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例藏族胰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附4例分析

4例藏族胰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附4例分析

一、藏族胰腺癌患者超声表现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梅逸飞[1](2021)在《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胰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消化科医师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能力,减少误诊,为胰腺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选自我院1997年7月~2020年7月在消化科首次确诊为胰腺癌的住院患者237例,对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首次就诊症状、误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部位及分期、手术病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时期年龄及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的因外伤、眼科疾病等原因住院的237例作为对照,分析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胰腺炎、胆囊炎或胆石症、血脂、ABO血型与胰腺癌患病的关系。结果:(一)消化科首诊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1.年龄分布≤40岁(1例,0.42%),41~50岁(13例,5.48%),51~60岁(45例,18.99%),61~70岁(65例,27.43%),71~80岁(85例,35.86%),≥81岁(28例,11.82%)。80岁及以下的病例中表现为随着年龄增加,病例数也增加。2.肿瘤部位、胰腺癌分期及远处转移情况胰体尾癌134例(56.54%),胰头癌55例(23.21%),钩突癌14例(5.91%),胰颈体部癌26例(10.97%),弥漫性胰腺癌8例(3.37%),以胰腺体尾癌最多。肿瘤分期IV期169例(71.31%),Ⅲ期14例(5.91%),ⅡA期12例(5.06%),ⅡB期16例(6.75%),I A期14例(5.91%),I B期12例(5.06%),以IV期最多。远处转移情况:169例IV期胰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分别为肝脏转移、腹膜广泛转移、肾上腺转移、肺脏转移、骨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肾脏转移、腰大肌转移。其中发生肝脏转移的病例数最多,有124例,占73.37%。其次为腹膜广泛转移57例(33.73%),肾上腺转移20例(11.83%),肺转移7例(4.14%)。骨转移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各2例(1.18%),肾脏转移和腰大肌转移的各1例(0.59%)。3.临床表现(1)首发症状:以腹部不适最常见,共104例(43.88%),其次为腹痛54例(22.79%),黄疸、发热42例(17.72%),恶心、呕吐、反流、烧心9例(3.80%),排便习惯改变7例(2.96%),乏力6例(2.53%),食欲减退5例(2.11%),呕血、黑便5例(2.11%),消瘦2例(0.84%),后背麻木感1例(0.42%),无明显症状的2例(0.84%)。(2)首次就诊症状:以腹痛最多见(118例,49.78%),其次为黄疸42例(17.72%),腹部不适25例(10.55%),恶心、呕吐、反流14例(5.91%),消瘦9例(3.80%),排便习惯改变和呕血、黑便各7例(2.96%),食欲下降和乏力各6例(2.53%),腰背部不适1例(0.42%),发现CA19-9升高及肝内占位各1例(0.84%)。4.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160/200例(80.00%),CEA升高120/229例(52.40%),CA125升高120/191例(62.83%)。其中CA19-9、CEA、CA125分别有109/200例(54.50%)、38/229例(16.59%)、38/191例(19.90%)升高超过正常值的10倍及以上。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血清CA19-9、CA125及CEA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生化指标:237例均化验肝功,ALT升高53例(22.36%),AST升高56例(23.63%),γ-GT升高108例(45.57%),ALP升高75例(31.65%),STB升高75例(31.65%),CB升高60例(25.32%)。血沉(ESR)增快70/151例(46.36%),淀粉酶(AMS)升高10/78例(12.82%),血糖异常101/237例(42.62%),血脂异常112/184例(60.87%)。5.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胰腺区占位24/71例(33.80%);腹部CT及增强扫描检查发现胰腺占位179/193例(92.75%);腹部MRI及增强检查58例,MRI+MRCP检查3例,均诊断胰腺癌。6.误诊情况88例(37.13%)存在首诊误诊。误诊为急、慢性胃肠炎48例(54.54%),胃食管反流病20例(22.73%),急、慢性胰腺炎6例(6.82%),慢性胆囊炎、盆腔炎、不明原因感染、肝癌、急性阑尾炎各2例(2.27%),腹腔脓肿、上呼吸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1例(1.14%)。7.手术及病理19例(8.02%)术中取病理,9例(3.80%)抽取腹水送病理,1例(0.42%)行超声引导下经腹穿刺活检。(二)胰腺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胰腺炎、胆石症或胆囊炎、肿瘤家族史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胆囊切除术、血脂及ABO血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炎或胆石症是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胰腺炎、肿瘤家族史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40~60岁中年患者也不少见。首发症状以腹部不适常见,首次就诊症状以腹痛多见。