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用纯稻草栽培大球盖菇(论文文献综述)
卫彩红[1](2021)在《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阿拉尔垦区林果业生产面积大,而单价相对往年较低。从增加单位面积增收人为出发点,发展林下经济,为职工增收致富拓展新路径。本试验以新疆阿拉尔垦区的三种果树下种植两种食用菌为题材,分析比较食用菌的发育和产量,果品的质量和产量以及种植食用菌后果树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鸡腿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从覆土到现菌丝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10d、12d、12d,其菌丝生长速度,由快至慢顺序为:枣树>核桃树>梨树;从覆土至现蕾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48d、40d、44d,故其现蕾时间由早至晚顺序为,梨树>核桃树>枣树;鸡腿菇的生物转化率,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208%,41.04%,68.18%,其单菇重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23.09g,14.62g,28.16g,产量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种植分别为6kg/m2,21.3kg/m2,3kg/m2,鸡腿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的产量按多至少顺序依次为:枣树>核桃树>梨树。(2)大球盖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从覆土至现菌丝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24d,16d,17d,故其菌丝生长速度,由快至慢顺序为:梨树>核桃树>枣树;从覆土至现蕾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56d,65d,68d,故其现蕾时间由早至晚为,枣树>梨树>核桃树;大球盖菇的生物转化率,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3.33%,9.40%,5.55%,其单菇重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46.4g,212.3g,130.4g,产量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20kg/m2,0.85kg/m2,0.5kg/m2,故大球盖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的产量按多至少顺序依次为:枣树>梨树>核桃树。(3)果园种植鸡腿菇后,对果树的生长量均有促进作用。枣树下种植鸡腿菇后其枣树的一年生枝长降低,一年生枝粗、主枝粗、干周、干粗均由增加趋势,分别为五个指标74.28cm(降低3.10%)、1.58cm(增加96.69%)、4.84cm(增加95.00%)、27.67cm(增加25.77%)、8.06cm(增加22.87%);梨树下种植鸡腿菇后,梨树的果枝的五个生长指标均呈增加趋势,分别为76.92cm、0.77cm、10.75cm、74cm、21.00cm,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2.74%、23.57%、43.33%、12.12%、10.53%;核桃树下种植鸡腿菇后,核桃树的生长量指标有增加,有减少,各个指标分别为31.80cm(增加18.44%)、0.82cm(减少17.97%)、7.09cm(减少0.14%)、78.00cm(增加34.48%)、23.00cm(增加12.20%)故种植鸡腿菇后的三种果树生长量从大到小次序为:梨树>枣树>核桃树;(4)种植大球盖菇后,对果树的生长有部分抑制作用。枣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后枣树的一年生枝长增加趋势,其余指标一年生枝粗,主枝粗,干周,干粗均呈降低趋势。五个指标的生长量和增幅分别为65.81cm(0.94%),0.8908cm(12.71%),3.44cm(20.84%),23.67cm(6.9%),7.12cm(9.00%);梨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后,干周长、干粗要高于对照外,其余都比对照小,55.78cm(18.37%),0.5922cm(6.49%),6.49cm(13.53%),71.93cm(24.02%),22.17cm(18.063%);核桃树的枝粗和干周增加,其余指标都降低,20.08cm(25.21%),0.6825cm(31.87%),8.2cm(15.79%),62cm(6.90%),19.7cm(3.90%)。种植大球盖菇后,三种果树生长量对比顺序为:梨树>枣树>核桃树。(5)在三种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和大球盖菇对果树产量的影响:种植鸡腿菇后的三种果树产量有变化,与对照相比,枣树亩产868.09kg,减产0.75%,梨树亩产3210.55kg,增产5.25%,核桃树亩产311.38kg,减产4.68%。三种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对梨树有增产作用,但对枣树和核桃树产量有所降低。(6)种植大球盖菇后的三种果树产量均降低,与对照相比,枣树亩产833.11kg,减产4.75%,梨树亩产3208.86kg,与对照相比,减产3.36%,核桃树下产量303.21kg,减产7.18%。总体种植大球盖菇后三种果树的产量均出现降低现象。(7)在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对果实品质存在影响:a.使红枣树果实的含糖量下降,121.89mg/100g(10.94%),果实的含水量增加,54.25%(2.05%),果实的可食率增加,94.62%(0.79%),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48(5.71%),制干率降低,45.75%(2.33%);b.使梨树果实的单果重增加,92.13g(5.71%),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06(3.77%),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增加,11.5%(15.91%),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增加,44.47mg/100g(7.62%),果实的硬度降低,156.95g/cm2(8.46%),可改善梨的品质。(8)在果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对果实品质存在影响:a.