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迪维霜治疗痤疮42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艳[1](2019)在《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照观察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且评价其优劣,拓宽对该病证治疗思路的理解,而更好地指导本病的治疗。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将其均分至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6例。治疗组予吴氏平痤汤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总疗程都为4周,1周复诊1次,并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皮损临床观察指标的积分情况,并及时填写不良反应表。疗程结束后,对临床痊愈及显效病例进行1月随访,每周1次。所有数据全部使用SPSS22.0做统计处理,然后分析、讨论数据结果意义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愈显效率72.73%;对照组总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8.13%,愈显效率43.75%;总有效率比较(49)=0.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显效率比较?2=5.618,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治愈2人,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治愈4人,出现2例复发病例,复发情况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4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试验两种治疗方案对寻常痤疮(湿热证)患者均有良好治疗效果,且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治疗组愈显率更高,其治疗方案可以更进一步研究以期推广应用。
丁润刚[2](2017)在《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与阿达帕林凝胶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等指标,评价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优势和不足,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外治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例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n=55)和对照组(n=56)。治疗组采用火针挑治,外敷痘疮散面膜;对照组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外擦阿达帕林凝胶。其中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治疗2次/周,红/蓝光交替照射各1次/周,外擦阿达帕林凝胶1次/晚。每周观察1次,连续观察4周。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皮损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停止治疗后的复发情况,评价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痊愈28例(50.91%),显效17例(30.91%),有效8例(14.55%),无效2例(3.63%),总有效率96.36%;对照组痊愈1例(1.79%),显效6例(10.71%),有效29例(51.79%),无效20例(35.71%),总有效率64.2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存在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皮损总积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有明显疗效。2.治疗组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各皮损治疗均有明显疗效;对照组结节、囊肿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对照组除对结节、囊肿无明显疗效外,其余皮损有明显疗效。结论: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是治疗中重度痤疮安全有效的外治方法。
尉煜青,张学光,李萍[3](2016)在《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火针外治法。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对火针外治法治疗痤疮有效的方法进行归类总结。结论:火针临床疗效确切,火针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规范和统一火针规格、火针操作标准和治疗标准,有待今后进行多中心和循证医学的研究。
王双丹,杨万芳,刘晓玲,朱华,王欣欣,周建伟[4](2015)在《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痤疮又称"粉刺"、"青春痘",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严重影响了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关于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文献报道不断增加,但是缺乏系统的整理与总结。就已有临床文献报道进行研究,针对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今后的学者们提供参阅。
张烨雯[5](2012)在《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痤疮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的范畴。中医在治疗痤疮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复发率低而且副作用小。对于痤疮的认识现代中医学界已经逐渐趋向一致,多认为其发病与火邪相关,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但是常规的口服汤药疗法在痤疮的临床治疗当中并不能做到在短期内对每名患者都起效,这就造成了部分病人对口服汤药的依从性欠佳。而中医外治法则多是针对局部皮损进行中药外敷或配以针灸疗法。本研究为现今中医外治痤疮增加了一个思路,从中药与经络穴位结合入手,以《景岳全书》中提出的中医经典医论“引火归原”为理论指导,设计了以中药外敷涌泉来治疗寻常痤疮的外治方法。此次临床疗效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运用“引火归原”理论予以外敷涌泉穴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并且为此方法在实际临床的应用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次临床所观察患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皮肤性病学》(第七版)中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来源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中的志愿者。将所有患者参考《中医外科学》(新世纪第二版)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的辨证分型进行分组。伴随症状有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为肺经风热组;伴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肠胃湿热组;皮疹色暗红,或见窦道,经久难愈,伴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苔滑腻脉弦滑,为痰湿瘀滞组;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组。治疗思路则参考《景岳全书》中提出的“引火归原”理论。