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审美特征

论太极拳的审美特征

一、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朱宏燕[1](2021)在《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顺应时代特征与社会需求,太极拳在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影响下做出了历史性的转折与创新,竞技太极拳应运而生。自2003年《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与实施后,竞技太极拳要求运动员以突破个人身体极限为目的,以释放竞技水平最大化的表现为基本特征,并以实现竞赛制胜为其训练比赛的最终目标。但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不断完善与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运动员要想在武术竞赛中获得优胜并非易事。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录像观察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第十三届全运会竞技太极拳项目男女子预赛与决赛录像视频的观察与竞赛结果的对比,从竞赛制胜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以期为竞技太极拳项目的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撑,为当前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整体突破与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在对全国范围内竞技太极拳专业的国家级教练、国际级裁判等竞技太极拳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后,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体系。其中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难度动作、太极拳技术动作、套路编排、身体素质、心理素质。2.确立指标体系后的一级指标权重结果由高至低的排序为:难度动作(0.3137)>心理素质(0.2548)>太极拳技术动作(0.2045)>套路编排(0.1469)>身体素质(0.0802)。3.二级指标中:难度动作空中的运动轨迹与动作路线是否清晰(A2)占难度动作的比重最大;太极拳技术动作与规格标准的掌握程度(B2)占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比重最大;套路编排的动作内容是否丰富新颖(C3)占套路编排的比重最大;落地缓冲的平衡能力(D2)占身体素质的比重最大;因过度兴奋导致运动轨迹出现偏差(E2)占心理素质的比重最大。其中,总权重排名最高的前五名分别为:难度动作空中的运动轨迹与动作路线是否清晰(A2);难度动作落地的平衡缓冲与方位感知是否一致(A3);因过度兴奋导致运动轨迹出现偏差(E2);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动作失误(E4);套路编排的动作内容是否丰富新颖(C3)。4.竞技太极拳项目中难度动作的成功与稳定是竞赛制胜的关键所在;太极拳技术动作的修炼与提高是竞赛制胜的决胜要素;套路编排的内容选择与结构布局是竞赛制胜的潜在技巧;身体素质的协调与全面是竞赛制胜的基础保障;心理素质的稳定与沉着是竞赛制胜的先决条件。研究展望:1.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会随着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变化,需要竞技太极拳项目的科研工作者根据运动员的实际动态变化不断追踪与完善,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不断优化,真正意义上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与作用。2.通过对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女子太极拳类项目竞赛成绩的对比发现,运动员太极拳与太极剑两项比赛的演练水平分近似相等,说明裁判员在评判运动员演练水平分时未能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演练水平进行打分。建议科研工作者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从裁判员角度等外在影响因素入手,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的制胜因素,以期为运动员竞赛成绩的提高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周惠新[2](2020)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进新时代,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鲜活个案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助力国家形象建构贡献应有力量等,是太极拳理应思考的时代命题。研究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文化事项”加以命题和界定。在文化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身体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法、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NVivo)辅助质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节点统计、概念提炼、话语分析、动态编码展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历史进路、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实质是太极拳从技艺传播到跨文化对话的深度国际化传播,其主旨在于服务全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存。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全球混融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相互交织阶段,稳步上升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力。3.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模式: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以国家外派各孔子学院、高校各文化交流中心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太极拳拳师为主;传播内容以各式太极拳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赛事传播、融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主体为海外中老年人、青少年学生、文化学者等;传播效果在体育健身服务、休闲健康生活引导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认可。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有:第一,以柔传播为发展理念,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第二,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传播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推进中华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5.制约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和小众化、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等五个维度。6.根据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及其现实困境,其理论发展对策在于:(1)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2)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3)凸显身体参与,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4)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5)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

