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铁路冻土地区乌丽山垭口段工程地质选线(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郑鹏飞,韩立军[1](2020)在《扁门高速景阳岭-俄博岭区段多年冻土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给予扁门高速建设项目提供工程地质资料、掌握沿线多年冻土发育规律,通过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地温测试、室内试验等综合手段,对青藏高原东部的祁连山中部地区景阳岭-俄博岭一带多年冻土进行了系统性调查,收集了该区域内多年冻土分布范围、含冰量、地温等成果的一手资料,并研究分析了该区多年冻土分布与海拔、地形、植被、水文等多方面因素的相关性。还通过对G227宁张公路调查,进一步掌握了这一地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特征以及可能对公路工程造成的影响,验证了此次勘察结果的真实性。此次调查成果是对前人工作研究成果的重要补充,也为进一步研究此区域多年冻土分布情况及退化趋势提供数据支撑。
胡亚坤[2](2020)在《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地形艰险、地质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路线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地质因素。一个良好科学的选线方案,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影响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因此,总结出一套复杂山区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可用性强、实用性高的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依托在建的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根据项目区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进行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通过对乐汉高速路线分析,从地质因素角度出发,总结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主要成果有如下3点:1.总结各工程地质条件的选线原则。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针对复杂山区各工程地质条件对路线选择的影响,提出各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结合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实例,重点对不良地质如滑坡、泥石流、崩塌、顺层边坡、特殊性岩土进行分析,提出其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2.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重大工点,总结出隧道和桥梁地区的地质选线原则。隧道选线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从地质角度分析影响隧道路线的地质因素,二是从力学角度,利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隧道力学模型,分析隧道受力形式,提出隧道地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桥梁地质选线研究主要从地质因素与桥梁路线选择的关系,提出桥梁工点地质选线原则。3.建立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列举成表,通过对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因素进行权重评判。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各指标对路线选择的重要性权重,从而定性的分析路线各指标选择的重要性顺序,从而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公路选线提供理论支撑。
孟良[3](2017)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文中指出我国多年冻土分布面积广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占我国多年冻土区面积的70%,冻土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失稳后对上部构造物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由于现有公路选线方法对多年冻土区的冻土破坏效应未做重点考虑,进而加剧了冻土区构造物的受灾程度。因此,深入研究多年冻土区选线的影响因素,建立以保护冻土为核心的选线方法,不仅是保障多年冻土区交通设施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多年冻土区公路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合理安排公路建设任务的迫切需要。论文以公路路线为研究对象,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前提条件,结合知识库理论与模糊数学方法,基于MATLAB与ArcGIS技术平台,重点进行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研究。具体是以地面坡度、冻土年平均地温、冻土含冰量、干扰工程为选线约束条件,结合冻土区选线专家经验知识,通过知识库理论,建立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和规则库,运用模糊推理理论,建立多年冻土区选线推理机,完成了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的构建。论文首先系统分析了一般地区公路线位选择的特点,表明选线是一个反复迭代、螺旋前进的过程,并构建了一般地区公路线位选择的过程模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特殊环境,提出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的特点、原则及过程模型;其次在分析总结现有选线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保护冻土理念为核心的选线方法;然后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影响多年冻土区线位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冻土年平均地温、冻土含冰量、干扰工程;之后结合知识库理论,运用德尔菲法对选线专家进行咨询与调研,建立了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规则库;进一步利用模糊推理理论构造了选线推理机,结合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