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成市着力构筑中国海洋经济“硅谷”(论文文献综述)
苏道伟[1](2020)在《威海城市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提速,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之间在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城市行政导向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滞后于当今城市发展的需求。面对激烈的城市间的竞争与市场化改革,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城市营销的理论与方法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近些年,城市营销实践越来越多,城市营销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营销成效也越来越显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杭州、成都等大城市,通过成功的城市营销策划,在城市管理中运用市场营销方法明确自身优势、寻求机会发展,运用市场营销理论量身定做营销策略,制定合适的营销促销组合策略吸引了更多投资者、旅游者和居民的目光,使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涌入城市,使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威海建市30多年来,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城市营销策略运用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就目前来看,威海市的城市营销还是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本论文结合城市营销策略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威海市历史、现状和基本市情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工具,分析威海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面临的外部机遇及威胁。其次,通过相关营销理论分析威海市在区位及基础设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科技发展、文化教育资源、人口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再次,通过SWOT分析工具分析总结出威海市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对的机遇和威胁,并提出威海市发展战略目标。然后,分析威海市城市定位的历史现状,认真审视威海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威海城市营销的定位策略,并通过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威海市投资者、旅游者和居民的状况,选定威海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威海城市促销组合策略。通过城市营销策划与实践,推动威海市充分发挥城市优势,抓住发展新机遇,进一步提高威海的综合竞争力。
丁倩文[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荣成沿海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 ——以东烟墩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沿海文化的背景下,荣成诞生了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其村落空间格局、传统建筑等保存相对完整,且具备鲜明的沿海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荣沿海成村落的调研发现已经规划或落实的村落建设大多集中在单一物质空间环境的提升方面,这使得村庄空间规划与其村落的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荣成市诸多沿海传统村落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其保护和发展应该遵从四位一体,实现产业、环境、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共同发展。本文以东烟墩村为例,阐述通过激发村落产业活力,实现村落经济、生态、文化和治理等方面的全面振兴。主要研究内容和过程有:(1)结合相关文献探讨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并总结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以及现阶段荣成村落保护发展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2)提炼分析荣成村落的趋同与异化特征。并基于保护价值和发展价值影响因子做出统计,将荣成沿海村落分类为P+D+传承提升型、P-D+发展型、P-D-收缩型、P+D-特色保护型等四种类型,并分别提出其初步的发展定位分析(3)选取代表性村落东烟墩村为例进行现状分析(4)依据区域的趋同与异化特征分析作为基准总结东烟墩村价值特色,结合问卷和访谈总结村庄保护发展面临问题和发展诉求(5)在东烟墩村的语境下对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战略做出解读,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规划和策略(6)回归到荣成沿海传统村落的层面上,阐述作者对未来荣成沿海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些思考,总结乡村振兴背景下适用于荣成沿海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理论和途径。以期为荣成及环渤海区域的村庄保护和发展带来延伸意义和启发性思考,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积极意义。研究认为荣成沿海传统村落应定位于“更强”“更富”和“更美”的发展目标。文中研究主体东烟墩村应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点,将土地资本化并推动产业转型和融合,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途径和渠道进行社群化管理和风险防控,并将其落实在村庄的空间规划中,以此形成融合产业规划、文化发展、生态人居等多方面诉求的保护发展规划。总而言之,应考虑上位规划、专业规划人员以及村民的实际需要,深入解析村庄面临困境和发展诉求,构建起“四位一体”的保护发展策略,激发村落内生动力,达成村庄产业、生态、文化和治理的全面振兴。
张妙毅[3](2020)在《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远洋渔业在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我国外交政治上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的渔业经济和海洋相关产业性迅速发展,“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也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而远洋渔业更是被放在发展的首要。浙江省为了建设海洋强省,很早就把经济增长点放眼于远洋渔业了,作为浙江的海洋优势的地级市,舟山一直十分重视远洋渔业发展。从1985年开始第一艘渔船奔赴了西非开始,历经30余年的发展,远洋渔业在舟山市的海洋经济体系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舟山市的渔业资源保护,在渔民创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舟山市市政府结合当前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的评估预测,提出了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但是舟山市远洋渔业总体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其主要还是由渔民自发,远洋渔业生产活动较为粗放,如何用一支笔统筹规划,整合当前混乱的市场竞争,逐渐淘汰一些更不上潮流的小微企业,创新产业融合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前摆在舟山市远洋渔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舟山远洋渔业三十余年发展历史的回顾,依托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多层次详细分析了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现状、融合形式和市场分析,结合产业融合理论,用灰色关联方法测算舟山市远洋渔业与各产业融合程度,剖析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分析。最后通过数据发现舟山市远洋渔业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舟山市远洋渔业与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内部融合程度较好,融合系数都在0.7左右,且处于上升态势。在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影响因素中,目前市场的影响因素最大,这也符合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占据主导因素的事实,虽然目前舟山市远洋渔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生产作业的形式单一化、渔业生产设备技术的老旧化、从业人员数量缺乏和质量不达标、相关企业在国际上实力偏低、产业链之间的各个节点企业关联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渔业体系、依托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政策对远洋渔业的管理、提高国家对远洋渔业企业的支持、建立渔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平台、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人才资源、强化渔业组织长效监管机制等推动远洋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
