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儿童哮喘病75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法[1](2021)在《儿童支气管哮喘100例危险因素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100例3~14岁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患病情况,探索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儿童哮喘的防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及思路。方法:拟定《儿童支气管哮喘相关因素调查表》,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法,对儿童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首先将调查表进行回收和筛查,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调查表,然后将合格调查表中的数据提取,并录入计算机,通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所集成的卡方检验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进而探讨诱发儿童哮喘的相关危险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各种危险因素对儿童哮喘发病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在本调查资料中,入组两组3~14岁儿童,每组各100例。其中病例组为确诊为哮喘的儿童,对照组为非哮喘儿童。病例组儿童男性65例,女性35例,最大年龄为14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为6.98岁;对照组儿童男性67例,女性33例,最大年龄为14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为6.5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29)0.05)。在相关因素分析中,卡方检验在家族因素上分析显示,家族哮喘史和家族过敏史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自身因素上,湿疹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食物过敏史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环境因素中,有毛绒玩具或地毯、房间装修等,室外环境如天气变化,其中天气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家中人吸烟、房间装修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呼吸道感染这个因素与哮喘的关系中,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出生及喂养因素中,顺产与哮喘相关密切,显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早产儿、低体重、使用过抗生素治疗及母乳喂养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湿疹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史、天气变化、母乳喂养、家族哮喘史、家族过敏史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产、湿疹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史、天气变化、家族哮喘史和家族过敏史这7项(B(29)0),为儿童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B(27)0),对于儿童哮喘是保护因素。结论:1.发病相关因素有家族因素、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呼吸道感染、出生和喂养因素等,其中家族及自身因素是关键因素。2.3~14岁的支气管哮喘发病与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首次发病年龄多数集中于4岁以下,且以男性患儿居多。3.儿童哮喘的发病时间节点具有一定规律,多在换季时节、夜间发作。
陈威[2](2017)在《基于脾胃虚类证及其方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脾胃虚类证的辨证思路及方药配伍规律,以期为脾胃虚类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为资料来源,收集这套丛书所记载的以脾胃虚类证候为主要证候的医案,按纳入标准筛选出脾胃虚类证候为主要证候的病案共206份,然后对其中出现的病、症、证、证素、方、药进行标准化和结构化的处理,并用ACCESS建立本体库,接着采用Excel 2013数据透视表进行“频数统计”,然后采用SQL Server 2012MAddin数据挖掘程序进行“关联分析”,最后采用spss21.0进行“决策树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筛选出的具体病案的症状、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证候、证素、方药进行分析,探讨脾胃虚类证型的辨证规律、方药配伍规律以及各类证型的用药特点。结果:(1)项集频数统计:(1)症状:倦怠乏力,纳呆恶食、脘腹痛、经常便溏、神疲、形体消瘦、脘痞胀、面色萎黄、头晕、隐痛、长期食少;(2)舌脉:舌象:舌苔薄白、舌淡、舌苔腻、舌苔白;脉象:脉细、脉弦、脉沉、脉滑;(3)证素频数统计结果:病位:脾、胃、肝、肾、胞宫、心、少腹、大肠、肺;病性:气虚、气滞、湿、血瘀、血虚、阳虚、痰、阴虚;(4)药物频数统计结果是白术、茯苓、党参、黄芪、芍药、陈皮、当归、半夏、神曲、山药、柴胡、砂仁、枳壳、生姜、厚朴、太子参。(2)关联分析结果:(1)症状的关联分析提炼出核心症状为胃脘痛、倦怠乏力、长期食少、形体消瘦、纳呆恶食;(2)药物的关联分析提炼出核心药组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消痰的药对陈皮和半夏,健脾的药对茯苓和白术,健脾消食的药对神曲和白术;(3)药物和症状的关联提炼出经常便溏和倦怠乏力与茯苓强关联、胸闷和黄芪强关联强关联,腹痛与芍药和甘草药对强关联,经常便溏和倦怠乏力与茯苓强关联。(4)证素关联分析提炼出血瘀、湿、气虚与气滞的关联规律,湿、气滞和阳虚与气虚的关联规律。(3)决策树辨证模型结果:辨证模型中脾胃气虚证预测值为83.8%和湿困脾胃证预测值71.4%,建立的模型准确。(4)辨证用药聚类分析结果:通过对辨证后的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脾胃气虚证核心药组3个,脾胃不和证核心药组3个,湿困脾胃核心药组3个,脾胃阴虚证核心药组4个,脾胃阳虚核心药组3个。通过分析发现五类证候对应用药拥有皆有补气药,其余为补血、理气、疏肝、消食、养阴使用较多。并发现了新的药对如山药+知母等。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论: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脾胃虚类证的医案进行了系统、客观地分析,挖掘结果能够为脾胃虚类证的辨证、处方、用药规律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中医临床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使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临床经验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马韩铮[3](2016)在《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的研究与考评》文中提出目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幼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虽然中医治疗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患儿疾病痛苦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医界长期以来都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疗效评价体系。本研究旨在通过研制一份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并以此为工具来评价儿童肺炎中医内外合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遵照现代心理测量学量表研制规范以及中医儿科肺炎喘嗽理论,通过专家咨询、文献检索等系列步骤,初步拟定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的结构模型及条目池,形成量表初稿。