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经济》:魅力有多大?

《世博经济》:魅力有多大?

一、“世博经济”:魅力到底有多大(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燕[1](2017)在《现代建设工程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工程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最近两百多年来,科学、经济、社会、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带来的是飞速变化的工程轨迹和路径,即工程演化的速率比人类过去几千年文明史中的变化更加令人瞩目。工程的“演化性”决定了必须研究“工程演化”问题。通过对土木工程发展历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梳理来研究工程演化问题,分析探究工程演化的内涵、目的、特点、动力系统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不仅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工程科学的研究方向提供战略性、导向性的意见,而且为现实的工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工程演化过程曲折复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来看,都亟需对工程演化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工程哲学和工程演化论为研究理论,以工程演化为研究主题,以具有特定社会文化科技背景的世博会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分为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两部分,理论部分将工程活动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技术要素即生产力,非技术要素即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滋生的人的需求;实例分析即分析世博会的具体建筑实例,具体分析工程演化在此阶段的演化特征和演化结果。工程演化每个阶段都具有递进性,正因为如此,能根据世博会的工程演化分析来评价和预测当前的演化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演化方向。工程的定义十分广泛,但本文研究的工程仅限于建筑工程。最后本文以学者们对数字建造的研究为依据,通过对世博会上数字技术应用的历史情况和近年来与数字建造相关的专利技术数量进行定量统计,验证工程演化现阶段进入“数字建造”时代。

张颖慧[2](2014)在《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和两者的契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赛事的举办,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被认为能够拉动城市旅游,促进举办地的经济发展。除了带来经济效应,体育赛事被广泛认为可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通过举办赛事,可实现将赛事的良好形象转移到举办城市的形象上来。可借鉴的通过体育赛事提升或重塑城市形象的案例不在少数。近些年我国城市热衷于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借助赛事提升城市形象往往是申办赛事的主要目标之一。关于举办城市应如何利用赛事的讨论很多,但是几乎均停留于定性的描述。不可否定,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很遗憾的是,国外有关赛事与城市或目的地的研究很多,但是有关赛事形象与城市形象或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却也很少,因为大量的研究投入到有关赛事对举办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估中。然而,城市营销的实践者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赛事形象与举办地形象之间的影响关系,这样才能利用赛事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促进城市营销。目的地营销是城市营销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从目的地营销的视角,运用意义转移模型和匹配假说构建了赛事与目的地之间的形象转移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H1:在相同的维度上,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运用了品牌联合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提出了赛事与目的地品牌联合的溢出效应模型,构建形象契合、赛事与目的地态度与未来行为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H2:形象契合对赛事与目的地态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H3:赛事和目的地态度对未来行为意愿(未来观赛意愿、赛事推荐意愿、未来旅游意愿和旅游推荐意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H4:形象契合对未来行为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座谈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小组座谈法设计和修正了赛事与目的地形象的测量量表及其他变量的测量指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F1中国大奖赛和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的外地观众进行了调查,共搜集了222条和269条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得到赛事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维度,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两者的共有维度进行验证,然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了研究假设H1。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对研究假设H2、H3和H4进行了检验。分别检验了在两个赛事样本中研究假设的支持情况。检验的结果表明,研究假设H1在两个样本中均得到支持。在F1赛事中,形象契合对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推荐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赛事态度、未来观赛、赛事推荐和未来旅游意愿均没有显着影响;在ATP赛事中,形象契合对赛事态度、目的地态度,以及未来行为意愿均没有显着影响。在这两个赛事样本中,态度均对未来行为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因此,研究假设H3得到支持,H2和H4得到部分支持。分析与讨论部分首先对假设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与案例就赛事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的关系、赛事与目的地的形象契合进行了深入讨论。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在相同的维度上,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不同的赛事发展阶段,赛事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关系不同,随着赛事的重复举办,两者的形象关联在一起。(2)形象契合对形象转移的结果变量,如态度、未来行为意愿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品牌联合理论适用于赛事与目的地营销领域,用来探索形象契合的影响,但是未来运用这一理论时可能还需要作相应调整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3)态度是影响未来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表明提升观众对赛事态度和目的地态度的评价,有助于拉动赛事与城市旅游。(4)赛事与目的地的契合分为原始契合与创意契合两种,赛事应充分挖掘这两种契合提升赛事与目的地的形象契合度。本研究提出的两个理论假设模型有助于加深对赛事形象与目的地形象关系,以及对形象契合影响的认识,丰富赛事与目的地营销领域的理论框架,为未来研究打下基础。实践方面,本研究在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实践启示,对赛事与城市营销认识赛事与目的地的形象契合及其影响,如何挖掘并利用形象契合发挥赛事与目的地的积极影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论文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晓枫[3](2014)在《政府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上海、香港、新加坡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越来越聚集在少数几个城市或城市群中,而国家间的竞争也越来越突出表现在城市的相互竞争上,城市越来越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各国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有大量的百万级大城市,但普遍竞争力不强,与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大城市有着较大差距,那么差距和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本文主要运用波特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为主要范式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框架,详细梳理了城市竞争力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一些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政府是当前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以此为切入点,本文首先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然后借助权威机构研究报告分析政府与其他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试图厘清在城市竞争力中政府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方式,并详细对比了上海、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竞争力情况,以及三地政府分别在其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讨论了上海、香港和新加坡这三座城市的产业集群状况以及政府在其中的不同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对产业集群影响重大的营商环境,通过三个城市的对比,找出上海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不足。最后,把城市竞争力置于全球化和城市集群的背景中去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笔者将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在城市竞争力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本研究提出,当前要提升我国的城市竞争力,政府要重新审视和市场的关系,建设“强政府、强社会”,立足城市竞争的不同阶段,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优化升级,为企业主体和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公共服务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廉政效能、透明公开的服务型政府。