山东省人民政府[4](2017)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鲁政发[2017]2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8月25日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海洋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存在问题与面临趋势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总体要求第二节规划目标第三节战略任务第三章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发展
鹿尧[5](2014)在《山东半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群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园区建设是产业集群发展重要载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突出海洋经济发展主题,促进海洋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是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特色园区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和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借鉴。立足山东半岛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研究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经济园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按照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各类海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方向的引导政策。根据国内外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分析提出了山东省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原则。以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依托省级以上各类园区、海洋经济新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交通便利地区和集中集约用海片区、中外合作园区和依托行业骨干企业等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不同模式选择。立足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度高、示范带动能力强、发展质量好的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分析了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提出了加强规划引导、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实行用地用海倾斜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管理体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管理评价和监督考核等如何更好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山东半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分析政府作用,提出政府的行为模式,从而为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提供理论指导。在创新方面,论文对目前国内外运营最成功特色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认真分析,比如国外的美国硅谷、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国内的苏州工业园等,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分析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提出山东半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建设模式。论文有关海洋资源和海洋产业发展情况数据详实,为论文写作提供坚实依据。
孙淑云,王刚,王芳,陈平,纪灵[6](2013)在《荣成市船舶工业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舶工业是荣成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长期集聚发展,荣成市现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修造船基地,在全国船舶工业产能分布格局中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然而,面对当前国际船舶市场持续萎靡不振,船舶行业陷入深度调整周期。如何突围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荣成船舶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以荣成市船舶行业现状分析与评价为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通过借鉴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经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期待能为推动荣成市船舶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唐桂敏[7](2013)在《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或区域范围内,以县城作为中心、集镇作为连接纽带、农村作为重要腹地,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对经济、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安排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它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区域经济,是结合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县级财政收入增长以及县域经济建设资金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并逐渐成为山东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山东省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1.44%,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2.68%,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省人均的84.69%,全省县域经济愈加壮大。本文着重从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入手,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总体特征、发展机理、发展格局与地域特色等情况进行总结,深入分析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成绩及特色,并据此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引言中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从整体上对本研究做概括性论述。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从国外区域经济和郡域经济两方面提炼对县域经济研究的指导内容,并对国内县域经济研究从内涵、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层面进行概括性总结;理论基础方面则选取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作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体特征分析。