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女生身心特点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女生身心特点及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女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琼[1](2021)在《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初级中学是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阶段,该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便是引导和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和树立法治意识,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出生在云南,本科也就读于中缅边境的西南保山少数民族地区,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政教育状况与问题有较多的了解。同时,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也打算回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初中思政教育工作。因此,硕士论文也将云南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作为研究选题。论文研究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的绪论,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4所少数民族初级中学研究样本的论说,确立论文选题的研究依据、价值、方法及框架。第二、三章通过梳理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问题及其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在坚持国家统编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特色、教师教学创新缺失、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基本缺乏参与性和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等问题,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进而再借助第四、五两章,就如何优化与提升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提出两点建议:(一)建构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课程的重视度和变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加大专项教育资金的投入,严格落实教师的“减负”工作;学校需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时分配和实践教学平台;社会层面要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纠正社会的不良之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家长需要增强课程重视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共筑的教育合力。(二)合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从准确定位与履行老师职业职责、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专业素养、深入发掘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与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四方面,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置于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

罗双明[2](2021)在《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缘起于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宏观角度的公平因为有制度的保障,最终会通过有力的强制措施逐渐得以实现,而微观角度的公平则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和回应,同时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恰恰是导致“边缘学生”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二是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中心生”和“边缘生”双重身份的经历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人和笔者一样经历过“边缘生”的经历?他们是什么类型的“边缘生”?“边缘生”这一群体在课堂、班级和校园中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边缘生”的身份?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变为“边缘生”的?他们是否具有“中心生”的一面?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西北边陲一所乡村小学中的四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边缘”学生产生的背景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背景:当地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其次是学校背景:该村小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接着,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四个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故事,并根据各个“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不同理论分别进行了个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位研究对象: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笔者描述了他作为“游离者”和“表演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他作为“享受者”和“梦想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接着运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从“关心者角色”、“被关心者角色”、“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二位研究对象: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笔者描述了她作为“独行者”、“另类者”和“期待者”的被班级同学排斥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她作为“积极者”的“中心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权力规训和教学机智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同辈群体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位研究对象:隐形“被排斥者”——罗强。笔者描述了他作为麻烦“制造者”、“被疏离者”和“继承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他所具有的“闪光者”的一面。最后运用标签等理论从教师、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四位研究对象:家庭“寄养者”——莫艺。笔者描述了她作为“消极者”、“缺失者”和“被‘虐待’”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她作为“被肯定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教育公平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边缘人”本身进行成因分析。接着,笔者还结合该地区特征从普遍意义上对造成“边缘生”的共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所有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探讨了“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别是:社会层面应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稳定村小师资队伍、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抑制泛娱乐化现象;学校层面应该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除负面“标签”、加强同辈群体引导,提升异质文化接纳度、缩小家校界限,增加家师沟通频率;教师层面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多中心”视角看待“边缘生”,挖掘其闪光点、树立责任意识,多学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家庭层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担任关注者角色、以身作则,父母担任榜样者角色;“边缘”学生自身层面应该对自身“边缘化”处境进行正确归因、成为能够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高心理弹性者。