李永洪[4](2013)在《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对于民主巩固国家来说,还是对于民主转型国家来说,选举民主都是其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件和基础工程。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大的建设工程都需要关注其成本问题。选举民主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政治工程,也同样需要关注其成本问题。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作为选举民主成本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理应是选举民主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从当今中外各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投入与绩效产出的现状来看,更有必要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实施选举民主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不仅应关注其绩效,更应关注其成本。在绩效持续提升与成本合理控制中促进选举民主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实施选举民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对选举民主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审思,本文从组织视角(即国家、政府与政党视角)而非个体视角(即选民与候选人视角)来研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问题。这样的研究,不是否定选举民主的重要价值与功能,更不是要阻碍发展社会主义选举民主。恰恰相反,而是为了更理性更有效地推进选举民主。本文研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主旨在于:一方面是为了在客观理性把握中外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增强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客观存在性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意识,提升应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高增长态势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当代中国选举民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合理控制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的经济成本,进而有效提升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绩效。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语外,包括五章:第一章选举民主及其经济成本,第二章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构成和特点,第三章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因素,第四章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现状的中外考察,第五章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合理控制。对于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一系列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基础理论。因此,本文采取规范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了选举民主和经济成本的概念。本文认为,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是指选举民主行为主体为了选举民主绩效的实现而在选举民主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人财物成本的总和。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在要素构成上,既包括可用货币单位直接表示和计量的财力成本,也包括可用货币单位间接表示和计量的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不仅具有一般成本的客观性、普遍性、目的性等共性特点外,而且还具有承担主体的多元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目标取向的超经济性、绩效产出的难确定性和功能评价的折射性等特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与选举民主绩效之间存在十一种理论关系。对于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研究,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选举民主经济成本高低变化的基本因素。因此,本文从内外在两大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因素。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内在影响因素包括选举民主主体、选举民主制度、选举民主规模和选举民主技术等四个方面。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外在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三个方面。这些内外在影响因素的每一个虽然可能单独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产生影响,但更多是共同叠加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产生影响。对于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研究,必须对中外不同国家的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现状进行客观全面地把握。因此,本文采取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两类方法,首先有选择性地对域外不同类型的十一个国家之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具体考察分析。其次,对当代中国人大代表选举、村委会选举、居委会选举和党内民主选举的经济成本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也进行了具体考察分析。通过对中外不同国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现状的考察发现: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在当今世界各国具有普遍递增趋势,但也有程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原因的不同。在系统阐释和具体考察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状况之后,本文基于中国的“立场”,具体探讨了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合理控制的问题。首先,界定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的基本内涵。所谓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就是选举民主行为主体在遵循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付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制度规范及技术手段将选举民主的经济成本付出量控制在合理性范围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指明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的基本目标在于合理性。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合理性的基本标准在于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付出的必要性、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付出的可承受性、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效应的有利性和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分配的公平性等四项。第三,阐明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有助于促进选举民主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选举民主活动的良性运转、促进选举民主绩效的综合提升。最后,提出对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树立和增强选举民主成本意识,是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前提;第二,改革和完善选举民主制度,是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根本;第三,创新和应用选举民主技术,是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

