机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Ge02浓度为500μg/mL时,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锗含量均达到最大,分别达到284.0μg/g、261.5μg/g和137.6μg/g,分别是空白组的4.4倍、5.4倍和8.3倍。蛋白锗和多糖锗所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相似。当Ge02浓度在100μg/mL时,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有机锗含量占菌丝体总有机锗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39.8%,36.8%和18.2%。蛋白、多糖和核酸中有机锗之和在Ge02浓度为100μg/mL时,所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最大,达到94.8%。3、探讨了硒、锌、锗浓度对蛹拟青霉菌丝体的生物量和主要活性成分(胞内多糖、微量元素含量、虫草素、菌丝体SOD、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锌、锗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对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有促进作用,浓度过大,对相关活性成分有抑制作用,不同的生物学指标所需的硒、锌、锗浓度各不相同。硒、锌、锗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20μg/mL,100μg/mL和200μg/mL-300μg/mL。4、抗氧化作用实验表明,富硒、锌、锗多糖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有机自由基DPPH的能力,硒、锌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空白多糖相比具有显着差异。从清除自由基的种类来看,它们清除DPPH的能力最强,其次是羟自由基,最后是氧自由基。总体来看,硒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好,其次是锌多糖,最后是锗多糖。5、果蝇寿命实验表明,硒、锌、锗多糖对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都有显着影响,对果蝇具有明显的延缓衰老作用。多糖对半数死亡时间的延长最好,而且是雄性好于雌性;硒多糖对最高寿命和平均寿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锌、锗多糖对之的影响是最高寿命好于平均寿命,从性别差异来看,基本上是雌性优于雄性。硒多糖对于增加体弱果蝇的寿命效果显着,锌、锗多糖对于延长体魄强壮果蝇的寿命较好。6、小鼠负重游泳力竭实验、血乳酸含量和血尿素氮含量测定以及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结果表明,富硒、锌、锗这三种蛹虫草菌丝体不同浓度对小鼠不同生理时期具有不同的耐疲劳能力。它们可以显着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时间,具有明显减少小鼠在疲劳状态下体内产生乳酸的作用,对疲劳过程中产生的血尿素氮也有显着的减少或清除作用。然而,它们的耐缺氧效果不够明显。7、蚕豆微核实验表明,富硒、锌、锗多糖没有致突变作用,对抑制丝裂霉素和紫外线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具有显着作用,多糖浓度与微核抑制率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抑制率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多糖浓度为100μg/mL时,富硒、锌、锗多糖对丝裂霉素和紫外线诱发微核的抑制率分别为46.5%、37.2%、34.1%和53.3%、48.6%、43.8%。对微核的抑制效果是富硒多糖>富锌多糖>富锗多糖。8、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硒多糖、锌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具有极显着差异,可以显着提高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当多糖浓度为4 mg/mL时,硒多糖和锌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4.2%和53.9%,分别比空白菌丝体多糖的抑制率提高38.8%和38.0%。硒、锌、锗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均具有极显着差异,当多糖在浓度为4 mg/mL时,硒、锌、锗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0.2%,32.1%和39.56%,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128.8%、82.4%和125.2%。硒、锌、锗多糖可以显着提高鼻咽癌CNE-1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9、小鼠急性经口毒理实验表明,蛹拟青霉富硒、锌、锗菌丝体属于无毒级产品。本研究表明,蛹拟青霉液体培养菌丝体具有较好的富集硒、锌、锗的能力,在适当的微量元素浓度时,富集微量元素后的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有明显提高,富硒、锌、锗菌丝体及微量元素有机物的抗氧化、抗疲劳、抗突变和抗肿瘤能力有显着增强,小鼠急性经口毒理实验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表明,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没有致突变作用,对小鼠无毒性。
二、灵芝虫草茶(冲剂)延缓衰老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虫草茶(冲剂)延缓衰老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樟芝液态发酵及产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樟芝简介 |
1.1.1 樟芝功效 |
1.1.2 樟芝的安全性 |
1.2 樟芝主要活性成分 |
1.2.1 三萜类化合物 |
1.2.2 多糖 |
1.2.3 小分子化合物 |
1.3 樟芝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
1.3.1 三萜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 |
1.3.2 多糖的提取分离 |
1.4 樟芝的培养及产品开发前景 |
1.4.1 樟芝的培养 |
1.4.2 樟芝产品开发前景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主要技术创新点 |
1.5.3 技术实施步骤 |
第2章 樟芝液态发酵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基 |
2.3.1.1 固体培养基及一级种子制备 |
2.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2.3.1.3 液体发酵培养基 |
