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_2促进环戊烯胺衍生物的合成

SmI_2促进环戊烯胺衍生物的合成

一、Synthesis of the Cyclopentenylamine Derivatives Promoted by SmI_2(论文文献综述)

安振宇[1](2021)在《含氮杂环和螺环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含氮杂环化合物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核心结构单元,在生物、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尤其是五元和七元含氮杂环,例如:噻唑、噻唑酮和氮杂卓等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活性分子中,在创新药开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螺环茚作为一种特殊结构的螺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发展绿色环保、简单高效的策略,合成各种新型的化合物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中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在绿色环保的反应条件下,通过1,3-二酮、KSCN、异硫氰酸苯酯等简单的底物,合成噻唑-2-酮、1,4,2-二噻唑和1-苯并氮杂卓化合物的策略,还利用1-苯基环丁醇合成了一种全碳骨架的螺环茚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碘参与的条件下,通过1,3-二酮化合物和硫氰酸钾之间的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4,5-二取代的噻唑-2-酮化合物。该合成策略无需金属催化剂,通过一锅法完成了C-N、C-S和C=O键的构建,并且具有良好的底物兼容性。2、在无催化剂和添加剂的条件下,以异硫氰酸苯酯和质子化羟胺衍生试剂(MsONH3OTf)为底物,合成了一种1,4,2-二噻唑化合物。该合成策略为质子化羟胺衍生试剂的应用和1,4,2-二噻唑化合物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碘参与的亲电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1-苯并氮杂卓衍生物。该反应以碘为促进剂,通过碘活化N-芳基丁烯胺的双键,实现分子内的环化反应。这种苯并氮杂卓衍生物的合成丰富了七元氮杂环化合物的种类,为探索具有药用价值的含氮杂环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向。4、通过酸催化的螺环化反应,构建了一系列结构独特的螺环茚化合物。该反应以1-苯基环丁醇为底物,三氟乙酸为催化剂,无需氧化剂和添加剂,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反应。反应机理为在酸催化的条件下,1-苯基环丁醇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随后经过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最终产物。

刘晨,齐燕,刘永军[2](2021)在《有机转化中二碘化钐及其他钐试剂近期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钐试剂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在有机合成中占据着一席之地.SmI2优异的单电子转移能力和还原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Sm、allylSmBr、SmI3等其他钐试剂的潜力也逐渐被开发出来.综述了近5年来SmI2以及其他钐试剂介入的反应.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 SmI2促进的偶联反应研究,(2)其他钐试剂(Sm, allylSmBr, SmI3, Sm(OTf)3)等促进的偶联反应研究,(3)钐试剂介入的有机还原反应.

赵志国[3](2021)在《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活化胺类、醚类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六十多年前Neiland合成出第一种稳定的碘叶立德至今,碘叶立德主要被用作产生卡宾物种的前体。此外,少量的研究表明碘叶立德也可作为亲电试剂或亲核试剂。尽管对碘叶立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但碘叶立德新的反应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本论文系统性地发展了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的系列反应,实现了三级芳胺的环化、完全脂肪胺的环化、醚的新化学转化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本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碘叶立德与三级芳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本论文设计并发展了基于碘叶立德-三级芳胺卤键复合物作用模式的三级芳胺直接环化反应。研究发现碘叶立德与三级芳胺之间不仅可以发生单电子转移过程而形成自由基离子对中间体,而且碘叶立德可以攫取三级芳胺上的两个氢原子,从而诱导发生环化反应。通常三级芳胺的环化需要预先氧化胺并且要借助于过渡金属的催化才能实现,本论文发展的环化反应不需要修饰胺、不需要额外的超化学计量的氧化剂/引发剂作为攫氢试剂,简单混合碘叶立德和三级芳胺即可在几分钟内完成整个环化过程进而得到吲哚啉衍生物。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碘叶立德独特的反应性质,为胺类、醚类等多种路易斯碱的化学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部分:碘叶立德与脂肪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基于碘叶立德-脂肪胺卤键复合物作用模式,本论文实现了完全脂肪胺的环化反应。对于N-H没有保护的脂肪胺通常会与过渡金属催化剂配位进而使催化剂失活,此外,脂肪胺与氧化剂难以兼容,因此,通过惰性C-H键断裂过程来实现这类脂肪胺的转化是有机合成领域的难题之一,特别是涉及脂肪胺β-位C-H键的转化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研究发现碘叶立德能够活化脂肪胺并在β-位发生惰性C-H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重构,进而诱导发生了完全脂肪胺的环化反应,这一环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兼容性,一系列链状的与环状的脂肪胺都可以参与这一环化反应,得到多样化的氮杂环化合物。第三部分:碘叶立德与醚的转化反应研究本论文发展了碘叶立德-醚卤键复合物反应模式,发现碘叶立德不仅能活化胺也可以活化醚,实现了醚键的断裂重构反应。本论文研究发现加入硼酸酯或三氟化硼可以有效增强碘叶立德-醚的作用强度,能够诱导发生单电子转移过程,导致醚中C-O键断裂进而与碘叶立德发生新的C-O键重构反应。这一反应模式适用于环醚和链醚,在温和条件下即可发生C-O键的断裂重构反应,这为探索碘叶立德与其它含氧的路易斯碱的化学转化提供了新思路。第四部分:碘叶立德与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研究二氢呋喃是一类重要的含氧杂环化合物,同时也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本论文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复合物反应模式,发现碘叶立德能活化原位生成的烯醇,发展了由二羰基化合物和碘叶立德作为反应物直接构建多取代二氢呋喃骨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一系列脂肪族和芳香族二羰基化合物均可参与转化。这一方法也可以用于构筑二氢吡喃类杂环化合物,本论文发展的这一合成方法为构建含氧杂环骨架提供了新途径。

肖检,彭羽,李卫东[4](2021)在《倍半萜生物碱Dendrobine的全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石斛碱(Dendrobine)是一类从传统中药金钗石斛中分离得到的具有Picrotoxane倍半萜碳骨架的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由于该化合物具有多环稠合和七个连续立体中心的结构特点,以及镇痛和退热等药理活性,引起了众多有机合成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的关注.五十年来,天然产物Dendrobine的药理活性研究和化学合成不断涌现,主要总结了天然产物Dendrobine的生源途径和合成研究进展.