使红枣树果实的含糖量下降,121.89mg/100g(10.94%),使果实的含水量降低57.03%(7.28%),果实的可食率增加,92.30%(2.26),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43(2.14%);b.使梨树果实的单果重降低,90.37g(4.65%),果实的纵横径之比降低,0.97(97.98%),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降低,10.44%(9.22%),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增加,41.81mg/100g(0.29%),果实的硬度降低,158.02g/cm2(2.93%)。(9)在核桃树下种植鸡腿菇和大球盖菇后,使核桃树果实的出仁率和干果重降低分别为64%(1.54%),10.32g(4.71%),果实的壳厚降低,2.29mm(11.92%),果实的青果重增加,58.92g(0.36%),果实的粗脂肪的含量降低,64.14%(4.88%)。(10)在果树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呈增加的趋势,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果园种植鸡腿菇后,枣园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数量降低,数量分别为48.67cfu/g(增加17.98%)、7.25cfu/g(减少64.20%)有效促进土壤微环境;梨园土壤中放线菌减少,细菌的数量增加,数量分别为27cfu/g(减少33.74%),31.33cfu/g(增加172.48%),有效改善土壤微环境;核桃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均降低,数量分别为30.59cfu/g(减少79.19%)、6.92cfu/g(减少50.57%)。(11)果园种植大球盖菇,枣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均呈增多趋势,数量分别为45.09cfu/g(增加9.3%)、25.67cfu/g(增加26.74%);梨园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增多,细菌数量减少,数量分别为38.17cfu/g(增加445.28%)、69.08cfu/g(减少53.01%);核桃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均增多,数量分别为14.08cfu/g(增加53.01%)、14.08cfu/g(增加0.61%)。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三种果树中,梨树下种植大球盖菇比较合适,枣树下种植鸡腿菇比较合适。鸡腿菇更适合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中种植,鸡腿菇的产量要高于大球盖菇的产量。
杨琦智[2](2021)在《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桃木屑用于大球盖菇高产栽培的最优配方与工艺,明确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降解酶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等的关系,本文共设置两种工艺(生料、发酵料),三个配方(含有不同质量比例桃木屑80%、60%、40%)共计6个处理,综合比对了菌丝生长情况、理化性状、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降解酶的变化、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如下:1、配方中木屑含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显着负相关。生料配方S-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长势较差,其次为生料配方S-2(桃木屑60%、玉米芯20%、玉米秸秆20%)与发酵料配方F-3(桃木屑40%、玉米芯30%、玉米秸秆30%),二者菌丝长势优良。2、各处理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含水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H值在翻堆期间明显上升,发酵后期下降,基质碳、氮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的含水量显着下降,p H从6.35~7.31下降至5.18~6.29,培养料逐渐酸化,生料含碳量降低至25.92%~32.96%,发酵料降低至31.02%~43.52%。生料含氮量降低至0.87%~1.2%,发酵料降低至0.96%~1.32%。C/N从23.44/1~42.07/1下降至27.07/1~37.73/1,生料较发酵料更能促进菌丝对于培养料中营养的吸收。灰分与EC值显着上升,其中菌丝生长速率与灰分呈显着正相关,与含碳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氮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在出菇阶段,含水量与C/N持续下降,p H略微回升,EC值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各处理木质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的研究表明,发酵期间,半纤维素相对含量从19%~25%降低至15%~21%,木聚糖酶活力范围在1.95~3.51 U/g之间,显着高于漆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此阶段消耗大量半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从29%~33%升高至35%~37%,滤纸纤维素酶活力在1.72~2.98 U/g之间,纤维素部分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此时期无显着变化且未检测到漆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所有配方中木质纤维素大量降解,其中以纤维素降解最多,生料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大于发酵料。生料中纤维素相对含量降低至15%~19%,发酵料降低至19%~26%。纤维素酶活性显着上升,其中生料(2.39~3.54 U/g)略高于发酵料(2.05~3.32 U/g)但差异不显着。木质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0%~14%,发酵料中降低至12%~23%。此时期生料整体对于木质素的降解优于发酵料,其漆酶活力分别为生料5.60~10.55 U/g、发酵料3.11~11.61 U/g。半纤维素在生料中的相对含量降低至15%~17%,发酵料降低至19%~26%。