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通补法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佳楠[1](2021)在《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模型大鼠肝肾组织SOD、CAT等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
李向团[2](2021)在《参芪红蚁汤联合他达拉非治疗2型糖尿病性ED(气阴两虚兼瘀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王靖怡[3](2021)在《血管抗衰方通过miR-146a/TRAF6/NF-κB改善血管衰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管衰老在机体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目前,血管衰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机制层面,临床干预手段较为局限,多围绕防治危险因素或改善内皮功能等方面展开。中医对于衰老的认识历史久远,围绕“未老先养”理念构建了丰富的理论和诊疗体系。因此,深入挖掘中医衰老相关认知,结合现代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延缓血管衰老的具体干预措施及其机制是有意义的。有鉴于此,在“七情”须使合和指导下,结合血管衰老病生理过程及中医对血脉理论相关认识,选用植物基源相近、成分相似、传统功效互有重叠和补充的人参和三七组成血管抗衰方,共同发挥益气活血,通补血脉之功。为明确该方能否针对血管衰老发挥效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临床研究及细胞实验多种方法,旨在探索血管抗衰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延缓血管衰老提供切实有效的干预手段。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衰老内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分子进行筛选,并预测差异表达miRNA分子作用的靶基因及下游通路,初步构建调控关系,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血管抗衰方干预血管衰老可能的作用靶点及涉及的生物学功能,通过临床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在细胞实验中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系统构建“中医理论-组方用药-生信预测-临床验证-机制研究”的研究模式,以揭示血管抗衰方可从miRNA水平改善血管衰老。方法第一部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衰老内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及血管抗衰方延缓血管衰老作用靶点预测研究首先,利用GEO数据库筛选衰老内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分子,对GSE92655和GSE37092两个数据集进行分析,利用R语言(3.6.3版本)处理数据矩阵,以|log2FC|≥ 1 且 adjusted P value<0.05 作为筛选 DEM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的条件,对筛选出的DEMs进行VENN交集,寻找共同的DEMs信息,利用ggplot2包绘制火山图并对DEMs进行标注,利用GEO2R分析工具对表达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绘制相关图形。其次,利用TargetScan、miRTarBase 8.0、miRDB三大数据库对DEMs下游靶基因进行预测,进行VENN交集以提高预测准确性,同时利用Metascape网站对差异表达miRNA下游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miRpathDB2.0数据库及KEGG筛选并明确后续研究的下游通路。最后,利用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作为筛选条件,在TCMSP平台筛选血管抗衰方组成药物人参、三七主要活性成分,并利用CNKI及PubMed对其结果进行补充,利用TCMSP、ETCM及PharmMapper(norm fit≥0.9)获取成分靶点信息,利用cytoHubba获取排名前十的活性成分;利用NCBI、GeneCards、HAGR、OMIM收集血管相关疾病与衰老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得血管衰老相关基因,构建疾病靶点数据集,通过对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血管抗衰方主要活性成分发挥延缓血管衰老功效的潜在靶点,进行蛋白-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富集分析,以明确血管抗衰方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或所涉及的信号通路。第二部分血管抗衰方干预血管衰老临床试验及miR-146a/TRAF6/NF-KB调控关系初步探索采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对血管抗衰方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纳入血管动脉硬化检测诊断为动脉硬化的受试者共40例,给予血管抗衰方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临床研究分为3部分开展,分别为有效性、安全性及探索性指标。有效性研究中分为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包括受试者脉搏波传导速度数值变化,以及血管僵硬度评级变化;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血压、踝臂指数、生化指标、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及颈动脉超声。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用以评估该药物的临床安全性。探索性指标包括:受试者血浆样品NO及ET-1变化情况以反映内皮功能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液样品中miR-146a、TRAF6、NF-κB及下游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并采用2-△△Ct计算治疗前后差异表达倍数。第三部分血管抗衰方调控miR-146a/TRAF6/NF-KB干预衰老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首先,筛选合适的药物诱导模型,分别采用不同浓度梯度Ang Ⅱ和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诱导24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流式检测细胞周期,RT-qPCR检测不同模型诱导后对miR-146a表达影响情况,综合选取适宜的造模药物及浓度。其次,在药物诱导模型上,进行血管抗衰方、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三七总皂苷PNS无毒浓度筛选,利用CCK8法检测上述药物对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以确定适宜药物干预浓度。