胡康飞[5](2020)在《电化学诱导C-N键偶联反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利用有机电化学策略实现C-N键偶联反应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在我们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通过电促进、碘催化的间接氧化或电促进直接氧化的途径,构建C-N键。1.电化学诱导KI催化构建α-烯胺酮类化合物通过电化学诱导碘催化,实现了环戊酮和苯胺类底物分子间的C(sp3)-H/N-H偶联反应,为构建α-烯胺酮类化合物发展了新型的策略。该体系中不需加入金属试剂或化学氧化剂,具有条件温和,原料简单易得,原子经济性高等优点。EPR实验中加了 DMPO,间接捕获到了自由基,表明了自由基作用的机制。2.电化学诱导碘催化构建吲哚啉类化合物在电化学诱导碘催化的条件下,实现了 4-甲基-N-(2-烯基苯基)苯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分子内C(sp2)-H/N-H偶联,为构建吲哚啉类骨架发展了绿色高效的策略。该体系避免了加入金属催化剂或氧化剂,条件温和,产率高,底物普适性优越,克规模实验的产率保持,具有工业应用价值。3.电化学诱导碘催化构建吲哚类化合物在电化学诱导和碘催化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了 4-甲基-N-(2-烯基苯基)苯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分子内C(sp2)-H/N-H偶联,为制备N-对甲苯磺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研发了实用便捷的手段。该反应不需要加入金属催化剂或氧化剂,反应原料廉价易得,条件温和,产率高,底物范围广,原子经济性高,克规模实验产率得到保持,可应用到大工业量化生产中。4.电化学诱导直接氧化生成吡唑类化合物通过电化学直接氧化,实现β,γ-烯基腙类底物的分子内C(sp2)-H/N-H偶联,合成吡唑类化合物。该反应不需要金属催化剂或额外氧化剂的加入,只需要加入电解质,使用洁净的电子作氧化还原剂,条件温和,产率高,底物易制备且普适性好,原子经济性高,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研发了快速高效的策略。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电化学诱导实现C-N键偶联的方法,可不加或减少加入金属催化剂和化学氧化剂,原子经济性高,更加绿色高效。碘盐作电解质、媒介,在电化学诱导C-N键偶联反应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文竹,豆立娟,母伟花[6](2020)在《环丙烷与不饱和化合物发生[3+2]扩环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具有较强的环张力,环丙烷能够与多种不饱和化合物发生[3+2]扩环反应构建五元碳环或五元杂环骨架结构.这些五元环化合物是许多药物、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核心结构,同时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反应中间体,在医药、农业、化工、有机合成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近年来,许多化学研究者以环丙烷作为三碳合成子,构建了结构复杂的五元碳环和五元杂环结构,促进了环丙烷领域的快速发展.对近十年来烯烃、醛酮、腈等含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与环丙烷发生的[3+2]扩环反应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童佩[7](2019)在《炔丙醇参与的串联反应及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加成反应构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氮杂环化合物作为杂环化合物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这些化合物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学活性,在生物、医药、材料等多个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论文围绕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构建方法展开,主要包括炔丙醇与氨基化合物的串联反应、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的加成反应、亚磺酰亚胺的自身缩合反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炔丙醇参与的串联反应炔丙醇类化合物由于同时具有炔键和羟基两种官能团,可以高效合成一系列结构丰富的碳环、杂环、桥环以及稠环等重要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非常有用的双官能团合成子。本论文在对近年来炔丙醇类化合物参与的串联反应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发展了炔丙醇分别与两种氨基化合物的串联反应合成两类含氮杂环化合物色酮[2,3-b]吡啶和咪唑并[1,2-a]吡啶的新方法。(1)Zn(OTf)2催化的炔丙醇和2-氨基色酮形式上[3+3]串联环化反应研究:色酮[2,3-b]吡啶化合物的合成(?)我们以炔丙醇和2-氨基色酮为底物,在Zn(OTf)2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形式上[3+3]串联环化反应,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色酮[2,3-b]吡啶类化合物。该反应能够有效地扩大到克级规模,显示了该方法潜在的合成价值。机理研究表明,炔丙醇在Zn(OTf)2作用下通过脱水形成炔丙基碳正离子,再通过互变异构形成联烯碳正离子中间体,然后联烯碳正离子被亲核试剂2-氨基色酮捕获进而发生[3+3]环化反应。我们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的方法验证了色酮[2,3-b]吡啶化合物的结构。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性高、底物适用范围广、收率高(70-97%)等特点,是一条合成色酮[2,3-b]吡啶类化合物的新途径。(2)Zn(OTf)2/Bu4NPF6催化的炔丙醇和2-氨基吡啶形式上[2+3]串联环化反应:咪唑并[1,2-a]吡啶化合物的合成(?)在上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用廉价易得的2-氨基吡啶代替2-氨基色酮作为底物,选用Zn(OTf)2/Bu4NPF6作为协同催化剂,与炔丙醇类化合物发生形式上[2+3]串联环化反应,成功地得到了一系列咪唑并[1,2-a]吡啶衍生物。反应中双亲核试剂2-氨基吡啶的氨基氮或者吡啶氮原子能捕获炔丙醇原位生成的联烯碳正离子进而发生5-exo-dig环化反应。我们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验证了两种咪唑并[1,2-a]吡啶产物的结构。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原子利用率高、底物适用范围广、收率高(高达90%)等特点。克级反应显示了该方法在有机合成中潜在的价值。此研究为构建具有药物活性和生物活性的咪唑并[1,2-a]吡啶骨架提供了一种新颖高效的途径。二、三苯基磷催化靛红衍生亚胺和吖内酯的加成反应研究:3-氨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的合成(?)3-氨基-2-氧化吲哚是许多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结构单元,因此具有这种结构的化合物的合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一种三苯基磷催化靛红衍生N-Boc亚胺和吖内酯的加成反应非对映选择性合成3-氨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的方法。