孔德福[3](2019)在《论太极拳发展的体育化和艺术化》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武术的发展为背景,通过研究太极拳体育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和现状,分析太极拳体育化和艺术化的原因、带来的变化,进而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大众对太极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太极拳的规范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太极拳的体育化以太极拳健身活动为开端,并促进了太极拳的体育化发展;太极拳竞赛活动是太极拳体育化的重要表现,评判规则和太极拳规定套路,促进了太极拳的规范化发展;体育化发展后的太极拳,注重民族特色,形式更加丰富,注重表现练习者的身体能力;并与艺术融合,体现太极拳运动的艺术性。2.太极拳的艺术化,源于技击实用功能需求弱化,审美活动的参与下,从注重实用转为注重表意;借助太极拳动作符号,主要表达太极攻防意象,并把太极拳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圆弧为外在形态、以运动体现和谐的审美特征;现在艺术化发展的太极拳,以动作为基础,注重融合多种艺术元素进行艺术表达。3.太极拳体育化和艺术化,源于太极拳自身特性、特定时期的历史社会环境因素和人的内在需求;太极拳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外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规范化的特征,整体上提升太极拳的价值,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随意改编,脱离传统,使太极拳动作技击含义和技击作用缺失、太极拳舞蹈化;保持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健康发展和传承的关键。4.太极拳的体育属性是太极拳艺术化的基础,太极拳的艺术化是对太极拳体育属性的升华,坚守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体育化和艺术化发展的关键。太极拳的体育化促进了太极拳的艺术化发展;太极拳的艺术化丰富了太极拳的体育内涵,增加了太极拳的整体魅力。

胡平[4](2019)在《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是伴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出现丰富了国内和国际武术竞赛活动的内容。论文中研究的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是来自于双人太极拳中的混合双人太极拳自选套路。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极具欣赏性,它的发展与创新为大众所喜爱,是太极拳与时代接轨在新的技术领域的表现。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与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人们对其艺术性的认知相对浅显。因此在全面搜集和整理有关竞技双人太极拳与艺术美学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技术动作的艺术形态分析,以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演练的评判标准为指导,挖掘和研究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以及它所具备的艺术特质。论文从艺术美学的视角,以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艺术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竞技双人太极拳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的综合分析,结合艺术学重要理论,对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一、竞技双人太极拳具备丰富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其内在艺术审美文化核心有太极哲理、儒释道文化,外在艺术审美文化建构在竞技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并带有明显的“水文化”色彩。二、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分为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内容两个方面,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套路结构程式、动作风格以及与音乐、服装、舞台相结合的动作编排,艺术表现内容包含有技击意识、写意化的艺术追求以及运动员的气质。三、竞技双人太极拳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象性特征,表现为“圆”的形态:圆和大美、圆流周转;“流”的过程:行云流水、节奏鲜明;“情”的传达:形影相随、表情达意:二是主体性特征,表现为“韵”的精髓:气韵生动、因韵传神;“意”的内核: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悟”的空灵:独具一格、风格迥异;“美”的体验:因人而异、各有其感;三是审美性特征,表现在它是完整的艺术作品,创造了和谐观和意象观的审美价值。

李信厚[5](2018)在《太极散手技理探究》文中提出太极散手,追究其历史溯源,其本质是一种高端搏击术。由于其技击理论、观念和技法为现代人所误解,这种格斗术看起来有点“脱离实际”。基于此,反思传统,改变思维,重新审视,建立新的太极搏击观则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介入研究法、历史方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太极散手技击原理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太极散手实战原理。研究结论如下:1.太极散手的概念界定为:两人互为对手,各自运用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和各种攻防的技战术,彼此粘连黏随,通过肌肤的触觉和视觉,判断对方的劲别、攻防方法及意图,综合运用踢、打、摔、拿、推等技术,在得机得势时,施以最有效的招法,在最短空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制胜对手的对抗运动。2.太极散手与散打在运动形式和内涵方面存在差异。太极散手与国外格斗术的区别在于:首先,哲学理念不同;其次,实战理念方面存在差异性。3.太极散手实战过程中,通过触觉结合听觉和视觉来判断对手劲力的变化情况,对对手的招法,进行详细审查,具体表现形式为“听劲。”对于“听劲”的把握,目的在于了解和把握敌情。在“听劲”的基础之上,具体操作则是通过“懂劲”来完成的。“懂劲”包含内和外包含两层内涵。内在指明确太极散手实战中阴阳变化之规律;外则是熟练掌握劲力运使和发放的规律与方法。太极散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技艺,站在哲学的视角,将太极散手技理可以抽象为“道”的层面。4.太极散手训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盘架、招法、劲力、功力和实战等几个方面。“型”指的是“盘架”,劲力训练是太极散手训练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实战水平的重要手段。训练的方法主要有“粘黏劲训练”“听劲”训练、“接耗劲训练”和“综合劲力训练”等。“功力”指的是有效地发挥搏击技术的能力。“功力训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自身功力的运使和发放训练;其次,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

