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 IP 和 IDMP 技术

移动 IP 和 IDMP 技术

一、移动IP与IDMP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0)在《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张,互联网架构设计上出现的安全性低、移动性支持差、可扩展性差等缺陷导致现在的互联网架构不再适用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系统。标识网络将网络划分为网络空间和用户空间,解决了传统互联网架构中的弊端,非常符合天地一体化网络的自主安全、可管可控、可靠稳定、按需传输需求。由于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具有特殊的网络架构和网络协议,导致传统网络管理系统不再适用于本网络。本文工作是“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原型系统”项目的一部分,旨在设计实现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论文分析了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应用需求,设计了一套以B/S架构为基础的网络管理系统。为了便于网管系统应用的多实例部署,系统设计了管理员的无状态登录认证模块。针对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卫星计算资源和带宽资源受限的问题,为了进一步降低性能管理模块对网络带宽资源的消耗,本文对网络性能管理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针对标识协议栈中的标识映射协议、认证鉴权协议、路由控制协议等资源,网管系统在用户管理和标识路由管理模块通过配置多个数据源的方式对以上资源实现了集中管理。论文分模块对网管系统进行了实现。在性能管理部分通过缓存技术,解决了网管系统用户过多时出现重复性能查询问题,从而降低查询对网络带宽的占用。通过Websocket协议,实现了用户浏览器和服务端之间的全双工通信,避免了HTTP轮询对网管服务器带宽资源的消耗。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部分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综合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和缓存型数据库的优势,不仅解决了多线程并发造成的数据污染问题,还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存储能力。在日志记录部分,采用了面向切面的编程技术,不仅简化了代码结构的,同时还增加了代码的复用度。最后,将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部署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Postman测试工具和Web浏览器工具分别对系统的五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的管理功能。

蔡玥[2](2019)在《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IP地址二义性所带来网络安全性、移动性等问题,标识网络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定义了标识映射机制,实现了 IP地址双重属性分离。在标识网络架构的研究中,实现标识映射与封装过程是整个标识网络的核心任务,标识网络在与IPv4网络的兼容性和网络部署过渡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解决了上述任务,可以达到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标识网络数据安全传输、对标识终端提供移动性支持的目的。首先,本文介绍了现有身份与位置分离的研究方案、网络封装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标识网络的架构与基本原理。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与传统IPv4网络兼容的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通过标识映射关系的更新与获取,完成了网络数据的标识变换工作,实现了标识终端的安全通信。此外,设计了规范的标识身份判别通信机制与标识映射通信报文格式,为标识信息查询与发布、终端间互联互通以及移动性支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其次,本文利用Linux内核网络编程技术,实现了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在智能接入路由器内核上的模块化设计方案。方案中,为了提升标识网络与IPv4网络的兼容性以及网络部署过渡性,采用UDP协议对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数据包进行映射封装,在IPv4网络场景下,标识网络数据可以穿越网络地址转换等设备进行通信;针对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标识网络系统轻量化、功能可扩展的设计需求,将功能模块化动态地挂载在内核协议栈挂载点上,降低了模块开发、测试与运维的工作成本;同时,为了提升标识映射关系更新与获取的效率,采用双向哈希链表实现标识映射关系的双向查询。最后,在搭建原型系统的基础上,本文对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的设计可以满足标识网络在IPv4网络上进行路由转发的功能需求。

刘玄[3](2018)在《组播路由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应对未来社会对网络的需求,解决传统互联网存在的诸如安全性和移动性等问题,出现了许多新型网络架构设计,其中一体化标识网络提出身份与位置分离,在接入网和核心网使用不同地址空间,并利用标识映射机制实现地址空间的映射,以此更好地支持移动性、安全性等等。同时,利用组播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传输一直是当前网络研究的一个热点,并陆续出现了基于SDN的组播路由技术等。为此,本文在研究了传统互联网的组播路由协议和SDN组播的基础上,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络架构,设计实现了一种控制与转发分离的组播路由机制,以最大化地发挥一体化网络在移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保障用户安全、数据安全和转发设备安全。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分析了一体化标识网络中组播路由协议的需求;(2)设计了基于控制与转发分离的机制的组播路由协议方案;(3)完成了组播路由协议的系统开发;(4)实现了组播路由协议的验证系统并进行了测试。