蒋璟萍[5](2008)在《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品牌竞争表现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当代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制造”却往往是低附加值或者贴牌产品的标志。怎样培植带有“符号”意义,具有资产价值的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而大幅度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乃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重大课题,也应该是管理学亟待研究的前沿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视角研究品牌竞争力,以期为中国的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和中国品牌建设的要求出发,提出研究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性,阐述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国内外研究品牌的概念、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品牌关系和顾客价值、品牌创建和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主要观点,概括研究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趋势。同时,阐述品牌的概念、品牌竞争力的涵义,以及相关的企业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生命周期和营销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进入研究的主题,即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阐述品牌本体论及与之相应的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对品牌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及路径,剖析品牌竞争力生成的案例;分析中国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培育中国品牌的战略对策。最后,简要地概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观点,指出深化品牌竞争力研究的方向。本文以现有的理论成果为基础,科学地界定品牌的内涵及现代意义,分析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比较不同类型的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与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的研究,阐述了品牌的的本质、类型及特征,品牌竞争力的涵义,品牌竞争力相关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基本结构的研究,基于“品牌本体论”原理,描述了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并具体分析了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品牌生命周期及其延伸;第三部分是主要模式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及路径,剖析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案例。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对“品牌本体论”进行比较完善的诠释,概括基本的定义和思路,把品牌研究提升到了管理哲学的高度。认为“品牌本体论”就是将品牌当作自身的本质及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与依据的理论,它实现了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从“功能制造”到“意义制造”、从“品牌信号”到“品牌主体”的转变,这种理论给我们对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经营方式的理解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它开辟了品牌研究的新视野,因而成为我们研究新经济时代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2)提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它是由“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所构成的,其中的每个因素又包含三个要素。这种品牌竞争力的结构体现了“品牌本体论”的特征:即以物质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为“两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以物质竞争力为基础和以文化竞争力为主导,带动品牌的持续发展。通过具体分析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及其形成机理,形成了完整的品牌竞争力理论。(3)提出了品牌竞争力形成的三种模式,即初级形态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中级形态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高级形态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分析了主要的形成路径,包括以“自然生成”为特征的传统品牌生成路径,以“引导生成”为特征的现代品牌生成路径,以“借壳生成”为特征的特殊品牌生成路径。对不同类型的品牌生成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按照“金三角”结构归纳各自的特点,认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主要应采用现代品牌的生成模式与路径,通过策划和传播引导品牌理念和品牌形象的形成。总之,关于“品牌本体论”的比较完整的诠释,关于品牌竞争力形成的“金三角”结构的描述,以及关于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与路径的观点,构成了本文的创新性内容。最后,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理论与中国品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针对中国品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中国品牌的战略对策:第一,要重视品牌理念和品牌形象的培育,多创造一些可以超越产品、企业而存在的品牌价值;第二,要重视差异性和品牌个性的培育,多创造一些有自己个性和鲜明特色的品牌;第三,要重视品牌诚信和顾客忠诚度的培育,多创造一些有稳定的、持久的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第四,要重视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多创造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网上品牌;第五,要构建品牌成长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培育品牌生态环境。

李荻菲[6](2008)在《FASTFLOW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步显现,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全国各地竞相建设各类大型的功能性和地标性建筑。在此背景下,FASTFLOW于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其是一家从事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专业公司。在建筑行业实现飞跃式增长的同时,FASTFLOW的销售业绩亦逐年攀升,取得了连续7年多的高速增长,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以上,成为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品牌。然而进入2006年后,高端产品的市场增长明显放缓,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FASTFLOW销售额和利润开始下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内部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发展出现了困难。因此需要尽快找到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法,帮助企业克服眼前的困难,走出困境,进入新一轮发展循环。本文以FASTFLOW公司作为课题研究对象,运用PEST模型、五力模型和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等工具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用SWOT矩阵分析了企业所面对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借助定量化战略计划矩阵和战略资源预算模型,确定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明确了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结合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提出了歧异集聚战略的思路,并对此竞争战略进行了风险评估。运用价值分析,价值曲线对企业未来发展中的各项关键元素进行取舍。