木聚糖酶活力显着上升,其中生料(4.45~5.80 U/g)显着高于发酵料(4.22~4.67 U/g)。在出菇阶段,大球盖菇优先降解纤维素,纤维素相对含量在14%~24%之间。滤纸纤维素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1.52~3.96 U/g);其次为半纤维素,其相对含量在13%~17%之间。木聚糖酶活性也保持在较高水平(5.53~7.83U/g);木质素相对含量在25%~37%之间,漆酶活性水平较低(0.51~2.50 U/g)。4、农艺性状与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料容易栽培硬度较大的子实体。生料产量显着优于发酵料,相同工艺中,木屑比例越少,其一潮菇产量越高。S-2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更好,子实体短而粗,可以生产更多一级菇。S-2与S-3(1.58 kg/m2)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其次为F-3(1.22kg/m2),综合来看,S-2与S-3都为最优配方。5、在营养品质中,生料在灰分、粗蛋白、氨基酸含量中优于发酵料。生料的灰分含量(7.15%~7.70%)要显着高于发酵料(6.65%7.25%),木屑比例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以S-3(7.70%)最高,其次为S-2(7.38%)。粗纤维含量方面以F-3(9.60%)与S-1(9.40%)最高。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含量以F-2(35.13%,22.41%)与S-2(32.23%,22.60%)最高。当配方中桃木屑比例为60%时可以生产营养价值高的大球盖菇。综上所述,生料更适合栽培大球盖菇,其中以S-2与S-3两个配方为北京地区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优配方。
陈微微[3](2020)在《基于休闲采摘的生态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管理技术》文中提出为推广生态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研究了大球盖菇的生态栽培管理技术,研究了栽培场地选择、清理准备、培养料配制、播种和采收期管理等不同阶段的管理技术;并讨论了大球盖菇休闲采摘与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大球盖菇栽培产业,对提高大球盖菇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石燕,邓海平,刘贺贺,宋文俊,梁玖华[4](2019)在《不同基质栽培大球盖菇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用农作物秸秆、食用菌菌糠、果树枝条等农林副产物栽培大球盖菇的现状,对菌丝生长、子实体营养成分、产量、生物转换率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大球盖菇的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郭文文[5](2019)在《栽培技术对大球盖菇生长和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球盖菇是一种草腐菌,有改善人体多种疾病、降低胆固醇、缓解精神压力、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助消食等多种功效。为能够充分利用高原地区有限的耕地和高原特色资源,实现高寒地区大球盖菇的周年生产和反季节上市,探索高寒地区人工栽培大球盖菇时产量低、生长周期长的技术瓶颈问题和一些农艺措施影响高寒高海拔地区日光温室栽培大球盖菇生长的相关土壤生态的作用机制,完善大球盖菇温室栽培技术,本文以采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当周沟草原野生大球盖菇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法和实验室仪器指标测定法,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不同拌种剂拌种、不同农作方式等农艺措施对日光温室大球盖菇生长、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试验中4个不同栽培基质配方较CK而言,均能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也能够间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的含量,并且间接提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的数量。尤其栽培基质配方为20%青稞秸秆+60%玉米秸秆+18%麸皮+2%石灰时,大球盖菇的菌帽最厚最大、菌柄最粗最长、单株鲜重和干重均最重、产量最高,并且对土壤微生物也有显着的影响,加之后期栽培基质的大量分解间接的增加了土壤中N、P、K及有机质的含量,为后期大球盖菇的有性生长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为微生物放线菌和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更多的营养而大量繁殖,因此可以提高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大球盖菇的产量。(2)试验所设的5个拌种剂拌种时均能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也能够间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的含量,并且间接提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的数量,同时大球盖菇子实体中多糖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显着提高,灰分和粗纤维的含量有所降低。当用10 g赤霉素+10 g生长素+50 g草木灰拌种栽培种时,其子实体出现时间最短、菌帽最厚最大、菌柄最粗最长、单株鲜质量、单株干质量、小区产量都最高,在大球盖菇的品质方面,多糖含量、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而CK的大球盖菇子实体多糖含量、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低,而灰分含量和粗纤维含量较高,品质较差。