各组患者均仅采用贴敷涌泉穴疗法,每日一贴,连续贴敷四周后观察症状及皮损改善状况,本次观察以积分法判定疗效,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患者总数75例,脱落3例,实际观察72例。治疗后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3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3.60%。其中肺经风热组总共12例,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5.00%;胃肠湿热组总共16例,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56.25%;痰湿瘀滞组总共20例,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00%;阴虚内热组总共24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7.50%;研究结果显示:各组的治疗均有效,但是经过比较,各组间寻常痤疮的治疗结果存在差异。各组总有效率从高到底为阴虚内热组(87.50%),肺经风热组(75.00%),痰湿瘀滞组(70.00%),胃肠湿热组(56.25%)。研究结论:通过本课题的观察,证实运用“引火归原”理论指导临床,对于寻常痤疮的治疗能够起到有效作用。此方法在临床的应用可以为现今中医外治法治疗寻常痤疮提供一个新思路,丰富了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手段。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杨茜[6](2012)在《火针联合消痤饮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火针联合消痤饮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将90例痰瘀结聚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火针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联合口服消痤饮加减,火针对照组单纯采用火针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口服罗红霉素联合外用维A酸乳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每组均连续治疗4周。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痤疮疗效判定标准》分别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情况进行评分,并对治疗后进行安全性评价。治疗4周后,观察总体疗效。治疗后2个月对治疗有效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积分28.00±2.61,治疗后积分4.64±4.25,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t=24.766,P <0.001,具有极显着差异;火针对照组,治疗前积分28.90±1.90,治疗后积分7.79±1.97,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t=21.367,P<0.001,具有极显着差异;西药对照组,治疗前积分27.48±2.91,治疗后积分10.81±5.88,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t=13.202,P <0.001,具有极显着差异。治疗4周后,三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28人中,痊愈19人,显效7人,有效1人,无效1人,痊愈率67.86%,总有效率96.43%;火针对照组29人中,痊愈9人,显效11人,有效3人,无效6人,痊愈率31.03%,总有效率79.31%;西药对照组27人中,痊愈9人,显效12人,有效1人,无效5人,痊愈率33.33%,总有效率81.48%。三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经卡方检验,X2=6.10,P=0.045,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个月,对三组治疗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并观察其复发率情况。治疗组4例复发,复发率15.38%;火针对照组9例复发,复发率37.50%;西药对照组10例复发,复发率40.91%。三组治疗后复发间隔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6.038,P=0.049,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西药对照组出现5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及胃肠道不适;火针对照组与治疗组各出现2例,主要为局部疼痛。不良反应均较轻微,胃肠不适者给予胃黏膜保护药,皮肤干燥、脱屑嘱其皮肤保湿,火针治疗后局部疼痛者冷敷后疼痛即消失。结论:治疗4周后,与火针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类型、皮损数量、皮损肿痛、皮损颜色、出油情况进行症状评分,P <0.001,说明各组治疗前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治疗后2个月对三组治疗有效例数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火针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证实,火针联合消痤饮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其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平,王娟[7](2011)在《中医辨证治疗寻常痤疮46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2例,治疗组46例,对照组口服多西环素,每次0.1 g,日2次,外用0.025%迪维霜日2次,疗程为1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辨证分为肺经风热型、脾胃湿热型、脾虚湿蕴型以及冲任不调型,分别予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参苓白术散、逍遥散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有效率为8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疗效良好。
陈华[8](2011)在《痤疮瘢痕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面部痤疮愈合后常常伴随有瘢痕的产生,笔者将近年来临床上对痤疮瘢痕的治疗进展作一总结归类。面部痤疮多发于青春期人群,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学者统计[1]:十几岁的男女人群约80%会不同程度患有此病,另外有超过20%的成年人带有顽固性的痤疮病症。法国的Poli等[2]对4000名女性成人的调查显示,45%痤疮患者最终有瘢
刘久利[9](2011)在《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文献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综述一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主要从痤疮病名演变、病因病机、中药内治等方面论述了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综述二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现状:主要从痤疮的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等方面对痤疮的中医外治法进行综述。文献研究部分:研究一目的:系统的评价传统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鉴定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对纳入试验的特征及质量进行评价,进而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结果:共计51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但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结果表明,中药及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现有中低等级别的证据表明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有一定的疗效,但鉴于现有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确切的疗效尚需要多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研究二目的:分析并探讨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方法:作者通过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性评价,总结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68篇文献,192首方剂,167种中药,用药2028次。清热药最多,占45.02%。前四位中药为黄芩、甘草、丹参、生地。四气以寒为主。肝经药居十二经之首。结论: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清热药及黄芩、甘草、丹参、生地应用最多;中药治疗寻常痤疮具有疗效确切和副作用低的特点。