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50例肺炎患儿及附近社区健康儿童进行小范围调试,删除或修改条目用语,制成初量表。收集348例样本(150例健康人、198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使用专家重要性评分法、离散趋势法、重复测量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预调查量表进行条目筛选。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共300例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参加伏九贴敷的30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运用“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的临床调查表进行信息采集,通过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反应度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考评。结果:1.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由4个领域和18个条目组成。2.量表各领域的重测信度为0.780—0.886,分半信度为0.727—0.912,克朗巴赫系数为0.609—0.899,因子分析结果表所包含的条目存在试验前所预想的逻辑关系。3.本量表能够区别健康儿童和肺炎患儿,且能反应肺炎患儿经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变化。结论:1.根据科学考评结果,证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量表理论模型的内部结构确实存在密切的关联,可以作为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的标准。2.本研究主要以东北、华北、华南三个地区的患儿为主,缺乏中西部地区患儿数据,地域局限性的问题有待日后在临床研究推广中逐渐修改并完善的。
陈军林,钟日荣[4](2016)在《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回顾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的发展、成长过程,重点介绍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在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果,并展望我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的发展前景。
周旭[5](2014)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5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50例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结果: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入院时证型中,风寒束肺证10例,占20%;痰热阻肺证9例,占18%;湿热阻肺证19例,占38%;外寒内热证8例,占16%;肺实肾虚证5例,占10%。缓解期肺脾气虚证40例,占80%;脾肾阳虚证2例,占4%;肺肾阴虚证8例,占16%。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风寒束肺证、痰热阻肺证、湿热阻肺证、外寒内热证易向肺脾气虚证转变,肺实肾虚证在缓解期各证型转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复发率为62%,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复发率为40%。结论:1.对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的患儿进行辨证分型,入院时证型中以湿热阻肺证居多,缓解期证型以肺脾气虚证居多。2.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风寒束肺证、痰热阻肺证、湿热阻肺证、外寒内热证易向肺脾气虚证转变。3.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复发率较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复发率高。
谭晓梅[6](2014)在《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集诊疗、随访、宣教于一体的,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儿童哮喘健康管理研究的信息模型。内容与方法:通过调查法了解相关医护人员、哮喘患儿及家属的资料及需求,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我院健康管理系统的模板,初步归纳出该管理系统的系统信息和记录项。运用简化德尔菲评价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健康管理系统主要信息。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前述组织方案以健康管理软件的形式体现。运用实证研究对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进行应用测试,纳入75例临床病例进行试运行;同时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的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方面,目前儿童哮喘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对患儿、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其治疗不仅需要依靠药物,更多的是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但目前儿童哮喘健康管理的人员、手段、工具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其次,虽然中医药对防治儿童哮喘有重要作用,但未能很好地与现代健康管理有机地结合,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系统研发方面,通过对医护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患儿、家长等多方面的调查,完成了系统构建的需求、性能、功能等分析报告,并论证了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在软件开发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系统开发3.系统验证方面,通过选择符合标准的儿童哮喘病例纳入该系统进行管理,以测试该系统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基本达到需求分析所设定的目标,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系统升级、改善管理流程提供参考。结论:1.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为加强健康管理、数据的收集、查询、整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本健康管理系统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具备诊疗、随访、宣教等功能,是探索具有系统化、智能化、实用性特点的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一项创新性研究。3.通过验证研究,该系统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研究,提高其应用价值。