不但如此,用不同配方的植物激素拌种后,还可以间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N素、P素、K素含量和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数量,而降低了与大球盖菇竞争营养的真菌的数量,本研究为解决甘南高原大球盖菇人工栽培造成的产量低且不稳定这一技术瓶颈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甘南高原日光温室大球盖菇的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3)大球盖菇不同农作方式能够缩短大球盖菇无性生长的时间,且在大球盖菇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末期,其菌帽厚度、菌帽直径、菌柄长、菌柄直径、单株鲜重等有性生长指标大小的顺序均为:连作3茬>连作2茬>轮作1茬>CK;多糖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其顺序为:连作3茬>连作2茬>轮作1茬>CK;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钾、土壤含水量总体上表现为:连作3茬>连作2茬>轮作1茬>CK。并且发现在大球盖菇生长发育期内,仅处理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但处理间变化波动不显着。
沈少华,魏云辉,陈艳芳,彭春凤,车品高,代鸣,周庆幈[6](2019)在《大球盖菇冬闲田轻简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皱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是一种色泽艳丽,肉质嫩滑的优质珍稀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1]。大球盖菇是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大球盖菇不仅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经常食用大球盖菇,可以增强人体机能,抑制疾病的发生[2]。赣北是稻油主产区,因油菜收益下降,种植一季水稻后抛荒冬闲田较多,同时有丰富
高国栋,杨邦贵,余昌清,邓宏安,曾宪玉,田瑞华,李红丽[7](2018)在《宜昌市大球盖菇栽培模式及技术》文中认为宜昌市农民因地制宜,利用稻草或玉米芯作培养料,种植大球盖菇,见效快,效益好,每667 m2纯收入2 000元以上。在大球盖菇收获后,菌糠作为有机肥被直接还田,减少农业投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和乡村美。
曹乐梅[8](2018)在《大球盖菇林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是国际食用菌市场上交易的主要食用菌之一,该菇味美色优,栽培技术简便,易获得高产,很受我国广大栽培者的喜爱,特别是由于大球盖菇适应环境广泛,抗逆性强,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林地栽培发展迅速。本文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的问题,收集山东各地农林业下脚料14种,设计出53个不同的栽培基质配方,结合菌丝生长状况、胞外酶的测定以及林地出菇产量等,筛选出高产配方4个;同时在山东泰安、聊城、济宁等地区进行了林地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林分郁闭度、不同播种时间、不同覆土材料及覆土厚度等林地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研究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情况、产量和菇质等数据,总结出林地种植大球盖菇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基质对菌丝生长试验:收集我国北方常见的14种农林废弃物,设计了8组53个配方进行接种培养,结果表明,大球盖菇虽然是草腐菌,但对栽培基质适应十分广泛,不仅能在纯农作物秸秆、稻壳生长良好,且在多种阔叶树木的纯木屑及木屑与秸秆的混合料上均能生长良好。根据菌丝生长速率、均匀度、生长势及长满管的时间等统计结果得出:(1)13种纯料配方中,桃木屑、樱桃木屑、桑木屑、杨木屑、稻壳、桦木屑、玉米芯、苹果木屑菌丝生长迅速,生长势旺盛,其次为玉米秸、麦秸、杂木屑,较差为棉籽壳和文冠果壳,研究表明99%棉籽壳和99%文冠果壳不适宜作为大球盖菇的栽培基质。(2)杨木屑组中,配方Y5(50%杨木屑、24.5%玉米芯、24.5%稻壳,1%石灰)的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配方Y12和Y1;(3)桑木屑组中,配方S1(90%桑木屑、4.5%玉米芯、4.5%玉米秸,1%石灰)菌丝生长最快;其次为配方S2;(4)桦树木屑组中,配方H1(90%桦木屑、4.5%玉米芯、4.5%玉米秸,1%石灰)的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配方H2;(5)苹果木屑组中,以配方P2(70%苹果木屑、14.5%玉米芯、14.5%玉米秸,1%石灰)的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配方P1;(6)桃木屑组中,配方T4(30%桃木屑、34.5%玉米芯、34.5%玉米秸,1%石灰)的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配方T3;(7)樱桃木屑组中,配方YT3(50%樱桃木屑、24.5%玉米芯、24.5%玉米秸,1%石灰)的菌丝生长最好,其次为配方YT1;(8)文冠果组中,配方W4(30%文冠果壳、34.5%玉米芯、34.5%玉米秸,1%石灰)菌丝生长较好;2.不同栽培基质林地出菇试验:根据室内试验菌丝生长优劣,选出10个配方进行林地大田栽培试验,结果得出:配方Y5的产量最高,其前两潮出菇总产量为11.32 kg/m2,一级菇比例高,发菌时间较短(103d),初潮菇时间较早(132d);其次为配方H1,发菌最快(75d长满),初潮菇时间最早(125d),产量为11.05kg/m2,一级菇比例较高;产量排在第三的为配方为Y1,产量为10.64 kg/m2,发菌时间较短(100d),初潮菇时间较早(130d);配方C6(99%玉米芯,1%石灰)的产量比与Y1略低,为10.34kg/m2,发菌时间较短(119d),初潮菇出菇时间较长(146d)。3.不同栽培基质胞外酶活性测定试验:选取纯木屑、纯稻壳和木屑与稻壳混合基质,测定4种配方胞外酶含量,分析其在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结果得出4种栽培基质中纤维素酶含量均最高,且比漆酶出现早,表明了大球盖菇首选碳源为纤维素,菌丝在纯木屑及含有木屑的配方中,漆酶的含量及活性明显增加,显示出大球盖菇对木质素的碳源也能很好利用,在纤维素和木质素混合基质的配方中表现出4中酶的均值明显的高于其他3个配方,这与上述菌丝和出菇的基质配方试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了大球盖菇不同于其他草腐菌,对木质素和纤维素利用均很好,两类碳源混合的配方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为大球盖菇栽培栽培基质充分利用及优质高产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4.