候勋强[6](2018)在《美学视域下瑜伽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瑜伽在社会盛为流行,其作为一种艺术体育项目和修身养性的手段,具有由内之外的美学特征。在当前对其美学意义研究不足的背景下,本研究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来探究其审美特征,并分析其文化内涵,以让更多人全面深入的了解瑜伽的功能和价值。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跨科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瑜伽的美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从人类5000多年前创立瑜伽开始,不断追求身、心、自然的统一和谐,对美好的生活有出自本能的追求。这是瑜伽美的来源。(2)瑜伽于外是艺术体育项目,具有身体美、运动美和人文美的体育美学特征。于内则是修炼。瑜伽美的本质是能造就人,能提供于人蓬勃的活力,能促进人身体素质和健康的提高。追求心境美是瑜伽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3)瑜伽既是体育运动,也是一门人体艺术,具备体育运动中鲜有的意蕴和魅力。在瑜伽的实践中,有四种形式能体现瑜伽运动独特的形式美:线条美、编排美、服饰色彩的美、音乐的美。并通过整齐划一、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多样化统一等法则,构建了独一无二的形式美。(4)瑜伽有丰富的内涵美,包括变化美、自然美、精神美、健康美、艺术美,赋予了瑜伽独一无二的魅力。(5)早期瑜伽的特殊修行方式决定了瑜伽最重要的思想内涵:自然与和谐。瑜伽的文化内涵中涵盖了不杀生和不暴力、不贪婪、重简朴的良好社会基本理念;思想内涵表达了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心愿,希望借此达到顺应自然、梵我合一的境界;瑜伽思想融入于宗教的意义在于奠基了瑜伽最早期的哲学理论根基,而且瑜伽此时开始成了宗教的修行手段,这样极大地增加了瑜伽的受众面。瑜伽的宗教内涵与我国的文化价值观不符,是我们在理解现代瑜伽时必须要清楚了解的。

张淑君[7](2018)在《浅谈武术比赛中竞技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文中认为竞技太极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和发展,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深凝结着中国哲学文化智慧。当前,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进步,使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大众开始用美学的意义与情境去研究和挖掘太极拳文化学精神以及艺术学术神情韵位,凝聚着中国人哲学智慧的太极拳拳理,从而,武术太极拳的研究领域开始被美学思想介入。因此谈论竞技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观察、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比赛中竞技太极拳运动的美进行分析,使竞技太极拳审美观念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本文将武术套路竞技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分为动态美、静态美、难度美、音乐美、服饰美等美学特征。

陶源[8](2016)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主要以传统武术、特别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家拳如纯阳拳和太极拳作为核心,结合历史材料和现实传承,从其形式表现和内在原理方面,研究了中国传统武术及体现的美学思想。论文简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研究情况,考察武术作为传统技艺的一种,其实战、养生、伦理与审美的四种社会功能,并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阐释了传统武术的美学问题,明确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核心部分涉及三个方面,传统武术的技艺审美、传统武术的身体观以及传统武术的生命美学精神。在技艺审美方面,从技法自然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武术的动作技艺特征和仿生学原理,并阐发了其拳谱和拳决,这些东西又与舞蹈动作有所关联,并提出了武舞同源的思想。在身体美学观方面,特别提出了传统武学与道家内丹术的内在关联,其道教功法和身体问题相关原理,以及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的转换问题,都是重要的身体美学组成部分。传统武术的生命美学精神实际是身体观的进一步精神心理探讨,这一部分涉及传统武术中“气”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传统理论,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相互关联,并由此涉及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技艺,最终指向必然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技击到修道、审美与娱乐,指向以生命为本体的人之自身的美学升华。最后,从大众文化背景下探讨了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走向,从大众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方面考察了武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发展问题。本论文力图从学理上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武术、欣赏武术、体验武术之美,多维度地挖掘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和内涵,进行理性地审视中国武术内涵以及当代价值。

梁闻铭[9](2015)在《中国古典美学视角下太极扇项目的美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哲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又为中国艺术刻下深深烙印。结合了太极拳与扇术的太极扇项目,它虽为新生项目,却注定有着深远和坚实的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根基。如太极拳的发展一样,太极扇的发展也要由人们不断地挖掘和丰富其中的文化内涵,使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之注入长久发展的动力。本文在分析了太极扇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明确了太极扇项目发展的自身定位之后,得出太极扇项目是一个突出艺术表现力且极具中国古典美学内涵的武术健身项目。并根据当前太极扇项目的科研状况得知研究太极扇项目的中国古典美学内涵是太极扇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太极扇项目的美学特征展开分析和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扇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扇项目所用的折扇含有众多的艺术元素。