最后,进行药物干预衰老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共分为:对照组、TNF-α模型组、TNF-α模型组+人参皂苷Rg1组、TNF-α模型组+三七皂苷R1组、TNF-α模型组+人参皂苷Rg1组+三七皂苷R1组、TNF-α模型组+血管抗衰方组、TNF-α模型组+三七总皂苷PNS组,对各组细胞分别进行CCK8检测、SA-β-gal染色、流式检测,从增殖、衰老、细胞周期等功能层面评估药物作用,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判断miR-146a/TRAF6/NF-κB及其下游炎症效应分子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GSE92655 和 GSE37092 中获得 3 个共同的 DEMs,分别为 hsa-miR-146a、hsa-miR-181a、hsa-miR-1275。共同上调 DEM 为 hsa-miR-181a,共同下调 DEM为hsa-miR-1275,has-miR-146a在两个数据集中呈现不同差异表达趋势,故选定为本研究主变量;2、miRTarBase 8.0、TargetScan、miRDB 中对 miR-146a 下游靶基因预测交集为14 个:ERBB4、IRAK1、TRAF6、CD80、CARD10、LRP2、RARB、NUMB、CCDC6、PPP1R11、ROBO1、KDM2B、LFNG、SLC10A3,涉及前额发育、激活NF-κB诱导的激酶活性、模式规范过程、前额神经元产生、细胞间受体信号通路等。miRpathDB2.0及KEGG筛选出miR-146a与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反应关系密切。构建miR-146a/TRAF6/NF-κB作为血管衰老的可能机制。3、筛选出人参活性成分27个,作用靶点201个,三七活性成分12个,作用靶点150个,二者共同作用靶点为139个,cytoHubba分析排名前10的活性成分包括: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等;四个数据库共获得246个血管衰老相关靶点;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有22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及MCODE聚类显示以炎症和凋亡为主,GO和KEGG分析显示涉及调控NF-κB信号通路。预测血管抗衰方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血管衰老。第二部分1、血管抗衰方能够降低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血管僵硬度评级,改善受试者血压水平,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情况,降低血液粘稠度;2、血管抗衰方对受试者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对患者凝血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血管抗衰方可以降低受试者血浆中ET-1水平;在miR-146a/TRAF6/NF-KB调控关系验证中发现,血管抗衰方能够下调受试者miR-146a和NF-κB以及NF-κB1的表达水平,上调TRAF6表达水平,对于NF-κB通路后续效应因子也具有下调作用,以VCAM下调最为明显。第三部分1、形态学方面,TNF-α与Ang Ⅱ诱导后,HUVEC细胞排列逐渐稀疏,体积增大,胞内逐渐浑浊,且与Ang Ⅱ相比,TNF-α诱导后的细胞排列更为稀疏松散;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采用Ang Ⅱ诱导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变化,200ng/ml、100ng/ml和50ng/ml TNF-α对细胞增殖存在抑制作用,且存在浓度依赖现象;SA-β-gal染色阳性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在四个浓度下诱导HUVEC的染色阳性率无显着变化,而TNF-α四个浓度均可使HUVEC的SA-β-gal染色阳性率升高;流式检测发现两种药物均可使细胞在G0/G1期聚集,且随诱导浓度的增加,GO/G1期占比随之增加。综上,选择100ng/ml TNF-α为模型诱导药物;2、CCK8法筛选药物无毒浓度分别为:人参皂苷Rgl 50μg/ml;三七皂苷R112.5μg/ml;三七总皂苷50μg/ml;血管抗衰方200μg/ml;3、功能层面,五种干预方式均能显着降低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其中,以三七总皂苷和血管抗衰方效果更为明显;五种干预方式均能显着减少衰老细胞的数量和程度,其中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三七皂苷R1更为明显;五组干预方式均能显着降低细胞G0/G1期占比,改善细胞周期阻滞,其中三七总皂苷和人参皂苷Rg1效果更为明显;4、在miR-146a/TRAF6/NF-κB通路验证中,五组药物均能降低miR-146a、TRAF6表达水平,五组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能够降低磷酸化形式的IκBα和磷酸化的p65,对于NF-κB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NF-κB通路下游相关炎症效应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具体包括: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三七总皂苷PNS可以降低TNF-α水平,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血管抗衰方可以降低IL-1β的表达水平,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血管抗衰方、三七总皂苷PNS可以降低VCAM表达水平;5、对于衰老相关分子标志物p16和p21而言,五组药物均能有效降低p16的表达水平,但对于p21表达水平的降低,以三七皂苷R1、血管抗衰方、三七总皂苷PNS为主发挥效应。结论1、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衰老血管内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分子为miR-146a,预测并构建miR-146a/TRAF6/NF-κB作为血管衰老炎症相关调控环节;2、血管抗衰方改善血管衰老临床有效,能够改善血管壁僵硬程度、内皮舒缩功能及血液粘稠度,对miR-146a/TRAF6/NF-κB可发挥调控作用,其中以miR-146a和NF-κB改善更为明显;3、血管抗衰方及其重要单体成分或组合形式,可以改善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模型,降低衰老相关标志物水平,同时通过改善细胞增殖能力、减少细胞周期阻滞发挥功效;能够显着降低miR-146a和TRAF6表达水平,抑制NF-κB通路激活,降低其下游炎症效应分子表达水平,抑制衰老相关炎症反应。
陈红梅[4](2021)在《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活跃肝气虚病机的文献、理论、临床等研究,确认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所在,为未来研究指明路向,推动肝气虚病机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促进肝气虚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方法 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搜集整理古今有关肝气虚的文献,挖掘整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肝气虚病机理论。结果 以溯源为基础,继以集成研究,对肝气、肝气虚概念进行界定,剖析肝“其脏最贵”及其主要生理学基础,剖析古代医籍少论肝气虚的原因,揭示与总结肝气虚的病因,并提出肝气虚临床诊断的参考要素。结论①肝气虚病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有着详实的古籍文献依据与丰富的临床实践依据。