李仑智[10](2011)在《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春发育期,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呈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等多种损害,常伴皮脂溢出。临床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多因风热犯肺;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或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湿热;或痰瘀互结;或外邪侵入。本法根据痤疮的病因病机以热为主的情况,确定以督脉-相关脏腑俞穴-相关经络井穴为主线的刺血疗法。以大椎穴做为刺血疗法的主要腧穴,再结合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背俞穴以及相应经脉的井穴刺血疗法,通过清热泻火,活血通络取得治疗痤疮的效果。1目的观察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2方法选取在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针灸美容中心的门诊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刺血疗法加局部挑刺的方法:①刺血疗法以大椎为主穴。肺经风热证加肺俞、少商;脾胃湿热证加胃俞、厉兑;血瘀痰凝证加心俞、少冲;冲任不调证加肝俞、大敦或足大指端。操作:取背部腧穴时嘱患者俯卧,暴露后背,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后用采血针点刺出血,然后用小号玻璃罐拔于背部腧穴约10min左右,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出血,再75%酒精消毒局部;取手足腧穴时嘱患者仰卧,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后采血针点刺,挤压出血,约0.2ml。②局部挑刺:选较明显的丘疹或脓疱,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采血针点刺皮损中心,用消毒棉签在脓疱附近挤压,将脓液、坏死组织及粉渣样物彻底排除干净,直到脓腔内挤出新鲜血为止。对照组只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局部挑刺方法。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有①主症变化情况,包括皮损的出油情况、皮损的性质、皮损的颜色变化,皮损计数(采用同部位、同面积治疗前后计数方法)及皮损肿痛等5项。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2疗程及治疗后1个月三阶段各评价1次。②次症变化情况,包括全身症状及舌象、脉象变化,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3结果3.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各项皮损治疗前样本评分均值水平最高,治疗1疗程后评分水平明显降低,治疗2疗程后评分继续降低至最低水平,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但均值水平不超过治疗1疗程后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出油情况、痤疮皮损性质、痤疮皮损数量、痤疮皮损颜色、痤疮皮损肿痛以及总分治疗后各阶段评分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经治疗后痤疮皮损状况明显好转,证明观察组法与对照法对于本病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3.2两组之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在显效、有效、无效各项、2个疗程以及1个月后随访时,两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各项的综合差别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痤疮病情总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于痤疮皮损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为好。治疗2疗程、1个月后随访时两组评分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治疗2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在痤疮皮损改善的程度以及改善的持续程度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痤疮病情评分的5项指标(出油情况、痤疮皮损性质、痤疮皮损数量、痤疮皮损颜色以及痤疮皮损肿痛)中,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势明显的依次是皮损颜色(三阶段均有明显优势)、出油情况、皮损性质和皮损肿痛(两个阶段优势明显)、皮损数量(一个阶段)4讨论局部挑刺法是治疗痤疮比较有效的外治法。“郁”为痤疮形成的重要病机。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不通畅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郁”的表现。根据中医“郁者发之”、“结者散之”的理论,采用发郁散结的治疗方法可以快速缓解本病,而局部挑刺就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局部挑刺不仅可以泻皮肤郁热,凉血活血,同时可破血散结,疏通经络,使痤疮快速消散。所以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观察组在局部挑刺放血的基础上加上刺血疗法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化了泻热排毒,活血祛瘀的功效,大椎穴点刺拔罐以利于血出,使血去热退,对清泄上焦火热之邪尤为适宜。点刺背俞穴拔罐出血可疏通瘀滞之气血,清泻血中之郁热,清热散结、活血祛癖,使气血通达。少商、厉兑、少冲、大敦刺血疗法可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通调经气,协调阴阳。因此获得了比对照组更好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刺血疗法可以很快改善皮损颜色、皮损性质和皮损肿痛,其中皮损颜色持续时间较久;皮损性质有反复,但持续有效,皮损肿痛则远期疗效较差;出油情况改善较慢,但远期疗效较好;皮损数量改善的效果则最慢,但呈逐渐强化之势。5结论刺血疗法能过够有提高寻常痤疮的治愈率及有效率,且对于各证型寻常痤疮的治疗均有好的疗效。刺血疗法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副作用也少,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二、迪维霜治疗痤疮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迪维霜治疗痤疮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3.2 随机分组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生活调护 |
3.5 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3.7 疗效判定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 |