温仓金[3](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韦忠兰[4](2020)在《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不良行为管理对策研究 ——以G省Q州H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2001年国家教育部推行“寄宿制工程”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农村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得到解决,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乡镇学校初中生生源质量下降、留守儿童增多、脱贫攻坚教育保障背景下辍学返校生的到来,初中生不良行为现象日益严重,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势必会影响多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以G省Q州H中学为例,通过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不良行为现状,将初中生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分析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差异和特点。笔者认为初中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原因,也有地方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负面的影响。根据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失范理论,分别就初中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五个方面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管理和规范初中生不良行为的目的。本研究对类似的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不良行为管理带来一定帮助,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志才[5](2020)在《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初中是我国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会终止于此,甚至初中还没毕业就提前结束了学业生涯。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不想学习,不想升学吗?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他们很想继续深造,他们很关心学业成绩,但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失望,也很无奈。有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笨,学不好,有的学生觉得是教师没有教好,还有的觉得是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这类学生都存在厌学的不良现象和行为。那么,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是什么缘由呢?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厌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的解释和应对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实地研究,旨在为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是陈述厌学问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从研究目标、思路、过程、方法等方面来对研究进行设计。其次,对厌学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并呈现了与之相关联的理论。再次,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述,对进入研究现场的过程进行介绍说明。接着对来自H中学不同民族的三名个案,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最后,针对个案所存在的厌学问题,分析了导致厌学的诱因,并提出应对厌学问题的措施。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厌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学生与教师和课堂无法产生共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伴群体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班级学习氛围,在学校生活中,同伴群体之间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差异之下,常常会产生冲突,甚至诱发校园暴力和欺凌。家庭则是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有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个案A家长的重女轻男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重要诱因。由此,为了有效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特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提升教师民族文化教育素养,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多元文化教学技能,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同伴群体方面,营造多元文化共荣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强家校合作,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冯俊琪[6](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严红霞[7](2020)在《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状况既关系到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关涉到我国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关切到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民族文化环境中,致使他们在民汉合校的学校中遇到不少学习困难,学习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因而,关注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初中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既是学生融入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深入L中学,选取四名学习适应不良的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学习态度适应、学习习惯适应、学习方法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四个方面全面剖析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现状。调研发现,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点:学习态度适应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对待课程和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对学习环境适应意识不强;学习习惯适应方面,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还未形成、学生作业质量有待提升;学习方法适应方面,学生学习缺少计划、学生未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生答题技巧欠缺;学习环境适应方面,学生家长监管不到位、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不佳。根据现代社会生态理论,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实证反映出来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对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微观层面而言,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就中观层面而言,学校教学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的教育观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家庭结构异化、家长思想觉悟低、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家长教育观念功利化;就宏观层面而言,传统思想的熏陶、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针对上述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如下改善对策:微观层面,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生提高自制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中观层面,学校要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学校完善家校沟通合作、做好学生心理关怀与辅导,学校改善管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家长加强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宏观层面,政府加强教育重要性宣传、强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界应丰富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对策研究。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必须通过微观层面的学生、中观层面的学校和家庭及宏观层面的社会多方综合治理才能得到有效改善,才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才能为学校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提供思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融入学校和社会,形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局面。

康学玲[8](2020)在《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情况越来越体现出新变化。过去,人们多以贫穷、发展落后、思想封建等词来描绘少数民族地区,学者们也多用失学、辍学、学业失败或不佳的研究视角来呈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新时代、新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关注应转变视角,应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分析他们优秀背后的因素,而这是“取长补短”、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可忽略的“本土经验”。本研究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交代了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交代了田野点——临夏回民中学,研究对象——“珍珠生”。第二章讨论了“珍珠生”为何偏好回中。第三章从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政策、社会支持和文化、学校因素、家庭态度与同龄人影响四个外部因素对影响“珍珠生”学业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从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个人因素出发,分析其学业动机、方法、心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成绩的影响。第五章是结论和讨论部分,回应了绪论提出的问题,并就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延伸探讨。