确认肝气虚病机理论,对于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对于促进其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②当代肝藏象理论构建必须明确肝气为生理概念、肝气虚为病机概念,肝气定义的广义、狭义之分决定了肝气虚概念的广狭二义。但与肝藏血功能相对待,肝气即肝主疏泄功能,肝气虚即肝主疏泄功能减退。③肝主疏泄(狭义肝气)的生理效应具有其他四脏所无法比拟的广泛性、特殊性与重要性,它决定了肝气虚病机理论的突出重要价值。④古代医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病机以及当代有关研究举步维艰的原因主要来自肝脏系统理论的内部,与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特殊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研究“瓶颈”之所在,未来探索之路向。⑤对肝气虚病因的认识,在强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的基础上,应重视禀赋不足、年高久病、伐肝太过等因素的重要影响。⑥肝气虚的诊断是个难题,困难同样来自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与特殊性。但原则上则宜依据气虚的共有症状和肝脏系统特异性定位症状两个方面做出判断。
邓倩倩[5](2021)在《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期间,Pubmed、Wos、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网(CBM)等国内外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选取两名研究员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独立评估纳入文献风险,提取有效数据,用Excel表汇总文献资料,完成后交叉确认。采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5.0和Rev 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根据GRADE标准对证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依据纳排标准共筛选出14个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发现高质量文献5篇,余均为低质量文献。2.结局指标分析:(1)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总有效率(RR=1.25,95%CI[1.17,1.34],P<0.00001)、复发率(RR=0.29,95%CI[0.16,0.52],P<0.0001)、CD3+(SMD=0.95,95%CI[0.57,1.34],P<0.00001)、CD4+(SMD=0.74,95%CI[0.56,0.91],P<0.00001)、CD4+/CD8+(SMD=1.08,95%CI[0.44,1.72],P=0.0009)方面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在CD8+(SMD=0.16,95%CI[-0.45,0.77],P=0.61)方面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纳入文献中一共有7项研究提及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不良反应情况,其中有4项研究表示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余3项研究具体描述了不良反应情况,以胃肠道不适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可消失。综上初步认为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3)应用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时,提示CD3+、CD8+、CD4+/CD8+异质性较大,进一步进行敏感性分析可得:王娜、吴芳的研究可能为CD3+、CD4+/CD8+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回顾文献考虑可能与王娜等研究样本量较少,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吴芳研究样本基线资料具体情况不祥,存在临床异质性有关,剔除这2项研究后,结果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说明结果稳定性好。吴芳、庞占凤、赵爽等的研究可能是CD8+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回顾文献考虑治疗的疗程可能是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剔除这3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明显改变,疗效差异由无统计学意义变为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结果稳定性较差,需要更多文献支持。(4)以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共纳入10项研究,其漏斗图对称性一般,存在发表偏倚可能。运用剪补法合并效应量,数值变化不明显,提示发表偏倚影响不大,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3.依据GRADE方法进行证据评价,CD4+方面证据质量为中级,总有效率、复发率、CD3+方面证据质量为低级,CD8+、CD4+/CD8+方面证据质量为极低级。结论: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具有一定临床疗效,有助于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其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症状轻微,临床使用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次meta分析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整体质量较低、证据质量级别也较低,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刘皎皎[6](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张云[7](2021)在《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饲养组、模型组及推拿组,每组20只。模型组与推拿组均采用睡眠剥夺水箱进行每天不足6小时睡眠的睡眠剥夺,正常饲养组于每天同一时间放入模拟水环境水箱内,推拿组予以手法干预,连续14天。实验结束后,采集标本。ELISA法测垂体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下丘脑CRH表达,ELISA法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与皮质酮(CORT)水平。并对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垂体β-EP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垂体β-EP含量分别为(170.63±32.66)pg/mg与(221.57±40.54)pg/mg,均高于正常饲养组(143.52±26.71)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下丘脑CRH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与推拿组中分布于下丘脑神经元胞浆的免疫组化阳性黄色反应物颜色均较正常饲养组深,但推拿组较模型组浅,即推拿组经推拿刺激后下丘脑CRH表达量升高放缓。(3)血浆ACTH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浆ACTH含量分别为(47.80±6.46)ng/L与(36.25±8.34)n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29.13±1.6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4)血浆CORT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清CORT含量分别为(8.23±2.34)μg/L与(5.52±0.92)μ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5.37±1.2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健推拿手法通过促进脑垂体β-EP释放,降低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下丘脑CRH、血浆ACTH及CORT含量,抑制HPA轴功能过度亢进,从而发挥其对疲劳型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作用。