李园白[7](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高艳[8](2009)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Delphi法制订出科学规范的《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进一步评价Delphi法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Ⅰ文献研究——回顾中医儿科主要古籍文献以及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查阅古代及现代有关小儿哮喘诊疗的论述、病案等,收集从古至今有关小儿哮喘的中医诊断、分型、治法、方药等。Ⅱ专家调查——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对每轮问卷中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采用计算均数、不重要百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下轮问卷中反馈给专家,经过三轮问卷,形成初步的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由专家论证定稿,最终形成该病的诊疗指南。结果: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近12年符合要求的目标文献109篇,并结合小儿哮喘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编制专家问卷,共进行三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6.67%、93.60%、82.98%,在第三轮问卷中专家意见已经较为集中统一,因此结束咨询,并最终通过专家会议的论证,确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结论:应用Delphi法进行小儿哮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研究,并根据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成功制订了《小儿哮喘中医珍疗指南》,同时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观性、传统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学。
周钊鹤[9](2009)在《小儿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热性哮喘40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本论文包括两部分: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利用检索工具,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询1992~2008年相关文献。选出有关小儿哮喘的中、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小儿哮喘的中、西医诊断在这16年间经历数次修订,越来越明确和实用;在小儿哮喘的分型中,大多数的医家仍倾向于按发作期和缓解期论治。其中,发作期以热性哮喘居多,缓解期以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居多。第二部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67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观察表明:此次观察的哮喘患儿的发病年龄以0.5~5岁为主,首发年龄以0~3岁最多见,其发作诱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半数以上的患儿有过敏史,超过25%的患儿有家族史,绝大多数的患儿在入院前曾进行治疗,临床证型以热性哮喘居多。并观察辨证属热性哮喘的75例患儿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的疗效。其中,西医对照组(35例)以2006年的GINA方案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定喘汤加减)。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的积分改善情况及总体疗效比较,以评价两种治疗方案治疗热性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显控率为95%,与西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医对照组的显控率(85.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咳嗽、喘息、痰鸣等症状以及哮喘症状评分上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热性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巍,张红珺[10](200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儿童哮喘病75例》文中研究说明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儿童哮喘病7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儿童哮喘病7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支气管哮喘100例危险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 |
1 家族遗传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1.1 家族哮喘史 |
1.2 家族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 |
2 个人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2.1 呼吸道感染 |
2.2 特应性体质 |
2.3 抗生素使用 |
2.4 性别 |
2.5 年龄 |
2.6 肥胖 |
2.7 饮食因素 |
3 环境及家庭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3.1 烟草暴露 |
3.2 家中饲养宠物 |
3.3 居住环境 |
3.4 大气污染 |
4 孕期及哺乳期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
4.1 早产 |
4.2 分娩方式 |
4.3 喂养方式 |
5 其他 |
6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组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5 问卷调查 |
1.6 调查质量控制方法 |
1.7 资料分析处理方法 |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分析 |
2 儿童哮喘的保护因素分析 |
3 防治儿童哮喘的中医理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表1 儿童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脾胃虚类证及其方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脾胃虚类证的中医文献以及数据挖掘的整理 |
1.脾胃虚证的中医概况 |
1.1 脾胃的生理特点 |
1.2 脾胃虚证的病因 |
1.3 脾胃虚证的病理产物 |
1.4 脾胃虚证的病机 |
2.现代研究对脾胃虚类证的认识 |
3.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的研究概况 |
3.1 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 |
3.1.1 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方法 |
3.1.2 聚类的数据分析方法 |
3.1.3 分类的数据分析方法 |
3.2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数据挖掘研究 |
1.资料来源 |
2 脾胃虚类证的概念 |
2.1 脾胃虚类证分类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资料整理 |
5.1 症状的标准参考 |
5.2 中药的标准参考 |
5.3 西医病名的标准参考 |
5.4 中医病名的标准参考 |
5.5 中医证候参考标准和证素的提取方法 |
6.研究方法步骤 |
7.结果分析 |
7.1 频数统计 |
7.1.1 症候频数统计 |
7.1.2 相关疾病频数统计 |
7.1.3 相关证候频数统计 |
7.1.4 证素频数统计 |
7.1.5 药物频数统计 |
7.2 关联分析 |
7.2.1 症候情况关联 |
7.2.2 药物关联分析 |
7.2.3 症候与药物关联分析 |
7.2.4 证素病性关联分析 |
7.3 决策树分析 |
7.3.1 决策树辨证模型的建立 |
7.3.2 决策树辨证模型的评价 |
7.4 辨证用药聚类分析 |
7.4.1 脾胃气虚证用药聚类分析 |
7.4.2 脾胃不和证用药聚类分析 |
7.4.3 湿困脾胃证用药聚类分析 |
7.4.4 脾胃阴虚证用药聚类分析 |
7.4.5 脾胃阳虚证用药聚类分析 |
8.讨论 |
9.结论 |
10.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 |
(3)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的研究与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结构模型的建立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的条目筛选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历程 |
1.1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
1.2 西医儿科学发展 |
1.3 中西医儿科学学术相互参比、相互渗透历程 |
