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新世纪的清算收付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1](2013)在《四川省社保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及工商银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民生作为重要研究课题,社保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四川社保在近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金规模和基金增量均呈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日渐成为商业银行存款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形势的日趋严峻的影响,国家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逐渐收紧货币供应并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大量回收流动性,造成了市场资金面趋紧的局面,受人民银行存贷比控制,各商业银行可经营资金大幅减少,对银行盈利能力造成了较大冲击。在此情况下,吸收社保、财政、公积金等大额低息(相对)资金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现在及将来很长时间优化本行存贷比及迅速扩充可经营资金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社保业务60余年发展历程分阶段的研究,总结了我国社保业务受国家政策影响大、改革步伐日趋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支付需求逐渐迫切等发展特点。同时,又通过对四川社保20余年发展历程分阶段的研究,结合我国社保业务总体发展趋势以及四川社保业务开展实际,分析了四川省社会保险事业的五大发展特点,并根据2008-2011年四川省社保业务开展情况、四川工行社保存款增长情况的研究,展示了四川省社保业务蕴含的巨大资金资源和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在国家及四川加大民生投入,提升社会保障覆盖的大环境下,作为民生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保事业,必然会按照社保业务的特点,不断加快发展,社保资金规模也必然会随之不断增加。显然,社保资金规模的增加对四川工行的发展是有利的,从近几年四川工行社保存款增量和增幅来看,均呈现了较大的增长,对四川工行的盈利贡献也日益扩大。研究四川社保业务发展特点,研判未来社保业务发展趋势,提前做好相应金融服务和研发相关金融产品,对抢占四川社保业务发展先机,提升四川工行社保业务经营贡献意义重大。同时,全球老龄化问题对社保业务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负面影响,我省人口老龄化情况也在不断加深,养老金领取人员也在不断增加,社保支付量也在扩大,未来社保收支情况如何,四川社保将会出现何种发展情况,四川的社保基金是否能够长期表现出稳定增长态势,四川社保又将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四川工行将如何应对?面对未来社保事业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本文以现有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模型,对未来20年四川省老龄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根据预测情况分析了四川省社保业务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国外老龄化国家的应对策略研究并结合我国及四川实际,分析预判四川省社保可能采取的措施,并据此制定了四川工行未来20年的社保业务发展对策。通过拟定未来四川工行社保业务发展对策,可为四川工行在后续社保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潘教建[2](2012)在《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为所属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成立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性,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移动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客户规模超过6亿,并于2012年4月正式组建财务公司。但是,集团内关于财务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模式还在进行各种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一种适合于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模式,对推动其他央企集团财务公司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就是通过文献综述、对比分析、案例研究、SWOT分析等方法,运用金融中介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有关理论,在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又对世界主要国家财务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同时,在对中国移动财务公司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模式设想及发展路径---基于“RFC”的动态发展模式,即以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为基础,以资金管理(Funds management)和资本运作(Capital operation)为两翼,根据中国移动集团所处的发展环境和生命周期,动态的发挥财务公司资金管理、资本运作和风险管理的金融支持功能,在开业初期以内部商业银行模式为主,并逐步过渡发展到内部混业银行模式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王乾星[3](2011)在《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域广阔,陆地边界线长达22800公里,沿线共有9个省(区)分别与15个国家相毗邻,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1.7%和全国人口的21.2%,但边疆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陆地边疆地区所特有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自90年代我国实施沿边开放战略以来,边境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利国、富民、兴边、睦邻、安邦”的重要作用,给沿边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极好时机。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做出开发大西部的重大决策,并明确提出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和加快口岸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西部地区应从战略高度理解边境贸易与西部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将边境贸易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先机选择,优先发展边境贸易。可见,加快边境贸易发展,既是发展内陆边疆地区经济的突破口,又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各民族共同繁荣。新疆与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且同为边境贸易大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几年来,两省(区)边境贸易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近几年,云南边境贸易的发展水平获得了较大提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云南边境贸易仍逆势上扬,发展态势良好。虽然云南边境贸易额在五大边境贸易省区排列最后,但云南在边境贸易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云南边境贸易仍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云南边境贸易的这些特色对于发展新疆边境贸易也是难得的宝贵经验。因此,通过比较新疆与云南两省(区)的边境贸易情况来研究新疆边境贸易领域的相关问题,把云南边境贸易的优势之处用在新疆的边境贸易发展上,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新疆边境贸易水平,加快新疆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首次将新疆和云南两省(区)的边境贸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二是较深入的研究了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的历史和现状。