规则库,构造了输入输出空间变量的模糊集和模糊规则库,利用MATLAB平台对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进行了程序实现;最后利用ArcGIS平台,结合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方法的应用研究,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方法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公路选线方法和理论体系,不仅对后续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对促进藏族和各民族文件交流,稳固国家边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西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徐东升[4](2017)在《青藏铁路冻土路基融沉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域广袤,占我国多年冻土面积的69.5%。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中典型的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具有重大的政治、国防和经济意义。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受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影响,多年冻土以热敏感性高、热稳定性差的高温高含冰多年冻土为主,季节更替引发的土体含水相变过程极易引起路基发生变形破坏。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沿线路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沉变形,甚至开裂。在青藏高原气温升高和人为工程扰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上限逐渐下移,含冰层退化消融加快,这将进一步加速沿线铁路路基的融沉变形,降低路基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将重要影响工程营运安全。本文首先结合冻土相关理论知识,归纳分析了冻土分类、分布及病害机理,并以青藏铁路路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热-力三场耦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未来50年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的温度场、压力场和变形场,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和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分析了路基融沉可靠度指标和破坏概率,研究结果表明:(1)受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影响,路基修建完成后第10年、第20年、第30年、第40年和第50年1月份和7月份路基内部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不断升高。最低温度第10年相对于第2年从-12.8℃升高到-12.6℃,升高了0.2℃,第50年相对于第2年总体升高了2.3℃;最高温度第10年相对于第2年从16℃升高到16.2℃,升高了0.2℃,第50年相对于第2年最高温度总体升高了2.3℃;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场的变化逐渐减小,当路基下部距天然地表10m以下时,温度基本保持1.5℃1.7℃不变,即路基达到一定深度后,地温基本不受外界气温的影响。(2)1月份路基冻结时,路基边坡与坡脚处承受的应力最大。冬季地温受气温影响降低,路基边坡与坡脚属于低温区,路基内未冻水向低温冻结区迁移冻结成冰,土体体积增大,导致冻结拉应力增大。受青藏高原气温升高的影响,路基内部冻胀产生的最大拉应力逐渐减小。7月份路基冻土融沉时,应力最大值主要集中在天然地表以下3m处。第10年天然地表以下3m处最大压应力为0.92MPa,第20年减小至0.85MPa,第40年减小至0.32MPa,第50年达到了0.1MPa,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路基内部融沉压应力最大值呈减小趋势。(3)受青藏高原气温升高的影响,路基修建完成后第10年、第20年、第30年、第40年和第50年1月份和7月份路基边坡与坡脚处X方向位移逐渐增大,1月份Y方向位移逐渐减小,位移最大点在冻土路基边界附近,7月份Y方向位移逐渐升高,位移最大点在路基顶部中心处。(4)以路基融沉变形10cm为阈值,由于全球气温变暖,路基的破坏概率逐年上升,前25年破坏概率由0.029%上升至0.161%,增幅较小,路基的融沉变形累计值较小。但在35年后,路基的破坏概率大幅度上升,高达1.255%以上,第50年的破坏概率达到5.281%,严重超过工程安全许可范围,应该采取工程措施消除。可靠度指标的变化则和破坏概率相反。
张明威[5](2016)在《强震山区越岭铁路选线策略及线路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宏观政策的指引,西部地区铁路发展得以稳步加快。2014年,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措施,交通运输行业为了大力推进国内交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措施,使得交通运输各项稳中有进。随着西部地区运输能力要求的提升,铁路作为运输的主要载体形式,西部地区铁路网将得以强化。由于西部地区崇山峻岭,沟谷横错,并且地震断裂带交错纵横,铁路如何安全快捷的穿越山谷丘陵地带,避免由于越岭铁路线路方向错误或者越岭铁路形式不当造成后期生命及财产损失。因此,研究铁路通过强震山区越岭地带线路策略及如何进行线路风险的有效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越岭铁路的组成,归纳提出了越岭铁路不同组成部分的选线策略方法与基本原则。当铁路无法绕避高风险越岭区域时,研究提出了铁路经过强震山区越岭段线路评价方法。(2)分析了震区铁路致灾机理,归纳提出了在强震山区越岭段铁路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类型,探讨了地震对越岭山区铁路造成的危害,同时分析了不同的灾害对构造物造成损坏的集中位置及其被破坏的机理。(3)研究了将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计算风险指标系数。在识别风险因素后,将风险指标量化。当铁路通过强震高风险山区时,由于采取的越岭方式不同,铁路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灾害,通过计算得出了铁路在不同越岭形式下面临的不同风险组合的数学表达式。(4)构建了强震山区越岭段线路方案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当铁路采取不同构造物进行越岭时,其对应的各风险组合值。探讨了将灰色关联模型融入强震山区越岭铁路线路方案评价中;计算出铁路经强震山区采用不同构造物形式进行越岭时的各风险程度大小。