2.3.2 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实验 |
2.3.3 测定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发酵周期对樟芝菌丝体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 |
2.4.2 发酵pH对樟芝菌丝体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 |
2.4.3 溶氧对樟芝真菌菌体及三萜产量的影响 |
2.4.4 发酵温度对樟芝真菌菌体及三萜产量的影响 |
2.4.5 碳源对樟芝菌丝体及多糖产量影响实验 |
2.4.6 氮源的选择 |
2.4.7 无机盐对菌丝体、三萜及多糖含量的影响实验 |
2.4.8 培养基配方正交实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樟芝功效成分的提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樟芝三萜提取与精制 |
3.3.2 樟芝多糖提取与精制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樟芝三萜提取与精制 |
3.4.2 樟芝多糖提取与精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樟芝提取物抗肿瘤功效检测及产品开发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主要试剂配制 |
4.3.2 溶液的配制 |
4.3.3 HepG_2肝癌细胞的培养 |
4.3.4 HepG_2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4.3.5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4.3.6 吖啶橙染色 |
4.3.7 统计学处理 |
4.3.8 樟芝口服液配制 |
4.4.结果 |
4.4.1 HepG_2细胞的常规培养 |
4.4.2 HepG_2细胞的生长曲线 |
4.4.3 不同浓度的樟芝对HepG_2细胞的影响 |
4.4.4 吖啶橙染色结果 |
4.4.5 樟芝口服液配制 |
4.5.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告诉你真实的石斛(论文提纲范文)
延年益寿,大有作为 |
千年“神药”谱新篇 |
夏季清补,石斛最宜 |
>小资料'>>>小资料 |
◎文成公主的嫁妆 |
◎武则天青春永驻的秘密 |
◎韩愈的救命草 |
◎乾隆皇帝的长寿秘方 |
◎国宾级外交礼品 |
◎艺术大师的护嗓秘器 |
(3)发酵型普洱茶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保健酒概况 |
1.1.1 保健酒简介 |
1.1.2 保健酒的分类 |
1.1.3 保健酒的主要成分 |
1.1.4 保健酒的功效 |
1.1.5 保健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普洱茶简介 |
1.2.1 普洱茶主要成分及功效 |
1.2.2 普洱茶开发现状 |
1.3 茶酒的概述 |
1.3.1 茶酒简介 |
1.3.2 茶酒成分及功效 |
1.3.3 茶酒的分类 |
1.3.4 茶酒的研究现状 |
1.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主要溶液 |
2.2 分析检测方法 |
2.2.1 主要理化指标测定 |
2.2.2 高级醇和酯类测定 |
2.3 实验方法 |
2.3.1 普洱茶酒中茶褐素的测定 |
2.3.2 普洱茶酒半固态发酵工艺 |
2.3.3 发酵条件正交实验设计 |
2.3.4 普洱茶酒澄清工艺的研究 |
2.3.5 普洱茶酒抗氧化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普洱茶酒中茶褐素的测定 |
3.1.1 茶褐素全波长扫描 |
3.1.2 茶褐素溶液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
3.1.3 乙醇浓度对茶褐素测定的影响 |
3.1.4 pH对茶褐素测定的影响 |
3.2 普洱茶酒半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
3.2.1 普洱茶预处理方式的确定 |
3.2.2 普洱茶添加时间的确定 |
3.2.3 加水比对普洱茶酒发酵的影响 |
3.2.4 加曲量对普洱茶酒发酵的影响 |
3.2.5 茶米比对普洱茶酒发酵的影响 |
3.2.6 发酵温度对普洱茶酒发酵的影响 |
3.3 普洱茶酒发酵条件正交优化 |
3.4 普洱茶酒发酵条件验证及发酵过程中参数变化 |
3.4.1 发酵条件验证 |
3.4.2 发酵过程中参数变化 |
3.5 普洱茶酒澄清工艺的研究 |
3.5.1 澄清剂种类和浓度对普洱茶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5.2 澄清剂添加时间对普洱茶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
3.6 普洱茶酒抗氧化性的测定 |
3.6.1 普洱茶酒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
3.6.2 还原能力的测定 |
3.6.3 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
3.6.4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4)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与锗相关的专用名词注释汇集 |
1 绪论 |
1.1 蛹虫草研究概述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活性成分 |
1.1.3 药理作用 |
1.1.4 开发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 有机锗研究概述 |
1.2.1 生物转化合成—锗的富集 |
1.2.2 生理功能 |
1.2.3 开发应用现状 |
1.3 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价 |
1.4 论文研究背景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锗浓度对蛹虫草多糖锗生物转化合成影响研究 |
2.1 固体培养条件下蛹虫草子实体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与小结 |
2.2 液体培养条件下蛹虫草菌丝体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与小结 |
本章小结 |
3 蛹虫草多糖锗的分离纯化、分子量及单糖组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蛹虫草固体培养实验方法 |
3.1.3 蛹虫草液体培养实验方法 |
3.1.4 蛹虫草多糖锗的分离纯化 |
3.1.5 多糖含量测定 |
3.1.6 锗含量测定 |
3.1.7 蛹虫草多糖锗分子量测定 |
3.1.8 蛹虫草多糖锗单糖组成 |
3.1.9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蛹虫草多糖锗生物转化合成原理 |
3.2.2 蛹虫草多糖锗的分离纯化 |
3.2.3 蛹虫草多糖锗分子量 |
3.2.4 蛹虫草多糖锗单糖组成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本章小结 |
4 蓝光诱导下蛹虫草锗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动力学研究 |
