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执业考试借鉴(论文文献综述)
丁江涛[1](2021)在《我国建造师资格认证体系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建设行业持续高速增长,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建设行业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递增,建设行业总产值也稳中有升。注册建造师是建设行业重要管理人员,执业人员保有量决定了行业发展速度。论文将建造师执业资格认证体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相关制度及做法,回顾我国建造师制度发展历程,梳理目前我国建造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编制调查问卷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除用于调查个人信息的题目外,问卷主要采用量表题形式。题目分为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收集的数据导入SPSS统计软件中,分析参与问卷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信度及效度。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结合业内专家的访谈情况和新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判断出:在建造师资格认证全生命周期中,主要在考试、执业和继续教育三个方面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政策未能及时更新,与当前行业情况脱节;政策在制定后没有严格实施或缺少相应监管机制等。这些问题抑制了执业人员数量的增长,阻碍了资格认证体系的发展,不能适应建设行业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建造师资格制度建立至今已经近二十年,仍需不断发展完善。问题只是表象,要解决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之后再结合西方制度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时,不可盲目照搬,应以我国国情为基础。论文研究旨在提出并解决我国建造师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建造师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决策帮助。
闫宁娜[2](2019)在《面向造价工程师能力的知识组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工程造价行业跨学科跨专业、全面综合性的特点愈加显着。而业内从业人员知识背景单一,面对众多知识又不知从何入手,不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能力提升不明显。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造价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为从业人员提高学习知识的方向,快速提升其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造价工程师人才成为业内一大难题。知识是促进能力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才能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升为个人能力,而不同的知识会对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知识组合也会由于知识的类型或者个体经验等产生新的知识,从而影响能力的产生。因此,在解决从业人员所需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解决知识组合学习方式,才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快速提升能力。本文以造价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为研究对象,在知识与能力间建立联系,分析不同知识组合对能力转换产生的效果,寻找最优的知识组合路径。考虑到国内外造价工程师可能存在差异,本文首先通过梳理美国、英国、香港地区、亚太地区、加拿大和中国内地的造价工程师知识与能力得到一般性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管理办法、本科教育指导规范等识别造价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因素,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进行补充和验证,分别构建知识与能力指标体系。其次,基于此设计问卷,调查行业实践中对造价工程师知识与能力的诉求,共得到126份有效问卷,根据问卷数据利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构建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然后,基于知识转化理论和黑箱理论在知识与能力间建立“黑箱模型”,将知识作为投入,能力作为产出,利于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不同知识投入下向能力的转换效率,通过对比效率变化的效果优化知识组合路径。研究发现不同知识按以下路径组合转化效率增加效果最好:(1)经济财务知识→造价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2)造价专业知识→经济财务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3)工程技术知识→造价专业知识→经济财务知识→项目管理知识;(4)项目管理知识→造价专业知识→经济财务知识→工程技术知识。最后,进一步分情景讨论优化的知识组合路径形成的原因,并为不同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提供科学化的学习建议。本文构建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探析知识组合优化路径,为造价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方向和路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能力提升,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造价工程师,为从业人员提高自身能力提供借鉴。
肖艳,卢康[3](2018)在《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文中研究说明通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估价行业初具规模。不过,由于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体制不够完善,本文借鉴在国外房地产估价行业占主流地位的英国,在其房地产估价监管体系的基础上,从政府和行业协会两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其行业监管的职能,再结合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实际情况,从估价师的准入门槛、法律法规、政府监督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意见,从而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估价行业更好地发展。
郑懿[4](2016)在《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对特定技术人员进行资质管理,发达国家设立了执业资格制度。我国执业资格制度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也逐渐建立起来。建设行业是我国最早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领域,截至目前,已成为我国执业资格制度发展最为完善的行业,其执业制度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整体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状况。建设行业最早确立的是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随后,注册城市规划师连同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造价工程师等的执业资格制度也纷纷相继确立起来。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从2000年建立实施以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然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这些注册城市规划师们通常会选择在我国东部较为发达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编制单位择业工作,因而行业分布以及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较为严重。另外,我国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够完善的执业资格制度对规划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与局限。因此,需要对我国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以保证城市规划行业能够规范、合法、高水平、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以及管理水平和编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的角度对该制度进行了研究,从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本身而言,存在着专业教育评估与执业制度脱节、继续教育体制不健全、地区及领域颁布不均衡、执业实施环节未落实等问题,结合以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城乡发展建设视角、管理和教育视角、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需求视角等对现行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进行了评估分析。然后论文在明确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后,分析改革重点与方向,分别从城乡发展建设、管理和教育、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相应的改革策略。