不同部位肿瘤的首发症状和初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确诊时多为晚期,主要原因为症状不典型、就诊晚、误诊以及肿瘤进展快。2.血清肿瘤标志物中CA19-9、CEA、CA125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及分期判定,分期越晚的胰腺癌患者,其CA19-9、CEA、CA125升高程度也越高。CT和MRI增强扫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胆囊炎或胆石症、肿瘤家族史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炎或胆石症可能是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小洁[2](2016)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7例分析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总结AIP的临床特征、血清学、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案,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的7例AIP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组织学、诊疗方案及预后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AIP患者均符合2010年国际胰腺学会发布的ICDC标准。结果:(1)一般情况:7例AIP患者发病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中位年龄为(73.4±9.6)岁。其中6例为男性,男女比为6:1。(2)临床表现:AIP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黄染(6/7例),体重下降(5/7例),纳差(3/7例),腹胀(2/7例),腹痛(1/7例)。7例患者均有胰外器官受累。7例合并硬化性胆管炎;3例伴有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3)血清学:AIP以IgG4水平升高为特征性表现。7例血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1/7例血红蛋白下降;6/7例ALT、AST、ALP、GGT升高(其中5例为黄疸患者);6/7例胆红素系列升高(6例均为黄疸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1/7例患者血淀粉酶增高(<正常值3倍);4/7例CRP升高,4/5例ESR升高;6/7例患者CA199升高;CA125均在正常范围内;仅有1例CEA轻度升高;3/5例IgG升高;6例进行IgG4检测,结果均>1.35 g/L;1/6例ANA抗体为弱阳性;2/7例RF升高;6例检测LKM、SMA、AMA、PCA均阴性;4例检测ENA阴性;3例检测ANCA阴性。(4)影像学:2/4例腹部超声发现胰腺局灶或弥漫性增大,边界清楚,回声减低。5/6例CT提示胰腺局灶或弥漫性增大,呈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胰腺实质呈渐进性强化,可见胰腺外受累表现。2例胰周可见薄膜样低密度区。1例行CT检查胰腺未见异常密度影,MRI显示胰腺钩突部异常信号影。7例MRCP提示胰腺形态饱满、肿大,同时伴有近端胆总管及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远端胆总管梗阻狭窄,呈“鼠尾征”。1例行ERCP提示胆总管下段线样狭窄,未交待胰管情况。5例行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其中有3例十二指肠乳头表现为肿大或表面发红。3例行12M EUS表现为胰腺局部或弥漫性回声减低,内可见网格样高回声,胰腺周边可见低回声带,胰管未见异常。4例行18F-FDG PET/CT,3例可见腹部代谢旺盛灶。(5)组织学:3例通过活检十二指肠乳头和1例胰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IgG4浆细胞浸润伴间质纤维化。(6)治疗:6例接受激素治疗。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血清学、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善。CA-199均降至正常范围内(<37 U/mL),1例监测IgG降至正常,2例监测IgG4的患者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均大于1.35 g/L。1例因误诊为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预后:5例好转,1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AIP的确诊需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及组织学各方面的表现。AIP因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为胰腺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早期得到规范化治疗,提高生存质量,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普赤[3](2002)在《藏族胰腺癌患者超声表现4例分析》文中认为

宋天亮[4](2014)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的剂量与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来讲,通常其生活质量差,对化疗及放疗耐受性差。这些患者多伴有与肿瘤相关性的疼痛,且常规治疗方式疼痛缓解率低。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近年来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其利用高声强的超声波聚焦于肿瘤组织并产生高热,使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HIFU适用于消融治疗肝癌、胰腺癌、肾癌、乳腺癌、骨肿瘤、软组织肿瘤、子宫肌瘤等多种良、恶性实体肿瘤。我们对21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了HIFU消融治疗,通过分析HIFU消融治疗参数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疼痛缓解情况、影像学检查提示的肿瘤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存时间等,探讨了HIFU消融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剂量。