赵彩娇,毛佳楠,王莉灵,罗伟[8](2021)在《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大鼠肾组织过氧化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模型大鼠肾组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探讨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延缓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朱琏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按5 mL/kg的剂量腹腔注射浓度为10%的D-半乳糖溶液建立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朱琏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于"关元"和"足三里"穴分别行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常规针刺法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28 d。干预结束后,用比色法检测肾组织H2O2的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肾组织MDA的含量,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肾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肾组织H2O2和MDA的含量及肾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朱琏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肾组织H2O2和MDA的含量以及肾细胞凋亡率均降低(P<0.05),且朱琏针法组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可能通过调节肾组织过氧化反应和细胞凋亡延缓衰老。
杜慧苹[9](2021)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运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与西药胃四联进行对比,观察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临床依据,开拓了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的新途径和新角度。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胃络瘀阻型PU患者60例,后按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前2周患者口服胃四联药物,每日2次;后4周患者仅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mg,每日1次。治疗组:化瘀通络愈疡汤口服+热敏灸,患者每次口服中药汤剂150ml,于早晚饭后2h服用;热敏灸:前2周患者每日施灸1次,后4周患者每2日施灸1次。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6周,观察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HP根除疗效、复发情况等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内比较,对照组不能改善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这两项症状(P>0.05),对其他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组对各项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呕血或黑便、反酸症状上疗效相当(P>0.05),其他症状的改善情况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两组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的中医证候疗效较西药胃四联有优势。(4)HP根除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治疗后,在HP根除疗效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在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上较对照组佳(P<0.05)(5)HAMA评分、HAMD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对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能显着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后两组间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6)复发情况:随访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减少PU复发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7)安全性:本研究从开始至结束,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变化。结论: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临床疗效佳,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溃疡愈合,调节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显着减少PU复发,且简便安全可靠,因此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深入挖掘其应用价值。