徐超[5](2015)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中执业资格制度的研究》文中提出一个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执业资格制度,作为国家职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水平、激发行业活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建立执业资格制度,意味对工作实施了准入控制,以确保专业人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能够符合相应的岗位需求。当前,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无论是行业产值,还是从业人数,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按照主管部门的构想,园林绿化行业,在未来依照国际惯例,工程管理上则会和土木、建筑、安装并列为四大工程类型;在设计层面应形成与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三驾马车的态势。但是目前与行业所匹配的执业资格制度,却仍未建立完善。在园林工程管理中,目前虽也执行执业建造师制度,但是分类却隶属于建筑和市政板块,无法体现园林行业的特殊性;而在园林设计领域,“风景园林师”执业资格制度长期以来未能颁布和落实,导致目前国内相关设计资格认证良莠不齐,也无法满足与发达国家的有关制度接轨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为此,本文以我国园林绿化行中的执业资格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和欧美、日本等国家相关制度的对比,同时结合行业实践,研究了我国园林绿化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希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绿化行业执业资格制度;从而促进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陈生辉[6](2012)在《基于信用评价的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体系的建立正处于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历史阶段。目前,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研究的实施,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由于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的时间尚短,建造师执业资格准入前的专业教育、职业实践和执业资格准入后的执业监管等多个环节并未实现完整的制度设计。建造师执业资格准入后的执业监管是对注册建造师执业活动最直接的管制行为,该环节是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管制实施阶段最重要的环节。现有制度构建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但存在原则性规定较多,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无法在质量、安全等方面对执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执业监管环节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手段,即信用体系,因此,建造师执业监管信用体系的建立尤为迫切。通过政府管制与建造师自律性规范,作为执业监管子系统的信用体系将在执业监管环节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体系中的信用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管制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对有关概念作出界定,通过分析执业资格制度的属性与构成,以及执业资格制度的成本和收益,采用调查研究、理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手段,完成了下列工作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1)分析执业资格制度的属性、构成以及制度经济学下的执业资格制度成本与收益,建立基于质量管制条件下的执业资格制度市场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执业资格制度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监管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内核的研究,创建了执业资格制度的监管效能模型,为执业资格制度监管问题提供评判标准。(2)完成国内外建造师间存在差别及产生原因的研究,进行市场化监管与政府监管的效能比较分析,探索执业资格制度监管效能的影响因素;通过项目经理资质审批制度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市场化分析,利用执业资格制度的市场化经济模型对两种制度的经济效能进行比较。(3)建立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基本架构,并从文件体系、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分析现有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政府监管模式下的利益平衡和市场化监管模式下的利益平衡,对注册建造师监管问题进行博弈分析。(4)进行注册建造师的人员状况分析,得出注册建造师的人员分布与建筑市场间的关系。(5)分析注册建造师信用体系的建设条件,明确注册建造师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和主要措施,建立注册建造师信用评价体系,并提出信用评价模型。
熊伟[7](2011)在《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资产评估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资产评估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国企改革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而且积极地推动了金融体制改革,并有效地规范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资产评估以其专业化社会中介的身份,成为联系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桥梁和纽带,为交易的双方提供公平、公允、公正的专业意见,有效地保障了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进行,为经济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资产评估市场已经转型,正朝着服务对象多元化、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资产评估已渗透到企业改制、金融监管、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等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已经转型的评估市场,评估行业如何应对已经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智能的最基本载体,是推动和实现组织创新的第一资源,而注册资产评估师则是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评估行业现已经拥有数万名注册资产评估师和从业人员,为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随着资产评估的市场转型,高质量的多元化的评估业务对资产评估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资产评估人员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状态日渐明显。资产评估高端人才培养问题必须提到立业、兴业的高度来研究。提高评估人员的胜任能力,对于评估行业充分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胜任能力的界定和胜任能力框架的明晰,对于注册资产评估师而言,是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对于行业主管机构而言,评估行业可以以此为依据来设置准入门槛,安排后续教育内容。而对于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而言,是教育部门科学设定评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评估市场需求衔接的指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定了如下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导论。交待了论文的写作动机,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介绍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并概括了研究贡献和局限性。第二部分是研究综述。主要对国内外有关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论文首先分析的是注册资产评估师的专业定位问题,然后对胜任能力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最后从市场细分的角度确立了资产评估的主要业务领域。