以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为划分标准,将建国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分为农业主导阶段、工业带动阶段和多元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经济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作出总结;从时空角度出发,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百强县情况、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地域差异等角度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同时,从区位优势、劳动力条件、自然资源基础、文化历史特色和政策激励等方面进行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机理分析。第四部分为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与地域特色研究。本研究依托山东省现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的总体发展格局,分别对每个发展板块的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地域特色和典型模式进行总结与概括,以此来把握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与地域特色。第五部分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主要从推进县域组团发展、做专县域特色经济、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等角度提出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研究展望。系统地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通过上述六部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百强县数量众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农村经济发展特色鲜明,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与发展活力;(2)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发展中问题,如,双30县发展差距明显,后进县数量众多且呈现集聚特征,部分县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四大板块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等;(3)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条件、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特色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及有效的政策激励对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4)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当前山东省“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的发展格局,在特色发展、典型模式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仍需继续优化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县域组团式发展格局,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第一,从时空发展入手,将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分为农业主导阶段、工业带动阶段和多元发展阶段;第二,从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综合考量,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的规模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经济发展、地域差异等方面进行特征总结;第三,立足当前山东省“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的发展格局,对各板块县域经济的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概括与总结。
王夕源[8](2013)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有长达3345千米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海湾200多个,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渔业生产是半岛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山东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蓝色经济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掀起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热潮。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半岛蓝色经济重要组成的近海渔业生产,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山东半岛要合理解决海洋环境、渔业生存与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保证现有渔业资源免受进一步破坏。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及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由此,海洋生态渔业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渔业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不断创新,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空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条件和优势。本文立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方法探讨,首先从蓝色经济和海洋生态渔业的基本概念及其现代涵义入手,结合山东半岛海洋渔业及生态渔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蓝色经济与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SWOT分析,依据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模式选择,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研究提出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创新概念,建立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发展理论模型与途径。还提出了创建“禁渔区”或“海洋生态渔业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措施等。
申立[9](2013)在《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沿海城市正进入海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十二五规划提出“陆海统筹”,近年来80%以上国家级区域规划聚焦海洋经济与陆海联动发展,54个沿海城市90%以上提出海洋发展等地方战略,海洋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正在多个层面展开重塑,但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空间冲突、空间争夺等诸多问题。如何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进而推进我国沿海城市海洋发展,是本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中,区县作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等的基本主体,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力求探索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路径及其区县管理策略,分为八章逐层展开。第一章是研究的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问题,并界定了本研究的关键概念,如海洋发展、城市空间组织、区县管理、海洋功能区等,围绕本研究问题的逐层展开,对海洋发展、城市空间组织、行政区划改革、区县管理等进行研究综述,为研究展开提供理论准备。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城市层面与组团层面探讨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的进程和机理,为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提供依据。