2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科发展现状 |
2.1 基础与实验研究 |
2.2 系统疾病临床诊治 |
2.2.1 新生儿黄疸诊治 |
2.2.2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
2.2.3 呼吸系统疾病 |
2.2.4 泌尿系统疾病诊治 |
2.2.5 心肝疾病的诊治 |
2.3 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
2.4 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2.5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
3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科发展趋势、挑战和应对策略 |
3.1 发展趋势 |
3.2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科发展的应对战略 |
3.3.1 创新理论 |
3.3.2 突出研究重点 |
3.3.3 大力开展高质量学术活动 |
3.3.4 重视人才培养及学科团队建设 |
3.3.5 加强科普知识宣传 |
(5)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1.中医诊断标准 |
2.西医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三、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一)观察表的记录要求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的比较 |
1.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比较(表 1) |
2.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上的分布比较(表 2) |
3.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出生方式上的分布比较(表 3) |
4.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出生状态上的分布比较(表 4) |
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出生体重上的分布比较(表 5) |
6.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喂养方式上的分布比较(表 6) |
7.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既往湿疹史上的分布比较(表 7) |
8.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既往合并病史上的分布比较(表 8) |
(二)结果分析 |
1.入院时患儿中医证型分布(表 9) |
2.入院时季节分布(表 10) |
3.病程分布比较(表 11) |
4.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证型与病程相关性比较(表 12) |
5.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热程度比较(表 13) |
6.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证型与发热程度相关性比较(表 14) |
7.观察组与对照组喘憋程度比较(表 15) |
8.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证型与喘憋程度相关性比较(表 16) |
9.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肌酶比较(表 17) |
10.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中医证型与心肌酶相关性比较(表 18) |
11.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比较(表 19) |
12.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中医证型与肝功异常相关性比较(表 20) |
1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证候分布比较(表 21) |
14.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证型转归情况(表 22) |
1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表 23) |
16.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入院时证型与复发情况比较(表 24) |
讨论 |
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治疗 |
二、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病因 |
(二)发病机制 |
(三)治疗 |
三、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
(一)患儿一般资料的分析 |
(二)入院时中医证型及治疗后中医证型变化讨论 |
(三)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的复发率分析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健康管理概述 |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
二、健康管理的内容与步骤 |
三、健康管理的意义与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儿童哮喘概述 |
一、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及诊断 |
二、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 |
三、儿童哮喘的西医治疗 |
四、儿童哮喘的管理 |
五、儿童哮喘健康管理研究现况 |
第三节 中医中药在防治儿童哮喘的作用 |
一、命名与历史沿革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论治 |
四、中医药在儿童哮喘治疗与预防的优势 |
五、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儿童哮喘的指导意义 |
第四节 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存在空白 |
一、健康管理普及程度不高,家长认识不足 |
二、缺乏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管理混乱 |
三、儿童哮喘健康管理模式、工具存在不足 |
四、中医“治未病”思想未能贯彻落实到健康管理中 |
五、中医药在儿童哮喘健康管理的研究存在薄弱环节 |
第二章 系统构建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需求分析 |
二、系统设计 |
三、系统实现 |
四、验证研究 |
第二节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系统构建的需求分析与系统实现 |
第一节 需求调查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需求分析与描述 |
一、系统的基本构成 |
二、系统内容需求 |
三、系统功能需求 |
第三节 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可行性分析 |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
二、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 |
一、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组成 |
二、各功能模块的功能介绍 |
第四章 儿童哮喘中西医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应用 |
第一节 病例的筛选与纳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纳入病例的总体情况 |
二、重要基本信息情况 |
三、诊疗情况 |
四、中医中药治疗情况 |
五、健康教育、随访情况 |
第三节 应用讨论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二、中西医诊疗情况分析 |
三、健康教育、随访情况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正文 |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
2 技术路线 |
3 需求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被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式 |
3.4 调查结果 |