第四部分构建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胜任能力框架。该部分首先阐述了注册资产评估的基本胜任能力的内容,系统论述了细分市场下从事不同评估业务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特殊胜任能力,最后构建出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胜任能力框架。第五部分从学历教育的角度探讨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取得和养成。在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研究中,论文首先分析了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必要性,在对我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情况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体系。第六部分从准入制度的角度探讨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识别与衡量。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资产评估准入制度的现状,然后详细地开展了资产评估准入制度的国际和国内借鉴研究,提出我国新型的资产评估准入制度的构建设想。第七部分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探讨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保持和提升。在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研究中,以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为起点,详细阐述了我国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完善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具体设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二:第一:由于资产评估的边缘性质和资产评估细分市场的复杂性,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界定本身就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系统地研究。在业务分类的基础上对从事不同类型评估业务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胜任能力进行匹配性分析,会受到专业交叉及边缘化制约,从而使这一研究变得困难和复杂。随着评估市场的转型,金融资产评估、税基评估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等新兴评估领域的出现对评估人员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构建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框架的时候将新的评估领域纳入其中。第二:本文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对资产评估准入制度的重新规划和设想,本文提出了改革现行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的设想,并对设立见习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提出较为具体的思路。当然,由于作者能力有限,这只是一种初步的设想,受现实条件的约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期待在未来不断完善。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学历教育、科学的准入制度和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胜任能力的取得和养成、识别和衡量、保持和提升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力图全面系统地把培养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胜任能力的各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匹配关系及其具体要求做出较为深刻的阐述。
罗黎静[8](2011)在《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分析与探讨》文中认为执业资格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下对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方法和评价手段。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为重要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管理,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执业水平的提高,推动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我国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制度参照国际上的先进做法,结合我国建设行业的实际情况,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部建设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为龙头,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为主体,各行业协(学)会为辅助的执业资格制度运行管理机制。但同时也面临了制度建设起步晚、配套法律不够健全、认证体系不够完善及监督监管不力等问题。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和工程建设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当地社会经济乃至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不足,以完善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的管理为研究目标,紧密围绕执业资格管理的考试评价、注册制度、执业管理及继续教育四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论文首先论述了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构建意义,深入分析了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管理现状和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国外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对我国住建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各地方及协会的管理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通过对先进管理模式的个案分析和借鉴对比,从考试制度、注册制度、管理制度及继续教育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管理措施。最后,论文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从执业资格制度的目的意义及结合广东省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制度法制性建设、执业信用管理的改革重点,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改革方案。
郑晓芳[9](2010)在《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自实施以来,至今已举办了13次考试,为评估行业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也为规范评估市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这些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为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资产评估服务范围已在传统的单项资产评估、企业价值、抵押担保、拍卖、诉讼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到公共财产管理、知识产权转化、并购重组、森林资源评估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执业能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这就需要对注册资产评估师加强后续教育的同时,改革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政策、考试内容和形式,将执业环境新变化对评估师的要求充实到考试中,为造就适应经济新形势下的评估行业人才提供引导。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发展历程,在考试设计理论及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本文根据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信息的数据资料,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总体规模、区域分布、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等现状进行了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根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考试部提供的历年考试数据对评估师考试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考试政策对考试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政府部门、评估协会、评估机构、高校、企业五个层面的相关人士对评估师考试制度的评价及改革意愿。通过对比分析美、英、澳、日、韩等国外评估师考试制度及国内注册会计师考试、土地估价师考试、房地产估价师考试等相关考试制度,为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依据。基于以上分析形成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路。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拟定了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将考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并在第二阶段的考试设计了两个方案,分别做为近期改革目标和远期改革目标。在实施程序上设计了与现行制度的衔接,提出了与改革相应的配套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