最后导入平衡记分卡,规划了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成长等4个方面的绩效指标体系,确保FASTFLOW能在今后各项经营活动中始终贯穿企业战略规划、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对于许多挺过了艰苦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目前又陷入发展瓶颈,欲谋求新一轮增长的中小企业在战略思维树立,战略方案确立和战略计划执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兰亚[7](2008)在《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旅游重大事件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重大事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直接承担者就是当地居民,居民既是旅游重大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潜在的旅游者,因此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对旅游重大事件的成功举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居民在旅游重大事件的举办中感知的收益大于他们感知的成本时,居民才倾向于积极地加入到旅游重大事件中去。研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对深入了解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协调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协调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促进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帮助相关决策部门提出有效的公共政策和市场营销策略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创新点。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国情背景下研究旅游重大事件影响与居民态度的量表与模型,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方法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期间对上海市居民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研的结果,通过向上海居民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了52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08份,主要调查地点为上海各区的居民小区、车站、集会等。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等,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特征与态度研究的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在这一章中,本文还对旅游重大事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世博会的定义、概况、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是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研究综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中外文献的研究:重大事件、旅游影响、旅游感知特征和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总结了中外文献研究的特点。第三章是居民对上海世博会的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理论探讨。主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在研究居民态度时常用的几种理论:社会交易理论和社会代表学说。其中社会交易理论更符合本文研究的情况,因此被采纳。并且,在深入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需要求证的七条假设。第四章是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特征与态度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进行数据处理的有关方法,其次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发现,然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最后验证了本文在第三章中提出的假设。在研究发现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受访居民的人口特征、感知特征、态度特征。第五章是居民对上海世博会影响的感知特征与态度的营销策略及公共政策研究,主要从营销策略和公共政策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目前的局限性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研究结果。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社会收益、社会成本因子与居民态度的相关性模型;发现居民对举办世博会的态度这一因变量随着居民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居住地区方面的不同,有着显着的差异;根据居民的态度,把居民聚类成为理念型支持者、全面型支持者、现实型支持者。研究结论。居民对世博会社会收益的评价普遍较高,居民对世博会社会成本的评价趋于中等,居民对世博会的社会收益评价总体超过社会成本评价;居民对世博会社会收益感知的因子构成;居民对世博会社会成本感知的因子构成;居民对世博会的态度普遍积极;居民对世博会的态度与人口特征相关;居民对世博会的态度与其对社会收益的感知正相关;居民对世博会的态度与其对社会成本的感知负相关。本文局限性。本文在时间跨度、选题代表性等方面还应当继续深入。

肖道刚[8](2008)在《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世博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不仅能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又一历史机遇,对于加速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具有积极作用。世博会是通过世博经济对举办国家和城市产生影响。世博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要研究它必然离不开世博会的成本与收益问题,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扩大世博会对经济的正面影响,降低其负面影响,实现举办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世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世博经济的概念、特征、经济价值分析、构成及世博会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第三章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着重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收入支出情况,发现如只计算世博会运营期间的投入费用,在市场开发良好的情况下,能实现少量盈余;但是,如将世博会筹办期间的动拆迁、工程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计入举办世博会的投入,则世博会举办的经济效益将会降低,出现亏损。然后本文深入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分为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次。直接正面影响主要有对上海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促进就业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政府管治能力的提高、城市文化的弘扬、城市形象的提升、更加开放性环境的营造;间接影响主要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负面影响包括世博会的“挤出效应”、助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非受益群体利益受损以及设施的闲置与过剩。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龚映梅[9](2004)在《主题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题公园的不断兴起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我国,尤其是80年代后期主题公园的发展速度及规模都非常可观。但发展至今,除深圳华侨城等少量的主题公园仍然保持盈利外,大多数主题园在经历过开业时短暂的兴旺后,如今都在惨淡经营。面对此现状,本文的观点是只有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通过重点挖掘主题园内部所蕴涵六大原理,本文探讨了几种主题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将其运用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本文从历史上主题园的演进着手,首先对主题园做了基础性研究。随后介绍了主题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中有喜人的成绩,也有认识上、开发决策上、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上的误区。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从行业和企业两方面来着手解决。 深挖主题园本身所蕴涵的原理是本文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结合中外名园对主题园主题性原理、生命周期原理、品牌化经营原理、系统化管理原理、外部效应原理和效益原理的探讨是后来主题园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的理论基础,它们揭示了主题园的本质以及目前主题园经营不善的症结问题。 基于以上原理,通过对中外名园具体发展模式的分析比较,本文针对主题园发展的焦点问题——如何改变我国大多数主题园目前经营惨淡的现状,增强生命力,使之得以持续发展提出了解决思路,探讨了针对我国主题园具体可行的几种发展模式,“创造市场”模式是一种基于园区内资源的整合来进行主题园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究其本质就是主题园本身必须具有不断创造市场的能力。 仅仅利用园区内的资源来拓展市场还远远不够,本文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另一种横向延伸模式和功能拓展模式。前者是指主题园为突破客源市场在空间分布上呈区域性特征的限制,避免造成其生命周期的衰竭和市场空间萎缩,不断向外围或其他地区以主题园的方式进行的拓展;后者为联动互补开发拓展模式,它向园区外围进行产业拓展和产业联合,使得许多旅游产业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聚集,产生聚集效应和范围经济,形成主题公园深层次发展的经济格局。 在以上拓展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主题园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它是开创主题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主瓜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棋式研究J,气.护主题园的发展超越传统仅局限于园区内发展的思路,它强调走范围经济和产业集群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主题园特有的特色趋动,产业互动,区域连动的范围经济棋式,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产生综合的高投资回报和低成本效益机制,以此建立规模化的主题园经济发展格局。 最后,通过对影响主题园可持续发展的几大因素的分析,结合世博园的具体情况,整合世博园的现有资源,分析其所占的市场优劣势,本文将以上理论模式有选择性地运用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之中,通过大t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可行模式。奋