在优化的条件下,该反应能以77-98%的高收率和高非对映选择(高达>20:1)合成一系列具有相邻四取代中心的氧化吲哚-吖内酯加合物。该反应不仅对吖内酯适用,对硫杂吖内酯也同样适用。我们还对氧化吲哚-吖内酯加合物进行了衍生化反应,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开吖内酯环得到氧化吲哚衍生的α,β-二氨基酸衍生物,该化合物可以进一步转化合成一些重要的有生物或者药物活性的化合物。我们还以手性硫脲、奎宁衍生的方酰胺、磷酸和膦等作为手性催化剂来探索靛红衍生N-Boc亚胺与吖内酯间的不对称Mannich反应。其中,方酰胺催化剂能够取得97%的高产率和很好的立体选择性(4:1 dr及85%ee和95%ee);手性磷酸催化剂最好能取得84%的产率和优异的非对映选择性(>20:1 dr)以及中等的对映选择性(53%ee)。这一部分研究仍在进行当中。三、亚磺酰亚胺的自身缩合反应研究:吡咯烷类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含氮五元杂环是重要的结构模块,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而具有光学活性的吡咯烷结构也经常出现在生物碱类天然产物中,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论文选择了吡咯烷类生物碱A和B核心三环骨架构筑作为合成目标,设计了利用手性N-叔丁基亚磺酰醛亚胺自身缩合反应和环化还原反应来构建吡咯环为核心反应的策略来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尝试了几种带有不同取代基的N-叔丁基亚磺酰醛亚胺的自身缩合反应,成功实现了末端带有缩醛保护的N-叔丁基亚磺酰醛亚胺的自身缩合反应,得到了预期的关键前体化合物,为吡咯烷类生物碱A和B的全合成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续的合成工作还在进行中。

王琦[8](2019)在《虎皮楠生物碱daphniyunnine B、daphnicyclidin A及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的全合成研究》文中提出虎皮楠生物碱 daphniyunnine B、daphnicyclidin A 和 dehydroxymacropodumine A分别是从大叶虎皮楠(D.yunnaneens)植物的茎和叶中,奥氏虎皮楠(D.teijsmanni)及狭叶虎皮楠(D.humile)植物的茎中和交让木(D.macropodum)植物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均属三萜生物碱。由于其多环稠和、结构独特,且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可作为研究抗癌新药的先导化合物,因此吸引了众多合成化学家对其进行全合成研究。2017年,我们课题组在对daphnicyclidinA分子的全合成研究中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为后期课题的开展和延伸提供了可借鉴的策略。本论文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1)设计手性片段直接引入,构筑C-18位手性中心,设计Dieckmann酯缩合反应、SmI2介导的自由基Michael加成反应探索daphniyunnine B和daphnicyclidin A分子A/D/E三种环环合的方法,从而完成其骨架的构建;(2)对dehydroxymacropodumine A分子的切断设计另辟蹊径,设计RCM反应优化已成熟合成方案以缩短实验路线,设计环戊烯衍生物的锂盐对醛化合物的亲核加成直接引入E环,设计过渡金属Ir或Ru协同可见光催化的脱羧自由基Michael加成反应完成七元A环和C-5位季碳中心的构建,从而完成其全合成。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1)以4,5,6-三顺三取代的吡咯烷化合物155a为起始原料,采用aldol缩合,Johnson-Claisen原乙酸酯重排,Dieckmann 酯缩合和SmI2介导的自由基Michael加成作为关键反应,总计30步以3.9%的收率完成了 daphniyunnine B分子CDE三环骨架的构建;(2)从化合物210出发,经过加热条件下的酯缩合和SmI2介导的自由基Michael加成反应,总计7步以22.1%的收率完成了 daphniyunnine B分子A/E螺环及C-8位季碳中心的构建;(3)采用发散合成的策略,以化合物165作为发散合成策略的底物,经过Dieckmann酯缩合和SmI2介导的自由基Michael加成等关键反应,总计8步以22.0%的收率完成了 daphnicyclidin A分子ACD三环骨架的构键,随后又对环合E环所需的Michael加成反应的底物进行了探索实验。(4)采用发散合成的策略,以化合物191b作为发散合成策略的底物,经过锂盐对醛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和过渡金属Ru协同蓝光催化的脱羧自由基Michael加成等关键反应,总计9步以26.5%的收率完成了 daphnicyclidin A 和dehydroxymacropodumine A分子(结构修正前)ACE三环骨架的构建,随后又对B/D环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实验;(5)采用RCM反应优化已成熟合成方案,从起始原料155a到化合物235实验路线相比缩短两步;随后,SN2反应完成B环C-N键偶联,A/E环的构建采用前相同的策略,总计 21 步完成了 daphnicyclidin A 和 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结构修正前)分子ABCE四环骨架的构建;(6)根据结构修正后dehydroxymacropodumine A分子中E环上C-9位的羰基,我们设计了两种可行的环戊烯衍生物。通过其锂盐与醛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完成了 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结构修正后)分子BCE三环骨架的构建,并对偶联C-C键环合A环采用的脱羧自由基加成反应所需底物进行了探索实验。由此,我们对天然产物 daphniyunnine B、daphnicyclidin A 和dehydroxymacropodumine A分子骨架的构建为其后期的全合成和calyciphylline A类、daphnicyclidins型虎皮楠家族生物碱的合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程[9](2019)在《基于氧化体系下串联环化策略设计构建氮杂环结构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氮杂环结构体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产物、具有生理活性的分子以及有机功能材料分子中,在药物、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探索各类氮杂环结构体构筑的新途径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研究主题。基于当代有机合成发展的新要求,人们期望探索和建立原料简单、原子经济性高、操作简便安全、环境友好、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新反应和新方法,从源头上提高合成效率并减少由合成工艺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有机合成面临的这些挑战性问题也进一步推动了有机合成理念的革新,一些更加高效的合成策略应运而生。其中,串联环化策略能够于一锅之中通过连续构造多个化学键来实现成环,省去了中间体的分离纯化步骤,极大地提高了反应效率,在构建氮杂环的诸多合成方法中,无疑是最满足理想合成核心要求的一种策略。氧化体系是有机合成中最为基本的一类反应系统,对于氧化体系下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则具有普遍意义。