李强[10](2009)在《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执业资格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通用准则。2002年12月5日,《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正式建立,我国开始在建筑业领域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并设立了5年的过渡期。2008年2月27日,过渡期结束,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正式取代运行10多年的建筑业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已初见成效,考试、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等各项工作稳步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已有216915人取得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150581人经过注册取得一级建造师注册证书。论文主要以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英美等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结合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解决办法,希望能起到推动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建筑业发展的目的。
二、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执业考试借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执业考试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建造师资格认证体系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 |
2.1.1 职业资格 |
2.1.2 执业资格 |
2.1.3 执业人员 |
2.2 资格认证的必要性 |
2.2.1 资格认证概述 |
2.2.2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
2.2.3 促进人力资源管理 |
2.3 资格认证模式 |
2.3.1 学历认证 |
2.3.2 政府认证 |
2.3.3 第三方认证 |
2.4 建造师认证模式概述 |
2.4.1 国外建造师制度历史沿革 |
2.4.2 我国注册建造师 |
2.4.3 典型建造师认证模式 |
第三章 国外建造师资格认证经验 |
3.1 英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
3.1.1 英国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 |
3.1.2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 |
3.1.3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会员资格 |
3.1.4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认证体系 |
3.1.5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的继续教育 |
3.2 美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
3.2.1 美国执业资格制度 |
3.2.2 美国建造师的学会 |
3.2.3 美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
3.2.4 美国建造师资格认证 |
3.2.5 美国建造师执业资格维护 |
3.3 澳大利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
3.3.1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 |
3.3.2 澳大利亚建筑学会 |
3.3.3 澳大利亚建造师会员认证 |
3.3.4 澳大利亚建造师继续教育 |
3.4 西方建造师制度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注册建造师资格认证现状及问题 |
4.1 我国建造师资格认证现状 |
4.1.1 考试制度 |
4.1.2 注册制度 |
4.1.3 执业管理 |
4.1.4 继续教育 |
4.2 建造师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意义 |
4.2.1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
4.2.2 保障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
4.2.3 利于建设项目市场规范化 |
4.2.4 促进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国际互认 |
4.3 调查问卷设计及统计 |
4.3.1 问卷设计及发放 |
4.3.2 基本情况分析 |
4.3.3 问卷信度分析 |
4.3.4 问卷效度分析 |
4.4 我国建造师资格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4.4.1 考试制度存在安全隐患 |
4.4.2 建造师执业资格存在挂靠现象 |
4.4.3 继续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
4.4.4 专业教育与资格认证缺乏有效衔接 |
4.5 问题原因分析 |
4.5.1 政策制度缺乏完备性 |
4.5.2 政策制度规定内容不统一 |
4.5.3 相关政策制度缺乏时效性 |
4.5.4 政策执行机构配置不足 |
4.6 西方建造师制度带来的启示 |
4.6.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6.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
4.6.3 保证执业人员质量 |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
5.1 考试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1 完善考试制度 |
5.1.2 加强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衔接 |
5.1.3 探索多种认证方式 |
5.2 履职问题的对策建议 |
5.2.1 完善注册制度 |
5.2.2 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
5.2.3 优化执业制度 |
5.3 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
5.3.1 明确政府职责 |
5.3.2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
5.3.3 建设在线继续教育平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资格经验和资格教育定义 |
附录2 建造师执业资格调查问卷 |
致谢 |
(2)面向造价工程师能力的知识组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造价工程师能力研究 |
1.2.2 造价工程师知识结构研究 |
1.2.3 知识与能力关系研究 |
1.2.4 知识转化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论文框架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造价工程师定义 |
2.1.2 造价工程师能力定义 |
2.1.3 造价工程师知识定义 |
2.2 知识与能力内涵 |
2.2.1 知识分类 |
2.2.2 胜任力与职业能力 |
2.2.3 知识管理与知识转移 |
2.2.4 知识组合对能力的影响 |
2.3 理论基础概述 |
2.3.1 知识转化理论 |
2.3.2 胜任力理论 |
2.3.3 黑箱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造价工程师能力与知识因素识别 |
3.1 识别能力与知识因素的方法 |
3.2 造价工程师能力的一般性要求研究 |
3.2.1 美国造价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
3.2.2 英国工料测量师的能力要求 |
3.2.3 香港地区工料测量师的能力要求 |
3.2.4 亚太地区工料测量师的能力要求 |
3.2.5 加拿大工料测量师的能力要求 |
3.2.6 中国内地造价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
3.2.7 造价工程师能力的一般性要求 |
3.3 造价工程师知识的一般性要求研究 |
3.3.1 美国造价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
3.3.2 英国工料测量师的知识要求 |
3.3.3 香港地区工料测量师的知识要求 |
3.3.4 加拿大工料测量师的知识要求 |