秦娟维[9](2020)在《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无一不在呼吁学生要由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意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知识,在对知识信息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新旧知识,并能将知识灵活迁移到真实且复杂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民族地区理科教育是民族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决定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化学在理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推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初中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阶段,因此,对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法,了解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水平现状,找出深度学习视角下民族地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证明提出的教学策略能促进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献上绵薄之力。文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大的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查阅文献,梳理文献资料,了解民族地区化学教学以及国内外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研究的方向为: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的研究。第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深度学习的涵义、特征以及深度学习实现过程,并从建构主义理论、情景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等教育思想对深度学习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在美国研究委员会对深度学习领域维度划分及休利特基金会对深度学习能力素养维度划分的兼容性框架基础上,以深度学习的特征为依据,编制了《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随机选择铜仁地区两所初级中学335名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对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以期进一步了解民族地区初中生化学深度学习实际情况,最后结合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找出深度学习视角下民族地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建构提供事实依据。第四:根据民族地区初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深度学习实现过程三个阶段建构出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深度学习导入阶段: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策略;深度学习主体阶段:利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深度学习评价反思阶段:重视过程性评价策略和鼓励反思性学习策略。第五:进行对比实验,选择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章《溶液》作为实证内容,围绕深度学习实现过程,设计了以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为指导的教学案例,并将该教学案例用于选定的实验班,而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后以测试、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来进行实验验证,以期了解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为基于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提供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对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各维度发展不均衡,整体深度学习水平不高。2、民族地区初中生化学深度学习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3、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水平和其成绩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4、深度学习视角下,民族地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缺乏关注学生知识探索过程和学生思维形成过程;忽略良好课堂学习环境的建构;不重视教授知识整合的方法;注重终结性的结果评价,忽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提出的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2、提出的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能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3、提出的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提出的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知识建构和整合能力;5、提出的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一线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基于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江水辉[10](2019)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 ——以广西上思县“瑶壮女生班”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广西上思县“瑶壮女生班”少数民族女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在女童班这种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办学模式下取得的教育成就与特点,希望能透过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少数民族女童的成长历程,把握女童班办学模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其局限性。论文的正文部分主要从“瑶壮女生班”的创办、管理、师资配备,“瑶壮女生班”女生的学习生活、后续升学、就业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一章是对教育人类学相关理论背景,以及对国内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文献综梳理和综述。第二章主要呈现广西上思县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民族构成与民俗文化,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民族教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女童教育的状况。第三章进入对广西上思县改善女童教育尝试的分析,采取访谈为主、参与观察为辅的方式了解“瑶壮女生”班的情况。第四章,围绕“瑶壮女生班”齐整划一式、鞭策式、家长式三个特点呈现女童的生活学习处境。第五章,以“瑶壮女生班”女生学业成就,升学就业等为考察视角,对女童的毕业去向的追踪和分析。第六章,就“瑶壮女生班”教育模式与经验进行学理评价,认为该女童班教育模式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下的一种临时的地方选择策略,并从社会性别视角,瑶壮女生自我认同、民族认同视角对“瑶壮女生班”教育模式进行思考,最后反思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广西上思县“瑶壮女生班”已持续十多年的办学实践,极大改善了上思县少数民族女童,尤其瑶族女童相对滞后的教育面貌,促进了该民族县学校教育的发展。但这种女童班办学救助机制实属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下的一种地方选择策略,事实上是一种短期的地方应对机制和无奈之举,待条件成熟,这种单一民族的全女生班想必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这种女生班教育模式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将瑶壮女生置于一种社会性别失真的学习成长环境“密闭空间”里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同时,由于环境的转换,进入多民族的生活环境中的“瑶壮女生班”,对她们的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化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女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女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研究综述
        1.1.3 国外研究综述
        1.1.4 文献述评与选题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概念
        1.3.1 民族地区