但该类体系中往往容易发生氧化裂解、过度氧化等一些非预期的过程,为我们理性设计新颖的串联环化反应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期望在本课题组提出的自组织反应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将一些碎片化的有机单元反应,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偶联反应以及人名反应等逻辑集成在一起,基于有机单元反应的自序化转化原理,理性设计氧化体系下新颖的串联环化反应。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为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氮杂环的合成提供简洁高效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还能够揭示新的反应机制,发现更多新的反应模型。本论文围绕Cu/air,K2S208,I2/DMSO这几类氧化体系下理性设计的串联环化反应在含氮杂环合成中的应用进行展开。共设计了五例新颖的串联环化反应,完成了 2-(1,3,4-恶二唑-2-)苯胺等五类氮杂环结构体的有效合成。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七章内容:第一章,基于详细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本章介绍了现代有机合成面临的一些挑战性课题以及自组织反应的原理与意义,概述了氧化体系下串联环化反应的相关研究进展,并依据当下研究所存在的盲点和空白点,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拟拓展的工作。第二章,在铜催化空气氧化体系下,我们以简单易得的靛红和酰肼底物为起始底物,理性设计了连续的缩合、碱促进的开环以及关键性的脱羧偶联这一组串联环化反应序列,发展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用于合成2-(1,3,4-恶二唑-2-)苯胺衍生物。该合成方法中利用铜催化的脱羧偶联策略来实现分子内C-O键的构造目前仍鲜有报道,该策略也为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第三章,在铜催化空气氧化体系下,我们以简单易得的邻溴芳基甲醛、苄胺和叠氮化钠三组分为起始底物,通过集成连续的缩合、铜催化的芳香亲核取代、Cu/O2协同催化氧化、分子内脱氮环化等过程,实现了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喹唑啉衍生物的高效合成。该反应通过原位生成邻位官能团化的芳基叠氮中间体,并发生sp3 C-H键氧化胺化,直接构建分子内C-N键成环,从而避免了使用预制备的芳基叠氮底物。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基于叠氮化钠具有的双重反应特性(铜催化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和[3+2]环加成反应),我们以简单易得的邻溴芳基甲醛、芳甲基酮以及叠氮化钠(NaN3)作为底物,将连续的Aldo缩合、[3+2]氧化环加成、铜催化的SNAr反应、分子内脱氮环化等多个单元反应集成与一锅之中,发展了一例铜催化空气氧化体系下高效的多组分串联环化反应,简便快速的合成了一系列1H-[1,2,3]三氮唑[4,5-c]喹啉衍生物。第五章,在K2S2O8介导的氧化体系下,我们以简单的甲基酮、脒盐酸盐和DMSO为起始原料,通过集成连续的sp3 C-H键甲烯基化、Pummerer反应,迈克尔加成,缩合环化,消除,异构化等过程,发展了一例四组分串联环化反应,合成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4-甲基嘧啶衍生物。该反应中DMSO既作为溶剂又作为反应物,其中一分子DMSO提供甲基源,另一分子DMSO提供次甲基源。该策略为DMSO作为双重合成子参与构建杂环化合物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反应例证。第六章,在I2/DMSO氧化体系下,我们以简单的甲基酮和8-氨基喹啉作为起始底物,发展了一例基于人名反应Kornblum氧化为关键节点的串联环化/开环反应。通过集成连续的碘代、Kornblum氧化、缩合环化、C-N断裂开环这一组反应序列,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2-酰基苯并咪唑共轭烯醛衍生物。产物中的丙烯醛官能团十分有价值,能够进一步用于修饰衍生化。第七章,对本篇博士论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展望。

夏文进[10](2021)在《氰基参与的自由基串联环化构建含氮杂环的研究》文中提出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不但是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结构单元,而且在药物、农药化学品、功能材料以及燃料领域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氰基为自由基受体,通过自由基对氰基加成随后发生串联环化,是高效构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强有力策略。本论文描述了氰基参与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构建取代的吡啶并[4,3,2-gh]菲啶和取代的4-氨基-2-喹啉酮/吡啶酮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对近些年氰基参与的自由基串联环化构建含氮杂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根据氰基在反应中作为羰基源和氮源的不同进行分类。2、详细研究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促进2-氰基-3-芳基苯基丙烯酰胺与甲苯、醚、脂肪醇和简单烷烃的串联环化反应,高效的构建了取代的吡啶并[4,3,2-gh]菲啶。3、详细研究了氧化断裂邻氰基芳基/烯基丙烯酰胺的碳碳双键构建取代的4-氨基-2-喹啉酮/吡啶酮的反应。

二、Synthesis of the Cyclopentenylamine Derivatives Promoted by SmI_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of the Cyclopentenylamine Derivatives Promoted by SmI_2(论文提纲范文)

(1)含氮杂环和螺环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氮杂环化合物简介
    1.2 五元含氮杂环的研究背景
        1.2.1 噻唑酮化合物的应用和合成方法研究
        1.2.2 二噻唑化合物的应用和合成方法研究
    1.3 1-苯并氮杂卓化合物的应用和合成方法研究
        1.3.1 基于炔烃的[m+n]分子间环化反应
        1.3.2 基于烯烃的[m+n]环化反应
        1.3.3 扩环反应
        1.3.4 分子内偶联环化反应
    1.4 螺环茚化合物的研究背景
        1.4.1 基于炔烃的环化反应构建螺环茚化合物
        1.4.2 基于烯烃的环化反应构建螺环茚化合物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碘促进噻唑-2-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设想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优化
        2.3.2 反应底物拓展
        2.3.3 反应机理探究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合成方法与实验过程
    2.6 产物表征数据和谱图
        2.6.1 产物2-3a的单晶数据
        2.6.2 产物表征数据