3.3.5 中国内地造价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
3.3.6 造价工程师知识的一般性要求 |
3.4 造价工程师能力与知识因素识别 |
3.4.1 造价工程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2 造价工程师知识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造价工程师能力体系与知识结构构建 |
4.1 构建能力体系与知识结构的方法 |
4.2 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3 信度分析 |
4.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造价工程师能力体系与知识结构的构建 |
4.3.1 模型构建—因子分析 |
4.3.2 造价工程师能力体系的构建 |
4.3.3 造价工程师知识结构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造价工程师知识向能力转换的知识组合优化研究 |
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5.1.1 研究思路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假设 |
5.2 造价工程师知识组合优化模型构建 |
5.2.1 数据处理 |
5.2.2 投入产出转换效率计算——DEA模型构建 |
5.2.3 知识组合向能力转换效果的计算依据 |
5.3 造价工程师知识向能力转换效率的效果 |
5.3.1 知识与能力投入产出转换效率 |
5.3.2 不同知识投入对转换效率的效果 |
5.4 造价工程师不同知识组合优化结果 |
5.4.1 经济财务类知识组合优化结果 |
5.4.2 造价专业类知识组合优化结果 |
5.4.3 工程技术类知识组合优化结果 |
5.4.4 项目管理类知识组合优化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多情景知识组合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
6.1 经济知识背景人员知识组合路径分析 |
6.2 造价知识背景人员知识组合路径分析 |
6.3 工程技术知识背景人员知识组合路径分析 |
6.4 项目管理知识背景人员知识组合路径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造价工程师能力与知识问卷调查设计 |
C受访者对提取公共因子的认知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现状 |
1. 监管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
2. 房地产估价行业自律组织成立 |
3. 估价从业人员培养与管理 |
4. 日常动态监管机制建立 |
(二) 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问题分析 |
1. 法律法规体系对房地产估价的约束力不够 |
2. 管理体制层次较为繁琐 |
3. 估价行业监管力度不足, 不良现象频繁 |
4. 从业人员门槛低, 专业水平普遍偏低 |
三、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体制 |
(一) 英国房地产估价监管体制概述 |
(二) 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政府监管 |
1. 在国家立法方面 |
2. 在行业检讨方面 |
(三) 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协会监管 |
1. 在规章制度方面 |
2. 在机构设置方面 |
3. 在人才培养方面 |
四、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体制应用于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发展战略与国内情况相符 |
(二) 制度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
(三) 符合我国房地产估价业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五、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体制方面对我国的借鉴 |
(一)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估价制度的法律法规 |
(二) 强化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的管理力度 |
(三) 强化政府部门对估价行为的监督和审核 |
(四) 提高估价师的准入门槛, 强化估价师的考核机制 |
六、结论 |
(4)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大数据分析 |
1.3.2 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外相关制度实施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参考文献综述简析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内容与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规划师执业制度基础研究 |
2.1 规划师执业制度发展历程 |
2.1.1 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酝酿起步阶段(1995 年~2004 年) |
2.1.2 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发展建设阶段(2004 年~2014 年) |
2.1.3 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成熟转型阶段(2014 年~今) |
2.2 规划师执业制度现状特征 |
2.2.1 与教育相关的特征 |
2.2.2 与执业资格相关的特征 |
2.2.3 区域及领域分布相关的特征 |
2.3 境外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及城市规划编制特点 |
2.3.1 境外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 |
2.3.2 境外城市规划编制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规划师执业制度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
3.1 我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主要问题分析 |
3.1.1 专业教育评估与执业制度脱节 |
3.1.2 继续教育体制不健全 |
3.1.3 地区及领域分布不均衡 |
3.1.4 执业实施环节未落实 |
3.2 城乡发展建设视角的综合评估分析 |
3.2.1 问题分析 |
3.2.2 根源分析 |
3.3 管理和教育视角的评估分析 |
3.3.1 问题分析 |
3.3.2 根源分析 |
3.4 规划设计市场需求的评估分析 |
3.4.1 问题分析 |
3.4.2 根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机制改革与策略 |
4.1 我国规划师执业资格机制改革的目标、原则 |
4.1.1 目标 |
4.1.2 原则 |
4.2 我国规划师执业资格机制改革的重点及方向 |
4.2.1 改革范畴 |
4.2.2 改革重点 |
4.3 与城乡发展建设对接的改革策略 |
4.3.1 发展壮大规划师队伍 |
4.3.2 完善规划决策机制 |
4.3.3 合理确定岗位职责与责任 |
4.4 与城乡管理和教育对接的改革策略 |
4.4.1 城市规划师签字制度与法定规划编制审批结合 |
4.4.2 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优化改革策略 |
4.4.3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专业敏感度 |
4.5 与规划设计市场需求对接的改革策略 |
4.5.1 切合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修订《暂行规定》 |
4.5.2 执业资格的获取方式更为多样化 |
4.5.3 执业资格考核重点的转移 |
4.5.4 完善专业评估促进国际互认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中执业资格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对象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对象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与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执业资格制度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执业资格制度一般概念 |
2.1.1 执业资格制度的定义 |
2.1.2 执业资格制度的社会属性 |
2.1.3 我国执业资格制度的法律依据 |
2.1.4 执业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区别 |
2.2 我国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职业评价体系 |
2.2.1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组成 |
2.2.2 职称制度与园林绿化行业管理 |
2.2.3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园林绿化行业管理 |
2.2.4 园林绿化行业中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研究 |
3.1 建造师制度的概述 |
3.1.1 建造师制度的概念 |
3.1.2 现代建造师制度的发展历史 |
3.1.3 我国建造师制度的历史 |
3.1.4 我国建造师注册现状 |
3.1.5 建造师执业资格中的园林绿化工程专业 |
3.2 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取得 |
3.2.1 考试报名审核 |
3.2.2 考试的行业分类及题型大纲 |
3.2.3 执业注册制度 |
3.2.4 继续教育的要求 |
3.3 日本园林绿化专业建造师制度对比研究 |
3.3.1 日本园林绿化行业中对职业资格的分类 |