        1.3.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1.3.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1.3.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1.3.5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特殊性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2.1 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2.1.1 课程教学理念
        2.1.2 课程教学内容
    2.2 教师“教”方面的现状
        2.2.1 教学积极性不高
        2.2.2 教学服务于考试
        2.2.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2.3 学生“学”方面的现状
        2.3.1 学生的知识掌握不足
        2.3.2 学生课堂参与性不足
        2.3.3 学生学习方式僵化
        2.3.4 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2.3.5 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第3章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3.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原因
        3.1.1 课程的重视度不到位
        3.1.2 教学条件缺乏保障
        3.1.3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3.2 教师方面的原因
        3.2.1 角色定位模糊和职业倦怠
        3.2.2 教学内容缺特色
        3.2.3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3.3 社会环境的原因
        3.3.1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
        3.3.2 民族地区的不良风气
        3.3.3 网络信息技术负面影响
    3.4 家庭方面的原因
        3.4.1 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3.4.2 父母不良行为影响
第4章 建构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合力
    4.1 教育主管部门要优化课程管理制度
        4.1.1 提高课程重视度
        4.1.2 变革现行的考试制度
        4.1.3 严格落实教师“减负”工作
        4.1.4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4.2 学校要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工作
        4.2.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4.2.2 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4.2.3 完善课程课时分配
    4.3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3.1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4.3.2 纠正社会不良之风
        4.3.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4.4 家庭要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4.4.1 增强教育意识
        4.4.2 家长要以身作则
        4.4.3 积极配合学校
第5章 新合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5.1 准确定位职业角色和履行职责
        5.1.1 准确定位职业角色
        5.1.2 积极履行职业职责
    5.2 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综合素养
        5.2.1 转变应试教学理念
        5.2.2 提高综合素养
    5.3 发掘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5.3.1 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5.3.2 充分挖掘地区特色教学资源
        5.3.3 增加民族思政教育内容
    5.4 改进与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5.4.1 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5.4.2 丰富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Ⅱ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2)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边缘学生”基本问题研究
        1.“边缘学生”的内涵
        2.“边缘学生”的特征
        3.“边缘学生”的分类
        4.“边缘学生”的后果审视
        (二)学校“边缘学生”实证研究
        1.以学段划分
        2.以场域划分
        3.以城乡区域划分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乡村、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1.乡村
        2.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二)边缘、边缘学生
        1.边缘、边缘学生
        2.相近范畴厘清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4.实物分析法
        5.个案法
        (二)研究过程
        1.进入树人小学
        2.确定研究对象
        3.资料收集
第1章 社会和学校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C乡: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
        (二)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
        (三)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
    二、学校背景
        (一)学校: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
        (二)班级: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
第2章 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游离者”
        (一)明目张胆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毫不收敛
        (三)不参与课堂学习
    三、“表演者”
        (一)背着老师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佯装收敛
        (三)假装参与课堂学习
    四、“享受者”
        (一)同学眼里的好玩伴
        (二)笔者眼中的好少年
    五、“梦想者”
        (一)美好的梦想——“太空人”
        (二)唯一的倾听者——爷爷奶奶
    六、个因分析:基于关怀伦理视角
        (一)关心者角色缺失
        (二)被关心者角色缺失
        (三)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缺失
第3章 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独行者”
        (一)课堂内外独来独往
        (二)来自同学的负面评价
        (三)老师的刻意关注
    三、“另类者”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
        (二)奇怪的言行举止
        (三)神奇的个人世界
    四、“期待者”
        (一)期待来自老师的关注
        (二)渴望友情
    五、“积极者”
        (一)课堂积极表现
        (二)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互动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全方位的控制和教学机智的缺乏
        (二)家庭:资本占有量低
        (三)同辈群体:对异质文化的排斥
第4章 隐形“被排斥者”——罗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麻烦“制造者”
        (一)恶劣事件
        (二)恶作剧
        (三)态度戏谑
    三、“被疏离者”
        (一)同辈群体的“背叛”
        (二)同学家长的“隔离”
        (三)老师的有色眼镜
    四、“继承者”
        (一)充满暴力的家庭传统
        (二)对物质的欲望
    五、“闪光者”
        (一)小领导者
        (二)美术特长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负面“标签”的刻板使用
        (二)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
        (三)家庭:榜样的缺乏
第5章 家庭“寄养者”——莫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消极者”
        (一)课堂上消极无趣
        (二)课下人际关系生疏
        (三)极端的言行举止
    三、“缺失者”
        (一)“我真正的家”
        (二)亲密关系的缺失
        (三)缺乏自信心
    四、“被‘虐待’者”
        (一)“难缠”的家长和“任性”的哥哥
        (二)莫艺的经历
    五、“被肯定者”
        (一)个性者
        (二)热心肠
    六、个因分析
        (一)老师: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二)家庭:剧烈变故导致儿童偏差行为
        (三)边缘人本身:低心理弹性者
第6章 “边缘生”共因分析和转化策略探讨
    一、“边缘生”共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二)学校教师方面
        (三)家校合作方面:家校界限明显,家师沟通频率低
    二、“边缘生”转化策略探讨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教师层面