4.1 蓝光诱导对蛹虫草子实体锗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讨论与小结 |
4.2 蓝光诱导对蛹虫草菌丝体锗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讨论与小结 |
本章小结 |
5 锗对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
5.1 锗对蛹虫草子实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讨论与小结 |
5.2 锗对蛹虫草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3 讨论与小结 |
5.3 硒锗组合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发育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协同影响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3 讨论与小结 |
本章小结 |
6 蛹虫草多糖锗安全性研究 |
6.1 蛹虫草多糖锗急性毒性试验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统计学处理 |
6.1.4 结果与分析 |
6.1.5 讨论与小结 |
6.2 蛹虫草多糖锗长期毒性试验 |
6.2.1 材料 |
6.2.2 方法 |
6.2.3 结果与分析 |
6.2.4 讨论与小结 |
6.3 蛹虫草多糖锗致突变试验 |
6.3.1 Ames试验 |
6.3.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
6.3.3 小鼠精子畸变试验 |
6.3.4 讨论与小结 |
本章小结 |
7 蛹虫草多糖锗抗衰老作用研究 |
7.1 蛹虫草多糖锗对大鼠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影响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1.3 结果与分析 |
7.1.4 讨论与小结 |
7.2 蛹虫草多糖锗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7.2.1 材料 |
7.2.2 方法 |
7.2.3 结果与分析 |
7.2.4 讨论与小结 |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蛹虫草保健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蛹虫草成分及药用价值 |
1.1 蛹虫草成分 |
1.2 蛹虫草药用价值 |
1.2.1 腺苷 |
1.2.2 虫草多糖 |
2 蛹虫草保健酒的生产工艺研究 |
2.1 浸提法 |
2.1.1 冷浸法 |
2.1.2 热浸法 |
2.1.3 其他浸提方法 |
2.2 发酵法 |
2.2.1 以培养基残基或培养基水解液为原料发酵 |
2.2.2 以菌丝体为原料发酵 |
3 保健酒的沉淀处理 |
3.1 保健酒沉淀原因 |
3.2 保健酒沉淀处理方法 |
4 展望 |
(6)三种食用菌保健饮料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功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杏鲍菇、灵芝、蛹虫草三种食、药用菌概况 |
1.1 杏鲍菇概述 |
1.2 灵芝概述 |
1.2.1 灵芝简介 |
1.2.2 灵芝的栽培 |
1.2.3 灵芝的营养成分 |
1.3 蛹虫草概述 |
2 食用菌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2.1 食用菌的抗肿瘤功能 |
2.2 食用菌的抗氧化功能 |
2.3 食用菌的增强免疫力功能 |
2.4 食用菌的降血糖功能 |
2.5 食用菌的降血脂作用 |
2.6 食用菌的抗辐射作用 |
2.7 食用菌的保肝作用 |
3 食用菌液体发酵研究概况 |
3.1 食用菌液体发酵简介 |
3.2 食用菌液体发酵的特点 |
3.3 食用菌发酵常用设备 |
3.4 食用菌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 |
3.5 食用菌液体发酵的应用 |
4 功能性饮料的概述 |
4.1 饮料分类 |
4.2 食用菌饮料制作工艺 |
第一章 三种食用菌液体发酵条件及后处理工艺优化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4 上罐发酵实验结果分析 |
2.5 发酵产物后处理条件结果分析 |
2.6 饮料配方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三种食用菌液体发酵产物中活性成分分析及检测体系的建立 |
摘要 |
1 试剂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粗纤维的检测结果分析 |
2.2 粗多糖检测结果分析 |
2.3 发酵产物中总黄酮检测体系建立 |
2.4 发酵产物中粗三萜检测体系建立 |
2.5 发酵产物中金属离子的检测结果 |
2.6 蛹虫草发酵产物中虫草素检测结果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三种食用菌发酵产物冻干粉的活性及生物功能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采用 SPSS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DPPH 自由基清除率实验结果分析 |
2.2 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
2.3 急性毒理实验结果 |
2.4 保肝作用实验结果分析 |
2.5 抗衰老实验结果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科研成果 |
(7)液体发酵制备真菌多糖及多糖水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真菌多糖简介 |
1.2 药用真菌多糖的功能 |
1.2.1 免疫调节功能 |
1.2.2 抗肿瘤作用 |
1.2.3 清除自由基及抗衰老作用 |
1.2.4 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作用 |
1.2.5 抗感染、抗病毒的作用 |
1.2.6 保护肝脏的作用 |
1.2.7 其他作用 |
1.3 真菌多糖的结构 |
1.3.1 多糖结构简介 |
1.3.2 灵芝多糖的结构 |
1.3.3 虫草多糖的结构 |
1.3.4 多糖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间的关系 |
1.4 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1.4.1 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 |
1.4.2 真菌多糖的纯化 |
1.4.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4.4 多糖的分级纯化 |
1.5 多糖的结构测定 |
1.5.1 多糖一级结构的测定 |
1.5.2 多糖高级结构的测定 |
1.6 本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背景 |
1.6.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树舌 GA-1 产糖培养基的筛选及粗多糖的纯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种 |