(5)基于国内某在建铁路,采用了强震越岭铁路风险评价方法,当铁路采用不同构造物方式进行该区域越岭时,构建了铁路面临不同风险组合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计算出风险大小我国山区铁路自然环境复杂,在建设之前选择一条地形条件好,从而减少由强震引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保障铁路线路以及人员安全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付咪咪[6](2014)在《青海玉树G214公路护坡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国道G214线为二级公路,承担着西宁至结古段玉树灾后重建运输物资的主要任务,是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沿线属于高寒地带,所处的地形地貌比较特殊,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线路工程的建设引发了周边生态环境的退化,如植被退化等生态问题。为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本课题通过对G214国道沿线的气候环境,土壤特性,以及植被特点进行调查,对国道沿线植被恢复及保护措施展开研究。该课题首先对G214国道进行分段调查,了解沿线每一段区域自然植物群落,分析得出该段优势种群,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技术,总结了沿线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得出了植物种植最优配比。通过对该地区其他已建公路建设工程植被恢复调查,初步了解植被恢复的效果,并分析总结存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筛选出公路沿线各区域段适宜的坡面植被恢复物种种类及配比。综合道路沿线的地理和自然植被群落特征,利用小范围的种植试验分析出合理的植物配比并提出边坡综合植被恢复的方法。
权开兄[7](2013)在《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点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终点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沿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唐古拉山,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但长期以来,青藏铁路沿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停滞不前,而本区特有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高原隆升与新构造运动机制、冰川退缩与水环境变化、湖泊、沼泽湿地萎缩、冻土灾害、荒漠化等等与地下水资源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仍不为人所详知,它不但影响经济的发展,有时候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本文以青藏铁路沿线为研究区,以区内地质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收集区内已有的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条件和岩土体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面调查为主、核查为辅,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手段,对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深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⑴通过调查青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海拔高度、区域构造及发育等特征,结合区内已有资料,对区内地貌进行了划分,将调查区地貌划分为柴达木盆地区、东昆仑山系区、长江源头残山高平原区和唐古拉山系区等4大区域。⑵根据调查区内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将岩土体类型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型,综合调查区内影响工程地质条件的各种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多年冻土区和非多年冻土区两大工程地质区。⑶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调查及发育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格尔木-昆仑山沿线地质灾害主要有内力地质灾害和外力地质灾害两大类,内力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震、活动断层;外力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泥石流、风蚀沙埋和冻胀沉陷等,其中以外动力的冻胀沉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区内发育的33条泥石流沟,易发性均为中易发,对青藏铁路和其他建(构)筑物均有不同程度影响。⑷通过对地质灾害和危害对象的分析,结合实地,对不同灾害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和工程措施。研究成果对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崔旋[8](2013)在《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区稳定型植物的筛选及其适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冻土区生态系统属于对外界干扰十分敏感且脆弱的生态系统。而当今全球范围内气候不断变暖,环境逐步恶化,加上区域内各种人类活动强度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呈现出严重退化的态势。退化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因此受到巨大影响,物种多样性减少,生产力发生改变,植被类型出现逆向演替。由于本区域具有非常重要地经济以及战略意义,因此急切需要针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深刻研究,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生态恢复理论。本研究以青藏公路西大滩至那曲段之间冻土退化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内业整理、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区域内的植被特征进行相应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沿途样方调查中所遇到的植物种,经过标本采集、辨识后,编辑整理为青藏公路(西大滩至那曲段)植物名录。2.