影响菌丝培养基质三因素正交试验:设计不同含水量、接种量、基质的颗粒度3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根据菌丝生长结果得出:最佳在栽培基质含水量70%、接种量3个菌饼、颗粒度3-5mm时大球盖菇长速最快。研究结果表明大球盖菇比一般食用菌对含水量及透气性要求较高,研究表明了含水量和颗粒度大小对菌丝生长影响显着。5.林地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设计不同的林地栽培模式、不同播种时间、不同林分郁闭度、不同覆土材料及不同覆土厚度等技术研究,从出菇产量及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得出,最佳栽培模式是林间小拱棚模式,最佳栽培时间为10月中旬,最佳林分郁闭度0.7左右,最佳覆土材料为林地土50%、草炭土50%,最佳覆土厚度为3-4 cm,研究结果为林地栽培提供了各项技术参数。本项研究结果为大球盖菇栽培提供了多个可参考的基质配方,为林地栽培研究出可应用的关键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栽培大球盖菇充分利用农林业生产废弃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江可,张俊波,刘祈猛,肖梦萍,胡殿明[9](2017)在《谷壳栽培食用菌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壳是稻谷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来源广、价格低,且富含碳素营养,适合栽培多种食用菌。综述了谷壳栽培食用菌的研究进展,例举了以谷壳为主料的金针菇栽培配方18个,平菇栽培配方7个,毛木耳栽培配方6个,大球盖菇栽培配方6个,其他食用菌栽培配方12个。在棉籽壳等传统栽培料的配方中加入适量的谷壳可以提高金针菇的生物学效率,提升出菇质量。平菇、毛木耳、凤尾菇等食用菌栽培料配方中加入谷壳一般会降低其生物学效率,但菌丝生长更快,出菇率和产量良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谷壳性价比高,可增加经济效益。总体来说,谷壳栽培食用菌研究涉及的食用菌种类较少,且谷壳的前期处理研究也未见系统报道。
丁建[10](2016)在《皱环球盖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大田及林下栽培产量高、个体大、品质优良,但不易形成周年化稳定供应。因此,研究其工厂化生产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市场均衡供应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主要从无机营养、菌床优势菌、覆土材料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菌丝连接料量为指标,确定了皱环球盖菇箱栽条件下最适的接种量、菌种类型、栽培原料及辅助添加剂的用量范围。2.研究了8种无机盐和8种无机氮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KH2PO4促生作用最为显着,其次是MgSO4,CON2H4效果最差。3.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4种营养成分对菌丝连接料量的数学模型,确定了4种营养物质的最佳用量。即MgSO4 1.0275 g·kg-1,KH2PO4 2.3049 g·kg-1,NH4Cl 0.50 g·kg-1,NH4H2PO4 0.50 g·kg-1时,皱环球盖菇菌丝连接料量达到最大值12.12g·d-1。4.研究了皱环球盖菇栽培菌床中8株优势细菌和13株固氮菌对菌丝连接料量的影响,试验表明菌株X-3、X-13、X-14、X-24、G-12和G-16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不同优势细菌用量组合进行优化。当培养料中优势细菌X-13,X-14,G-12,G-16添加量分别为29.58 mL·kg-1,32.20mL·kg-1,26.40 mL·kg-1,30.94 mL·kg-1时,皱环球盖菇菌丝连接料量达到最大值13.89g·d-1。5.箱栽条件下,田园土、腐殖土添加量分别为25%和15%时,出菇早,产量高。采用菌糠与田园土(质量比1:5)为覆土材料,每箱覆盖量4 kg时,子实体产量较高。
二、怎样用纯稻草栽培大球盖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用纯稻草栽培大球盖菇(论文提纲范文)
(1)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概况 |
1.2.2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栽培模式 |
1.2.3 国外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概况 |
1.3 林下食用菌研究现状 |
1.3.1 林下食用菌菌种及栽培模式的选择 |
1.3.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的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
1.3.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果树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
1.3.4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食用菌的研究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试验仪器、药品和配方 |
2.4.1 仪器 |
2.4.2 药品 |
2.4.3 试剂和配方 |
2.5 试验指标的测定 |
2.5.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食用菌生量及产量的影响 |
2.5.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5.3 食用菌的土壤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果树对食用菌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 |
3.1.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土壤温度差异分析 |
3.1.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子实体生长时间及产量分析 |
3.2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食用菌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生长量的比较 |
3.2.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产量的比较 |