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力图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条件、环境以及历史进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二是通过比较分析新疆和云南两省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找到两省(区)边境贸易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打下基础。三是在国际经济新形势下,针对新疆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边境贸易发展经验的借鉴,提出发展新疆边境贸易的思路。本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本文奠定了分析的理论及政策基础。分别介绍了我国边境贸易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边境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第二部分是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与条件比较。此部分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首先比较了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其次比较了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的内部条件,经济条件和口岸条件;最后对与两省(区)接壤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分别为:两省(区)边境贸易在全国边境贸易中的地位、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的横向比较、两省(区)边境贸易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第四部分是国内外边境贸易发展经验借鉴及发展新疆边境贸易的对策。系统总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的边境贸易发展经验,从而为新疆边贸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邓中华[4](2010)在《矿业企业税务会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对税务会计的研究主要限于税务会计理论方面,如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税务会计假设和一般原则、税务会计的内容和特点、税务会计的模式、税务会计的目标等等,而对税务会计实务的研究还较少有人涉足;但只有开展对税务会计实务的研究,如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税务会计凭证和调整工作底稿与税务会计报表、纳税筹划等,才能促进税务会计尽早并真正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因此,本文在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税务会计独立的调整核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业的特点,对矿业企业各税种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和纳税筹划在理论和实务上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对各种税务会计概念述评和对税务会计四个典型认识误区剖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税务会计的内涵,,对税务会计范围的三类观点进行了分析,探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分析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必要性。从理论上对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税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进行比较,对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尽早建立税务会计准则并对税务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纳税筹划的含义、特征、纳税筹划应遵循的原则。对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进行了研究。所得税是矿业企业税务会计调整核算中的重点税种,在对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对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矿业企业流转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进行了研究。流转税各税种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中的差异较少,对增值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诸多税种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核算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将纳税筹划的一般原理与矿业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探讨了矿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的纳税筹划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①重新界定了税务会计的内涵,提出了税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新观点,为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真正分离出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完善了税务会计理论;②总结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方法与特点,首次提出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可分为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两种类型,构建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理论体系,有利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③在研究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企业各税种的税务会计调整分录、调整工作底稿的设计思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推进了税务会计的实务研究;④考虑矿业的特殊性,将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运用到矿业企业中去,并给出了案例。⑤将纳税筹划的一般原理与矿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讨了矿业企业的所得税、资源税等税种的纳税筹划方法,对矿业企业合法降低税负和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戴宏[5](2010)在《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文中提出随着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不断发展,移动商务也进入了高速成长期。移动支付作为移动商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安全性成为移动商务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移动网络开放性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局限性,使得传统电子支付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案都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支付,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技术层面,很少有关于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无论采取何种安全措施,风险总是存在的。因此,对移动支付系统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是非常有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移动支付系统组成要素出发,在对各种支付模式中风险域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基于风险域分布和组成要素分布的移动支付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理论方法。针对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提出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引入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对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改进。