2.2.2 试剂 |
2.2.3 培养基的制备 |
2.2.4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树舌GA-1 产糖培养基的筛选 |
2.3.2 树舌GA-1 粗多糖的纯化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标准曲线测定 |
2.4.2 培养基的筛选 |
2.4.3 树舌GA-1 多糖的纯化 |
2.4.4 讨论 |
第3章 树舌GA-1生长曲线的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种 |
3.2.2 培养基 |
3.2.3 试剂 |
3.2.4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摇瓶培养实验 |
3.3.2 发酵罐培养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树舌GA-1 摇床培养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3.4.2 树舌GA-1 发酵罐培养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4章 树舌GA-1胞外粗多糖中氨基酸成分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种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水解 |
4.3.2 样品侧定 |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章 生物传感器法测定真菌多糖中的葡萄糖含量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菌种 |
5.2.2 培养基 |
5.2.3 实验试剂 |
5.2.4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胞外粗多糖的提取 |
5.3.2 多糖的水解 |
5.3.3 生物传感器测定真菌多糖中的葡萄糖含量 |
5.3.4 柱前衍生HPLC 法测定真菌多糖中的葡萄糖含量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六种真菌多糖的葡萄糖分析结果 |
5.4.2 六种真菌中葡萄糖含量的综合对比 |
5.4.3 方法学实验 |
5.4.4 讨论 |
第6章 真菌多糖水解过程中葡萄糖、还原糖含量变化分析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菌种 |
6.2.2 实验试剂 |
6.2.3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树舌GA-1、灵芝GL-2、虫草CM-1 胞外多糖的提取 |
6.3.2 虫草CM-1 胞内多糖的提取 |
6.3.3 多糖的水解 |
6.3.4 葡萄糖、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6.3.5 柱前衍生HPLC 法测定虫草CM-1 胞外多糖在低酸度下的水解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标准曲线的制定 |
6.4.2 树舌GA-1 胞外多糖水解过程中葡萄糖、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
6.4.3 灵芝GL-2 多糖水解过程中葡萄糖、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
6.4.4 虫草CM-1 多糖水解过程中葡萄糖、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
6.5 结论 |
第7章 柱前衍生 HPLC 法分析真菌多糖的单糖组成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 |
7.2.1 菌种 |
7.2.2 培养基 |
7.2.3 实验试剂 |
7.2.4 实验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多糖的水解 |
7.3.2 多糖的衍生化 |
7.3.3 色谱条件 |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4.1 六种真菌多糖的HPLC 分析结果 |
7.4.2 六种真菌单糖组成的对比分析 |
7.4.3 六种真菌多糖产率的对比分析 |
7.4.4 方法学考察 |
7.4.5 结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树舌 GA-1 的研究结果 |
8.1.2 生物传感器在真菌多糖领域的应用 |
8.1.3 六种真菌多糖的单糖组成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申请专利 |
(8)药用真菌桑黄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桑黄的研究现状 |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现状 |
1.3 前景展望 |
第二章 桑黄发酵产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桑黄胞内外多糖抗炎作用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桑黄胞内外多糖对环磷酰胺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抗肿瘤及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4 讨论 |
第七章 桑黄胞外多糖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
7.1 实验材料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桑黄发酵产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
8.2 桑黄胞内外多糖抗炎作用的研究 |
8.3 桑黄胞内外多糖对环磷酰胺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 |
8.4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
8.5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抗肿瘤及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
8.6 桑黄胞外多糖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肿瘤学的概述 |
1.1 中医学对肿瘤相关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肿瘤的辨证论治大法 |
1.3.1 辨证 |
1.3.2 论治及治法 |
第二部分 《神农本草经》的沿革 |
2.1 书名的来由 |
2.1.1 "本草"的来源 |
2.1.2 神农氏与本草之关系 |
2.2 各种辑录本简介 |
2.2.1 几个重要的辑录本 |
2.2.2 其它几种辑录本 |
2.2.3 《神农本草经》的现代研究本 |
第三部分 依中医抗肿瘤功效、治法对《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的分类 |
3.1 摘录抗肿瘤中药统计 |
3.2 六大类中药分述 |
3.2.1 清热解毒类29味 |