折扇的扇形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扇面的颜色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绮丽”的特征;开扇的声音“脆”和“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两种声音特点和要求;折扇的开合具有“有无相生”的哲理美;2.太极扇的服装具有儒家美学“中正”的特征,具有道家美学“飘逸”的特征。“淡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艺术风格,太极服在颜色上追求淡雅。3.太极扇的配乐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美学韵味,主要体现在“中和”和“清雅”两个美学特征上。4.太极扇的动作名称普遍使用四字格式,为太极扇动作增添了美学意蕴,而且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化特征。5.太极扇的修炼可分为四种美学境界:形美、神美、德美和道美。6.太极扇表演时主要体现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有:“人扇合一”的和谐美;“声色并茂”的壮丽美;“气韵生动”的意象美;“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马文友[10](2012)在《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广义上讲,武术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范畴。它有着强体自卫、修身养性、娱情悦志等多重功效。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武术犹如一颗东方明珠,它的美谱写了华夏文明的优美乐章;它的独具特色的美在世界众多瑰宝中熠熠生辉。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武术、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从社会学、文化学、审美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宏观诠释,认为:1、自从武术审美意识形成以后,人们对武术就有意识地进行着美的创造,形成了一些审美的典型形态,比如合二为一的武舞、独立显化的套路等。此外,在技术动作上人们早已不仅关注外在的形体动作,而且形成了“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认为只有神形统一才能表现出武术的技击美、艺术美。2、在审美方式上,由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内倾性、审美思维的模糊性和意会性,造成了武术美的含蓄、内敛、重内轻外的特征。所以,只有保持虚静心态通过“品味与体悟”而非西方“直观”式的方式才能领会到武术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蕴美。3、“意象”、“意境”是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凡是“有意味的形式”都要表达出其中的意象或者意境,这已经成了评价一切艺术作品无可取代的“钥匙”。武术套路是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在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无论是欣赏者,还是演练者,都在苦苦地追寻着这种亦真亦幻、幽深隽永的理想境界。4、审美价值虽有多元,但是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自古“美善统一”的哲思和一切艺术以及人文领域的“人品观艺品”价值取向的影响,使得“仁礼教化、人格修为”成了武术审美的核心价值。5、“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其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倡导和平,向往和谐的大同世界的国度,华夏子孙的骨子里渗透着的就是和谐的骨髓。武术生于斯长于斯,早已将和谐作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武德上,抑或是当代的武术发展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武术的这种追求。可以说,和谐是武术美的核心因子,离开和谐武术无美可谈。总之,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就是重形神兼备、重品味体悟、重意象意境、重仁礼教化、重整体和谐等,离开这些武术将面目全非,不再称其为“武术”。如果太注重外显和感性以及平面化的东西,将失去武术美的本原,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是当代武术发展的底线。鉴于此,在当代社会,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武术仍要保留传统,保持自己的品格。国人只有树立文化自尊、建立文化自信,若干年后,武术才不会被同化或西化为一种不伦不类的它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并非是水火不相容,它们之间应有许多契合点,我们要善于发现,找到它们的交汇处使其和谐发展。

二、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竞技太极拳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2.3 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竞技太极拳制胜因素的综合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录像观察法
        3.2.5 层次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竞技太极拳运动项目特点
        4.1.1 注重技术规格与攻防含义
        4.1.2 创新难度动作与编排亮点
        4.1.3 凸显演练意识与艺术美感
    4.2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构建
        4.2.1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的构建原则
        4.2.2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的初步构建
        4.2.3 第一轮指标筛选
        4.2.4 第二轮指标筛选结果
    4.3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的权重结果与分析
        4.3.1 递阶结构层次模型构造
        4.3.2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的权重结果
        4.3.3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的权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竞赛制胜核心因素研究》访谈提纲
    附件2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层次表1
    附件3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指标层次表 2
    附件4 《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抽样
        1.3.4 信度效度检验
    1.4 研究设计思路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文献资料来源
    2.2 国外关于太极拳的研究
        2.2.1 域外太极拳文献分布情况
