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一、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奔向农村"的号召,"广阔天地"这四个字,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洗礼和岁月锤炼,已变成历史留给时代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一直备受关注。2月21日,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赵琳,梁瑶[2](2021)在《青春谱芳华,扎根新农村》文中指出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国家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以来,越来越多的有为青年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的大舞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赵琳便是其中的一员。工作初期,赵琳就被选派到山西省和顺县横岭镇担任第一书记,冲在了扶贫工作的第一线。2016年12月,她积极响应市委号召,转战至榆社县云竹镇西坡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地点变了,但是扶贫攻坚的决心没有变。

黄晓梅[3](2021)在《田野,农村孩子的活动室》文中提出教育来源于生活,最天然的东西往往是孩子最喜爱的,作为一所农村孩子园,孩子生活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然景色,四季更替,成为孩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生活经验。农村的田园给人的感觉是清新的,乡村的田间地头是农村孩子游戏、嬉戏的天地。为了让孩子园课程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本质、回归孩子本真的童年,笔者尝试挖掘这丰厚的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游戏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自由地活动、快乐地游戏、自然地成长。

张勐[4](2020)在《知识分子叙事与新农村叙事的二重奏——20世纪60年代“前知青小说”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知青小说"中,由知识青年锻炼成长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主人公在叙事中所处的地位明显高于"一般"知青,甚至超越了"一般"农民,承担着"教育农民"的功能与站位。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须以这样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其精神与文化的根基,反之,社会主义新人又恰是依赖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而奠定了其作为知识者"大有作为"、破旧立新的可能性与合法性。主人公的"回乡"之举,不仅使乡土与农民衍为知识者皈依的对象、启蒙的客体,而且有望在审美形式上完成知识分子叙事与新农村叙事的一次交融。

郑玲云[5](2020)在《新时代农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加强高校农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性研究,使农村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反哺家乡,促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重要贡献。文章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提升"中国梦"对农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功能方面进行探究。

黄菲蒂[6](2020)在《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文中认为报告文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以来,始终以现实和历史的在场者身份参与着百年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显示着独特而重要的文体价值。报告文学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文学参照,不但取得了丰厚的创作实绩,而且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成为时代文学主潮之一。但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却相对缓慢和单薄,未能给如此丰厚的创作提供足够的理论阐释与话语支撑,这不仅使这一特殊文学样式难以获得应有的文学史认同,还使文体在合法性上遭遇危机。现代以来的文学理论话语建构在以小说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之上,报告文学因其纪实性特征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在文化立场、价值取向、话语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就相对处在这一理论评价体系的边缘。因而,建构起从报告文学自身特性出发的、符号自身创作规律的理论话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报告文学的纪实性、社会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与虚构文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尽相同。报告文学对现实的把握主要表现为对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书写上,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报告文学的写作主题。这充分说明报告文学的主题话语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把握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则是抵达文体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报告文学与时代紧密互动,其主题话语必然随时代语境变迁而嬗变。因而,本文试图从时代语境与百年来报告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考察以主题话语嬗变为问题意识的报告文学核心价值,同时为认识百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提供一个报告文学的参照系,并尝试为报告文学自身理论话语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以上观点,除绪论和结语,本文主体部分设置五章内容。第一章论述近现代语境与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题书写。论文将从文体孕育的前提条件、阶级属性、时代语境、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等方面来考察报告文学的发生。重点论述发生期报告文学以实录和写实文学观为宗旨的创作特征,并以梁启超等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中心着重考察启蒙主题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有力表达。第二章阐释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对民族救亡主题的深入书写。第一节重点考察“左联”对报告文学的倡导和推动,着力分析1930年代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写作中的多维表现;并以《包身工》等经典文本为重点阐释对象探讨这一主题在报告文学书写中达到的高度。第二节论述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结合抗战背景、文艺政策分别考察解放区与国统区、沦陷区救亡书写的不同情形。另外还要专门论述这一时期大规模群众性写作活动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第三章重点论述建国后十七年及文革时期报告文学以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心的主题书写。新中国成立,报告文学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和时代英雄人物,形成了以祖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中心的第一个主题话语。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数以千计的报告文学作品中被记录和传唱,形成一个重要写作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一主题书写的经典文本,值得深入解读。此外,报告文学随时代政治风浪起伏,一方面在“双百”方针短暂的宽松氛围下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写作,一方面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走向文体异化,对这两种主题书写的变奏我们也将单独进行阐释。第四章论述新时期以新启蒙和史志录为主题话语的报告文学创作。第一节重在阐释新时期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自觉之间的重要关系。文革结束后,一场重新发现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在到来。作家重新对现实发声,“文学主体性”观念确立。《哥德巴赫猜想》与伤痕小说、朦胧诗一道成为新时期到来的先声,也是报告文学复兴的标志。报告文学的现实精神和批判意识开始回归。接下来重点阐释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对新时期启蒙主题的宏观呈现。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将启蒙主题推向高潮,一时间成为文学主潮。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在对问题的写作中体现出对民众启蒙的强烈愿望,以启蒙为目的的问题意识正是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问题意识的核心。赵瑜是这一写作的代表作家,不论从创作时间跨度、作品成就、思想深度还是文体探索上,他的写作都已具备某种经典的意义。第三节论述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主题书写。1990年代启蒙落潮,“人文精神的危机”出现,报告文学一方面陷入沉寂,一方面仍有少数作家坚守现实书写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史志性报告文学出现,一批有历史意识,又有当代价值的文本产生。第五章论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和民生主题书写。2014年,新的文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节点本章分为前后两个部进行论述。第一节重在阐释新世纪初报告文学的国是主题写作。一方面,以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梦的主题被集中表达;一方面,报告文学对社会问题给出谏言,“为人生”的文体自觉在创作中显现。我们还将探讨国是主题书写上的“歌颂与暴露”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何建明国是主题书写的代表性意义。第二节阐释2014年以来报告文学的民生主题书写。习近平一系列有关文艺的论述最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报告文学作家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事关民生的主题书写集中涌现,形成民生文学的报告文学写作现象。