        (四)家庭层面
        (五)“边缘”学生自身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不良行为管理对策研究 ——以G省Q州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的要求
        (二)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不良行为
        (二)寄宿制初中生
    六、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的现状
        (二)国外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七、理论基础
        (一)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价值澄清理论
        (四)失范理论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不良行为的现状和类型特点
    一、初中生不良行为的调查现状
        (一)教师访谈中初中生不良行为现状
        (二)问卷调查中初中生不良行为现状
    二、初中生不良行为的类型及具体表现
        (一)不良学习行为
        (二)不良生活行为
        (三)不良品德行为
    三、初中生不良行为现状差异比较
        (一)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年级差异比较
        (二)初中生不良行为的性别差异比较
        (三)初中生不良行为的不同家庭结构差异比较
    四、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差异分析
        (一)初中生不良行为年级差异分析
        (二)初中生不良行为性别差异分析
        (三)初中生不良行为不同家庭结构差异分析
    五、初中生不良行为的特点
        (一)普遍性
        (二)反复性
        (三)冲动性
        (四)传染性
第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一)父母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二)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教育不全面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行为养成不利
        (四)亲子关系疏离,亲子教育受阻
    二、学校方面
        (一)德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行为选择无章可循
        (二)忙于各种迎检工作,疏于教育教学工作
        (三)学校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忽视学生品德养成
        (四)教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五)校园文化生活单调,学生行为养成缺乏训练
    三、社会方面
        (一)脱贫攻坚教育保障背景下,辍学返校生不良行为的管理力不从心
        (二)传媒的负面影响
        (三)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
    四、个人方面
        (一)生理因素
        (二)心理因素
    五、地方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负面影响
        (一)浓厚酒文化的负面影响
        (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不良行为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一)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二)加强对结构不完整家庭的帮助,使孩子行为教育得到保障
        (三)采取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方式
        (四)加强亲子沟通
    二、学校方面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优化德育手段
        (二)正视各项迎检工作,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三)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重视学生品德教育
        (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行为在参与中得到养成
        (六)细化辍学返校生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一)打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二)消解同辈群体对初中生行为的消极影响
        (三)净化媒体环境
        (四)给教师减负,将教育教学时间还给教师
        (五)营造尊师重教的风尚
    四、学生自我教育方面
        (一)初中生应正确认识自身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二)初中生应提高自己意志力
    五、结合地方民族特点进行教育
        (一)重视未成年学生酗酒问题
        (二)加强男女平等相关政策宣传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H中学学生不良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5)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和实习引发的思考
        1.1.2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的聚焦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
        1.3.2 凸显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2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进入现场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资料的收集
    3.4 资料的处理
第四章 个案分析与比较
    4.1 H中学及所在地概况
        4.1.1 地域概况及特征
        4.1.2 学校概况及特征
        4.1.3 学生概况及特征
    4.2 个案A
        4.2.1 基本情况
        4.2.2 成长经历
        4.2.3 校园学习生活
        4.2.4 体会与小结
    4.3 个案B
        4.3.1 基本情况
        4.3.2 成长经历
        4.3.3 校园学习生活
        4.3.5 体会与小结
    4.4 个案C
        4.4.1 基本情况
        4.4.2 成长经历
        4.4.3 校园学习生活
        4.4.4 体会与小结
    4.5 个案的共性与不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1.1 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意识
        5.1.2 学生面临多种文化冲突
        5.1.3 特殊的家庭教育观念
        5.1.4 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
    5.2 对策
        5.2.1 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5.2.2 营造共生共融的多元文化氛围
        5.2.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庭教育
        5.2.4 理性对待网络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家庭版)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5 :记录表
附录6 :田野笔记(部分)

(6)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
    (一)学习态度适应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2.学生对待课程和教师不够重视
        3.学生对学习环境适应意识不强
    (二)学习习惯适应
        1.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还未形成
        2.学生作业质量有待提升
    (三)学习方法适应
        1.学生学习缺少计划
        2.学生未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3.学生答题技巧欠缺
    (四)学习环境适应
        1.学生家长监管不到位
        2.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不佳
三、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微观层面:学生因素
        1.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3.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
        4.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二)中观层面:学校和家庭因素
        1.学校教学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2.教师的教育观固化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4.家庭结构异化
        5.家长思想觉悟低
        6.家长文化程度有限
        7.家长教育观念功利化
    (三)宏观层面:社会因素
        1.传统思想的熏陶
        2.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
四、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改进对策
    (一)微观层面
        1.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2.学生提高自制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中观层面
        1.学校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2.学校完善家校沟通合作、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3.学校改善管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4.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5.家长加强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三)宏观层面