        2.6.3 部分产物核磁谱图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异硫氰酸酯合成1,4,2-二噻唑化合物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设想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优化
        3.3.2 反应底物拓展
        3.3.3 反应机理探究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与试剂
        3.5.2 合成方法与实验过程
    3.6 产物表征数据和谱图
        3.6.1 产物3-3a的单晶数据
        3.6.2 产物表征数据
        3.6.3 部分产物核磁谱图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碘参与的亲电环化反应合成1-苯并氮杂卓化合物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设想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优化
        4.3.2 反应底物拓展
        4.3.3 反应机理探究
    4.4 本章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仪器与试剂
        4.5.2 合成方法与实验过程
    4.6 产物表征数据和谱图
        4.6.1 产物4-2a的单晶数据
        4.6.2 产物表征数据
        4.6.3 部分产物核磁谱图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酸催化的螺环化反应构建螺环茚化合物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设想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条件优化
        5.3.2 反应底物拓展
        5.3.3 反应机理探究
    5.4 本章小结
    5.5 实验部分
        5.5.1 仪器与试剂
        5.5.2 合成方法与实验过程
    5.6 产物表征数据和谱图
        5.6.1 产物5-2e的单晶数据
        5.6.2 产物的核磁数据
        5.6.3 部分产物的核磁谱图
    5.7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活化胺类、醚类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碘叶立德的合成
    1.3 碘叶立德的应用
    1.4 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复合物的相关理论研究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碘叶立德与三级芳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
    2.1 反应设计
    2.2 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2.4 实验部分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碘叶立德与脂肪胺的直接环化反应研究
    3.1 反应设计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3.4 实验部分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碘叶立德与醚的转化反应研究
    4.1 反应设计
    4.2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
    4.4 实验部分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碘叶立德与二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研究
    5.1 反应设计
    5.2 结果与讨论
    5.3 结论
    5.4 实验部分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未来发展趋势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产物NMR谱图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倍半萜生物碱Dendrobine的全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分子间Diels-Alder反应的合成策略
2 基于Pauson-Khand反应的合成策略
3 构建四氢吡咯并五元碳环的合成策略
4 基于串联Michael-Aldol反应的合成策略
5 基于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的合成策略
6 基于金属催化或自由基环化的合成策略
7 其它合成策略
8 总结与展望

(5)电化学诱导C-N键偶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化学诱导C-N键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电化学氧化C-N键偶联反应
        1.2.1.1 直接氧化C-N键偶联反应
        1.2.1.2 间接氧化C-N键偶联反应
        1.2.2 电化学还原C-N键偶联反应
        1.2.2.1 直接还原C-N键偶联反应
        1.2.2.2 间接还原C-N键偶联反应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化学诱导KI催化构建α-烯胺酮类化合物
    2.1 前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条件优化
        2.2.2 底物拓展
        2.2.3 机理研究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步骤及谱图数据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化学诱导碘催化构建吲哚啉类化合物
    3.1 前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优化
        3.2.2 底物拓展
        3.2.3 应用研究
        3.2.4 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步骤及谱图数据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化学诱导碘催化构建吲哚类化合物
    4.1 前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条件优化
        4.2.2 底物拓展
        4.2.3 应用研究
        4.2.4 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步骤及谱图数据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化学诱导直接氧化生成吡唑类化合物
    5.1 前言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条件优化
        5.2.2 底物拓展
        5.2.3 机理研究
    5.3 本章小结
    5.4 实验步骤及谱图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全文图示总结
附录Ⅱ 代表产物核磁谱图
附录Ⅲ 新化合物一览表
致谢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7)炔丙醇参与的串联反应及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加成反应构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炔丙醇串联反应的研究概况