鲁达[7](2020)在《天生我材必有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五十年以前,中国大地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那就是毛泽东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于是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

徐金海[8](2020)在《浅析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文中指出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202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综合而言,开展劳动教育应以校内劳

吴家虎[9](2020)在《响应与挣扎:下放农村劳动锻炼女干部的心灵世界——以锦女士1958年下放劳动日记为个案》文中指出本文从性别史、心态史的视角对20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下放农村劳动锻炼的干部群体展开考察。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一心为公"的一代新人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强势而富有成效的,下放女干部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召唤存在积极响应、践行、融入的一面;在面临诸多困境的条件下,个体理性与革命意识形态在复杂的互动过程中也不是天然地二元对立的,而是既有呼应与融合,也有困境与挣扎。作为女性政治精英,她们在痛苦的挣扎中试图努力检讨、反思、超越个体理性,达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目标,结局却是个体理性的强韧存在。最终,通过下放劳动锻炼成长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崇高革命理想并不能有效解脱一些女干部的"个人主义"思想,这是思想革命化改造机制面临的时代性实践性困境。脱离历史条件的共产主义道德教化往往意味着普遍的人情人性挣扎。从"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道德回归改革时代的"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成为历史的必然。普通女干部的心灵史,透视出革命意识形态社会动员与思想整合的效能及其实践困境,也为社会主义阶段建构真正植根于人心的国家意识形态提供了有益的反思与历史启示。

马婉祯[10](2020)在《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文中提出知青带队干部是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走入困境时,由知青派出地区(后逐渐发展为知青家长所在单位)为解决下乡知青生产生活等问题派驻知青点的在职干部。石家庄地区先后约派出2158名带队干部。他们给予了知青很大帮助,包括房屋建设、食堂整顿、“一种三养”、帮办副业、建立制度、保护知青人身安全以及帮助知青重返城市等。这些都是对知青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直接反映,更是有关部门维持上山下乡运动的一种尝试。知青带队干部的派遣,充实和加强了对知青工作的领导,调动了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带队干部构架在城乡、厂社、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使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工业支援农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壮大了社队集体经济,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强了工农联盟,使知青工作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带队干部关心知青疾苦、倾听知青呼声,对日常生活“小”事的破解,成为知青心中“大大”的温暖,真正打入了知青内部,并创造了从知青点飞出金凤凰的时代奇迹。派遣带队干部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退维谷之时的一种补救性政策,但在“文革”既定政治路线的影响下,带队干部的派遣并不能解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这一特殊群体在“左”的形势下,在大转折历史关头的人生选择,不仅影响了知青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带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诸如言传身教、带头苦干;统一战线、融入当地;抓好典型、激励机制等经验,为中国今后派遣干部下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二、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论文提纲范文)

(3)田野,农村孩子的活动室(论文提纲范文)

1.广阔的田野,孩子们的运动天地
2.神秘的田野,孩子们的实验天地
3.美丽的田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
4.丰富的资源,天然的教育课堂

(4)知识分子叙事与新农村叙事的二重奏——20世纪60年代“前知青小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皈依乡土与教育农民两个向度间的失衡
二、乡村风景:恒常与思变的辩难
三、知识分子叙事与新农村叙事的遇合
四、“边疆”:乌托邦原型与浪漫主义战歌的外化