胡清,郑国中[10](2004)在《“世博经济”魅力有多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对于扩大举办国及举办地的知名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举世瞩目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花落上海,它不仅属于上海,更属于中国。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从2008年到2010年,两年间,奥

二、“世博经济”:魅力到底有多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博经济”:魅力到底有多大(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建设工程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工程演化相关理论
    2.1 工程哲学理论
    2.2工程演化论
3 世博会的工程特征
    3.1 世博会概述
    3.2 世博会工程特征统计
4 世博会的工程演化分析
    4.1 世博会与工程演化第一阶段
    4.2 世博会与工程演化第二阶段
    4.3 世博会与工程演化第三阶段
    4.4 世博会与工程演化第四阶段
    4.5 小结:世博会工程演化发展规律
5 现代工程建设发展
    5.1 数字建造的动力系统
    5.2 数字建造——工程建造新发展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二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2)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和两者的契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营销兴起
        1.1.2 赛事为城市带来品牌营销契机
        1.1.3 体育赛事与城市的结合日益紧密
    第二节 研究动机
        1.2.1 丰富利用体育赛事进行目的地营销的理论框架
        1.2.2 促进我国城市科学利用体育赛事进行目的地营销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困难、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困难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事件与赛事
        2.1.1 事件的概念
        2.1.2 事件的分类
        2.1.3 赛事的概念
    第二节 事件对举办地的影响研究
        2.2.1 事件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
        2.2.2 事件对举办地的社会影响
        2.2.3 事件对举办地的综合影响
        2.2.4 事件对举办地的负面研究
    第三节 事件对举办地形象的影响研究
        2.3.1 事件对举办地形象的影响研究——基于定性分析
        2.3.2 事件对举办地形象的影响研究——基于感知测量
        2.3.3 事件对举办地形象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比分析
        2.3.4 事件对举办地形象的影响研究——基于关系检验
    第四节 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
        2.4.1 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
        2.4.2“形象转移”的理论解释
        2.4.3 形象契合的重要性——匹配假说
        2.4.4“匹配假说”的理论解释
    第五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2.5.1 品牌形象的概念
        2.5.2 赛事形象的概念界定
        2.5.3 目的地形象的概念界定
        2.5.4 形象契合的概念界定
        2.5.5 其他概念的界定
    第六节 形象与形象契合的测量方法
        2.6.1 形象的维度分析
        2.6.2 形象的测量方法
        2.6.3 形象契合的测量方法
    第七节 理论基础及假设的提出
        2.7.1 形象转移模型、匹配假说及假设的提出
        2.7.2 品牌联合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及假设的提出
        2.7.3 小结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案例分析法
        3.2.5 小组座谈法
        3.2.6 专家访谈法
第四章 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检验
    第一节 统计方法——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4.1.1 信度和效度分析
        4.1.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1.3 结构方程模型的使用
    第二节 数据检验
        4.2.1 缺失值处理
        4.2.2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第三节 赛事与目的地形象测量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4.3.1 赛事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赛事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检验
        4.4.1 结构模型的整体拟合检验
        4.4.2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假设检验
        4.4.3 赛事类型在赛事形象影响目的地形象中的调节作用
    第五节 假设检验结果
第五章 形象契合、态度和未来行为意愿的关系检验
    第一节 分析方法——层次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5.1.1 层次回归分析的步骤
        5.1.2 中介效应的检验
        5.1.3 方差分析
    第二节 基本数据分析与检验
        5.2.1 基本数据分析
        5.2.2 数据共线性诊断
        5.2.3 数据正态性检验
    第三节 关于F1赛事样本的假设检验
        5.3.1 形象契合对未来行为意愿的影响
        5.3.2 形象契合对赛事与目的地态度的影响
        5.3.3 赛事与目的地态度对未来行为意愿的影响
        5.3.4 目的地态度中介效应的检验
    第四节 关于ATP大师赛赛事样本的假设检验
        5.4.1 形象契合对未来行为意愿的影响
        5.4.2 形象契合对赛事与目的地态度的影响
        5.4.3 赛事与目的地态度对未来行为意愿的影响
    第五节 假设检验结果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有关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
        6.1.1 相关假设检验结果的分析
        6.1.2 赛事形象影响目的地形象的机制分析
        6.1.3 形象影响和形象转移
        6.1.4 有关赛事形象影响目的地形象的讨论
    第二节 有关赛事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的契合
        6.2.1 相关假设检验结果的分析
        6.2.2 F1赛事和ATP大师赛与目的地的形象契合
        6.2.3 形象契合的测量方法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其他发现
        6.3.1 对人口学特征影响的认识
        6.3.2 对旅行动机影响的认识
        6.3.3 对过往经历影响的认识
        6.3.4 对赛事与目的地形象维度的认识
    第四节 有关赛事与目的地形象契合的讨论
        6.4.1 赛事与目的地契合的类型
        6.4.2 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与目的地的契合
        6.4.3 其他案例讨论
    第五节 利用赛事进行目的地营销的实践启示
        6.5.1 科学选择赛事扩大目的地形象的吸引力
        6.5.2 合理规划赛事群丰富目的地形象
        6.5.3 整合关联传播强化赛事与目的地的关联
        6.5.4 挖掘赛事与目的地的原始契合与创意契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研究结论
        7.1.2 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未来的研究展望
        7.4.1 从形象改变的角度研究形象转移
        7.4.2 形象契合的测评方法
        7.4.3 形象契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A:调查问卷(以ATP大师赛为例)
    附件B:访谈提纲
    附件C:小组讨论人员名单

(3)政府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上海、香港、新加坡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城市竞争力