最后,对本文提出的移动支付系统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和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了移动支付系统组成要素分布模型。由于目前对移动支付系统多采用功能结构来进行描述,这样会造成研究对象非常庞大,系统复杂度高,不容易科学评估。因此,本文引入系统论的基本理论,打破原有的移动支付系统各个参与角色的独立描述,将移动支付系统以组成元素的形式重新来进行划分,建立了移动支付系统组成要素分布模型。2.建立移动支付系统风险分布模型。对三种典型支付模式及其特例的风险区域进行了划分,并且讨论了每一个风险区域中的组成要素分布,由此建立起以组成要素分布为基础的移动支付系统风险分布模型。该模型为移动支付系统建立了一个风险分布组成要素数据集合,对任何一个移动支付系统都可以通过对集合中的元素进行选取和增减来形成自己特有的风险分布模型。3.提出建立移动支付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方法。根据风险的一般定义,结合移动支付系统对安全的特殊需求,建立以风险分布和组成要素分布为基础的风险评估的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使得这些指标都能定位到相应的风险区域上和该区域的组成要素上。4.给出了移动支付系统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在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移动支付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评估指标之间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给出了整个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针对模糊综合评判法主观性强,随机性大的缺点,引入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对其加以改进。并且对两种模型的优缺点分别进行了讨论。5.实证研究。运用本文提出的移动支付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和建立的数学模型来对具体的移动支付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使得静态的组成要素分布模型与动态的支付过程保护相结合,并且通过对指标权重的分析计算可以清晰地判断出在各种不同的移动支付系统中哪些环节的风险最大。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状况,从而为加强系统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策略提供科学地理论基础和数学参考。
杨峰[6](2007)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中间业务上,以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在建立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以经济增加值贡献为尺度的财务考核体系,中间业务收入对于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分析中间业务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找出差距,剖析原因,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着重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和如何完善其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探讨。论文首先是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理论,包括中间业务的含义、分类、内容和特点;然后引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验;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文章的重点部分在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主要从中间业务发展需要优化的外部环境、中间业务的创新、市场营销、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的创新点表现在对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出中间业务发展的共性及一般规律,期望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上,提出中间业务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中间业务的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钱意清[7](2007)在《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发展阶段,阐述了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不可低估的力量,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结构复杂,民营企业集团在内部管理上所暴露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甚至毁灭性打击,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源于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有关。本文透过国内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大胆地引入到民营企业集团这一特定经济群体研究中来,明确地界定了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主体、客体及目标,并从较为成熟的“委托代理理论”“寻租理论”“集权分权理论”中挖掘其与民营企业相关的内涵及其产生的问题,为研究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本文又能运用在理论中创新、理论中联系实际的研究思路解决民营企业集团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对比分析、数学模型等方式为民营企业集团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最后本文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控制方法,使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形成系统,增强可操作性,从制度上能管理好集团所拥有的下属子、分公司。全文主要分为四大章:第一章,本文的引论,通过中国民营企业的变迁,指出我国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透过国内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成果的回顾,阐述论文研究的思路,即财务控制模式和财务控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二章,本文的理论分析,主要界定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主体、客体和目标;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和寻租理论及其产生的问题。第三章,本部分主要论述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组织框架的构建、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介绍了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三种控制模式;财务集权控制模式、财务分权控制模式和财务平衡控制模式及其决策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在不同财务控制模式下由于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成本之间的权衡即财务控制模式的决策总成本TC(x)的权衡,以达到决策效果最优。第四章,本部分论述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控制方法,从资金控制、人事控制、制度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评价等五个方面建立兼顾激励机制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控制方法,进而对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控制予以总结与展望。