为了验证本文所设计协议的可行性,本文搭建了一体化标识网络的测试环境,开发了包括组播管理中心、核心路由器和接入交换路由器的组播路由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一致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组播路由系统的控制层面能够有效地正确地计算组播路由并下发路由信息给转发设备,转发层面能够按照控制层面的路由计算结果建立起有效的转发表项。相比于已有的组播路由协议,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更能保障组播路由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赵鹏伟[4](2018)在《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新型互联网连通性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数量和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最初设计的缺陷,当前网络暴露出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安全性差,移动性支持不足,可扩展性问题严重和服务质量不高。新型互联网采用国家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中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连通性协议作为新型互联网中的基础协议,运行于新型互联网的用户终端、交换机和路由器中,用于主机和网络设备进行连通性检测、报告数据传输过程发现的错误。与此同时,研究基于国产硬件平台,以及国产软件平台的新型互联网是保证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经之路,其意义任重而道远。本文综合分析当前网络中与连通性协议相关的标准和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的特点,从差错报文、控制报文和状态报文三个方面设计新型互联网连通性协议,包括数据包格式设计,新型互联网体系中数据报文交互流程设计。除了协议基本功能外,还针对协议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机制,对数据包的来源进行验证。接着,对当前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CPU发展情况及其对第三方开发的支持情况进行了调研,最终选则在国产龙芯3B1500型号CPU和国产中标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上编码实现。为了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实用性,在充分研究了中标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协议栈结构之后,将实现的部分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在内核代码中添加新兴互联网协议族,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通信协议的实现,连通性协议及其安全防护机制的实现。其中,添加新型互联网协议族是为后续其它内核相关协议的实现提供基础,单播标识通信协议的实现是连通性协议实现的基础。然后,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对协议的测试,专门开发了测试工具,并搭建测试环境,设计测试例,对协议进行功能测试和安全测试。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文中一些问题给出了另外的解决思路,并对之后的工作和研究给出了一些建议。

司鹏[5](2017)在《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由于传统TCP/IP网络体系存在路由可扩展性差、移动性差、安全性不佳等问题,新型互联网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引入接入标识和路由标识的概念,实现身份与位置双重属性分离。在这种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中,如何实现标识与物理链路地址转换是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新型互联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单播标识通信机制及连通性通信机制,并分析了现有地址转换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地址转换通信机制。本论文设计了地址转换协议的数据包格式、四种选项及地址转换缓存表格式,并且详细叙述了两种不同场景下的通信机制,满足实体间互联通信。并针对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对数据源进行核实验证的机制,确保数据包来源可信,从而防御地址转换过程可能遇到的攻击。基于设计的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论文提出了模块化的实现方案。分别从基础协议栈实现、地址转换机制实现、安全通信机制实现三个方面对设计的内容进行内核编码实现。基础协议栈为本协议内容所封装在的上层数据包在内核代码当中的实现;地址转换机制的实现从协议的初始化,进入处理流程,符合协议定义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代码实现;安全通信机制分别从CGID合成模块,RSA数字签名模块,验证模块三个方面进行实现。最后,论文对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进行互联互通测试和安全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实现满足地址转换协议的设计,并能保证安全通信。

罗海[6](2017)在《新型互联网终端移动切换协议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新型互联网将传统网络中IP地址的身份属性和位置属性分离,使得传统网络中的移动性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用户对移动网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新型互联网移动性协议中仅实现了对终端移动性的支持,而在网络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移动切换过程中丢包现象严重、切换时延大等,使得用户对高质量、高效通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本文在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下对移动性协议展开分析与研究,并针对现有新型互联网移动性协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移动终端的移动性相关技术,从而改善移动网络的通信质量,提高移动网络的通信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移动性相关的一些协议标准及国内外相关移动切换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新型互联网中现有移动性协议存在的诸如移动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现象比较明显、切换时延较大等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第一,在原有协议中添加移动终端归属域的概念,并根据移动终端切换后所在接入交换路由器的不同对切换类别重新进行了定义;第二,在切换机制中,分别针对移动终端与通信对端提出了两点改进策略。