    1.1 概述
    1.2 经由碳正离子中间体的反应
        1.2.1 碳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2.2 氮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2.3 氧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2.4 膦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2.5 硫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2.6 卤素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3 亲电性炔的反应
        1.3.1 碳自由基或碳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3.2 氮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3.3 氧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3.4 硼试剂参与的反应
        1.3.5 硫亲核试剂参与的反应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Zn(OTf)_2催化的炔丙醇和2-氨基色酮形式上[3+3]串联环化反应:合成色酮[2,3-b]吡啶
    2.1 研究背景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底物适用范围
        2.2.3 反应机理研究
    2.3 小结
    2.4 实验与数据表征
        2.4.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2.4.2 底物的制备
        2.4.3 产物的合成
        2.4.4 产物2.3a的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
        2.4.5 底物和产物的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Zn(OTf)_2/Bu_4NPF_6 催化的炔丙醇和2-氨基吡啶形式上[2+3]串联环化反应:合成咪唑并[1,2-a]吡啶
    3.1 研究背景
        3.1.1 串联反应
        3.1.2 一锅多组分反应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底物适用范围
        3.2.3 反应机理研究
    3.3 小结
    3.4 实验与数据表征
        3.4.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3.4.2 底物的制备
        3.4.3 产物的合成
        3.4.4 产物3.3a和3.4a的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
        3.4.5 产物的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三苯基磷催化靛红衍生亚胺和吖内酯的加成反应:合成3-氨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
    4.1 研究背景
        4.1.1 3-氨基-2-氧化吲哚骨架的构建背景
        4.1.2 吖内酯和亚胺的加成反应研究简介
    4.2 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的加成反应研究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底物适用范围
        4.2.3 相对构型的确定以及催化机理的猜测
    4.3 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研究
        4.3.1 手性硫脲和方酰胺催化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4.3.2 手性磷酸催化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4.4 小结
    4.5 实验与数据表征
        4.5.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4.5.2 底物的制备
        4.5.3 产物的合成
        4.5.4 产物4.3b的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
        4.5.5 产物4.3b的 HPLC数据
        4.5.6 底物和产物的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亚磺酰亚胺的自身缩合反应:合成吡咯烷类生物碱
    5.1 研究背景
    5.2 吡咯烷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
        5.2.1 逆合成分析
        5.2.2 全合成研究
    5.3 小结
    5.4 实验与数据表征
        5.4.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5.4.2 实验步骤和数据表征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部分化合物的~1H NMR和~(13)C NMR谱图

(8)虎皮楠生物碱daphniyunnine B、daphnicyclidin A及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的全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虎皮楠生物碱简介
        1.1.1 虎皮楠科植物简介
        1.1.2 虎皮楠生物碱的分离和分类
        1.1.3 虎皮楠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1.2 虎皮楠生物碱的生物合成
    1.3 虎皮楠生物碱的化学合成现状
        1.3.1 虎皮楠生物碱分子的全合成
        1.3.2 Calyciphylline A类虎皮楠生物碱的合成研究现状
        1.3.3 Daphnicyclidins型虎皮楠生物碱的合成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虎皮楠生物碱daphniyunnine B的全合成研究
    2.1 Daphniyunnine B的介绍
    2.2 Daphniyunnine B的逆合成分析
    2.3 核心骨架五元C环及C-5位季碳中心的构建
    2.4 C-3位引入手性片段铺垫B环构建
    2.5 合成γ,δ-不饱和酯铺垫D/E环构建
    2.6 Dieckmann酯缩合反应构建D/E环
    2.7 A/E螺环及C-8位季碳中心的构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虎皮楠生物碱daphnicyclidin A和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的全合成研究
    3.1 DaphnicyclidinA和dehydroxymacropodumineA的介绍
    3.2 Daphnicyclidin A的逆合成分析
    3.3 Daphnicyclidin A分子ACD三环骨架的构建及后续研究
        3.3.1 SmI_2介导的自由基Michael加成反应构建七元A环
        3.3.2 构建五元E环的Michael加成底物的合成研究
    3.4 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的逆合成分析(结构修正前)
    3.5 DehydroxymacropodumineA分子ACE三环骨架的构建