李劲松[8](2006)在《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潜在风险的管理 ——以XX银行对XX集团的管理为例》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直都是金融监管部门及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70%的收入来自贷款收入,许多基层行贷款集中度极高,贷款客户的生死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前商业银行的单一客户逐步演变为集团客户。而商业银行对贷款客户的管理手段依然沿用过去的单一客户管理模式,未能从整体上管理集团客户,以致集团客户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风险,商业银行却不知晓,待到集团客户积累的风险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集中爆发,商业银行往往是束手无策,其损失也在所难免。由于近几年在国际、国内频繁发生诸多集团客户破产倒台,其损失巨大,其负面影响令商业银行为之色变,一见到风险,就收回贷款,把一些商业银行应该经营的潜在风险也当成事实风险,不仅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收益,更有甚者是人为掐断集团客户资金链条,带来商业银行新的资产裂变压力。商业银行应当注重集团客户潜在风险的研究,正确区分潜在风险与事实风险,提升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架构,规范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加强潜在风险预警及防范,不盲目压缩信用,合理调整信贷产品结构,调整承贷主体,优选抵押物,对潜在风险勇于识别、接受、防范、化解、经营,在增加商业银行收入的同时,防止潜在风险劣变为事实风险。
钟晖[9](2006)在《税收征管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兼论我国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与完善》文中研究表明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且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以上,但是在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在制度层面上,财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税收法律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具体执行;在业务管理层面上,征管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税收信息化的水平都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的具体效果。另外,根据我国的实际,现行的征管模式过于单一也是制约我国税收征管实际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通过比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税收征管制度的先进之处,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改进思路。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导论,重点解释了和税收征管相关的概念,并根据我国税务机关设置提出对税收征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按照税收管理、税款征收、税收检查、税收法律责任和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等五个方面主要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美国、日本、法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阿根廷)的税收征管制度并加以评价。第三部分简要回顾了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历程,并结合我国国情指出现行税收征管在制度层面上存在财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税收法律的不健全的问题;在业务管理层面上存在征管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税收信息化的水平不高的问题。另外,现行的征管模式过于单一也是制约我国税收征管实际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具体建议。
张云发[10](2005)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向WTO承诺对外开放金融市场最后时限的日益临近,我国商业银行正经历着一场操作风险的严峻考验。特别是2005年伊始,我国几家商业银行连续爆发了多起金融大案要案,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国务院、金融监管当局对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十分关注,积极研究部署,以期遏止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快速上升的势头。因此,及时化解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关系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和我国的金融安全,对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创建安全的金融运行环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释了金融全球化的概念,分析了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因素,以及金融全球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其次,列举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总结归纳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再次,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分别从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度执行乏力,操作风险监管机制滞后、补救措施乏力,操作风险控制意识落后、处理方式简单等方面对操作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全方位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加强外部监督,提高监管水平,建立操作风险缓解机制,降低操作风险损失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层面提出了一些应对操作风险的对策思考。
二、面向新世纪的清算收付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新世纪的清算收付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社保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及工商银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源起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第2章 我国社保业务发展情况概述 |
2.1 我国社保业务发展历程 |
2.1.1 单位自身管理服务体制阶段(1949-1983) |
2.1.2 社会化管理服务体制创建阶段(1984-2001) |
2.1.3 公共服务体制建设阶段(2002年-至今) |
2.2 我国社保业务发展特点 |
第3章 四川省社保业务发展情况概述 |
3.1 四川省社保业务发展历程 |
3.1.1 恢复性探索起步阶段(1986—1990) |
3.1.2 全面改革发展阶段(1991—1995) |
3.1.3 调整完善阶段(1996—2012) |
3.2 四川省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特点 |
3.3 近四年(2008-2011)我省社会保障事业开展情况 |
3.3.1 养老保险开展情况 |
3.3.2 其他保险开展情况 |
3.4 四川社保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构架及运作 |
3.4.1 四川社保账户构架 |
3.4.2 四川社保资金运作模式 |
第4章 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社保业务开展情况 |
4.1 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简介 |
4.2 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社保业务开展情况 |
第5章 未来社保业务发展情况预测 |
5.1 未来四川省社保业务发展情况的研究思路 |
5.2 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模型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模型符号介绍 |
5.2.3 模型建立 |
5.3 四川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思考 |
5.3.1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问题 |
5.3.2 四川省社保可能采取的措施 |
第6章 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社保业务发展对策 |
6.1 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社保业务应对分析 |
6.2 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社保业务具体服务措施 |
6.2.1 代理社保资金归集方面 |
6.2.2 代理社保资金发放方面 |