对公路沿途各设立样点内群落的基本特征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分析了部分样点内植被优势种、主要伴生种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本区内植物生态系统的科属组成具有紧密联系性。在冻土退化过程中,物种组成在属和物种丰富度上呈现降低趋势。同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降低,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间具有密切的抛物线型关系。3.利用文中确立的筛选标准,结合群落基本特征资料,进行冻土退化过程中地理分布范围具有自然稳定性的植物种的筛选工作。最终确立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为理想目标。4.对高山嵩草适应不同环境的机理进行了生理水平的初步探讨。检测了样本在人工干扰条件以及海拔变化下诸多生理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干扰造成了多数样点内植物体内脯氨酸、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显着下降。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情况相反。人工干扰对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同时,这种干扰作用显着降低了样品各生理指标与海拔梯度之间的相关性。
杨银涛[9](2012)在《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孕育环境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文中指出地质灾害的频发不但对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的正常通行带来严重影响,还影响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交通安全。本文通过对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判释结果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结合GIS技术,建立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并进行危险性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⑴分析了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沿线左右15km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和规律。从主控因素角度选择指标对道路工程沿线的热融类灾害和滑坡、泥石流、沙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⑵论文利用GIS技术,将空间数据管理融入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实现地质灾害孕育环境因素和诱发因素等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提取和量化等技术方法。⑶通过对热融危害危险性分析,将走廊带融沉灾害根据其对道路工程危害的危险性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将走廊带斜坡冻融灾害根据其对道路工程危害的危险性分为大、中两个等级。⑷通过分析滑坡、泥石流和沙害在走廊带的分布情况和对道路工程的影响状况,确定了滑坡、泥石流和沙害危险性评价的标准和分区原则,对三种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和分区。青藏走廊带是联系西藏与祖国腹地的重要走廊带之一,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不但有助于走廊带内道路工程的维护,而且有助于走廊带内其它通往西藏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所得结论对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的建设、维护和防灾减灾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何建国[10](2011)在《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措施现状监测评价》文中认为文章根据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监测,分析了污水处理、水土流失、植被恢复、沙漠化防治、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噪声及振动等环保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监测分析结果如下:(1)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14个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超标现象,全线各处理站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70.5%,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61.7%, 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77.1%,BOD5的平均去除率为81.5%,除坨坨河站和长江源兵营站外平均达标排放率高于85%,总体处理效果较好;(2)铁路沿线部分已破坏地表未采取防护措施,不同程度上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沱沱河大桥北和措那湖东段两处流沙区风蚀现象严重,采取石方格、骨架护坡、卵砾石覆盖地表、草皮移植、人工种草等措施进行防护的路基、路堑、取土场、弃渣场,水土保持效果良好;(3)铁路沿线大部分为无人区,人烟稀少,仅在羊八井至拉萨段有居民居住区,且居住较为分散,受铁路噪声影响的声敏感点少,在选择监测的5个最具代表性声敏感点中,古露镇中心小学和堆龙德庆县中学2处学校敏感点超出学校昼、夜间限值60dB(A)/50dB(A),其余均能满足标准,建议在两处学校声敏感点铁路边界设置隔声或声屏障设施,以降低铁路噪声对学校的影响:(4)铁路沿线受振动影响的敏感点极少,对清水河特大桥桥梁区段和路堤区段120m内的铅垂向最大Z振级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铁路干线两侧”的标准要求,列车振动对加速冻土层融化有促进作用,但具体影响程度暂不好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5)青藏铁路唐古拉北段自然环境恶劣,水土保持以工程措施为主,植被恢复缓慢,唐古拉南段,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植被恢复较好;沙化较严重地段采取石方格、高立式挡风墙、沙袋式挡风墙相结合的沙障工程措施,保证了铁路运行安全,但对沙漠化治理效果并不显着,应尽快研究采取有效措施;(6)铁路沿线垃圾产量主要以旅客列车垃圾和站区生活垃圾为主,沿线实现垃圾零排放,全线垃圾收集后运往格尔木和拉萨实施卫生填埋处理,收集处理效果良好。全年垃圾收集量南山口站最多,随后依次是那曲站、拉萨站、沱沱河站,五道梁与雁石坪收集量较少,垃圾量随进藏旅客人数而变化。
