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烯烃成核剂形成产品群(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1](2020)在《聚合物注塑发泡过程的调控与表征》文中认为当前,国内外对聚合物发泡过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数学模拟、终态泡孔结构及自制可视化系统模拟表征分析为主,但是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能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实际注塑发泡过程中熔体内部泡孔形核及长大的全过程。为了实现注塑发泡过程的动态观察与表征,现用传统的注塑成型实验装置已经无法实现。为此,参考国内外在可视化装置设计的积累经验,本论文自行设计并加工一套满足我们对实际注塑发泡过程中厚度方向的熔体内部泡孔形核及长大过程的在线观察的实验装置——注塑可视化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实现聚合物化学注塑过程中的动态观察;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注塑发泡过程中发泡行为的差异,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在规律,实现对发泡过程的控制。论文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通过自设的注塑可视化实验装置,我们能动态观察透明试样厚度方向的熔体内部泡孔形成及长大过程。结果发现:泡孔在实际化学发泡过程中经历三个阶段(欠发泡、均衡发泡、过发泡);泡孔直径呈现先快速生长后缓慢长大至保持直径不变的趋。2.通过动态观察的视频截图可知,泡孔在注塑发泡过程是一个快速完成的过程,形成泡孔数量和泡孔直径生长曲线并非符合线性增加,但和国内外动态研究泡孔形核及长大过程有着共性规律。观察到泡孔的形核并不是一次成核,在发泡过程中存在二次形核现象。泡孔之间的挤压可以使泡孔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但是未能出现有并泡、贯穿和泡壁破裂等现象,直接证实了在实际发泡过程中无论泡孔受到何种作用力泡孔形态仍然能保持完整。3.通过注塑可视化实验装置实现对聚合物厚度方向的熔体内部泡孔形核及长大过程的在线观察,为此进一步研究发泡剂含量、注射压力及延时时间对实际注塑发泡过程中泡孔形核及长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剂含量和注射压力的增加,都能增加泡孔个数增长阶段的斜率,降低泡孔直径尺寸。而泡孔数量达到稳定值的时间提前。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泡孔直径的生长速率降低,注射压力的增加却可以使泡孔直径的生长速率提高,同时泡孔长大过程的阻力增大。延时时间的增加,能显着抑制厚度方向熔体内部泡孔的形成及泡孔直径的长大过程,且泡孔数量递减的趋势符合指数函数递减形式。递减的快慢与泡孔初始形成总的数量有着直接关系。4.动态观察成核剂在注塑发泡过程中成核作用。结果表明:无论那种外观形貌的成核剂都能增加泡孔形核速率,降低泡孔直径的生长速率。同时无论何种成核剂都能使泡孔形核最大值的时间提前。其中BC的斜率值最大,形成泡孔数量最多,约为PP组分的7倍,而KN-520E约为PP的6.5倍。成核剂的加入,使熔体内部在发泡过程中产生许多“卫星泡孔”的现象。5.在成核位点数相同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成核剂结构与成核性能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泡孔形核能垒能量降低的程度主要受泡孔形成的气体与熔体产生的界面能影响。通过可视化观察的原始数据与数学模型拟合分析,BC的△G相对值为17,与其他几种成核剂或者纯PP相比是最低的一组。充分的表明BC具有最高的形核效率,与可视化观察的结果一致。主要是因为BC成核剂先前存在的“气穴”降低体系原有的气体/熔体的界面面积Alg,增加了BC中空结构在成核位垒中Alg较低的优势,使其成核效率大大提高。
唐昊洋[2](2020)在《轻量化汽车部件专用聚丙烯的研制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汽车节油、降低排放、改善性能要求逐渐提高,汽车轻量化已成为现代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实现汽车轻量化的主要途径有:汽车主流规格车型持续优化,规格主参数尺寸保留的前提下,提升整车结构强度,降低耗材用量;采用轻质材料,如铝、镁、陶瓷、塑料、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采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设计。如采用有限元分析、局部加强设计等;采用承载式车身,减薄车身板料厚度等。聚丙烯作为车用塑料中占比最多的一种,具有密度低,耐化学腐蚀、耐候性、良好加工型等优点。本论文通过对聚丙烯进行发泡,进一步提高降低其密度,从而实现汽车轻量化的目的。本文通过低压结构成型的工艺制备了发泡聚丙烯材料,首先通过PP/PE共混制备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用Zn O与硬脂酸分别对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与碳酸氢钠进行改性,并对制备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熔体强度和改性后发泡剂的分解温度进行测试与表征。然后将所制备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分别与改性后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和碳酸氢钠用低压结构注塑成型工艺制备出发泡聚丙烯,并对发泡聚丙烯的减重率、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P/PE共混物熔体强度随PE含量增加而提高,在一定范围内,聚乙烯含量越多,共混物熔体强度越高,且PP/LDPE共混物熔体强度值比同等配比PP/HDPE共混物高;熔体强度对发泡聚丙烯减重率有明显的影响,发泡聚丙烯的减重率随其熔体强度提高而增大;随着成核剂CaCO3加入量提高,聚丙烯减重率先增加后降低,当CaCO3加入量为2份时发泡聚丙烯减重率最高;熔体强度提高与成核剂加入会减少发泡聚丙烯泡孔合并与气体溢出,改善其泡孔结构,从而提高发泡聚丙烯的力学性能;同等配比发泡聚丙烯,以偶氮二甲酰胺为发泡剂比碳酸氢钠减重率略高,但以碳酸氢钠为发泡剂制备的发泡聚丙烯力学性能优于以偶氮二甲酰胺为发泡剂制备的发泡聚丙烯。