首先,考察城市层面的演化,根据沿海城市设立时初始区位的不同,我国54个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可以被抽象为“近海—T型结构”(33个)、“滨海—带状组团”(18个)、“海岛—陆域联动”(3个)等三种模式,其中,资源禀赋、中西方博弈、技术进步、行政调控等成为推动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重要因素。其次,深入城市空间组织演化中各个功能组团的内部,生活功能组团(海洋生态城等)、生产功能组团(海洋产业园区等)、游憩功能组团(滨海旅游区等)的空间组织彼此各异,背后反映着不同功能组团对海洋资源依赖程度的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沿海城市正进入空间组织演化的关键阶段,亟待空间组织优化的探讨。第四章力求揭示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中的潜在问题,并明确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方向。从中发现,海洋发展下的我国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面临着城市形态、地域形态、陆海关系的三大转变,其中潜藏着形态培育、管理协调和陆海冲突等三大问题。而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层面就在于区县管理创新。第五、第六、第七章分别聚焦区县管理的基础问题(行政区划改革)、关键问题(海洋功能区划)、重点问题(管理体制与政策)等展开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研究。就行政区划改革而言,当前沿海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数量、规模、区位等均深受海洋发展的影响,并呈现显着的南北分异和阶段差异。优化城市空间组织必须优化相应的区县政区格局,发挥区县行政中心、行政边界对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集合效应等。就海洋功能区划而言,区县是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主体,要在我国海洋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把握海洋功能区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地位,当前我国不少海洋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已不容乐观,依据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时空结构、管理体制等特征,探讨海洋功能区划影响下的区县管理调适的路径,力求破解陆海统筹难题。就区县管理体制与政策而言,体制层级性和体制协调性的研究至关重要,体制层级性的研究发现,各类功能组团的发展离不开行政层级的合理设置;而体制协调性的研究又发现,组织机构的有效设置、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参与等有助于破解海洋发展下管理协调的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滨海新区为例,提出促进形态培育与功能提升、夯实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等区县管理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第八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讨论部分。进一步讨论了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模式与机理,并提出区县行政区划的改革、城市陆海冲突的化解、区县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的基本策略,力求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为海洋发展及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王苎萱[10](2011)在《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海洋经济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和平台,缺乏将经济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高相关效率的桥梁纽带。而面对中日、中韩、中越相关渔业协定生效后,大批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的严峻现实,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相继提出以渔港及其所在乡镇为依托,建设渔港经济区,这对于当前拓展转产转业渔民的发展空间、构建渔业产业化平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具有深远意义,更是加快海洋经济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鉴于产业集群拥有高强度知识流动和信息交换、良好的竞争、合作与创新精神、专业化市场和稳定的分工协作等显着特点,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渔港经济区有利于形成规模化优势、差异化优势,以及相关产业的“提升效应”优势。而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建设好渔港经济区,构筑配置海洋资源的载体和平台,把海洋资源潜力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动力,就成为当前决策者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论文对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在剖析渔港、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渔港经济区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当前我国渔港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产业集群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提出渔港经济区建设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其次,依托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探讨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模式、空间布局架构,选择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构筑完善的区内外联系网络和顺畅的经济区产业价值链;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因子分析法等探析影响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建设的外部因素,为选择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和对策做准备;然后,借鉴国外渔港和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并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矩阵分析方法,提出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要点和发展战略;最后从政府、企业、文化培植等方面给出具体可促进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拓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并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并重、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系统的研究方法,根据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渔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全新视角,集群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方式。研究产业集群的各类文献数量多,涉及范围广,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用产业集群的理论具体分析我国渔港经济区发展形势的文献。本文的创新之处正在于,首次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建立了我国渔港经济区的模式和内容,构建了产业集群与渔港地区经济、社会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并依托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衍生途径,提出了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可供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的对策措施。此外,本文首次用因子分析法,并结合问卷调查对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分析归纳出影响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六大因素,并得出其重要性的排序结果。
二、荣成市着力构筑中国海洋经济“硅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荣成市着力构筑中国海洋经济“硅谷”(论文提纲范文)