在移动终端方面,引入预切换机制,在移动终端切换到新的接入交换路由器之前,为其分配相应的映射关系,供其切换后直接使用;在通信对端方面,引入"活跃对端",活跃对端可以直接和移动终端归属域的标识映射服务器通信,获得移动终端最新的映射关系,从而降低丢包率并减小切换时延,实现对协议的整体优化。最后,本文将上述改进方案与改进前方案进行了比较,并在linux系统下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改进前后的移动切换性能分别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证实本论文提出的改进方案达到了协议优化效果,使得新型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切换机制更加灵活。对移动性相关协议的改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张超[7](2016)在《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传统互联网中IP地址双重属性导致的路由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新型互联网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引入接入标识和路由标识的概念,实现IP地址双重属性分离。在这种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中,如何实现接入标识和路由标识之间的映射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论文首先分析了新型互联网的网络体系架构以及单播标识通信机制,总结了现有映射系统的模型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层级树形结构的标识映射系统,该系统采用逐级前缀聚合的存储方式,可有效减少映射系统存储条目数量,提高查询速度,并且提供对移动接入终端移动性的支持。此外,论文设计了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的报文格式和详细的通信机制,满足实体间互联通信、错误控制机制以及移动性支持的协议需求。基于设计的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论文提出了模块化的协议实现方案。将标识映射系统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两部分,用户空间包括数据消息处理模块、映射表模块、消息队列模块、定时模块、功能实体接口模块,内核空间包括分离映射模块、映射表模块、基本内核协议栈模块,各个模块相对独立,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为提高通信效率,实现过程中协议报文消息直接使用原始套接字进行封装。最后,论文对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进行功能性测试和一致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实现满足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的设计。

楚青[8](2016)在《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机制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便捷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专用网络领域。建立便捷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专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并已取得了积极成果。然而,由于IP地址的身份和位置双重属性,使基于TCP/IP协议标准的专用网络不能成为可信赖、可依托的通信基础设施。因此,研制出具有新型知识产权、能有效满足专用基础网络建设需求的新型互联网协议标准体系,才能为专用网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由于某些专用网络特殊需求,对网络移动性、通信节点的移动性的研究也是发展新型互联网体系标准的重要一部分。针对如何解决专用网络移动通信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可能出现的切换管理等移动相关问题,本文基于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标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协议。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移动性支持相关协议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技术的优点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的必要性。接着介绍了新型互联网的体系结构以及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分离映射通信协议和包结构。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协议。该协议目的在于解决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问题,为新型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提供快速、安全的网络移动支持能力。本文针对协议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标识映射服务器IDMS移动管理域,用以方便管理切换中各个映射关系条目的保存,同时还设计了移动终端接入协议扩展包头和映射存储系统,并将协议功能分成了移动性检测、位置注册更新和位置查询三个功能模块,分别负责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切换接入点、同步更新映射关系信息和提供映射关系查询,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移动终端在新型互联网环境下的域内和域间切换。本文在Linux系统下进行了协议的实现,并搭建了测试平台,对整个协议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协议符合制定时需求和目的。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做出了展望。