6.2.3 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方面 |
6.2.4 社保基金监管方面 |
6.2.5 补充养老产品服务方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概念、特点及理论依据 |
2.1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基本概念 |
2.2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主要特点 |
2.2.1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属性” |
2.2.2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产业属性” |
2.2.3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内部属性” |
2.2.4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监管属性” |
2.2.5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
2.3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 |
2.4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理论基础 |
2.4.1 金融中介理论 |
2.4.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4.3 交易成本理论 |
2.4.4 金融功能理论 |
2.4.5 金融结构理论 |
第三章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1 积极探索阶段:1987年5月-1991年12月 |
3.1.2 稳步发展阶段:1991年12月-1996年9月 |
3.1.3 调整规范阶段:1996年9月-2000年6月 |
3.1.4 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6月-2004年8月 |
3.1.5 突破发展阶段:2004年8月-至今 |
3.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模式问题分析 |
3.2.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主要业务内容 |
3.2.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主要发展模式 |
3.2.3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世界主要国家财务公司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世界各国财务公司概况 |
4.1.1 美国的财务公司 |
4.1.2 德国的财务公司 |
4.1.3 英国的财务公司 |
4.1.4 日本的财务公司 |
4.1.5 香港的财务公司 |
4.1.6 在华外资(合资)财务公司 |
4.2 美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分析及经验借鉴 |
4.2.1 美国财务公司发展概况 |
4.2.2 美国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分析 |
4.2.3 美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案例分析—GECS |
4.3 德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分析及经验借鉴 |
4.3.1 德国财务公司发展概况 |
4.3.2 德国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分析 |
4.3.3 德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案例分析—SFS |
4.4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西方财务公司比较 |
4.5 西方发达国家财务公司类机构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启示 |
4.5.1 金融功能和业务的准确定位是发展的前提 |
4.5.2 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是发展的核心 |
4.5.3 健康的运营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发展的保障 |
4.5.4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持续发展的保证 |
第五章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模式设想 |
5.1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5.1.1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的发展优势 |
5.1.2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的发展劣势 |
5.1.3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的发展机遇 |
5.1.4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的发展挑战 |
5.2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模式探讨 |
5.2.1 基于“RFC”的动态发展模式 |
5.2.2 开业初期的内部商业银行模式 |
5.2.3 发展中期的内部混业银行模式 |
5.2.4 未来发展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
5.3 中国移动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实现条件 |
5.3.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集团公司行政干预 |
5.3.2 拓宽融资渠道,减少对集团公司的资金依赖 |
5.3.3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
5.3.4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3.5 建立功能全面、强大的电子支持系统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二章 我国边境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政策 |
第一节 我国边境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我国边境贸易政策的演变 |
第三章 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条件与环境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 |
一、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 |
二、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 |
三、结论 |
第二节 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的内部条件比较 |
一、经济条件比较 |
二、口岸条件比较 |
第三节 两省(区)接壤国家政治经济环境比较 |
一、两省(区)接壤国家的政治环境 |
二、两省(区)接壤国家的经济环境 |
三、结论 |
第四章 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两省(区)边境贸易的地位 |
一、在本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二、在本省外贸中的地位 |
三、在全国边境贸易中的地位 |
第二节 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的横向比较 |
一、两省(区)边境贸易的规模与速度比较 |
二、两省(区)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比较 |
三、两省(区)边境贸易市场结构比较 |
四、两省(区)边境贸易经营主体比较 |
五、两省(区)边境贸易结算方式比较 |
第三节 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一、新疆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二、云南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三、结论 |
第四节 两省(区)边境贸易发展的特点 |
第五章 国内外边境贸易发展经验借鉴及发展新疆边境贸易的对策 |
第一节 国内外边境贸易发展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发展新疆边境贸易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矿业企业税务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矿业企业的特点与现状 |
1.1.2 目前我国矿业企业税负情况 |
1.1.3 我国税务会计研究综述 |
1.1.4 纳税筹划研究综述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税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 |
2.1 税务会计概念探讨 |
2.1.1 定义税务会计的观点述评 |
2.1.2 对税务会计分类的探讨 |