(1)威海城市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城市营销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城市营销的相关理论 |
2.1.1 城市营销的概念 |
2.1.2 城市营销要素 |
2.1.3 城市定位策略 |
2.1.4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
2.1.5 促销组合策略 |
2.2 城市营销相关研究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SWOT分析法 |
2.3 小结 |
第3章 威海城市营销环境分析 |
3.1 威海城市概况 |
3.1.1 历史概况 |
3.1.2 行政区划 |
3.2 威海城市营销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威海城市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区位及基础设施资源 |
3.3.2 地理环境 |
3.3.3 自然资源 |
3.3.4 旅游资源 |
3.3.5 经济资源 |
3.3.6 科技发展 |
3.3.7 文化教育资源 |
3.3.8 人口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SWOT分析的威海市发展战略目标选择 |
4.1 威海城市营销SWOT分析 |
4.1.1 威海城市营销的优势(S)分析 |
4.1.2 威海城市营销的劣势(W)分析 |
4.1.3 威海城市营销的机会(O)分析 |
4.1.4 威海城市营销的威胁(T)分析 |
4.1.5 威海城市营销SWOT分析总结 |
4.2 威海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 |
4.2.1 坚持生态立市,建设世界宜居城市 |
4.2.2 深化蓝区建设,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经济强市 |
4.2.3 坚持开放活市,打造区域国际经贸中心 |
4.2.4 发展精品康养旅游,打造“蓝色康养休闲之都” |
4.2.5 坚持产业兴市,打造威海制造和服务品牌 |
4.2.6 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市 |
4.2.7 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 |
4.3 小结 |
第5章 威海城市营销的策略选择 |
5.1 威海城市的定位策略 |
5.1.1 威海城市定位策略的发展现状分析 |
5.1.2 威海城市的定位策略 |
5.2 威海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策略 |
5.2.1 目标投资者选择策略 |
5.2.2 目标旅游者选择策略 |
5.2.3 目标居住者选择策略 |
5.3 威海城市营销的促销策略 |
5.3.1 广告促销策略 |
5.3.2 人员促销策略 |
5.3.3 公关促销策略 |
5.3.4 营业推广策略 |
5.4 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乡村振兴战略下荣成沿海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 ——以东烟墩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
1.1.2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荣成沿海传统村落研究 |
2.1 乡村振兴现实背景下的荣成 |
2.1.1 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 |
2.1.2 乡村振兴的历程 |
2.1.3 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 |
2.1.4 乡村振兴对于荣成村落提出的时代要求 |
2.2 荣成沿海传统村落 |
2.2.1 荣成市概况 |
2.2.2 选取荣成沿海传统村落样本 |
2.2.3 乡村振兴背景下荣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点部分 |
2.2.4 乡村振兴背景下荣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2.3 荣成沿海传统村落的趋同与异化特征分析和总结 |
2.3.1 趋同与异化特征分析 |
2.3.2 沿海村落的共性特征总结 |
2.4 基于保护和发展价值认知的荣成沿海传统村落分类 |
2.4.1 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
2.4.2 保护价值认知和发展价值认知 |
2.4.3 保护发展关系下的荣成沿海传统村落类型划分 |
2.5 小结 |
3 东烟墩村传统村落的现状分析 |
3.1 村落概况 |
3.2 村落历史沿革 |
3.3 村落经济和社会环境 |
3.4 村落文化环境 |
3.4.1 非物质文化 |
3.4.2 历史环境要素 |
3.5 村落空间格局分析 |
3.5.1 村落整体格局 |
3.5.2 公共空间格局 |
3.5.3 街巷空间格局 |
3.5.4 建筑空间格局 |
3.6 小结 |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东烟墩村的解读 |
4.1 东烟墩村村落价值特色 |
4.2 东烟墩村的保护目标和保护内容 |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东烟墩村保护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1 产业振兴方面的问题 |
4.3.2 生态宜居方面的问题 |
4.3.3 文化振兴方面的问题 |
4.3.4 建设治理方面的问题 |
4.4 东烟墩村语境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解读 |
4.4.1 关于“产业兴旺”方针的解读 |
4.4.2 关于“生态宜居”方针的解读 |
4.4.3 关于“乡风文明”方针的解读 |
4.4.4 关于“治理有效”方针的解读 |
4.5 小结 |
5 乡村振兴战略下东烟墩村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
5.1 东烟墩村的整体空间规划 |
5.2 产业振兴的途径和策略 |
5.2.1 土地资本化 |
5.2.2 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 |
5.2.3 开辟第三产业 |
5.3 生态宜居的保护发展途径和策略 |
5.3.1 乡村空间的重构 |
5.3.2 生态环境的维护 |
5.3.3 乡村风貌的传承 |
5.3.4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发展 |
5.3.5 因地制宜的村落绿化和景观小品的塑造 |
5.4 文化振兴的保护发展途径和策略 |
5.4.1 东烟墩村文化振兴的内容 |
5.4.2 盐渍海带加工工艺和海草房营造技艺流程 |
5.4.3 东烟墩村非遗的保护发展重点以及存在问题 |
5.4.4 非遗与其村落环境的关系 |
5.4.5 盐渍海带加工工艺和海草房营造技艺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
5.5 建设治理的发展途径和策略 |
5.5.1 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途径和渠道 |
5.5.2 社群化治理,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实行管理和监督 |
5.6 小结 |
6 基于东烟墩村分析的荣成沿海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思考 |
6.1 特殊性和普适性 |
6.2 荣成沿海传统村落适用的保护发展理论和途径 |
6.2.1 连片成区,联合发展 |
6.2.2 区域整体性发展,但个体村落特色化发展 |
6.2.3 土地资本化 |
6.2.4 产业融合 |
6.2.5 分层次的、递进式的风貌保护 |
6.2.6 适宜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 |
6.2.7 阶段性的保护发展 |
6.2.8 再地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乡村民宿旅游服务管理体系 |
6.3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保护发展价值关系的沿海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的相关思考 |
7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和成果 |
致谢 |
(3)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现有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总体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文章的创新与存在不足 |
1.5.1 创新 |
1.5.2 存在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海洋渔业 |
2.1.2 远洋渔业 |
2.1.3 产业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舟山市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3.1 舟山市远洋渔业概述 |
3.2 以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为例分析远洋渔业产业融合 |
3.2.1 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概况 |
3.2.2 舟山市远洋渔业基地产业融合形式 |
第4章 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的影响因素评价 |
4.1 产业融合度测算和因素分析 |
4.1.1 测算方法选择 |