        二、 产业集群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城市竞争力弓弦模型
第三章 政府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政府在城市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的特殊性
        一、 政府作为构成要素的一环
        二、 政府与其他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政府在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的关键作用
        一、 城市竞争力排名比较
        二、 三地政府影响分析
第四章 政府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路径
    第一节 政府对产业集群的主导作用
        一、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二、 政府在三地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影响
        三、 三地政府的异同
    第二节 政府自身的壁垒——上海、香港、新加坡营商环境的比较
    第三节 全球化与大城市圈
        一、 全球化过程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二、 大城市圈城市竞争力中的政府
    第四节 政府在城市竞争力中的职能定位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4)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 结构安排
    五、主要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一) 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二) 文献研究方法
        (三)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四) 比较分析方法
第一章 选举民主及其经济成本
    一、选举民主的科学内涵
        (一) 选举民主内涵的不同解释
        (二) 选举民主内涵的科学界定
    二、经济成本的科学内涵
        (一) 成本内涵的阐释
        (二) 经济成本内涵的界定
    三、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构成、特点与绩效分析
    一、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要素构成
        (一) 人力成本
        (二) 财力成本
        (三) 物力成本
        (四) 三大要素构成之关系
        (五)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类型划分
    二、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基本特点
        (一) 承担主体的多元性
        (二)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三) 目标取向的超经济性
        (四) 绩效产出的难确定性
        (五) 功能评价的折射性
    三、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绩效分析
        (一)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一绩效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一绩效分析的制约因素
        (三)选举民主经济成本一绩效分析的图式模型
第三章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内在影响因素
        (一) 选举民主主体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
        (二) 选举民主制度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
        (三) 选举民主规模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
        (四) 选举民主技术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
    二、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外在影响因素
        (一) 经济发展状况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
        (二) 文化发展状况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
        (三) 社会发展状况对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影响
    三、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内外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现状的中外考察
    一、域外相关国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现状的考察
        (一) 域外相关国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基本现状
        (二) 域外相关国家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变化趋势与存在问题
    二、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现状的考察
        (一) 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基本现状
        (二) 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变化趋势与存在问题
第五章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的合理控制
    一、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的基本内涵
    二、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的基本目标:合理性
        (一)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合理性的基本内涵
        (二) 选举民主经济成本合理性的基本标准
    三、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四、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基本思路
        (一) 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前提:树立和增强选举民主成本意识
        (二) 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根本:改革和完善选举民主制度
        (三) 当代中国选举民主经济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创新和应用选举民主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的研究概述
        1.2.2 简要的评析
    1.3 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品牌的基本概念
        2.1.1 品牌的本质
        2.1.2 品牌的类型
        2.1.3 品牌的特征
    2.2 品牌竞争力的涵义
        2.2.1 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2.2.2 三种代表性观点
        2.2.3 基本的定义及指标体系
    2.3 理论的渊源
        2.3.1 企业能力理论
        2.3.2 企业文化理论
        2.3.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3.4 企业营销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本体论视角的框架
    3.1 “品牌本体论”诊释
        3.1.1 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
        3.1.2 从“功能制造”到“意义制造”
        3.1.3 从“品牌信号”到“品牌主体”
    3.2 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
        3.2.1 静态结构:“金三角”图形
        3.2.2 品牌竞争力三因素的内在结构
        3.2.3 “金三角”结构的“本体论”特征
    3.3 动态结构:从创建、成长到超越
        3.3.1 品牌的创建、成长与超越
        3.3.2 产品、企业与品牌生命周期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础因素:物质竞争力
    4.1 技术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4.1.1 技术:品牌创建的核心要素
        4.1.2 技术推动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4.1.3 技术创新与品牌竞争力的互动模式
    4.2 质量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4.2.1 品牌质量及层次分析
        4.2.2 消费者的心理选择机理
        4.2.3 质量影响品牌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4.2.4 全面质量管理工程与品牌竞争力
    4.3 品牌差异性与物质竞争力
        4.3.1 品牌差异性类型分析
        4.3.2 差异性、个性与竞争力
        4.3.3 差异性影响品牌竞争力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导因素:文化竞争力
    5.1 品牌文化与文化竞争力
        5.1.1 品牌文化研究文献回顾
        5.1.2 品牌文化结构与文化力形成模式
    5.2 理念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5.2.1 品牌理念文化
        5.2.2 品牌理念与品牌文化定位
        5.2.3 品牌价值观与文化竞争力
    5.3 形象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5.3.1 品牌形象及贝尔模型
        5.3.2 品牌个性的价值