丁律[3](2018)在《液晶高分子诱导等规聚丙烯的结晶熔融行为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β晶型聚丙烯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更高的热变形温度,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添加β成核剂是目前工业上制备β晶型聚丙烯最常用的手段,然而现有无机或有机小分子β成核剂存在相容性差、成核效率低、易分解和毒性等不足。基于上述不足,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种带有侧基苯环的主链型液晶聚酯——聚苯基丁二酸联苯二氧己醇酯(PBDPS),将其与等规聚丙烯(iPP)熔融共混制备iPP/PBDPS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对液晶聚酯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PBDPS对iPP结晶、熔融行为的影响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采用变温WAXD、2D WAXS、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SEM),探究了PBDPS的诱导成核机理;采用万能试验机、热变形测试仪研究了PBDPS对iPP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PBDPS是一种高效的聚丙烯β成核剂。iPP的β晶相对含量(kβ)随着PBDP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35℃等温结晶条件下,当添加4 wt%PBDPS时,kβ能达到最大值96.6%。PBDPS中的侧基苯环错位平行有序堆积,形成强烈的π-π相互作用。这种有序结构与β-iPP的晶胞参数具有良好的尺寸匹配关系,赋予了PBDPS优异的β晶诱导成核能力。通过控制PBDPS的添加量可以有效调控iPP的α、β晶相对含量,同时提高iPP的刚性和韧性。当添加4 wt%PBDPS时,断裂伸长率、悬臂梁冲击强度分别从183%、2.6 kJ/m2提高到1443%、4.8 kJ/m2,热变形温度从99.1℃增加到116.3℃。(2)PBDPS的相转变、流变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分子量依赖性。随着分子量Mn从5.2k增长至51.9k,液晶聚酯从近晶B相向近晶A相转变。同时,PBDPS的零剪切黏度η0和分子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η0∝Mw4.32±0.17。PBDPS的成核效率和选择性也表现出强烈的分子量依赖性。当分子量为5.2k时,PBDPS诱导iPP形成α晶,而当分子量大于11.3k时,诱导形成β晶。随着PBDPS分子量的增加,kβ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添加2 wt%PBDPS21.2k时,kβ达到最大值86.1%。同样,通过控制PBDPS的分子量也可以调控iPP中α、β晶相对含量,改善iPP力学性能。分子量21.2k37.4k的PBDPS综合效果最佳,断裂伸长率、悬臂梁冲击强度分别从645%、3.0 kJ/m2提高到1422%、5.0 kJ/m2,热变形温度从99.3℃增加到113.5℃。(3)分别采用Avrami方程、Arrhenius方程分析了iPP/PBDPS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与等温结晶活化能。结果表明,PBDPS起到了高效的异相成核作用,降低了结晶活化能、半结晶时间t1/2,大大加快了iPP结晶速率。并且iPP球晶尺寸减小、密度增大,晶体生长方式变为二维与三维生长方式并存。等温结晶过程中,当PBDPS添加量为4 wt%、结晶温度大于130℃时,kβ接近100%。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能很好的描述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随着PBDPS含量的增加、冷却速率的降低,kβ逐渐增加。当添加量为4 wt%、冷却速率为2.5℃/min时kβ达到最大值97.1%。
马文辉,陈旭,韩振刚,张长军,吴冬,许云波[4](2017)在《聚丙烯成核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聚丙烯(PP)成核剂的种类和成核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在聚丙烯改性中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PP成核剂的研究现状,对PP成核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殷济海[5](2016)在《围绕产销研一体化进程创新化工销售体制机制》文中提出分析了近年来化工市场产能过剩、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技术营销革命等变化对竞争格局带来的影响,评析了中国石化化工业务的产销研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推进产销研一体化运作是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举措。结合中国石化化工业务的具体特点,围绕产销研一体化运作,建议实施分产品事业部制改革,并对优化相关机制提出具体措施建议。