(6)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报告文学研究综述
    二、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发展脉络
    三、以主题话语嬗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第一章 醒世和觉民: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旨
    第一节 近现代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的发生
        一、在新闻和报刊业中萌芽
        二、在无产阶级运动中获得阶级属性
        三、近现代民族危机对特殊文体的需要
        四、适应启蒙主旨的文体选择
    第二节 以实录、写实为宗旨的文学观
        一、实录:“不虚美,不隐恶”的史传精神
        二、写实:秉笔直书,揭示真相的文体品格
    第三节 发生期报告文学:以醒世与觉民为启蒙话语中心
        一、时代的在场记录与重大题材的即时书写
        二、残酷的真实性与震撼人心的文学表达
        三、严肃的社会批判性和鲜明的政论色彩
第二章 民族救亡的集结号: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使命
    第一节 “左联”时期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一、时代的文体:“左联”对报告文学的选择
        二、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的多维呈现
        三、《包身工》等经典文本:痛与怒的殖民控诉
    第二节 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之声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一、严峻的救亡形势与报告文学的价值选择
        二、血与火的印记:解放区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三、悲壮的怒吼:国统区、沦陷区报告文学的民族悲歌
        四、文艺大众化运动:群众性写作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
第三章 新中国与抗美援朝战争的颂歌:建国后30年报告文学的史诗性追求
    第一节 以新中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书写中心
        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二、新中国的时代英雄图谱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记录
        一、从抗战到抗美援朝:战争主题的精神延续
        二、《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的文学呈现
    第三节 时代起伏中的主题变奏
        一、政治浪潮中的主题异化
        二、短暂宽松氛围下“干预生活”的写作
第四章 现实诘问与历史沉思:1980—1990年代报告文学的启蒙话语
    第一节 新启蒙语境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自觉
        一、启蒙思潮与“文学主体性”观念的确立
        二、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复兴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三、《哥德巴赫猜想》:新时期到来的文学先声
    第二节 现实诘问:新时期启蒙主题在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上的宏观呈现
        一、在新启蒙语境中成为时代文学主潮
        二、以启蒙为问题意识核心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三、赵瑜:“危险的文学样式”的践行者
    第三节 历史沉思: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书写
        一、启蒙落潮与1990年代报告文学现象
        二、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兴起
        三、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指归
第五章 担当国是与守护苍生:新世纪“中国故事”的报告文学书写
    第一节 壮阔的时代回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书写
        一、时代新语境与报告文学的机遇
        二、以国是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三、国是书写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
        四、何建明:国是书写的典型范例
    第二节 以民生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时代书写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与积极的报告文学创作环境.
        二、守护苍生:报告文学民生主题的集中表达
        三、黄传会:守望民生的“反贫困作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8)浅析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内劳动教育
二、校外劳动教育
三、家庭劳动教育

(9)响应与挣扎:下放农村劳动锻炼女干部的心灵世界——以锦女士1958年下放劳动日记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劳动中锻炼和改造是一个深刻的思想革命
二“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号召与忧虑个人工作前途的迷茫
三“以社为家”与眷恋小家的思想纠葛
四结语

(10)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时代背景
    (一)知青生活中遇到困难
    (二)知青领导管理出现问题
    (三)知青被迫害事件的出现
    (四)知青迫切回城的愿望
    (五)选派带队干部的酝酿与高层决策
二、带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
    (一)带队干部的选择与动员
    (二)带队干部的回应与差异性选择
    (三)带队干部群体的构成
    (四)带队干部的组织管理
三、带队干部的工作实践
    (一)思想政治工作
    (二)破解日常生活难题
    (三)青年点的整顿与管理
    (四)支援农村工作
    (五)青年点的收尾工作
四、带队干部面对的困难与应对
    (一)带队干部面临的困难
    (二)带队干部的自我调适
    (三)所属单位、知青办及社队的协助
五、带队干部个案研究
    (一)改变人生走向的带队干部
    (二)热情鼓励知青高考的带队干部
六、对带队干部群体的评价与反思
    (一)带队干部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带队干部的工作经验
    (三)带队干部的负面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 本刊编辑部. 经营管理者, 2021(03)
  • [2]青春谱芳华,扎根新农村[J]. 赵琳,梁瑶. 中国畜牧业, 2021(05)
  • [3]田野,农村孩子的活动室[J]. 黄晓梅. 当代家庭教育, 2021(05)
  • [4]知识分子叙事与新农村叙事的二重奏——20世纪60年代“前知青小说”探析[J]. 张勐.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6)
  • [5]新时代农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性研究[J]. 郑玲云. 现代农业研究, 2020(11)
  • [6]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D]. 黄菲蒂.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7]天生我材必有用[J]. 鲁达. 中国酒, 2020(09)
  • [8]浅析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J]. 徐金海. 中国德育, 2020(13)
  • [9]响应与挣扎:下放农村劳动锻炼女干部的心灵世界——以锦女士1958年下放劳动日记为个案[J]. 吴家虎.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20(01)
  • [10]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D]. 马婉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