3.2.3 枣树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的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3.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的物理性状的差异分析 |
3.3.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
3.3.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分析 |
第4章 讨论和结论 |
4.1 讨论 |
4.1.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果树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研究 |
4.1.2 林下种植食用菌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对土壤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食用菌及大球盖菇概述 |
1.1.1 食用菌概述 |
1.1.2 大球盖菇概述 |
1.2 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大球盖菇的形态特征 |
1.2.2 大球盖菇的营养需求 |
1.2.3 大球盖菇对环境的要求 |
1.3 大球盖菇栽培现状 |
1.4 大球盖菇木质纤维素利用及其酶活性的研究 |
1.5 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 |
1.5.1 玉米秸秆 |
1.5.2 玉米芯 |
1.5.3 木屑 |
1.6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
1.6.1 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现状 |
1.6.2 平谷区桃木屑资源现状 |
1.7 存在的问题 |
1.8 目的与意义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设计及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实验材料 |
2.1.3 配方与工艺设计 |
2.1.4 培养料处理工艺 |
2.1.5 栽培方法与播种区设置 |
2.1.6 菌丝生长观察方法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球盖菇不同配方与工艺培养料的理化性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原料及培养料的理化性状指标与测定方法 |
3.1.3 实验仪器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原料理化性质 |
3.2.2 培养料理化性质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木质纤维素组分及其相关酶活力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及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测定 |
4.1.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
4.1.3 实验仪器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原料木质纤维素 |
4.2.2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变化 |
4.2.3 相关性分析 |
4.2.4 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相关酶活力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农艺性状的测定 |
5.1.2 产量的测定 |
5.1.3 实验仪器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农艺性状分析 |
5.2.2 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配方与工艺栽培大球盖菇的营养品质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实验仪器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灰分 |
6.2.2 粗纤维 |
6.2.3 粗蛋白 |
6.2.4 氨基酸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休闲采摘的生态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球盖菇的生态栽培管理技术 |
1.1 林下栽培场地的选择 |
1.2 场地清理准备 |
1.3 培养料配制 |
1.4 播种 |
1.5 子实体形成期和采收期管理 |
2 大球盖菇休闲采摘与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
2.1 大球盖菇休闲采摘 |
2.2 大球盖菇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
3 结论 |
(4)不同基质栽培大球盖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作物秸秆栽培大球盖菇 |
1.1 稻草秸秆栽培大球盖菇 |
1.2 其他作物秸秆栽培大球盖菇 |
2 食用菌菌糠栽培大球盖菇 |
3 果树枝条栽培大球盖菇 |
4 展望 |
(5)栽培技术对大球盖菇生长和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球盖菇概述 |
1.1.1 大球盖菇的分类地位及分布范围 |
1.1.2 大球盖菇的生活习性 |
1.1.3 大球盖菇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 |
1.2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概况 |
1.2.1 大球盖菇栽培基质的研究 |
1.2.2 不同农作方式栽培大球盖菇的研究 |
1.3 食用菌栽培对土壤影响的研究 |
1.3.1 食用菌栽培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 |
1.3.2 食用菌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技术方案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主要药品、试材、器具 |
2.3.2 栽培种的制作及培养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5 数据处理 |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4.1 研究方法 |