宫含章[6](2016)在《聚丙烯β晶成核剂己二酸锌的制备及成核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丙烯β晶型(β-PP)比α晶型(α-PP)具有更优异的抗冲击性能,所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十年来对于制备p-PP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目前,添加高效高选择性的β成核剂是生产β-PP最可靠的方法,但高效高选择性的p晶成核剂种类却较少,这极大制约了β晶型聚丙烯的发展。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高选择性的p晶成核剂对于β晶型聚丙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溶液法、半固法合成了成核剂己二酸锌(Adi-Zn(Solution)和Adi-Zn (Semisolid)),对成核剂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并分别考察了两种方法合成的Adi-Zn对聚丙烯p晶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Adi-Zn都能够诱导聚丙烯产生高含量的p晶型,显着改善PP的韧性。Adi-Zn (Solution)在0.05-1.0 wt%的浓度范围内,kβ值基本保持在0.9。Adi-Zn (Semisolid)的添加浓度在0.025-1.0 wt%的浓度范围内,kβ值基本保持在0.9。Adi-Zn (Semisolid)和Adi-Zn (Solution)添加浓度分别为0.2 wt%和0.6 wt%时,成核聚丙烯抗冲击强度取得最大值,分别为空白聚丙烯的1.8倍和2.8倍。以上结果说明,半固法合成的Adi-Zn是一种更有效的β晶成核剂,这可能是由于半固法合成的Adi-Zn晶体尺寸较小,在PP中的分散效果更好,所以成核效率更高。其次,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两种方法制备的己二酸锌对聚丙烯结晶行为以及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Adi-Zn (Semisolid)比Adi-Zn (Solution)具有更高的成核效率,这和力学性能的结果相一致。同时利用闪速差示扫描量热仪(FSC)考察了降温速率对Adi-Zn (Semisolid)成核聚丙烯中β-iPP形成的影响。当降温速率低于3000℃/min时,成核聚丙烯只诱导生成β-iPP;当降温速率大于6000℃/min时,只有α-iPP形成。同时根据降温速率对聚丙烯Tcp的影响,提出一个降温速率(y)和Tcp (x)之间的函数关系:y=Ae-x/B+C。最后,提出了在加工过程中原位制备成核剂的思想,本研究以纳米氧化锌和普通氧化锌为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与己二酸反应,原位制备了两种己二酸锌:Adi-Zn-Nano(In situ)和Adi-Zn(In situ),并考察了两者的成核效应。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己二酸锌都能够诱导聚丙烯产生高含量的β-iPP,kp最大值都在添加浓度为0.05 wt%时取得,都约为0.99。但两者对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和结晶峰值温度改善效果不同,Adi-Zn-Nano(In situ)的效果明显优于Adi-Zn(In situ),可以使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提高2.9倍,Tcp提高9.1℃。这说明以纳米氧化锌为原料制备的成核剂在聚丙烯基体中分散更加均匀,成核效率更高。
赵娟[7](2014)在《β成核剂对等规聚丙稀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p成核剂改变等规聚丙烯(iPP)的结晶形态,进而改善iPP的性能已经成为优化iPP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β成核剂(CHB-5)对iPP(F401)进行改性,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偏光显微镜照片分析(POM)及冲击性能、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测试考察了CHB-5对iPP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电子扫描电镜照片分析(SEM)考察了PE蜡对CHB-5改性iPP体系中CHB-5分散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CHB-5和PE蜡两者并用对iPP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使改性iPP材料满足室外应用的需要。为此,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并得到阶段性研究成果:(1)研究CHB-5及其含量对iPP结晶形态、结晶及熔融行为、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HB-5加入iPP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能有效诱导p晶的生成,使iPP的结晶温度提高,结晶速率加快。在0.1%~0.6%的范围内,随着CHB-5浓度的增加,试样的p晶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冲击强度逐渐增加,冲击断面发白区域多且细小,区域之间相互连在一起,表现为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所下降。(2)研究冷却速率对改性iPP晶体结构、结晶及熔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慢的冷却速率有利于提高iPP试样中β晶的相对含量和p晶的熔点。随着冷却速率从25℃/min降低至5℃/min,p晶的相对含量从75.61%提高到78.45%,p晶的熔点从150.85℃升高至152.40℃。且在冷却速率相同的情况下,改性iPP比纯iPP易结晶。(3)研究结晶温度对改性iPP晶体结构、结晶及熔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p晶形成的温度范围是120℃~125℃。在此温度范围内,β晶的相对含量和p晶的结晶速率都为最优状态。(4)研究PE蜡对改性iPP材料中CHB-5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蜡降低了CHB-5的团聚,改善了CHB-5在改性iPP基体中的分散。(5)研究CHB-5与PE蜡并用对iPP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蜡使CHB-5在iPP结晶过程中更好地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两者并用有显着的协同效果。p晶的相对含量比单独使用CHB-5时提高了11.05%,冲击强度提高了37.78%。
廖小青,朱江,刘香,彭琤[8](2013)在《聚丙烯改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介绍目前广泛采用的聚丙烯改性方法——弹性体增韧、刚性体增韧和β成核剂改性,同时介绍各改性方法间协同复合改性.