干地黄 |
龙胆 |
白英 |
黄连 |
茵陈蒿 |
槐实 |
蓝实 |
葈耳实 |
栝楼根 |
苦参 |
茈胡 |
百合 |
知母 |
黄芩 |
茅根 |
紫草 |
败酱 |
地榆 |
牡丹 |
石韦 |
栀子 |
蘖木 |
羚羊角 |
牛黄 |
大黄 |
草蒿 |
贯众 |
白头翁 |
羊桃 |
3.2.2 活血化瘀类12味 |
蒲黄 |
卷柏 |
丹参 |
徐长卿 |
王不留行 |
牡桂 |
麝香 |
木香 |
芎藭 |
芍药 |
紫葳 |
桃核仁 |
3.2.3 化痰祛湿类22味 |
滑石 |
菖蒲 |
车前子 |
橘柚 |
干姜 |
瞿麦 |
贝母 |
白芷 |
紫苑 |
白鲜 |
枳实 |
厚朴 |
猪苓 |
五加皮 |
杏核仁 |
白殭蚕 |
半夏 |
桔梗 |
旋覆花 |
射干 |
泽漆 |
皂荚 |
3.2.4 软坚散结类8味 |
牡蛎 |
海藻 |
鳖甲 |
泽兰 |
乌贼鱼骨 |
连翘 |
夏枯草 |
蜚虻 |
3.2.5 以毒攻毒类14味 |
雄黄 |
露蜂房 |
附子 |
莨菪子 |
荛花 |
鬼臼 |
巴豆 |
瓜蒂 |
斑蝥 |
水蛭 |
虾蟆 |
(?)虫 |
甘遂 |
商陆 |
3.2.6 扶正固本类30味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菟丝子 |
女萎 |
麦门冬 |
薯蓣 |
薏苡仁 |
石斛 |
巴戟天 |
赤芝 |
黄芪 |
肉苁蓉 |
续断 |
五味子 |
枸杞 |
茯苓 |
杜仲 |
桑上寄生 |
女贞实 |
大枣 |
阿胶 |
龟甲 |
当归 |
元参 |
淫羊藿 |
狗脊 |
山茱萸 |
龙眼 |
鹿茸 |
第四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抗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4.1 肺癌 |
4.2 鼻咽癌 |
4.3 乳腺癌 |
4.4 食管癌 |
4.5 胃癌 |
4.6 大肠癌 |
4.7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
4.8 子宫颈癌 |
4.9 卵巢癌 |
4.10 恶性淋巴瘤 |
第五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现代抗癌常用的中药介绍 |
5.1 人参 |
5.2 赤芝 |
5.3 黄芪 |
5.4 苦参 |
5.5 雄黄 |
5.6 斑蝥 |
5.7 蟾蜍 |
5.8 青黛(蓝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综述 |
1.1 蛹虫草研究概况 |
1.2 微量元素研究概况 |
1.2.1 硒的生理功能及硒的富集 |
1.2.2 锌的生理功能及锌的富集 |
1.2.3 锗的生理功能及锗的富集 |
1.3 蛹虫草产品的研究开发概况 |
1.4 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性评价方法 |
1.4.1 生物活性物质 |
1.4.2 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
1.4.2.1 抗疲劳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
1.4.2.2 耐缺氧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
1.4.2.3 抗突变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
1.4.2.4 抗衰老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
1.4.2.5 抑制肿瘤作用的功能学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
1.4.2.6 生物活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蛹拟青霉微量元素高富集菌株的筛选 |
第一节 蛹拟青霉高富硒菌株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蛹拟青霉富硒菌株的生物量 |
2.2 蛹拟青霉不同菌株的富硒能力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蛹拟青霉高富锌菌株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蛹拟青霉富锌菌株的生物量 |
2.2 蛹拟青霉不同菌株的富锌能力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节 蛹拟青霉高富锗菌株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蛹拟青霉富锗菌株的生物量 |
2.2 蛹拟青霉不同菌株的富锗能力 |
3 讨论与结论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硒、锌、锗元素在蛹拟青霉菌丝体内的分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及其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主要化学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硒在菌丝体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含量分布 |
2.2 锌在菌丝体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含量分布 |
2.3 锗在菌丝体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含量分布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硒、锌、锗对蛹拟青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一节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硒对蛹拟青霉富硒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
2.2 硒对蛹拟青霉富硒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影响 |
2.3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硒含量和有机硒转化率的影响 |
2.4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6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SOD酶活力的影响 |
2.7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锌对蛹拟青霉富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
2.2 锌对蛹拟青霉富锌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影响 |
2.3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锌含量和有机锌转化率的影响 |
2.4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6 锌对菌丝体SOD活性的影响 |
2.7 锌对菌丝体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节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