高淼淼[9](2016)在《基于新型网络架构的组播成员管理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组通信服务诸如远程视频会议、联机游戏对抗等通过借助组播技术可以有效节约网络带宽资源、减少网络拥塞和延迟、增强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等。多年来,互联网标准组织持续推出了多个IP组播标准,但是IP组播并没有在互联网中得到大规模部署,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组播技术采用开放的组播服务模型,不支持成员身份认证,难以保证组播成员的合法性,在对终端的移动性管理上缺乏完善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结合新型网络架构核心设计思想,研究组播成员管理技术,并对提出的组成员管理协议进行开发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新型网络架构的组播成员管理协议,利用标识分离映射思想来解决当前组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2)设计组播成员管理协议工作流程;(3)定义组成员管理协议报文格式;(4)组播成员管理协议功能模块实现;(5)组播成员管理协议验证与测试。为了评估该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测试平台并安装配套测试软件,进行了功能验证和一致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组播管理协议能够实现对组播成员的访问控制、管理和维护等基本功能,解决了传统组播无法控制和管理组播成员的瓶颈,并为后续组播应用研究提供了基本服务保障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培根[10](2013)在《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扩展,用户对于互联网多业务支持能力的需求,及其安全性、移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刻不容缓,一体化标识网络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迫切需求提出的。网络拥有一个功能稳定、性能突出的网络协议栈至关重要,而对一个新的网络协议栈进行一致性测试,则可以最大程度保证不同网络设备的互联互通性,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本文依托国家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通过对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的研究,深入分析该协议栈在其运行环境下的功能特点,结合一致性测试标准,创新性的提出以模块化和树形结构组织形式,实现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的一致性测试,并在Linux操作系统下,设计开发了测试工具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同时介绍了现有网络协议栈及其一致性测试的研究成果。其次,对一体化标识网络及其协议栈做了详细介绍,包括其二层结构模型、协议栈功能特点,并结合协议一致性测试标准理论,设计提出以模块化和测试用例树形结构组织的独特形式,研发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工具。然后,本文对测试工具的具体实现架构进行了设计,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架构设计基础上,本文实现了测试工具中的关键技术——测试描述语言和控制器,对于软件具体实现的数据结构、算法实现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本文通过对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子协议PMTU进行测试例编写,并通过实际测试来验证本测试工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本测试工具最大的技术特点是:1)将测试工具实现分为三层,上层描述语言,中层编译器,下层控制器,使得测试工具提供灵活的测试用例编写,对测试人员隐藏测试工具底层实现;2)根据协议栈行为特点,模块化划分测试工具,便于软件维护、功能扩展;3)树形结构组织测试用例,方便测试用例管理,同时也最大程度减少了测试用例编写工作。本文技术难点包括动态算法的支持,测试步骤同步等。本文研究开发的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工具为协议栈开发提供了一个标准量化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协议栈不同技术实现之间的互联互通性,为一体化标识网络部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移动IP与IDMP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IP与IDMP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现状
        1.2.2 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架构
2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及网管技术
    2.1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系统
        2.1.1 天地一体化网络介绍
        2.1.2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结构
        2.1.3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工作流程
    2.2 网管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2.1 Websocket协议
        2.2.2 Model-View-View Model模式
        2.2.3 面向切面编程思想
    2.3 本章小结
3 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3.1 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1 用户管理需求分析
        3.1.2 网络性能管理需求分析
        3.1.3 管理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3.1.4 标识映射及标识路由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3.2 网络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3.3 Web服务设计
        3.3.1 开发方案设计
        3.3.2 管理员可视化界面设计
        3.3.3 通信模块设计
    3.4 天地一体化网络资源管理设计
        3.4.1 网络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3.4.2 标识路由管理设计