4.1.2 指标选取 |
4.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4.2.1 确定参考比较数列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求出各参考数列与各比较值数列差的绝对差值 |
4.2.4 确定两个极值 |
4.2.5 计算关联系数 |
4.2.6 将各年度系数求取平均值,得出产业间灰色关联度。 |
4.3 舟山市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度分析小结 |
4.4 舟山市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度的影响因素问题分析 |
4.4.1 市场因素影响突出,但融合效果不明显 |
4.4.2 政策因素影响产业融合,引导力度不够 |
4.4.3 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化,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度低 |
4.4.4 专业化程度低,制约融合发展 |
第5章 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对策 |
5.1 培育远洋渔业市场建设,深化产业融合机制 |
5.2 发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远洋渔业产业融合升级 |
5.3 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完善融合产业布局 |
5.4 建设人才科技支撑体系,增加产业融合动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局限和对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山东半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2 特色园区发展战略与模式分析 |
2.1 特色园区发展战略 |
2.1.1 基本特征 |
2.1.2 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战略意义 |
2.2 国内外特色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分析 |
2.2.1 国外部分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
2.2.2 国内特色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 |
3 山东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分析 |
3.1 山东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优势条件 |
3.2 山东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
4 山东海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政策 |
4.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重点发展领域 |
4.2 海洋现代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领域 |
4.3 现代海洋化工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领域 |
4.4 现代海洋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领域 |
4.5 现代海洋服务业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领域 |
5 山东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模式选择 |
5.1 建设原则 |
5.2 模式选择 |
5.2.1 依托省级以上各类园区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模式选择 |
5.2.2 在海洋经济新区内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模式选择 |
5.2.3 在交通便利地区和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模式选择 |
5.2.4 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模式 |
5.2.5 依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模式选择 |
6 推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 |
6.1 必须加强规划引导 |
6.2 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
6.3 实行用地用海倾斜政策 |
6.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6.5 创新管理体制 |
6.6 坚持可持续发展 |
6.7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
6.8 健全协调推进机制 |
6.9 加强管理评价和监督考核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荣成市船舶工业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荣成市船舶行业概况 |
2 荣成市船舶行业在国内竞争力情况分析 |
2.1 船舶配套竞争力 |
2.2 资源利用竞争力 |
2.3 专业人才竞争力 |
2.4 市场竞争力 |
2.5 社会环境竞争力 |
3 荣成市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4 荣成市船舶工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
4.1 错位发展船舶工业, 打造特色船舶产业集群 |
4.2 加快造船业整合, 提高造船业规模效益 |
4.3 加快发展配套业, 促进配套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
4.4 提升船舶产业集群中的设计与研发能力 |
4.4.1 加大政策扶持, 鼓励自主创新 |
4.4.2 对现有硬件设施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船舶设施的优化升级 |
4.4.3 调整产品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绿色造船 |
5 强化政府对船舶行业的指导及调节作用 |
5.1 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
5.2 开展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和融资引导 |
5.3 加大造船业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
(7)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县域经济的内涵 |
1.3.2 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 |
1.3.3 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
1.3.4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2.2.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2.2.3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体特征分析 |
3.1 发展阶段划分 |
3.1.1 农业主导阶段(1949-1989 年) |
3.1.2 工业带动阶段(1990-2004 年) |
3.1.3 多元发展阶段(2005 年以来) |
3.2 总体特征分析 |
3.2.1 县域经济发展快,规模不断扩大 |
3.2.2 总发展水平较高,全国百强县较多 |
3.2.3 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差别大 |
3.2.4 各县市发展水平不均衡,后进县数量较多 |
3.2.5 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优势突出 |
3.2.6 地域差异多元化,空间分布不平衡 |
3.3 县域经济发展机理分析 |
3.3.1 区位因素 |
3.3.2 人口劳动力 |
3.3.3 自然资源基础 |
3.3.4 地域文化特色 |
3.3.5 政策激励 |
4 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与地域特色研究 |
4.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
4.1.1 县域经济范围及总发展 |
4.1.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
4.1.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
4.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
4.2.1 县域经济范围及总发展 |
4.2.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
4.2.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
4.3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
4.3.1 县域经济规模及总发展 |
4.3.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
4.3.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