蒋逸涵[10](2021)在《“三焦针法”治疗老年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临床试验,观察评估三焦针法治疗老年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法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随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三焦针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连续治疗7次,休息一天后再继续治疗,共治疗14次。治疗前后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 L)、中医证候积分3个主要指标评估患者病情变化;1月后追踪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了解远期疗效。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Qo 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IP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Qo L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评估,观察组的有效率86.7%,对照组的有效率63.3%;IPSS各项症状,在改善夜尿、尿无力症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尿不尽、排尿后2小时又尿、尿中断、憋尿困难、尿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分项,在改善夜尿、少腹症状、神疲乏力中医症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排尿困难、腰膝酸软、尿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IP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Qo 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焦针法和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老年肾虚血瘀型BPH均有疗效。2.三焦针法治疗老年肾虚血瘀型BPH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在改善夜尿、少腹症状、神疲乏力、尿无力方面疗效显着。3.三焦针法复发率低。
二、中医通补法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通补法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血管抗衰方通过miR-146a/TRAF6/NF-κB改善血管衰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管衰老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人参三七应用沿革及血管抗衰方配伍理论基础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衰老内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及血管抗衰方延缓血管衰老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
第一章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衰老内皮细胞差异表达miRNA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差异表达miRNA下游靶基因及作用通路预测和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血管抗衰方改善血管衰老作用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部分 血管抗衰方干预血管衰老临床试验及miR-146a/TRAF6/NF-κB调控关系初步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部分 血管抗衰方调控miR-146a/TRAF6/NF-κB干预衰老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章 药物诱导衰老细胞模型构建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药物干预内皮细胞衰老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4)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研究 |
一、形成期(先秦两汉) |
(一) 《黄帝内经》 |
(二) 《难经》 |
(三) 《伤寒杂病论》 |
(四) 《神农本草经》 |
(五) 小结 |
二、形成期(晋唐宋元) |
(一) 晋唐 |
(二) 宋元 |
三、成熟期(明清) |
(一) 明代 |
(二) 清代 |
第二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集成研究 |
一、肝气与肝气虚的概念界定 |
二、肝“其脏最贵”及其生理学基础 |
(一) 肝“其脏最贵”的主要生理学基础在于肝气(狭义) |
(二) 肝气疏泄的生理效应 |
三、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的原因剖析 |
(一) 一个颇为趋同的观点——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 |
(二) 外部原因 |
(三) 内部原因 |
四、肝气虚的病因 |
(一) 感受外邪 |
(二) 饮食不节 |
(三) 情志失调 |
(四) 禀赋不足 |
(五) 年高久病 |
(六) 过劳 |
(七) 伐肝太过 |
(八) 他脏传变 |
五、肝气虚的诊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肝气虚临床研究疾病汇要(来自CNKI) |
致谢 |
文献综述 肝气虚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
参考文献 |
(5)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资料筛选及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风险偏倚评估 |
1.6 数据分析 |
1.6.1 森林图 |
1.6.2 异质性检验 |
1.6.3 敏感性分析 |
1.6.4 发表偏倚分析 |
1.7 证据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1 一般特征 |
2.2.2 研究对象特征 |
2.2.3 干预措施特点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估 |
2.5 结局指标分析 |
2.5.1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总有效率的影响 |
2.5.2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复发率的影响 |
2.5.3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CD3~+的影响 |
2.5.4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 HSP 患儿对 CD4~+的影响 |
2.5.5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 HSP 患儿对 CD8~+的影响 |
2.5.6 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SP患儿对CD4~+/CD8~+的影响 |
2.5.7 槐杞黄颗粒不良反应 |
2.5.8 敏感性分析 |
2.5.9 发表偏倚分析 |
2.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
讨论 |
1.传统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1 紫癜的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家观点及治疗: |
2.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1 关于HSP的病因 |
2.1.1 感染因素 |
2.1.2 药物因素 |
2.1.3 过敏相关 |
2.1.4 遗传因素 |
2.2 过敏性紫癜相关机制 |
2.3 治疗现状 |
3.槐杞黄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依据 |