        3.5.1 化合物191a和191b的立体化学鉴定
        3.5.2 锂盐亲核加成醛整体引入E环
        3.5.3 光催化脱羧自由基Michael加成底物的合成研究
        3.5.4 七元A环及C-5位季碳中心的构建
        3.5.5 构建B/D环的合成设计思路
    3.6 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的逆合成分析(结构修正后)
    3.7 Dehydroxymacropodumine A分子ABCE四环骨架构建尝试
        3.7.1 RCM反应延长C-6位碳链铺垫D环构建
        3.7.2 SN2反应构建C-N键环合B环
        3.7.3 锂盐亲核加成醛整体引入E环
        3.7.4 光催化脱羧自由基Michael加成底物的合成研究及光反应尝试
    3.8 采用dehydroxymacropodumine A分子的合成研究策略设计daphnicyclidin A分子的逆合成方案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操作与数据
        4.2.0 化合物155a的合成
        4.2.1 化合物169的合成
        4.2.2 化合物170的合成
        4.2.3 化合物171的合成
        4.2.4 化合物173的合成
        4.2.5 化合物174的合成
        4.2.6 化合物175的合成
        4.2.7 化合物176的合成
        4.2.8 化合物179的合成
        4.2.9 化合物166的合成
        4.2.10 化合物190a和190b的合成
        4.2.11 化合物191a和191b的合成
        4.2.12 化合物192的合成
        4.2.13 化合物193的合成
        4.2.14 化合物195的合成
        4.2.15 化合物196的合成
        4.2.16 化合物196的合成
        4.2.17 化合物198的合成
        4.2.18 化合物199的合成
        4.2.19 化合物200的合成
        4.2.20 化合物201的合成
        4.2.21 化合物165的合成
        4.2.22 化合物202和203的合成
        4.2.23 化合物204的合成
        4.2.24 化合物205的合成
        4.2.25 化合物206的合成
        4.2.26 化合物207的合成
        4.2.27 化合物208的合成
        4.2.28 化合物209的合成
        4.2.29 化合物216的合成
        4.2.30 化合物211的合成
        4.2.31 化合物217的合成
        4.2.32 化合物218的合成
        4.2.33 化合物212的合成
        4.2.34 化合物219的合成
        4.2.35 化合物223的合成
        4.2.36 化合物225a和225b的合成
        4.2.37 化合物227的合成
        4.2.38 化合物228的合成
        4.2.39 化合物235a和235b的合成
        4.2.40 化合物233a和233b的合成
        4.2.41 化合物237a和237b的合成
        4.2.42 化合物233a的构型翻转
        4.2.43 化合物242的合成
        4.2.44 化合物243的合成
        4.2.45 化合物244的合成
        4.2.46 化合物245的合成
        4.2.47 化合物247的合成
        4.2.48 化合物248和249的合成
        4.2.49 化合物250的合成
        4.2.50 化合物251的合成
        4.2.51 化合物252的合成
        4.2.52 化合物253的合成
        4.2.53 化合物254的合成
        4.2.54 化合物255的合成
        4.2.55 化合物256的合成
        4.2.56 化合物272和273的合成
        4.2.57 化合物257的合成
        4.2.58 化合物258a的合成
        4.2.59 化合物274的合成
        4.2.60 化合物261的合成
        4.2.61 化合物262的合成
        4.2.62 化合物263的合成
        4.2.63 化合物258b的合成
        4.2.64 化合物259的合成
        4.2.65 化合物273a的合成
        4.2.66 化合物277的合成
        4.2.67 化合物281的合成
        4.2.68 化合物282的合成
        4.2.69 化合物283的合成
        4.2.70 化合物287的合成
        4.2.71 化合物289的合成
        4.2.72 化合物290的合成
        4.2.73 化合物176的合成
        4.2.74 化合物291的合成
        4.2.75 化合物292的合成
        4.2.76 化合物293的合成
        4.2.77 化合物294的合成
        4.2.78 化合物295a和295b的合成
        4.2.79 化合物295a的构型翻转
        4.2.80 化合物310的合成
        4.2.81 化合物314的合成
        4.2.82 化合物315的合成
        4.2.83 化合物316的合成
        4.2.84 化合物317的合成
        4.2.85 化合物312的合成
        4.2.86 化合物313a和313b的合成
        4.2.87 化合物318的合成
        4.2.88 化合物319的合成
        4.2.89 化合物320的合成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基于氧化体系下串联环化策略设计构建氮杂环结构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现代有机合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2 串联环化策略与自组织反应原理
    1.2 氧化体系下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碳/杂环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需氧(O_2/Air)氧化体系下的串联环化反应
        1.2.2 过氧化物介导的氧化体系下的串联环化反应
        1.2.3 I_2/DMSO氧化体系下的串联环化反应
    1.3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铜催化空气氧化下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2-(1,3,4-恶二唑-2-)苯胺衍生物
    2.1 引言
        2.1.1 合成1,3,4-恶二唑及其衍生物的方法概述
        2.1.2 铜催化的脱羧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2.2 串联环化反应合成2-(1,3,4-恶二唑-2-)苯胺衍生物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 底物范围的拓展
        2.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2 目标产物的合成通用方法
    2.4 本章小结
    2.5 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铜催化空气氧化下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喹唑啉衍生物
    3.1 引言
        3.1.1 喹唑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概述