4.4 鲁南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
4.4.1 县域经济范围及总发展 |
4.4.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
4.4.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
5 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1 优化县域发展格局,推进县域组团发展 |
5.1.1 优化县域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
5.1.2 推进相邻县域组团发展,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联盟 |
5.2 做专县域特色经济,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
5.2.1 积极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培育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
5.2.2 充分利用县域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 |
5.3 完善基础环境条件,推进县域城镇建设 |
5.3.1 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 |
5.3.2 加快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提高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
5.4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
5.4.1 优化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推进县域“三化”协调发展 |
5.4.2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对外经济发展 |
5.5 深化县域综合改革,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
5.5.1 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 |
5.5.2 建立完善县域融资体系,优化经济发展金融环境 |
5.6 优化县域发展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5.6.1 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
5.6.2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
6 研究展望 |
6.1 主要创新点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框图 |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 |
2.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地位 |
2.1.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
2.1.2 海洋渔业的产业地位 |
2.2 海洋渔业的科技研发与生态需求 |
2.2.1 科技研发的基础 |
2.2.2 生态发展的需求 |
3 海洋生态渔业的相关理论与发展必然 |
3.1 海洋生态渔业的概念及内涵与外延 |
3.1.1 概念的提出 |
3.1.2 内涵与外延 |
3.2 海洋生态渔业的研究理论与发展必然 |
3.2.1 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 |
3.2.2 蓝色经济的发展必然 |
4 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发展优势 |
4.1.1 海洋资源丰富 |
4.1.2 区位优势突出 |
4.1.3 产业优势明显 |
4.1.4 科研力量集中 |
4.2 发展劣势 |
4.2.1 生态渔业发展意识不强 |
4.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落后 |
4.2.3 渔政管理分散规划滞后 |
4.2.4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4.3 发展机遇 |
4.3.1 国际市场广阔 |
4.3.2 国家战略支持 |
4.3.3 地方政策扶持 |
4.3.4 消费市场需求 |
4.4 发展威胁 |
4.4.1 填海造地侵吞水域 |
4.4.2 近海生态环境破坏 |
4.4.3 区域经济竞争激烈 |
4.4.4 邻海可捕渔场萎缩 |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目标与模式 |
5.1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 |
5.2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判别基准 |
5.3 海洋生态渔业生产的模式选择 |
5.3.1 自然型生产模式 |
5.3.2 集约型生产模式 |
5.3.3 低投入型生产模式 |
5.3.4 高科技型生产模式 |
5.4 海洋渔业组织运作的模式分析 |
5.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
5.4.2 政府引导扶持型 |
5.4.3 生态基地示范型 |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
6.1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思路更新与方式创新 |
6.1.1 更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思路 |
6.1.2 创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式 |
6.2 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
6.2.1 产业的结构调整 |
6.2.2 产业的优化升级 |
6.3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体制建设 |
6.3.1 借鉴完善管理制度 |
6.3.2 强化科技先导机制 |
6.3.3 创建生态补偿制度 |
6.3.4 构建市场发展体系 |
6.3.5 创新生产经营形式 |
6.3.6 建立生态环保体系 |
6.4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对策建议 |
6.4.1 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
6.4.2 发展远洋捕捞渔业 |
6.4.3 完善休渔禁渔制度 |
6.4.4 实施海洋生态养殖 |
6.4.5 提高从业渔民素质 |
6.4.6 建立科海示范基地 |
6.4.7 修复近海渔业资源 |
6.4.8 建设海洋蓝色粮仓 |
6.4.9 发展滨海休闲渔业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模式及机理(上):城市层面 |
第一节 演化模式一:“近海—T型结构”模式 |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演化模式二:“滨海—带状组团”模式 |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演化模式三:“海岛—陆域联动”模式 |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
第三章 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模式及机理(下):组团层面 |
第一节生活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以中国海洋生态城为例 |
(一) 空间组织模式之一:“组团—分带”型 |
(二) 空间组织模式之二:“核心—放射”型 |
(三) 空间组织模式之三:“陆岛—链网”型 |
第二节 生产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 |
(一) 海洋水产业及其空间组织 |
(二) 海洋油气业及其空间组织 |
(三) 海洋船舶制造业及其空间组织 |
(四) 海洋生物医药业及其空间组织 |
第三节 游憩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 |
(一) 滨海旅游功能及其空间组织 |
(二) 海岛旅游功能及其空间组织 |
第四章 区县管理: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的关键层面 |
第一节 海洋发展与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问题 |
(一) 城市形态转变与形态培育难题 |
(二) 地域形态转变与管理协调难题 |
(三) 陆海关系转变与陆海统筹难题 |
第二节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管理的深刻关联 |
第五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基础问题:行政区划改革 |
第一节 沿海城市区县及区县以下行政区划的演化及动因 |
(一) 沿海与非沿海省份行政区划的演化及动因 |
(二) 人口迁移趋势与沿海城市行政区划的演化 |
(三) 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行政区划演化的区位 |
第二节 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调适 |
(一)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整合 |
(二)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迁移 |