张佳欢[9](2013)在《新型酰胺类成核剂的制备及对聚丙烯结晶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三种酰胺类新型成核剂NA2、NA4和NA6,其分子结构中柔性烷基链段上碳原子个数分别为2、4和6。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表征确认了合成产物的结构与设计结构一致。通过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成核剂的热稳定性和晶体形貌。利用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仪(W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成核剂的成核效率以及对PP非等温/等温结晶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核剂NA2为一种针状晶体,可以作为p晶成核剂。其加入到PP中能提高其结晶速率,并诱导PP生成彩色的p晶。DSC研究表明NA2的加入能提高PP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成核剂含量的NA4PP的Avrami指数n值在2.54~2.93之间,说明NA2能起到异相成核作用。2、成核剂NA4为一种条带状晶体,可以作为α晶成核剂。其加入到PP中能有效细化球晶、提高PP的结晶度和结晶温度。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成核剂含量的NA4PP的Avrami指数n值在2.54~2.74之间,说明NA4能起到异相成核作用。3、成核剂NA6为一种片状晶体,可以作为α晶成核剂。其加入到PP中可以提高PP结晶温度并细化球晶。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成核剂含量的NA6PP的Avrami指数n值在2.56~2.81之间,说明NA6能起到异相成核作用。
李国[10](2012)在《热灌装瓶用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开发》文中指出本文在对国内热饮料包装行业使用较多的进口聚丙烯原料物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虑用户对热灌装瓶的成型加工与使用要求,制定了热灌装瓶用聚丙烯树脂的技术指标。根据热灌装瓶的性能要求,确定了选择无规共聚聚丙烯作为基础树脂,选择在燕山石化12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上进行热灌装瓶的研究开发。通过乙烯含量对透明性、刚性和卫生性能的研究,以及对国外进口产品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研制的热灌装瓶用聚丙烯树脂的最佳乙烯加入量。通过研究不同成核剂对产品雾度的影响,确定了成核剂的种类。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热灌装饮料瓶用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共聚物部分序列结构基本相同:热灌装饮料瓶用聚丙烯体系分子量分布较宽,可满足热灌装瓶的拉伸-吹塑生产工艺;其流变性能与进口热灌装瓶专用料无差异,在成型加工中表现出良好的工艺稳定性与控制性。研制的热灌装饮料瓶用聚丙烯产品与进口热灌装瓶专用料结构与性能表征对比说明,二者在结构与性能方面很相近,研制的热灌装饮料瓶用聚丙烯达到进口产品水平。燕山石化12万吨AMOCO气相法装置装置生产的热灌装瓶用聚丙烯专用料产品质量数据说明,研制的热灌装饮料瓶用聚丙烯产品在刚性、雾度、耐热性等指标,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
二、聚烯烃成核剂形成产品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烯烃成核剂形成产品群(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注塑发泡过程的调控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聚合物发泡材料的概述 |
1.3 聚合物发泡材料发泡过程的研究现状 |
1.3.1 工艺参数对泡孔形核及长大的影响 |
1.3.2 树脂特性对泡孔形核及长大的影响 |
1.3.3 成核剂对泡孔形核及长大的影响 |
1.4 聚合物发泡材料发泡过程的动态研究现状 |
1.4.1 挤出方式下聚合物发泡过程的动态研究现状 |
1.4.2 自制可视化系统对聚合物发泡过程的动态研究现状 |
1.4.3 注塑方式下聚合物发泡过程的动态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过程 |
2.3.1 发泡母粒及发泡助剂制备 |
2.3.2 成核剂母粒的制备 |
2.3.3 发泡样品制备及发泡过程可视化动态观察 |
2.5 测试与表征 |
第三章 注塑可视化实验装置设计 |
3.1 引言 |
3.2 注塑可视化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可行性 |
3.2.1 注塑可视化模具设计 |
3.2.2 注塑可视化实验装置的可行性 |
3.3 泡孔形核及长大过程的注塑可视化观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合物化学注塑发泡过程的动态观察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发泡剂含量对聚合物注塑发泡动态过程的影响 |
4.3 注射压力对聚合物注塑发泡动态过程的影响 |
4.4 延时时间对聚合物注塑动态发泡过程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注塑动态发泡过程中成核作用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成核剂的表观形貌及粒径分析 |
5.2.1 成核剂表观形貌的表征 |
5.2.2 成核剂颗粒的粒径大小分布 |
5.3 动态观察成核剂在注塑发泡过程中成核作用 |
5.4 成核剂结构对泡孔形核作用的分析 |
5.4.1 注塑可视化观察结果分析 |