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剂量。方法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21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了HIFU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高功率治疗组和低功率治疗组。高功率治疗组11例患者,给予250~350W的高功率治疗;低功率治疗组10例患者,给予100~249W的低功率治疗。两组21例患者共进行了25次HIFU治疗,其中3例低功率治疗组患者进行了2次低功率治疗,1例高功率治疗组患者进行了2次高功率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参数(平均功率、治疗总时间、治疗总能量、治疗体积等情况)以及术后影像学(CT或MRI)检查提示的肿瘤损毁体积、是否出现并发症、疼痛缓解程度、生存时间等资料,计算出能效因子(EEF)以及体积消融率,初步研究了HIFU治疗胰腺癌的超声剂量与消融疗效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了HIFU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及并发症。结果1HIFU治疗后1~3个月内复查CT或MRI平扫加增强,所有患者胰腺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且坏死肿瘤逐渐缩小。肿瘤发生坏死的区域CT或MRI表现为增强扫描无强化,肿瘤周围仍有环形强化带。2HIFU治疗胰腺癌高功率组(P≥250W)和低功率组(P<250W)EEF分别为(10.39±5.71)J/mm3及(21.62±9.81)J/mm3,前组低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功率组的体积消融率高于低功率组,分别为(91.52±4.18)%及(51.59±7.66)%,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HIFU治疗能效因子和体积消融率呈线性趋势,二者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485,P<0.05)。4HIFU治疗高功率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率81.8%(9/11);低功率组(功率100~249W)患者治疗后,有6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疼痛缓解率60%(6/1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IFU治疗高功率组10例患者HIFU治疗前CA19-9升高,术后有4例CA19-9下降,下降比例40%(4/10);低功率组9例患者HIFU治疗前CA19-9升高,术后有5例CA19-9下降,下降比例为55.5%(5/9),两组相比差异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所有患者HIFU治疗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HIFU治疗术后1周~1个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淀粉酶均无明显异常。7Kaplan-Meier生存分析,HIFU治疗胰腺癌患者低功率组与高功率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个月和9个月。生存率无明显差异(Log-rank检验χ2=0.05,P=0.944)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的超声功率介于250~350W时,肿瘤体积消融率较高,疼痛缓解率高,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郑蓉,张丹,孟焱,翟林,刘剑飞[5](2011)在《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临床确诊的38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和35例胰腺癌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要点。结果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7%(28/38)和77.1%(27/35)。17例(44.7%,17/38)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出现病灶内强回声斑块,胰腺癌患者中均无此征,两者之间的超声声像图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出现后方回声增强的比例(50.0%,19/38)明显高于胰腺癌患者(8.6%,3/35,P<0.01);胰腺癌患者中出现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比例(45.7%,16/35)明显高于肿块型胰腺炎患者(5.2%,2/38,P<0.01)。肿块型胰腺炎患者胰管多表现为不光滑扩张并贯穿(26.3%,10/38);胰腺癌患者胰管表现为光滑扩张并中断的比例(54.3%,19/35)明显高于肿块型胰腺炎患者(7.8%,3/38,P<0.05)。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在发病部位、肿块边界轮廓、内部回声、邻近血管的变化及肿块内血流特征等与胰腺癌极为类似,存在较多重叠而难予鉴别,两者之间的超声声像图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灶内强回声斑块、病灶后方回声增强、胰管及胆管改变及伴有淋巴结增大是超声检查诊断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要点。