2.2 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的必要性分析 |
2.2.1 从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性看税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
2.2.2 税务会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与会计要素 |
2.2.3 税务会计的分离有实践中的必要性 |
2.3 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探讨 |
2.3.1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分析 |
2.3.2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辨析 |
2.4 对税务会计认识误区的剖析 |
2.4.1 关于税务会计认识上的误区 |
2.4.2 关于税务会计认识误区的原因分析 |
2.4.3 为使人们走出对税务会计认识误区应采取的措施 |
2.5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基本原理探讨 |
2.6 税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探讨 |
2.6.1 对与财务会计相同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分析 |
2.6.2 对与财务会计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分析 |
2.7 关于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特点的探讨 |
2.7.1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差异性 |
2.7.2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动态性 |
2.7.3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全程性 |
2.7.4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刚性 |
2.7.5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中调整分录的特点 |
2.8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方法研究 |
2.8.1 直接调整核算和间接调整核算的诠释 |
2.8.2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计算方法 |
2.8.3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会计资料 |
2.9 税务会计准则研究 |
2.9.1 制定税务会计准则的必要性探讨 |
2.9.2 税务会计准则的地位与性质分析 |
2.9.3 税务会计准则的内容设计 |
2.10 纳税筹划理论研究 |
2.10.1 纳税筹划的含义 |
2.10.2 纳税筹划的特征 |
2.10.3 纳税筹划应遵循的原则 |
2.11 小结 |
第三章 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1 矿业企业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基础研究 |
3.2 时间性差异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2.1 税法先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的调整核算 |
3.2.2 税法后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的调整核算 |
3.3 收入的永久性差异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3.1 永久性差异分类探讨 |
3.3.2 可免税收入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3.3 应纳税收益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4 扣除项目永久性差异的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3.4.1 不可抵减费用、损失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4.2 可抵减费用、损失的内容及调整核算 |
3.5 所得税调整工作底稿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矿业企业流转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1 矿业企业增值税的调整核算概论 |
4.2 矿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购销业务的增值税调整核算实研究 |
4.2.1 国内购进货物的调整核算 |
4.2.2 进口货物的调整核算 |
4.2.3 销售货物的调整核算 |
4.2.4 购入免税农产品的调整核算 |
4.3 矿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视同销售行为的调整核算研究 |
4.3.1 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调整核算 |
4.3.2 将自产的货物用于对外投资的调整核算 |
4.3.3 将货物用于集体或个人消费的调整核算 |
4.3.4 将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的调整核算 |
4.4 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研究 |
4.4.1 收入型增值税的调整核算 |
4.4.2 消费型增值税的调整核算 |
4.5 矿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研究 |
4.6 矿业企业资源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7 矿业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7.1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务会计计量的调整 |
4.7.2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务会计记录的调整 |
4.8 矿业企业教育费附加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实务研究 |
4.8.1 教育费附加税务会计计量的调整 |
4.8.2 教育费附加税务会计记录的调整 |
4.9 矿业企业收入计量和关联企业间收入的计量差异的调整核算 |
4.9.1 对矿业企业收入计量的调整核算 |
4.9.2 对矿业企业关联企业间收入的调整核算 |
4.10 小结 |
第五章 矿业企业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1 矿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1.1 矿业企业筹资阶段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1.2 矿业企业投资阶段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1.3 矿业企业经营阶段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1.4 矿业企业改制重组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 |
5.2 矿业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2.1 利用运输费用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2.2 利用销售方式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2.3 利用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2.4 利用购进固定资产进行纳税筹划的研究 |
5.3 矿业企业其他税种纳税筹划实务研究 |
5.3.1 资源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2 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3 营业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4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3.5 房产税的纳税筹划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某矿业企业有关涉税的经济业务 |
附录2 某矿业企业有关涉税业务现行财务会计处理分析 |
附录3 某矿业企业涉税业务在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情况下的财务会计处理 |
附录4 某矿业企业涉税业务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探讨 |
附录5 某矿业企业纳税筹划报告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移动支付和移动支付系统 |
2.1.1 移动支付 |
2.1.2 移动支付系统 |
2.1.3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
2.1.4 总结 |
2.2 移动支付系统安全 |
2.2.1 安全支付协议的研究 |