4.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发表论文 |
致谢 |
(6)“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亚健康的概念及形成 |
2 亚健康的评估 |
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
3.1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
3.2 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 |
4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
4.1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干预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和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亚健康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推拿干预方法 |
2.4 取材方法 |
2.5 ELISA法测脑垂体β-EP含量 |
2.6 ELISA法测血清CORT和 ACTH水平 |
2.7 免疫组化SABC法测下丘脑CRH表达 |
2.8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脑垂体β-EP含量 |
3.2 各组大鼠血清CORT及 ACTH水平 |
3.3 下丘脑CRH表达情况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1 推拿干预中医的理论内涵 |
2 推拿部位及手法选择的依据 |
2.1 推拿部位 |
2.2 推拿手法 |
3 亚健康状态与HPA轴的关系 |
3.1 应激与HPA轴 |
3.2 睡眠剥夺对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
4 β内啡肽与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
4.1 β内啡肽对亚健康的影响 |
4.2 β-EP介导HPA轴 |
5 实验数据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亚健康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大鼠肾组织过氧化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大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的制备 |
1.4 干预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肾组织H2O2含量比较 |
2.2 各组大鼠肾组织MDA含量比较 |
2.3 各组大鼠肾细胞凋亡率比较 |
3 讨论 |
(9)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选择来源 |
1.3 相关资料收集 |
1.4 病例诊断标准 |
1.5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
3.1 病例情况 |
3.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3.3 治疗前各项积分比较情况 |
3.4 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标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本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2 化瘀通络愈疡汤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 |
3 化瘀通络愈疡汤的方药分析 |
3.1 方解 |
3.2 单味药物分析 |
4 热敏灸治疗PU的理论基础 |
5 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机制探讨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10)“三焦针法”治疗老年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临床资料 |
2 研究材料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操作过程中意外处理方案 |
3.4 临床观察 |
3.5 安全性观察(见附录)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
1.2 治疗前两组IPSS评分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2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
2.1 治疗后IPSS评分综合疗效比较 |
2.2 IPSS总评分比较 |
2.3 IPSS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
2.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5 中医症状分项评分比较 |
2.6 QoL评分比较 |
3 复发率比较 |
4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BPH与癃闭 |
1.1 现代医学对BPH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BPH的认识 |
2 “三焦气化失司”致“癃闭” |
3 “三焦针法”理论来源 |
4 研究结果讨论 |
4.1 评定方法的选择 |
4.2 三焦针法的疗效及评价 |
4.3 三焦针法的原理探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四、中医通补法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模型大鼠肝肾组织SOD、CAT等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 毛佳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参芪红蚁汤联合他达拉非治疗2型糖尿病性ED(气阴两虚兼瘀型)疗效观察[D]. 李向团.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血管抗衰方通过miR-146a/TRAF6/NF-κB改善血管衰老机制研究[D]. 王靖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4]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D]. 陈红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 [5]槐杞黄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Meta分析[D]. 邓倩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7]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D]. 张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大鼠肾组织过氧化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 赵彩娇,毛佳楠,王莉灵,罗伟. 中国针灸, 2021(05)
- [9]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慧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三焦针法”治疗老年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蒋逸涵.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