二、青藏铁路冻土地区乌丽山垭口段工程地质选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冻土地区乌丽山垭口段工程地质选线(论文提纲范文)
(1)扁门高速景阳岭-俄博岭区段多年冻土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祁连山区多年冻土总体特点 |
2 调查的地理区位 |
3 调查方法和工作量 |
3.1 调查方法 |
3.2 调查工作量 |
4 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4.1 多年冻土分布总体特征 |
4.1.1 海拔分布下界 |
4.1.2 多年冻土上限及发育厚度 |
4.1.3 含冰类型 |
4.1.4 地温特征 |
4.2 多年冻土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4.2.1 海拔与纬度 |
4.2.2 地形地貌 |
4.2.3 地层岩性与粒径组成 |
(1) 岩性 |
(2) 粒径组成 |
4.2.4 河流水体 |
4.2.5 植被 |
5 G227宁张公路多年冻土调查简况 |
6 结论 |
(2)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速公路选线原则 |
2.1 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总体思路 |
2.2 山区公路的平面与纵断面要求 |
2.2.1 山区高速公路平面 |
2.2.2 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 |
第3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地质概况 |
3.1 自然地理特征 |
3.1.1 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水文 |
3.1.4 地震动参数区划 |
3.2 地层岩性 |
3.3 地质构造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3.4.1 地下水的类型 |
3.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3.4.3 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
3.5 不良地质 |
第4章 控制(乐山至汉源高速(汉源段))路线选择的地质因素 |
4.1 气候特征 |
4.1.1 气温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1.2 湿度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1.3 风力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2 地形地貌 |
4.3 地层岩性 |
4.4 地质构造 |
4.5 不良地质 |
4.5.1 滑坡地区选线 |
4.5.2 泥石流地区选线 |
4.5.3 崩塌、落石地区选线 |
4.5.4 顺层边坡地区选线 |
4.5.5 特殊岩土地区选线 |
第5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隧道的选线与选址 |
5.1 隧道选线成果分析 |
5.1.1 大岩隧道工程概况 |
5.1.2 大岩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5.1.3 隧道路线走向与构造应力关系 |
5.1.4 隧道的地质选线原则 |
第6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桥梁的选线与选址 |
6.1 桥梁的地质选线分析 |
6.1.1 鹦哥嘴大桥工程概况 |
6.1.2 鹦哥嘴大桥路线的选择 |
6.2 桥梁地质选线原则 |
第7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公路路线方案评价 |
7.1 模型选择与分析 |
7.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7.2 构建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模型评价因子选择 |
7.2.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7.2.3 评价结论与分析 |
7.3 路线方案分析评价 |
结论 |
附件 1: 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打分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问题 |
1.2.1 研究状况(Hiscite) |
1.2.2 研究取得的进展 |
1.2.3 研究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1.3.2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研究 |
1.3.3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建立 |
1.3.4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应用分析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分析 |
2.1 公路线位选择特点 |
2.2 公路线位选择过程模型 |
2.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分析 |
2.3.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特点与原则 |
2.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研究 |
3.1 公路选线方法历程及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提出 |
3.1.1 公路选线方法的发展 |
3.1.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提出 |
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地面坡度对线位选择影响 |
3.2.2 冻土年平均地温对线位选择影响 |
3.2.3 冻土含冰量对线位选择影响 |
3.2.4 干扰工程对线位选择影响 |
3.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知识库研究 |
3.3.1 知识 |
3.3.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知识库 |
3.3.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线规则库 |
3.3.4 多年冻土区选线推理机 |
3.3.5 多年冻土区选线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 |
4.1 方法概述 |
4.2 定义输入输出语言变量 |
4.2.1 定义输入空间的语言变量 |
4.2.2 定义输出空间的语言变量 |
4.3 确定模糊集 |
4.4 构造线位选择规则库 |
4.5 建立线位选择方法的推理机 |
4.6 构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 |