王军[6](2009)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和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观察辐照后生化指标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临床应用HIFU治疗胰腺癌,观察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6只杂种猪随机等分为2组。常规3%戊巴比妥静脉麻醉动物,建立人工声窗,应用FEP-BY02型HIFU治疗机经体表辐照正常猪胰腺,范围3 cm×3cm,单元发射时间(t2)∶占空时间(t1)≈150ms:150ms,每点治疗次数60次,焦点声强为800W/cm2,步距4mm、行距4mm、层距5mm。A组动物辐照后当天解剖取出胰腺。B组动物分别在HIFU治疗前、后查血、尿淀粉酶等生化指标,并在辐照后5天解剖,取出胰腺。胰腺标本用1%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并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取得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病理变化。37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胰腺癌患者在清醒状态接受FEP-BY02型HIFU治疗系统辐照胰腺原发灶,步距、行距均为4mm,层距为6mm。电功率为400-600瓦,t2∶t1≈120ms:150ms,每点治疗次数60-80点,使全部肿瘤至少覆盖一次。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的血尿淀粉酶、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时疼痛反应和皮肤烧伤、胃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价其安全性。观察治疗后CA19-9、疼痛评分(NRS)、镇痛药剂量变化、体重变化、KPS评分、B超、CT、生存期等指标,评估其有效性。结果:所有动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未见胰腺炎、皮肤烧伤、胃穿孔等并发症,所有标本均发现凝固性坏死灶, A、B组均见细胞呈凝固性核固缩,胞质空泡化,核膜断裂。B组见细胞坏死彻底,膜性结构崩解消失,交界处见炎性细胞浸润。B组动物辐照后前5天血、尿淀粉酶无明显变化。37例胰腺癌患者经HIFU治疗后临床受益疗效为72.9%(27/37); 83.7%(31/37)组织超声回声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强;治疗后CT观察肿瘤大小变化:29.7 %(11/37)明显缩小,49.2 %(29/59)无变化,22%(8/37)有不同程度的增大;CA199浓度由治疗前的69.6±15.4U/ml,降为治疗后的18.5±6.3U/ml。37例胰腺癌患者未发生皮肤烧伤、胰瘘、出血、胰腺炎、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HIFU能准确的定位损伤在体猪胰腺,造成胰腺凝固性坏死。HIFU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余志良[7](2002)在《胰腺癌临床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胰腺癌发病率在许多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内呈上升趋势。目前在有些国家已名列全身十大恶性肿瘤之列。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化疗及手术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低(<5%),人们一直积极从突变基因、肿瘤标志物等方面寻求其早期诊断手段。然而,对于胰腺癌的诸种临床特征,如它的首发及主要症状、影响这些症状的因素、它的误诊情况、影像学检出率等等,学者们并没有形成共识。毫无疑问,它们对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治是有意义的。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努力阐明这些特征。借助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了详实的调查表格,通过面询、走访或通信、电话等方式收集了1027份胰腺癌临床资料,将它们统一分别归类,数据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分析归纳出胰腺癌及其特殊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在进行某些症状量化评分时,选取了部分非胰腺癌对照组。结果显示,1)胰腺癌中位发病年龄59.3岁,胰头部位占70%,确诊时处临床Ⅰ期者占17%,腺癌占84.6%,总体手术根治切除率27.9%(三级医院),1年生存率29.4%;2)胰腺癌首发症状最常见依次为腹痛、黄疸、上腹不适;主要症状依次为腹痛、黄疸、体重下降及纳差;胰腺癌初发腹痛评分与胃溃疡无差异;年龄、肿瘤部位是影响症状的重要因素,血型也有一定影响;3)胰腺癌临床误诊率近60%,误诊病种50余种,最常见的误诊病种为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及慢性胰腺炎,误诊对患者肿瘤根治切除率、5年生存率有重要影响;4)超声、CT对胰腺癌的检出率较高,超声评估肿瘤大小较为接近实际,内镜超声尤其适用于对小胰腺癌的检测;5)CEA、CA19-9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有相当价值;6)小胰腺癌首发及主要症状为黄疸,其中75%为无痛性黄疸,处临床Ⅰ期者52.8%,根治切除率86.1%,1年生存率64%;7)囊腺癌首发及主要症状为腹痛,确诊时处临床Ⅰ期者近1/3,根治切除率42.3%,1年生存率51.2%;8)第二原发胰腺癌约占总体的3%,近半数发生于乳腺癌、胃癌之后,临床症状与普通腺癌无显着差异,诊断较为滞后,确诊时处Ⅰ期者仅6.3%,1年生存率25%;9)巨细胞癌也具有不同于普通胰腺腺癌的临床特征。由此我们认为,胰腺癌症状总体上不够典型,但仍有迹可寻;重视病史、认<WP=5>识其早期症状及特殊病理类型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努力早期发现胰腺癌,尤其小胰腺癌,积极避免误诊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诊断思路应放开,要注重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对诊断有益但不能过分依赖。对于各种症状的内在机制及更为敏感的辅助检查手段如血清学、影像学、遗传学检测尚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蒋璐剑[8](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季润琰[9](2020)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间资料完整及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病因诊断准确率74.4%,定位诊断准确率94%,诊断准确率90.2%。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首选影像学方法,对梗阻性黄疸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既可做定位诊断又可做定性诊断,尤其在定位诊断方面。