        3.4.3 数据库存储设计
    3.5 天地一体化网络性能管理设计
        3.5.1 实时性能监控设计
        3.5.2 定时性能数据收集设计
    3.6 网管系统安全设计
        3.6.1 系统日志模块设计
        3.6.2 认证鉴权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管系统实现
    4.1 Web服务实现
        4.1.1 管理员操作界面组件管理实现
        4.1.2 管理员操作界面组件实现
        4.1.3 数据可视化模块实现
        4.1.4 通信模块实现
    4.2 网络资源管理实现
        4.2.1 网络用户管理实现
        4.2.2 标识路由管理实现
    4.3 天地一体化网络性能管理实现
        4.3.1 实时性能查询列表更新实现
        4.3.2 实时性能查询任务执行
        4.3.3 定时性能数据采集实现
    4.4 网管系统安全实现
        4.4.1 日志模块实现
        4.4.2 管理员信息管理实现
        4.4.3 管理员认证登录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网管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系统测试
        5.2.1 部署测试
        5.2.2 用户登录授权测试
        5.2.3 用户管理测试
        5.2.4 Websocket测试
        5.2.5 路由管理测试
        5.2.6 性能管理模块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身份与位置分离方案
        1.2.2 隧道封装技术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2 标识网络架构与基本原理
    2.1 标识网络体系结构
    2.2 标识网络基本原理
    2.3 标识网络通信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设计方案
    3.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需求分析
    3.2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设计
        3.2.1 模块化结构设计
        3.2.2 协议栈兼容性设计
        3.2.3 标识判别通信机制设计
        3.2.4 标识映射通信报文设计
    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3.1 UDP封装模块设计
        3.3.2 数据通信流向设计
    3.4 映射缓存表模块设计
    3.5 外部接口模块设计
    3.6 定时器与等待请求队列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的实现
    4.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实现
        4.1.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
        4.1.2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实现
    4.2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4.2.1 UDP封装模块实现过程
        4.2.2 数据处理模块加载机制
        4.2.3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过程
    4.3 映射缓存表模块的实现
        4.3.1 映射表缓存机制
        4.3.2 映射缓存表模块维护实现过程
    4.4 外部接口模块的实现
        4.4.1 Netlink套接口
        4.4.2 外部接口模块实现
    4.5 等待请求队列模块的实现
    4.6 定时器模块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环境
    5.2 网络环境配置
    5.3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测试
        5.3.1 封装功能测试
        5.3.2 封装性能测试
    5.4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对移动性的支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组播路由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技术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一体化标识网络的架构及数据传输特点
    2.2 控制与转发集成机制的组播路由
    2.3 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的组播路由
    2.4 一体化标识网络的组播管理协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的组播路由协议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总体流程设计
        3.2.1 总体工作流程
        3.2.2 拓扑收集流程
        3.2.3 根节点选举流程
        3.2.4 组播路由计算流程
        3.2.5 路由信息下发流程
    3.3 消息格式设计
    3.4 定时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的组播路由系统实现
    4.1 一体化标识网络socket编程
    4.2 组播管理中心实现
        4.2.1 模块划分
        4.2.2 成员注册线程实现
        4.2.3 拓扑线程实现
        4.2.4 根节点选举线程实现
        4.2.5 成员加入线程实现
    4.3 核心路由器实现
        4.3.1 拓扑收集模块的实现
        4.3.2 根节点选举模块的实现
        4.3.3 组播路由表项模块的实现
    4.4 接入交换路由器实现
    4.5 服务端并发技术
        4.5.1 epoll创建
        4.5.2 设置epoll事件
        4.5.3 等待epoll事件
        4.5.4 Epoll和socket调用的总体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的组播路由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1.1 测试环境的网络拓扑
        5.1.2 系统和工具安装
        5.1.3 地址和路由配置
    5.2 测试工具开发
        5.2.1 Wireshark插件开发
    5.3 控制层面功能测试