3.3.2 日本园林建设企业专业人员资质要求 |
3.3.3 日本园林施工建造师考执业范围 |
3.3.4 日本园林施工建造师报考资格和考试内容 |
3.4 美国园林企业主执业资格管理的对比研究 |
3.4.1 美国园林企业主执业资格管理制度概述 |
3.4.2 美国加州的管理实践暨(C-27)资格证书的取得 |
3.4.3 美国俄勒冈州的管理实践 |
3.4.4 美国的管理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3.5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中建造师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
3.5.1 项目经理资格要求法理与供求上的冲突问题 |
3.5.2 个人与单位的双轨制矛盾与解决 |
3.5.3 对于完善园林绿化行业建造师制度的一些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景园林师执业准入制度的研究 |
4.1 风景园林师制度概念综述 |
4.1.1 风景园林师的定义和执业范围 |
4.1.2 注册执业风景园林师的互认和豁免 |
4.1.3 注册执业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
4.1.4 风景园林师制度对园林绿化行业的意义 |
4.2 美国的风景园林师制度详述 |
4.2.1 美国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的立法进程 |
4.2.2 美国风景园林师注册申请条件 |
4.2.3 美国风景园林师注册考试(L.A.R.E)形式及内容 |
4.2.4 美国风景园林师执业注册后的管理 |
4.3 部分发达国家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概述 |
4.3.1 英国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简述 |
4.3.2 澳大利亚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简述 |
4.3.3 新西兰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简述 |
4.3.4 意大利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简述 |
4.3.5 爱尔兰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简述 |
4.3.6 加拿大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简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设立注册风景园林师执业制度的探索 |
5.1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设计人员资格管理现状 |
5.2 制定我国注册风景园林师准入制度的必要性 |
5.3 我国筹备注册风景园林师准入制度的历程 |
5.4 我国注册风景园林师准入制度的立法依据 |
5.4.1 风景园林师采取执业注册准入的合理性 |
5.4.2 风景园林师执业行政许可中上位法的选择 |
5.5 我国注册风景园林师准入制度架构的构想 |
5.5.1 管辖层级的构建 |
5.5.2 报考资格和考试设计 |
5.5.3 注册时效及再教育 |
5.5.4 豁免与互认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基于信用评价的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我国建筑业发展状况 |
1.1.2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限度 |
1.4.1 论文的框架 |
1.4.2 研究边界 |
2 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 |
2.1 管制的概念与分类 |
2.1.1 管制的概念 |
2.1.2 管制的分类 |
2.2 执业资格制度的概念 |
2.2.1 执业资格 |
2.2.2 执业资格制度 |
2.3 质量管理 |
2.3.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 |
2.3.2 制度经济学 |
2.3.3 执业资格制度成本 |
2.3.4 执业资格制度收益 |
2.3.5 基于质量管理的执业资格制度市场化模型 |
2.4 监管的模式和特点 |
2.4.1 政府监管 |
2.4.2 自律监管(市场化监管) |
2.4.3 激励约束机制 |
2.4.4 执业资格制度的监管效能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与历史沿革 |
3.1 国外建造师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1 国外建造师的发展历程 |
3.1.2 国外建造师制度的现状 |
3.2 国内建造师制度的历史沿革 |
3.2.1 项目经理资质审批制度 |
3.2.2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
3.2.3 项目经理与建造师的比对分析 |
3.3 国内外建造师资格制度的比对分析 |
3.3.1 国内外建造师资格制度的差异及原因 |
3.3.2 基于质量管制条件下的执业资格制度市场化模型的分析 |
3.3.3 基于执业资格制度的监管效能模型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制度设计 |
4.1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基本架构 |
4.1.1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横向结构 |
4.1.2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纵向结构 |
4.2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管理体系 |
4.2.1 文件体系 |
4.2.2 组织体系 |
4.2.3 运行机制 |
4.3 建造师制度设立的出发点——相关组织的利益平衡 |
4.3.1 政府监管模式下的利益平衡 |
4.3.2 市场化监管模式下的利益平衡 |
4.3.3 博弈论的产生和发展 |
4.3.4 基本的博弈类型及其均衡 |
4.3.5 建造师监管的博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注册建造师的人员状况分析 |
5.1 一级注册建造师的注册数据分析 |
5.1.1 年龄结构 |
5.1.2 学历情况 |
5.1.3 各类资质企业内的分布情况 |
5.2 一级注册建造师的人员分布与建筑市场的关系 |
5.2.1 各专业注册人员数量与建筑业企业生产总值比较 |
5.2.2 注册人员在施工类企业内的分布情况 |
5.2.3 一级建造师人员数量与各地区建筑业相关数据的关系 |
5.3 注册建造师的各项数据对制度实施的影响 |
5.3.1 年龄、学历的情况对执业资格准入前的影响 |
5.3.2 专业、地区分布情况对执业资格准入后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建造师信用体系的建设 |
6.1 建造师信用体系建设的条件分析 |
6.1.1 建造师信用体系构成 |
6.1.2 建造师信用体系的秩序 |
6.2 建造师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 |
6.2.1 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 |
6.2.2 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 |
6.3 建造师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和措施 |
6.3.1 政府为实施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措施 |
6.3.2 市场为实施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措施 |
6.3.3 层次分析法 |
6.3.4 信用评价模型 |
6.3.5 实例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附录:建造师、项目经理基本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7)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贡献与局限 |
1.5.1 本文的积极探索 |
1.5.2 本文的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展望 |
2 研究综述 |
2.1 胜任能力的研究 |
2.1.1 管理人员胜任能力的研究 |
2.1.2 会计人员胜任能力的研究 |
2.2 评估师胜任能力的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评估师学历教育的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4 评估师准入制度的研究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2.5 评估师后续教育的研究 |
2.5.1 国外研究综述 |
2.5.2 国内研究综述 |
3 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相关理论探讨 |
3.1 注册资产评估师的专业定位 |
3.1.1 专业、专业人员与专业服务 |
3.1.2 本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界定 |
3.2 胜任能力的基本理论 |
3.2.1 胜任能力的涵义与特点 |
3.2.2 "能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
3.2.3 胜任能力框架 |
3.2.4 知识与知识结构 |
3.2.5 知识与胜任能力的关系 |
3.2.6 胜任能力要素 |
3.2.7 实践经验与胜任能力 |
3.2.8 本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界定 |
3.3 资产评估的本质和特点与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胜任能力 |
3.3.1 资产评估的本质及其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要求 |
3.3.2 资产评估的特点及其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要求 |