        1.政府加强教育重要性宣传、强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2.学术界丰富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适应的对策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西方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二、多因素考量理论
        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研究回顾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田野点:临夏回民中学
    第二节 田野对象:“珍珠生”
第二章 偏好回中:“同而不同”
    第一节 偏好之同
        一、来自何方:六县一市
        二、以何相聚:高分中考成绩
        三、何以甄选:“双特”
    第二节 偏好之异
        一、家庭之“贫”与学生之“痛”
        二、家庭及习俗影响
        三、信息在哪里
第三章 何以优秀--外部因素
    第一节 政策因素
        一、民族教育政策
        二、招生录取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传统文化
        一、来自社会组织的支持
        二、传统文化:重视教育
    第三节 学校因素
        一、师资配置与严管理
        二、教学导向与高要求
    第四节 家庭态度与同龄影响
        一、家庭态度
        二、同龄人影响
第四章 何以优秀--内部因素
    第一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之为何
        二、动机之异
    第二节 学习策略
        一、学之有道
        二、“道”亦不同
    第三节 学业自信
        一、笑对学习之难
        二、自信之差异
    第四节 学业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
        二、何以优秀:从“心动到行动”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教育选择:“偏好回中”
        二、共构优秀
    第二节 讨论
        一、理论对话
        二、研究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发展需要
        1.1.2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民族地区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呼吁
    1.2 研究现状
        1.2.1 民族地区化学教学研究现状
        1.2.2 深度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2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深度学习
        2.1.2 化学深度学习
        2.1.3 化学教学策略
        2.1.4 民族地区
    2.2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比较
    2.3 深度学习的特征
        2.3.1 深度学习的一般特征
        2.3.2 化学学科中深度学习特征的体现
    2.4 深度学习过程模型
        2.4.1 詹森和尼克森的深度学习路线
        2.4.2 张立国、谢佳睿等人的深度学习过程
        2.4.3 深度学习实现过程模型
    2.5 理论基础
        2.5.1 建构主义理论
        2.5.2 情景认知理论
        2.5.3 元认知理论
3 民族地区初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预测问卷分析
        3.1.3 调查问卷的实施
    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 问卷信度
        3.2.2 问卷效度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各维度深度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
        3.3.2 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性别差异分析
        3.3.3 学生化学成绩与其深度学习水平相关性分析
        3.3.4 学生化学深度学习问卷调查结果
    3.4 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师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3.4.1 访谈设计
        3.4.2 教师访谈记录整理分析
        3.4.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4.1 深度学习导入阶段
    4.2 深度学习主体阶段
        4.2.1 利用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深度体验
        4.2.2 基于问题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层理解
        4.2.3 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4.3 深度学习评价反思阶段
        4.3.1 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思考
        4.3.2 鼓励反思性学习,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
5 教学实证研究过程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工具
        5.2.1 学生测试卷
        5.2.2 学生调查问卷
    5.3 教学实证研究对象的确定
    5.4 基于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
        5.4.1 课题1《溶液的形成》
        5.4.2 课题2《溶解度》
        5.4.3 课题3《溶液的浓度》
    5.5 教学实践研究思路
    5.6 研究结果分析
        5.6.1 学生化学知识情况掌握分析
        5.6.2 学生化学深度学习水平分析
        5.6.3 教学实践后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民族地区初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章《溶液》单元测试卷
    附录3 民族地区初中生化学深度学习水平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4 布鲁姆认知过程维度六个类目和相关的认知过程
    附录5 教学实践后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情况

(10)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 ——以广西上思县“瑶壮女生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回顾
        一、教育人类学文献综述
        二、国内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西上思县的基本状况及其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民族构成与民俗文化
        一、上思县民族构成
        二、上思县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第三节 广西上思县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一、民国以前的上思县学校教育
        二、民国时期的上思县学校教育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思县学校教育
    第四节 民族教育发展状况
        一、广西上思县学校教育整体现状
        二、上思县女童教育基本现状
第三章 广西上思县改善女童教育的尝试
    第一节“瑶壮女生班”的创办
    第二节“瑶壮女生班”的现状
        一、“瑶壮女生班”的家庭背景
        二、“瑶壮女生班”的学习生活状况
        三、“瑶壮女生班”的管理运行
        四、“瑶壮女生班”的师资配备情况
第四章 教育公平促进下的“瑶壮女生班”
    第一节 家长式的女生班
    第二节 齐整划一的女生班
    第三节 鞭策式的女生班
    第四节 教育公平促进下所塑造的女学子
第五章“瑶壮女生班”的学业成就检验
    第一节“瑶壮女生班”的后续升学情况
    第二节 融入就业市场的“瑶壮女生”
    第三节“瑶壮女生班”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瑶壮女生班”教育模式的优势与经验评价
    第二节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瑶壮女生班”教育模式的反思
    第三节 从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视角对“瑶壮女生班”教育模式的反思
    第四节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四、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女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D]. 陈德琼.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D]. 罗双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不良行为管理对策研究 ——以G省Q州H中学为例[D]. 韦忠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D]. 王志才. 江南大学, 2020(01)
  • [6]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D]. 严红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D]. 康学玲. 兰州大学, 2020(01)
  • [9]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例[D]. 秦娟维.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 ——以广西上思县“瑶壮女生班”为例[D]. 江水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女生身心特点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