吴文文[10](2020)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临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纤维炎性疾病,由自身免疫介导,以阻塞性黄疸、轻度腹痛为常见临床症状,并且通常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基于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及组织学特征,AIP被分为1型AIP和2型AIP两种类型。1型AIP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lymphoplasmacytic sclerosing pancreatitis,LPSP),目前被胃肠病专家认为是IgG4相关疾病的胰腺受累,在东方国家是最常见的亚型,常累及胆管、唾液腺、肾脏、肺脏等其他部位。2型AIP称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胰腺炎(idiopathic duct-centricpancreatitis,IDCP),是一种胰腺特异性疾病。根据国际共识诊断标准(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iagnostic criteria,ICDC),可以通过结合胰腺实质和导管影像学、血清IgG4浓度、组织学、其他器官受累和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做出诊断。AIP与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相似,临床上常有误诊的报道,导致不必要的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创伤。由于AIP发病率较低,我国对其的报道多集中在病例分析上,与PC临床特点对比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0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7例AIP患者及40例P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AIP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AIP与PC的相关临床指标,提高临床医生对AIP的认识及其与PC的鉴别能力。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0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7例AIP患者,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40例PC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影像学、病理学、治疗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AIP患者2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12.5:1,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5.78± 12.11岁。PC患者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2.07:1,年龄31~88岁,平均年龄57.95±10.46岁。AIP组与PC组相比,AlP更常发生于男性,两组在性别构成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P组与PC组在吸烟史与饮酒史例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AIP患者常见症状为黄疸、腹痛、体重下降,出现频率分别为55.56%(15/27)、33.33%(9/27)、18.52%(5/27)。PC 患者常见的症状为腹痛、黄疸、体重下降,发生频率分别为72.50%(29/40)、27.50%(11/40)、15.00%(6/40)。AIP组与PC组相比,腹痛更常发生于PC组,黄疸更常发生于A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例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器官受累是AIP独有的表现,AIP患者中44.44%(12例)合并其他器官受累,其中多发淋巴结肿大6例、胆总管近端狭窄2例、涎腺炎2例(1例颌下腺、1例唇腺)、腹膜后纤维化1例、胃及十二指肠受累1例。3.实验室指标:AIP以IgG4升高为特征,其在球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水平上明显高于PC组(P<0.05),而在CA19-9、CA125水平上明显低于PC组(P<0.05)。4.影像学检查:在CT成像上,AIP更易出现胰腺弥漫性肿大、胆总管壁增厚/下段狭窄和被膜样边缘,而PC更易出现胰腺局灶性肿大、血管受到侵犯和多发淋巴结增大(P<0.05),在胰管不规则狭窄/扩张上,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理学:AIP的组织学特征为胰腺或受累器官间质慢性炎症,伴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IgG4/IgG比例增高、间质纤维化;PC以发现肿瘤细胞为依据。6.治疗:糖皮质激素是AIP的首选治疗,13.33%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PC患者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行根治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或行姑息性手术/化疗。结论1.AIP患者和PC患者均易影响中老年人,AIP患者比PC患者更易发生于男性,多以黄疸及其他器官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2.IgG4升高为AIP的特征,肝功能异常较PC多见,而PC则以CA19-9、CA125水平显着升高为主。3.影像学上,AIP更易出现胰腺弥漫性肿大、胆总管壁增厚/下段狭窄和被膜样边缘,而PC更易出现胰腺局灶性肿大、血管受到侵犯和多发淋巴结增大。4.AIP与PC的组织学显着不同,当两者鉴别诊断困难时,可考虑行胰腺穿刺活检,治疗上AIP以口服糖皮质激素为主,PC则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藏族胰腺癌患者超声表现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族胰腺癌患者超声表现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7例分析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资料收集