3.4 资产评估业务的分类研究 |
3.4.1 产权交易角度 |
3.4.2 涉及评估的法律法规的角度 |
3.4.3 本文对资产评估业务分类的界定 |
4 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框架 |
4.1 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基本胜任能力 |
4.1.1 职业知识 |
4.1.2 基本专业技能 |
4.1.3 职业道德 |
4.2 细分市场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胜任能力 |
4.2.1 机器设备评估及其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 |
4.2.2 房地产评估及其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 |
4.2.3 企业价值评估及其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 |
4.2.4 无形资产评估及其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 |
4.2.5 资源类资产评估及其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 |
4.2.6 金融资产评估及其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 |
4.2.7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及其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 |
4.3 细分市场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胜任能力框架 |
5 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取得与养成:学历教育研究 |
5.1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必要性 |
5.2 我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情况的现状分析 |
5.2.1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学历状况现状 |
5.2.2 我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总体情况 |
5.2.3 我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 |
5.3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国际借鉴 |
5.3.1 美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及课程设置 |
5.3.2 英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及课程设置 |
5.3.3 澳大利亚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及课程设置 |
5.4 建立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体系 |
5.4.1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 |
5.4.2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院校选择 |
5.4.3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 |
5.4.4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
6 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识别与衡量:准入制度研究 |
6.1 我国资产评估准入制度现状分析 |
6.1.1 我国资产评估准入制度总体状况 |
6.1.2 我国资产评估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
6.2 资产评估相关准入制度的借鉴 |
6.2.1 国外及香港地区评估师准入制度的借鉴 |
6.2.2 国内其他相关资格准入制度的借鉴 |
6.3 我国新型注册资产评估师准入制度的构建 |
6.3.1 基本原则 |
6.3.2 改革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 |
6.3.3 建立见习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 |
6.3.4 建立各类注册资格考试间的学科互认制度 |
7 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保持与提升:继续教育研究 |
7.1 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7.2 我国资产评估继续教育情况的现状分析 |
7.3 完善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具体设想 |
7.3.1 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 |
7.3.2 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形式 |
7.3.3 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的内容 |
7.3.4 基于胜任能力的继续教育课程设计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理论探讨 |
1.3.1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本质特征 |
1.3.2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目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发展和问题分析 |
2.1 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发展 |
2.1.1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阶段 |
2.1.2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规范阶段 |
2.1.3 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深化阶段 |
2.2 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2.2.1 资格考试 |
2.2.2 执业注册 |
2.2.3 继续教育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借鉴 |
3.1 住建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先进经验 |
3.2 山东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先进经验 |
3.3 江苏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先进经验 |
3.4 福建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先进经验 |
3.5 青海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先进经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借鉴 |
4.1 发达国家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先进经验 |
4.1.1 美国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先进经验 |
4.1.2 英国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先进经验 |
4.1.3 日本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先进经验 |
4.1.4 澳大利亚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先进经验 |
4.2 发达国家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的特点 |
4.2.1 管理体系明确 |
4.2.2 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
4.2.3 法律的明确规定 |
4.2.4 高度重视实际检验 |
4.3 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
5.1 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
5.1.1 考试对象范围及考查方式 |
5.1.2 审查方法的改进 |
5.1.3 考试命题与考核方式 |
5.2 完善注册管理制度 |
5.2.1 杜绝人证分离的挂靠现象 |
5.2.2 加强注册人员的从业监管力度 |
5.2.3 注册师与企业资质应统一协调管理 |
5.3 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
5.3.1 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 |
5.3.2 扩大继续教育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改革重点 |
6.1 建立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
6.2 信用制度建立办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和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
1.6 创新点 |
2 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相关概念及设计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考试制度设计理论 |
2.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构成 |