        5.3.1 宣告消息
        5.3.2 状态汇报消息
        5.3.3 路由下发消息
    5.4 数据转发功能测试
    5.5 大规模节点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与申请专利

(4)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新型互联网连通性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通性协议相关标准研究现状
        1.2.2 国产软硬件平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2 连通性协议相关技术及国产软硬件平台研究
    2.1 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
    2.2 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数据包格式
    2.3 中标麒麟平台介绍
    2.4 龙芯平台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互联网连通性协议设计
    3.1 连通性协议功能需求分析
    3.2 连通性协议设计
        3.2.1 连通性协议报文及封装格式
        3.2.2 报文类型
        3.2.3 差错报告报文
        3.2.4 连通性控制报文
        3.2.5 状态查询与检测报文
    3.3 协议交互过程
        3.3.1 差错报告过程
        3.3.2 连通性控制过程
        3.3.3 状态查询与检测过程
    3.4 协议安全防护
        3.4.1 连通性协议安全问题分析
        3.4.2 连通性协议安全防护的体系
        3.4.3 连通性协议安全防护的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国产软硬件平台下新型互联网连通性协议的实现
    4.1 中标麒麟网络子系统添加IDMP协议栈
        4.1.1 中标麒麟协议栈添加IDMP协议栈模块分析
        4.1.2 中标麒麟网络子系统添加IDMP协议族实现流程
    4.2 单播数据包发送接收处理流程实现
        4.2.1 单播相关数据结构
        4.2.2 单播发送数据模块实现
        4.2.3 单播接收数据模块实现
        4.2.4 单播分离映射模块的实现
    4.3 连通性报文相关数据结构定义
    4.4 连通性报文接收处理流程实现
        4.4.1 连通性协议差错报文的接收处理
        4.4.2 连通性协议控制报文的接收处理
        4.4.3 连通性协议状态查询与检测报文的接收处理
    4.5 连通性报文发送处理流程实现
        4.5.1 连通性协议报文的产生
        4.5.2 连通性协议报文的发送
    4.6 协议安全防护机制实现
        4.6.1 协议安全防护机制相关数据结构
        4.6.2 协议安全防护机制发送接收流程
    4.7 本章小结
5 国产软硬件平台下新型互联网连通性协议的测试
    5.1 wireshark解析插件开发
    5.2 连通性协议测试软件
    5.3 测试环境搭建
        5.3.1 网络拓扑连接
        5.3.2 网络环境配置
    5.4 协议网络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2 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系统研究
    2.1 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
    2.2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研究
        2.2.1 单播标识通信流程
        2.2.2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数据包格式
    2.3 连通性协议研究
        2.3.1 连通性协议通信流程
        2.3.2 连通性协议数据包格式
    2.4 小结
3 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设计
    3.1 地址转换协议设计需求分析
    3.2 地址转换协议数据包设计
        3.2.1 协议数据包格式设计
        3.2.2 选项格式
        3.2.3 地址转换缓存表格式
    3.3 地址转换协议通信流程设计
        3.3.1 请求目的节点的物理链路地址的通信流程
        3.3.2 本地物理链路地址发生改变时的通信流程
    3.4 地址转换安全问题分析
    3.5 地址转换协议安全机制设计
        3.5.1 地址转换协议安全机制体系结构
        3.5.2 地址转换协议安全机制工作原理
    3.6 小结
4 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实现
    4.1 基础协议栈实现
        4.1.1 网络层数据包的发送过程实现
        4.1.2 网络层数据包的接收过程实现
    4.2 地址转换机制实现
        4.2.1 地址转换协议初始化
        4.2.2 开始IARP状态机
        4.2.3 协议内容实现
    4.3 安全通信机制实现
        4.3.1 CGID合成模块
        4.3.2 RSA数字签名模块
        4.3.3 验证模块
    4.4 小结
5 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测试
    5.1 开发WIRESHARK插件
    5.2 测试环境搭建
        5.2.1 系统环境的搭建
        5.2.2 网络环境的配置
    5.3 网络互连互通测试
    5.4 安全通信测试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型互联网终端移动切换协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协议移动性的研究现状
        1.2.2 身份与位置分离网络移动性的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2 相关技术原理
    2.1 新型互联网网络体系架构
    2.2 新型互联网移动切换机制和移动切换分类
    2.3 移动终端切换机制分析
        2.3.1 第一类移动切换信令流程
        2.3.2 第二类移动切换信令流程
        2.3.3 两类移动切换协议的丢包和时延分析
    2.4 小结
3 移动切换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3.1 基于映射关系分配策略的优化方案
        3.1.1 方案设计背景
        3.1.2 预切换方案设计
        3.1.3 相关信令包设计
        3.1.4 预切换方案分析
    3.2 基于映射关系快速更新的优化方案
        3.2.1 活跃对端的引入
        3.2.2 活跃对端方案设计