        2.2.2 域外太极拳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2.3 国外太极拳研究的作者和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2.2.4 国外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 国内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作者分布分析
        2.3.2 国内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3 国内太极拳前沿动态分析
        2.3.4 国内太极拳研究主题分析
    2.4 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4.1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高产机构/高被引机构分布
        2.4.2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4.3 作者分布
        2.4.4 国外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2.5 国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5.1 国内跨文化传播文献分布情况
        2.5.2 国内跨文化传播期刊分布
        2.5.3 国内跨文化传播高产机构与高被引机构分析
        2.5.4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2.5.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主题分析
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
    3.1 跨文化的阐释
        3.1.1 文化的阐释
        3.1.2 跨文化的阐释
    3.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阐释
4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
    4.1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
    4.2 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4.3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5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
    5.1 阐释太极拳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
        5.1.1 太极思想源于道家哲学
        5.1.2 太极拳礼蕴涵儒家美德
        5.1.3 太极拳技阐述释家智慧
    5.2 传播太极拳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5.2.1 太极拳“治已病”
        5.2.2 太极拳“治未病”
        5.2.3 传递“大健康”理念
    5.3 推动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
        5.3.1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5.3.2 促进“一带一路”发展
        5.3.3 加快武术入奥进程
6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6.1 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
        6.1.1 在宏观层面,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冲突
        6.1.2 在中观层面,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
        6.1.3 在微观层面,自我文化优先意识导致文化冲突
    6.2 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
        6.2.1 精神符号误读
        6.2.2 器物符号误读
        6.2.3 制度符号误读
    6.3 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小众化
        6.3.1 “离身性”认知思维的局限
        6.3.2 “重心抑身”等传播理念的缺陷
        6.3.3 “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弊端
        6.3.4 “意识语言”对传播话语权的制约
    6.4 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6.4.1 传播内容的失序
        6.4.2 传播语境的失序
        6.4.3 传播主体的不足
        6.4.4 文化他者的镜面映射
    6.5 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
        6.5.1 缺少责任与担当
        6.5.2 缺少顶层设计
7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7.1 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
        7.1.1 身体模式上的健康之道
        7.1.2 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
        7.1.3 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
        7.1.4 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
    7.2 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
        7.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器物符号
        7.2.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制度符号
        7.2.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
    7.3 凸显身体参与:对话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
        7.3.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具身性意蕴
        7.3.2 构建具身性传播思维: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7.3.3 培养具身性传播理念:从“重心抑身”到“身心合一”
        7.3.4 挖掘具身性教学方法:从“身体教育”到“身体对话”
        7.3.5 把握具身性传播话语权:从“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
    7.4 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7.4.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意涵
        7.4.2 认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7.4.3 认同“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7.4.4 认同“意境神韵”的审美观
        7.4.5 认同“和合为本”的伦理观
    7.5 弘扬中华文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
        7.5.1 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7.5.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意蕴