        5.3.3 品牌个性形成的因素模型
        5.3.4 品牌个性的塑造途径
        5.3.5 品牌形象对提升竞争力的作用
    5.4 品牌人格化与品牌竞争力
        5.4.1 人格化: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5.4.2 品牌信任的形成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目标因素:市场竞争力
    6.1 优势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6.1.1 品牌优势的来源
        6.1.2 品牌优势对形成竞争力的作用
    6.2 营销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6.2.1 品牌营销的特征
        6.2.2 品牌营销的过程分析
        6.2.3 品牌整合营销体系模型
        6.2.4 羊群效应:顾客群的形成
    6.3 品牌忠诚度与市场竞争力
        6.3.1 品牌忠诚的内涵分析
        6.3.2 品牌忠诚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模式
        6.3.3 基于品牌忠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路径及案例
    7.1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
        7.1.1 初级形态品牌的形成模式
        7.1.2 中级形态品牌的形成模式
        7.1.3 高级形态品牌的形成模式
    7.2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路径
        7.2.1 自然生成:传统的品牌形成路径
        7.2.2 引导生成:现代的品牌形成路径
        7.2.3 借壳生成:特殊的品牌形成路径
    7.3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案例分析
        7.3.1 世界品牌的案例
        7.3.2 中国品牌的案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培育品牌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8.1 中国品牌建设的现状
    8.2 目前存在的差距及制约因素
    8.3 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
    9.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FASTFLOW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一章 FASTFLOW 公司概况
    1.1 FSTFLOW 公司简介
    1.2 FASTFLOW 在亚太区和中国的发展
        1.2.1 FASTFLOW 亚太区的发展
        1.2.2 FASTFLOW 中国区的发展
    1.3 FASTFLOW 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
        1.3.1 公司的发展目标
        1.3.2 公司的核心理念
        1.3.3 公司的经营方针和行为准则
    1.4 FASTFLOW 公司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4.1 FASTFLOW 利润水平持续走低
        1.4.2 FASTFLOW 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1.4.3 FASTFLOW 迅速扩张下的内部管理滞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FASTFLOW 的外部发展环境
    2.1 国家宏观环境分析
        2.1.1 法规政策因素对我国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行业的影响
        2.1.1.1 新的针对性规范出台
        2.1.1.2 新规程对材料使用的要求明确
        2.1.2 经济环境对我国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行业的影响
        2.1.2.1 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
        2.1.2.2 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2.1.3 社会环境对我国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行业的影响
        2.1.3.1 国家对于防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提高
        2.1.3.2 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
        2.1.3.3 南旱北涝的格局演变
        2.1.4 技术环境对我国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行业的影响
        2.1.4.1 虹吸式技术的先进性
        2.1.4.2 虹吸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
        2.1.5 宏观环境分析总结
    2.2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行业基本状况
        2.2.1 屋面雨水行业的分类
        2.2.2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行业的特点
        2.2.2.1 与建筑行业相同的共性特点
        2.2.2.2 行业自身的个性特点
    2.3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2.3.1 市场的竞争格局
        2.3.2 现有主要竞争厂家分析
        2.3.2.1 欧洲劲敌
        2.3.2.2 国内最大竞争对手
        2.3.2.3 有潜力的跟随者
        2.3.2.4 其他小规模公司
        2.3.3 潜在进入者分析
        2.3.4 潜在替代品分析
        2.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2.3.5.1 高低端市场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不同
        2.3.5.2 行业内购买者议价能力有提升趋势
        2.3.6 供应商的供应能力
        2.3.6.1 原材料价格的影响
        2.3.6.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3.7 波特五力竞争力分析
    2.4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ASTFLOW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3.1 FASTFLOW 市场营销分析
        3.1.1 营销渠道的构建与管理
        3.1.1.1 初步建成覆盖三大经济圈主要市场的营销网络
        3.1.1.2 中部和西北地区空白网点有待建设
        3.1.1.3 采用直销模式的营销战略
        3.1.1.4 总部集中管理的营销管理模式
        3.1.2 产品结构与市场定位
        3.1.2.1 产品适用性高
        3.1.2.2 产品专业性强
        3.1.2.3 更新换代产品销量稳步提高
        3.1.2.4 高端产品增长放缓,低端产品缺位
        3.1.3 定价策略分析
        3.1.3.1 产品近年的价格走势
        3.1.3.2 FASTFLOW 定价策略
        3.1.4 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3.1.5 FASTFLOW 市场营销综述
    3.2 FASTFLOW 运营管理分析
        3.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3.2.2 供应链管理不通畅
        3.2.3 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3.2.3.1 各部门业务协同性较强
        3.2.3.2 国内材料采购部门和集团总部供应部门合作脱节
        3.2.4 信息化建设落后
        3.2.4.1 硬件齐备信息管理系统缺位
        3.2.4.2 信息流不畅部门工作受影响
        3.2.5 FASTFLOW 运营管理综述
    3.3 FASTFLOW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3.1 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3.3.1.1 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设计与岗位设置
        3.3.1.2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
        3.3.1.3 关键岗位依存度过高
        3.3.1.4 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计划
        3.3.2 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机制
        3.3.2.1 结构化的薪酬体系
        3.3.2.2 薪酬体系中的诸多不合理之处
        3.3.2.3 绩效考核的简单和不足
        3.3.3 员工培训机制与人力资源开发
        3.3.3.1 员工培训上投入不够
        3.3.3.2 员工缺乏职业发展规划
        3.3.3.3 人力资源开发渠道单一
        3.3.4 FASTFLOW 人力资源综述
    3.4 FASTFLOW 财务分析
        3.4.1 FASTFLOW 收入增长图
        3.4.2 财务主要指标分析
        3.4.2.1 2003-2007 年度FASTFLOW 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
        3.4.2.2 财务指标计算
        3.4.2.3 FASTFLOW 财务指标分析
        3.4.2.4 最大的财务风险
        3.4.3 FASTFLOW 财务管理综述
    3.5 FASTFLOW 研发能力分析
        3.5.1 公司研发构架先进
        3.5.2 研发成果的应用能力强
        3.5.3 FASTFLOW 研发能力综述
    3.6 内部因素分析汇总(IEF 矩阵)
第四章 FASTFLOW 发展战略的分析和决策
    4.1 公司的战略管理逻辑框架
        4.1.1 战略管理逻辑框架