2.2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胞内多糖量的影响 |
2.3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锗含量和有机锗转化率的影响 |
2.4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6 锗对菌丝体SOD活力的影响 |
2.7 锗对菌丝体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及其来源 |
1.1.2 培养基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糖中有机硒、锌、锗及多糖含量 |
2.2 硒、锌、锗多糖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3 硒、锌、锗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4 硒、锌、锗多糖对DPPH的清除作用 |
2.5 富硒、锌、锗菌丝体对果蝇体内SOD含量的影响 |
2.6 富硒、锌、锗菌丝体对果蝇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
2.7 硒、锌、锗多糖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七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
第一节 富硒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4 结果判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 |
2.2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
2.3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2.4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富锌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 |
2.2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
2.3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2.4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节 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 |
2.2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
2.3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2.4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节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的比较分析 |
1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影响的比较分析 |
2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血乳酸含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
3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血尿素氮含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
4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影响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 |
第八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多糖抗突变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糖中有机硒、锌、锗及多糖含量 |
2.2 富硒、锌、锗多糖对丝裂霉素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
2.3 富硒、锌、锗多糖对紫外线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九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胞内多糖抗肿瘤功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胞内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
2.2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胞内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十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急性毒理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十一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灵芝虫草茶(冲剂)延缓衰老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樟芝液态发酵及产物对肿瘤细胞增殖影响[D]. 王淑芹.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4)
- [2]告诉你真实的石斛[J]. 陈丽云,万建波,丁万隆,杨春霞. 家庭医药, 2015(06)
- [3]发酵型普洱茶酒的研制[D]. 何婷婷.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4]蛹虫草多糖锗的生物转化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 王菊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6)
- [5]蛹虫草保健酒的研究进展[J]. 张亚东,邝小林,沈才洪,敖灵,敖宗华,罗玲. 酿酒科技, 2015(02)
- [6]三种食用菌保健饮料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功效的研究[D]. 侯金鑫.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7]液体发酵制备真菌多糖及多糖水解特性研究[D]. 郑岚.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 [8]药用真菌桑黄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D]. 孟庆龙.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9]《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D]. 林铭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D]. 陈宏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