5.4.2 异相成核机理分析 |
5.4.3 泡孔形核的热力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轻量化汽车部件专用聚丙烯的研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聚丙烯发泡材料的应用 |
1.2.1 发泡聚丙烯在包装材料领域的应用 |
1.2.2 发泡聚丙烯在保温材料领域的应用 |
1.2.3 发泡聚丙烯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 |
1.2.4 发泡聚丙烯在汽车上的应用 |
1.3 发泡聚丙烯塑料制备方法 |
1.3.1 发泡方法 |
1.3.2 成型工艺 |
1.4 发泡聚丙烯注射成型机理 |
1.5 聚丙烯熔体强度改性进展 |
1.5.1 直接合成法 |
1.5.2 共混改性法 |
1.5.3 化学交联法 |
1.5.4 射线辐照法 |
1.6 发泡剂种类 |
1.6.1 物理发泡剂 |
1.6.2 化学发泡剂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2 实验步骤 |
2.2.1 加工工艺流程 |
2.2.2 发泡聚丙烯注塑工艺 |
2.2.3 改性碳酸氢钠制备 |
2.3 发泡聚丙烯的测试与表征 |
2.3.1 熔体流动速率(MFR) |
2.3.2 熔体强度Ms测定 |
2.3.3 减重率测定 |
2.3.4 拉伸强度测定 |
2.3.5 弯曲强度测定 |
2.3.6 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 |
2.3.7 采用热失重分析 |
2.3.8 样品表面形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熔体强度对聚丙烯发泡材料的影响 |
3.1.1 不同配比PP/PE共混物熔体强度 |
3.1.2 不同熔体强度对聚丙烯发泡材料减重率的影响 |
3.1.3 不同熔体强度对聚丙烯发泡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发泡剂对聚丙烯发泡材料的影响 |
3.2.1 偶氮二甲酰胺改性前后分解温度 |
3.2.2 偶氮二甲酰胺含量对聚丙烯发泡材料的影响 |
3.2.3 NaHCO_3改性前后分解温度 |
3.2.4 NaHCO_3含量对聚丙烯的发泡影响 |
3.2.5 小结 |
3.3 成核剂CaCO_3含量对聚丙烯发泡的影响 |
3.3.1 成核剂CaCO_3含量对发泡聚丙烯减重率的影响 |
3.3.2 成核剂CaCO_3含量对发泡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实验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3)液晶高分子诱导等规聚丙烯的结晶熔融行为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聚丙烯结晶形态 |
1.3 聚丙烯成核剂 |
1.3.1 成核剂简介 |
1.3.2 成核机理 |
1.3.3 成核剂分类 |
1.4 液晶高分子简介 |
1.4.1 液晶 |
1.4.2 液晶高分子 |
1.4.3 液晶高分子分类 |
1.4.4 液晶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 |
1.4.5 液晶高分子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课题创新点 |
2 液晶聚酯(PBDPS)诱导iPP的成核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PBDPS及iPP/PBDPS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BDPS的化学结构分析 |
2.3.2 PBDPS诱导iPP的结晶熔融行为 |
2.3.3 PBDPS诱导iPP的成核机理 |
2.3.4 PBDPS对i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子量对PBDPS诱导成核作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不同分子量PBDPS及iPP/PBDPS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分子量PBDPS的液晶相转变行为 |
3.3.2 不同分子量PBDPS的熔体流变行为 |
3.3.3 不同分子量PBDPS诱导iPP结晶熔融行为 |
3.3.4 不同分子量PBDPS对i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iPP/PBDPS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2 iPP/PBDPS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3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iPP/PBDPS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
4.3.2 iPP/PBDPS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聚丙烯成核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丙烯成核剂的种类 |
1.1 无机类成核剂 |
1.2 有机类成核剂 |
1.2.1 山梨醇衍生物 |
1.2.2 有机羧酸及其金属盐类 |
1.2.3 有机磷酸盐类 |
2 聚丙烯成核剂的作用机理及在聚丙烯改性中的作用 |
2.1 成核剂的作用机理 |
2.2 成核剂在聚丙烯改性中的作用[8] |
3 国内外聚丙烯成核剂的生产情况 |
3.1 国外生产情况 |
3.2 国内生产情况 |
4 结语 |
(5)围绕产销研一体化进程创新化工销售体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石化化工产品产销研业务现状 |
1.1 化工生产 |
1.2 化工销售 |
1.3 化工科研 |
1.4 产销研合作 |
1.4.1 运作现状 |
1.4.2 存在问题 |