        4.1.2 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4.2 FASTFLOW 公司层发展战略的分析
        4.2.1 FASTFLOW 发展战略的 SWOT 分析
        4.2.2 备选战略集群
        4.2.3 QSPM 矩阵的应用
        4.2.4 公司战略资源预算
    4.3 FASTFLOW 业务层战略决策
        4.3.1 竞争战略的选择分析
        4.3.2 FASTFLOW 歧异集聚的三大要素
        4.3.2.1 FASTFLOW 的歧异优势
        4.3.2.2 屋面排水的利基市场
        4.3.2.3 FASTFLOW 的“三专”精神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ASTFLOW 发展战略的深化与执行
    5.1 FASTFLOW 的战略风险评估
        5.1.1 战略风险的类型
        5.1.1.1 业务一元化
        5.1.1.2 市场再细分
        5.1.1.3 市场对歧异认知的挑战
        5.1.1.4 价差过大而失去歧异优势
        5.1.2 风险评估
    5.2 FASTFLO 的战略深化
        5.2.1 FASTFLOW 的价值曲线分析
        5.2.2 FASTFLOW 公司高端市场的价值分析及新价值曲线塑造
        5.2.3 FASTFLOW 公司低端市场的价值分析及新价值曲线塑造
        5.2.4 蓝海战略在低端市场的应用分析
    5.3 FASTFLOW 发展战略的执行
        5.3.1 平衡计分卡的导入
        5.3.2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5.3.2.1 财务指标设计
        5.3.2.2 客户指标设计
        5.3.2.3 内部流程指标设计
        5.3.2.4 学习与成长指标设计
        5.3.2.5 目标体系整合
        5.3.3 战略实施的过程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研究导论 第一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世界旅游重大事件发展概述 第三节
    中国旅游重大事件发展概述 第四节
    上海旅游重大事件发展概述 第五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选题意义 第六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研究路线 第七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研究创新 第二章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重大事件研究综述 第二节
    旅游影响研究综述 第三节
    旅游感知特征研究综述 第四节
    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研究综述 第三章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感知特征与态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理论假设 第四章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发现 第三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结果 第四节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章
    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公共政策研究 第一节
    旅游重大事件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第二节
    旅游重大事件的公共政策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世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一、世博经济概念、特征及经济价值分析
        1.世博经济的概念
        2.世博经济的特征
        3.世博经济价值分析
        4.世博经济的构成
    二、世博会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2.世博会的成本—收益方法
第三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投入情况分析
        1.上海世博会筹办其间的工程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2.上海世博会会展期间的投入费用
        3.投入资金来源
    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产出情况分析
        1.上海世博会的市场开发情况分析
        2.上海世博会的收入情况分析
    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投入—产出分析
第四章: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影响分析
    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直接正面影响
        1.对上海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
        2.促进就业增长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5.政府管治能力的提高
        6.城市文化的弘扬
        7.城市形象的提升
        8.更加开放性环境的营造
    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间接正面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的调整
        3.人力资本的提升
    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负面影响
        1.世博会的"挤出效应"
        2.助推房产泡沫的形成
        3.非受益群体利益受损
        4.设施的闲置与过剩
    四、相应对策与建议
        1.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办博经验
        3.联动长三角,拉长世博经济链
        4.协调世博规划与城市规划,降低成本
        5.抓好市场开发,增加收入
        6.做好场馆后续利用,回收成本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9)主题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主题园基础性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主题公园的演进
    1.3 主题公园释义、特点与类型划分
    1.4 主题园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我国主题园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主题园的产生与发展
    2.2 我国主题园市场空间分析
    2.3 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4 我国主题园经营现状分析
    2.5 我国主题园存在的误区
    2.6 针对以上误区采取的对策
    2.7 对我国主题园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第三章 主题公园原理探讨
    3.1 主题园六大原理
    3.2 主题园可持续发展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3.3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章 主题园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4.1 “创造市场”的园区内部发展模式
    4.2 主题园横向延伸模式
    4.3 主题公园功能拓展模式分析
    4.4 主题园产业化发展模式
第五章 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5.1 案例背景介绍
    5.2 发展机遇和环境分析
    5.3 五大优势分析
    5.4 “创造市场”发展模式
    5.5 联动互补开发拓展模式
    5.6 世博产业化发展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四、“世博经济”:魅力到底有多大(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建设工程演化研究[D]. 蒋晓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2]赛事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和两者的契合研究[D]. 张颖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14(07)
  • [3]政府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上海、香港、新加坡的比较分析[D]. 张晓枫.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4]选举民主经济成本论[D]. 李永洪. 武汉大学, 2013(07)
  • [5]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研究[D]. 蒋璟萍. 中南大学, 2008(02)
  • [6]FASTFLOW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研究[D]. 李荻菲.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3)
  • [7]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影响感知特征与态度的实证研究[D]. 彭兰亚. 复旦大学, 2008(03)
  • [8]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D]. 肖道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主题公园原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龚映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04(04)
  • [10]“世博经济”魅力有多大[J]. 胡清,郑国中. 大众标准化, 2004(01)

标签:;  ;  ;  ;  ;  

《世博经济》:魅力有多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