2.3.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框架 |
2.3.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能力因素分析 |
3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的现状 |
3.1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现状分析 |
3.1.1 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总体规模及变动趋势 |
3.1.2 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区域分布状况 |
3.1.3 目前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学历状况 |
3.1.4 目前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的专业背景状况 |
3.1.5 目前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称状况 |
3.2 历年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运行状况 |
3.2.1 近几年评估师考试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 |
3.2.2 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参考率有所下降 |
3.2.3 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合格率逐步稳定 |
3.2.4 免试人员比例稳步提高 |
3.3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现状及改革的实证调查 |
3.3.1 考试的社会性功能有待于加强 |
3.3.2 考试报名制度过于严格 |
3.3.3 考试内容有待于改善 |
3.3.4 考试形式单一 |
3.3.5 考试教材与评估实践差距较大 |
4 国内外注册资产评估师相关考试制度借鉴 |
4.1 国外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制度及其借鉴 |
4.1.1 美国评估师考试制度概况 |
4.1.2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资格制度概况 |
4.1.3 澳大利亚评估师资格制度概况 |
4.1.4 日本不动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概况 |
4.1.5 韩国鉴定评价士考试制度概况 |
4.1.6 国外评估师考试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4.2 国内注册资产评估师相关考试制度及其借鉴 |
4.2.1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借鉴 |
4.2.2 土地估价师考试制度改革的借鉴 |
4.2.3 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制度借鉴 |
4.2.4 矿业权评估师考试制度借鉴 |
4.2.5 国内相关考试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
5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设计 |
5.1 改革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
5.2 改革的基本原则 |
5.3 改革的基本思路 |
5.3.1 分阶段考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5.3.2 两阶段考试模式下考试内容的改革设想 |
5.3.3 两阶段考试模式下其他基本考试制度的改革设想 |
5.3.4 分阶段考试模式下考试质量保证制度的改革设想 |
5.3.5 分阶段考试模式下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设想 |
5.3.6 英语水平测试问题 |
5.4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步骤 |
5.4.1 实施步骤 |
5.4.2 与现有制度的衔接 |
5.4.3 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业发展概况 |
1.1.2 我国建设领域个人执业资格制度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英国、美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对比研究 |
2.1 专业建造师协会(学会) |
2.1.1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 |
2.1.2 美国建造师协会 |
2.2 英国、美国的建造师制度 |
2.2.1 申请的前提条件 |
2.2.2 培训制度 |
2.2.3 考试制度 |
2.2.4 继续教育制度 |
2.2.5 会员级别设置 |
2.3 英国和美国建造师制度的异同 |
2.3.1 英美和美国建造师制度的共同特点 |
2.3.2 英美和美国建造师制度的不同点 |
3 我国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
3.1 我国建立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重要意义 |
3.1.1 有利于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
3.1.2 有利于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的提高 |
3.1.3 有利于建筑市场的规范 |
3.1.4 有利于建设领域执业资格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
3.1.5 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
3.2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与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的关系 |
3.2.1 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
3.2.2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发展历程 |
3.2.3 建造师与项目经理的主要区别 |
3.2.4 建造师与项目经理的主要联系 |
3.3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组织管理 |
3.4 我国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具体实施 |
3.4.1 考核认定 |
3.4.2 考试制度 |
3.4.3 注册制度 |
3.4.4 执业管理 |
3.4.5 继续教育 |
3.5 与英美等国建造师制度的主要差异 |
3.6 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1 工作开展滞后 |
3.6.2 建造师临时执业证书制度 |
3.6.3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6.4 级别设置不够科学 |
3.6.5 专业设置体系不合理 |
3.6.6 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矛盾 |
3.6.7 考试体系不够完善 |
3.6.8 执业制度管理不到位 |
3.7 加快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 |
3.7.1 积极完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
3.7.2 健全法律法规建设 |
3.7.3 扩展建造师的执业范围 |
3.7.4 完善级别设置 |
3.7.5 加强执业管理 |
3.7.6 改进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模式 |
3.7.7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执业考试借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建造师资格认证体系发展策略研究[D]. 丁江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造价工程师能力的知识组合优化研究[D]. 闫宁娜. 重庆大学, 2019(01)
- [3]英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借鉴[J]. 肖艳,卢康. 中国资产评估, 2018(10)
- [4]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机制研究[D]. 郑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5]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中执业资格制度的研究[D]. 徐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6]基于信用评价的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研究[D]. 陈生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1)
- [7]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研究[D]. 熊伟.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管理的分析与探讨[D]. 罗黎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9]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 郑晓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10]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研究[D]. 李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