2.2.2 实现技术 |
2.2.3 总结 |
2.3 安全风险评估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2.3.2 风险评估标准 |
2.3.3 风险评估方法 |
2.3.4 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移动支付系统组成要素分布与风险分布研究 |
3.1 移动支付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
3.1.1 系统论的引入 |
3.1.2 移动支付系统的组成 |
3.1.3 移动支付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
3.2 系统组成要素分布模型 |
3.2.1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支付模式 |
3.2.2 以金融机构主体的支付模式 |
3.2.3 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体的支付模式 |
3.3 基于组成要素分布的风险分布模型 |
3.3.1 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 |
3.3.2 基于组成要素分布的移动支付系统风险二维分布模型 |
3.3.3 基于组成要素分布的移动支付系统风险三维分布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构建移动支付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1 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 |
4.1.1 风险管理的内涵 |
4.1.2 风险评估 |
4.2 移动支付系统风险评估 |
4.2.1 移动支付系统安全目标 |
4.2.2 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评估 |
4.3 构建基于组成要素分布和风险分布的评估指标体系 |
4.3.1 移动支付系统风险结构分析 |
4.3.2 指标选取原则 |
4.3.3 构建指标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5 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
5.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5.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2 移动支付系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 |
5.1.3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优缺点 |
5.2 模糊神经网络评估模型 |
5.2.1 人工神经网络 |
5.2.2 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的模糊神经网络评估模型 |
5.2.3 模糊神经网络评估模型的优缺点 |
5.3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 |
6.1 被评估系统的分析 |
6.1.1 被评估的移动支付系统基本信息 |
6.1.2 基本数据来源 |
6.1.3 构建被评估系统的组成要素分布模型 |
6.1.4 被评估系统的风险结构分析 |
6.2 指标体系的确立 |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1 分析问题建立网络结构图 |
6.3.2 元素间关系建立 |
6.3.3 判断矩阵的建立 |
6.3.4 构造ANP超矩阵计算权重 |
6.3.5 对权重系数的评价 |
6.4 系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计算 |
6.4.1 建立因素集 |
6.4.2 建立权重集 |
6.4.3 建立评价集 |
6.4.4 确定评价隶属度矩阵 |
6.4.5 初级模糊综合评判 |
6.4.6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6.4.7 评价结果 |
6.5 系统风险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计算 |
6.5.1 前期准备 |
6.5.2 设计被评估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 |
6.5.3 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
6.5.4 评估结果的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重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
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含义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方法及内容 |
2.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验借鉴 |
3.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
3.2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验及启示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
4.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
4.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
4.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 |
5.1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
5.2 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建设 |
5.3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 |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
6.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
6.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 |
6.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价策略 |
6.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 |
6.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中国民营企业的变迁 |
第二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国内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成果回顾 |
一、国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成果 |
二、国内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成果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主体、客体和目标 |
一、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主体 |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客体 |
三、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容 |
二、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其代理问题 |
第三节 寻租理论 |
一、寻租理论的内容 |
二、寻租行为的产生及其问题 |
第三章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模式 |
第一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三种模式 |
一、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财务集权控制模式 |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财务分权控制模式 |
三、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财务平衡控制模式 |
第二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一、民营企业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
二、民营企业集团总部管理层的素质能力 |
三、民营企业集团子、分公司对母公司财务战略影响的重要程度 |
四、民营企业集团组织结构 |
第三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模式的权衡 |
第四章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控制方法与展望 |
第一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资金控制 |
一、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资金控制的实施模式 |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资金控制的运作方式 |