2 对策措施 |
2.1 优化产销研运作机制,推动产销研体制改革 |
2.1.1 推动产销研体制改革 |
2.1.2 针对不同项目定位及产品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
2.1.3 围绕产销研一体化要求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
2.1.4 加强应用研究,推进产销研用紧密结合 |
2.2 推进销售组织改革 |
2.2.1 推进化工销售业务的国际化发展 |
2.2.2 转变传统营销模式,推动建立技术营销新模式 |
2.2.3 推进营销网络建设 |
2.3 推进销售方式改革 |
2.3.1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
2.3.2 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应用,大力开展物流优化 |
3 结语 |
(6)聚丙烯β晶成核剂己二酸锌的制备及成核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β晶型聚丙烯的生成方法 |
1.2.1 剪切诱导结晶 |
1.2.2 温度梯度场中取向结晶 |
1.2.3 聚丙烯熔体淬火结晶 |
1.2.4 振动诱导结晶 |
1.2.5 加入β晶型成核剂诱导结晶 |
1.3 β晶型成核剂 |
1.3.1 β晶型成核剂的分类 |
1.3.2 二元羧酸及其金属盐类β晶型成核剂研究进展 |
1.4 β晶型成核剂的成核机理 |
1.5 β晶型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 |
1.5.1 力学性能 |
1.5.2 热力学性质 |
1.5.3 光学性质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聚丙烯β晶成核剂己二酸锌(溶液法)的制备及成核性能 |
2.1 前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成核剂合成 |
2.2.4 样条制作及性能测试 |
2.2.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 |
2.2.6 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研究 |
2.2.7 正立式偏光显微镜(POM)研究 |
2.2.8 非等温结晶理论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己二酸锌(溶液法)的物性及结构表征 |
2.3.2 成核剂己二酸锌(溶液法)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3 成核剂己二酸锌(溶液法)对聚丙烯β晶含量的影响 |
2.3.4 成核剂己二酸锌(溶液法)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
2.3.5 成核剂己二酸锌(溶液法)添加量对聚丙烯微观形态的影响 |
2.3.6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丙烯p晶成核剂己二酸锌(半固法)的制备及成核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成核剂合成 |
3.2.4 样条制作及性能测试 |
3.2.5 DSC研究 |
3.2.6 POM研究 |
3.2.7 快速扫描量热仪(FSC)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己二酸锌(半固法)的物性及结构表征 |
3.3.2 成核剂己二酸锌(半固法)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成核剂己二酸锌(半固法)对聚丙烯β晶含量的影响 |
3.3.4 成核效率分析 |
3.3.5 降温速率对成核剂己二酸锌(半固法)成核聚丙烯β晶含量的影响 |
3.3.6 快速冷却条件下成核聚丙烯的结晶行为 |
3.3.7 成核剂己二酸锌(半固法)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
3.3.8 成核剂己二酸锌(半固法)对聚丙烯微观形态的影响 |
3.3.9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丙烯β晶成核剂己二酸锌(原位合成法)的制备及成核性能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成核剂制备 |
4.2.4 样条制作及力学性能测试 |
4.2.5 DSC研究 |
4.2.6 WAXD研究 |
4.2.7 POM研究 |
4.2.8 非等温结晶理论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di-Zn-Nano(In situ)和Adi-Zn(In situ)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己二酸和氧化锌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Adi-Zn-Nano(In situ)和Adi-Zn(In situ)对聚丙烯p晶含量的影响 |
4.3.4 Adi-Zn-Nano(In situ)和Adi-Zn(In situ)对聚丙烯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
4.3.5 Adi-Zn-Nano(In situ)和Adi-Zn(In situ)对聚丙烯微观形态的影响 |
4.3.6 Adi-Zn(In situ)和Adi-Zn-Nano(In situ)的结构表征 |
4.3.7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β成核剂对等规聚丙稀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聚丙烯简介 |
1.1.1 聚丙烯的结晶形态 |
1.1.2 晶型的含量计算 |
1.2 聚丙烯的改性 |
1.2.1 化学改性 |
1.2.2 物理改性 |
1.2.3 成核剂改性 |
1.3 国内外β成核剂的研究现状 |
1.3.1 β成核剂的种类 |
1.3.2 β成核剂的成核机理 |