3.5 调查结论 |
4 研究对象 |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
4.1.1 病种确定 |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
4.2 被评价对象 |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
4.3 参照对象 |
4.3.1 入选条件 |
4.3.2 参照对象概况 |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
5 评价目标 |
6 评价指标 |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
6.2 指标预处理 |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
7 评价模型 |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
8 评价结果 |
8.1 评价结果处理 |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
8.1.2 证候相似度 |
8.2 评价结果概况 |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
8.2.2 证候评价结果 |
9 辅助软件 |
9.1 中药规范系统 |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
结论 |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
展望 |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现有工作基础 |
3.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小儿哮喘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则治法 |
1.3 选方用药 |
1.4 用药规律 |
1.5 其他治疗方法 |
1.6 小结 |
2.小儿哮喘现代文献研究 |
2.1 目标文献 |
2.2 文献筛选 |
2.3 文献检索结果 |
2.4 讨论 |
3.总结 |
现代文献目录 |
第三部分 德尔菲(Delphi)法问卷调查 |
1.德尔菲(Delphi)法 |
2.问卷设计 |
3.专家遴选办法 |
4.专家评价及计分方法 |
5.统计分析方法 |
6.三轮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6.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6.2 专家信息 |
6.3 第一、第二轮问卷分析 |
6.4 第三轮问卷分析 |
7.说明 |
第四部分 讨论 |
1.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1 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专家会议相结合的方法 |
1.2 Delphi法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
2.循证医学及其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体现 |
2.1 循证医学概述 |
2.2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 |
2.3 有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 |
2.4 循证思维在"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的体现 |
3.下一步工作思考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结语 |
1.今后工作的改进方向 |
2.诊疗指南在具体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
综述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小儿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热性哮喘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小儿哮喘的研究 |
一、中医对小儿哮喘的研究 |
1.1 对小儿哮喘病名的认识 |
1.2 对小儿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小儿哮喘中医诊断的演变 |
1.4 小儿哮喘辨证分型的文献研究 |
二、西医对儿童哮喘的研究 |
2.1 西医对儿童哮喘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
2.2 儿童哮喘西医诊断的演变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及分型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3.3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4. 小儿哮喘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5. 小儿哮喘症状评分标准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试验研究方法 |
7.1 治疗用药 |
7.2 合并用药 |
7.3 观察项目 |
7.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一、临床观察结果及分析 |
1. 167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及分型 |
1.1 年龄分布 |
1.2 发作诱因 |
1.3 个人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情况 |
1.4 既往治疗情况 |
1.5 体格检查 |
1.6 实验室检查结果 |
1.7 发作期分型 |
2. 讨论 |
二、临床试验结果及分析 |
1. 治疗前比较 |
1.1 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的比较 |
1.2 治疗前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比较 |
2. 治疗后比较 |
2.1 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及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及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差的比较 |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的比较 |
3. 试验结论及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儿童哮喘病7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结 果 |
4 体 会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儿童哮喘病7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支气管哮喘100例危险因素调查[D]. 高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脾胃虚类证及其方药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D]. 陈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3]儿童肺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的研究与考评[D]. 马韩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报告[J]. 陈军林,钟日荣. 海峡科学, 2016(01)
- [5]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研究[D]. 周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6]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D]. 谭晓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 [8]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高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9]小儿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热性哮喘40例临床观察[D]. 周钊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儿童哮喘病75例[J]. 孙巍,张红珺. 内蒙古中医药,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