2.4.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 |
3.1.1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菌帽变化的影响 |
3.1.2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菌柄变化的影响 |
3.1.3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鲜重变化的影响 |
3.1.4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干重变化的影响 |
3.1.5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
3.1.6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7 不同栽培基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1.8 结论与讨论 |
3.2 拌种剂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 |
3.2.1 拌种剂对大球盖菇一潮菇、二潮菇现蕾时间的影响 |
3.2.2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大球盖菇菌帽变化的影响 |
3.2.3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大球盖菇菌柄变化的影响 |
3.2.4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大球盖菇鲜质量变化的影响 |
3.2.5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大球盖菇干质量变化的影响 |
3.2.6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
3.2.7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大球盖菇品质的影响 |
3.2.8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大球盖菇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9 不同拌种剂拌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2.10 结果与讨论 |
3.3 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 |
3.3.1 不同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无性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有性生长的影响 |
3.3.3 不同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
3.3.4 不同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品质的影响 |
3.3.5 不同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6 不同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3.7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 |
4.2 拌种剂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 |
4.3 农作方式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 |
4.4 试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大球盖菇冬闲田轻简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场地选择 |
2 季节安排 |
3 栽培管理技术 |
3.1 原料准备 |
3.2 挖排水沟 |
3.3 铺料建畦 |
3.4 播种覆土 |
3.5 灌水 |
3.6 发菌管理 |
3.7 出菇管理 |
3.8 病虫害防治 |
3.8.1 杂菌防治 |
3.8.2 虫害防治 |
4 采收 |
(7)宜昌市大球盖菇栽培模式及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模式 |
1.1 猕猴桃—大球盖菇 |
1.2 水稻 (玉米) —大球盖菇 |
2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 |
2.1 栽培材料及处理 |
2.2 整地作畦 |
2.3 投料及播种 |
2.4 虫害防治 |
3 大球盖菇采收 |
(8)大球盖菇林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食用菌栽培基质及胞外酶研究进展 |
1.2.1 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进展 |
1.2.2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进展 |
1.3 大球盖菇栽培基质及胞外酶研究进展 |
1.3.1 大球盖菇栽培基质配方研究进展 |
1.3.2 大球盖菇营养类型及胞外酶研究进展 |
1.4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大球盖菇栽培基质研究 |
2.1.1 大球盖菇栽培基质配方筛选 |
2.1.2 不同培养基质林地栽培 |
2.1.3 不同栽培基质配方胞外酶含量测定 |
2.1.4 影响菌丝生长基质三因素正交分析试验 |
2.1.5 数据处理 |
2.2 林地栽培技术研究 |
2.2.1 试验样地简介 |
2.2.2 不同栽培模式研究 |
2.2.3 不同播种时间对大球盖菇生长的影响 |
2.2.4 不同林分郁闭度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
2.2.5 数据处理统计 |
2.3 覆土材料及厚度对大球盖菇生长的影响 |
2.3.1 覆土材料对大球盖菇生长的影响 |
2.3.2 覆土厚度对大球盖菇生长的影响 |
2.3.3 数据处理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球盖菇栽培基质研究 |
3.1.1 不同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2 不同培养基质对大球盖菇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3.1.3 不同栽培基质胞外酶活性研究 |
3.1.4 影响菌丝生长基质三因素正交分析试验 |
3.2 大球盖菇林地栽培技术研究 |