1.4 影响β晶形成的因素 |
1.4.1 β成核剂含量的影响 |
1.4.2 冷却速率的影响 |
1.4.3 结晶温度的影响 |
1.5 β成核剂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
1.5.1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1.5.2 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
1.5.3 对结晶性能的影响 |
1.5.4 对成型周期的影响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β成核剂对等规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3 试样制备 |
2.1.4 性能测试 |
2.2 β成核剂含量对改性iPP的影响 |
2.2.1 β成核剂含量对改性iPP晶体结构分析 |
2.2.2 β成核剂含量对改性iPP熔融行为分析 |
2.2.3 β成核剂含量对改性iPP结晶行为分析 |
2.2.4 β成核剂含量对改性iPP结晶形态分析 |
2.3 结晶温度对改性iPP的影响 |
2.3.1 结晶温度对改性iPP晶体结构的影响 |
2.3.2 结晶温度对改性iPP熔融行为的影响 |
2.3.3 结晶温度对改性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
2.4 冷却速率对改性iPP的影响 |
2.4.1 冷却速率对改性iPP晶体结构的影响 |
2.4.2 冷却速率对改性iPP熔融行为的影响 |
2.4.3 冷却速率对改性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E蜡与CHB-5复配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试样制备 |
3.1.4 性能测试 |
3.2 PE蜡对CHB-5分散性的影响 |
3.3 PE蜡对iPP结晶性能的影响 |
3.3.1 PE蜡对iPP晶体结构的影响 |
3.3.2 PE蜡对iPP熔融行为的影响 |
3.3.3 PE蜡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
3.3.4 PE蜡对iPP结晶形态的影响 |
3.4 PE蜡与CHB-5复配对iPP结晶性能的影响 |
3.4.1 PE蜡与CHB-5复配对iPP晶体结构的影响 |
3.4.2 PE蜡与CHB-5复配对iPP熔融行为的影响 |
3.4.3 PE蜡与CHB-5复配对iPP结晶行为的影响 |
3.4.4 PE蜡与CHB-5复配对iPP结晶形态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β成核剂对等规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1.3 试样制备 |
4.1.4 性能测试 |
4.2 缺口冲击性能 |
4.2.1 缺口冲击断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
4.2.2 CHB-5含量对iPP缺口冲击性能的影响 |
4.2.3 CHB-5和PE蜡并用对iPP缺口冲击性能的影响 |
4.3 拉伸性能 |
4.3.1 CHB-5含量对iPP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2 CHB-5和PE蜡并用对iPP拉伸性能的影响 |
4.4 弯曲性能 |
4.4.1 CHB-5含量对iPP弯曲性能的影响 |
4.4.2 CHB-5和PE蜡并用对iPP弯曲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聚丙烯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弹性体增韧改性 |
2 刚性体增韧改性 |
3 β成核剂改性 |
3.1 稠环芳烃类 |
3.2 有机羧酸及其盐类 |
3.3 芳香酰胺类 |
3.4 稀土类 |
4 复合改性 |
4.1 弹性体与刚性体复合改性 |
4.2 不同成核剂间复合改性 |
4.3 成核剂与弹性体和刚性体复合改性 |
4.4 其他复合改性 |
5 结语 |
(9)新型酰胺类成核剂的制备及对聚丙烯结晶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聚丙烯的概述 |
1.1.1 聚丙烯的结构特点 |
1.1.2 聚丙烯的结晶形态 |
1.1.3 聚丙烯结晶的调控途径 |
1.2 聚丙烯用成核剂 |
1.2.1 α晶型成核剂 |
1.2.2 β晶成核剂 |
1.3 聚丙烯成核结晶机理研究 |
1.3.1 异相成核机理 |
1.3.2 附生结晶理论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成核剂NA2制备、表征及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成核剂NA2的合成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测试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成核剂NA2的ESI-MS、IR、NMR、TGA及SEM表征 |
2.3.2 NA2PP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
2.3.3 NA2PP的等温结晶研究 |
2.3.4 成核剂NA2的成核效率研究 |
2.3.5 成核剂NA2的成核机理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核剂NA4的制备、表征及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成核剂NA4的合成 |
3.2.4 试样制备 |
3.2.5 测试及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成核剂NA4的ESI-MS、IR、NMR、TGA及SEM表征 |
3.3.2 NA4PP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
3.3.3 NA4PP的等温结晶研究 |
3.3.4 NA4PP的成核效率研究 |