第三节 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边界的调适 |
(一)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边界的调适 |
(二) 空间组织优化与乡镇行政边界的调适 |
第六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关键问题:海洋功能区划 |
第一节 海洋功能区与区县管理问题 |
(一) 海洋功能区的发展历程 |
(二) 海洋功能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二节 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时空结构与管理体制 |
(一) 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 |
(二) 海洋功能区的时空结构 |
(三) 海洋功能区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海洋功能区划与沿海城市区县管理调适 |
(一) 路径一: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管理 |
(二) 路径二:海洋功能区调适与区县管理 |
第七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重点问题:管理体制与政策创新 |
第一节 区县管理体制的层级性问题 |
(一) 海洋发展下的功能组团及其行政层级 |
(二) 海洋发展下的区县行政层级改革初探 |
第二节 区县管理体制的协调性问题 |
(一) 陆域协调:区县与功能组团的管理协调 |
(二) 陆海协调:区县与海洋功能区的管理协调 |
第三节 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区县级管理创新:以滨海新区为例 |
(一) 滨海新区演化进程与国家区域战略相呼应 |
(二) 滨海新区演化模式与城市海洋战略相呼应 |
(三) 滨海新区管理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附表1:我国54个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阶段模式 |
附表2:我国54个沿海城市区县政区和相关海洋功能区变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产业集群理论方面 |
1.2.2 我国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建设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相关基础概念与发展现状 |
2.1 渔港概念、功能及发展历程 |
2.1.1 渔港概念 |
2.1.2 渔港的功能与作用 |
2.1.3 我国渔港发展历程 |
2.2 渔港经济区内涵及发展特征 |
2.2.1 渔港经济区内涵界定 |
2.2.2 渔港经济区发展特征 |
2.3 产业集群概念及发展现状 |
2.3.1 产业集群概念 |
2.3.2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 渔港经济区存在的问题及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优势 |
3.1 我国渔港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
3.2 我国渔港经济区存在问题剖析与基本建议 |
3.2.1 我国渔港经济区存在问题剖析 |
3.2.2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基本建议 |
3.3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与优势所在 |
3.3.1 规模化优势 |
3.3.2 差异化优势 |
3.3.3 相关产业“提升效应”优势 |
4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形成与衍生途径 |
4.1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
4.1.1 传统产业拓展模式 |
4.1.2 专业的水产品市场拉动模式 |
4.1.3 外商投资促动模式 |
4.1.4 转型渔人码头模式 |
4.2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架构 |
4.3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确定 |
4.4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联系网络建立 |
4.5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价值链构筑方式探讨 |
4.5.1 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集群价值链 |
4.5.2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价值链构成及特征 |
4.5.3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价值链的构筑方式 |
5 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问卷调查 |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3 因子分析 |
5.4 描述性分析 |
5.4.1 市场因素 |
5.4.2 要素禀赋 |
5.4.3 企业管理与文化 |
5.4.4 创新氛围 |
5.4.5 外部支持环境 |
5.4.6 发展机遇 |
6 国外经验 |
6.1 日本和韩国渔港经济的发展经验 |
6.1.1 日本渔港经济的发展经验 |
6.1.2 韩国渔港经济的发展经验 |
6.2 美国和荷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
6.2.1 美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
6.2.2 荷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
7 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建设战略选择 |
7.1 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制定 |
7.1.1 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
7.1.2 发展原则 |
7.2 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
7.2.1 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SWOT 分析 |
7.2.2 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战略选择 |
8 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与建议 |
8.1 把促进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确定为建设渔业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
8.2 结合各地情况做好相关具体规划并有效实施 |
8.3 发挥政府对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
8.4 加强企业自身以及与相关支持主体的合作与创新,并注重产业集群文化因素的培植 |
8.5 实施国际化运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荣成市着力构筑中国海洋经济“硅谷”(论文参考文献)
- [1]威海城市营销策略研究[D]. 苏道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乡村振兴战略下荣成沿海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 ——以东烟墩村为例[D]. 丁倩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产业融合视角下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 张妙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26)
- [5]山东半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研究[D]. 鹿尧.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6]荣成市船舶工业现状与发展研究[J]. 孙淑云,王刚,王芳,陈平,纪灵.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10)
- [7]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唐桂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夕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9]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D]. 申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10]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王苎萱.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标签:荣成论文; 渔业论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城市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