        3.2.3 活跃对端关系表设计
        3.2.4 活跃对端方案分析
    3.3 小结
4 移动切换机制优化方案实现
    4.1 移动终端中的预切换数据处理流程
    4.2 接入交换路由器中的预切换数据处理流程
    4.3 标识映射服务器中的活跃对端触发流程
    4.4 预切换与活跃对端的关键代码和数据结构
    4.5 小结
5 移动切换机制优化方案的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预切换相关信令包与活跃对端关系表的测试
    5.3 第一类移动切换测试
        5.3.1 测试拓扑图
        5.3.2 测试结果统计
        5.3.3 测试结果分析
    5.4 第二类移动切换测试
        5.4.1 测试拓扑图
        5.4.2 测试结果统计
        5.4.3 测试结果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2 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系统
    2.1 网络体系架构
    2.2 单播标识通信机制
    2.3 标识映射系统架构设计
        2.3.1 标识映射系统模型
        2.3.2 标识映射系统优势分析
    2.4 小结
3 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设计
    3.1 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设计需求分析
    3.2 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报文设计
        3.2.1 协议报文类型设计
        3.2.2 协议报文格式设计
    3.3 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通信机制设计
        3.3.1 标识映射发布通信机制设计
        3.3.2 标识映射查询通信机制设计
        3.3.3 移动性支持分析
    3.4 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原型系统设计
        3.4.1 原型系统设计方案概述
        3.4.2 原型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3.5 小结
4 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实现
    4.1 分离映射模块的实现
        4.1.1 分离映射模块挂载机制
        4.1.2 分离映射函数实现过程
    4.2 数据消息处理模块的实现
        4.2.1 数据消息处理基本流程
        4.2.2 标识映射发布消息处理流程
        4.2.3 标识映射查询消息处理流程
        4.2.4 标识映射更新消息处理流程
    4.3 映射表模块的实现
        4.3.1 映射表存储方式
        4.3.2 映射表交互接口
    4.4 功能实体接口的实现
    4.5 消息队列及定时模块的实现
        4.5.1 消息队列模块
        4.5.2 定时模块
    4.6 小结
5 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测试
    5.1 Lua脚本语言修改Wireshark软件
    5.2 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功能性测试
        5.2.1 测试拓扑
        5.2.2 标识映射发布测试
        5.2.3 标识映射查询测试
        5.2.4 标识分离映射通信测试
    5.3 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一致性测试
        5.3.1 测试拓扑
        5.3.2 基本消息交互测试
        5.3.3 错误消息控制测试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机制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2 相关技术原理
    2.1 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
    2.2 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通信协议基本首部格式
    2.3 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扩展首部
    2.4 新型互联网中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之间的分离映射
3 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协议设计
    3.1 协议设计概述
    3.2 IDMS移动管理域
    3.3 移动终端切换机制功能设计
        3.3.1 移动性检测
        3.3.2 位置注册更新
        3.3.3 位置查询
    3.4 域内和域间切换流程
        3.4.1 移动终端初次接入网络
        3.4.2 移动终端域内切换
        3.4.3 移动终端域间切换
    3.5 移动终端切换信令包格式与存储系统设计
        3.5.1 切换信令包数据结构
        3.5.2 移动终端接入协议扩展首部
        3.5.3 移动终端接入协议的选项类别
        3.5.4 信令消息选项数据格式
        3.5.5 映射表存储系统
    3.6 小结
4 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协议实现
    4.1 软件模块划分
    4.2 关键数据结构
        4.2.1 信令包首部数据结构和选项类型
        4.2.2 信令消息选项数据结构
        4.2.3 存储系统数据结构
    4.3 移动性检测模块
        4.3.1 MN移动性检测子模块
        4.3.2 ASR移动性检测子模块
    4.4 位置注册更新模块
        4.4.1 ASR注册更新子模块
        4.4.2 IDMS注册更新子模块
    4.5 位置查询模块
        4.5.1 ASR位置查询子模块
        4.5.2 IDMS位置查询子模块
    4.6 小结
5 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1.1 网络拓扑
        5.1.2 软件安装及配置
    5.2 移动性检测测试
    5.3 域内移动切换测试
        5.3.1 注册更新测试
        5.3.2 位置查询测试
    5.4 域间移动切换测试
        5.4.1 注册更新测试
        5.4.2 位置查询测试
    5.5 切换时延及切换丢包测试分析
    5.6 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新型网络架构的组播成员管理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况