3.3.5 成核剂NA4成核机理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核剂NA6制备、表征及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成核剂NA6的合成 |
4.2.4 试样制备 |
4.2.5 测试及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成核剂NA6的ESI-MS、IR、NMR、TGA及SEM表征 |
4.3.2 NA6PP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
4.3.3 NA6PP的等温结晶研究 |
4.3.4 NA6PP的成核效率研究 |
4.4 成核剂NA6成核机理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热灌装瓶用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热灌装工艺简介 |
2.1.1 PET和BOPP热灌装瓶在生产工艺上的比较 |
2.1.2 热灌装BOPP瓶生产设备 |
2.1.3 BOPP瓶的应用优势 |
2.2 聚丙烯热灌装瓶专用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
2.2.1 高透明PP的制备方法 |
2.2.2 聚丙烯热灌装瓶专用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2.3 国内PP热灌装瓶的生产及应用 |
2.4 目标产品物性指标的确立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主要原料 |
3.2 燕山石化12万吨AMOCO气相法装置介绍 |
3.3 测试仪器及设备 |
3.4 热灌装瓶用聚丙烯树脂的工业开发 |
3.4.1 硅烷的使用 |
3.4.2 分子量的控制 |
3.4.3 总乙烯含量的控制 |
3.4.4 生产难点的解决 |
3.4.4.1 生产中的结块问题 |
3.4.4.2 乙烯的精确加入问题 |
3.4.5 工业生产的工艺条件 |
3.4.5.1 粉料产品控制指标 |
3.4.5.2 产品检验项目 |
3.4.5.3 工艺参数控制 |
第4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乙烯含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4.1.1 乙烯含量对透明性的影响 |
4.1.2 乙烯含量与刚性、韧性的关系 |
4.1.3 乙烯含量对己烷可抽提物的影响 |
4.1.4 乙烯含量对卫生性能的影响 |
4.2 成核剂的对透明性的影响 |
4.3 催化剂体系的选择 |
4.4 聚丙烯中乙烯含量的控制 |
4.5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分子链序列结构 |
4.6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与分级 |
4.7 聚丙烯聚集态结构的表征 |
4.7.1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熔融-结晶性能 |
4.7.2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结晶速率 |
4.7.3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结晶形态 |
4.7.4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结晶结构 |
4.7.5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态结构 |
4.8 聚丙烯流变性能研究 |
4.8.1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应力应变实验 |
4.8.2 聚丙烯产品与进口产品零剪切粘度 |
4.9 聚丙烯在拉伸-吹塑过程中的流变行为 |
4.9.1 BOPP瓶注塑-拉伸-吹塑工艺 |
4.9.2 BOPP瓶性能优势 |
4.9.3 聚丙烯拉伸过程中的形变分析 |
4.10 研制的热灌装饮料瓶用聚丙烯产品性能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聚烯烃成核剂形成产品群(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注塑发泡过程的调控与表征[D]. 张飞. 贵州大学, 2020
- [2]轻量化汽车部件专用聚丙烯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 唐昊洋.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3]液晶高分子诱导等规聚丙烯的结晶熔融行为及力学性能研究[D]. 丁律. 常州大学, 2018(01)
- [4]聚丙烯成核剂研究进展[J]. 马文辉,陈旭,韩振刚,张长军,吴冬,许云波.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7(03)
- [5]围绕产销研一体化进程创新化工销售体制机制[J]. 殷济海. 石油化工, 2016(09)
- [6]聚丙烯β晶成核剂己二酸锌的制备及成核性能研究[D]. 宫含章.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7]β成核剂对等规聚丙稀性能的影响[D]. 赵娟. 青岛大学, 2014(11)
- [8]聚丙烯改性研究进展[J]. 廖小青,朱江,刘香,彭琤.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9]新型酰胺类成核剂的制备及对聚丙烯结晶性能影响的研究[D]. 张佳欢.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10]热灌装瓶用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开发[D]. 李国. 北京化工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