        7.5.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动态编码示范图
附录2 信度检验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一致性比较查询
附录3 多元话语分析原始材料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运动成绩
致谢

(3)论太极拳发展的体育化和艺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太极拳相关研究
        2.1.2 武术的体育化和艺术化研究
        2.1.3 太极拳的体育化和艺术化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技术路线
        3.1.3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太极拳发展的体育化研究
        4.1.1 太极拳体育化发展的开端
        4.1.2 太极拳体育化发展过程中的太极拳竞技活动
        4.1.3 太极拳的体育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4.2 太极拳发展的艺术化研究
        4.2.1 太极拳艺术化发展的开端
        4.2.2 太极拳艺术化过程—从拳术到艺术主旨载体的转变
        4.2.3 太极拳艺术化发展现状分析
    4.3 太极拳体育化与艺术化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变化
        4.3.1 太极拳体育化和艺术化原因
        4.3.2 太极拳的体育化和艺术化带来的变化
        4.3.3 如何看待太极拳发展的体育化和艺术化
    4.4 太极拳的体育化与艺术化关系探究
        4.4.1 以体育和艺术关系为出发点
        4.4.2 太极拳的体育属性与艺术审美关系的辨析
        4.4.3 太极拳的体育化对太极拳的艺术化的促进
        4.4.4 太极拳的艺术化对太极拳体育属性的丰富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大众对太极拳的高审美需求
        1.1.2 竞技双人太极拳具备显着的艺术属性
        1.1.3 人们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艺术认知薄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竞技双人太极拳的概述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艺术与艺术特征概念的研究
        1.4.2 太极拳套路与艺术美学的相关研究
        1.4.3 竞技太极拳套路的艺术审美表现相关研究
        1.4.4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与艺术关系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比较研究法
        2.2.4 录像分析法
        2.2.5 访谈法
    2.3 研究思路
3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
    3.1 内在艺术审美文化核心:太极哲理、儒释道文化
        3.1.1 太极哲理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1.2 儒家文化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1.3 道家思想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1.4 佛家思想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2 外在艺术审美文化形态:水文化
    3.3 外在艺术审美文化架构:竞技体育文化
4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
    4.1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形式
        4.1.1 套路结构程式:技术技法程式、动作结构程式
        4.1.2 动作编排:与音乐、服装、舞台的结合
        4.1.3 动作风格:高飘稳美、双人呼应
    4.2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内容
        4.2.1 技击意识
        4.2.2 写意化的艺术追求
        4.2.3 运动员的气质
5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
    5.1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形象性特征
        5.1.1 “圆”的形态:圆和大美、圆流周转
        5.1.2 “流”的过程:行云流水、节奏鲜明
        5.1.3 “情”的传达:形影相随、表情达意
    5.2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主体性特征
        5.2.1 “韵”的传神:气韵生动、因韵传神
        5.2.2 “意”的内核: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5.2.3 “悟”的空灵:独具一格、风格迥异
        5.2.4 “美”的体验:因人而异、各有其感
    5.3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审美性特征
        5.3.1 完整性:协调配合、浑然一体
        5.3.2 意象观:立象尽意、超然物外
        5.3.3 和谐观:由合生美、以和为美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5)太极散手技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1.1 发展之殇
        1.1.2 研究缘起
        1.1.3 拳以合道
        1.1.4 拳技误区
        1.1.5 理论盲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依据阐释
        1.5.1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
        1.5.2 符号学理论
        1.5.3 生理学理论
    1.6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技击理论研究层面
        2.1.1 太极拳技击中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
    2.2 太极拳技击实践方面的研究
        2.2.1 太极拳技击方法方面的研究
        2.2.2 “劲”力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考略
        2.2.3 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走访调查法
        3.2.3 归纳演绎法
        3.2.4 历史方法
        3.2.5 个案研究法
        3.2.6 介入研究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厘清概念:散手、太极散手、国外格斗术之辩
        4.1.1 “散打”“散手”之辩
        4.1.2 太极散手之辩
        4.1.3 散打与太极散手之辩
        4.1.4 太极散手与国外格斗术之辩
        4.1.5 小结
    4.2 理通入道:太极散手实战原理探究
        4.2.1 “指号学”理论和“形而上学”理论对太极散手技理建构的启示
        4.2.2 审视之法:“听劲”解构
        4.2.3 具体操作:“懂劲”解构
        4.2.4 感应随通:太极散手实战技理中“道”之阐释