        3.1.2 邻位官能团化的芳基叠氮参与的脱氮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3.2 串联环化反应合成喹唑啉衍生物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2 底物范围的拓展
        3.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2 目标产物的合成通用方法
    3.4 本章小结
    3.5 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铜催化空气氧化下的多组分串联环化反应合成1H-[1,2,3]三氮唑[4,5-c]喹啉衍生物
    4.1 引言
        4.1.1 1H-[1,2,3]三氮唑[4,5-c]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1.2 叠氮化钠(NaN_3)作为氮源参与的有机反应
    4.2 串联环化反应合成1H-[1,2,3]三氮唑[4,5-c]喹啉衍生物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底物范围的拓展及方法学的应用
        4.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2 目标产物的合成通用方法
    4.4 本章小结
    4.5 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K_2S_2O_8氧化介导下以DMSO作为双合成子的串联环化反应构建5-甲基嘧啶衍生物
    5.1 引言
        5.1.1 DMSO作为氧源参与的反应
        5.1.2 DMSO作为碳源参与的反应
        5.1.3 DMSO作为硫甲基源参与的反应
        5.1.4 DMSO作为二甲基硫醚源参与的反应
        5.1.5 DMSO作为甲基(亚)磺酰基源参与的反应
        5.1.6 DMSO作为多重合成砌块参与的反应
    5.2 DMSO作为双合成子参与的串联环化反应构建4-甲基嘧啶衍生物
        5.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5.2.2 底物范围的拓展
        5.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2 目标产物的合成通用方法
    5.4 本章小结
    5.5 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I_2/DMSO氧化体系下的串联环化/开环反应合成2-乙酰基苯并咪唑共轭烯醛衍生物
    6.1 引言
        6.1.1 非张力/非活化的含氮杂环化合物C-N键断裂开环反应
        6.1.2 8-氨基喹琳衍生物参与的有机反应概述
    6.2 串联环化/开环反应合成2-酰基苯并咪唑共轭烯醛衍生物
        6.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6.2.2 底物范围的拓展及方法学的应用
        6.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6.3 实验部分
        6.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3.2 目标产物的合成通用方法
    6.4 本章小结
    6.5 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附录 Ⅰ: 部分化合物谱图
附录 Ⅱ: 部分化合物的晶体数据
附录 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10)氰基参与的自由基串联环化构建含氮杂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氰基参与的自由基串联环化构建含氮杂环的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氰基作为羰基源参与的串联环化反应
    1.3 氰基作为杂环氮源参与的串联环化反应
        1.3.1 稠合喹啉和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
        1.3.2 喹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
        1.3.3 菲啶类衍生物的合成
        1.3.4 其他杂环的合成
    1.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氧化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构建取代的吡啶并菲啶
    2.1 前言
    2.2 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4.2 机理实验操作方法
        2.4.3 N-(2-氰基-[1,1'-联苯]-3-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4.4 合成取代的吡啶并[4,3,2-gh]菲啶类化合物的通用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氧化断裂碳碳双键构建取代4-氨基喹啉酮/吡啶酮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4.2 底物与内烯烃的环化、机理实验以及克级反应的操作条件
        3.4.3 氰基取代的芳基/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4.4 合成氨基取代喹啉酮/吡啶酮类化合物的通用方法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四、Synthesis of the Cyclopentenylamine Derivatives Promoted by SmI_2(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氮杂环和螺环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 安振宇. 兰州大学, 2021(01)
  • [2]有机转化中二碘化钐及其他钐试剂近期发展研究[J]. 刘晨,齐燕,刘永军. 有机化学, 2021(06)
  • [3]基于碘叶立德-路易斯碱卤键作用模式活化胺类、醚类以及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赵志国. 山东大学, 2021(11)
  • [4]倍半萜生物碱Dendrobine的全合成研究进展[J]. 肖检,彭羽,李卫东. 有机化学, 2021(07)
  • [5]电化学诱导C-N键偶联反应研究[D]. 胡康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环丙烷与不饱和化合物发生[3+2]扩环反应的研究进展[J]. 刘文竹,豆立娟,母伟花. 有机化学, 2020(05)
  • [7]炔丙醇参与的串联反应及靛红衍生亚胺与吖内酯加成反应构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D]. 童佩. 兰州大学, 2019(02)
  • [8]虎皮楠生物碱daphniyunnine B、daphnicyclidin A及dehydroxymacropodumine A的全合成研究[D]. 王琦.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基于氧化体系下串联环化策略设计构建氮杂环结构体的研究[D]. 徐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氰基参与的自由基串联环化构建含氮杂环的研究[D]. 夏文进.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标签:;  ;  ;  

SmI_2促进环戊烯胺衍生物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