3.9 随访 |
3.10 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一般资料基线分析 |
4.3 观察指标数据比较 |
4.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4.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寻常痤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5.2 寻常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 |
5.3 中医对寻常痤疮湿热证的认识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及亮点 |
7 问题与展望 |
7.1 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痤疮的西医治疗 |
1.1 局部药物治疗 |
1.2 系统治疗 |
1.3 物理治疗 |
1.4 果酸疗法 |
1.5 其他治疗 |
2 痤疮的中医治疗 |
2.1 中医内治 |
2.2 中医外治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2)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情分级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数估计 |
3.2 随机分组方法 |
3.3 盲法 |
3.4 治疗方法 |
3.5 注意事项 |
3.6 随访 |
3.7 疗效评价 |
3.8 安全性评价 |
3.9 统计学方法 |
3.10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基线分析 |
4.3 疗效分析 |
4.4 随访复发情况评价 |
4.5 不良反应评价 |
5 讨论 |
5.1 痤疮流行病学研究 |
5.2 痤疮病因及机理研究 |
5.3 选题目的 |
5.4 立题依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痤疮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概念 |
2 西医治疗进展 |
2.1 内治 |
2.2 外治 |
2.3 物理治疗 |
3 中医治疗进展 |
3.1 内治 |
3.2 外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病因病机 |
2火针的历史沿革 |
3火针治疗 |
3.1火针外治 |
3.2火针联合中药内服 |
3.3火针联合中药倒模/面膜 |
3.4火针联合其他中医外治 |
3.5火针联合西医治疗 |
4小结 |
(4)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一火针疗法 |
2 火针配合药物疗法 |
2.1 火针配合中药疗法。 |
3 火针配合其他传统疗法 |
3.1 针罐并用。 |
3.3 火针配合穴位埋线。 |
4 述评与展望 |
(5)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痤搭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关于痤疮的记载 |
2 现代中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
1 发病原因 |
2 发病机理 |
3 临床表现 |
4 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 |
1.6 治疗方法 |
1.7 临床观察指标 |
1.8 疗效判定标准 |
1.9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观察结果 |
讨论 |
1 中医诊疗寻常痤疮的常规思路 |
2 引火归原法应用于寻常痤疮诊治的依据 |
3 用药理论及相关药理分析 |
4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火针联合消痤饮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法 |
4 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医学伦理问题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痤疮的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 1 寻常痤疮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 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痤疮瘢痕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治疗 |
1.1 脉冲CO2激光 |
1.2 Encore Active FXTM点阵CO2激光 |
1.3 Pixel激光 |
1.5 激光结合药物治疗 |
2 药物治疗 |
2.1 积雪苷 |
2.2 注射疗法 |
2.3 胸腺肽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 |
2.4 自血疗法联合氯柳酊治疗 |
3 局部手术切除 |
4 皮肤磨削术 |
4.1 单纯皮肤磨削术治疗 |
4.2 微晶磨削加药物治疗 |
5 射频技术 |
(9)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现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资料提取表格 |
附录2 质量评价标准 |
附录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指标列表 |
附录4 纳入研究列表 |
附录5 纳入研究的原始文献数据表 |
二:中药内治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纳入研究特征和循证医学评价 |
3 研究结果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药物分类及性味归经(参照以下两本文献) |
附录2 寻常痤疮用药排序(名次-药物名称-用药频次)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痤疮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 针刺治疗痤疮的研究概况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收集 |
2 样本分组 |
3 观察方法 |
4 资料采集与统计学处理 |
5 观察流程 |
结果 |
1 基本情况比较 |
2 疗效比较 |
3 痤疮病情评分比较 |
4 不良事件及脱落剔除病例 |
讨论 |
1 关于座疮的研究现状 |
2 关于刺血疗法 |
3 关于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迪维霜治疗痤疮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氏平痤汤治疗寻常痤疮(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芳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火针联合痘疮散面膜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丁润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J]. 尉煜青,张学光,李萍. 陕西中医, 2016(09)
- [4]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J]. 王双丹,杨万芳,刘晓玲,朱华,王欣欣,周建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67)
- [5]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D]. 张烨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S2)
- [6]火针联合消痤饮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茜. 泸州医学院, 2012(02)
- [7]中医辨证治疗寻常痤疮46例[J]. 王平,王娟. 河南中医, 2011(12)
- [8]痤疮瘢痕的治疗研究进展[J]. 陈华. 光明中医, 2011(08)
- [9]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D]. 刘久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仑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