        4.2.5 小结
    4.3 炼体证道:实战技理对太极散手功夫修炼的启示
        4.3.1 价值重构
        4.3.2 理念创新
        4.3.3 技术融合
        4.3.4 实践致用
        4.3.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太极”概念发展的历史透视
    附录二 全球化视野下的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美学视域下瑜伽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2 相关研究现状
    2.1 瑜伽起源的时间
    2.2 现代美学的发展与意义
    2.3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外已有的文献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社会调查法
        3.2.3 逻辑分析法和定性研究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瑜伽的发展背景
    4.2 瑜伽的审美特征与本质
        4.2.1 体育与美始终相伴
        4.2.2 瑜伽的美学要素与特征
        4.2.2.1 追求心境美是瑜伽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
        4.2.2.2 瑜伽离不开体育美学的审美三要素和基本特征
        4.2.3 瑜伽美的本质
    4.3 瑜伽的形式美
        4.3.1 瑜伽形式美的构成
        4.3.2 瑜伽形式美的构成法则
        4.3.2.1 整齐划一
        4.3.2.2 对称与均衡
        4.3.2.3 对比与调和
        4.3.2.4 节奏韵律
        4.3.2.5 多样化统一
    4.4 瑜伽的内涵美
        4.4.1 瑜伽的变化美
        4.4.2 瑜伽的自然美
        4.4.3 瑜伽的精神美
        4.4.4 瑜伽的健康美
        4.4.5 瑜伽的艺术美
    4.5 瑜伽文化内涵
        4.5.1 瑜伽所强调的基本社会理念
        4.5.1.1 不杀生或非暴力
        4.5.1.2 不贪婪
        4.5.1.3 简朴
        4.5.2 瑜伽运动的思想内涵
        4.5.3 瑜伽运动的宗教内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浅谈武术比赛中竞技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观察法
        1.2.3 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竞技太极拳的动态美
    2.2 竞技太极拳的静态美
    2.3 竞技太极拳的难度美
        2.3.1 连接美
        2.3.2 悬念美
    2.4 竞技太极拳的音乐美
    2.5 竞技太极拳的服饰美
        2.5.1 服装美
        2.5.2 色彩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8)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传统武术研究概述
    1.2 武术美学研究现状考察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作为术和艺的武术文化
    2.1 武作为“术”的文化考释
        2.1.1 武术的起源
        2.1.2 武术的历史发展概况
        2.1.3 中国武术的学理渊源
    2.2 武术的四种功能:实战、养生、伦理和审美
        2.2.1 实战
        2.2.2 养生
        2.2.3 伦理
        2.2.4 审美
    2.3 武术作为一种艺术:技、欲、道的游戏
        2.3.1 欲望
        2.3.2 技艺
        2.3.3 大道
3 传统武术的技艺审美
    3.1 技法“自然”:纯阳拳的动作特征分析
        3.1.1 动物仿生
        3.1.2 再现生活场景
        3.1.3 自然仿生
    3.2 拳诀和拳谱
        3.2.1 拳诀
        3.2.2 拳谱
    3.3 舞武同源以及相互渗透
        3.3.1 字面考证“舞”与“武”之间的关系
        3.3.2“舞”对“武”的艺术化影响
        3.3.3 纯阳拳中的武与舞
    3.4 武术套路的艺术化
        3.4.1 套路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3.4.2 形式美和意蕴美
        3.4.3 套路演练的意象审美
4 传统武术的武学身体观
    4.1 武术身体观与道教内丹学
        4.1.1 身体是武术的物质媒介
        4.1.2 武术:身体的展现场所
        4.1.3 身体意识和身体的整体性存在
        4.1.4 内丹术及身体体验
        4.1.5 以身体为载体:技法与功法的相互转化
    4.2 传统武术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的关联
        4.2.1 武术内力和境界体验
        4.2.2“无功利”的审美直觉
5 传统武术的生命精神:精气形神的内在统一
    5.1“气”为媒
        5.1.1 气与人的关系
        5.1.2 武与气之法理
    5.2 形神兼备:“程式化”与气韵生动
        5.2.1 形与神的程式化:规范和超越
        5.2.2 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气韵生动
    5.3 悟道:从有限到无限
        5.3.1 天道:阴阳有无
        5.3.2 人道:性情志趣
    5.4 大众文化:传统武术的当代生命精神的下落
        5.4.1 武术与影视文化
        5.4.2 传统武术与文学作品
        5.4.3 对休闲娱乐的影响
6 结语:走向大众
    6.1 竞技武术成为主流
    6.2 从技击到养生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古典美学视角下太极扇项目的美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太极扇发展内因与外因分析
        1.1.2 太极扇项目发展的自身定位
        1.1.3 研究太极扇项目的中国古典美学内涵是太极扇发展的重要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相关概念介绍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相关研究
    2.2 武术运动与美学的相关研究
    2.3 太极拳运动与美学的相关研究
    2.4 太极扇项目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太极扇项目之“言”——材料层
        4.1.1 扇子美
        4.1.2 服装美
    4.2 太极扇项目之“象”——形式层
        4.2.1 配乐美
        4.2.2 修炼过程美
    4.3 太极扇项目之“意”——意蕴层
        4.3.1 动作名称美
        4.3.2 表演效果美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中国审美理论研究现状
        1.2.2 体育美学研究现状
        1.2.3 武术美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逻辑分析法
        1.3.3 专家访谈法
        1.3.4 比较研究法
        1.3.5 个案研究法
    1.4 概念界定
        1.4.1 关于美
        1.4.2 审美文化
        1.4.3 美学与审美文化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假设