4.6.1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的MATLAB实现 |
4.6.2 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应用分析 |
5.1 应用路段背景介绍 |
5.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应用分析 |
5.2.1 路段网格单元划分 |
5.2.2 路段数据分析 |
5.2.3 路段线位选择 |
5.2.4 线位选择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青藏铁路冻土路基融沉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度场研究 |
1.2.2 温度场和水分场耦合研究 |
1.2.3 水-热-力三场耦合研究 |
1.2.4 可靠度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青藏高原冻土路基概况 |
2.1 冻土的定义及分类 |
2.1.1 冻土的定义 |
2.1.2 冻土的分类 |
2.2 冻土分布 |
2.2.1 青藏高原冻土分布 |
2.2.2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分布 |
2.3 青藏高原冻土灾害 |
2.4 本章小结 |
3 多年冻土路基水-热-力三场耦合分析 |
3.1 冻土路基水-热-力三场耦合模式 |
3.2 数学模型基本假设 |
3.3 冻土路基瞬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
3.3.1 冰水相变 |
3.3.2 伴有相变的路基瞬态温度场控制方程 |
3.4 冻土路基水分场控制方程 |
3.5 冻土路基应力场控制方程 |
3.5.1 弹性材料应力-应变方程 |
3.5.2 温度场对应力场的影响 |
3.6 冻土路基水-热-力三场耦合控制方程 |
3.7 本章小结 |
4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模型建立 |
4.2 边界条件 |
4.2.1 温度场边界条件 |
4.2.2 水分场边界条件 |
4.2.3 应力场边界条件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温度场结果分析 |
4.3.2 应力场结果分析 |
4.3.3 变形场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冻土路基融沉可靠性研究 |
5.1 可靠度理论 |
5.1.1 可靠度原理 |
5.1.2 极限状态方程 |
5.1.3 可靠度指标和破坏概率 |
5.1.4 可靠度计算方法 |
5.2 可靠度计算的响应面法 |
5.2.1 响应面法简介 |
5.2.2 响应面法迭代求解方案 |
5.3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融沉可靠度计算 |
5.3.1 极限状态方程求解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强震山区越岭铁路选线策略及线路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现状 |
1.2.1 强震山区越岭铁路选线 |
1.2.2 强震山区铁路风险评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强震越岭山区铁路选线策略研究 |
2.1 强震山区越岭铁路研究 |
2.1.1 越岭选线 |
2.1.2 越岭线路以桥梁形式通过 |
2.1.3 越岭线路以隧道形式通过 |
2.2 强震山区越岭铁路线路评价方法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强震越岭区铁路线路灾害研究 |
3.1 越岭山区地震及地质灾害研究 |
3.1.1 地震对越岭铁路危害 |
3.1.2 地震引发的越岭山区地质灾害 |
3.2 强震引发越岭山区铁路致灾机理分析 |
3.2.1 路基震害 |
3.2.2 桥梁震害 |
3.2.3 隧道震害 |
3.2.4 轨道震害 |
3.2.5 支挡物震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强震山区越岭铁路风险选线及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4.1 越岭铁路风险选线 |
4.2 铁路震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4.2.1 风险因素识别 |
4.2.1.1 风险识别的方法 |
4.2.1.2 风险因素具体识别 |
4.2.2 基于灰色关联法—AHP与熵权法结合的风险评价方法 |
4.2.2.1 方法的理论依据 |
4.2.2.2 风险评价方法 |
1 根据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2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风险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强震山区越岭铁路指标体系及风险评价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5.1.1 指标的选择 |
5.1.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5.2 强震山区越岭段线路风险方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某铁路越岭线路方案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
6.1 工程概况 |
6.1.1 地形、地貌 |
6.1.2 地质概况 |
6.1.3 工程技术指标 |
6.2 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
6.2.1 指标计算 |
6.2.2 基于指标计算进行方案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青海玉树G214公路护坡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青海 G214 公路边坡植被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1 气候因素 |
2.1.2 地理因素 |
2.1.3 生态环境自身脆弱性因素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依托工程概况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3.2 项目主线工程 |
3.3 地形地貌 |
3.4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
3.5 水文地质 |
3.5.1 水文 |
3.6 气象 |
3.7 沿线植被状况 |
3.8 工程沿线土壤类型及特性 |
3.9 G214 试验点及示范工程概况 |
第四章 植被恢复技术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
4.1 沿线样地植被调查 |
4.1.1 调查方法 |
4.1.2 测定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边坡样地生物量分析 |
4.2.2 植被盖度和高度的分析 |
4.2.3 物种构成特征 |
4.2.4 边坡样地植物种类结果分析 |