第二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人事控制 |
一、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财务负责人委派制 |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 |
第三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制度控制 |
一、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财务管理制度 |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会计核算制度 |
三、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制度 |
第四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预算控制 |
一、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预算控制模式 |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预算执行的控制点 |
三、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改进财务预算制度的思路 |
第五节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绩效评价 |
一、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 |
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绩效评价运作方式 |
第五章 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潜在风险的管理 ——以XX银行对XX集团的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思路与创新 |
第二章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管理理论 |
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 "三主、一模板、一集中"理论 |
第三章 集团客户的概念、特点及潜在风险 |
3.1 集团客户与集团企业 |
3.2 集团客户的框架结构 |
3.3 集团客户的利益主体 |
3.4 事实风险与潜在风险 |
3.5 潜在风险与银行收益 |
3.6 潜在风险的分类 |
第四章 XX集团的潜在风险分析与管理措施 |
4.1 XX集团的基本情况 |
4.2 XX集团的潜在风险分析 |
4.3 XX商业银行对XX集团采取的维护措施 |
第五章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潜在风险的应对思路及对策研究 |
5.1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潜在风险的应对思路 |
5.1.1 替代性 |
5.1.2 潜在风险集团客户的两种手段 |
5.1.3 整体思路 |
5.2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潜在风险对策研究 |
5.2.1 建立分层次贷后管理机制 |
5.2.2 提升潜在风险管理理念 |
5.2.3 完善潜在风险管理架构 |
5.2.4 规范潜在风险管理流程 |
5.2.5 潜在风险预警及防范 |
5.2.6 优选抵押物 |
5.2.7 潜在风险集团客户虚增资产的识别、分析与对策 |
5.2.8 账户管理 |
5.2.9 不盲目压缩信用 |
5.2.10 调整信贷产品结构 |
5.2.11 调整承贷主体 |
5.2.12 给付对价 |
5.2.13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责、权、利的统一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
(9)税收征管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兼论我国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目标 |
1.2 相关概念的说明及研究方法 |
1.3 已有文献的回顾 |
1.4 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的比较借鉴及启示 |
2.1 税务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2 税款征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3 税收检查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4 税收法律责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5 税收征管中计算机应用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6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历史回顾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历史回顾及评价 |
3.2 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我国税收征管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基本思路 |
4.1 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合理分权,是强化税收征管的根本前提 |
4.2 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现行税制,是强化税收征管的基本保证 |
4.3 改进税务稽查机制,集中稽查,重点防范,加大惩处力度 |
4.4 理顺税收征管各部门的关系,合理划分职责,加强分工协作 |
4.5 提高税收信息化水平,加强税源控制 |
4.6 结合我国国情,实行有区别的税收征管模式 |
参考文献 |
(10)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状况 |
(三)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金融全球化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
(一) 金融全球化概念界定 |
(二)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 |
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与特点 |
(一) 操作风险的概念 |
(二) 操作风险的表现 |
(三) 操作风险的特点 |
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
(一) 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度执行乏力 |
(二) 操作风险监控机制滞后,补救措施乏力 |
(三) 操作风险控制意识落后,处理方式简单化 |
四、控制操作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的选择 |
(一)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全方位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 |
(二) 加强外部监督,提高监管水平 |
(三) 建立操作风险缓释机制,降低操作风险损失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四、面向新世纪的清算收付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社保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及工商银行对策研究[D]. 吴迪.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1)
- [2]中国移动财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D]. 潘教建.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3]新疆与云南边境贸易发展比较研究[D]. 王乾星. 新疆财经大学, 2011(04)
- [4]矿业企业税务会计研究[D]. 邓中华. 中南大学, 2010(01)
- [5]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D]. 戴宏.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8)
- [6]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 杨峰. 郑州大学, 2007(05)
- [7]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 钱意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3)
- [8]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潜在风险的管理 ——以XX银行对XX集团的管理为例[D]. 李劲松. 郑州大学, 2006(06)
- [9]税收征管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兼论我国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与完善[D]. 钟晖. 厦门大学, 2006(01)
- [10]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张云发.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