        1.5.1 基本思路
        1.5.2 理论假设及研究的基本观点
    1.6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6.1 重难点
        1.6.2 创新点
2 中国武术的审美意识缕析
    2.1 武术审美意识的萌芽
        2.1.1 武术审美意识的发轫期
        2.1.2 武术审美意识逐渐显化
    2.2 武术审美意识的形成
        2.2.1 从武术理论看审美意识的形成
        2.2.2 从武术器物看审美意识的形成
    2.3 武术审美意识的独立
        2.3.1 实用情感发展到审美情感是审美意识独立的前提
        2.3.2“套子”武术的出现是武术审美意识独立的标志
    2.4 武术审美意识的时代变迁
        2.4.1 武术审美由注重内蕴趋向表现外显
        2.4.2 武术审美由慢慢体味趋向快速浏览
    本章小结
3 中国武术审美的典型形态
    3.1 武、舞合一的表意方式
        3.1.1 武舞是武术与舞蹈的合而为一:有击亦有舞
        3.1.2 武舞的移情达性之功效
        3.1.3 武舞的宣扬武威之功效
        3.1.4 武舞的缘情尚志之功效
    3.2 驭物为灵:武术器械“剑”的艺术演化
        3.2.1 中国剑的艺术升华
        3.2.2“剑”形兵实礼的转化
        3.2.3 剑成为一种传情寓意的符号
    3.3 套路的美学意蕴显现
        3.3.1 美学视阈下套路的历史生成与文化定位
        3.3.2 套路的程式化与虚拟化
        3.3.3. 套路拳种纷呈与流派众多的美学释析
        3.3.4 套路的民间性格——与多种艺术样式“志同道合”
    本章小结
4 中国武术审美的最高理想——形神兼备
    4.1 武术美以形美为基础
        4.1.1 形是神的基础和载体
        4.1.2 武术对形的要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1.3 武术注重形美
    4.2 武术美以神美为旨归
        4.2.1 重神轻形的时代风尚
        4.2.2 武术主张“神乃形之君”
    4.3 形神兼备是武术审美的最高理想
        4.3.1 武术追求形神相合
        4.3.2 武术讲究形美意真
    本章小结
5 中国武术审美的核心价值——仁礼教化的人格修为
    5.1 美善统一是审美教化的思想基础
        5.1.1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美善统一
        5.1.2 中国武术崇尚武德——以德高为美
        5.1.3 关于审美的教化作用
    5.2 武术审美价值的宏观诠释——仁礼教化的人格修为
    5.3 武术审美价值的实证解析——仁礼教化的人格修为
        5.3.1 古代射礼的地位尊卑——射箭技术演变成了一种人文教化
        5.3.2 尚武崇侠的精神人格
        5.3.3 尊师重道的伦理向度
        5.3.4 保家卫国的儒家教化
        5.3.5 人文精神的熏陶滋养
    本章小结
6 中国武术审美的独特方式——品味与体悟
    6.1 品味与体悟的民族性格
        6.1.1 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向型性格
        6.1.2“天人合一”观构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思维基础
    6.2 品味:观赏者对武术美的把握方式
        6.2.1 武术美的意会性和模糊性
        6.2.2 品味不可目视的武术美
        6.2.3 品味需要主客体的交感
    6.3 体悟:习练者对武术美的感知方式
        6.3.1 武术的“悟”需要长时间的身体践行
        6.3.2 武术的“悟”需要审美主客体的情感沟通
    6.4 品味与体悟:武术审美的独特方式
        6.4.1 武术重神轻形决定了品味与体悟的审美方式
        6.4.2 武术注重整体决定了品味与体悟的审美方式
        6.4.3 武术讲求内意决定了品味与体悟的审美方式
    6.5“虚静”的心态是品味与体悟武术美的的前提
        6.5.1“虚静”的心态是审美活动的前提
        6.5.2 以“虚静”的心态审视武术之美
    本章小结
7 中国武术审美的至上追求——意象意境
    7.1 言外之意——武术审美由实有转向虚无
        7.1.1 武术对“气”的追求
        7.1.2 武术对“无”的追求
        7.1.3 武术对“圆”与“空”的追求
    7.2 象外之象——武术审美的意象追求
        7.2.1 武术中的“隐”与“秀”构成了审美意象的基础
        7.2.2 武术对象外之象的审美追求
    7.3 韵外之致——武术审美的意境沉醉
        7.3.1 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7.3.2 情景交融产生武术的意境美
        7.3.3 韵外之致:武术“形而上”的意境沉醉
    7.4 个案分析:象形取意而生成象形拳法
        7.4.1“比类取象”是象形拳的思想基础
        7.4.2 真实是象形拳的感情基础
        7.4.3 象形取意而成拳法
        7.4.4 象形拳的意境追求
    本章小结
8 中国武术审美的核心因子——和谐
    8.1 天人合一的武术审美观
        8.1.1 天人合一在武术中的体现
        8.1.2 天人合一与武术的拳理
    8.2 人际和谐的武术审美观
        8.2.1 人际和谐理念下的武德文化建构
        8.2.2 人与人和谐的理念是套路产生的原因之一
        8.2.3 追求人际和谐对武术技术的影响
    8.3 人自身本体和谐的武术审美观
        8.3.1 武术注重自身整体的和谐美
        8.3.2 武术技术动作中的和谐美
    8.4 当代和谐发展的武术审美观
        8.4.1 过分追求时尚,容易失去自我
        8.4.2 一味留恋传统,容易固步自封
        8.4.3 构建当代武术的和谐发展模式 ——传统文化内质与当代的艺术表达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竞技太极拳优秀运动员核心制胜因素研究[D]. 朱宏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D]. 周惠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论太极拳发展的体育化和艺术化[D]. 孔德福.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4]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D]. 胡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5]太极散手技理探究[D]. 李信厚.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6]美学视域下瑜伽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D]. 候勋强.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7]浅谈武术比赛中竞技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J]. 张淑君. 当代体育科技, 2018(14)
  • [8]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D]. 陶源. 武汉纺织大学, 2016(12)
  • [9]中国古典美学视角下太极扇项目的美学特征研究[D]. 梁闻铭.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6)
  • [10]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研究[D]. 马文友.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标签:;  ;  ;  ;  ;  

论太极拳的审美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