        1.2.2 国内研究现况
    1.3 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3.3 应用前景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组播相关技术介绍
    2.1 组播工作的机理
    2.2 组播的地址划分
    2.3 IPv4组播管理协议IGMP
    2.4 IPv6组播管理协议MLD
    2.5 现有组播代理技术
    2.6 传统组播的弊端
    2.7 新型网络架构
        2.7.1 新型网络架构分析
        2.7.2 术语定义与实体介绍
    2.8 分离映射思想
        2.8.1 组播标识分离映射概念
        2.8.2 分离映射查询过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新型网络的组播成员管理协议设计
    3.1 组播成员管理协议设计目标
    3.2 协议总体工作流程
    3.3 组播报文格式设计
        3.3.1 基本首部格式
        3.3.2 组播成员管理消息格式
        3.3.3 组播消息分类
    3.4 组播安全认证机制
    3.5 组播加入流程
    3.6 组播离开流程
    3.7 组播代理工作机制
    3.8 组播成员管理协议功能模块划分
        3.8.1 用户层通信接口模块
        3.8.2 组播管理服务器模块
        3.8.3 组播消息处理模块
        3.8.4 数据存储模块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新型网络的组播成员管理协议实现
    4.1 协议内核模块的运行机制
    4.2 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
        4.2.1 数据包的发送过程
        4.2.2 数据包的接收过程
    4.3 用户层通信接口实现
        4.3.1 MMS接口配置实现
        4.3.2 应用层通信接口实现
    4.4 组播管理服务器模块实现
        4.4.1 初始化接口阶段
        4.4.2 服务建立阶段
    4.5 组播消息处理实现
    4.6 数据存储模块实现
        4.6.1 数据库安装与配置
        4.6.2 数据表设计
        4.6.3 数据表操作
    4.7 协议相关结构体定义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搭建及验证测试
    5.1 系统环境与配置说明
    5.2 测试工具介绍与开发
        5.2.1 工具介绍
        5.2.2 wireshark插件开发
    5.3 基于新型网络的组播成员管理协议测试
        5.3.1 安全认证测试
        5.3.2 协议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层协议
        1.2.2 IPv6一致性测试
    1.3 论文整体结构和章节安排
2 一体化标识网络及其IDMP协议栈
    2.1 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结构
        2.1.1 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2.1.2 一体化标识网络实现架构
    2.2 IDMP协议栈
        2.2.1 IDMP协议栈概述
        2.2.2 IDMP协议栈一致性测试研究
    2.3 小结
3 IDMP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工具设计
    3.1 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3.2 测试描述语言设计
        3.2.1 测试集架构组织
        3.2.2 测试描述语言详细设计
    3.3 控制器设计
        3.3.1 数据中心
        3.3.2 核心控制部件
    3.4 小结
4 IDMP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工具实现
    4.1 数据中心
        4.1.1 数据包头管理
        4.1.2 数据包管理
        4.1.3 算法实现
    4.2 核心控制部件
        4.2.1 发送接收模块
        4.2.2 其他模块
    4.3 小结
5 IDMP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工具实验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方法
    5.3 测试验证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移动IP与IDMP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D]. 蔡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组播路由控制与转发分离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刘玄.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1)
  • [4]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新型互联网连通性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赵鹏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5]新型互联网地址转换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司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2)
  • [6]新型互联网终端移动切换协议优化设计[D]. 罗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7]新型互联网标识映射查询和发布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张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8]新型互联网移动终端切换机制设计和实现[D]. 楚青.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9]基于新型网络架构的组播成员管理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高淼淼.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10]一体化标识网络协议栈一致性测试关键技术设计与实现[D]. 陈培根.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移动 IP 和 IDMP 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