        2.3.1 一般情况
        2.3.2 临床表现
        2.3.3 血清学检查
        2.3.4 影像学检查
        2.3.5 组织学
        2.3.6 治疗方案
        2.3.7 预后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主诉及临床表现
    3.3 合并症及并发症
    3.4 血清学
    3.5 影像学
        3.5.1 腹部超声
        3.5.2 CT/MRI
        3.5.3 MRCP/ERCP
        3.5.4 胃镜/十二指肠镜
        3.5.5 EUS
        3.5.6 18F-FDG PET/CT
    3.6 组织学
    3.7 诊断
    3.8 治疗
    3.9 预后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临床表现与合并症
    4.3 血清IgG4的诊断价值
    4.4 影像学
    4.5 组织学
    4.6 诊断标准
    4.7 鉴别诊断
        4.7.1 胰腺恶性肿瘤
        4.7.2 慢性胰腺炎
    4.8 治疗
    4.9 预后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的剂量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仪器设备
    3 术前准备与治疗方法
    4 患者分组与 HIFU 治疗数据收集
    5 随访、临床指标的观测及疗效评价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HIFU消融治疗后影像学表现
    2 HIFU 治疗胰腺癌不同剂量组超声剂量学与消融疗效情况
    3 HIFU 治疗的能效因子与体积消融率相关性分析
    4 血清生化检测及肿瘤标记物检测
    5 临床一般症状、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6 并发症发生情况
    7 生存情况分析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中晚期胰腺癌的局部物理消融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仪器与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影像学检查与手术及随访结果比较:
    3.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
讨 论

(6)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和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临床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胰腺癌临床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收集及相关处理
第二部分 胰腺癌临床症状分析
第三部分 胰腺癌误诊研究
第四部分 辅助检查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及评估价值
第五部分 几种特殊类型胰腺癌临床特征分析
小结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英文缩略语索引
致谢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9)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数据
    2.2 声图像表现
        2.2.1 胆系扩张
        2.2.2 梗阻病因
    2.3 相关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10)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藏族胰腺癌患者超声表现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梅逸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7例分析并文献回顾[D]. 赵小洁. 兰州大学, 2016(11)
  • [3]藏族胰腺癌患者超声表现4例分析[J]. 普赤. 西藏医药杂志, 2002(S1)
  • [4]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的剂量与疗效研究[D]. 宋天亮. 郑州大学, 2014(02)
  • [5]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J]. 郑蓉,张丹,孟焱,翟林,刘剑飞.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07)
  • [6]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和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研究[D]. 王军. 泰山医学院, 2009(07)
  • [7]胰腺癌临床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D]. 余志良. 第二军医大学, 2002(01)
  •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J]. 季润琰. 中国医疗设备, 2020(S1)
  • [10]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临床对比分析[D]. 吴文文.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4例藏族胰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附4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