3.2.1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球盖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2.2 不同栽培时间对大球盖菇栽培效益影响 |
3.2.3 不同林分郁闭度对大球盖菇栽培效益的影响 |
3.3 覆土材料及厚度对大球盖菇的影响 |
3.3.1 覆土材料对大球盖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3.2 覆土厚度对大球盖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栽培基质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栽培基质主要三因素对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
4.3 不同栽培基质配方胞外酶的含量 |
4.4 栽培技术对大球盖菇林地栽培的影响 |
4.5 覆土对大球盖菇林地栽培的影响 |
4.6 试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5 结论 |
5.1 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
5.2 影响栽培发菌的三因素正交分析试验 |
5.3 不同栽培基质配方胞外酶的含量 |
5.4 林地栽培技术研究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谷壳栽培食用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谷壳栽培金针菇研究 |
1.1 谷壳栽培金针菇的培养料配方研究 |
1.2 谷壳栽培金针菇的经济效益分析 |
2 谷壳栽培毛木耳研究 |
2.1 谷壳栽培毛木耳配方研究 |
2.2 谷壳栽培毛木耳的经济效益分析 |
3 谷壳栽培平菇研究 |
3.1 谷壳栽培平菇配方研究 |
3.2 谷壳栽培平菇的经济效益分析 |
4 谷壳栽培大球盖菇研究 |
4.1 谷壳栽培大球盖菇配方研究 |
4.2 谷壳栽培大球盖菇经济效益分析 |
5 谷壳栽培其他食用菌研究 |
6 小结 |
(10)皱环球盖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生物学特性研究 |
1.1.1 形态特征 |
1.1.2 生态环境 |
1.1.3 营养生理特性 |
1.2 皱环球盖菇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
1.2.1 皱环球盖菇的营养价值 |
1.2.2 药用及保健价值 |
1.3 皱环球盖菇栽培技术 |
1.3.1 栽培季节 |
1.3.2 栽培原料 |
1.3.3 栽培方法 |
1.3.4 栽培管理 |
1.4 土壤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作用 |
1.4.1 覆盖土 |
1.4.2 畦面栽培 |
1.4.3 培养料拌土 |
1.5 有益微生物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作用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皱环球盖菇原料筛选及栽培基本参数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栽培料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2 菌种类型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接种量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4 土壤添加量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5 不同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2.2.6 不同覆土方式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营养元素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无机盐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无机氮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3 营养添加物多因素优化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菌床优势细菌对皱环球盖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优势菌分离与筛选 |
4.2.2 优势细菌的鉴定 |
4.2.3 不同细菌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4 不同固氮菌对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5 细菌与固氮菌组合用量优化 |
4.2.6 不同细菌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2.7 不同固氮菌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怎样用纯稻草栽培大球盖菇(论文参考文献)
- [1]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卫彩红. 塔里木大学, 2021(11)
- [2]基于桃木屑的大球盖菇高产配方与工艺的研究[D]. 杨琦智.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基于休闲采摘的生态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管理技术[J]. 陈微微. 中国食用菌, 2020(10)
- [4]不同基质栽培大球盖菇研究进展[J]. 石燕,邓海平,刘贺贺,宋文俊,梁玖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12)
- [5]栽培技术对大球盖菇生长和土壤因子影响的研究[D]. 郭文文. 西藏大学, 2019(12)
- [6]大球盖菇冬闲田轻简栽培技术[J]. 沈少华,魏云辉,陈艳芳,彭春凤,车品高,代鸣,周庆幈. 食用菌, 2019(01)
- [7]宜昌市大球盖菇栽培模式及技术[J]. 高国栋,杨邦贵,余昌清,邓宏安,曾宪玉,田瑞华,李红丽. 长江蔬菜, 2018(21)
- [8]大球盖菇林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曹乐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9]谷壳栽培食用菌研究综述[J]. 江可,张俊波,刘祈猛,肖梦萍,胡殿明. 中国食用菌, 2017(03)
- [10]皱环球盖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丁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