4.2.5 边坡样地植物根系分布情况及结果分析 |
4.3 国道 G214 样地边坡土壤特性研究 |
第五章 G214 边坡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研究 |
5.1 植被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 |
5.1.1 低限度人为干预原则 |
5.1.2 因地制宜的原则 |
5.1.3 保存原有草皮和植物种类 |
5.1.4 充分利用原有地表土 |
5.1.5 植被恢复的方法确定 |
5.2 国道 214 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研究 |
5.2.1 试验方法 |
5.2.2 植物种植方法的确定 |
5.3 试验植被种子配比 |
5.4 试验播种过程 |
5.5 试验结果跟踪调查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6.2 建议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调查区以往研究程度 |
1.3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层岩性 |
2.4 岩浆活动 |
2.5 区域构造 |
第3章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
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
3.2 多年冻土 |
3.3 工程地质分区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章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及发育规律 |
4.1 内力地质灾害 |
4.2 外力地质灾害 |
第5章 主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工程措施 |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5.2 工程措施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区稳定型植物的筛选及其适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1.1 青藏高原概况 |
1.1.1 高原全境以及冻土区概况 |
1.1.2 近年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影响 |
1.2 青藏高原植被类型 |
1.2.1 高寒草甸 |
1.2.2 高寒草原 |
1.2.3 高寒荒漠 |
1.2.4 近年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冻土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
1.2.5 近年来关于冻土区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
1.3 本项目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二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1.1 青藏公路概述 |
2.1.2 公路沿线冻土以及生态类型概述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技术路线 |
2.3.2 公路沿线植被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
2.3.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关研究样地的选择 |
2.3.4 稳定型植物种的界定 |
2.3.5 人工/工程干扰和原生态植被区域的界定 |
2.3.6 关于冻土退化过程稳定型植物种的选择标准 |
2.3.7 稳定型植物种的采样方式 |
2.3.8 稳定型植物种的生理层次初步分析标准 |
2.4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4.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4.2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4.3 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力分析 |
2.4.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4.5 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分析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三 研究结果以及分析 |
3.1 野外植物鉴定结果 |
3.2 沱沱河至唐古拉山垭口之间样点的多样性分析 |
3.2.1 物种组成成分分析 |
3.2.2 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 |
3.3 稳定型植物种的生理层次探究 |
3.3.1 稳定型植物种的筛选结果及概述 |
3.3.2 相同样地干扰/非干扰带内样品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3.3.3 相同样地干扰/非干扰带内样品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3.3.4 相同样地干扰/非干扰带内样品糖代谢途径相关酶的活力变化 |
3.3.5 相同样地干扰/非干扰带内样品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3.6 相同样地干扰/非干扰带内样品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
3.3.7 干扰带/非干扰带内样品生理指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
四 结论以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孕育环境分析和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目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存在的难点 |
1.2.4 青藏走廊带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藏走廊带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对道路工程影响 |
2.1 青藏走廊带(多年冻土地段)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 |
2.1.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
2.1.2 地质灾害发育的规模 |
2.1.3 地质灾害动力成因 |
2.2 青藏走廊带(多年冻土地段)道路工程与地质灾害的相互影响 |
2.2.1 工程活动引发和加剧多年冻土的融沉和冻胀 |
2.2.2 工程建设诱发和加剧不良冻土现象发生发展 |
2.2.3 工程活动引发和加剧落石、崩塌 |
2.2.4 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泥石流灾害 |
2.2.5 工程建设诱发和加剧风蚀沙埋灾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孕育环境 |
3.1 青藏走廊带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
3.1.1 青藏走廊带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 |
3.1.2 青藏走廊带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
3.2 青藏走廊带地形地貌状况及分区 |
3.3 青藏走廊带植被状况及分布 |
3.4 青藏走廊带气候环境状况 |
3.5 青藏走廊带水文环境状况 |
3.6 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沿线岩土情况 |
3.7 青藏走廊带内地质构造运动特征 |
3.7.1 青藏走廊带地质构造 |
3.7.2 青藏走廊带主要断裂构造 |
3.7.3 青藏走廊带地震 |
3.8 青藏走廊带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
3.9 青藏走廊带不良冻土现象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状况 |
3.9.1 热融沉陷 |
3.9.2 热融湖塘 |
3.9.3 冻土沼泽湿地 |
3.9.4 热融滑塌 |
3.9.5 融冻泥流 |
3.9.6 石海、石冰川、石河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藏走廊带冻融危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
4.1 热融灾害对走廊带道路工程危险性分析 |
4.1.1 融沉危险性分析 |
4.1.2 斜坡地段热融滑坍和融冻泥流危险性分析 |
4.2 融沉灾害危险性分区与评价 |
4.2.1 融沉灾害危险性评价原则 |
4.2.2 融沉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
4.3 斜坡冻融灾害危险性评价 |
4.3.1 斜坡冻融灾害危险性评价原则 |
4.3.2 斜坡冻融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
4.4 冻胀危险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藏走廊带内滑坡、泥石流、沙害危险性评价 |
5.1 青藏走廊带滑坡、泥石流和沙害分布 |
5.1.1 滑坡灾害分布规律 |
5.1.2 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 |
5.1.3 沙害灾害分布规律 |
5.2 青藏走廊带滑坡、泥石流、沙害对道路工程的危险性分析 |
5.2.1 滑坡、泥石流危险分析 |
5.2.2 沙害危险分析 |
5.3 青藏走廊带滑坡、泥石流、沙害危险性评价 |
5.3.1 滑坡、泥石流、沙害危险性评价原则 |
5.3.2 危险性评价结果 |
5.3.3 危险性分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措施现状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青藏铁路格拉段概况 |
1.2 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1.3 青藏铁路格拉段生态保护措施 |
1.3.1 水环境及保护措施 |
1.3.2 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
1.3.3 植被分布及保护恢复措施 |
1.3.4 水土流失及沙漠化防止措施 |
1.3.5 铁路噪声与振动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污水处理效果监测评价 |
2.1 调查监测的内容 |
2.2 监测方法 |
2.3 监测结果与分析评价 |
2.3.1 三岔河大桥兵营站 |
2.3.2 昆仑山隧道兵营站 |
2.3.3 沱沱河站 |
2.3.4 长江源兵营站 |
2.3.5 安多站 |
2.3.6 那曲站 |
2.3.7 当雄站 |
2.3.8 羊八井站 |
2.3.9 羊八井隧道北口兵营站 |
2.3.10 羊八井隧道南口兵营站 |
2.3.11 拉萨西站 |
2.3.12 拉萨河大桥北兵营站 |
2.3.13 拉萨河大桥南兵营站 |
2.3.14 拉萨站 |
2.4 小结 |
2.5 建议 |
3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评价 |
3.1 调查监测的内容 |
3.2 监测方法 |
3.3 监测结果与分析评价 |
3.3.1 三岔河大桥段 |
3.3.2 昆仑山隧道北出口段 |
3.3.3 风火山隧道北出口 |
3.3.4 乌丽段 |
3.3.5 沱沱河段 |
3.3.6 措那湖段 |
3.3.7 羊八井隧道 |
3.4 小结 |
4 铁路噪声监测分析 |
4.1 监测内容 |
4.2 监测方法 |
4.3 监测仪器 |
4.4 监测结果分析评价 |
5 铁路振动监测分析 |
5.1 监测内容 |
5.2 监测方法 |
5.3 监测仪器 |
5.4 监测结果分析 |
6 植被恢复及沙漠化防治效果分析 |
6.1 植被恢复措施效果分析 |
6.1.1 鹅卵石、粒石全包路基护坡 |
6.1.2 拼装式骨架护坡 |
6.1.3 石方格 |
6.2 沙害防治措施效果分析 |
7 垃圾收集处理状况调查分析 |
7.1 收集方法 |
7.2 处理方式 |
7.3 沿线垃圾产量的变化分析 |
7.4 问题及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青藏铁路冻土地区乌丽山垭口段工程地质选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扁门高速景阳岭-俄博岭区段多年冻土特征[J]. 刘青,郑鹏飞,韩立军. 中外公路, 2020(S2)
- [2]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D]. 胡亚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线位选择方法[D]. 孟良. 长安大学, 2017(02)
- [4]青藏铁路冻土路基融沉可靠性研究[D]. 徐东升.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5]强震山区越岭铁路选线策略及线路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 张明威.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6]青海玉树G214公路护坡植被恢复技术研究[D]. 付咪咪. 长安大学, 2014(02)
- [7]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D]. 权开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8]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区稳定型植物的筛选及其适应机理研究[D]. 崔旋. 兰州大学, 2013(11)
- [9]青藏走廊带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孕育环境分析和危险性评价[D]. 杨银涛. 长安大学, 2012(08)
- [10]青藏铁路格拉段环境保护措施现状监测评价[D]. 何建国.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